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曾國藩?

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前可以先考慮一下如果自己穿越成一個生活在咸豐四年的湖南屌絲可能會遭遇到什麼。路線1,參加哥老會和大家抱團取暖,參加哄搶米行被曾部堂抓進發審局,被斬首。路線二,老老實實種地做小生意,曾侍郎辦團練設立厘卡,一路被徵稅,破產。路線三,參加湘軍,理論上可能下南京發大財,前提是不要死在靖港,湖口,祁門,三河......但比谷壽夫提前七十三年屠城南京很光榮么?


曾國藩是庸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撫慰。

是的,我開始讀曾國藩了。更年輕時,我覺得曾國藩和讀曾國藩的人都有些老氣橫秋。

但最近,已到中年的我漸漸發現,以往聽過的不少有道理、有啟發的話原來都來自曾國藩。

他說:「不當聖賢,便為禽獸。

他說,「心至苦,事至盛也。

有人評價他,「以雷霆手段,顯菩薩心腸。

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朋友對曾國藩有一個精妙的概括:曾國藩是庸人的楷模。

庸人不是指最後的功績,而是起點:曾國藩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小時候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小偷都會背了,曾國藩還沒背下來。

我朋友年輕時喜歡的是這類庸人的反面,是坂本龍馬式的人物。他們有俠客的洒脫和魄力。他看這個房間沒法待,就把整個房間破開,然後轟轟烈烈地闖出去。

曾國藩則是父親書架上落滿灰塵的名字,是和厚黑學聯繫在一起的功利的處世之道。

不過後來,我這位朋友不年輕了,他也開始讀曾國藩,讀完後還很佩服曾國藩。

年紀越大,越會去佩服對自己夠狠,自制力特彆強的人。漸漸地不會再那麼佩服天才。

他的感受和我類似:曾國藩之所以得到那麼多中年男人的喜愛。很可能是因為,人到中年,終於認清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平庸的。

而曾國藩給平凡的我們指了一條明路,他身體力行地告訴你,平庸的人如何成就理想。

這裡面沒有絲毫浪漫。沒有少年英雄,沒有文才武功,沒有仗劍天涯,沒有紅燭佳人。

一個資質平平的人,還渴求偉大。曾國藩告訴你,這不是痴心妄想,但你要挺住,忍住,「打落牙齒和血吞」

我的另一位好友,現在 30 出頭,雜誌主編,曾國藩讀者。

他也說,曾國藩是一個特別不性感的人,不討少年喜歡。

但人總要從少年變成中年。30 歲之後,他開始同意,人生所有事情都是一場長跑,無法速戰速決。

曾國藩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有韌勁。

一直被包裝成成功學鼻祖,曾國藩真實的人生經歷其實十分坎坷,大器晚成。他經常打敗仗,自殺未遂好幾次,到 40 歲才獲得事業轉機。

他的故事從來不是告訴人如何快速成功,而是告訴人如何挺過長跑。

這就是為什麼,曾國藩的確是很多中年男人的精神撫慰。

因為中年男人最能感受到成功焦慮。25 歲的恐慌到了 35 歲會上升一個量級:你的時間越來越少,可能性越來越小,想做的事卻很多。

現在,這位雜誌主編特別認同曾國藩的一句話:結硬寨,打呆仗。

「特別是在一個不好的時代,他的這套東西能讓你做成事。」

他把這個用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原來做內容也好,媒體競爭也好,你應該比別人活得久。先活下來,再想怎麼比別人好。」

我發現,我認識的一位 50 歲的數學教授,也讀曾國藩。

曾國藩的《挺經》給了他很深的影響:越是艱難時刻,越要意志堅強。

這種感覺在數學研究中有共鳴。「數學是探索未知,在開始時,最多只能對你探索的問題有一定猜測,但是你不可能知道答案,也不知道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困難。」

做科研,在才智之外,最重要的是方向和堅定的意志,就是「挺」。數學,真的是在黑暗的山谷里摸索。

我承認這有點奇幻:聽一個數學家給我講讀曾國藩。

許多人希望從曾國藩身上獲得的重要價值:識人用人的方法,數學家是很少能用著的。

但我後來想,曾國藩可貴的地方在於,他的故事有超越身份的普適性。

並不是說你說一個管理者,一個官員,一個處於複雜人事關係中的人才需要看曾國藩。

曾國藩的很大一部分東西是關於如何與自己相處的。

哪裡有苦熬,哪裡就有曾國藩的擁躉。

讀曾國藩的人多少都明白,苦熬是人生不可迴避的真相。而且他們選擇:我還要繼續熬下去。

我有一位年輕的師妹,從大一就開始看曾國藩,很多家書她都能背。

有一句話她時時會想起:「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便做之。

她說在她的理解中,曾國藩是一個謹慎的人。但偏偏給她最大的影響是讓她變得更果決。

畢業後第一次換工作時,她有想到過這句話。有時候覺得,曾國藩在為自己的「衝動」背書。

一位畢業沒多久的同事曾為了寫作業而讀完三大本《曾國藩》。他說比想像中好看太多了。

他一直記得曾國藩書房裡的掛自勉的話:「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本來他很反感這種過於嚴肅的生活方式,但看完書後,他的感受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人生真的有稍有鬆懈就萬劫不復的時刻。沒有什麼偉大、重要、艱難的事是能輕鬆做成的。

他開始理解過去被自己嘲諷的苦哈哈的人生。

比起中年男人看曾國藩得到的悲涼感悟——「庸人的安慰」,或「苦熬的精神支持」。和更年輕的人聊曾國藩,我發現他們看到了很多細小、新奇的地方。

也許不是事情的主要方面,但都對他們有用,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曾國藩的人生經歷是如此豐富,而他的起點又和 90% 的普通人相似:沒有驚人的才華,沒有顯赫的身世。

這是一個經歷了很多失敗,結局也說不上圓滿、昂揚的人。

曾國藩,令你看到在熱血、激昂的英雄故事之外,曾國藩式的堅持、韌勁、剋制、挺,才更接近我們終將面對的現實。

當我苦熬著的,忍受著的,但仍不放棄做一番事的時候。當我懷疑自己的天賦,但仍渴望不凡的時候。我需要曾國藩。


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毛澤東
假使我們處於一個和西方交流有限的位面,這些洋人對干涉中國的政局並無太大的興趣,中國繼續按照傳統的路線走下去,那麼曾國藩絕對是聖人。《左傳》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此三事是傳統中國人最為追求的事情。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對此做如下闡釋「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這就是中國古代官方的意識形態,也是士子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從曾國藩的經歷來看,他修身齊家,治軍治國,用一生的時間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膽識令人激賞。
我其實特別喜歡曾國藩,他的天賦並不很高,以前有個段子,曾國藩晚上讀書,屋裡進了賊,結果曾國藩一整晚都在背一篇文章,天快亮還沒背下來,最後這賊受不了了,跳出來把文章背了一遍。但是聰明的賊從此湮沒無聞,曾國藩卻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他曾三次慘敗到想自殺,靖港兵敗,躊躇滿志的曾國藩大意輕敵;湖口慘敗,水戰中被石達開誘敵深入,幾不得脫;祁門被困,自己選了一處險地,差點成仁。但我尤為佩服的是,曾國藩這三次未遂的自殺表現出了不同的心態,第一次被救起後鬥志全無,消極逃避;第二次走投無路,座船都被太平軍繳獲了,但之後卻積極籌備東山再起;第三次則視死如歸,準備殺身成仁。
這就是一條聖人的修鍊之路,曾國藩經歷了慘敗,也曾和普通人一樣不願意麵對,但終究逐漸堅強起來,最後男兒到死心如鐵,已經是無畏無懼,以此心態對敵,焉能不勝?曾國藩說「大丈夫當死中求生,禍中得福!」便是寫照。

但是我們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傳統的視角上的,曾國藩厲害歸厲害,但是他是「地主階級」的一員,地主階級的背後,是落後的封建社會。俗話說得好,一個人的命運,既要考慮自身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脫離了歷史的背景看曾國藩是不全面的,他的行為放在今天的視角下很多都是非常反人類的,比如屠城。在古代這是一種常見的打擊對方士氣和經濟基礎的手段,對於曾國藩而言,朝廷不給錢,他也只能縱容部下去劫掠,否則誰會願意去賣命?空談道德也許並沒有多少意義,但是我覺得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唾棄這種針對平民的屠殺行為,道理也很簡單,免得自己成為犧牲品,這是一種樸素的政治正確。就好像花園口,如果你認同政府因為自己的錯誤,可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犧牲普通百姓的生命,那麼你遲早是要被犧牲的。我覺得曾國藩的最大黑點就在於此,但可惜的是,他自己其實並沒有選擇。

當然,有趣的是,毛澤東和蔣介石都相當推崇曾國藩,但結果卻大相徑庭。比如曾國藩寫日記,委員長也寫日記,曾國藩任用宗族鄉黨,委員長喜用江浙人士。然而委員長被打爆了,這大概向我們昭示一件事,對於曾國藩,我們應該學習其精神,而他的很多做法,在新時代已經無法奏效了。


@吳天微 對於有特殊的自殺技巧的曾文正公的評價,要看屁股,比如湖南人吳天微,或者湖南人毛貽昌。湖南從明清時期的江南糧食供應地變成與江南並列的人文薈萃之地,曾公居功甚偉。但如果是江西人或者安徽人崇拜曾公,那我只能送一頂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帽子了,繁榮了近千年的江南西路自清末一蹶不振,一百年緩不過來氣,那也是曾公的功勞。
湘軍是黨軍之始,曾國藩在《討粵匪檄》把保衛名教作為湘軍的使命,超越了傳統團練或者軍閥。與後世王師保護「美國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民子弟兵何其相似?
太祖說曾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正是厲害在此處,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軍隊,則戰無不勝。
然而清季民初的人物有一個特點,我們曾胡左李袁蔣,已經是幾千年歷史中的頂尖人物了,他們的政治手段不可謂不高明,然而面對西方的不入流人物,如巴夏禮李泰國赫德朱爾典,依然無計可施,原因無非是世界觀被碾壓了。曾很厲害,但他是落後階級的人物,這限定了他的高度。直到我朝開國,才有了能和西方第一流人物談笑風生的政治家。
曾國藩在二十世紀的兩個著名粉絲,一個學會了黨軍,一個學會了寫日記。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曾國藩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歷史課本一翻開,說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的劊子手。這個事得怎麼看呢?太平天國是不是就一定具備正義性和合法性?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都干過哪些事?把歷史翻開好好琢磨琢磨,別光看課本那一點。

有人說曾國藩最後並沒有攻陷的南京,這倒是,第一功臣是他九弟曾國荃。曾國荃是特別能打仗,而曾國藩呢,打仗特別一般,還經常輸,但他往上報,說他屢戰屢敗,人家告訴他你別這麼報,你換個說法,叫屢失屢戰,說我輸多少回我還打。上頭一看真頑強。曾國藩這個人對大清忠心耿耿,當時攻陷南京時候,說洪秀全掠了無數金銀財寶,沒了,大清就懷疑,曾國藩帶著湘軍本來就是權重,有勢力,這時候再得這些錢,你要造反怎麼著?曾國藩當時就攆自己九弟曾國荃,人家是第一功臣,叫他回湖南老家待著去,自己向大清請示,我沒那麼大功勞,也不要給我陞官。當時慈禧老佛爺就認定這個人真是個忠臣。

