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如何做到?

什麼叫做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如何做到?有沒有什麼小技巧?另外,什麼樣的書值得精讀,什麼書又只要閱過就好?


把書讀薄和把書讀厚 這兩個概念應該是出自數學家華羅庚,下面引用他的原話。


把書讀薄,就是把脈絡理順,對整個結構有清晰的認識。把書讀厚,就是在書的基礎上查證細節,在書中沒展開的節點上找其他知識擴充。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欲知此功如何練就請看: 《如何閱讀一本書》

內容簡介:「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讀者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來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本來只是就寫下看到有朋友贊同。
便更新一下:

  • 我相信一切的一切都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了。
  • 我相信這個問題的回答者裡面不會有人能如同這本書能給予你一個 如此系統的讀書方法和鍛煉了(請看我強調了系統兩字)
  • 我相信我獲得的所有贊同都是來自書它本身

這是今年如果讓我給別人推薦書籍,絕對的推薦。
每當我參加讀書會之類的活動, 我都會不經意的說一句: 「大家都是喜愛讀書人的人,不知道你們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嗎?」
「那是一本什麼書?」
我便: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本書巴拉巴拉。。」(多高的B格!縱你讀書千百萬,上天文下地理,左阿加沙右韓少功。家有圖書萬冊。 我讀過 《如何閱讀一本書》 格調就高過你)
最後:
如同胡適先生寫其母親的文章說道: 原諒我笨拙的文筆寫不出《如何閱讀一本書》魅力的萬分之一。 寫不出我對作者 莫提默·J. 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倫 的敬仰之情。當之無愧的大師


把書里不必要的部分都撕掉,扔了,書就薄了;不斷貼紙條進去,補充說明書中內容,書便厚了。如此。


東西吸走,再用自己的思想填回去。


方法其實很簡單,堅持「金字塔原則」就可以,實踐第一!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


先注再疏


舉個栗子:
高中做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發下來先把答案撕掉,書就讀薄了;再把各種筆記便簽改錯塞進去,書就讀厚了~


把書讀厚:
讀完一本書由其中的內容找到其他書讀,由一本書拓寬了自己的眼界,讓自己知道後面該看什麼書

把書讀薄:
讀完一本書了解了其中的要點,可以用自己的話複述,可以根據需要,複述成一句話、一段話、一本小書

值得精讀:
穿越時間的經典
某個領域內作為基礎的好書
特別與自己趣味相投的書

閱過就好:
主要內容是一些小技巧的書
不感興趣的必讀書
厚度與實際有用信息不相稱的書


讀厚就是往書上面投入東西,墨水/便利貼/熒光筆/筆記本/電費/臉面/資料/思考/拓展/塗鴉/歲月,
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就熟習內容,不一定是背下來了,
在腦海中構建一個關於這本書內容的架構,
逐一定位對當前內容理解的高度
熟習層次就從:
"那書上有這個的說!"(翻書)→(看看目錄)"BLABLA說出來"→"BLABLABLA(張口就來)"
讀薄就是以上從引用到自己改改形式都能解釋好的過程
然後就是上癮一樣一本一本的看過去
然後就是日子有功
再然後就是眼鏡和正統科學研究的學位

還有就是眾人對"讀厚"和"讀薄"的不同理解
有人認為讀厚就是"我知道很多本書可以論證這本書"
有人則認為讀厚是"我知道很多本書上寫的不少東西可以完善這本書(這個領域的知識)".
有的人認為讀薄是"我知道很多關於這本書的知識"
有人則認為讀薄是"我(正在)準備隨時有人來質詢我所知領域(某個部分)的我的見解/接受(或反駁)任何經過理性思考的關於我所知領域(某個部分)的新的看法".

還有就是對讀厚讀薄的前後問題
讀薄先的話,如果是書中有錯的話,先入為主造成混亂什麼的就不多提了,
先讀厚,還能前後驗證,把BUG修了

以上論點都建立在讀專業書一類上,要是小說還能看成這樣
絕壁是真愛啊.

最後就是分清楚了解和理解,哪個在哪個裡面
還有就是遷移,

真的很慚愧,我只在高考重壓的時候對一物理大部頭教輔成功過一次的說...


