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很多传谣言者,目的何在?
只是简单地赚取眼球出名么?
有以下几种情况:
0,知道该谣言具有眼球效应,能火。
因为评论里有朋友就以下4点吐槽了,我不便更换顺序,就把这条补在第0条了。不过这一类几乎囊括了以下所有种类,给他个0倒也挺合适。
1,拿钱办事。
这一类客观存在,从政治角度的目的,到商业角度的抹黑对手。谣言最初能传播开,离不开这些托儿的大力宣传。
2,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事先有了倾向,就会更容易相信那一方面的消息。比如你坚信城管见人就打,那么哪怕一张城管在路上走的照片配一段城管打人的谣言你也会信的。
3,宁可信其有
转发谣言只需要轻轻一点,辟谣却要查遍资料。一些关于生活与安全的谣言危言耸听,但万一是真的呢?于是想着【反正小心点不是错】,就转了。
这种转发者其实最麻烦。第一种喷起来没有心理压力,第二种争起来理直气壮,但第三种,你给他辟谣,他反过来会问你:”万一是真的呢?“,大有一派要你写保证书签字画押,出了任何事情都要你负责的意思。
4,看见什么都转
这个就无药可救了。
一个传谣者,而且是传很低端很低端的那种谣的传谣者被评论群嘲之后:
所以传谣者也没有什么目的,仅仅是蠢+不知蠢而已。附他的原文,谣言部分已经用粗体标出:
普通话并不是古代正宗的汉语,而是变味的汉语。这是因为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英语称为mandarin。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时产生的,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发音不伦不类,在当时的北京人听起来很蹩脚,当时的明朝官话是江苏话,是吴语。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 c s ,没有zh ch sh ,是典型的吴语特征。语言专家的考证证明明朝官话是吴语。另外,即便从常理考虑,朱元璋定都南京,他讲的就是吴语,他儿子当然也讲吴语,迁都北京后,明朝官话还是吴语,当时的北京人也讲吴语。普通话脱胎于明朝官话吴语,但是经过满人的口后和吴语就不大一样了,变音变调了。由于满人是统治者,通过政权的权力,本来只是满人专用的满清官话就在全国推广传播,后来就被称为国语或者是普通话。所以普通话是经过满人改造后的汉语,是满人创造发明的。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没有被满清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消灭。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因为唐宋诗人词人他们不讲普通话。他们讲的是古代汉语。跟南方鸟语一样或者相似或者相近。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所谓的这种“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是满人的专用汉语!是满人发明的。深深的打上了满人的烙印。孙中山恨满人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古汉语)作为国语(普通话),但没有成功。因为满清官话势力太强了。后来民国go-vern-ment投票。普通话比四川话多了一票成为了国语。其实四川话和普通话是同一种语系的语言,只是腔调不同而已,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也能听懂四川话。北京话,明朝的时候是吴语,后来和满清官话(即普通话)相互的影响,逐渐接近。所以北京话和普通话极其相似,但是不会完全相似.他们只是相互靠近的关系。参考资料:关于明朝官话的一些研究
明目张胆胡扯的部分都已粗体标明,可以直观看出整篇谣文的段位如何了。
附评论里群众轮X部分:
我就是职业喷子,我自认为就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我就是容不得不学无术的人在专业问题上扯淡。扯淡的表述的数量只要不到两位数,我也就耐着性子逐条指出了;若只是起先犯浑但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我也就知趣闭嘴了;可是这种从头到尾满篇侮辱读者智商的虚构与污蔑的,被群嘲轮喷了还死不认错的,就活该吊起来打。堂堂正正喷,不匿名。
感觉文章太长阅读不便的,可以听这期的电台:喜马拉雅FM
前言:在信息时代,甄别信息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和素质。但并不是人人拥有这项技能,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辈,容易被伪科学、煽动言论所迷惑。这期‘不聊茶事’电台,就来聊聊要如何甄别互联网。不知道你们还记得方舟子大战韩寒事件吗?时隔多年,将此事件翻出来的原因是,这是个完整的互联网舆论事件,已有定论,可以做为案例来分析。我们从这个案例出发,来分析如何甄别互联网信息,如何不被谣言迷惑,如何避免被所谓的大V操控我们的大脑。茶已泡好,开聊!
