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殉國,手握雄兵的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


李自成進攻北京時,逼得崇禎想上吊,但此時寧南伯左良玉手握重兵為何見死不救呢?難道此時左良玉無將可調無兵可派嗎?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來看看明朝當時還有哪些值得一提的部隊。

一、駐守武昌的寧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起初在關外與清軍作戰,但是那個時候只是中下級軍官,後來被調入關內鎮壓農民義軍,多次擊敗張獻忠,這才漸漸嶄露頭角,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

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時,左良玉手中的兵馬已經超過三十餘萬。

二、提起吳三桂可謂赫赫有名,他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世人皆知,當然這是後話。

當時李自成進攻北京時,遼東總兵吳三桂,手握明朝末期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關寧鐵騎,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兵馬共有五萬人左右

三、山東總兵劉澤清,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升至山東總兵。大順軍迫近北京時,手握重兵四萬左右。

四、高傑,字英吾。崇禎十七年(1644年),高傑升任總兵官。手中握有五萬左右的兵力。

由此可見,崇禎並不是無將可調,但就是這些平日拿著大明朝的奉銀,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卻找出了各種理由,進行拖延和搪塞,以至於耽誤了戰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為了籠絡左良玉,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救駕成功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左良玉這才慢吞吞的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了。

也就是左良玉壓根就沒有發兵救援北京。

接下來看看遼東總兵吳三桂是怎樣救駕的吧。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崇禎詔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此時吳三桂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命令軍隊遲緩行動。

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

山東總兵劉澤清我接到了崇禎的加急聖旨了,命他率部火速入衛京師,他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

以上這幾位手握重兵的大佬不是提附加條件,就是直接拒絕。總之一句話,大明江山,崇禎坐不成,不是還有李自成嗎?

就憑手中的軍隊作投名狀,轉投李自成一樣可以封官進爵。

但高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儘管他知道大明江山易主李自成,他是萬萬不能投靠闖王的。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高傑是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邑,同起為盜,原為李自成部將,綽號翻山鷂。

高傑因作戰勇猛,很快成了李自成的左膀右臂了,自然去李家比較頻繁。

李自成的妻子邢氏勇武聰明,負責管理軍用物資,每天分發軍糧、兵器供應作戰。高傑到邢氏的營帳中交符驗合,邢氏看高傑相貌英俊,二人眉來眼去,日久生情,於是兩人私通了,他們擔心被李自成發覺,就策劃著向明軍投降。

高傑後來帶著邢氏投降了明政府,後參加對李自成的追剿,因功升任總兵官。

高傑可謂與李自成有奪妻之恨,就算李自成登基後,放過誰也不會放過他。

即便如此,高傑都擁兵自重,拒不發兵。

左良玉、吳三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救駕行動遲緩。劉澤清、高傑等人裹足不前,絲毫沒有勤王的意思,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為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們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第一,自己的這些兵馬能否打得過李自成。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還處在上升趨勢,儼然有橫掃天下之勢。左良玉雖然兵馬眾多,但是他在湖北屢次敗給李自成,已經有了恐懼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絕對數量落了下風,即使關寧鐵騎以一當十也難敵數十萬大順軍。

第二,崇禎皇帝時期,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來凌遲處死。

第三,為自己留條後路。既然打不過李自成,與其被他消滅,還不如把手中這些軍隊當做投降李自成的資本。

綜上所述,崇禎在被圍的最後階段,雖然還有能力對抗李自成,但將軍們各有各的打算,幾乎沒有勤王之師。想想這些,看看崇禎的所作所為,加之當時的形勢,這些武將的選擇也並非沒有道理。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左良玉是當時南明最大的軍事集團,按理說新建立的南明政權,怎麼說也得由他來操縱吧!但最後的結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權,卻讓江北四鎮給操縱了。

  

  皇帝是由江北四鎮擁立出來的,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分配,也是江北四鎮操縱下完成的。

  

  左良玉做為當時最大的軍事集團,竟然被排擠到帝國政府的邊緣地位。雖然南京政府誰也不敢無視左良玉的利益,但中央政府內部,卻顯然沒有一個完全看左良玉眼色行事的高級官員。

  

  面對這種局面,左良玉自然希望改變。於是左良玉讓黃澍入朝,公然挑戰馬士英的權力。在朝堂之上,黃澍向皇帝公布馬士英的十大罪狀,並且對馬士英動起了手。黃澍敢這樣做,因為他背後站著左良玉軍事集團;左良玉之所以讓黃澍如此做,無非是想使南京政府由自己來操縱。

  

  如果馬士英在這次事件中被打倒,那南明中央政府自然就會大舉換成親左良玉的人了。

  

  但馬士英卻並沒有因此被打倒。

  

  因為皇帝沒有響應黃澍去打擊馬士英;而且普遍朝臣也並沒有追隨黃澍大舉圍攻馬士英。

  

