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爾維諾在中國的知名度怎麼樣?你最愛他哪篇?為什麼?
《如果冬夜一個旅人》、《看不見的城市》形式精巧,但真正在語言、內容和構思上都打動我的還是《樹上的男爵》,那段時間看天空都會覺得有密密層層的樹葉,柯西莫像長尾山雀一樣輕盈地從上面走過:
告訴我故事的結局吧」;
「我很難過」,他「最後是被弔死的」;
「謝謝你。所以他和我一樣。再見」。吉安踢開腳下的梯子,繩圈將他的脖子緊緊勒住。
薇莪拉撲倒在野豬皮上:「你帶過別的女人來這裡嗎?」
他遲疑著。薇莪拉說:「如果你沒有帶來過,你是一個毫無價值的男人。」
「帶來過……一些……」
他挨了不折不扣的一記耳光:「你就是這樣等我的嗎?」
「您看……戰爭……有好幾年了,我把一件可恨的事情盡我們之所能地做好了。這場戰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一個我根本無法解釋的理想……(法語)」
「我也是。」柯希莫回答道,
「許多年以來,我為一些連對我自己都解釋不清的理想而活著,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樹上。
知名度不低,直到去年譯林還在再版卡爾維諾文集。而且對於文藝青年來說,卡爾維諾易讀,這就比《尤利西斯》和《萬有引力之虹》不知優勢到哪裡去了。而且他的意象是如此的顯明,很多作者都會很容易地受到他的影響。
我最喜歡的是《看不見的城市》——這大概也由於是我看的第一篇卡爾維諾,它與《宇宙奇趣》一起奠定了我對於「真實性」的嗤之以鼻。以至於我至今覺得文學性絕對凌駕於(史學和科學的)細節真實之上。所以當我看到一些批評家依據「這個公式不對」或者「哈,這一年這部坦克的履帶寬度不是這樣」來詬病小說的時候,會完全不採信——不是不信這些細節的權威,而是將其置於「小說好壞」權重的最低點。
然後是《命運交叉的城堡》。它沒有《看不見的城市》那麼美,但它卻有著復調的自我嵌套。而且最緊要是,我特別喜歡「技巧」和「難度」,特別是結構上的難度。就像璇璣圖一樣,雖然拆出來的詩都沒什麼藝術價值可言,但是這個精巧的結構本身是有趣的,所以是美的。
在十幾年前我對技巧和難度充滿興緻,而且對於結構之美有著偏好。於是模仿命運交叉的城堡寫了一篇《命運交叉的Lost Temple》,並以此獲得了2001年遊戲文學大賽的大賞。(我在感言里聲明了這是對卡爾維諾老師的致敬和模仿,所以大概應該不算抄襲吧)
【轉】命運交叉的LOST TEMPLE_跑題吧 網上找到的都沒圖,這裡有個讀者重新配了圖,雖然現在看起來文字不行了,但我對自己能把塔羅牌插起來的圖形思維還是挺滿意的。
1)卡爾維諾在中國的影響力不低也不高吧,喜歡的粉絲自成一群,基本都是讀著譯林那套起家的。另一個現象是,喜歡卡的人一邊也都還欣賞博爾赫斯。這種既關聯又平行的特性在科學界也許很多見,在文學界同時代,確實奇葩。
http://home.51.com/leibo393863110/diary/item/10022118.html
2) 個人最喜歡的是《看不見的城市》,最早接觸也是最喜歡的文。
文中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描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每次抵達一個新城市,旅人都會再度發現一段自己不知道的過去:你不復存在的故我或者你已經失去主權的東西,這變異的感覺埋伏在無主的異地守候你。。。得不到實現的未來只是過去的枝柯:枯掉的枝柯。」那種為了找回失去的未來而進行的路途,讓人惆悵也給人靈感。
和此文在這點上遙相呼應的,有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也有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叉的花園》。相較於卡爾維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他的知名度不算太高;稍微值得欣慰的是,在現當代義大利作家中,他是在我國最出名的。
最早讀的是《我們的祖先》,那種輕盈,那種想像力,那種混合著騎士和卡通意趣的浪漫主義情懷一下子便征服了我。後來,發現除了早期的某些作品略有重複感之外,他的每一部都有突破,都令人驚喜。《寒冬夜行人》,那是超超超級快感的閱讀經驗。一度極其喜愛《宇宙奇趣》,它讓我知道文學可以在那麼不正經的同時而又那麼嚴肅,宇宙就那樣被老卡玩弄於股掌之間,荒誕之中隱藏著某種精確性、可信度,概念就是用來超越的,多麼自在啊!但現在讓我選最愛的一部,我只能說是《帕洛馬爾》,因為這本書凝聚了大師對生命最深沉的思考和愛,是真正的返璞歸真之作,它把浩瀚星空的神秘閃光投射到尋常事物之上,從而在我們眼前打開了一扇通往彼岸世界的大門。我相信,這就是小說藝術可以到達的最終境地。毫無疑問,看不見的城市。當初還想學畫畫,然後給每一個城市 畫一幅。可惜這個美好的願望還是夭折了。
樹上的男爵 我覺得這篇裡面包含一切
- 豆瓣上的「誰愛卡爾維諾」小組有12000名成員,Facebook上的Italo Calvino頁有63000人「喜歡;這個比例並不低。
- 王小波、蘇童、張大春等影響力較大的中文作家都很推崇卡爾維諾。
- 我最喜歡《看不見的城市》,和《宇宙奇趣》中的《恐龍》等篇。不為什麼。
他在中國應該享有一種「間接的知名度」吧。就是本來知道他的人不多,但不少挺知名的作家冷不丁地會提起他一下,因此就被間接地認識了。但真正讀過他作品的應該不算多。
他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家,好像沒有之一。因為覺得他的小說作為小說的純度很高。這句話有點拗囗。比如說,看杜拉斯覺得她是在用小說來揮發自己的情史、昆德拉在堅硬冷靜地探討某種話題、村上春樹……嗯,其實沒怎麼看過他……卡爾維諾的小說覺得承載的別的東西的感覺不強烈,有種回歸於小說本身的愉快感。