我自己最佩服曾國藩是什麼呢?他到了職業生涯的晚期的時候,1870年在天津發生了一個特棘手事,天津教案。有人懷疑小孩被教堂弄去做藥丸,就有人到教堂鬧事去,有一個地痞來頭的,把人家傳教士給打死了。結果這幾個國家不幹了,在天津租界就鬧事,這事非常明顯是我們理虧。最後鬧大了,死了不少外國人,老百姓上街跟外國人打,就跟義和團似的。曾國藩知道這事怎麼處理都得挨罵,按國際慣例咱得跟人賠禮道歉,可你賠禮道歉,中國人就得罵你是漢奸,你要不賠禮道歉,人家把軍艦都擱到塘沽入海口了,你大清擱什麼跟人打?所以曾國藩這時候只能把大清所有的污水擱到自個兒身上——包括李鴻章後來簽《 馬關條約》也是如此,同樣的心情。曾國藩在處理這事之前,在家裡寫完遺書了:我也不想活著回來了,這事我就等於替這大清背這黑鍋

這個事我非常佩服曾國藩,不是誰到這時候都有這度量。我為了國家英勇犧牲,流芳千古,我認,為了這國家背黑鍋,讓大伙兒罵你,這個時候你還能扛起來,這是什麼精神?所以後來國共兩黨的領袖毛澤東跟蔣介石都說曾國藩了不起。他們兩個人都研究曾國藩,這個人身上有一些常人不具備的特完美的東西。

當然任何完美都不真實。曾國藩一輩子那麼清廉,家裡頭所有吃喝,都是老婆跟幾個女兒在那干縫衣服,他不接受多一分的賄賂,他有沒有接受賄賂?有!他告訴下邊人說誰誰誰來,向我賄賂,你別都要,他要給我送六萬兩銀子,你就要二十兩。為啥,你要不接這賄賂,這人就覺得你是個障礙,更不好好給你辦事了。身在官場那種腐敗情況下,他又不能不接受潛規則,但是他絕對不是那種你給我錢我就要。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他也願意聽好話。有個經典例子嘛,人家說,彭公(彭玉麟)威猛,人不敢欺;李公(李鴻章)精明,人不能負。他問那我呢?有人說曾帥仁德,人不忍欺,就是你是很仁義,別人不忍心欺騙,他哈哈大笑,把說這話人提成揚州鹽運使。

曾國藩晚年有個污點。他晚年納妾,那妾比他小那麼多,這不是好色嗎?其實不是,歷史研究曾國藩有非常嚴重的鱗屑病,癢得不行,整宿整宿睡不著。他找這個侍妾幹啥?給他撓痒痒,真是專給他撓痒痒。曾國藩那時候國事纏身,幾乎已經沒什麼性要求,他娶這麼個小妾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歷史研究得出結論。

曾國藩這人身上優點真是太多了,說不完,絕對值得我們現代人好好研究,很多地方咱們現代人做的照人家比差得太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而勵」

——————————————————

經常出現在中國近代史書本上著名的英國洋槍隊隊長戈登,這樣描述曾國藩:「中等個子,身材肥胖,臉上皺紋密布,臉色陰沉,目光遲鈍,舉止行動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樣子」。如此一來,曾國藩怎麼看都很像渾身拙笨,做事事倍功半的庸才,毫無捷敏之氣。


但是,他曾親筆訓誡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勉勵無數志士,連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頗為推崇;也是他,團練出十戰十捷強大的湘軍,官場中洞徹「不生不滅」,在晚清時代風雲變幻的時代轉折點上脫穎而出。


如何評價?只談此人的「拙」。


做人尚拙,對朋友「誠」、「敬」、「恕」

左宗棠對曾國藩一生有喻亮情節,本為水火不容。左對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覺得曾做事四平八穩缺少捷智,評價也是多批評少讚賞,甚至在爭功時期做出小人之事。相反,曾對左一直都相當寬容。而時間往往沉澱一切,對曾左的評價,後人明顯更賞識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點,就是執著於「爭功」。他的心性修養功夫遠遠不夠。只知進取,不能靜處。相比左宗棠,曾國藩的為人「全面」得多。這個「全面」一詞評價得入木三分。王船山說,聖賢一定是豪傑,而豪傑不一定是聖賢。曾是聖賢,而左僅止於豪傑。這就是二人的根本區別。


曾國藩說,對朋友,首先要「誠」,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後是「渾」(不過於計較),最後則是要做到「不嫉妒」。其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與回報,均遠多於常人。左與曾,可謂雲泥之別。


做官尚拙,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

曾國藩自認勇於任事,凡事只認理不認情,稜角分明。比如在湖南和江西與太平軍作戰的日子,作為非編的團練,被視為「官場公敵」。曾國藩在信中留下這樣的記述,「餉項已空,無從設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事事被人欺侮」;「士飢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真真苦到讀者也要「積淚漲江」也。父親去世,本想給咸豐談談條件,改變有責無權的局面,結果咸豐順勢應允奪了兵權。曾終於「得不寐之疾」,「怔悸之症」,失眠抑鬱了。


終於在三十歲那年,在極端痛苦中的夜夜反思之後,曾才發現自己高己抑人、剛愎自用的毛病。「面對官場同僚,他確實常以聖賢自命,而以小人目人,面色如鐵,話語如刀。」此次大悔大悟之後,曾如同脫胎換骨。


他放棄了矯激傲岸的憤青式思維,「凡事都見得人家幾分是處」,正如柴靜所說「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他明白那些油滑機智的世俗生存智慧所從何來,原來「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他需要與不合理的現狀妥協,尊重規則且保持潔身自好的底線。」志同道合的人士,可憑忠義相激。可對大多數人,不以名利相誘,則「人心不附」。學會了外圓內方----內有原則性,外有靈活性,原則性是他給自己的,靈活性是對外的。


老子所云----「柔弱勝剛強」,但是什麼是柔弱、什麼是剛強,對這一點到底了悟到什麼程度,卻往往是人後半生的區分。於己剛強,於外柔弱,是他剛柔平衡的人生智慧。

用兵尚拙,只穩紮穩打

兵者詭道也。但曾國藩的用兵就毫無詭道可言。成功概率只有五千分之一的豪賭兵法,曾國藩絕對不碰。他老成持重,從不敢出奇兵,用奇謀,只有穩紮穩打,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拿,以「結硬寨、打呆仗」著名。當時很多人對他的用兵之道都不看好,左宗棠對他的評價是「於兵機每苦鈍滯」,甚至對人說他「才短氣矜,終非平賊之人。」但他一文官居然就這樣硬碰硬的把太平軍磕下來了。


這與他一生做事不繞彎子,不走捷徑有關,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鈍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可以想像,過程其實苦不堪言,靖港大敗、鄱陽湖打敗、祁門被圍,皆是兇險之至,曾三次幾近自殺。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自述「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曾反而以「拙」制勝,給了太平軍致命一擊。


讀書尚拙,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一書未讀完,斷不看他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絕不繞過去,不使巧勁兒,硬碰硬地來。常人讀書憑興趣,但在曾國藩眼中,這便是放縱自己的行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樂的,好逸惡勞的,曾國藩反對放縱自己過分的不合理的慾望,不放縱。「翻開他的日記,經常會看到他數月只讀一種書,而且每天讀的數量都一樣。」即使在軍中,曾國藩也每日讀書數頁,日記數條,習字一篇,圍棋一局,終身保持。


但曾讀的書絕不是隨便尚「拙」,除了一直奉用一生的理學,他也涉獵玄學、水利甚至西方科學,這點與一向重文輕術的古代文人有所區別,他讀書又而非全信書,常常指出史記及漢書中的虛妄之處。其一生涉獵的知識時的「不拙」與不求甚解「尚拙」精神,為他一生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世上所有學科也許是殊途同歸的,涉獵廣泛,勤于思考,然後融會貫通,並不是互相排斥,反而可以互相打通提升一個人的大局觀和氣度,這點可以從曾的擁躉者之多所窺見。


一生尚拙,從庸人到超人

曾國藩的修身功夫與智慧精神,從來都沒有靈光一閃,沒有立地頓悟,而是一天天在尚拙中磨練而來。這是一個鮮明的典型心理學範例,代表了一個人如何與本我作戰,自我攻伐,其過程又是多麼艱苦。也證明了最終的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又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正如《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作者張宏傑所說,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親身實踐證明,一個中人,如果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可以純凈十倍。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浮囂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靜。偏執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伐。


總之,個人是非常佩服曾的一生的,可歌可泣,捶胸頓足不為過。最後曾文正六十多歲忽然去世,朝中上下嘩然,皆無限惋惜,連嫌隙許久的左宗棠都難過不已,幫他照顧家人時發現曾做重臣多年家人卻異常清貧,更是感嘆此生比不上曾一分。


曾用一生的尚拙告訴我輩,人類的巨大潛力人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所謂庸人,應昏睡一生的人,因為慾望纏繞,意志軟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動用上天賦予的很少一部分潛能,而偉人是醒悟過來的人,他們天性剛強,頭腦有力,充分發揮了自身潛力。而聖人,或者達到自我實現的人,則是通過日日精進,穿透慾望纏繞,戰勝種種困難,將自身潛能調動發揮到幾乎極致的人。如錢穆所述,「其氣象之宏大,包蘊之宏豐」,「平正通達,寬宏博識,」非時人所及。


結尾引用晚年曾國藩所言,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部分參考自《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曾國藩家書》

喜歡我的回答別忘了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而勵」

http://weixin.qq.com/r/MEh3b7nEweS_rf0M9x0i (二維碼自動識別)


曾國藩想我們展示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如何通過自我意志的「刻意訓練」,成就闊大的事業。

想要知道曾國藩是如何做到的?這裡不得不提到腦科學的一個概念:元認知能力。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你自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大腦的。


例如:

1. 身邊很多情侶,夫妻,有事沒事就吵架,很傷感情也很浪費時間和注意力。

每次吵完架,才會回頭去想:其實也沒多大事,但是為何當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呢?

為何有的情侶或夫妻卻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認真的聆聽者」?

2. 同樣是一個學校畢業的,工作幾年後,有的人加薪升職,而有的人卻原地不動?

3. 為何都是讀書,有的人讀完可以不斷提高,有的人讀書再多卻也沒什麼改變?


你再回想下,以前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的同學,經過若干年後,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發展差別也體現出來了。


你看,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真的很大。


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其實人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元認知能力的強弱不同。


元認知能力: 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元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原本應該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元認知能力的強弱,決定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強弱。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一個人的成就只與其元認知能力有關係。


其實,大多數人沒有明白:我們的大腦可以有多個層級。


元認知能力弱的人,其實大部分時候是被大腦控制的,而沒辦法主動去控制大腦。那麼多人很容易受情緒干擾,其實就是因為你是站在最底層與大腦「打架」。

而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卻可以通過有效的辦法升級自己的大腦,不斷站在更高的層級去控制大腦

為了更好的理解元認知能力是如何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以及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有效辦法。


我們來看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如何通過自我意志的「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提升),成就一番事業的。


他就是曾國藩。在十年的京官生涯中,從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的大學生,連續被提拔七次,一直做到吏部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組部副部長)。

曾國藩這個人很牛,後來他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終。在帝制時期,一個大功臣如果還能有善終,絕對有了不得的官場生存能力。所以,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


有句話是這麼講的:「經商要讀胡雪岩,當官得看曾國藩。」我們知道中國近代的很多著名人物,比如毛澤東、蔣介石都十分崇拜曾國藩。


如果一個人天生特別聰明,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我們稱其為天才,比如圖靈、牛頓。


如果一個人天才資質平平,卻可以成就一番事業,那我們就要仔細學習他是如何做到的。畢竟天才離我們太遠,而且是基因決定的。我們雖然沒辦法決定自己的基因,卻可以通過提高元認知能力提高自己。


其實,曾國藩是一個比較笨的人。怎麼說呢?


