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與禪學有哪些異同?


簡單地說,王陽明的心學多少都有吸收佛學的一些思想,但是兩者又有明顯的不同。
心學屬儒家思想在宋明期間發展的樣式,而禪學則是佛學傳到中國,經過改造的適合在中國傳播的佛學,最為人們所知的就是六祖慧能了。
心學還有「心」,這個心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實實在在的心臟,可以把這個「心」理解為我們的思想,就是有這個「心」所以我們能思想,能感受。心學的主旨是要人們重視「心」,同時也要重視學習,修養,從「心」去了解認識這個世界,和做出行為。心學因為屬於儒學,所以是教人入世的。
而禪學則是要人不執著,即是人本無心(這個心也可以理解為思想),只有我們不想,不思,不執著,最後達到連「我」都忘記的境界,也就修得了最高境界,達到解脫,悟空的境界。禪學是教人忘記人世間的一切,教人解脫出世的。但是注意不要把禪學理解為讓人最後成為行屍走肉,毫無思想感情的人了。


心學和禪學的區別

軀殼起意的干擾,細微處只是一絲情緒的生滅。

心學,是以良知為鏡在一絲絲情緒的生滅中格邪留正。格到熟練時,便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禪學,則是試圖尋找一絲絲情緒升起的源頭。還祂一個本來面貌。所謂照見一念未生前的自己,就是這個意思。

一直不明白什麼是軀殼起意,現在忽然明白了。於是發現心學和禪學的區別可以予以清楚地表述。

這兩門學問,認真實踐起來都蠻難的。均需要一門深入的修定功夫。


陽明心學和禪宗,毫釐千里。《答顧東橋書》:區區格致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就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弟、多少積累在,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看《傳習錄》,陽明強調心學的功夫格致誠正是何等綿密,與觀空看話頭的禪宗截然不同。
《傳習錄》和《近思錄》的功夫倒是很像,都是儒家的修本心法門。多讀北宋四子(周,大程,小程,張)的語錄,心學功夫就容易理解和上手。
陽明很強調立聖賢之志,志向堅定則功夫不脫節。
儒門功夫至簡易而盡精微。


傳習錄第124條:蕭惠好仙釋。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篤志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其後居夷三載,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釐之間。汝今所學,乃其土苴。輒自信自好若此。真鴟鴞竊腐鼠耳」。惠請問二氏之妙。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汝卻不問我悟的。只問我悔的」。惠慚謝。請問聖人之學。先生曰:「汝今只是了人事問。待汝辨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來與汝說」。惠再三請。先生曰:「 已與汝一句道盡。汝尚自不會」。

由此段可以看出,「辯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即是儒家所有,而仙佛所無的東西。此即為誠心,誠心正意,一定要樹立自己做聖人的理想,主動踐履,在事事物物上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將心中的私慾盡情除去,恢復心的本體澄明狀態。它是平常多少積累在,多少功夫在而成的實實在在的狀態,與仙佛虛空頓悟不同。講求入世,最終致吾心於萬事萬物,可以治天下。

是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最根本的區別,是本體論上的。
儒家承認有一個道德創造的實體,如天,天道,理,誠,等等。
然而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依因待緣而後起,是無自性的,並不存在儒家所謂的「實體」。
在這個意義上,陽明始終堅持儒家的立場,並未喪失儒者的身份認同。

在道德修養工夫上,陽明學吸收了很多佛道二教的因素,但這些可以說是儒釋道三家的「共法」,不過某些方面佛教更為殊勝罷了。


禪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學是;本來無一物 因為有了我 才有了我的一切


樓上有很多從派別、各自文字內容和主張來分析的。
但就本質上來說,個人認為,所有神秘主義宗教哲學其本質精華都是殊途同歸的,一個思想被顛來倒去地換著講,新瓶裝舊酒。無論是冥想還是瑜伽,抑或是禪宗,理學心學,以及現如今各種靈性主義,其本質都在提倡:

求諸己,學會專註,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感受。

至於各派附帶的別個內容,這裡不討論了。


區別是,

心學不離日常人倫,不離普通人的生活,是在事上學。

而參禪是有特定方法的,關注點主要在自性實相上,在物上參。

從這一點來說,儒家平和廣博,無所不至,禪宗精研一點,一通百通。

相同的,

都是關注生命實相,儒家不捨棄人與人的關係,格致誠正,從關係中發現實相。

而佛家則先摒棄外緣,精思參悟,探尋真相。

一個素質教育,一個專業教育,能學好全是大牛,學不好都是白搭。


結構內容很多都一樣,《傳習錄》中對禪學的批評是虛無,而心學是堅守一個天理的。

個人體會是學習心學有陣子變得與世無爭無欲無求了,有點遁入虛無的意思,反思自己消磨了類似狼性的東西,不愛拼搏進取。

舉個片面的例子,心學和禪學都是厚德載物,但心學多了自強不息。


大道本相通,證悟路不同。


一體兩面,新瓶裝舊酒,跟現在流行的炒作概念類似,每一個時期都需要這麼一出,但萬變不離其宗!可一可二不再三,禪學,心學這兩個產品成功以後,佔有市場八九成,後來的產品就編不下去了,即使再好的產品也只能喝那一二成的湯,道家也就沒機會趕上這趟,所以市場份額就大不如儒釋兩道了,任何生命體和組織都是以自利為目的,在不影響這個目的的前提下才利他!


這是兩種不同的修身方法,,,就好像做數學題可以設X也可以直接解一樣。。。


說說我理解的一方面,並非全面的,而是其中之一的區別——佛學溯本,心學正根。一個是「回溯」,一個是「辯正」;一個是「返璞」,一個是,「致達」。其實這點說起來,和「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區別略像。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我的回答都是錯的。我的理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佛教某種程度上都是相通的。在佛教分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與儒學的修鍊理念都是類似的。神秀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願得勤拂拭,勿使染塵埃」與程朱理學的修鍊方式我理解是類似的,普通人的修鍊方式。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與陸王心學的修鍊方式是類似的,天才的修鍊方式!我認為佛教進入中國後,本地化佛教與儒學的相互影響是很多的。對於普通人而言,心學和禪宗都是有害無益的 。當然不包括知行合一的說法,呵呵:))


心學講究從有到無的一個推導過程。
佛學講的是從無到有的一個推導過程。
起點和終點的區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的素齋要做成各種肉的樣子?
為什麼知乎上信佛的人這麼多?
做噩夢,常夢顛倒恐怖之事物(夢鬼)怎麼辦好?
如來佛祖和玉皇大帝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金剛經裡面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怎麼理解?

TAG:佛教 | 禪宗 | 佛學 | 王陽明王守仁 | 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