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學識淵博,中國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分別對他如何影響的?


謝邀。

又要重複了……此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9765)里我答過:

我在知乎答的籃球+文藝類問題居多吧?這玩意術業有專攻加愛好而已,談不到」懂這麼多」。鮑羅丁那種又作曲又搞化學又懂七八國外語的才叫「懂這麼多」呢。

提問者居然會覺得我淵博,說明淵博這詞很掉價了。別的我還沒把握,但我在知乎里關注的二十來號人都比我淵博。然後在琅琊、豆瓣、天涯,我見過許多真淵博的人。

知識這東西,是很容易被誤解的。比如中國古代一些士大夫,覺得天人合一,一理通百理融,都可以推衍出來,而且能自圓其說;亞里士多德也能夠在許多事情上發言。在那個時代,這算淵博,但到了近代,其實許多已不算知識了。真淵博的人是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的,而非雜學飛鴻鱗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實並不是一種踏實的態度。放武俠里,這就是內力雄厚但駁雜不純VS內功精純之別。

————————————————————————————

跑題了,回答後半部分。
我父母是普通江南小市民。父親鄉間出身,高中讀完進城做外貿,人很機靈,愛讀書,也隨性,一直做到現在。我媽是城裡人,住惠山一帶,性子急躁上進,先做紡織女工,後來到新加坡某單位做人事主管,最後自己做汽車銷售。

我媽大概打託兒所開始教我認字。先教一些基本字的讀音,然後教我「偏旁認字法」,比如「擋」這個字基本讀「當」的音,就是多個提手幫,那就是要用手擋。類似舉一反三,到幼兒園時我開始愛看連環畫和一些「字書」了。我媽那時在紡織廠工作,白天就騎車載我去,放在紡織廠的寄託所里,自己上班。廠里的阿姨叔叔們喜歡逗我,跟我下五子棋、象棋,允許我在圖書館抽一大堆書,去紡織廠的倉庫。倉庫裡布匹堆積如山,我就在軟綿綿的山頂躺著看書,看累了就睡著。那時節我看的評書多,《楊家將》、《說唐》、《呼家將》、《興唐傳》、《三國》,以及一些連環畫兒。
  
我爸不算知識分子,他和我媽都是自學考了大專文憑。但他是我所見最愛看書的人之一,而且熱情鼓勵我看書。幼兒園時去逛菜市場,我看見一個孩子手捧一本《黑貓警長》,大饞,問哪兒買的,說是兩公里外一個橋旁書店。我爸穿著拖鞋就去了,買了回來。我爸允許我看一切書。小學,每逢我期中、期末考所謂「大考」得全班第一,他就允許我買套書。所以我們後來每次搬家,儲藏室和書櫃里的書都很累贅。 四大名著是小學讀完,五年級看《三劍客》和《基督山伯爵》,而且把金庸十四部翻完了。六年級就開始看《復活》、《歐也妮葛朗台》一類東西,而且把宋詞和《史記》背了一堆(我現在的詞背得還是比詩多)。所以許多書里細節記得真切,是童子功。

我爸媽不太管我學習,但我成績還不錯,小學畢業進了無錫大橋中學,中學時不努力,開始偏科,語文英語歷史政治甚好,數學物理化學一般。我小時候,我爸給我買了許多書,許多講故事和評書的磁帶,任我看。我想玩什麼,比如練京劇里的耍槍,比如吹橫笛,比如學圍棋、國際象棋,比如彈吉他(後來的事了),他聽了都直接買來,給我,讓我自己學。我一位鄰居是無錫小有名氣的書法老師,說我有根底,想免費教我,我爸問我想不想學,我搖頭,我爸就對那阿姨說不了。他想學啥自己會去學的,不想學的怎麼都灌不進去,算了
之前答問題時,說到過這個事:

我初中一二年級時語文英語甚好,數學和理科甚不好。諸位老師常抱怨我偏科,又嫌我不守規矩——那種雖然操行等地為優,不犯事,但對老師的意見謹慎聽從,堅決不改的勁兒——一直反覆念我。

上初三時,新語文老師——綽號「黃蓉」,潑辣,爽利,在自己當班主任的班罵起人來行雲流水,平時笑眯眯的一個26歲姑娘——一到班就讓我做了語文課代表,還當我們班主任的面說,你們班就這孩子我看著好。
然後跟我說,自己覺得喜歡什麼課,就用心好了。心裡憋屈,什麼都學不成的。以後大了,初中時一門課一次考試的好壞有什麼要緊的。