曾國藩小時候不屬於那種才氣縱橫的人,曾國藩23歲時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後考了七次。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


比如說比曾國藩小一歲的左宗棠,14歲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縣第一名。而曾國藩考了七次才中,還是全縣倒數第二名。李鴻章17歲就中了秀才。所以說,曾國藩讀書開竅是比較遲的。

野史裡面有一則史料,說有一個賊跑到曾國藩家裡偷東西,藏在房樑上,準備等他們全家睡著以後再下來。當時曾國藩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怎麼都背不會。最後這個賊都會背了,他氣急敗壞地從房樑上跳下來,從大門口揚長而去,臨走還回頭指著曾國藩說:「這麼笨,還讀什麼書啊!」


雖然,曾國藩28歲考取了三甲進士。當時有人說他是「賜同進士出身」,意思是三甲的進士出身,看不起他。


清朝進士一共分三檔,就是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數就多一些了;三甲的進士就是皇上可憐你們,賞賜你們,你們的身份也如同進士。


不僅如此,青年時代,他還喜歡用自己的道德標準要求別人。不僅要求其他普通人,甚至還要求皇帝。


有一次,咸豐皇帝按照慣例要求群臣給皇帝提意見。就好比,現在領導讓下屬給領導提意見一樣。


一般,作為下屬只要輕描淡寫地提上一兩條就可以了,比如「領導太不愛惜身體了」。可是曾國藩卻老老實實地寫了一封奏摺,指出了皇帝的三個毛病:

  • 第一條,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塗。任何一個有智商、有自尊心的人,恐怕都受不了這個評價,何況是皇帝老子。

  • 第二條,皇帝只喜歡搞表面上那一套。這不明擺著說皇帝表裡不一嗎?

  • 第三條,皇帝剛愎自用,出爾反爾。艾瑪,有這麼說領導嗎?

你說這麼直白的挑領導的毛病,領導能不跟你急嗎?


咸豐皇帝果然就急了。據說他當時拿到這個奏摺,臉色變的通紅,馬上就要派人去弄死曾國藩。結果被邊上的人給攔住了,說是您老人家自己求直言的,這個時候再殺人不好吧?所以曾國藩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曾國藩不僅只跟皇帝這麼來勁,跟自己的同事也是一樣,都是用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別人。


曾國藩剛剛拉起湘軍的時候,帶著隊伍去了江西。


當時的江西巡撫叫陳啟邁,這個人權力欲特彆強,他認為曾國藩不是正規軍,就是不是國家的「正式在編」,而是「臨聘人員」,就得歸自己管。而且曾國藩所有的糧餉都是從他這兒撥出去的,所以這個巡撫動不動就跑到曾國藩的軍營里說三道四。


曾國藩看這個老頭兒不懂軍事業,所以經常不聽他的,就寫了一封奏摺,到皇帝那兒告了這個巡撫一狀。


皇帝說:「那好,把這個巡撫邁給辦掉吧。」


繼任的江西巡撫上台之後說:「你曾國藩是個不懂規矩的人,前任巡撫怎麼對付你,我還是怎麼對付你。糧餉就在我手裡,你不聽我的,我就是不給你。」


所以曾國藩只能自己想辦法,找一些富戶去勸捐。現任巡撫和前任巡撫的做法如出一轍,誰敢支持曾國藩,他就給誰顏色看。所以,曾國藩在江西也混不下去了。


這一階段是湘軍崛起的階段,也是曾國藩混得特別窩囊的一個階段。當時他給皇帝上的奏摺裡面有四個字,叫「積淚漲江」,就是他心裡堆積的淚水都能讓江水上漲。你說他在單位里混的慘成什麼樣子了。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書信里寫過一句名言:「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一個堅持自己道德標準的人,自己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被磕得粉碎,而且還得不到皇帝的原諒和支持。所以,他的年輕時代是及其鬱悶的。

曾國藩事業真正開始上升、有起色,是在他回老家進行了兩年反思修身後,對自己的大腦進行了「刻意訓練」。用今天的腦科學辭彙講,就是對自己的元認知能力進行了升級。


咸豐六年(1856年),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按照當時的規矩,他要回家守孝。


皇帝當時勸他:「仗打成這個樣子,你還回家守什麼孝呢?為了國家的安危,你要素服從軍,必須回到戰鬥崗位上。。」


曾國藩說:「回來也不是不行,但是這份氣受夠了,我絕對不在沒有督撫大權的情況下,再去領兵作戰了。」說白了,他就是找皇帝要督撫大權。


此時太平天國正在天京鬧內訌,太平天國領導人石達開和楊秀清當時殺得一塌糊塗。石達開領兵出走後,太平天國眼瞅著就要不行了。咸豐皇帝一看,太平天國經過天京內訌之後,就像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少天了,於是就對曾國藩說:「那你就回家去吧。」


這事實上就等於剝奪了曾國藩的兵權,作為當事人,曾國藩心情特別不好。畢竟不為領導所需要了,心裡還是很失落的。


所以曾國藩一回到自己湖南老家,馬上就氣的生病了。而且經常失眠。


但是,就是在老家的這兩年里,曾國藩通過修身的方法,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通過讀書,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和見識。

這兩年,他讀了很多老莊的書,心態漸漸地就平復下來了。


其次,他學會了經常反思。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以前,他覺得自己什麼都能,看別人覺得別人這兒也不對、那兒也不對。


但是回老家這兩年之後,每日刻意去反思自己,他的心性大變。突然覺得自己百無一能,這個時候再看別人,能從別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長處。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個層次,僅僅往外求,即通過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逼自己改變,不是根本性的方法。根本性的方法,是對外人變得更加通達,是內心的容量變得充分放大,每一個在人生當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這說到底,是你能夠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控制你的大腦。

... ...

終於,曾國藩的運氣又來了。


就在他回家兩年之後,把自己的心性磨得差不多的時候,咸豐八年(1858年),皇帝又要他出山。因為太平天國死灰復燃,接連擊破了清軍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開始反撲了。


此時的曾國藩做事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他回家之前認為,皇帝你不給我督撫大權,我就不來給你打仗。但現在他不這樣想了。皇帝的詔書在六月初三下達,他六月初七就啟程了,一點兒不廢話,前後準備僅僅用了四天。


曾國藩後半輩子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跟前半輩子可就完全不同了。


他第一次起兵的時候,皇帝每次都像求著他似的,說你去救一下武漢吧,你去打一下哪兒哪兒吧。他都不願去,推說兵沒練好,而且每次說話都是有稜有角的。


但是他再次出山之後,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就變得柔順了很多。比如說皇帝曾經有一次讓他出兵四川,曾國藩明知道不妥,是瞎指揮,而且讓他帶一幫湖南人跑到四川去,又要依賴別人給他撥糧餉,這個罪他之前已經受夠了。


但是經過大腦升級的曾國藩已經學會了不直接拒絕,就跟皇上各種周旋,一會兒說我正在打景德鎮,很快就打下來了,您再等等我。一會兒又說,我把當地的太平天國滅掉就行了。總而言之,就是一直跟皇帝拖,拖到後來皇帝一看,四川已經沒事了,就說那行,你不用去了。君臣之間的交流,不像原來那樣剛性了,而是變得更加地柔軟。


曾國藩第二次復出之後,他所有事情的處理方法都變了。


比如說跟其他同事,原來動不動就指責這個不忠君、那個做了逃兵。現在他不這樣了,出山之前,他不是在家準備了四天嗎?


這四天他還幹了一件事:給所有他將來要打交道的同事寫信。從比自己大的職位領導到自己的下屬無一例外。信中都是這麼放低身段謙虛的說:你指導指導我,我這次該怎麼辦。


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做人之道。


曾國藩和別人完全不一樣。他人的作風是嚴格要求別人,卻寬鬆要求自己。而曾國藩正好反過來,是嚴格要求自己,對別人寬鬆對待。因為他明白,他能控制和改變的是自己的大腦和行為,而不是別人的大腦。


他剛當上兩江總督,去安慶上任的時候,地方官當然得巴結了,給他辦公館,送傢具、錢什麼的。曾國藩一看,說不錯,你們當差很謹慎,很用心,但這麼多東西我不能收。我也不能全不收,我收下這七領草席好了。


這就是給雙方台階下,讓地方官也有面子,不至於在總督大人那兒碰一鼻子灰回來。


這也是曾國藩後來的處事原則:不給他人難堪。我能控制自己,但是我不去控制別人。


一個人做事的時候,關鍵不取決於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幹,關鍵取決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來幫助你做成這一番事業。


曾國藩這個人前半生和後半生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通過有效方法提高元認知能力),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來成就一番事業。

我們再來看下什麼是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能力: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具體來看,元認知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觀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緒幾乎是徒勞的。冷靜常常不是控制情緒的結果,而是「認清情緒來源,並找到解決方案的結果」。而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在調用元認知能力。


就拿曾國藩控制情緒來舉例,他知道自己無法「情緒控制」去嚴格要求他人,及他的同事因為這不與他好好合作(「情緒控制」及相關的現象)就是「元認知知識」。


當曾國藩意識到「自己生氣」,同時去控制大腦去想「我為何生氣」,這個自我思考或者自我反省的過程就是「元認知意識」。


有了元認知意識後,能進一步控制大腦,去思考「認清情緒來源,並找到解決方案的結果」就是「元認知監控」。


我們看到,曾國藩在老家兩年的「刻意訓練」(通過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控制自己的大腦,提高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最近的二十年,認知科學與腦科學長足發展,關於「成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有了很多次的升級。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技能差異,證據確鑿地來自於「刻意鍛煉」。而一個人能夠做到「刻意鍛煉」,唯一能夠依仗的就是元認知能力。反過來,元認知能力也必然會在可以鍛煉的過程中不斷被加強。


現在,你能想像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多大了嗎?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下文中開頭提到的那幾個現象:


1 . 身邊的很多情侶,夫妻,有事沒事就吵架,很傷感情也很浪費時間和注意力。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在在自話自說的時候,而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卻可以成為「認真的聆聽者」,而這保證了有效溝通。


一個連自己情緒都控制不住的人,你會覺得他能控制自己的大腦嗎?


2. 同樣是一個學校畢業的,工作幾年後,有的人加薪升職,而有的人卻原地不動?


在工作的時候,大多數人只不過是在為了應付老闆的任務而疲於奔命,而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卻可以學會如何有效地工作,如何有效地領導,如何有效地創作真正的價值... ....


所謂的情商高只是一些外在表現形式,而本質上是他能夠洞察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需求。因為元認知能力不光能幫助你了解自己,同時還會讓你更加了解別人。


3. 為何同樣是讀書,有的人讀完可以不斷提高,有的人讀書再多卻也沒什麼改變?


一般人讀書都是讀完就忘記了,更別說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思維,以及在生活中利用學到的知識了。


而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在閱讀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與思路,時時刻刻都在對自己的思考與思路進行「反思」和「修正」。


你在讀別人的文字的時候,就是在拿對方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作對比。看看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一樣,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不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鍛煉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但是大多數人其實沒有這樣的閱讀習慣,更多的人其實是在比別人多多了多少書(當然,有些人甚至連書都不讀了,自從離開學校後)。


以前看書只是漫無目的的看,也不記筆記,而現在每看一個概念都會反覆看幾遍,直到真正看懂了才繼續往下看,每看到不懂的就會查資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會記筆記定期回顧。

你能想像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多大了嗎?


