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
您好,孩子的性格是後天行成的。
孩子的性格是區別一個人最核心的因素,具有道德標準的對錯,在這裡需要區別孩子的氣質和性格的關係。
氣質一般是與生俱來的,根據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的看法,人體內有4種體液(即血液、 粘液、黃膽汁、黑膽汁),每種體液所佔比例的不同決定了人的氣質差異,由此形成了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人的氣質並沒有好壞之分,這也是很難改變的。
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 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徵,它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 社會道德含義。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 態度,並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言行上。
性格具有好壞和道德價值判斷標準,是後天生活環境所行成的。主要受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同伴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很重要,一般民主型的家庭更有利於孩子性格的健康成長,有利於讓孩子行成良好的性格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好的教育環境也很重要,孟母三遷就是這個原因。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有的人豪放,有的人拘謹,有的人開朗,有的人沉鬱,有的人活潑,有的人安靜……如此不同的性格構成了人類世界的豐富多彩。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有不一樣的行為,從而導致不一樣的結果。 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每天我都在陪伴他成長。從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中,我思索著一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孩子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 上大學學心理學的時候,老師曾經反覆強調一個觀點,每個人性格各異,但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安靜膽小,一般不會去惹事,有什麼事也是自己悶著,不會輕易訴說。但我卻極其羨慕性格外向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無所畏懼,有什麼事嘰里呱啦說一通,活潑而開朗。 我爸爸性格比較內向,我媽媽性格卻是極其外向,但我認為我的性格養成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我從小就是在一種很孤獨的環境中成長,周圍的朋友很少,能夠吐露心事的人幾乎沒有,於是慢慢學會了將委屈和痛苦放在心裡,自己承受。 太過內向的人比較痛苦,心裡有事也不知跟誰說、怎麼說,同時又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就習慣把事都往心裡藏,藏著的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自己卻覺得這事根本就無法解決,只能自己憋著,憋久了容易把自己憋出內傷來。 長大後,碰到的事多了,遇見的人多了,懂得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煩惱,各自也有各自的活法,生命狀態是如此綺麗多姿,每個人都有值得敬佩和憐憫的地方。 我只是恆河之沙、芸芸眾生而已,不必將所有事情都自己扛著,放鬆一點,順其自然,慢慢地變得比較開朗起來,說不上有多陽光,但是自己少卻了許多莫名其妙的煩惱。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我小時候一樣,經歷孤獨的折磨、彷徨的無助。我希望他能開朗、自信、樂觀、勇敢,這樣的性格沒有人不喜歡,在成長的道路上,他也會走得更順利一些,就算摔倒,都不需要人扶起來,自己拍拍屁股,若無其事地繼續大步向前走。 所以長久以來,我一直以正向的觀點對他描述事物,教他正面地來看待事情和解決問題,努力給他營造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但是,不管我怎麼努力,我還是發現了他的性格中慢慢流露出來的膽小、憂鬱的特質。 他會因為老師的批評而悶悶不樂,以至於害怕再見到這個老師;他在課堂上不會積極舉手發言,總是往後躲,巴不得老師看不見自己;對於幼兒園發生的事情,閉口不言,被問急了,也是報喜不報憂;很想和小朋友玩,但是不會積極主動地走上前去,不是那種「自來熟」的小孩;當平時熟悉的小朋友不和他玩時,會覺得自己如同被拋棄了一般,傷心苦惱,沒有安全感…… 這些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我驚訝地意識到,性格是會遺傳的,我能夠從孩子身上看到我小時候的影子。而我現在,如同看電影一般,看著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情再次發生在我孩子身上。基因的力量真是強大,強大到令人心生敬畏。 想到這一點我欣慰地笑了。我一直希望在這世界上能夠找到一個心性和我相仿的朋友,沒想到我就這麼遇到了。 正如心理學老師說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內向的人也許不是那麼自帶陽光、春風拂面,但是他們專註、認真、喜歡琢磨、有毅力,這些熠熠閃光的美好品質希望孩子可以一直保持下去。但是那些膽小、拘謹、憂鬱的品性,我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後,會慢慢改善、淡化它們。 先天的遺傳會為性格抹上難以遮蓋的底色,但後天的成長環境會在這底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痕迹,性格就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無法掌控遺傳密碼,但可以給孩子培植一些適合優秀品質生長的土壤。 人的經歷多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觀點就會發生變化,或許更接近於事物本身,或許更趨向於自我本性,久而久之,這種角度和觀點便會變成一種心智模式,對性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突然幻想著,很多年以後,有女孩對我兒子說,你長得挺帥,性格也挺好……哈哈哈!!!
應該是後天養成的,大學之前主要取決於家庭。目前的社會現狀是大部分家庭爸爸基本不管,只顧掙錢,爺爺奶奶和媽媽是孩子性格養成期的主要影響因素。
學齡前爺爺奶奶生活上照顧孩子比較多,在這期間如果過分嬌慣,凡事不加辨別一律滿足孩子要求,那麼孩子性格很可能會自私,自大,脾氣暴躁,做事不考慮別人感受。相反的有些爺爺奶奶很會正確引導,就能培養出孩子講道理,懂事,獨立,善解人意的優良品德。
上學後基本上媽媽對孩子性格影響多一些,這期間孩子的三觀基本形成,一方面母親本人如果是好學上進,明事理的人,也會潛移默化對孩子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生活學習上或者是在學校遇到狀況,媽媽如果能和孩子隨時溝通,隨時都可以傳遞自己人生積累的智慧,養成孩子例如堅強,勇敢,自理,樂觀的性格。相反要是媽媽對孩子不管不問或者粗暴打罵,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性格中肯定會有冷漠,消極,或者暴力傾向。
大學之後的性格應該說取決於學校,社會,周圍的環境對人的影響。
一半一半,後天的引導和環境更重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家管左菲奧特曼叫那個大人?
※家庭中哪些舉動可以讓孩子的大腦發育的更好?
※早產兒純母乳餵養有問題嗎?有專業的朋友詳細指導一下
※你認為女人帶娃到底有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