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影評是不是喜歡貶低國產電影,為什麼?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電影同樣如此,對於豆瓣的電影點評部分確實會產生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比如之前上映的大鵬的《縫紉機樂隊》,事實上,在看過了這部電影之後,似乎並沒有那麼爛,因而,在後期《縫紉機樂隊》的評分逐漸回升,其實會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影片可能會被資本黑手所控制,惡意好評或差評,在一個開放的豆瓣點評平台實現起來相對不難。
在影片上映的初期,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國慶檔,春節檔等等,在電影市場也會有短兵相接的情況發生,這時就不免會產生「買差評」和「偷票房」的惡性事件,而這類事件卻又在現行體系下很難杜絕,相關管理規定也不夠明確,所以資本的黑手往往是無形且影響深遠的,也就會看到一股腦的惡意評價。
二、部分影片的參與人員本身招黑,很多時候影片剛一上映,看都沒看就給了差評。
豆瓣是無法區別正在電影的人是否看過這部電影的,任何只要有發言權的人(豆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對電影進行評價,有一定的審核機制和條件限制)都可評論這部電影,這就導致了最近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件,杜海濤的一部《愛的帕斯卡》明明只有四千多元的票房卻已經有了一百多條的評價,可悲的是,這電影還沒有評星。
還有郭敬明的眾多電影,無論是《小時代》系列還是《爵跡》,只要出現了郭敬明的字眼,基本上不會超過6分,當然電影質量確實有待商榷,這些評分的兩極化都非常高,明顯分數大部分還是極度喜歡和討厭他的人打的。
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首先,建議對豆瓣評分的參考放在電影上映一周後,相比較與評分來說,電影上座率是另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指標,只有上座率高的電影才證明是在這個檔期內收到觀眾喜歡的電影。如果真的很想看電影的豆瓣評分是多少,要等到一周後或者是評分相對穩定的時期,因為那個時候更多的是電影愛好者進行評分了,而不是資本的黑手或者是其他的粉絲和黑子。
為何國外電影評分普遍較高?
說崇洋媚外有些言過,但豆瓣確實是小資青年的駐紮地,而且小資青年有一個很鮮明的特徵是他們對西方文化涉獵得會比較深一點,無論是出於實際需要還是賣弄,他們對西方電影的感知確實會更敏感一些。
另外一點,目前總局引進的國外片子,要麼是在國外口碑爆炸的,要麼是電影票房爆炸的,所以本身就是佳作,評分高一點也容易被理解,當然這麼說也不排除國外就沒有爛片,好萊塢就沒有爛片。
不是這樣的,豆瓣只是一個平台,本身其實需要的只是熱度,而且豆瓣現在充斥著大量的水軍,各各影視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吹噓,打壓,再加上部分影迷素質不高,因為自己喜好隨意謾罵,造成了有種國內電影都會被貶低的錯覺,
而且國外電影也是層次不齊,但是國外電影要到中國上映每年是有數量限制的,這就是說國外公司為了賺中國錢本身不會把爛片來擠占這個數量,所以我們看到的外國電影普遍質量還行。對比一下國內電影啥爛片都能播,就給了中國人一個恨鐵不成鋼的映像。
推薦閱讀:
※為什麼貓眼電影評分平均要比豆瓣電影高出 1~2 分?
※有什麼名字聽起來很low但是其實很好看的電影?
※如何評價「雲端情人(Her)」這部電影?
※《天才槍手》中,琳為什麼要把和班克的合照刪掉?
※為豆瓣電影購票提供在線選座服務的「火鳳凰」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與豆瓣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