所以,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差,或者大部分時候你不能在更高層次去控制自己的大腦的話,可以從以下幾點「刻意訓練」提高你的元認知能力。


1. 閱讀提高大腦認知水平


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腦子裡沒有一個概念的話,我們的腦子就傾向於不去想那個事情;如果一個名族的語言里空缺某個概念,那麼整個名族就不傾向於從未想過那個事情。


你看,語言就是有如此強大的反向塑造能力。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從學校畢業以後就幾乎不怎麼看書了,所以大腦里的概念其實還停留在N年之前。


優秀的書籍和文章則是我們訓練思維的工具,只有大腦認知水平提高了,你才能增加知識,從而才有機會將知識轉變為見識


同時,如果你以前看書只是漫無目的的看。現在要有選擇的去讀,並且要認真的去讀,每看到不懂的就會查資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從記筆記定期回顧。


其實,閱讀是最有效的休息大腦的活動。2015年11月英國廣播公司和Hubbub做了一項關於休息的研究,調查了來自134個國家的18000人。最後得出前三名有助於休息的活動是:閱讀、親近大自然、獨處。

2、反思活動提高元認知過程


我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每天一個人安靜的時候,就會不自主地回想自己當天和別人打交道的情景,然後覺得自己當時並沒有發揮好「哎呀,我當時應該這樣做才好」。


我一開始也是隨機地、不自主地回想,後來我強迫自己每天晚上要回想一下當天做的事情:

1)自己做的事是否正確?

2)做事的想法從何而來?

3)為何要這麼解決這個事情?

4)在解決這個事情的過程中,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5)有沒其他可能更好的方式?


我會像做手術一樣修復我認為應該值得改進的地方。慢慢地我就發現我每天做事的效率不僅提高,而且自動拒絕那些對個人成長沒有幫助的事情。


正是因為每天結束之後的反思過程,不僅僅是像其他人一樣懊悔,而是拆解鍛煉自己的思維和大腦。


反思的過程其實是你在控制大腦的過程。這個過程,你控制住大腦去集中注意力,進而把這些注意力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上,這就是你不斷運用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然而,很多人並不能堅持去反思,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元認知能力其實很弱。

現在想想,有多少人能夠想起一周前,一個月前,甚至一年前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呢?其實能堅持反思的人很少很少。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也不足為奇了。


曾國藩通過「刻意訓練」還需要兩年才提供元認知能力,成就一番事業。

所以,這事急不得,想想你需要訓練多久,關鍵的是你是否能每天堅持呢?

以下是對評論里朋友的回復:
@T100這麼說,所有大師都是資質平平,甚至死後才有名呢。過分解讀

回復:大師沒有成名前其實是被周圍的朋友及家人都視為普通人的,成名後才被封為大師的。例如,梵高,還被曾經視為神經病,現在呢?
我們沒必要神化他們的成就,而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窺探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評價一個人的目的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能從這些有成就的人身上學到什麼,從而應用到我們自己未來人生的選擇中,這才是評價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其實,劇統計,大部分有成就的人是從普通人走過來的,而不是天才。只不過我們人類有自動過濾某些方面的功能,而忽略大數據的統計結果。

猴子聊人物 參考資料:

羅輯思維 張宏傑《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元認知能力》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作者:猴子 微信公眾號:houzichedan 微信搜索:猴子聊人物


做到嚴己寬人。


別問我為啥跑題…評論區實在太熱鬧。

太平天國的統治是依靠所謂天父託夢、天兄神諭的表演,藉以宗教信仰為外殼進行的,其本質仍是愚昧落後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打擊了腐朽的清政府統治就予以高度評價。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道理沒錯,但用在歷史評論里就顯得狹隘了。

1、曾國藩是什麼人?

曾國藩是科舉制下遴選出的人才。儘管科舉制到後期十分腐敗、低效,但曾國藩卻幸運的在科舉制中脫穎而出,跨出農門。他真正將儒家仁義禮教思想運用在生活中,善於自律自省,為人耿直,得到朝廷中大多數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時,儘管領兵打仗能力不強,有一次差點在兵亂中喪命,但統將能力十分卓越,為人踏實受到各個將領的擁戴,是少有的文人能獨當一面的人才。

2、為什麼自招兵將抵禦太平天國?

因為清政府太窮、統治力已經十分衰弱,沒有能力組織起一支能打仗抵禦太平天國的軍隊,八旗軍太腐朽無力了。曾國藩開啟改革,自招團練,凝聚力量,特別是當時的湖南是中國最能打仗、能將最多的地區。儘管清政府一百個不願意搞這種模式,擔心漢人掌兵權顛覆統治。但是太平天國聲勢浩大,數百萬人裹挾而來氣勢洶洶,稍稍能抗擊的只有地方團練,也即時湘軍的原型。清政府看清形勢:曾國藩應該是老實人,既然橫豎是死,不妨一試。結果清政府押對了,曾國藩是個老實人,他一點點抗擊乃至擊潰太平天國。所謂軍閥始祖之說,無稽之談,亂扣帽子,當時的形勢下誰會想到這些奇怪的論斷,能保住政權才是最重要的。

3、太平天國為什麼輸?

朝中大臣不是傻,能當大臣的都是人精,清政府的腐朽之處他們看得見。但和太平天國一接觸發現,這是一群什麼jb玩意?中西合璧迷信論,裝神弄鬼忽悠論,一點也不靠譜。一旦支持太平天國統治中國,那中國士文化、儒家文化、甚至中華文化都要推倒重寫。

連原想扶植太平天國的外國人都發現,太平天國所謂的拜上帝教其實和他們的基督教不同,太平天國是個大忽悠群,洪秀全只是個不懂政治、經濟的忽悠家,僅僅靠脅迫一時率領起來的烏合之眾不值得支持,轉而轉向支持神志還算清晰的清政府。

要說太平天國的可取之處,就是代表農民階級反了一波,讓清政府的統治收到嚴重打擊,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而某種程度上有助於後來辛亥革命的勝利。但太平天國的治國理論不是先進的,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很快又是南京搞起了大興土木、驕奢淫逸的節奏,同時治理能力孱弱,很快因內部嘩變走向衰落。所以過譽太平天國是不客觀的。

4、歷史觀。

當時的人只有兩種選擇:支持當紅的太平天國,支持腐朽的清政府。正是因為曾國藩勝利,清朝得以「中興」,又撐了幾十年。同時也維護了中華傳統文化,抵制了迷信統治國家的災難。很難想像一個靠迷信統治的荒謬政府來統治國家能夠怎樣的發展。

我們對待歷史,不能因為是敵人的敵人就支持。因為太平天國的混亂比清政府更甚。


解釋幾個問題。

(1)曾國藩是舊軍閥的始祖?

沒有站在歷史發生點上跳躍論斷是荒謬的。湘軍模式是一種創新,也是當時形勢下最需要的一種指揮模式,事實也驗證了其正確性。據此指責其與開了民國腐敗的軍閥模式之先河,再以此為批判他的論據實在站不住腳。曾國藩在擊潰太平天國後沒有割據一方而是很快解散了湘軍。

(2)屠殺?

一是對太平天國殘餘勢力的圍困絞殺。安慶是太平天國發家的一個關鍵點,是太平天國的老巢,因此圍困安慶破城後將剿滅太平天國餘孽。對於歷史來說,站在政權鬥爭另一端在鬥爭失敗後戰死,真的沒什麼可唏噓的,自己選擇的路走到黑而已。

另外一個層面是對無辜百姓的屠殺,這是毫無疑問應該受到譴責的。應當關注的是有些舊式軍隊沒有嚴明的紀律,或者主帥依靠戰爭後的劫掠屠殺等暴行來充當勝利後的利益槓桿,激勵士兵作戰,以此造成的殺戮暴行是值得我們反思和批判的。但曾國藩坐鎮指揮,統領各路將領抗擊太平天國,極少臨陣指揮,也沒有直接下令屠殺百姓,因此將屠殺歸咎於曾國藩一人也恐有失偏頗。

(3)曾國藩是被包裝的惡魔?

小時候我和你一樣,討厭慈禧、袁世凱,你說他們怎麼那麼傻!害我們現在落後這麼多!翻完高中課本的我義憤填膺,恨不能回到清朝苦苦教育他們一番。賣國賊,為地主階級服務的劊子手,但是不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談歷史,評判歷史人物無異於耍流氓。

要我說,曾國藩確實就是那麼優秀。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慈禧太后,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一群能力超強、智慧超群的人精。我們遠遠的低估了歷史中的這些主角們!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常常扣個帽子掛個標籤:李鴻章賣國無能,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迂腐稱帝等等,就簡簡單單的蓋棺定論。特別是近代史的學習中經常將他們過分醜化矮化,描述得一個個彷彿腦殘弱智一般。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先進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條件不夠成熟,但他們能站上歷史的舞台至少說明了他們的實力。所以我們如此聲譽孫中山及三民主義,就是因為他為先進思想的傳播掃清了障礙,讓社會有了傳播先進思潮的可能。

其實你笑他們傻,你怪他們不改革,那是因為時候未到,他們不是改革家,歷史的選擇題往往不支持超前的思想。統治者不是思想家,由於歷史局限性他們只是得出當前的最優解,對他們的過分苛求是可笑的。

畢竟不站在歷史主體所在的角度,不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不站在階級的角度隨意評價,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以為看遍歷史,就可以跨越超越階級,以為歷史那麼簡單,改革那麼容易進行,評價隨口就說。卻不知道人民腦中的文化、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


回到評價曾國藩話題本身,我們評價曾國藩,應該一定程度上拋開階級去批判討論,這樣才客觀真實。一口一個大地主階級的劊子手,是朦朧了歷史,是簡陋的歷史思維。讚譽曾國藩,不是強調他平定叛亂的兇悍血腥值得學習,而是他一生中出現的值得學習的閃光點。

另外,從曾國藩身上可以看到儒學表現在世俗的理性主義中的閃光點。儒學倡導的世俗理性觀點使中國幾乎不可能走向政教合一的黑暗道路,以至於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尊崇儒學幾乎是無法避開的一環。儒學是中國士大夫為代表中華文化所在,是中華文化根生蒂固的力量體現。撼動朝代,卻無法改變民族共同尊崇根生的文化,新朝代的統治者想要穩固統治,必須接納漢族的主流文化,以此籠絡社會精英階層,於是出現了元明清推崇程朱理學的現象。

這也是太平天國為何難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做了各朝統治者不敢為之事,企圖在文化上另起爐灶。然而依靠信仰,只能喚起文化程度較低的階層支持,而精英士大夫階層的群起反對,致使太平天國人才上的匱乏,最終失敗。

回到曾國藩話題本身,當初去了解曾國藩只因偶然聽過他的一句話: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了笨功夫的。」

當時我受了很大的觸動,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看了許多關於曾國藩的書,算是比較了解這個歷史人物吧。我希望大家應該客觀看待歷史人物。


====================================

文中強調太平天國的局限性和維護清朝統治在文化上的合理性,一方面是因為看到許多將太平天國神聖化、清政府妖魔化的回答,感覺心驚膽戰,因為過於脫離客觀實際,以至於對曾國藩本人也妖魔化,這是不利於我們對曾國藩這個歷史人物進行客觀評價的。此前的回答得比較情緒化,急於矯正,有些論點比較激進,後來自己看文章也感覺不是很好,這次一併修改。