用一杯茶的时间聊聊这有趣的世界,这里是“不聊茶事”电台。水已烧开,茶已泡好,又到了和各位聊天的时间,今天咱们泡的是银骏眉,聊的是忽悠的原理和技巧。
上一期我们说到新媒体,说新媒体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给我们筛选可靠的信息,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和正确的认识。我当时提了一句,说我自己是有一套方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有人问了,这套方法论能不能总结出来,也让我们学习学习。
其实我就三个方法,一是要求你转发的,你需要警惕。因为谣言就是为了传播啊,什么转发送Q币啊、爱心接力啊。这都是老掉牙的套路了,但依然还有很多人信。二是标题特别惊悚的,什么惊天大秘密、阴谋论、祸害下一代等等标题的,要特别警惕。比如说小龙虾是日本人转基因制造出来祸害中国人的,利用了我们爱国之心来传播谣言。三是文章不标注出处、不署名的,比如最近一个所谓的美国博士写的,《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雾染灾难》,全篇没有介绍这个美国博士是何许人。还有一些什么《五十位教师联名上书国务院》这种读完没有出现五十位教师署名的,通通都是假的。这是我总结的三个方法,简称三板斧。我这“三板斧”虽然简单,但是可以辨别百分之七八十的谣言。其实谣言大多数你多留个心眼,都能看出端倪来,没那么复杂,就是大家太懒得思考了,一看到一些煽动性的言论,血涌上大脑,想都不想就转发了。
我大学时候有一个相谈甚欢的老师,上海交大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但他的微信就经常转发一些谣言,就我刚刚上面讲的那些什么爱心接力啊,阴谋论、爱国主义等等。我也特别倔,老师一在朋友圈发这种谣言文章,我就把辟谣的链接贴在回复底下。最近好久没看到他发了,不知道是不是把我拉黑了(笑的语气)。
这位老师也不是笨,就是太善良了,一个社会正常人没那么多心思去猜忌别人。我自己也琢磨,这些传谣言的人都是什么心态,猜来猜去猜不透。后来见得人多了,才知道这社会还有一小撮人很猥琐的,他制造谣言也没什么目的,就是因为心态很猥琐,看到自己传播的假信息到处流窜,心理就有快感:看!上当了吧。这是恶作剧的心态,我们小时候都有,只是有些人长大之后还保留着这种扭曲的恶作剧心态,而网络又给了他一个恶作剧的工具。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马加爵的案例吗?我问起身边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一篇互联网文章,这篇文章名字是《马加爵临刑前写的一封信 让主席都落泪了》。这篇文章说马加爵家境贫寒,在大学期间饱受同学欺辱,比如把尿撒在他被子上,最后得出结论,马加爵杀同学是事出有因。我现在告诉你,这篇文章没有一句真话!全篇捏造!马加爵家境不算有钱,但也不算贫苦,每一个他杀的同学中,都和他没什么过节,其中还有他曾经的好友。他杀人很大的原因是马加爵长期有暴力倾向,并且沉迷于网络暴力小说。不信,你现在上知乎搜搜,答案里把马加爵杀人的刑侦经过仔细地梳理了,没有丝毫这篇造谣文章中所说的情节。
就这么一个不尊重事实的谣言,居然传的比事实还要这么广。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不管用了,谣言传播的比真相还快。你琢磨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么捏造一个故事?为什么替杀人犯开脱?动机是什么?这不是吃饱撑着么?还真是,这世界上就是很多人,你不能用正常的心智去理解他们,他们就是猥琐。
这期我本来是要给大家总结一些判断信息真伪的方法,但胡子我才疏学浅,总结来总结去就是我上面说的三个方法,我简称为三板斧。其实我判断信息,是长期在互联网观察、判断、学习的一套经验,在我大脑里形成反馈,已经形成了直觉,我自己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我想起早年看过一本书《忽悠的原理和技巧》,这本书把方舟子倒韩作为案例分析,分析互联网舆论是如何被操纵的,互联网的信息是如何被污染的,我觉得说的比我好多了,所以今天就推介这本书,《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不是教你忽悠,是教你不被忽悠。
这本书没有出版,想看的人可以去关注微博:破破的桥。破坏的破,桥梁的桥,可以免费下载阅读。这是一本对热点公共问题进行冷静分析的好书,它可能会让那些因为参与有关辩论而伤害友谊的人们幡然悔悟,或者至少若有所思。如何在一个信息社会甄别事实,如何在一个多元社会开展辩论,如何在一个风险社会保持清明,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
介绍这本书前,我们要来回顾倒韩事件。倒韩事件呢,其实总体来说就是阴谋论,说韩寒的书不是他自己写的,是他的父亲帮他写的,而围绕着韩寒有一个利益集团,把韩寒包装成才子。普通人一听,这是有可能的哟,对不起,你陷入了阴谋论的思维,而阴谋论思维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不怪你,但你必须了解一点,阴谋论在理论上站不住脚的。为什么阴谋论没有理论基础?请上网搜索罗辑思维《阴谋,是可能的吗?》这一期。
《阴谋论,是可能的吗?》这一期中,罗振宇说,阴谋论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市场上,你想封闭信息和了解全部信息的真相,这都是两件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这句话也说明了两点,一点是,一个利益集团想封闭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现实中不可能诞生阴谋论。另一点是,人们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因此,有些很猥琐的人,就会利用人们的认知盲点,操纵舆论,也就给谣言滋生的土壤。