最記得一句話是,有一次,辦公室里我在幫著整講義,老師隨口問我在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那一闋的典故。那闕典故頗多,我有些記岔了,問老師:」季鷹歸未「是啥典故,老師就說,是張季鷹為了吳中鱸魚蒓菜羹,不肯去做官。當時他辭官回家時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然後老師就對我說,你得記住這句話。

所以我無非到處讀雜書,興之所至就讀這樣子。家裡也不大管,只要我穩住成績就行。上大學時我爸媽給我填了個電子商務專業,但我也沒想刻意學這個。當時我跟爸媽定了個協議:
」你們別管我上大學的錢了,我自己想法子掙,也肯定會拿學位回家的。條件是,不要管我幹什麼。「

我從大學裡開始寫東西掙錢,剛開始時很苦過一陣子。租房子、買吃的、獨立生活,挺累,但能自由自在讀自己想讀的書是蠻好玩的。2004-06我出版過四個長篇小說,後來發現這條路走下去,可能得說些違心的話,加入一些不那麼有趣的組織,就想換個方式謀生。當時想,那就寫籃球吧,第一是興趣使然,第二寫籃球這事相對乾淨,沒那麼多利益牽絆,就開始寫這個專欄。
從此開始,形成了一個習慣。體育專欄是個很講究知識攝入的玩意,所以得一刻不停的讀各類資料。我自己逐漸掌握了一套歸納知識的法子——當然沒什麼框架,純是腦內加工。後來因為愛寫吃的,也開始讀些名家寫食(唐魯孫、汪曾祺、逯耀東、陸文夫、王敦煌們);因為想學藝術,就讀了一大堆藝術史,還勤去博物館。對文學藝術類因為是一直的興趣使然,雖然不怎麼拿出來賣錢了,但一直在讀。

寫專欄本身是個學習的過程。你想寫,就得看大量資料;許多知識是觸類旁通的,比如,我前天為了寫一個模特發展史的專欄,就順帶把波提切利的成長過程、美帝奇家族在佛羅倫薩的發展史、伊普斯維奇家族的譜系給看了——這些就又成了自己的知識了。

大致如此。


——————————————————————————————

拉拉雜雜說這麼多,其實無非這幾點。

首先我覺得,知識沒有貴賤之分。理論上,每個人都在某方面有知識缺陷,在某方面則是大拿。還是我舉過的例子:我外婆生前字認得不如我多,普通話不如我好,不會英語,不會法語,我可以說哈哈外婆我比你懂得多有知識。但我外婆會烙餅,會通煤球爐,會做剪紙,會養雞,會種葡萄,會接生,會拔火罐,會唱越劇,這些我一樣都不會。大家其實都懂很多,只是知識側重不同而已。

然後,就是盡量自由的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看;看自己有興趣的東西,能減少拖延症等的時間損耗。我媽沒事愛說我小時候看書特別靜,一看一下午。現在想起來,無非就是有興趣,專註罷了。

想增加知識的廣度,就得多培養點興趣。其實許多事都是,你不去做,浮光掠影看,初覺有趣,又覺無聊;但略一上手,就會上癮,所以試著多看看各類東西,不必太拘泥。世上許多高端事物,對外行都有些界面不友好;但略窺門徑,就會覺得樂子無窮。你不會下棋,看別人擺譜就覺得不知所云;稍微懂些下棋了,情不自禁就會被吸引過去看。我小時候一度對古典無感,後來偶爾看了莫扎特的第23號鋼琴協奏曲的譜子分析,順著去聽,就完全入了魔——我許多巴赫迷朋友都是這樣進坑的——這就是知識的樂趣。


昨我還和我家那位聊天,大意是,世上已經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那麼多好書,那麼多好曲子,那麼多好畫,那麼多好遊戲,那麼多好吃的,而且恰好有互聯網這個不朽的發明,只要你樂意去琢磨,到處都有樂子找。我覺得知識多最重要的一個好處,就是有好多樂趣。在我看來,知識就和巧克力、紅燒肉一樣,是隨時隨地吞食的樂趣所在。比起」知識就是敲門磚「來,這個態度更容易吸納知識吧,大概。



他學識並不淵博,涉獵廣倒是真的,但沒見幾個深入的,


推薦閱讀:

父母把兩個孩子做比較,你知道會出現什麼問題?
父母拒絕歸還孩子掙到的第一桶金是否有悖於教育?
從小缺乏父愛的女孩子會是怎樣的?
每個像生二胎的父母所應該知道有關老大的事?
在有兩個以上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如何讓孩子感到公平不偏心?

TAG:家庭教育 | 張佳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