====================================

太平天國是清政府內憂外患下壓迫人民而產生的,反抗具有其合理性。其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共同理想,無疑是一有歷史性意義的觀點,但本質還是未能逃脫其階級局限,加入了大量封建迷信。太平天國是一個有意義的實踐,但思想上沒有進步意義,反不帝國主義壓迫也反不了封建荼毒。加上其統治文化上的特殊性,勢必要將王朝建立在對歷史的篡改和宗教迷信的散播上來,因此得出了其不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結論。

馬克思在他的《中國紀事》一文中指出:
「(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舊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國才有這類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

評論區大量對於屠殺的討論,實際上是沒有太多必要的。對於屠殺毫無疑問一定是同仇敵愾、堅決反對的,但矛頭直指曾國藩本人,我希望有人能進一步補充論據,能使大家對曾國藩有更真實客觀的評價。但有些飽含著「造反有理、起義光榮」等快意恩仇的觀點,聽起來令人熱血沸騰酣暢淋漓,但實際上脫離了現實,違背了真理。另一些誇張的類比,實際上已經脫離了討論歷史本身;有一些橫向比較只針對某一部分數據,再配以反問句氣勢洶洶,實無必要。


希望大家還是以一種建設性、思辨性的方式探討,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曾國藩。


前面那麼多回答都是評價曾國藩。我想換一個角度,從曾國藩自我評價的角度,看看曾國藩是怎麼看待自己的。


在趙烈文的能靜居日記中,曾國藩曾經多次談論過自己。趙烈文是江蘇常州人,曾經三次加入曾國藩幕府,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的首席機要幕僚。這個人博學多才,對史學、易學、佛學、中醫、洋務、宗教都多有涉獵。曾國藩對他是非常信任的,在九弟曾國荃攻打天京時,專門派趙去曾國荃那做秘書,協調攻城前後的工作。在陪伴曾國藩處理日常事物的過中,趙烈文其實扮演了政策參謀師和心理諮詢師的雙重角色。曾國藩和他無話不談,一面是討論時局的看法,一方面也是抒發自己的情緒,多次回顧過自己的人生。而這些都被趙烈文詳細記載在日記中。


一、回顧一生

對趙烈文,曾國藩提到過自己的科舉生涯。他自稱沒受過寒士衣食無著的痛苦,本來只是想做個教書先生。沒想到自己的科舉 考試非常順利,讀完嶽麓書院很快就考中舉人,不到了五年又通過進士考試,被選為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不過曾國藩老家還是很貧困的,完全依靠祖父的辛苦操持。他一直記得祖父對父親說過,曾國藩為官辛苦,我們家照舊過日子,不要麻煩和求助他。這讓曾國藩很感動,也很愧疚。他一身奉受清貧,正是對祖父的承諾。而自己不能過多扶持家族,也讓曾國藩感到遺憾,而九弟曾國荃能更多支援家裡,一起做掉曾國藩分內事情。曾國藩本人是很感謝的,雖然也覺得對不住,「渠得貪名而我償素願」。對家族的責任感,夾雜著對家族的愧疚感,似乎也成了曾國藩用功勤奮的動力。(「師自言未受寒士之苦,甫欲求館而得鄉解,會試聯捷,入館選。然家素貧,皆祖考操持。有薄田頃余,不足於用。常憶辛丑年(道光二十一年)假歸,聞祖考語先考曰:『某人為官,我家中宜照舊過日,勿問伊取助也。吾聞訓感動,誓守清素,以迄於今。皆服此一言也。而家中亦能慎守勿失,自昆弟妻子皆未有一事相干,真人生難得之福。親族貧窘者甚多,雖始終未一錢寄妻子,顧身膺膴仕,心中不免缺陷。復得九舍弟手筆寬博,將我分內應做之事,一概做完,渠得貪名而我償素願,皆意想所不到。家中雖無他好處,一年常無病人,衣食充足,子弟略知讀書,粗足自慰。」—— 同治六年九月十日


在翰林院做京官的時候,曾國藩原只想做一名學問家。他對趙烈文說,自己在京城做官的時候,經常和京城名士交往,比如古文家梅曾亮、書法家何紹基。當時他經常觀摩他們作品,想著自己如果多練習、勤努力,也能達到他們那樣的水平。沒想到到頭來學問沒有做成,官卻越做越大,每天忙於公文,讀書做學問的志向只能埋在心裡,可比試的好勝心一番仍然常在。(「初服官京師,與諸名士游接。對梅伯言以古文,何子貞以學問書法,皆負重名,吾時時察其造詣,心獨不肯下之。顧自視無所蓄積,思多讀書,以為異日若悲不足相伯仲。無何,學未成而官已達,從此與簿書為緣,素植不講。比咸豐以後,奉命討賊,驅馳戎馬,益不暇,今日復番視梅伯言之文,反覺有過人處。往者之見,客氣多耳,然使我有暇讀書,以視數子,或不多讓。」—— 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而曾國藩的練湘軍,也有一時激憤的因素。當時奉旨辦理團練,以軍法處罰幾個違紀綠營兵,結果綠營兵全軍鼓噪,進入官署釀成群體事件,讓曾的處罰無果而終。曾國藩為此羞恥發憤,一心要招募更多的兵,練成更強的軍隊。曾國藩回顧當年,覺得也只是因為好勝,沒想到獲得今日的成就,可為一笑。(「起兵亦有激而成。初得旨為團練大臣,借居撫署,欲誅梗令數卒,全軍鼓噪,入署幾為所戕,因是發憤募勇萬人,浸以成軍,其時亦好勝而已。不意遂至今日,可為一笑。」 ——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可以看出,早年曾國藩的好勝心還是較強的,他在北京做翰林的時候,有學問上的好勝心,在湖南練湘軍的時候,有名聲上的好勝心。這種好勝心,既讓他勇於做事,又讓他不討官喜。正因為如此,在官場人際交往中,曾國藩一度陷入了死胡同,被上下左右牽製為難,令有心做事的他狼狽不堪。


在曾國藩辦湘軍一開始,他就深受輿論上的壓力的。他用了「群疑眾謗」一詞,來說明輿論非議之廣泛。因為逼左宗棠女婿捐餉,左宗棠和曾國藩鬧翻。湖南巡撫駱秉章支持左、冷淡曾。駱秉章登船拜見客人的時候,對於鄰船的曾國藩是視而不見。曾國藩在靖港打了敗仗,湖南藩司、臬司立刻彈劾。曾國藩的部下出入城門,就像喪家犬一樣落魄。後來出省去江西作戰,依舊被大家責難詬病。曾國藩稱自己在南昌,就像被萬箭所射。即使朝廷也隨意擺弄自己,一會要求進軍四川,一會要求援助福建,完全沒有自己做主的地方。只有咸豐九年,和湖北軍隊協同作戰,湖北巡撫胡林翼事事關心,協同一家,才讓曾國藩有了真正發揮的餘地。(「起義之初,群疑眾謗,左季高以吾勸陶少雲家捐貲緩頰未允,以至讎隙。駱吁門從而和之,泊舟郭外,駱拜客至鄰舟,而惜跬步不見過。藩司陶慶培、臬司徐有壬以吾有靖港之挫,遽詳駱撫請奏參。黃昌歧及吾部下出入城門,恆被譙呵,甚有撻逐者。四年以後,在江西數載,人人以為詬病。在鄱湖時,足下目睹。迨後退守省垣,尤為叢鏑所射。八年起複後,倏而如川,倏而援閩,毫不能自主。到九年與鄂合軍,胡詠芝事事相顧,彼此一家,始得稍自展布以有今日,誠令人念之不忘。」——同治六年七月十九日)因此曾國藩內心一直是感激胡林翼的,是胡林翼讓曾擺脫被官場擺布的壓力,能夠集中精力做稱自己真正的志向。


在此類困境下最終功成名就,曾國藩自己也是感慨不已。對於自己的事功,曾一方面歸於自己的韌性,他談到李鴻章因為剿捻不利被處罰,擔憂李鴻章會為此忍不住氣,也提到了自己的耐性,曾接連七次被參,總能不變不動的心態處之(「余自乙丑年起,凡七次被參,總以不變不動處之,少荃未必有此耐性耳。」——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另一方面,曾國藩也把成敗看成運氣。他認為天下大事運氣佔六成,人事佔四成。至於富貴利達,更是運氣做主了(「余始意豈及此,成敗皆運氣也。 然天下大事,運氣主其六,人事主其四,至富貴利達,則運氣做主尤多」——同治六年六月二十三日)。這種命運的感慨背後,即使對自己人生無常的體會,也是對眾友人命運的感慨。要知道江忠源和胡林翼,這些人既是曾國藩的朋友,也是才華橫溢的將才,如果不是早死,成就未必亞於曾。最後,堅持和倖存下來的只有曾,這不能不感到冥冥之命運。


說起自己的軍事心得,曾國藩強調勝敗在於氣,不在於形。他說自己出兵也多次吃敗仗,但是自己在未交戰之前,總會留一個退步,避免大營覆滅、全軍覆沒。作為軍事統帥,他覺得應該設謀定策,進攻就一定要攻取,不然就不如不進攻;堅守就一定要牢固,不然就不如不守。這就是他謀定而後戰的思想,也是他扎硬寨,打呆仗的戰鬥作風。打仗需要士氣人心,兵敗了更需重振士氣,收拾人心以圖再戰。(師論兵事:言勝負不在形而在氣,有屢敗而無傷,亦有一蹶而不振,氣為之也。余出兵屢敗,然總於未戰之先,留一退步,故尚不至覆巢毀卵。為將者設謀定策,攻則必取,不然毋寧弗攻,守則必固,不然毋寧弗受;攻之而為人所逐,守之而為人所破,歲全軍不遺一鏃,其所傷實多。」 ——同治六年六月十五日)


這種戰鬥韌性,是作戰勝利的前提,也是儒生的長處。曾國藩也正是依靠這種韌性,成就了自己的軍事生涯的。

----------------

二、心理疏導


不過剿滅太平軍、封功得爵後,隨著官位、名氣的日益提高,曾國藩內心卻越來越焦慮,無時不在為公務煩惱。比如在同治六年農曆五月十五的日記中 ,他關注 「枯旱太久,二麥歉收,早稻失望」,竭誠步禱已二十多天;關注捻匪離開湖北後的動向,聯想到旱災致運河水乾旱,擔心會渡河東竄,為圍捕前功盡棄,為之憂懼實深;關注家鄉的消息,接家鄉來信,得知湘鄉有哥老會滋事, 「為之懸懸」。一天就有那麼多煩心事,幾乎沒有一件事讓他省心。隨後幾天在曾的日記中,經常見到「疲乏殊甚」、「不能治事」、「焦灼之至」、「久不成寐」一類詞語。