所以请记住一句话:人们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是所有一切互联网造谣的理论基础。
再讲回倒韩事件。倒韩事件不是突然间爆发的,是不断有人接力造谣的结果。07年的时候,有个自称是出版社资深人士爆料,韩寒的文章都是一个叫做马日拉的枪手写的。韩寒知道后很生气,背后调查了这个所谓的出版社资深人士,原来不过是爱炒作的大三学生,而这个大学生平时就喜欢在网上写小黄文。你看,我刚刚说了吧,这些爱造谣的人都是很猥琐的人,不要用正常人的心智去揣测他们。韩寒在网上贴出这位造谣者的身份信息后,这位大学生随即道歉认错,韩寒也把他的信息删除。
本来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不料,12年又出了个事儿。原百度中层管理人员麦田写了一篇文章《人造韩寒》,指责韩寒靠造假成名。他质疑韩寒的文章不像是他这个年龄段少年写的,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写的。而新概念作文大赛给韩寒出题的作家李其纲,是韩寒父亲的同一个大学的同学,正是他们两串通伪造了韩寒的才华。
韩寒反应强烈,当即宣布谁能够证明韩寒书中有任何一行字是人代笔的,奖励两千万。麦田当晚道歉,承认证据不足。麦田暂时退场后,“打假斗士”方舟子走上前台。你看,倒韩就好像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出来造谣造就了这一出闹剧。
方舟子此前他提出过多个质疑,韩寒大怒,再次一一批驳,称这些说法均为断章取义、歪曲造谣。但这次韩寒没有得胜而归,他遇到了对手。
方舟子与麦田不同的是,他在打假领域拥有话语权,可以有效地调动媒体。这次的质疑,没有像前两次那样迅速结束了。方舟子不断抛出质疑,每一个质疑越来越荒谬,但是却在互联网的舆论上引起各方的撕逼,而撕逼越多,仿佛信方舟子的就越多,这是为什么?
从大学生造谣韩寒,到原百度中层管理人员麦田,再到方舟子。他们在像接力棒一样的操控舆论过程中,有一个趋势,就是操纵舆论的这根接力棒,每到下一个人手里,这个人本身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广。那什么是话语权呢?
比方说甲和乙在宣讲,但对某群特定的听众,第一种情况,甲有本事让这些人都听自己说,不去听乙的。第二种情况,他们有时甲乙两人的言论都听,但只信任甲,却不信乙。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便可认为,对这类特定人群,甲比乙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之所以韩寒这次没有通过强硬的回击获得胜利,是因为方舟子长期在打假这一领域进行舆论经营,远比麦田及以前那些炒作者拥有大得多的话语权,不易被简单的辩驳击倒。
那方舟子是怎么操纵舆论的呢?用了什么手段来操纵?
首先,群众的私心是倒韩的动机。这里胡子生造了一个概念,叫做自愿洗脑。什么叫自愿洗脑?就是有一个人,名字就叫阿狗吧,你看阿狗不爽。看这个人不爽的动机可能就是阿狗比我成功,我嫉妒。但要是又来了一个人叫阿猫看阿狗不爽,而且还举出各种看似正当的理由来证明,我看阿狗不爽是有理由的,我不是自私。那么这时候,你就会自动地接受阿猫的观念,认为阿狗做人不行哦,我看他不爽是应该的哦,这就叫自愿洗脑。那在倒韩这个事件上呢,难道方舟子有那么大魅力影响一堆人?不要看表面是这样的,其实韩寒因为少年得志,很早就出名,说话有时候又太狂妄,已经在互联网得罪了很多人,有一部分失意的人是很妒忌他的成功和才能。这时候方舟子站出来,说这个人的才能和成功都是伪造的,那些看韩寒不爽的人就会自动地接受方舟子这套理论,只为了让他们心里的那份妒忌合理化,这叫自愿洗脑。一旦有了这深层次的动机,你再去跟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他只会为了朝向一个目标,就是打到韩寒。为了这个目标的需要来找理由。所以,妒忌韩寒等种种自私的心理,是倒韩核心群体的动机。
其次,质疑要有正确的姿势,方舟子的质疑一开始就是流氓的姿势。怎么说?质疑好比做学术论证,需要从一堆客观的数据信息中,找到规律,进而得出结论。那流氓的姿势是什么?先有个结论,为了这个结论去找证据,不符合预设结论的就丢掉。
人类思维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左右,严谨的理性思维需要训练。当心中先有结论时,人们很容易将既定结论作为前提,再去寻找支持该结论的材料,创造各种标准将毫无逻辑关联的材料硬扯到结论上,同时忽略或否定相反的材料。在不断筛选信息、制造标准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逐渐强化自己的既定结论,这种现象叫做证实偏见。
《吕氏春秋》上有“疑人偷斧”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找到斧子后,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被打破了,原本被严重侵害的逻辑能力开始恢复,此时他才惊觉,这些理由与有没有偷斧子毫无逻辑关系。
你看,回到韩寒代笔的这件事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方舟子先是靠直觉,毫无理由地质疑韩寒的文章都是别人写的,然后为了这个结论到处找一些鸡毛蒜皮的论据,连韩寒的身高这种跟论点不搭边的事情他都要胡搅蛮缠一番。但我们看疑人偷斧这种写在古书上的事情很荒谬,为什么发生在现实同样荒谬的事情这么多人信呢?