變厚:體會感悟+用例使用
變薄:精鍊核心+去其糟粕


拿《基督山伯爵》舉個例子,這書我從十幾歲到現在三十幾歲一共讀了五六遍:
讀第一遍第二遍時特別沉溺於各種復仇的環節設計和人物之間的感情糾葛;
讀第三遍第四遍時注意到其中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一個眼神、一個暗示、一聲意味深長的嘆氣,漸漸的充實到每個復仇情節中使全書越來越血肉豐滿,這時已經漸漸的把書看厚一些了;
讀第四遍時特別喜歡看神父與埃德蒙·坦泰斯在獄中的那一段段長篇的談話,腦海中模擬出一個神父跟我面對面諄諄教誨的樣子,跟我談笛卡爾的世界、告訴我「要想開發人類的神秘智慧,必需要經過挫折或遭遇不幸,要想火藥引爆就需要有壓力。」這時書已經越來越厚了;
讀第五遍時,漸漸失去了對複雜情節的興趣,抽絲剝繭的領會到其實埃德蒙沒有三頭六臂,他只不過捕捉到每個仇人人性中的弱點。例如對維爾福一家的復仇,他從維爾福夫人看他調製藥物的眼神發現到她內心的邪惡,一點點旁敲側擊最終是讓維爾福夫人幾乎自願毀掉自己的全家。此時雖有情節支撐,但厚書已經慢慢變薄;
讀第六遍時,從純粹的情節中脫離,慢慢咂摸最後五個字:等待和希望。感覺整本書化為最後一頁的內容,此時已經薄的剩下一頁紙了。


記得類似原話應該出自華羅庚先生,而且意思稍微不同,應是先把書讀厚然後再把書讀薄。

不過倒是正好,題主的問題正好和我讀書的方法相同。

我看書的習慣是這樣的,因為我自身看書的速度比較快,小說類型大概速度是4000字/分,所以我採取的是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樣的方式,看完之後,這本書會給我一個印象,這個能讓我把握到作者想表達什麼。

這個印象甚至可以短到用一個詞描述。

舉個例子吧

這一兩年來看過印象比較深刻的兩本書,其中之一是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

羅馬一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厚重,就像是在蓋房子一樣,鹽野本身在做的就是在一點點還原兩千年前的某棟建築從搭建到坍塌的過程,而我只是誤入的觀眾,不同於一般的史書說的誰誰誰做某事酷炫叼或是腦殘什麼的,僅僅是每看到這建築構造的關鍵之處,鹽野就會在你耳邊輕語,這是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呢,最根本的原因究竟是在哪裡呢,現在結下的果是什麼時候的種下的因呢?到底是因為設計錯了還是因為施工的人出了問題呢,這樣做與否對後來的繼續施工又有什麼影響呢。她就是這樣告訴我這些之後,然後把事情的交給觀眾自己來判定,所以跟著她看著羅馬這棟建築的整個建設到倒塌過程就是很厚重的感覺,宏偉的外觀之下潛藏著無數的細流,也正是這些細流的涌動才讓這棟建築如此的壯麗。

當然這樣看書太快會過段時間就忘掉很多細節,唯有這個印象深深留在我的心中,不過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先讀書到薄吧。

然後因為我本人比較追求新鮮感,一本書翻完一遍之後,除非是有需要之類的才會重新抓起來翻細節啥的,偶爾有些特別喜歡的書的話我就會等到忘掉之後,然後再看一遍,再忘掉,再看,一直重複,到最後已經無所謂忘不忘了,這本書已經在我心中了。

說說另外一本印象很深的書吧,村上的《當我在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最開始翻的時候,對這本書一無所知,到看完之後,都可以說是開始迷村上了(笑),

這本書給我印象就是很淡,既是淡泊,也有平淡的意思,整篇沒有什麼特別的高潮迭起,也沒有過於突出的起承轉結。與其說是是在說跑步,倒不如說是村上的自傳和自己剖析自己的告白。通篇就是在用很平淡的口吻說著好像是很平淡的事情,把跑步時一絲一縷的思緒慢慢捋順,最後展現出來一個雖然很普通,但卻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是誰想做什麼為此怎麼做的人。