過度的公務壓力,對國家局勢的擔憂,以及有心無力的憤懣,讓曾國藩似乎有了神經衰弱的癥狀。神經衰弱現在更多歸為焦慮症或抑鬱症。他甚至經常出現死亡的念頭。和趙烈文談話的時候,曾國藩曾經多次談到死,比如「不怕死,反慮事壞願夙死(同治六年五月十七日)」,「自顧精力頹唐,亦非了此一局之人,惟祈速死為愈耳。(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吾以速死為愈,君言雖切,無以易吾志矣(同治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在曾國藩內心煩擾的時候,趙烈文更多扮演心理疏導者的角色。農曆六月初六,曾國藩見趙烈文時,因夜不寐、神氣不寧,讓其診脈處方,趙烈文判斷「各症皆心陽勞擾之故」。為了幫曾國藩緩解焦慮情緒,精通佛典的趙烈文推薦曾閱讀佛經。他介紹佛教的含義,「大略仍是誨人為善,而不許絲毫著相,推究窮極至一真本原之處至矣,而此一真本原之見,尚須遣去。故凡立一義諦,開一法門,皆隨贊隨訶,隨表隨遮。……一切至大之境,不過生死,生死既不怕,則成敗毀譽皆從此身上推闡而有,尚何嬰心。(同治六年五月十七日)」


趙烈文的觀點是,佛教是找到自我的本原,即個人的煩惱之源。把這個本原破除消散了,也就根本上擺脫了煩惱,能順應外界不被環境所迫。這種不計成敗毀譽的佛教境界,吸引了焦慮不安的曾國藩,讓他產生了讀佛經的意願,趙烈文也由此進獻佛經讀本,並講解佛教各派的觀點要義,「帥欲讀《內典》,因以《圓覺略》疏進,並為翻譯名義,繕一冊以便查。師詢宗教之分,余言大略如儒之漢宋二學,教似道問學,而非兩京之專明詁訓。宗則確系尊德性一門,故宋儒門面闢佛,而說心說性,終難出其範圍。蓋本來是一非二,不容有分別心也。( 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不過,連日的忙碌和焦慮,曾國藩也讀不進佛經。他在六月初八的日記中寫道,自己讀邸鈔,「因賊竄青州,沅弟奉旨摘去頂戴,交部議處,少荃亦有戴罪圖功之責。大局日壞,軍勢難振,不勝焦灼……疲乏異常,行坐不安,在室中大橙偃卧良久」曾國藩對趙烈文說,「少帥及沅浦胸次未能含養,萬一焦憤,致別有意外,則國家更不可問。大局如此,斷難有瘳,吾恐仍不免北行。自顧精力頹唐,亦非了此一局之人,惟祈速死為愈耳。」,趙烈文見其「言次神氣凄愴」,一時找不到安慰的話語。


趙烈文只能囑咐曾國藩,「安心養攝數日,勿以境累心。」他提到之前進獻佛經,「前進釋典,非欲援儒入墨,實以此來見師體貌大減,欲師以之為護心之械,心法一空,諸境盡滅,諸大聖賢處地獄如遊園觀,則此等橫逆,尚足一笑耶。 」不過曾國藩說:「 前日翻閱一過,總緣向未見過,不知其徑,難於得味, 有公牘堆積,實亦無暇潛心冥索,故即奉還。處余此境,殆不可如何矣。」可以說,佛經的追求虛靜的境界,和曾國藩的致力事功的心態,本身就有較大的矛盾。這讓曾國藩無法直接接受其方法。


不過等到有機會,趙烈文還是向曾國藩介紹佛理,特別是靠不動心來制自己的心力。


同治六年七月十四日,他和曾國藩討論佛理:

「師言:佛理大約須遇境界不動。

余言:然。境界莫大於生死,莫煩於日用。於日用細處作得主,積小成大,漸漸心力能制自己,一旦善惡境現,如鏡照象,有委順而無繫戀,斯大成之效也。

師曰:吾尚不信輪迴之說。

余曰:師恆言讀書人愚慧判然,殆有宿因,然則非輪迴而何?

師嘿,少頃曰:是殆有之,吾未之究耳。

會風起振露台臬兀,余曰:人生天地如一葉,生死之在俄頃,若不於己躬下事用心撿點,徒在妄想中毫分鏤晰,幻益生幻,安有窮期,可為喟然。

師頜首不語。」


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五,他勸曾國藩靜坐養心:

復久譚,余勸滌師靜攝,勿親細務,為國家萬民保育此躬。

師諾之,又問靜攝之理。

余請每日課一時或半時靜坐數息,師曰:「心不能定,奈何?」

余曰:「人心皆為境系,試擇密室,匡床斐幾,焚香一爐,戒客將於其時勿通事,案牘之類不以入,然後入室解帶端坐,穆然粹然,無外物之交,則心氣自定。行習既久,雖群囂之處,皆可使意慮澄凝,不獨養身,並以入道、觀三教進修之法,皆以一靜字入手,豈淺裨哉?」

師深領其說。


這些討論和建議,大多得到了曾國藩的首肯,也多少緩解了其內心的焦慮。

-----------------


在和曾國藩的朝夕相處中,趙烈文也產生了自己的評價。他曾當著曾國藩的面,說出自己的評價:

「至於師則有規矩準繩,尺寸不失,日在師旅之間,集大功,擒渠首,而始終不脫儒者氣象,使末世風氣不專註於武悍,其功至不可與擒渠掃穴同日而語,固非目睫之士所能操管而窺,握籌而計也。 嘗竊私議,在師左右久矣,仰見軍謀措置,餉源開節,吏治興廢,雖敻乎不可及,然猶思慮之所能到。惟橫逆之來,凝然不動,與飲食起居,皆有時節,數十年不變,此二者烈輩畢生不克仰企。橫逆不動之難,世猶知之矣,飲食起居之有節,人皆以為細微,不知微者易忽,聖賢主敬存誠之學,莫不在此日常日用之間。而釋家理外有事,那邊悟了,向這邊行履,亦無非此行住坐卧四威儀中勤求合節而已。烈輩飢則思食,倦則思眠,心興一念,有刻不容緩之勢,強未訶制,不可終日。此皆反求諸身,歷之親試而知其難,非諛語也。 」(同治六年七月十九日)

對此曾國藩回應:「足下肯用心,故體察入微,雖然,此胡足道。 」


帶兵有規矩準繩,又不失儒者教;謀事深思熟慮,遇事凝然不動;飲食起居都強調習慣規律,在日常日用中躬行主敬存誠。這些就是趙烈文對曾國藩的評價。評價雖然也有幕僚的讚頌之意,但確實反映了曾本人的行事風。他以自己的個人修養、儒學氣質,匯聚大批奉行經世致用的士人,訓練出能團結作戰、凝聚力極強的湘軍。在社會道德崩壞、政府軍潰敗無能之時,他們能以道德主義和功利主義膠合,憑藉一己韌性消除叛亂、重建秩序,達到儒家個人理想的最高形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這或許就是曾國藩精神給我們最高的激勵。

最後推薦何貽焜的《曾國藩評傳》和楊國強的《曾國藩論》,這是我覺得評價曾國藩最好的書籍與文章。

微信公眾號 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曾妖頭什麼看法?
參見本答案
曾國藩攻陷天京後為何要屠城? - 曹變蛟的回答
以下,掛個本問題某答主下的長毛黑

@蔡思明

沒收私產?

沒人逼你入館,你可以不入啊,連長毛聖庫是針對誰的都搞不清,奇妙深刻真是
屠殺僧尼?

費熙邦見到的一定是鬼,其他洋人訪問時候見到的一定也是鬼
摧毀家庭?

為了防止戰時姦淫而已,這一制度的效果連對立面的清國也承認
況中後期也取消該制(確切來說是在一地戰時過後取消):

至於興土木征民女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不過你清大約是永遠不修園子咸豐永不搞打更民女和咸豐五春的
至於酷不酷刑,長毛的確是有點天燈,然而針對的是叛徒,你大約或許是可以站在現在人的立場上質疑這玩意夠SB夠野蠻,想來同一時間上的清國一定是文明而公正

至於我說的個別軍士不法而軍法管,是這麼個意思:

這是容閎對長毛境內的訪問
以下出處同上

每日新聞記載的洋人訪問記

楊篤信的訪問
以上這種記載無論是清人還是洋人都能找出來一把把的,讀讀書的事,奈何某些人不讀還要亂黑

順帶用某個洋人的話教你什麼叫小規模不法,親歷的洋人都比後世能開上帝視角(開的前提是讀書)的你分得清
最後拿長毛類比ISIS的
你ISIS什麼時候能做到這幾點也未必能有資格和長毛比:

文翰的訪問

費羲邦的訪問

戴作士的訪問

同上

葛碧達等人的訪問

文翰等人的訪問
最後貼個略哭笑不得的:

———————————————————————————————————— @陳明

在凱迪度了個乾貨量嚴重不足各種二手私貨滿篇槽點的玩意就敢叫貼乾貨了,難怪你就這水平,算我費事教你

洋人傳教士都理解在中國傳教可能有謬誤之類的,洋人沒說啥某些人先跳了,你國某些穿越者比傳教士還懂洋教還雞蛋裡挑骨頭

長毛自己對於天媽之類的都有分歧爭議,根據對教義的掌握和理解有差別很正常,你貼的玩意是傳教士進行普遍調研了還是抓住幾個制定教義的頭頭問清楚了?

洋人都理解當時傳教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你國某些穿越者比洋人還原教旨

當時的洋人都比你國鍵盤穿越者更開明更理解局限性

你國鍵盤穿越者比洋人還吹毛求磁還原教旨,我就一個服

至於洋人為毛要干涉,我上面貼了呤唎抽夏普二人的東西,裡面說的夠清楚了

所以說····所以說····你國長毛黑在他喵的放黑屁秀無知前就不敢自己讀讀書····?
我了個艹拿不知道=沒發生,拿無知當論據來反問的真是夠了,算我費事再教某些人一次
順帶不是我說啊,我舉例子是啥?貼乾貨放一手,某位舉的例子····畢竟凱迪哥,不能多要求啥

你曾的自供

洋人的觀察

來來來,你找個你清官僚或者王親貴族主動給屁民發本錢做生意的?

比沒鬧長毛還要繁榮

關於抽稅的問題等下會提,想拿這個做文章的先歇歇

在戰爭區保證你清屁民活的跟沒戰過一樣算不算功績?迅速在佔領區恢復商業算不算功績?

你曾自供的安之若素

這種例子太多了,比如長毛恢復和鼓勵生產,至於屁民從中得到什麼好處上面提了一點,下面開始提重頭:
長毛那個天朝田畝制度幾乎沒怎麼實施過,那麼長毛在傳統的徵稅上怎麼做的?做的相比清國如何?屁民支持不支持?屁民有沒有落到好?
當然有

長毛對田多的富戶加征然後分給無田者

屁民要求減租也減了

至於稅率?要是不比地主和給清國的少,屁民至於喊交長毛糧不交地主/官府糧?

要是征的不比清國少屁民至於踴躍交糧甚至於快過平時?

屁民落沒落到好?
這種東西一抓一把,稍微讀讀長毛史都能看到,你國長毛黑不讀書,拿無知當沒發生,送完左臉送右臉,順帶有人可能覺得長毛迅速恢復生產算個P,那是,得拿清國對比下就知道算什麼了

以前

之後

長毛還賑災濟貧呢,到你清手裡就能毫不猶豫的奪走屁民里最後一口口糧了

所以說長毛未必做的有多好,然而比你清絕對是好到沒邊了
順帶長毛給屁民點甜頭,必然有既得利益者看不下去了

這種例子還有不少,長毛稅低有既得利益者就看不下去想搞收租局,然後嘛

於是請你站在屁民的立場上看看屁民落到利益沒?
關於鄧光明:

造反隊伍里混進去個別這種貨色很正常,長毛轄區里想收租想設局的地主被干挺了多了去了,才出了幾個鄧光明?
所以送臉送不停的也是夠了,簡單貼貼羅孝全:

你羅從天京跑出來的(他自稱的原因)是因為看到(真的看到了嗎?)洪仁軒殺了他的男僕
而不是因為什麼鳥宗教原因,說難聽點的這是典型的因為一件事/一個人以偏概全黑一片
至於這件事呢

前後話語不一啊····一會活一會死,一會打一會殺,BB了一堆最後那男僕還活著····
順帶洋人都幫我吐了這個槽了(參見:「因為對一個人的行為不滿····」)那段
至於你羅的真實動機?