因为在有了话语权的前提下,信息控制就有可能了,信息控制产生了,人们的正常逻辑也就会变得模糊了。为什么造谣韩寒代笔的大三学生和麦田都没成功?因为他们话语权不大嘛,看客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将信将疑的,不像方舟子,被捧为打架斗士,有许多粉丝,这些粉丝数量挺多的,围观群众一看,声势挺浩大的,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回事。
我这段话说了操控舆论的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个掌握着话语权的人物,第二个信息控制和模糊逻辑,有了话语权你只听我的嘛,我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第三因素就是形成群体,群体不断吸纳判断力差的人,形成更大的群体。这三个条件也正是传销得以成功的因素。传销群体中,必须有一个导师一样的人物,掌握了话语权。接着就要信息控制,传销组织为了达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往往把人都关在一起,不让他们接触外界,然后,你只能听我告诉你的信息。最后,就是一群狂热的人互相热捧,互相影响,每进来一个新人,就对他不断地洗脑,在环境的影响下,你要是意志不够坚定,就会被影响,因为我们人有个天性的缺陷,就是希望自己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如果大多数人不认同,就会怀疑自己。
有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从众实验“,最能生动地说明群体的力量。
这个实验拿出了两张图,图上有一样长的线条。如果问你,这两张图哪一张的线条比较长?恐怕你会说:“你是不是在侮辱的智商?明摆着一样长嘛!”别急,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1951年设计的实验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他把大学生每七个人分成一组,在同一个房间依次序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前6个人是安排好的托儿,真正的实验对象只有第七个人。6个托儿被安排一起故意选择错误的答案,这时的结果是:第七个人竟然有三分之一跟着做了错误的选择,他们选择了两根线条不一样长。心理学家用这个简单的问题在多组人群中做了多次的实验,结果是75%的人至少有一次错误的从众选择,真正一直坚持自己独立正确选择的,只占25%。
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得到这么可怕的结果。如果是素质和学历更加参差不齐的人群,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情况可想而知。所以大家要记住,从众心理是人性的一个永恒弱点,群众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
我们再重复一遍操控舆论的三个条件。一是有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导师,二是控制信息、模糊逻辑,三是形成群体。今天讲的内容主要侧重在,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物,是怎么控制信息的呢?
我们这期的题眼是:人们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是所有一切互联网造谣的理论基础。所以任何的舆论操控首先就要控制信息,那有人问了,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这么流通,怎么可能有人能瞒天过海。你错了,这些传播谣言的人不需要瞒天过海让大多数人信,而让一小撮人信,他就赢了。
街边的算命先生,其实他只有几套说辞,一般都是说你这35岁有一大坎,会有血光之灾呀如何如何。大多数人情况不符合,但是总有一个人踩狗屎运,跟算命先生说的一致,马上这个人就哭着喊着大师。所以,造谣的人只要让争取到少数人的支持就行了。
举个例子。比如韩寒在方舟子质疑《三重门》是他人代笔的时候,就迅速在网上放出《三重门》的手稿,并进行了第三方公证。这时候方舟子做了什么呢?第一件事当然是屏蔽了手稿经过公证的事实了,说公证处说的不算。第二件事方舟子指责手稿过于干净,不像是第一次创作,而像是抄的。并且方舟子放出了一些作家的手稿,这些手稿都带有很多修改的痕迹,和韩寒干净的手稿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事实是怎样呢?事实是,每个作家的习惯不同,有些作家比如鲁迅、老舍的手稿也是非常干净,有些作家则涂涂改改。但方舟子只选择了涂涂改改的手稿灌输给大众。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作家手稿应该是什么样子,属于知识盲点。此时,恶意的传播者就会在他们的盲点上进行欺骗,灌输这样一个伪常识:所有作家的手稿看起来都是脏乱差的,有无数修改的,因此,凡是不脏乱的手稿,都是伪造的。在这里,伪常识并非由专家宣布,而是通过传播精心选择的材料完成,因为控制了材料,就控制了观念。作家手稿有干净也有脏乱的。将脏乱手稿搜集在一起,放到你面前,并屏蔽干净手稿的信息,此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接纳这个伪常识。由于以为这是自己独立思考所得,你还会努力保卫它,殊不知它是别人有意灌输给你的。所以如果有一个知识,是辩论两方中的一方,单方面灌输给你的,那么就要警惕,他是否故意隐瞒了信息中重要的部分。如果韩寒拿出的手稿是脏乱的,那用同样手段反向操作即可,即只传播干净的手稿,屏蔽脏乱的手稿。这种方法就叫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是最常用的话语权手法。它瞄准的是你的知识盲点和经验盲点,试图通过传播歪曲或片面的材料,屏蔽原始、干净、与自己预设结论相反的材料,诱导你得出错误结论。信息控制通常骗不了所有人,但对特定人群效果极佳。这群人信任恶意的信息源,往往对攻击目标怀抱反感情绪,听不进反面意见。