我喜歡這樣的人,所以隔段時間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我快忘掉的時候,我就會再去翻這本書,然後就會記住更多有趣的內容。比如他說,每當受到責難的時候,就晚上跑步時默默的跑更久一點,藉此讓自己更清晰的明白身為人類的軟弱之處,我也會默默的在晚上跑步時候效仿。又比如他說,每日寫作停下的時候不是在寫不下去才停下來,而是在最思如泉湧之時停下,這樣第二日方才能更快的進入狀態等等。

還有些小的吐槽,比如說「在學校能學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是在學校學不到的」又或是他跑了希臘全程馬拉松之後吐槽那些弄虛作假寫遊記的同行們「真是搞不懂他們在想什麼」

就是在這書的沙灘上不停翻閱的過程中,慢慢撿起來很多像這樣細小貝殼,然後慢慢穿到最開始的印象那條線上,最後就變成了美麗的項鏈。這樣大概就算是把書讀到厚起來了吧。

—fin—

嘛,平常也不愛寫答案,只是正好看到這個問題有感而發,隨便扯扯,希望對題主你有幫助就好。


看了一下評論,有人說順序有問題,也有人說讀厚很容易讀薄不容易。

這樣說我覺得是不對的,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把書讀薄,讀薄很容易;再把書讀厚,讀厚很困難。」

為什麼呢?

先說讀薄,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書,都會有一個脈絡(不是結構,而是一條主線。)根據這條主線,就會有各種分支各種知識點,有點像樹形結構,想像一下,一條樹榦上分叉了很多樹枝,這就是整本書的脈絡。
整本書,無論是什麼知識點,都是圍繞著這條主線進行解說或者描述的,那麼這條脈絡主線就是這本書的重中之重,總結出來這條主線,那麼,這本書就讀薄了。

再說讀厚,把一本書讀薄很容易,反覆讀,反覆理解,總結出一個脈絡足以。而讀厚則需要在此領域有很深的積澱才可以做到。
例如,每個知識是否都能擴展其他知識?每個知識是否都能想到其應用?每個知識是否都能有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把這些加起來,你會發現這本書就變厚了。
但是,如果不看過此領域其他的書籍,如何去擴展其他知識;如果不通過大量的實踐,怎麼會想起如何應用;如果沒有長時間在此領域的浸淫,哪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領悟!

所以,一本書讀厚比起讀薄來說難度大了很多數量級的,而且順序必然要先把書讀薄,讀薄很多書後才能試著把一本書讀厚。

為了切題,題目中還問到「另外,什麼樣的書值得精讀,什麼書又只要閱過就好?」
這點每個人都不一樣,我是學理工的,我理解不了美輪美奐的文字和意境,在我眼裡,這些都可以讀過就好,連筆記都懶的去做。但是一個學文學的,可能壓根不會碰我所學的專業書籍。
所以說,什麼樣的書值得精讀,我只能說,能給你帶來生產力的書,值得精讀。

以上為一家之言,而且理工味很濃,請見諒!


這句話就是說先把主線打穿了再打支線。。
就是先把中心思路讀出來,其他看不懂的東西(沒有掌握的某些知識,沒有體驗過的某些經歷,沒有見過的某些例子)先放放,這樣書就薄了。
有了主骨,再慢慢把經絡(思維框架)、血肉(論據及論證過程)、皮毛(具體實例、已有知識、應用),這些一點點補回去,就厚了
到最後,書都是薄的,厚的是你自己,因為除了思考出發點和思考過程外其他的東西都是你已知的。
捷徑萬萬沒有,投機取巧倒是有辦法。專讀某一領域的書,並且降低深度,就能模擬這種效果-_-b


先讀薄是正確的。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即,抓住主要問題、主要矛盾。
讀薄,是抓出這樣幾個事情。
1、什麼問題?
2、問題的來源、背景、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3、問題的理論、方法和結論是什麼?

