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了《環太平洋》的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是怎樣一家公司?是好萊塢新興片廠的代表嗎?

問題來自知友 @徐蘊亮 答《環太平洋北美票房為什麼這樣低?》——

傳奇……本來就是家來片廠投錢的私募基金,只不過時間長了、成功多了、老闆本人野心大了,公司開始向creative轉化罷了。
這類slate financing是九十年代起好萊塢電影製作資金的重要來源,一般的銀行、基金不會過多介入選項目、creative層面,而Thomas Tull這人的野心,和攤上蝙蝠俠的運氣,使得傳奇擁有了在華納slate里任意挑選項目的權力,甚至Tull(環太平洋里的圖街)本人還越來越多參與到製作層面,華納決定不續約有他們足夠的考量。

順便求教:Slate financing 是什麼意思?這個類型的片廠在目前的好萊塢的地位和態勢如何?


這道題涉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好萊塢拍電影的錢從哪裡來?

我們可以把好萊塢電影產業尋找不同資金來源的過程粗略分成幾個歷史階段:

1. 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

自有資金投資這不必說。

而從銀行借款,這種方式自好萊塢開天闢地以來就存在,從愛迪生和格里菲斯時代起,好萊塢已經開始向銀行家借錢。

2. 以個人投資者主導的外部資本

好萊塢尋找外部資本的歷史也很悠久,著名的案例包括,報業大王威廉·蘭道夫·赫斯特、著名的肯尼迪家族、飛行大王霍華德·休斯,以及後來的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等等。但直到七十年代之前,外部資本對好萊塢來說都只是很小的補充。

我們知道,七十年代開啟了好萊塢的大片時代,影片投資成本飛速上漲,電影產業的經營風險增加,融資需求也大大提高,完全依賴自有資金和銀行資本顯得捉襟見肘(還有個背景是幾大傳統電影公司紛紛被收購,集團不重視電影業務因而壓縮自有資金的投入),而且,商業銀行的低風險傾向已經無法滿足好萊塢資本市場的要求。恰好在這時,美國政府出台了針對電影投資的折稅政策,大大鼓勵了國內乃至歐洲的私人投資者進入電影資本市場。

3. 以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外部資本

稅收優惠政策不能一輩子當飯吃,1986年里根政府的稅制大改革取消了關於投資電影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個人投資者在資金籌集規模、風險抵抗能力上的先天不足,機構投資者取代了他們,成為好萊塢的外部投資主體,在它們的帶動下,大量的保險基金和退休基金也紛紛進入電影投資領域。

4. 2004年至今的組合投資基金階段

這就是題目所問的,什麼叫slate financing?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問另外一個問題:好萊塢為什麼需要外部資金?好萊塢真的缺錢,所以需要外部資金嗎?

答案是需要,也不需要,但還是需要。

理論上電影公司當然可以完全依賴自有資金來拍攝電影,而且九十年代以來,次級回收渠道的豐厚利潤足以支撐電影公司拍攝億元規模的超級大片,但無一例外,所有電影公司仍然向外尋求投資。原因有很多,比如分攤風險,提高開工數量,哭窮以讓明星和經紀人降低片酬,等等,但最主要的「秘密」在於,電影公司和外部投資者的合作,是基於某種「不平等條約」,即使雙方投入相等的資金,比如說50/50,但電影公司最後分得的利潤卻比外部投資者多很多。這是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回款,電影公司(它們一定是合作影片的發行方)總要先從裡面扣掉佔總票房10-15%的發行費以及其他營銷支出,再和外部投資者平分,這當然看起來是公平的,只不過對電影公司來說,坐收發行費把一件有風險的事變成相對旱澇保收,再加上各種會計策略,總而言之,引入外部投資者,對於好萊塢電影公司來說,是一件可以「揩油」的美事。

既然電影公司希望尋找外部資本,外部資本也在尋找投資機會,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但是,對沖基金的經理基本不具備電影產業的專業知識,也不太可能一部一部去評估每個電影項目的盈利前景,合作起來豈不是效率很低?這時,派拉蒙公司副總裁Isaac Palmer找到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他想,既然一部一部評估太費事,我們為什麼不打個包呢?他向證券公司遊說,是這麼說的:我們派拉蒙公司歷年的內部回報率(Inner rate of return)都穩定在15%以上,你看你們對沖基金,內部回報率差不多是12-18%,那我們的回報率水平差不多,可以一起合作呀。

