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陶淵明的詩詞境界來看,儒釋道哪一種的成分更多?
從陶淵明的詩詞里,經常出現對大自然的描寫,如:採菊定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等之中可以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鍾情。他的這種心向大自然的願意和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有相近之處。
陶淵明的隱居田園生活,和道家的接天地之氣,修長生不老,有點不謀而合。雖然他不是修鍊長生不老,但他那種對大自然的深度了解和融合,與道家的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以及宇宙的本源論是相通的。
因此當然是道家的成分更多。其實對於我們現在人來說,以前聽到這個真人那個真人的,感覺既神秘又高深莫測,但是假如我們也過上這樣田園的日子,是否也可以像陶淵明那樣,或者像那些道士那樣,過上沒有喧囂沒有佳肴的日子呢!其實我們想,又不想。所以嚮往只是我們的一貫作風。
個人淺見道家意味更為濃郁。總覽歷代陶潛畫像風格,仙風道骨,亦如散仙,超脫自然,深合中國道家飛升之風采。不入俗流,秀雅高遠。
丁酉冬月 老安
飲酒(其五)
魏晉 ·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朴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軼事典故:
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無弦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顏公付酒錢
顏延之在當劉柳後軍功曹這個官職時,曾經在尋陽和陶潛交情很好。後來顏延之在始安郡這個地方當官,在經過陶潛住的地方時,便天天去陶潛家。要走的時候,顏延之留下二萬錢給陶潛,陶潛全部把錢送到酒家,以便以後去拿酒方便些。無論貴賤人等,去造訪陶潛,他有酒的時候便設酒宴一起飲酒,如果陶潛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說:「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這樣。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我認為佛家的成份更多一些。
從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來看, 東晉時期,盛行的是道教,不少人成天修道煉丹,而此時佛教也正悄然興起。儒家的最終目的是入世做官,實現政治理想與抱負。顯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對此不屑一顧。而道家思想的最終目的是出世成仙,魏晉時期不少名士就成天呆家裡煉丹,導致各種重金屬元素中毒,癲狂行事,而成了魏晉風流。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富貴非我願,帝鄉不可期」。明確表達了自己不想成仙。而佛家思想最終目的是了卻塵緣,修身養性。這倒與陶淵明的想法十分符合,《歸去來兮辭》中說「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充分了表達自己修身養性的快意,《歸園田居》中也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體現了一種忘卻前事的大智慧。與佛家思想不謀而合。所以為我認為佛家思想更多一些。
有句話叫,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是先隱於朝,後隱於野,算是個儒道隱士。他徘徊於儒道間,最終又以道教為主。
《歸去來兮辭》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一句,說明他的思想並未局限於仕隱,田園,而是從自身投向萬物生長,自然規律。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一句,更表明了他的生活態度——將身心寄託於天地,隨心所欲,自在逍遙。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一句,更是他對自己人生哲學的高度概括。
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讓自己的生命始終順應自然之道,如此「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推薦閱讀:
※如何補全李煜的詞「櫻桃落盡春將困,鞦韆架下歸時。漏暗斜月遲遲,在花枝。…徹曉紗窗下,待來君不知。」?
※我買的《周易》里怎麼沒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應當如何理解?
※河圖洛書有哪些實際應用?
※看《朱子語類》每句話後有一個字或一個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