完了之後,再挑一個子問題,豐滿它:有哪些主流工作。從經驗來看,一般不會超過6個。
要知道,在某一個方向,全世界最優秀的團隊也就那幾個。世界牛人是多,可是真正牛人是不屑去炒別人的現飯、嚼別人的剩饃。
然後自己就可以開工了。


從厚讀到薄就是,歸納、概括、總結。
再從薄讀到厚就是,由此及彼、以此類推、細化、分析。
再讀到薄就是,再次歸納、再次概括、再次總結。
反覆如此就是,持續完善。


反了吧?
正的是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
把書讀厚就是學習的時候博聞強識,看到一要了解三,順著脈絡略覽枝枝葉葉,再把書讀薄就是運用的時候厚積薄發,去掉不需要的四五六,去掉枝枝葉葉唯獲良材。類似於提煉,材料要多要光,但是提煉出的東西要精要尖。


其實很簡單,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精髓,用一句特別low的話就是總結中心思想。一本書或是一篇文章,都是圍繞著這個精髓而寫開的,讀到了精髓,這本書所講的是什麼就懂得了。再簡單來說,即便是再厚重的書也是有編輯寫了一段內容概要,這個概要基本上把這部書所講的內容概括出來了。當然這種概要毫無思想可言。而你所要做的就是自己讀,找到你看到的世界。再大的宇宙都有一個適合生存的地球,這個地球時就這本書的精髓,懂得了它就懂得了這個世界。
人隨著生活而有所感,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感覺,都是體驗,而這種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你的感覺加上書中所描述的,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書和人生融合的感悟更熟為你所獨有的。你的思想和人生融合在一個這樣的世界裡面,就變得更加的豐富和充實。也許延長不了人生命的長度,但會增加人生的厚度。人如此,書亦如此。
多讀書、讀報紙,享受生活所帶來的每一次體驗,學習別人所經歷的世界,看其他人視野之外的視野。別人的生活並非與自己無關,而是可以增加自己人生體驗的教材。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無論多長多短,都記下來,隔一段時間整理一次,看看當初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再看看現在的自己是怎麼樣的,生活教給你的也就是這樣。
什麼書值得精讀,這要看怎麼說了。專業書必須精讀,至少這是一門學問或者說可能是一輩子的飯碗,無論多麼討厭,總不能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當然可以選擇另一門專業。其次,外國的小說。看看別人的世界和生活。再次,哲學。什麼書之要閱過就好,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去書店把所有書封上寫著銷量僅次於聖經的、XXX大力推薦的、中國版XXX的、成功學、XXX聖經寶典的全部扔到垃圾堆就知道哪些可以讀,哪些是用來珍愛生命的了。


樓主問得雖然是讀書厚薄的問題,但本質是想學到如何把書消化吸收的技巧。下面說的也能解決樓主的問題。這樣,讀書有幾個境界。

首先 , 理解;一本書你連它說的是什麼都不能用語言說出來,那和沒看過沒什麼兩樣,說出來包括簡要地闡述和某章節的舉例詳講,一本書有70%你能說出來,那就差不多了。

其次,運用;學了複數,說起來頭頭是道,給你兩道題就焉了萎了,會說不會解題,也和沒讀差不了多少,好比我讀書,我記住了將心比心,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但TMD你在現實屁都做不到,和人交往遇到矛盾還是臉紅脖子粗的,那「將心比心。。。"這句話你等於就沒讀過。會說不會用,和不會一個樣,所以有句話叫百無一用是書生。

最後一點,創造;愛因斯坦在牛頓的經典力學的基礎上創造出了量子力學,首先愛因斯坦完全理解了經典力學,然後對如何運用瞭然於胸,最後看不上牛頓的經典力學了,不夠完善,不夠好,我以牛頓的經典力學為基礎創造出了量子力學。這就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創造。

題外話
能做到第二點 運用,已經非常出色,大多數人也就是這個水準了,王陽明所推崇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境界了,王陽明已經讓日本鬼子 一生俯首拜陽明了。其實無論讀書還是做事,都是這個道理,日常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你能理解並運用的爐火純青,在一個小城市混個中產階級,甚至風生水起都不成問題。 如果你能做到創造,那麼嘿嘿。。。。。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卡夫卡所說的「有些人指著太陽的存在否認痛苦,而他指著痛苦的存在否認太陽。」?
《金鎖記》中姜季澤愛曹七巧嗎?
讀木心的作品,從哪本書開始看比較好?
閱讀時,手機上的字體越大越保護視力嗎?
在经历了连续两天的读者问答后 是否可以重新评价南派三叔这个人?

TAG:閱讀 | 書籍 | 文學 | 閱讀分享 | 文學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