看過他寫的討論小說創作的文章,大幅大幅地探討小說晶體般的對稱結構等等。當時全然覺得看不懂……主要是沒法把這背後的理論起源和他最終實現出來的小說成品有效地連接起來。完全觀察不出那個落實的過程。但留下了一種印象:小說家對自己手裡活計的研究可以深入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三部曲都很喜歡。最喜歡樹上的男爵。因為有個人投射在裡面。看它的那個時候正好是我開始對社會產生懷疑、疏離,覺得與之格格不入的時期。漂亮地維持了在樹上生活的男爵完美地代言了我。
知名度不算低也不算高。說不算低,看他作品的再版次數就可之一二了。說不算高,你見過卡爾維諾的書上過暢銷榜么…?(ˉ?ˉ?)問問你身邊的人,知道卡爾維諾的有多少……我個人感覺他的知名度只是在閱讀圈比較高……
卡爾維諾的書我讀得不多,目前最喜歡的是《分成兩半的子爵》。一篇簡單而又不失深度的寓言故事。
PS: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在《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中,王小波最喜歡的也是這一本
————————————
12.4補充
現在最喜歡的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斷斷續續看了好久,暈暈乎乎,簡直了沒見過這麼寫小說的……腦子不知不覺就被卡爾維諾拐走了……我這輩子是追不上卡老的腦洞了QAQ
卡爾維諾的相對知名度還是比較低的,覺得高的人是因為在文化圈內吧,我很喜歡看不見的城市,一直都隨身帶一本,基本沒被人認出來過。換作樓上提到的其他一些人和書的話,就算沒怎麼讀書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的。當然相對一些沒怎麼引進的,知名度還是很高的。
呵呵,王小波概念股
很久以前的一天,我在陌陌里和一個女生聊天,妹紙張口必言只看卡爾維諾。
我很自卑,我只看過我媽給我買的義大利童話。
然後,她說只看卡爾維諾,不看童話。。。
樹上的男爵
《看不見的城市》
讀這本書之前,一直在看建築史與城市規劃史方面的書。其實卡爾維諾筆尖流淌出來的城市似乎可以與書本中的理論與樣本相對照。
讀罷此書,寫下了當時所感:
好久沒有看到這樣一本書,翻閱紙張的瞬間整個人像是被擊中。套用奧威爾的話「 最好的書,就是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告訴你的書。」之前的行走在城市間的記憶翻湧,而這些記憶碎片又隨著卡爾維諾的文字重新建構起一座座魔幻的新城。翻過書頁,真的就像《權力遊戲》片頭機械齒輪轉動,磚瓦重新組合,城市從虛無中崛起。隨著新章節進入,新的城市也裝配完畢,等著我去探索遊盪。 如果有一本書,始終不怕所謂的過度解讀;如果有一本書,在「作者已死」的時代需要讀者最後落筆結篇。那麼這本書毫無疑問,當之無愧的就是《看不見的城市》!
書中最後一句,刻骨銘心:
「免遭痛苦的辦法有兩種,對於許多人,第一種很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種有風險,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裡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 」馬可瓦多系列
我覺得很多外國作家在中國擁有知名度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他的作品被選入了中小學課本,因為一般人在文學上面受的教育限於基礎教育。
或者是有被廣泛傳播的軼事之類的,或是作品改編為電影。
他的知名度,應該和普魯斯特差不多,不太大眾,而且有他獨特的標籤性。
最愛的是《不存在的騎士》,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讀完完全震驚了。知名度不怎麼樣。
我還要看他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領悟到他的幾分之一吧,因為讀者永遠是讀者。
第一次讀卡爾維諾的作品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覺得情節跳躍感十足,挺能抓人眼球。後續讀了《分成兩半的子爵》和《瘋狂的奧蘭多》,剛剛把《樹上的男爵》讀完。無法說出最喜歡哪一本,因為每本都只讀了一遍。
卡翁在中國知名度不低,但定位尚處於「小資」階段,很多人可能只覺得他寫文比較有趣,甚至有人覺得他故弄玄虛喜歡炫技。。你可以看看他的《美國講稿》,了解一下他的部分創作觀(之所以是部分,因為這份講稿的後半部分是他夫人幫助整理的,他在1985年就去世了)。最好跟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對比著看,會非常有意思的。另,我最喜歡他的《帕洛瑪》。
目前最喜歡的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讀《看不見的城市》。有種難以言說的觸動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馬爾克斯的短篇《禮拜二午睡時刻》?
※簡奧斯汀的小說價值何在?
※為什麼弗洛伊德和拉康說學習精神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讀希臘悲劇?
※卡夫卡為什麼要叫卡夫卡?
※有哪些引人入勝、非常有深度的西方經典文學名著?
TAG:文學 | 西方文學 |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Calvi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