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定焦鏡頭焦段怎麼定的?
為什麼定焦是24mm、35mm、50mm、85mm、135mm這些
誰說一定是定的?以35判SLR系統為例.單講上表沒有的...
Z牌的廣角以前一直都是25, 潘太康就是29,長焦很多都是105,
PENTAX這個牌子就比較多不同了: 15,18,31,40,43,58,77,83,120....
很多時候焦距的釐定,是在於設計師的選擇. 根據設計的方向和要求, 在既定的成本下, 選擇和平衡各種指標和要求. 早期的鏡頭, 焦段都是各說各話. 隨著相機工業的發展, 經典光學設計的確立, 才慢慢形成某個焦距成為附近焦段的代表的情況.
比如大家都說50mm.標鏡是人眼視角.其實這個事情的起因純粹是當年L牌某設計師的個人喜好.後來L牌用出名了,各家紛紛仿效, 用多了便成了約定俗成的規格..人眼的單眼視角也不是47度左右.所以標鏡並不標.
設計一款鏡頭需要進行複雜的光學計算,所以不可能按照1mm來遞進覆蓋所有焦段。
從上圖所示的焦距和視角來看,24mm-135mm這段較常用的部分,每檔大概都是前一焦距視角的0.7倍。
我個人認為是當年鏡頭設計者的經驗使然。
坐等更詳細更八卦的解釋
相信最早是從容易設計的角度來決定的,之後就跟市場有關了。
但是一個誤區是,鏡頭的焦段並沒有固定,而是跟你設計時候的取捨有關,經常會有偏差。
比如,同樣號稱50mm,你拿一個Sigma的50mm和佳能的50mm,你就會發現他們的視角其實不同。(這就是我前面說的為什麼是市場的原因)
變焦更是如此,各家的24-70和70-200的焦段其實都不一樣
『所有跳過「是不是」直接問「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
無惡意,只是常在知乎看到這句話,這裡引用一下~
不過既然說到這了,本答盡量做到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1,並非如題主所說,「定焦是24mm、35mm、50mm、85mm、135mm這些」。可能是因為這些焦段的定焦鏡頭出現頻率比較高造成了題主的這種印象,我們可以說這些是「常見焦距」。實際上各家定焦鏡頭的焦距五花八門,即使不說太偏門的,也能舉出一堆反例。譬如賓得家最經典的「三公主」(分別FA43mm/1.9Limited、FA77mm/1.8Limited、FA31mm/1.8Limited),騰龍家的90mm微距,圖麗的各種廣角定焦,還有蔡司新出的那支大黑粗Otus 55mm f/1.4,各各都沒在常見焦距的G點上。
2,你手裡的那支定焦鏡頭真的是嚴格意義的定焦嗎?
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從什麼是焦距說起。鏡頭的焦距是指鏡片中心到成像平面(底片/CCD/CMOS)的距離。這個概念顯然是指一片鏡片的情況,而實際情況是鏡頭由好多片鏡片組成, 更不要說還有折返鏡頭這種貨,所以嚴格來說,鏡頭焦距是指像方焦距,即像方主面到像方焦點的距離。
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先看圖。。
入射平行光線(或其延長線)與出射會聚光線(或其延長線)相交,就能確定折射主面,這個想像的平面與鏡頭光軸相交處就是主點。像方主點和無窮遠光線形成的焦平面(焦點)之間的距離稱為複合鏡頭的焦距(嚴格說是有效焦距)。
好了,你知道了焦距的概念了,那麼,你有沒有發現你手上的某隻定焦鏡頭在對焦的時候最外面的那一組鏡片都在移動呢?(這個現象在所有非內對焦的定焦鏡頭上都能明顯觀察到。)這種移動改變了像方主面。那麼……是的,你沒有想錯,這意味著焦距也跟著變了。沒有想到吧?
