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死了嗎?
尼采開了個壞頭。自從他那句「上帝死了」被無數懂行的不懂行的反覆詮釋反覆咀嚼反覆引用,「xxx死了」這個句式就開始泛濫了。
題主很酷地拋下這一句,效果確實不錯。這其實是個好問題,但不能這麼問。美國藝術理論家哲學家Danto就提了一個類似的問題「藝術死了嗎?(Art is Dead?)」。但人家是寫了幾十萬字的書來分析這個問題,然後又花了幾十萬字來回答。所以,回答「音樂死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看看Danto為什麼會問「藝術死了?」。這兩個問題提出的背景是一樣的:「在技術高度發達,消費主義至上的年代,傳統藝術的形式必將消亡。過去創作藝術行賞藝術的活動,很大一部分將被商品生產和消費代替。」
老實說Danto那套黑格爾的藝術歷史分析我還不太明白,但他「藝術死了」這一命題還是很直觀的。年輕的Danto一次看展的時發現一個漫畫被當作嚴肅的藝術珍品展出(想想warhol的罐頭湯料),他突然意識傳統藝術完結了,藝術不再是關於美和感動的體驗,而變成了觀念創新,玩概念。
「The Conceptual artists were interested to a large degree in questions of ontology. I remember Robert Barry took a canister of oxygen and released the gas into the atmosphere. Well that』s pretty interesting but its not exactly moving you to tears. It』s not got much to do with anything concerning people』s lives.」——http://nakedpunch.com/articles/88
這就是Danto為什麼說曾經讓我們感動讓我們顫慄讓我們相信上帝存在的「那種藝術」死了。但當代藝術仍然活躍在展館中,上流社會的沙龍里,瘋狂的拍賣會上。藝術創作被整合進現代商品生產體系里。
把上面文字中「藝術」一詞換成「音樂」,也一樣。過去,在基督教文明中,音樂是上帝的呼吸,撫慰心靈。在浪漫主義年代,音樂就那些從庸俗現實中逃離的人們的精神棲地,在古中國音樂(雅樂)祭天地袓先,維持政治運轉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在今天你打開Spotify,Pandora,蝦米電台會看到各色音樂頻道,但你看不到有「感受上帝」,「浪漫無罪」,「祭祖」之類的播放列表吧? @KLEXRAX 說得對:從音樂發展的角度來講,音樂沒死,不過它的確在某些方面上走到了終結。
作為獨立藝術,它的生命力可能正在衰竭,它開始逐步走向與畫面等元素結合的綜合藝術,這也完全可以認為是音樂發展的新階段。
和過去相比,音樂確時有一部分中死掉了終結了衰竭了。說這部分音樂死掉,就是說一種和音樂生活消失了。 這裡我說的音樂生活不是你洗澡時放個歌健身時戴個耳機。洗澡健身和音樂沒有關係,沒有音樂人們還是可以洗澡健身,但教堂不能沒有音樂,祭祖不能沒有音樂,18世紀的上流社會不能沒有音樂。
這部分音樂和傳統生活一起消失了,但剩下來的音樂是不是就「活下來了」?這就又回到Danto的「藝術死了」命題。如果你說伯恩斯坦無調性等還能代表音樂家積極探索情懷的話,那麼John cage 著名的4『33「4′33″毫無疑問的為這種樂觀主義破了冷水。
Cage 4』33」的錄音版就是找一堆樂手站在mic前,什麼都不敢,然後錄他個4分33秒。我在MoMA看到了當年的總譜,每節小節就是一個全休止符,總共33頁的樂譜。這也是Danto說藝術家厭倦了美和感動,轉向對奇怪觀念的玩弄。我們這個商業社會能滿足我們在聲響方面的任何需求,作曲家創作取悅的耳朵的音樂無非是重複勞動。在這個意義上音樂就是死了。
我對現在作曲家的認知很有限。有人會反駁說Cage 玩概念怎麼能代表音樂呢?他只能代表他自己。還有很多現在作曲家在沿著巴赫拉威爾等大師的足跡繼續探索啊?但是我們應該主義到,作品只能代表作曲家的思想和態度,但大眾社會對作品的理解和追捧則反應了大眾對音樂的態度。我相信很多古典樂迷會覺得Cage這4『33「就是一個笑話。但2004年,著名的BBC交響樂團還演奏了他這個作品。
但當人們覺得4』33」是音樂,不是笑話,take it very seriously的時候,音樂就死掉了。因為音樂創作這片凈土已經向玩概念開放。這意味著任何東西都可以是音樂。Ambient是音樂么?Soundscape是音樂么?你拿指甲在黑板上刮是音樂么?這就像Danto在美術館裡面看到
一堆轉頭Carl Andre
藝術家把自己的糞便做成罐頭展覽Piero Manzoni
五顏六色的瑪莉蓮
這些作品不能說明什麼,但Danto看到人們對這樣的作品趨之若鶩,非常嚴肅的把他們展覽起來,努思考背後的深意時,藝術家的糞便賣出10萬美元的時候,而一張讓人平靜的油畫養不活畫家的時候,Danto就說藝術死了。什麼都可以是藝術,而且社會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這一點。
@KLEXRAX 說音樂沒死光,還有音樂和視覺結合的發展。那麼音樂和嗅覺的結合呢?和觸覺的結合呢?和時尚結合?怎麼搞怎麼結合,反正只要能出聲,就都是音樂。既然什麼都是音樂,那麼音樂就什麼都不是,那麼什麼也都不是音樂。音樂的本質消失了。
音樂產業是死不了的。但音樂確時是死了。
要睡覺了,明天再來修改,個人觀點,大家批評討論。從音樂發展的角度來講,音樂沒死,不過它的確在某些方面上走到了終結。
作為獨立藝術,它的生命力可能正在衰竭,它開始逐步走向與畫面等元素結合的綜合藝術,這也完全可以認為是音樂發展的新階段。
但它肯定還沒有死。 A: 喂,聽講music死咗了喔!