那信息控制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识别它呢?有,信息控制最显著的特点是数量繁多,忽悠者会从任意角度攻击,瞄准人们普遍的认知弱点:那么多材料,难道还不能证实么?其实,挑几个片段,歪曲捏造一番,写上几千字,几十分钟就足以制造出一份欺骗材料。它成本极低,因而可以成百上千地堆叠。这些信息量特别巨大,但都很琐碎,不系统,并且都无法直接证明,都是旁证,隔靴搔痒。为什么造谣者要这么做?为了污染信息。如果一个人接受到了原始信息,造谣者的谎言是很容易击碎的。为了不让人们看到原始的信息,造谣者就要弄出数量巨大的信息来屏蔽原来的信息源,反正造谣不要成本。但是这些信息看起来数量巨大,其实是同质化的信息,来源是同一个。
《战国策》里有“曾参shēn杀人”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勤奋好学、人品端正。有一天,某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在外乡杀了人,“曾参杀人”的流言传来,邻人将消息告诉正在织布的曾参母亲。他母亲坚定地反驳:“我儿子不会杀人。”但很快,第二个、第三个人跑来“互证”,每个人都告诉她:“曾参杀了人。”结果因为她不知道他们的材料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污染源,所以开始害怕,爬墙跑了。你看,仅仅因为三个人的论断,她连儿子杀人都信了。你认真看着三个人,只说了一件事,曾参杀人。杀了什么人,为何杀人,曾参人在何处被法办了吗?这些新的信息都没有出现,都是在重复一个信息。
抛开个例看统计,就更清楚了。倒韩的人曾在天涯论坛庆祝“倒韩高楼40万贴纪录”。有人做了统计,这40万帖的作者,其中10万帖是由50个人发的。也就是说,这十万份材料,实际上就是几十个闲人没事瞎掰的。所以,你要记住一点,信息数量不代表可能性越大,同质化的信息再多,也只能算一个信息。
其次是一直重复信息,把造谣的信息面尽可能地覆盖到人群。比如一个教授一直在网络上质疑韩寒,翻来覆去就那几条,说韩寒心虚不肯回答,其实韩寒早几个月前就已经回答过了。但是由于网民没精力去翻查韩寒几个月前的微博,就容易被谣言所覆盖。所以,如果一个人连续几个月重复一个信息,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在控制信息。
听到这里,我相信很多听众疑惑了,这期不是教我们不被忽悠吗?怎么光说别人怎么忽悠?我得学到不被忽悠的方法才有用处呀。别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了解了忽悠的原理,才能从原理出发防忽悠。接下来胡子就来说防忽悠的方法论。
第一点,就是建立起自己可靠的信息源。胡子的微博,基本上没有互动,但是发生了什么事件,我一定刷一遍微博,因为我关注的这些人都是我可靠的信息源啊。我关注很多人,比如科学松鼠会会员、情感专家、政治专家。这些人都是经过很多次的舆论事件筛选下来了,一旦发现有人说谎,马上取关。所以今天要特别说一点,防止忽悠不是一件马上能做到的事情,要是要从每一件互联网事件中去积累,去积极地判断,训练自己的大脑反馈。
第二点,不可证伪的信息不信,不可证伪又伴随着危言耸听的论调。什么是不可证伪?倒韩这个事件中,有很多社会名人、作家、记者站出来证明韩寒是自己写的,但是方舟子通通把他们称作是利益集团,这些人都是密谋毒害下一代年轻人的思想,他们的证词不可信。所以有一个人站出来拿出证据,方舟子说你是利益相关,不可信,接着又站出来,方舟子又说不可信。上上下下,几十人,全都不可信,那还有什么是可信的呢?这就是不可证伪,我的证据你都说不算,那没办法证了。
纳粹的宣传部门有个重要的信条:撒谎要撒大谎。原因之一就是小谎很容易证伪。对某个犹太人搞诈骗的指控,只要拿出证据简单驳斥就行了。指控犹太人密谋独霸世界,这怎么证伪?没办法证伪。所以,把帮助韩寒证明的这些人,都说成是密谋祸害下一代年轻人的利益群体,那就不可证伪了。
第三点,逻辑清晰,论证必须是充分必要条件,多试试逆否命题,最重要的是整体思维。什么是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正推过来也行,倒推过来也行。那逆否命题是什么?假设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逆否命题就是,如果A不成立,那么B也不成立。举例来说,方舟子说韩寒的《三重门》里面有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描写,那时候韩寒还没出生,根本不可能了解,只有韩寒的父亲韩仁均能够写出这个时代的生活场景。那么你反过来想,《三重门》里更多的是90年代校园生活描写,韩仁均这么大一把年纪又不可能去读中学,那么岂不是也不是韩仁均写的。那到底谁写的?