特意拍了兩張圖,鏡頭是EF 50mm/F1.8II,背景是格子牆,這樣你能更清楚地看到對比變化。兩張圖在同一位置拍攝,唯一的不同只是對焦點的不同。
圖1,對焦點在格子牆。
圖2,對焦點在手電筒。
數一下格子就會知道,下圖的格子少了半塊。也就是說,即便是同一個定焦鏡頭,同一個位置,因為對焦點的不同,兩張圖的實際焦距是不同的。你也可以自己驗證一下~
但是EXIF信息卻告訴我,兩張圖的拍攝焦距都是50mm。啊喂!騙子!視角明顯不同好么。。。
3,除了上述情況,還有標稱值與實際值不符的先天不足。你以為它是XXmm的定焦,其實它不是。
比如適馬的那支50mm F1.4,實際焦距在45mm左右,更有人說是42mm。而為什麼要標稱50mm,可能是因為50mm作為「標準焦距」的概念深入人心吧,作為副廠鏡頭,潛台詞無非是「我就是來跟各家的50mm定焦一戰的」。其實這也並不是廠家的不厚道,所謂「標準焦距」其實通常來說是一個範圍,對於35mm相機來說,40mm-60mm之間都可稱之為「標準焦距」。
至於為什麼對於35mm相機而言,40mm-60mm之間都可以稱之為「標準焦距」,是因為人們觀看一個場景時所能清晰看到的區域與「標準焦距」所得到的大致上是一樣的。另外,「標準焦距」大約相當於畫幅的對角線長度,比如35mm底片的對角線大約為50mm長,而中畫幅相機的底片有6X4.5cm,6X6cm,6X7cm,6X9cm幾種規格,都可以通過計算對角線長度估算出相應的「標準焦距」。而對於數碼相機而言,不同機型的感光元件大小各不相同,可以根據35mm相機(或全畫幅數碼相機)的50mm焦距作為標準除以焦距係數計算出相應的「標準焦距」。
4,如果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常見的定焦鏡頭標稱為24mm、35mm、50mm、85mm、135mm這些」,那麼在此做一些推測。
可能性1)
鏡頭的焦距決定了成像平面給定的畫面區域所適合的場景大小。我們如果以50mm定焦鏡頭作為基準拍攝照片,你會發現如果同樣機位更換一支100mm的定焦鏡頭進行拍攝,被攝體會變成原先的2倍那麼大,而如果更換25mm的鏡頭被攝體則變成1/2。以此類推。也許這能部分解釋為什麼會常見25mm,50mm,100mm,200mm,400mm的定焦鏡頭。除此之外,35mm則作為接近於人雙眼的視角的經典焦段存在,非常適合拍一些人文類作品。而85mm和135mm則作為經典肖像鏡頭存在(由於對焦距離和畸變的存在,小於這個焦距人物鼻頭和臉盤會顯得稍大,而超過135則被認為人像顯得扁平沒有層次)。
可能性2)
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並不都是標準的35mm規格,這種差異使得同一支定焦鏡頭在不同畫幅的相機上都能找到需求點。
根據上表所列出的轉換係數你會發現,用在全畫幅上的24mm鏡頭,用在APS-C上相當於35mm,而全畫幅的35mm用在APS-C上則相當於50mm,而50mm又變成了85mm。
我不認為這僅僅是巧合。
*曾經的苦逼文科生作答,期待工科生帶來更好的答案。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我刪除。
理論上來說,所有135機器的各個焦段的視角都是一致的,並且在不同的對焦距離上的視角應該一模一樣。
Q:為什麼佳能的鏡頭在不同的對焦距離上視角不一樣?
A:佳能等一眾單反鏡頭都沒有在對焦設計上避免呼吸效應這個鏡頭缺陷。畢竟單反鏡頭才這麼幾個錢,最重要的是一般消費者也不懂這個,反正沒人懂,沒必要在這方面下成本。
Q:為什麼適馬的50和佳能的50視角不一樣?
A:價格也不一樣。
Q:為什麼佳能的 50 1.2和蔡司的55 1.4同場景全開的時候相機自動測光給出的iso和快門速度一致?
A:佳能寫1.2的光圈就真有1.2了?信了就呵呵呵。
A:賓得有全幅嘛?
消費領域一般是這樣,但是電影鏡頭的定焦種類十分豐富,從19mm到30mm,幾乎每一毫米都有定焦鏡,因為我曾經在我們的實驗室見過一本蔡司的產品推廣冊子,涵蓋的鏡頭種類十分豐富,但價格也十分驚人
推薦閱讀:
※gopro和三防相機乃至三防手機有什麼區別啊?
※賓得K3 佳能70D 尼康D7100的選擇問題?
※佳能發布G1X MarkIII,你怎麼看?
※請攝影大神們對比一下騰龍24-70 2.8 VC和尼康24-70 2.8 VR?謝謝!
※原相機把照片刪掉了,美顏相機裡面還有,QQ圖片裡面發現也有,該怎麼徹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