  左良玉軍事集團派到南京政府的代表者,在南京政府只是一個孤零零的政治人物罷了。雖然他背後有左良玉的支持,可以肆無忌憚的打罵馬士英,卻顯然沒有在中央政府,取得任何人的響應與支持;既然如此,馬士英的地位自然無可動搖了;既然如此,左良玉在中央政府內,自然無法取代江北四鎮的影響力。

  

  此時是兩大軍閥公然相爭於中央政府之中;如果弘光皇帝想趁勢削弱江北四鎮對中央政府的控制,自然非常容易;因為此時有左良玉強大勢力的支持。

  

  但削弱江北四鎮對中央政府影響力的後果呢?無非是讓左良玉大舉介入中央政府。江北四鎮是由四個不相統率的小軍閥構成,政府讓這種軍閥控制著,中央政府已沒有什麼自由可言;如果讓左良玉那種強大的、統一的軍閥全面介入中央政府,那中央政府此後更還有什麼自由可言?

  

  最終弘光皇帝仍然選擇馬士英、選擇江北四鎮。因為弘光皇帝明白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改投左良 玉,並提高一心與馬士英作對的黃澍地位,那局面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上帝也不敢保證;所以弘光皇帝決定繼續保持原來的政治格局。

  

  而普遍臣子,在這種關鍵時候也都不敢輕易出來亂站隊;因為一旦改錯了隊,恐怕自己政治生命、甚至全家生命都會毀於一旦的。支持黃澍(背後的左良玉),自然可以打擊依附江北四鎮的馬士英等人,問題是,這樣引發的後果很可能是表面統一的南明政權,馬上陷入左良玉、江北四鎮公開決裂之中。所以黃澍對馬士英的打擊只是讓人心大快,卻顯然沒有一個人站出公然支持黃澍。

  

  左良玉想在中央政府插一腳的企圖失敗了。

  

  江北四鎮、馬士英所做的事;都可以打著中央政府的名義;從這層意義上,他們是處於挾天子令諸侯的優勢之中。

  

  左良玉大擁立皇帝之時遲疑了一步,於是就喪失了這種優勢,但左良玉真正的優勢在於他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最終兩派決裂了,於是在滿清大軍就要南下的背景下,他們開始了大火拚。

  

  江北四鎮、左良玉都瘋了嗎?顯然不是的,他們都非常有理性。

  

  左良玉東下,是因為如果不東下就得與滿清直接衝突了(此時滿清大軍已到達了長江上游);他們面對滿清一點打仗的膽子也沒有,但與自己的友軍打仗還有點信心。

  

  江北四鎮都回軍與左良玉打仗,是因為他們真聽馬士英的命令、或是忠心弘光皇帝嗎?顯然也不是的,因為不回師南京城就得與滿清軍隊直接衝突了(此時滿清大軍也到了江淮)。他們也同樣是面對滿清沒有一點打仗的膽子,但與自己友軍還有點信心。

  

  左良玉要清君側;江北四鎮要保護南京中央政府;實際上都是為自己面對滿清不戰而逃找個好聽的理由罷了。

  

  他們之間之所以會公然火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滿清有可能只會駐馬長江邊上。既然滿清沒有征服江南的意思,那面對江南這一塊肥肉,左良玉、江北四鎮自然都想往自己碗里多夾點;於是他們自然會為此大打出手了。

  

  當然了,面對滿清咄咄逼人的攻勢;就是再傻的人也知道,幻想滿清會駐馬長江邊,那純粹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這種幻想,永遠也有市場。

  

  早在滿清在長城以北肆意膨脹之時,楊嗣昌為代表的人就幻想滿清會駐馬長城邊上;就是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也依然認為滿清不會大舉率軍逐鹿中原的;當滿清已進入北京城後,史可法為代表的人,仍然幻想滿清會駐馬河北、甚至退回長城以北的;當滿清已兵臨長江邊時,以左良玉為代表的人,產生滿清會駐馬長江邊的幻想,實在一點也不奇怪了。

  

  當然了,左良玉、江北四鎮等人,也知道這種幻想太不切實際了。於是他們從一開始起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滿清駐馬長江邊上,那他們打敗自己的友軍後,就可以在江南擁有最大的發言權了。

  

  當然了,如果滿清揮師南下的意圖;那他們就馬上投降滿清,從而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軍事集團的既得利益。

  

  所以滿清大軍兵臨長江際,左良玉與江北四鎮都是放棄江北地區,大舉南移並相互火拚。而一見滿清揮師南下,卻不約而同的投降了滿清。

  

  既然支撐弘光政權的軍閥都投降了滿清,那弘光政權還靠什麼立足呢?