B: 喺咩?......碰!
?黃子華
veryCD死了,百度還活著。
好聽音樂網死了,巨鯨還活著。分貝網死了,豆瓣音樂人還活著。
唱片業死了,音樂還活著。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7552 這個問題挺像的。
繪畫不會死
烹飪不會死
香水不會死
精油不會死
耳朵不僅要工作,耳朵也要享受,音樂作為聽覺(人類僅次於視覺的第二大信息接受方式,重要性遠大於味覺、觸覺、嗅覺)方面最重要的藝術,怎麼可能會死?
音樂已經死了,音樂人還活著。
你想談談哲學嗎?
作為藝術的音樂,還是作為音樂的商業?
今天腦子裡有一個奇怪的想法:
不是從音樂本身,而是從音樂做為一種消費品的角度,它已經「老了」。我的意思是:人們每找到一種方式來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它就成熟一點——隨著這個感情圖譜的不停豐富,某種意義上以音樂進行表達這件事兒已經很難更進一步了——那麼,音樂已經很難創造、提供新的感受了。
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當內心的感覺需求無法被進一步滿足,就會拋棄這些既有的方法。就像不看書去玩遊戲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能不能說,音樂老了?巴赫 貝多芬 steve vai , john digweed ,朗朗 ,massive attack, 劉歡,emcore (艾迷開) 還在那放著, 還有很多很多 和很多
然而, 聽音樂的人沒了聽音樂需要一種精神品質 ?
別說交響了
只是因為這個世界就這樣的
你不死音樂就會存在。
音樂不可能死。
很奇怪的思維,音樂是否能滿足人的內心是分人分時間分緣分的,為什麼要用消費品的角度去看待音樂呢?
死去活來
音樂不會死,如果什麼時候說音樂死了,那也就舊的形式終結了。只要人還存在聽覺,廣義上的音樂就不會死,這樣。
樓主的意思是自己喜歡的風格的音樂快死了,其實如果你涉獵足夠廣,就完全沒有這種疑問了,只需要去發現而已,音樂不會死,任何一種音樂風格的消亡都只是重生的前兆,人類在進化,音樂也在進化,經典的永遠經典,前衛的只是現在前衛。
音樂到死都死不了。
它可以跨越一切的一切。
音樂是人類近乎於本能的一種對美的追求的一種。
有時候,就是那麼一段旋律,讓你莫名地開心,傷感,歡笑,流淚。
你不知道它告訴了你什麼,但是你懂它。此間,聽者和旋律,連在了一起,就想ET里那兩個食指的觸碰。精神世界裡,它是有生命力的。
沒死,只是傳統唱片業被數學音樂打垮了。
沒死,或者說音樂活在舊社會,新時代下的音樂還在孕育,沒到破殼而出的時侯,對於音樂來說,正在經歷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相信這個黑暗的時代過去以後會有重生。
推薦閱讀:
※Dinu Lipatti 受哪個作曲家的影響最深?
※我是97年生,對鄧麗君的印象停留在歌里。問下當時鄧麗君在亞洲是不是巔峰?95年去世引起的輿論轟動多大?
※如何評價金庸電視劇的歌詞?
※如何評價黃子韜的Rap水平?
※古琴演奏中發出摩擦木頭的聲音是有意的嗎?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