再来看最重要的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什么呢?就是复盘整个事件的图景,不要陷入碎片化的细枝末节,尝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搭出完整的叙事框架。如果拼凑起来的故事不合情理且耸人听闻,那么宣扬它们只是为了获取眼球,加速传播,与追求真相南辕北辙。倒韩事件的整个图景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下,假设方舟子的这些质疑成立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既能用严谨文风写传记,也能用俏皮话写青春小说与时事评论,引发了几百万80后读者共鸣的奇才韩仁均,学贯中西、英文流利,就连流行歌曲、少年动漫、车辆维修都样样精通。他在乡下老宅里隐藏绝世天分,穷困潦倒二十年,苦等儿子成长到能扮演作家后,方才开始躲在幕后不停推出销量上百万的作品。
而他儿子韩寒,是个行文造句都不通顺,在镜头前连说话都不会说的小学生文化水平的初中文盲,每日周旋于老师、同学、编辑、记者、读者之间,却从未被怀疑,就算有,也全部被收买了。由于利润分配合理,居然没人爆料。成功行骗13年后,这个骗局最后居然被坐在电脑前的打假专家方舟子发现了。
这就是倒韩事件假设成立的全部图景,我相信你肯定能发现其中的荒谬。
第四点,拒绝无限质疑,尽量接触原始信息。倒韩这个事件最荒谬的一点在于,韩寒的身高成了一个谜。一个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人物,居然身高都不能被证明。
我合影证明身高。——你说没拍膝盖,说不定弯了膝盖。我摆出到膝盖的合影。——你说没拍脚,说不定脚下垫了东西。我拿出全身合影。——你说穿着奇怪的鞋,这是增高鞋。我拿出鞋的外观照片。——你说这是隐蔽的内增高鞋。我从各个角度给鞋拍照,证明没有内增高。——你说用了增高鞋垫。无限质疑的目的已不再是玩弄逻辑,而是把水搅浑,转移话题,而且支持韩寒的人,数次要求在第三方公证的情况下,方舟子就是不去。因为一旦接触原始信息,谎言就被戳穿了。
第五点,低成本的质疑值得警惕。谣言的优势在于低成本,我在电脑前胡诌就可以造谣。那低成本表现在什么呢?譬如不署名、不注明出处、网络身份是匿名。而通常辟谣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就比如韩寒悬赏两千万。
第六点,被质疑的人无需自证,拒绝无赖式的质疑。被质疑的人无需自证说的是什么呢?譬如你在超市里逛,出门的时候有人说你偷了东西,这时候应该是质疑的人拿出监控之类的证据,而不是要求你自己把衣服脱光证明没偷。
无赖式的质疑这里有个典故。《水浒传》中有“杨志卖刀”的故事。杨志生活困窘,只要开价三千贯卖祖传宝刀。集市上有个叫牛二的流氓,跑过来问:“这把破刀有什么好?卖得这么贵?”