  

  人們常說,假如崇禎皇帝到南京城,就能如何如之何;我以為這實在是把政治當童話去講了。就是崇禎在南京城,面對左良玉對滿清不戰而逃的行為,他能阻止嗎?就是崇禎在南京城,面對江北四鎮對滿清不戰而逃的行為,他能阻止嗎?顯然是不能的!

  

  既然如此,崇禎活著又能改變什麼?

  

  就算崇禎在南京城,面對左良玉、江北四鎮大舉投降滿清的行為,他能阻止嗎?顯然也不是能的。

  

  既然如此,崇禎在南京城又能改變什麼呢?

  

  崇禎到了南京城,最多是使我們看到的歷史人物,會有所不同罷了。僅此而已!因為崇禎到了南京城,那小福王自然沒有機會當皇帝了;因為崇禎到了南京城,那北京的高級官員都紛擁而下,史可法等人就無法成為歷史的主角了。


這個不能怪左良玉,因為他的駐地距離北京太遠,而且朝廷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他。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距離李自成攻破北京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崇禎皇帝下令,進封遼東總兵官吳三桂為平西伯,進封平賊將軍、總兵官左良玉為寧南伯,薊鎮總兵官、右都督唐通為定西伯。

同日,崇禎皇帝正式決定徵調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率兵入衛。顯然,崇禎皇帝並沒有徵調左良玉支援北京,因此不能責怪左良玉見死不救。

朝廷如此決策,原因主要有下面這一些: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錢的問題。

從二月份開始,邊鎮的軍餉就沒有運送到北京來。京軍三大營的士兵的軍餉也沒有著落,而皇家內庫也一片空虛,無錢可用。

此時如果徵調外地援軍到北京來,他們的軍餉如何解決?軍餉不能保障,招來的援軍很快就會變成劫匪,非但不能幫忙,反而製造新的麻煩,這方面的先例實在太多。

朝廷徵調吳三桂、唐通、劉澤清,並不是要他們進入北京城,比如薊鎮總兵官唐通帶領八千人馬最先趕到,崇禎皇帝給了他一筆錢,派他去鎮守居庸關,結果他很快投降李自成,沒起任何作用。

徵調山東總兵官劉澤清,也不是來守衛北京,而是扼守真定,拱衛北京。

顯然,朝廷那些決策者判斷,並不認為北京本身缺兵。從後來結果來看,北京守軍缺的是錢,而最缺的是信心和士氣。

再說說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東臨清人,生得威武高大,很有勇力,而且射術精良,可以左右開弓。他曾經在關寧軍中做過將官,頗有謀略,也會籠絡人心,部下將士很願意替他賣命,算是崇禎年間比較難得的一員戰將。

後來左良玉參加中原剿匪戰,在對張獻忠作戰時,戰績不錯,幾次將張獻忠重創。但在對李自成作戰時,戰績不佳。最慘的一次是崇禎十五年五月的朱仙鎮會戰,左良玉率領十萬大軍,與丁啟睿、楊文岳等部聯合,號稱四十萬大軍。李自成、羅汝才一方號稱百萬。

結果左良玉率先逃走,被李自成一路追殺,損失慘重,多年培養的將士大部分被殲。左良玉逃往襄陽,重整旗鼓。兵馬的數量很快達到幾十萬眾,但是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軍紀極差,戰鬥力更差,左良玉對他們的控制能力很弱,根本不能和他的舊部相比。

經過多年剿匪實戰的歷練,左良玉越來越奸滑,玩寇自重,不聽調遣。在戰場上根本不聽督師、巡撫的號令,只顧保存自己的實力。

這樣一個左良玉,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想過調他來北京,而且左良玉留駐襄陽,可以應對張獻忠和各地的土寇。


謝邀!崇禎殉國,左良玉見死不救?按理說,身為人臣,皇帝都快沒了,自己卻不採取措施,不應該啊!那怎樣才會出現這種局面,就一種,他死不死跟我沒關係!具體的原因,我們來看看:

一、左良玉雖表面臣服,實際卻是擁兵自重,並未把明天子放在眼裡。

左良玉是山東人,行武出身,沒有讀過書,也不大識字。他初於遼東從軍,自崇禎十二年在瑪瑙山戰勝張獻忠之後,聲名大振,從此開始擁兵自重,蹂躪地方,朝廷無可奈何,一味姑息牽就。

左良玉坐鎮武昌,位處南京上流,扼據戰略要地,部下實力又比較強大,弘光政權不得不討好地封他為寧南侯。弘光皇帝朱由崧登基詔書頒發到武昌時,左良玉開初不願承認,在湖廣巡撫何騰蛟、巡按黃澍等人的勸說下,才同意開讀,表示擁戴。

二、明朝當權派也並沒有信任左良玉

左良玉的所做所為,明朝當權者當然很清楚,他們之間並不是臣服,而是「井水不犯河水」。明朝遇到亡國之危時,當權者反而為防止左良玉趁機篡權,派大將史可法前去阻擋。別說左良玉沒有搭救的心,就是有,也進不了京城不是!

