電影《浪潮》背後的真實故事是什麼?
影片註明了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那真實故事的記載是什麼呢?
真實的「浪潮」
《浪潮》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事實確實如此。公元1967年4月,美國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的一位歷史教師Ron Jones在講授關於納粹德國的內容時被學生的問題問倒:「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僱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
下課後,他仍不斷思考著這個問題。為讓學生切實理解法西斯主義,他開始了一項大膽的試驗——成立「第三浪潮(The
Third
Wave)」。這就是電影《浪潮》中「浪潮」組織的原型,而他的學生們就是「第三浪潮」的成員。同樣,他要求學生們說話前必須叫他「Jones先生」,設
計了組織內統一的手勢,並且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們強調紀律與團結的重要性。很快,學生們都成為「第三浪潮」的忠實成員,並堅定地以Jones老師為組織的領
袖。
第三天,Jones暗中委派3名學生作為「督察」,向他報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規定的人以及組織的批評者和反對
者;但是接下來竟有20餘人毫無保留地向他告發自己的朋友(只是因為他們說了關於「第三浪潮」的笑話),甚至是對「第三浪潮」表示懷疑的父母。這
時,Jones感到了事態的嚴重失控。於是第四天,以組織將在全國範圍內被正式宣布成立的名義,他命令學生們次日到禮堂集合。終於在第五天,他在禮堂內設
法使學生們從狂熱的「第三浪潮」中醒悟過來,而學生們也最終真正明白了法西斯主義的可怕力量。而這期間,參加「第三浪潮」的學生人數已由30人(一說20
人)左右增至200餘人,其中後加入者大都逃掉了自己所本應參加的課程。Jones宣布,「第三浪」是全國性青年運動的一部分,目的在於促進國內政治體制變革。星期五中午12點,將會由總統候選人正式宣布組織的成立。學校里也會有相應的公告。
一個奇異的巧合讓這個聲明更加可信:時代雜誌上整頁刊登了一個名為「第三浪」的木器產品的廣告。學生們被鼓舞了。「當時沒有人對Jones先生表示一絲懷疑」,Neel回憶道。
「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星期五中午,學校大禮堂。超過200名學生筆直地端坐在那裡,天花板上掛滿了 「第三浪」 寬大的橫幅。Jones作了簡短的致辭,200隻手臂對著他舉起,做了「浪潮」問候禮。這場實驗只進行了五天,卻是漫長的五天。
「當然」,Neel說,「我也在場,作為外人很難想像,短短几天內形成了何種團體的壓力。」
禮堂內,Ron
Jones打開一台電視。出現的只有雪花。學生們等待著。屏幕上除了雪花別無他物。學生們仍然等待著。他們已經習慣了紀律和服從。幾分鐘後,終於有人問
道:「不存在什麼領袖,對不對?」禮堂里炸開了鍋。Jones開始講話,不再大聲、嚴厲,而是柔和、帶著自責:「沒錯,但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
粹。」
沒有人願意提及這場實驗
Jones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部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
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Ron
Jones看著一張張不知所措的臉。最初的那個問題得到了回答。他說:「和德國人一樣,你們也很難承認,竟然做得如此過分,你們不會願意承認被人操縱,你
們不會願意承認,參與了這場鬧劇。」
他說得沒錯。第二天,學校里籠罩的壓抑的氣氛。沒有人願提及這場實驗。「我自己當時陷得不深。所以對我來說,這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但其他人從此對此隻字不提,直到Philip Neel因為紀錄片和他們聯繫。
Neel在收集材料時得知,許多人感到尷尬,居然如此輕易地被「浪潮」席捲。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原本不是Jones班上的,但為了「第三浪」,他
們逃了原本該上的課。「那是1967年,他們中許多人當時熱衷政治」,Neel解釋道。「他們參加了學運,甚至黑豹(6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他們當時都
感到無比震驚,如此輕易就放棄了自由。」
「這個實驗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孤獨、缺乏家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即使把這個實驗放在今天,也會得出同樣的結果……去你們當地的學校看看,那裡找得到民主嗎?」
——Ron Jones某次採訪時的回答
「浪潮」所體現的是「強權下的服從性」這一現象。著名的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 experiment)研究的就是這一現象。
轉自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公司不开电影院」?这其中有经济学原因吗?
※允許電影票在開場之後半小時內退票,是否具有可行性?
※看完電影《王朝的女人》,我華麗麗的大唐夢徹底被擊碎!槽點太多只能呵呵…大家怎麼看這個外行圈錢的爛片?
※2017年,電影界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目前中國資金投資好萊塢電影的情況如何,主要通過何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