杨志介绍道:“有三件好处。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牛二便换了二十个铜钱试刀,杨志一刀便将铜钱剁成两半。“第二件叫‘吹毛得过’,拿头发朝刀口上一吹,立刻断成两截。”牛二拔下一撮头发,杨志接过头发,朝刀口上一吹,头发一分为二飘过刀口。杨志又道:“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把人一刀砍了,刀上不留血迹。”
牛二质疑道:我不信,你有本事砍个人给我看看。杨志说,平白无故谁敢杀人,我杀条狗给你看看。牛二立刻找茬:你说的是杀人不见血,没说杀狗不见血,做虚假广告,被我逮住了吧。你看,这是不是一个无赖的逻辑?但为什么方舟子用在韩寒身上,就有人上当了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好,本期节目就到这里,喝茶也喝的差不多了,故事也该结尾了。最后总结一下,忽悠操纵舆论的三个条件,一是有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导师,二是控制信息、模糊逻辑,三是形成群体。我们识别忽悠的信息要掌握六个要点:1、就是建立起自己可靠的信息源。2、不可证伪的信息不信,危言耸听的论调要注意。3、逻辑清晰,论证必须是充分必要条件,多试试逆否命题,最重要的是整体思维。4、拒绝无限质疑,尽量接触原始信息。5、低成本的质疑值得警惕。6、被质疑的人无需自证,拒绝无赖式的质疑。
节目的最后八卦下。我整期节目都把方舟子比喻成流氓,有人说,说不定人家只是在韩寒代笔这么一件事上犯错。事实上,方舟子的打假历程都存在的道德问题。本书的作者从方舟子一开始在新语丝论坛打假就认识了,一直看着方舟子为了个人的私怨捏造打击。所以方舟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冠以打假名号的流氓,这不,最近央视记者拿出了证据,方舟子的安保基金被挪为私用,被方舟子拿去给自己的亲戚开淘宝,给自己的夫人买车,还买了一套房产。这次,恐怕方舟子的信誉要彻底破产。这是应了那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http://weixin.qq.com/r/EkgdBRbE40ucrVJm9x0A (二维码自动识别)
在老朽年轻的时候,曾经非常憎恨和鄙视这些造谣、传谣者,觉得可以用铺天盖地的贬义词去嘲辱他们,但随着世面渐增,我发现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的行为都是不妥当的。你可以挑错,但也应只限于此。
有一位老人,经常在朋友圈中分享一些山寨保健谣言,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位热心肠的骑行爱好者,经常在半路上帮助遭遇困难的骑友。
有一位妇女,对伪科学谣言转发得不亦乐乎,但在现实中她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做得一手好吃的饭菜,每当在电视上看到有遭灾受难的人就会掉眼泪。
有一位学生,是标准的日粪,经常在QQ群中张贴关于日本的谣言,但在现实中他是本市义工组织的成员,别人节假日休息游玩的时候,他去风景区捡垃圾,去福利院逗小孩,去广场上做志愿者。
……
这些传谣者大多身处社会底层,身无长技,不受关注。然而身为社会性动物,希望获得他人认同甚至仰慕是任何一个健康人的自然本能。如果你是一家跨国公司的CEO,如果你是手掌大权的机关干部,如果你是一掷千金的金融巨鳄……或许,你只是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都会获得众多仰视的目光和众人的赞誉。因此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去争取朋友圈或QQ好友的肯定。
可很多人显然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地位,也不擅长撰写优美的文章或挥洒艳丽的色彩。他们的生活平凡、单调、枯燥、孤独,因此他们必然会更多的希望来自他人的目光,甚至不在乎这种目光到底是崇敬亦或憎恶。
尤其对于一个金本位的物质社会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只有少数人可以上位、且贫富差距较高的社会来说,这部分缺乏关注的人口数量很高。中国其实并不算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部分看似贪婪的人其贪求的实质并非是金钱或物质本身,而是是否能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尊重。
公共道德建设的缺失也注定了我们很少去切实尊重他人,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则直接导致了很多人自尊心的欲求不满。甚至在知乎本身,大部分人发言的内容也逃不开嘲讽谩骂,能付诸实际去赞美他人的人很少。
我个人常常会玩这样的手段,当我需要知道一些我不清楚的事情时,我不会直接问这个问题,比如:“太阳是什么形状的?”
这样的问题一般不会有人回答,但我换一个方式来提问,效果就会立刻翻倍:
“太阳是三角形的!”于是会有一堆原本沉默的喷子兴高采烈的跳出来吐槽曰:“你个白痴!太阳明明是圆形的!”
这件事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帮助他人并没有太大兴趣,但对于嘲讽他人则十分热衷。人们的恶意造就了世界的恶意,而一个恶意的世界则会让所有人特别的渴望温暖。
温暖不止于肌肤相亲,言语感情的交流更加重要。与家人的交流只是任何一个人社交圈子的一小部分,获得普罗大众的认同才会具有醍醐灌顶的功效。为了这个醍醐灌顶,有多少人不顾节操甘当跳梁小丑不惜哗众取宠?有多少人偏听偏信大肆转发以此为乐?有多少人贷款买楼分期买车却连西北风都喝不饱?有多少人沉迷于泡菜游戏刷级捞金却忽视了游戏本身的乐趣?