三、左良玉部隊外強中乾

左良玉的大軍前期確實挺厲害,號稱八十萬大軍,但他打張獻忠,也打過李自成,早已經損失慘重,雖然人不少,但都是後期流民的加入,戰鬥力早就大不如前了,別說朝廷沒有讓他去救,就算是去了,部隊能夠自保就不錯了,別說救人了。

總的來說,明朝廷不信任左良玉,左良玉也沒想依靠明朝廷,再加上自身實力不夠,他當然只能看著皇帝殉國了!


一是明朝氣數已盡。內憂外患,已經是無法挽救。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以身殉國,尤其是自己手中握有重兵。與其殉國,不如趁機割據成王,於天下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我想這大概就是他的如意算盤,也是他不肯救援的根本原因。

二是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被凌遲處死。唐王朱聿鍵也曾率兵勤王,幫助崇禎皇帝鎮壓農民軍,最終也被投入皇家監獄監禁。

三是實力上的差距。左良玉手握重兵,但是攻打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有數十萬大軍。別看他們是農民軍,經過這麼些年的戰火錘鍊,戰鬥力已經是今非昔比。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有機會打到北京城下。左良玉曾敗給過李自成,所以未戰心已敗。即便是加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只怕也沒有把握戰勝李自成。

以上便是我總結的,或有遺漏,或有不足,還請海涵。


主要還是看到大明已病入膏荒無論如何也無法力挽狂瀾了,看看大明猛將孫傳庭,曹文昭,楊嗣昌,洪承疇這些天才尚無法挽回大勢,何況是能力遠遜的左良玉呢?況且左良玉並非是那種盡忠至死有擔當氣皓的人,如要救援北京必是最後決戰,不勝即追隨皇帝起壯烈。以左良玉曾對峙李自成敗多幾乎無勝的戰績來看明顯無勝算,不勝又無壯烈擔當,失敗若逃跑,不單自身實力大損,更擔當不起丟棄皇帝逃跑至大明覆滅的歷史罪人。以至於以後無人敢信任無法在世間立足。思前想後不如假作救援不及而後投靠南明再創番事業何樂不為?只沒想到喊出請君側捲入南明內鬥無果時暴病而亡,其子左夢庚更無擔當競至率軍投清也是嗟嘆奈何呀。


崇禎皇帝殉國?這標題夠新穎的,皇帝這叫不要國了,還殉國!左良玉軍隊是當時南明最大的軍事集團首領,好像和救不救崇禎沒多大關係了。不是救不救國,關鍵是清軍打到南明時就降了,因為他早就想降清了。

不知道清軍將領左宗堂與他什麼關係?

還有一說,左良玉和袁崇煥是過命之交,崇禎中了皇太極離間計,殺掉袁崇煥後,左良玉便心生反意,根本沒有進京勤王的想法,所以朝廷再無良將抵禦李自成。崇禎這皇帝也不知是怎麼當的,連吳三桂都不買他的帳,死的窩襄。


左良玉及手下謀士都知道,依崇禎皇帝的性格,只要這次把李自成打退,一定會追究左良玉搶劫百姓,擁兵自重,作戰不力,救援來遲,暮氣深重等罪,只能說最高統治者已經失去了一個正常人的判斷,純的像豬一樣,手下的大臣就會比豬還蠢,明朝氣數已盡。

相比同期的皇太極,勵精圖治,推行滿漢平等,重用漢臣,賞罰分明,就連小兵打的野豬都不強佔,對豪格處罰多次,對多爾袞委以重任,夜夜和範文成商討國策,心胸之寬闊無人能及,軍事上不以攻佔北京為目標,而以消滅明朝有生力量為主,高下立刻見分曉。


那時兩個良玉,一男一女,男的叫左良玉,女的叫秦良玉。用范偉的話說:都是叫良玉,差距怎就那麼大呢?左良玉徹頭徹尾就是個擁兵自重的大土鱉,而秦良玉就是個人人敬重的巾幗大忠臣。秦叫良玉才名符其實,左叫劣玉才對。


想想袁崇煥為了大明江山嘔心瀝血,一腔熱血,幾乎就是個救火隊長,救國家於危亡之中,!可就是這樣一個赤膽忠心的人居然被懷疑通敵,最後被凌遲,而且這個祟禎老兒至死都還不後悔殺袁崇煥是個錯誤!!試問這樣的昏庸皇帝誰還願意保他!自古忠良多慘死!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杜月笙是怎樣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在太子朱標死後不傳位於其他兒子,而堅持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
袁崇煥和毛文龍誰的官大?
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大軍遭遇凱撒帶領的羅馬軍隊進行平原會戰會是怎樣進行過程?

TAG:崇禎 | 歷史 | 左良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