往好聽里說你羅是因為中洋開戰了打算找個由頭跑出去,難聽點說是怕死所以找了個由頭跑出去
拿個斷章黑屁當寶了
某人拿來當寶的黑屁原文「並未比清制減輕,甚至加重的事實」[51]

實際情況如何?

+++++++++++++++++++++++++++++++++++++++++++++++++++++++++++++++
你國某些黑子我以為能黑出什麼新花樣,合著就是拿上個世紀就被抽過的文人黑屁來玩啊,那一個個來,先是桐城

長毛想必是精分,在廬州惡戰時候還軍紀嚴明,在桐城沒太血戰反而惡屠,想必更是分身有術,屠城的同時還能分門站立順帶打出無數黃旗

當然也不能說長毛是白蓮花,的確有軍士不法,不過小規模不法和大規模屠殺的區別我上面也提了

然後是全州

你清大新聞搞也不注重個時效性,當然騙騙你國後世無腦黑當然是夠了 @友善君
————————————————————————————————————————

講道理,你那個文的槽點我在你那也吐槽了
初五日,殺人盈街,太陽慘黯無色。賊三五為群,入人家搜括財物,如刃於頸,逼索金寶,如是者累日。夜,新街失火,賊驚起往救,尋撲滅。賊因有戒心,下令云:「倘更有失火延燒者,四鄰皆斬。」於是人各惴惴,惟恐祝融造孽也。
所以說史料選擇得用心啊····你是想證明長毛救火命令嚴還是?
而且之後記載更奇怪,初五殺人盈街了
初六日,賊入城日,眾皆居長街列肆及人家大廈。
而且長毛既然殺人滿街了,哪來的成群百姓要求入館的?
引一家之言下次得辨清楚啊
至於這·····
「至偽公所次第擠入,數長發賊各以其匯收訖,予一紙,上鈐偽印,大書進貢二字。其貢金銀者,給偽執照,署楊秀清、蕭朝貴二逆左輔右弼偽銜號。 -武昌紀事。 賣官鬻爵,和清朝咸豐有何不同?」
算了我也不多說什麼了

其他槽點以後有時間再吐,以上@樓笑
不和你繞彎子了
長毛不尊重讀書人是什麼鬼

長毛對姿勢分子待遇都「過濫」了還叫不重視,那我就不知道什麼是重視了


曾國藩是什麼人,從活活逼死老曾的天津教案,倒是可見一斑。
wikipedia.org 天津教案
傳教士有好人,也有壞人,臭味相投託庇於教堂的二毛子地痞流氓,一向是民憤滔天。
老曾當時已經告病休養,被趕鴨上架上陣背鍋,曾國藩懂得侵略者是什麼嘴臉,所以他叫上兵馬備戰

當然,曾國藩的視野畢竟狹隘,看不到法國人正在打仗,片面強調敵人強大,慫了。

當然,如果僅僅是慫,那也就算了,我大清的官,能不慫么。
可他這一慫,慫掉的是別人的命啊!

80個人!20人正法!有罪的不過七八人,全交出去抵罪,老曾,你好樣的
都說老曾後悔,可其實他後悔的是把官聲不錯的天津府縣交出去背鍋

所以說,這就是「三立」的聖人,把無辜的百姓交出去送死,「心有不忍」的一半還是「無以謝清議」;把同為偽趙老爺實家奴的知府知縣革職發配黑龍江,究竟是「神明負疚」呢,還是兔死狐悲呢?


高票答案洗地洗得連基本良知都不要了。
1. 太平天國落後,你清先進? 太平天國《資政新篇》固然是空文,你清連一紙空文都沒有。勉強四十年後戊戌變法後搞了一個一紙空文,立馬殺的人頭滾滾。
2. 太平天國封建迷信,你清先進?鴉片戰爭時期你清「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長播粵城中」。直到20世紀,你清近代化四十年後照樣爆發義和團,六十年毫無長進。你清連愚昧無知都落後太平天國四十年。
3. 你清代表儒學的理性主義?你清理學大師徐桐剛毅最理性了。陰門陣打洋人,被洋人打成北京烤鴨,太平天國只能自嘆不如。
4. 你清屠殺合理?

你清首都是義和團老巢,是不是應該把你清首都屠了?南京是中華民國首都,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南京大屠殺唱讚歌?


我來唱個反調。
先不論曾國藩本人。我敢說,近些年來對以前舊軍閥的洗地,就是從曾國藩開始的。現如今連馬步芳這種王八蛋都有人洗地了。
然後說湘軍,所謂湘軍,就是曾國藩的黨羽為軍官,湖南丘八為士兵的典型的組織。湘軍開始脫離中央財政,利用地方的厘金,捐稅進行運作。中央對湘軍的控制能力嚴重不足。可以說,湘軍的出現,是中國近代諸多軍閥的始祖。

·······(曾國藩等舊軍閥)他們自招兵將,自籌糧餉,兵歸將有,層層效忠,形成獨立的軍事體系·······

《人教版高中近代史上冊》

自此,藉助自己的勢力,漢族官僚的地位在清王朝的地位迅速上升——當然也不是無代價的。

(安慶之戰)(曾國藩)派自己的弟弟曾國荃率領湘軍掘長壕圍困安慶,糧草斷絕········太平軍兩萬將士全部壯烈戰死。清軍大肆屠殺三日。

至於在江西,江蘇等地製造屠殺,在南京製造屠殺。被百姓譽為「曾剃頭」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還有,指責尚可喜的人都哪裡去了?尚可喜投降清王朝是漢奸,曾國藩用百姓的鮮血染紅自己頂戴花翎又是什麼?
馬步芳殺人就是魔鬼?曾國藩殺人就是天使了?
不得不說,當年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的頭銜都是「地主階級的劊子手」。
如今世道變了,成功學充斥了中國的報刊雜誌。就算是惡魔,包裝一下也還成了家風敦厚的長者了。
知乎指責人民日報「家風」文章的人都哪去了?如今「崇拜」這個封建主的人這麼多,你們難道不出來指責一下嗎?
難怪說「新社會,把鬼變成了人」,真是大開眼界了。

=========================================================================
2016/5/28

真沒想到隨手一答就得了六百多的贊,首先感謝所有點贊的同學。
我原來的想法不過是唱個反調而已。任何的歷史人物都是兩面性的,哪怕是毛主席。
然而當時我看到的回答簡直是一邊倒的為曾氏說好話。於是覺得需要一點反對意見,我就做了如此的回答了。
有的同學支出了我引用的資料的問題,這確實是個硬傷,在這裡向大家抱歉。希望大家能夠旁徵博引來提出新的觀點。
同時知乎上也有不少同學對於太平天國運動有自己的觀點, 曹變蛟同學就是其中一個,大體上看了曹同學的回答,引用的資料非常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

其實我答題主要觀點有兩個,一是公德和私德要分清;二是「正義」是存在的,然而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正義是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我對於曾國藩的評價也是從這兩個觀點裡出發的。
平心而論,我並非對於曾國藩本人有什麼特殊的意見,只不過提出了,為舊軍閥洗地,是從洗白曾國藩開始的。曾國藩熱,大概是一批「成功學家」外加地方政府一起協力的而形成的結果吧?大家都是混口飯吃,也談不上誰高尚誰卑鄙。
原來也想有人洗白馬步芳,無奈馬步芳無論公德私德都爛到家了,所以這攤子買賣就沒做成。然而本質上洗白馬步芳和「曾國藩熱」的原動力都是一樣的,嘴上說的主義,心裡都是生意。
說起來我砸人家的買賣真的好嗎?(笑)

========================================================================

前天聽了溫鐵軍教授的一個演講,溫鐵軍教授經常講的東西,就是對工業化的批判,以及鄉土社會的價值。裡面有不少聳人聽聞的觀點,比如說作為原住民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國家,中國人極度輕視自己的歷史經驗,用西方兩百年的經驗去批判中國四千年的經驗。
看了以後我很不服氣,作為一個標準的工業黨,覺得溫教授的觀點實在是用正確的方法得到了錯誤的結論,於是找到了溫的郵箱,發郵件詢問。結果人家一句話回復,說僅僅提供一個非主流的觀點供大家參考,至於持主流觀點的人不做回復。
現在想了想,我還是太幼稚了。

如果我事先知道能得了一千多個贊的話,我就絕對不會拿著教科書的幾句話就去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說這個答案抖機靈的成分實在是太大了;亦或者說我僅僅就是看不慣一群人去吹一個舊的封建主而霸王硬上弓強答問題。總之我引用的材料問題太大了。
所以從答完問題以後,除了最早的幾個人的質詢我回答了以外,其餘的回復我一蓋掛免戰牌,就是有朋友熱心提供幫助我也冷處理。
大家似乎是誤會了我的答案,也許是我寫的答案就文理不通。我這份答案的核心是陳述一個事實:就是洗白舊軍閥,是從洗白曾國藩這個軍閥始祖開始的,至於洗白什麼馬步芳之類的王八蛋,基本上邏輯和洗白曾國藩差不多,都是利益集團在作祟,踩了尾巴跳腳罵街也是合情合理的。
曾國藩本人的情況,有很多的大神都已經寫的很明白了,看了以後我感覺我還是要學習一個,以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
評論區的爭論我沒怎麼看,質疑為啥我祖宗沒被長毛砍了的答案我也沒看,看了怕又陷入不必要的爭論中。長毛也沒給我本人錢,曾國藩等一干湖南丘八也沒真砍了我祖先。沒有任何利益糾葛的我犯不上自帶乾糧參與爭論。
不過這裡要感謝支持我觀點的朋友,謝謝你們的點贊和熱情回復。儘管歷史類的問題很敏感,但是思想的武器是任何藩籬都無法阻擋的。


無惡不作的長毛最初打下安慶 南京的時候 屠城了沒有。
替天行道的曾文正公後來光復安慶 南京的時候 是怎麼乾的。


我就說一件事:
即便按照舊社會評定君子的標準,曾剃頭也會被於忠肅和王文成吊起來打一萬遍。不要說這些文臣中的泰山北斗,就算是武人,高端一點的武將大約也是干不出屠了安慶屠南京這種滅絕人性的事的。


說多了不讓發了,看你怎麼看了,有句話叫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喜歡抬杠的評論不一一回了

---------------------

早上打開知乎,閃過這個問題,想著打開看看趕緊寫代碼,看完真是不能忍。今天拼著加班也要一吐不快。

1.現代人推崇曾國藩,有曾國藩熱,大多數並不是推崇他鎮壓太平天國,軍事和政治手段。而是推崇他的修身養性,個人操行。說白了就是如何提高個人素質、休養,借鑒曾國藩在清末亂世,社會動蕩中如何取得成功,或者說立有一席之地。