中国人缺乏尊重,也缺乏被尊重。“人为一口气、活着就是为了脸皮”成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核心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建立在这个畸形的价值观之上,却忽视了人生本质的享受与乐趣。“世界上最大的就是眼皮,最沉的就是目光”这样的认知是我们共同酿造的苦果。在互联网上,赚取眼球等于流量。
流量、流量、流量!真正懂互联网的都明白,流量就是钱。筛选出好友中的傻逼,然后拉黑。
有个亲近的朋友在朋友圈里转了一篇“台湾女生同时吃虾+维C药片被合成的砒霜毒死”的文章
我跟帖说,这是谣言,老兄
他说哦,知道了
2、转载的谣言最终还在那里,没被删掉,如果它想要影响力,它很大可能完全达到了它的目的。
3、我甚至不敢确定,他最后是信我多一些,还是信谣言多一些。
4、至于谣言的始作俑者,我无法猜度其目的。也许是利益驱使,也许是享受愚弄别人的快感,也许有心理疾病,也许只是蠢,林子太大了。
只讲下无意传谣的原因,因为自己就做过一次,后悔万分。
那是几年前了,第一次在某网状态看见金先生过世的消息,震惊之余非常难过,为表哀悼,转发了状态还另配了蜡烛表情……
没多久几个朋友纷纷回复我这是谣言,语气不乏无语不屑,我又羞又愧,几乎忘记了为金先生的健在松一口气,赶快把状态删除,当然连同那些纠正我的评论也就一齐消失了。
无意传谣的原因是低估了网络谣言的恶意,彼时从未想过会有人将死讯做噱头编织谎言,连核实的念头都根本没有过。但那种被戳穿后的羞愧之情强烈到我记忆犹新,自己只想消失了事,恨不得看到我这么无脑的人越少越好。
我猜测很多无意传谣的人被纠正后也会产生羞愤感从而为了维护自尊不肯承认错误,逼的越紧就宁愿将错就错下去了,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开始坚持错误观点也是有可能的。
很多人纯是闲的蛋疼,就花几天时间引经据典挖坑下套搞出一篇钓鱼文,接着看微博空间人人上几万几万的转载量,再加上各种无脑名人悲天悯人的评论转发,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出名?你见过有几篇钓鱼文有作者姓名了。
我真的从来没写过钓鱼文,绝对没有。那个崔永元造谣转基因啊。。因为有钱赚啊。因为可以博眼球啊。然后一堆大妈大爷转啊。因为觉得有道理啊。。因为他们也觉得吃了转基因不能生男孩子啊。。吃了转基因人类的基因就被转了啊。。有愚昧的中国大妈存在,造谣者的沃土啊。
最近各种抓造谣分子 大快人心的同时
是否应该反思 为什么谣言会有存在的基础
为什么广大网民不遗余力的去传谣去自愿成为传播环节的一份子
信息不对称或许是一方面问题
但更多政府应反思这些谣言中显露的矛盾与问题
同时 应尽量避免 以肃清网络环境为基调引发的文字狱
民智觉醒的一点萌芽可别给掐死了
政治目的,误导知识水平一般的人产生反社会情绪并加以利用。经常会有利益关系,深藏不露,责之装傻
自身智商有限,知识面太窄,认识问题层次浅,过分发挥以成遥
闲得蛋疼,所以忽悠傻逼以为乐。
单纯的大妈讲闲话心理以慰己满足感 ,不分男女。
装逼装见过世面的样子传谣者是蠢,造谣者才是没安好心的那个
网站的流量以点击量增值。还有广告等各个收益。眼球=融资潜力
现实中的loser,只能到网络上兴风作浪!
造谣只是为了求关注!!!辟谣传谣均同理!
你问问自己辟谣的目的是什么,就知道热价造谣的目的是什么了......
其实要看清传谣首先应该定义什么是谣言,那么问题来了:谣言的标准到底是是什么? 谣言是所谓的和政府所宣传的观点不同还是和事实不同,甚至于和人们想知道的事实不同。 假使谣言的标准为第一项,那么谣言真的很多很多,当然他们也应该被抓起来。
谣言?是指那些遥遥领先之后或快或慢被证实的言论?
仅仅是因为傻
推薦閱讀:
※如何加快Flash的在線視頻播放速度?
※為什麼YouTube在至少5秒的廣告後就能看到1440p的視頻,但優酷卻要等至多45秒,還只能碼率很低的720p?
※在網路傳播中沉默的螺旋效應是否存在,為什麼?如果存在,以何種形式存在?
※摩斯電碼在現代社會還有哪些用處?
※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WIFI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