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投資項目的時候,VC 如何做出是領投還是跟投的抉擇的?
VC 成為領投,都是主動選擇;而很多時候,跟投並不是 VC 主動的選擇。
當一個項目被多家 VC 追逐時,最後企業出於各種考慮,會接受幾家共同的投資。其中出錢出的多的是領投,出錢出的少的是跟投。出錢比例的多少,一是和基金的規模有關係,有的小基金實力不夠或風格相對比較保守,只好跟著大基金一起投;二是看基金和創始人的關係,往往名氣更大的、資源更多的、和創始人關係更好的 VC 會得到更多的份額。當然也有項目比較大,領投的 VC 吃不下或希望分散風險、整合資源,就拉了關係好的投資人一起跟投,所以業界有一些 VC 經常「出雙入對」。
VC 對於非常有信心的項目,都會儘力成為領投,甚至獨自投資。很久以前,有一些專業的跟投基金業績非常好;後來純粹的跟投機會很少,除非你是基金的LP才有可能;如果經濟不好,那麼會有很多跟投的機會,因為企業總是融不到足夠的資金;如果經濟很好,那麼跟投投資者的競爭就會很激烈。
如果一支基金不是專門的跟投基金,那麼要麼是因為投委會不贊成大規模投入,要麼就是基金規模不夠無法領頭。跟投是無法建立行業領導力的。那只是告訴別人:對不起我害怕投錯了,但又害怕錯過了……一通糾結。
主要是評估基金自身的情況和能夠給企業帶來的資源。在投資項目非常好、VC本身能夠提供的資源也非常吻合、同時VC也不差錢的情況下,一般的基金當仁不讓的會選擇領頭;而在選擇跟投的時候,有時候是覺得項目本身質地不錯,但基金覺得自身的資源不夠充分,而另外一家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和附加值時會選擇跟投,基金都是逐利的,當有另外一個領投方能夠更加保障企業的發展時,當然是希望搭順風車;還有一種情況是,企業的質地非常非常好,但是又不太需要藉助VC的附加資源,所有的VC都希望能插一杠子的時候,沒有機會領的時候,只能委屈選擇跟投。
當然,前面所說的情況都是基於企業情況上VC的主觀或者被動選擇,對於那些沒有自我判斷能力的一些VC,在有機會的前提下跟投一流VC項目是一種很好的避免承擔巨大風險的策略。每個基金不一樣。 我們能領投就領投。 實在是爭取不到領投的位子也可以考慮跟投。
1、如果對項目的信心很足且資金充裕,往往VC會選擇領投或者獨自投資。
2、投資人獨立決策有強烈的孤獨感和不確定性,如果對項目信心不足,VC還是非常期望有一個人能和他一起承擔,抱團取暖。或者自身的資金未必能撐足長遠的發展時,VC可能會選擇領投,但要求有人跟投。雖然說VC要冒風險,但多數投資人還是希望有更安全的策略。
3、小基金實力不足,或者對項目信心不足,但又怕錯過機會,就會選擇跟投大機構領投的項目。
作為創業者來說,如果面對只願領投要求有跟投的情況,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讓領投不等跟投先進來都是困難的。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聯繫更多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建議創業者去找一家FA,從而能在市場上比較容易的迅速找到跟投的人。需要注意的是,這對時間窗的要求很高,即兩三個月都沒有找到跟投,可能領投就會放棄這個項目了;既使後來再找到跟投,大多也沒有機會了。
如果出現有跟投沒領投的情況,就不要把跟投太當真了,抓緊時間去找投資吧。
最近在跟的一個case,剛好碰到領投和跟投的問題,share一下:
1. 公司情況,很hot的一個case,來了很多基金來看,海選之後入圍的新基金有3家;
2. 巔峰對決之後只剩下我們和另外一家基金,從基金規模和名氣來講,我們遠輸另外一家
本輪融資的總金額對兩家基金來講都不是問題,但是創始人及管理層在跟兩家溝通的過程當中,非常認可我們的團隊,並選擇了以我們為主要投資人,另外一家最終選擇了跟投,就是這樣!
「我們願意跟投」的潛台詞意思是說,我們覺得你還可以,但是價格太貴了
我只能說,在人的決策思維類型里,在投資界的比例類型 和在監獄裡的人的思維類型是差不多的;有些投資人看似很成功,實際是沒有獨立的決策能力,而是跟在某些大佬後面跟投的成功。如 汽車之家創始人 李想所說,自己更擅長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去投資一家企業。so,是否跟投還是取決於自己是什麼思維類型的人吧,一個沒有獨立決策能力的投資人跟在大佬後面也不失為一種生存之道。成年人只看最後的投資回報率,不問原因。
有信心而且不差錢,領投;信心不足或者錢不夠,那就抱團跟投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