這時候槽點就來了,地主階級劊子手,曾剃頭等等。

上學時候,我對曾國藩是恨之入骨。為什麼李秀成幾次都殺不了他。可後來一點點了解到這個人之後,拋開他對太平天國這些作為,確實是個值得學習的先輩。

資質不高,自律意識極強,而且審時度勢,能做出最優選擇,保自己在當時各種矛盾中夾縫生存,死後還有文正(感謝 @原子彈lll 提醒,修修正)公的美名,這不是一般能做到的。

2.中國正式開化也是辛亥之後了,包括時至今日,城市化進程如此快的斤,仍有封建殘留思想存在。對於一個不開化的民族,用開化去理解他們屠殺是沒有人性的,不人道主義。這些都是建立在當代的生產力基礎上,才衍生出來的理論。對於一群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你給他大講理性,要努力奮鬥大家將來都會有饅頭吃,有粥喝。講不玩這群人餓極了把你都吃了。

3.提到曾國藩就不得不說天平天國。老把屠殺當理由鄙視曾國藩的,上面我也說過了。不開化是一方面原因,清朝沒有美英發達,思想意識達不到那個層次。各種條約,清朝政府也缺乏對近代化國家主權的認識。他們對於主權多數停留在家事國事的層次,自古以來都這樣。

4.再從管理的角度來說。你開了一家公司,公司江河日下的時候,你是需要曾國藩李鴻章這樣能給你來幾波力挽狂瀾,還是需要一個革命派告訴你「老闆,你這思想不開化,現在公司政策不符合當代的時代潮流,這麼下去只會死路一條」。作為一個老闆你能不怒嗎?肯定想著,媽的,老子辛辛苦苦維持這一大家子,你們是吃不上喝不上了還是怎麼,雖然和人家大公司不能比,我們不也能慢慢發展嗎?不是哪個公司(國家)都能趕上騰訊阿里百度的機遇。

一個能臣,能把一個幾乎陷入死局的清朝公司從泥坑裡帶出來,前有英法聯軍進北京,燒殺搶掠,都城淪陷啊,後有長毛賊鬧事,南方半壁將神陷落,讓這個公司生生多活了半個世紀,元朝也就90年歷史,這樣的人不值得推崇嗎?

各位員工、同學,真的覺得自己在自己的階層位置,把一切做的最好了嗎?有事沒事狂罵一個歷史人物能刷到多少存在感?願意在這個公司干,就像曾國藩那樣,兢兢業業干好了,哪個大公司沒有親貴,哪個大公司的親貴在你戰功顯赫時候不會把你排出去?但是我想大多數人達到自己決定能達到的告訴也就無所謂了吧,你們愛排擠排擠,我自有活命辦法。
還是說這個公司制度太落後,領導都是弱智,老子跳槽,自己開個公司。你看看孫文開公司容易嗎?

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有人走革命這條路。曾李在他們的階層上,還能看到一些中興的希望。康梁、孫文的階層看不到,就用別方式救過,康梁撤了半輩子犢子,孫文實打實的引入了大公司的文化,思想,但也不能一下子就讓全民達到美英國家的水平啊,時隔100多年,恐怕也沒達到那些國家100年前對於人權的認知程度吧。

再說孫文,建立共和之後呢?為什麼守不住,為什麼還要讓給袁世凱?不是說袁世凱這個死騙子多會騙,因為孫文走的太超前了,民眾們跟不上啊。他的威望在南方各省很高的。但是沒有掌握實權。他引領的是一個未來的潮流,並不是當時的潮流。袁世凱明白當時潮流,稱帝之前一切都做的沒有什麼挑剔。無流血結束清朝統治,二十一條盡最大化爭取國家利益。然終究中國需要長時間過度,急功近利最終葬送自己,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10年之久,直到東北易幟,民國才從名義上統一全國。

有些人在鄙視曾國藩,李鴻章,慈禧時候。也不妨捨身處境想想。知乎白領也是挺多。套入現實想想,假設你們公司曾經是個超級公司,人口眾多,但現在有很多你們不滿意的地方吧。比如開發人員整體實力底下,銷售團隊水平不行,領導班子一團糟。這時候微軟來了,apple來了。你公司很有前景,這多人,市場這麼大。不如我們和我們合作吧,把你們分公司哪兒哪兒割讓我們,然後銷售團隊我們給你管,收的帳我們怎麼樣分(英國人赫德管理清朝海關稅收,每年給國庫一大筆銀子,要知道之前中國人自己管時候,沒有什麼結餘,全貪污完了)。

但是普通員工不行啊,我們關起門來過的時間太長了,不習慣有洋人來管,和公司一起壓榨剩餘價值。起義,造反,義和團。

身為公司中層的你,你是和洋人合作呢?還是忠於你生活了十幾年的公司,還是另起爐灶?

當然一起要來找你公司的還有日俄這樣想直接吞併你公司的新興發展公司。

國家也是做生意,做的是政治生意。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生意做不成,員工過不下去,誰管你清朝明朝還是宋朝。能過上好日子的朝代也是好朝。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是後人對他的評價,可能完人之說有點過,但他在修身養性以及為人處世上確實有許多過人之處,一介儒生,但深諳中庸之道,能低調做人,高調處世,入朝為官進退自如,功成身退後心態冷靜,為人謙虛謹慎,自修求強,處世如魚得水,平步青雲,「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即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


梁啟超評價的最為恰當。
我看他生平故事可知,他並不是一個生下來有什麼神跡、天才,甚至近中年亦沒有大成就的這麼一個普通清末官吏而已。他就像我們今天的你我,也正因此他有更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拋開意識形態,我們有他對孔教,對朝廷那麼堅定的信仰嗎?
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可以像他一樣保持自省、勉強向前嗎?
我們可以打碎牙齒和血吞的堅忍嗎?
我們能夠每天堅持寫日記嗎?
似乎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但他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雖然天資普通,但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達到自己能達到的一個新的高度的。
他是不是殺人魔王對我來說沒有意義,他敢殺自己心魔是真英雄。


自科舉以來,讀書人都有著一種理想,或者也可以說叫妄念,他們一廂情願的認為,

只要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到最夠高的程度,就可以改造這個不夠理想化的世界。

而現實世界與儒家的理想世界完全不同,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充滿了各種與儒家理念完全相反的事實,從堯舜是否禪讓,到天下是否大同,仁義是不是可以替代權謀,教化是不是可以代替干戈...

從一開始,儒家就不在是不是這個問題上花費力氣,儒家告訴你,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會成功!

某種程度上,儒家之人如同亞伯拉罕諸教中對上帝真主的信仰一般,把儒家理念定義成先驗的存在,甚至是超驗的存在。

因此,儒家自始自終都存在著理論與現實的巨大脫節,如果不是科舉制建立的上升通道,儒家的理論甚至沒有指導實踐的機會。

每一個讀書人,都試圖從儒家經典中尋找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到一起。

到了宋代,這個具體措施在朱熹這裡被比較完整,體系化的提出,並簡化成了 修,齊,治,平 的一條看似可以實踐的路徑。自此,後世就產生了另一種有意無意的理想,或者妄念。

當讀書人成功的時候,會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如實的踐行的儒家的理念,當讀書人失敗的時候,會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努力的還不夠。

殊不知,世界只是按照他自己的客觀法則自行運轉,成功與失敗,只取決於讀書人是否遵守了「天」的法則,而非「仁」的理念。

王陽明,張居正,曾國藩乃至蔣介石等等一系列收儒家文化浸潤的中國人,都在不自覺的把個人成敗經驗教訓,納入儒家的概念體系,與之交融,與之互動,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使得後人把其「成功學」著作當成一種可以操作,可以實踐的儒家「理論」;把社會的複雜性與具體實踐行為抽象到儒家「修齊治平」大概念中,誤以為從中可以學到不傳之絕學的「武林秘籍」。

其實,從一開始就很明白,實踐早就證明這是一套不可行的方案,你搭建的理論大廈越是宏偉,底層的問題就越嚴重,越讓人不明所以。

-------------------------------------------廢話說完了現在說正事------------------------------

晚清中興名臣之中,他晚節得報,名聲最好,也就成了歷代追名逐利之徒的主要研究對象。

僅此而已。


曾國藩不是賣國賊
關於曾國藩是賣國賊的說法,從小就耳濡目染。
等到長大,了解到眾多崇拜他的人也大多是崇拜資質平平的他的陞官之道、待人處事人之道。
我跟這些人一樣,想像曾國藩那樣為人處世,於是,抱著一個平庸之人有一天能飛黃騰達的美夢開始讀起《曾國藩傳》。可越讀越對他感興趣,越讀越對他崇拜至致。
當一本傳記無法滿足我想更深入地了解此人的慾望時,我從圖書館借來關於他的一系列書籍,恨不得把學校甚至全中國圖書館所有與他有關的書都借來一覽而盡,方才盡興。
就這樣,他的形象在我腦海里慢慢氤氳,緩緩舒展,漸漸豐滿起來。
其實,大多數崇拜他的人不過是看到他的赫世地位和在與人交往時的「厚」、「黑」,而在我看來,這些人所崇拜的側重點雖沒錯,但偏離了該真正崇拜此人的地方。
在晚清官場,要想混下去,誰人不「厚」,誰人不「黑」,如此看來,曾國藩只是順勢而為罷了,但,我要說明的是,他的順勢而為與那些游刃於晚清政壇之人的順勢而為有著本質區別。他的順勢而為在於他同流不合污,在於對他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凝聚與升華。而那些游刃於晚清政壇的,同晚清一同腐敗的人,他們的順勢而為,更多的是見風使舵,正反其手,貪贓枉法的不恥行徑。
說到這裡,不得不解釋一下曾國藩孜孜追求一生的真善美到底是什麼,解釋這個問題,既可以發現他身上真正使我們敬仰之處,也可以推翻曾國藩是賣國賊的謬論。
他為什麼要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是清政府的命令,他不能違抗。其實這樣想是錯誤的,他背負賣國賊的罵名始於天津教案,當時他被派去與列強協商,既然是讓他「協商」,他可不可以拒絕簽字呢?答案是可以。那他知不知道他這一簽,他一輩子苦心經營的名譽就此掃地而盡?他又不是傻子,能坐在晚清政壇雲端的他當然心理比誰都清楚不過。而且他一定知道,如果拒絕簽字,他可以跟清庭那些只會上書空談中華上下五千年之愛我大清的人一樣,主張清政府誓死與列強抗爭到底,這樣一來,他就能得到一個忠君愛國的美名。可他卻把自己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名譽,於晚年,用寥寥幾個簽字親手把它葬送在了被後世的後世誤解為賣國賊的深淵。他之所以願意背負罵名,他所換來的是什麼?是晚清的暫時安寧!是在這暫時的安寧中晚清的中興!他窮盡畢生精力打敗太平天國所守護的清朝,他怎麼會忍心打自己的算盤,去獲得一個主戰愛國的「美名」?如果他真打個人利益這個算盤的話,清政府不是繼續被涉及天津教案中的列強窮追猛打下去嗎?
他所維護的清政府,在我們當代人看來,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他這樣做是錯誤的。然而,我們不能用狹隘的眼光看待他,正如我們所極力維護的社會、國家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國家,與我們的利息息息相關一樣,曾國藩所極力維護的,放在當時來看,是整個中華民族!
如果你也喜歡曾國藩,了解到這些,你才真正算是讀懂了他的一面。


推薦閱讀:

前秦丞相清河郡候王猛臨終前為何勸諫勿伐東晉?
如何看荊軻其人其事?
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那麼秦還會統一嗎?
中國古代有哪些遭到暗殺或者刺殺的官員或者名人么?
康有為到底有沒有中興晚清的本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人物 | 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