美林證券一聽真是這麼回事,那行啊,於是和派拉蒙簽下合同,決定透過Melrose Partners這家中間商,投資派拉蒙公司2004-2005年即將開拍的26部影片(包括熱門項目《世界大戰》《碟中諜3》),投資額佔18%,並相應分享18%的利潤,這個協議保障派拉蒙在和美林投資集團結算之前要提取北美總票房的10%作為發行費(這就是派拉蒙內部回報率高的「秘密」),所以實際上美林到手的分成肯定沒有那麼多。美林出面的這支基金募集到2.31億美元,最後占股總盤子的20%,比原計劃的18%高2個百分點。

這是2003-2004年發生的事,這種合作方式,就是我們說的slate financing。所謂slate,就是一批即將開拍的影片的合稱。

派拉蒙和美林開了一個好頭,於是這種組合投資計劃迅速成為好萊塢的流行做法。

2004年,經紀公司Relativity Management宣布建立兩支基金,分別支持獨立電影和大片。

2005年,嘗到甜頭的美林再度出擊和漫畫巨頭Marvel合作slate financing項目。

同年稍晚,華納和Legendary Pictures也達成類似協議,後者提供的基金總規模達到5億美元,計劃在未來5年內拍攝25部影片,雙方各投50%。

但華納和Legendary Pictures的這單合作和其他的slate financing存在一些區別:

  • Legendary Pictures不像其他基金投資者只負責籌資別的都不管,它希望深度參與影片的製作和營銷,換句話說,它對介入電影產業的內部運行有興趣。
  • Legendary Pictures不像其他基金投資者無權選擇slate裡面的片目,它擁有「挑肥揀瘦」(cherry-pick)的權力,換句話說,它可以拒絕華納塞過來的雞肋影片,並要求華納必須把風險小、賺頭大的油水項目放到盤子里來。

回到題目,Legendary Pictures到底算一家什麼樣的片廠,說白了,本質上是家私募基金,但它也希望涉足電影產業的實體運行。

此外還有Dune Entertainment,曾經和福克斯簽下過28部影片、總金額3.25億美元的slate financing合約的投資公司,最近剛剛和華納攜手,因為華納已經和Legendary Pictures分道揚鑣。

後來發生了我們都知道的次貸危機,2007-2008年是slate financing合作的低谷,一些對沖基金撤出了好萊塢,並把項目打折賣給新進場的玩家。而不少新的玩家開始將slate financing的方向拓展,不再限於投資影片的製作,而是將觸角伸向娛樂業的其他角落,比如有的基金開始投資藝人經紀業務,因為他們發現,即使是大明星,主演的片子也可能票房失敗,但從沒人見過明星本人蝕本,那投資於明星豈不是更划算的生意?

近來也有不少歐美以外的基金摩拳擦掌殺入好萊塢電影產業,比如來自印度、中東和中國的資金。

總結:slate financing是21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產業融資的新手段,傳統電影公司獲得了大量外部資金,分擔了風險,而且牢牢掌握著創作主動權及海外發行權(和預售海外市場版權等籌資手段之區別)。這種做法本質上是把未來可期的穩定收益轉化為一種證券出售給投資者,因為好萊塢電影公司普遍擁有連貫的、優秀的信用記錄,以及強大的知識產權變現能力,對外部投資者來說,風險可以控制,收益也較可觀,於是,事情就這麼成了。


題外話:「Slate financing 」不就是電影項目融資的意思嗎?
說傳奇影業,看看這些年它做的片子,就能知道是家什麼樣的製片商:
2005年 《 蝙蝠俠:開戰時刻》
2006年 《超人歸來》《水中女妖》《別惹螞蟻》《啤酒節》《我們是馬歇爾》
2007年 《300斯巴達勇士》
2008年 《史前一萬年》《蝙蝠俠:黑暗騎士》
2009年 《守望者》《監事與報告》《宿醉I》《別惹小孩》《野獸家園》《忍者刺客》
2010年 《諸神之戰》《西部英雄:約拿.哈克斯》《盜夢空間》《城中大盜》《預產期》
2011年 《宿醉II》《專扁衰仔》
2012年 《諸神之怒》《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2013年 《傑克和巨人》《超人:鋼鐵之軀》《環太平洋》《宿醉3》《42號傳奇》
以上是百度出來的數據,準確性有待考證。
有人覺得傳奇沾了蝙蝠俠的狗屎運,但看看這張表,先是《300》,後是《守望者》。你們以為弗蘭克米勒阿蘭摩爾都是傻二嗎?若非米勒的《300》拍得好(這可比蝙蝠俠難度要大,300的漫畫可就那麼幾張紙而已),摩老大能把漫畫史上空前絕後的《守望者》給傳奇?
所以,傳奇的牛叉在於它的專精,這是一家偏重年輕觀眾群、專註於ACG領域題材電影的製片商,而且態度很認真,投資手筆又大——人家從一開始就沒準備投拍爛片,比那些憑著電影製作爛遊戲,或者憑著遊戲製作爛電影的,態度要端正得很多。
另外,質量效應和魔獸世界的電影版也在傳奇手中呢。敢接這兩活的,得有點膽量、經驗和實力才行吧,因為做爛掉的可能性很高的說……
——————
以下增補維基資料
傳奇影業的作品表:
Year/Title/ Director/ Co-production company(s)/Distributor(s)/Box office/
2005Batman BeginsChristopher NolanSyncopyWarner Bros.$374,218,673
2006Superman ReturnsBryan SingerBad Hat Harry / Peters EntertainmentWarner Bros.$391,081,192
2006Lady in the WaterM. Night ShyamalanBlinding Edge PicturesWarner Bros.$72,785,169
2006The Ant BullyJohn A. DavisPlaytone / DNA ProductionsWarner Bros.$55,181,129
2006BeerfestJay ChandrasekharGerber Pictures / Cataland Films / Broken LizardWarner Bros.$20,387,597
2006We Are MarshallMcGThunder Road Films / Wonderland Sound and VisionWarner Bros.$43,545,364
2007300Zack SnyderVirtual StudiosWarner Bros.$456,068,181
200810,000 BCRoland EmmerichCentropolisWarner Bros.$269,784,201
2008The Dark KnightChristopher NolanSyncopyWarner Bros.$1,004,558,444
2009WatchmenZack SnyderLawrence Gordon ProductionsWarner Bros. / Paramount$185,258,983
2009Observe and ReportJody HillDeLine PicturesWarner Bros.$26,973,554
2009The HangoverTodd PhillipsGreen Hat FilmsWarner Bros.$467,483,912
2009Trick "r TreatMichael DoughertyBad Hat HarryWarner Premiere—
2009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Spike JonzePlaytone / Village Roadshow PicturesWarner Bros.$100,086,793
2009Ninja AssassinJames McTeigueDark Castle Entertainment / Silver Pictures / Anarchos ProductionsWarner Bros.$61,601,280
2010Clash of the TitansLouis LeterrierThunder Road Films / The Zanuck CompanyWarner Bros.$493,214,993
2010Jonah HexJimmy HaywardMad Chance / Weed Road PicturesWarner Bros.$10,903,312
2010InceptionChristopher NolanSyncopyWarner Bros.$825,532,764
2010The TownBen AffleckGK Films / Thunder Road FilmsWarner Bros.$154,026,136
2010Due DateTodd PhillipsGreen Hat FilmsWarner Bros.$211,780,824
2011Sucker PunchZack SnyderCruel and Unusual FilmsWarner Bros.$89,792,502
2011The Hangover Part IITodd PhillipsGreen Hat FilmsWarner Bros.$581,464,305
2012Wrath of the TitansJonathan LiebesmanThunder Road FilmsWarner Bros.$301,970,083
2012The Dark Knight RisesChristopher NolanSyncopyWarner Bros.$1,084,439,099
2013Jack the Giant SlayerBryan SingerNew Line Cinema / Original Film / Big Kid Pictures / Bad Hat HarryWarner Bros.$197,687,603
201342Brian Helgeland—Warner Bros.$95,020,213
2013The Hangover Part IIITodd PhillipsGreen Hat FilmsWarner Bros.$350,955,459
2013Pacific RimGuillermo del ToroDDYWarner Bros.$294,672,391
2013Man of SteelZack SnyderSyncopyWarner Bros.$647,329,106
注意:這個表上的累積全球票房超過了80億
及:
傳奇影業是第一批從華爾街私募基金集資成立的獨立製片商(是不是第一家沒說);
傳奇影業下設「Digital division」,這個是做遊戲的;
傳奇影業下設「Legendary Comics」,這是個做漫畫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弗蘭克米勒的《Holy Terror》,話說傳奇把米勒服侍得真好……
傳奇影業下設「Legendary Television」,這個是做電視的,但是沒有看到有作品出來……
「Legendary East」,嗯,這個分公司華誼也摻和了,尚沒有作品出來……

好吧,還是那句話,這是家特別喜歡動漫和遊戲的電影公司,簡直就是為造福全世界阿宅們而生的。


傳奇影業可不是什麼新興製片廠的代表,目前為止它只獨立製作過一部電影《42》,其他的全是和華納兄弟共同投資,所以它目前就是個投資商的角色。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超人不戴面具?有什麼隱喻嗎?
美國傘兵真的很強嗎?為什麼紅警強調美國傘兵的威武?
《魂斷藍橋》作為經典的愛情電影,為何在歐美上映時反響並不熱烈?
如何邀請考古專業的女生看?美國隊長3??
鋼鐵俠3被改編的滿大人,到底漫畫里有多強?

TAG:好萊塢Hollywood | 電影產業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