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說「回」字有四種寫法,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有很多種寫法的字?
【孔乙己】是貧窮落魄腐儒典型形象,而【「回」有四種寫法】,一直都是人們嘲笑知識分子酸腐裝B的經典【梗】。
但是,我卻對這個人物抱以「理解之同情」,同時也從孔乙己身上看到那種:不帶任何功利性的「愛智求真」。
這就是古希臘聖賢垂範後世的學術精神:由「求知慾」驅使的「學以致知」,說簡單一點就是:我就是好奇,我就是想問為什麼,想尋找答案。而且,我知道了答案,也想與大家分享,讓我快樂、有成就感!
既然是這樣,我就徹底當一回「孔乙己」,小題大做,腐儒一回!
---------------------------------------------------------------------------------
答題之前先審題,明確問題的核心,才能「答是所問」,同時對概念和定義做出界定,前後一致,邏輯清晰,才能給提問者或者讀者最大的參考價值。
題主的問題是:
孔乙己說「回」字有四種寫法,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有很多種寫法的字?
其實,題主問題中【很多種寫法的字】,就是說的【漢字異體字】問題。
那麼,關於此問題,首先要明確兩個結論:
1、只有一種寫法的漢字非常少,相反,幾乎大部分漢字都有多種寫法。
2、文字學家王寧先生,將漢字的異體字分為兩類:【異構字】和【異寫字】。
異構字,比如:「夠、夠」「淚、淚」「線、綫」
異寫字,包括俗字、別字、省文、簡體、異形、古體。
這類字多如牛毛。比如:「強、強」「吳、吳」「回、囬」
有些異體字多的漢字,【異構】和【異寫】兼有。如:「黃」字一共有12種寫法:
關於漢字歷史上到今天到底有多少異體字,全局數據的我暫時沒有看到,我只舉例兩個數據:
最早的字典數據:
《說文》中的異體字叫做「重文」,《說文》收字9,353個,另有異體字1,163個,共用133,441字,
收字數最多的字典數據
《異體字大字典》收字總計為106,333字,其中正字29,924字,異體字74,407字,待考附錄字2,002字。
漢字形體的改變,形成異體字,是有規律可尋的:
字形越複雜,就越容易發生訛變和傳抄錯誤,異體字就會多。
字形太過複雜,寫十萬字都不會用一個冷僻漢字,比如:biangbiang,異體會很少。
- 人類是喜歡偷懶的動物,字形越複雜,就有人想千方百計偷懶,簡化字體,各人有各人的簡化,這樣異體就多。
- 漢字最常用的字,呈現越簡單、穩定的趨勢,比如:是、人、口、的,異體字就比較少。
- 書法家喜歡改造漢字,讓結體、筆畫更符合書法美學,也形成了很多異體字。
幾千年來,漢字的「死字、活字、常用字、冷僻字、避諱字、古體字。。。。。」累積了十幾萬,異體字恐怕也有好幾萬。
而常用漢字,歷朝歷代不管是文言還是白話,都是在6000--7000左右,包括今天的《規範漢字表》。
這不是我瞎說,這都是有人做過數據統計的,從《十三經》到《毛澤東選集》(不算甲骨文)。
這絕對不是一個巧合,是什麼道理,非常有意思,這個是數理語言學的研究範圍,深談的話要寫一篇很長的論文,還是有機會另文再談。
正因為漢字容易產生很多異體,歷代官方對比較重視對漢字的規範整理,減小學習、書寫難度和溝通成本。
比如:歷史上秦始皇統一文字;科舉考試興起以後唐代制定的標準範本的《干祿字書》,將漢字分為「正、俗、通」三體。今天國務院教育部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等等。
顏真卿書《干祿字書》
題主要問【哪些字有很多寫法】,那就太多了,多到我不知說哪一個好。漢字十幾種寫法的漢字太常見了,「回」字的異體字算少的。
我只說我記得的一個【壽】字,一共81種寫法,我還不知道是不是寫法最多的漢字:
這一個字,外國人學三年也學不會呀?
我說過,字形越複雜,異體越多,我隨機選擇八畫以上的漢字:
我估計,八畫到十幾畫的漢字,隨便哪一個都是十幾個異體字。
另一個問題,我說今天要徹底當一回孔乙己,把「回」字有幾種寫法搞清楚。
我見到有答主,說「廻」字是「回」的一種寫法;有些答主說「花、華」是異體字,嚴格來說這是不對的。
網路上有些專家也寫文章談過這個問題,但是,都沒有說到位。
講清楚這個問題,除了【異體字】以外,要明白漢字文字學中的兩個術語的概念:
1、母字
2、分化字
(這並不是我想裝神弄鬼,或賣弄,因為不把概念搞清楚,讀者容易糊塗,又容易導致撕B和爭議。)
【異體字】很好懂,【母字】和【分化字】概念有點繞。那麼,就以考證「回」字寫法為例來解釋。
其實小說之言不可當真,「回」遠遠不止四種寫法。
我查閱台灣教育部編纂的《異體字大字典》,「回」字有以下幾種寫法:
同時,用收錄八萬多漢字的《中華字海》(中華書局)互相參照,「回」字寫法有:
我核實了一下,「回」字比較少見的幾種寫法,在古代的字典文獻中都有記錄。《中華字海》給出的引用信息源都是可靠的,用Word整理了一下:
至此,【異體字】概念也就不言自明了,概念雖然很簡單,但也要嚴謹的定義一下:
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的字形不一樣,但讀音和意義卻完全等價的。
- 也就是說,互為異體字的漢字,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互換。
那麼,台灣《異體字大字典》中,從「魚」的【魚回】字,
就不能算「回」的異體了,很顯然這個字造字用該跟「魚」有關,只有部分情況與【回】通用,而異體字是要任何情況下都能通用。
以及我看到網上有些文章,認為下面幾個字是「回」的寫法:
比如文章《孔乙己編外:"回"字的9種寫法》,認為上面幾個字是「回」的【異體字】:
又比如這位叫石毓智語言學專家的文章:
他認為「回」有六種寫法,也包括「廻、迴」,但他強調是「後起字」,意義有差別:
分析一下:
確實,有些字典會說【X同X】,比如:「廻」、「??」二字,有字典上說【廻即回】或者【廻同回】。
如《金石文字辨異》:
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異體字】的關係,有時候可以是指:可以互通的【母字】和【分化字】的關係。關於這兩個概念就細講一下:
(也可以稱為「後起字」和「本字」,但是這兩個術語很泛化,沒有【母字】和【分化字】的定義精確。)
「回」字是一個很古老的象形字,始見於甲骨文:
「回」字象形何物何事,有兩說:
一說象形「水的旋渦」,
- 一象形「迴風」,也即「旋風」。
不管那一種,「回」的本義就是「旋轉」的意思:
《說文》:回,轉也。從囗,中象回轉形。
那麼,隨著意義的不斷引申,「回」字可以表示很多與「重複運動」狀態有關的意義,或者形容「運動」的形容詞。如:「迂迴」,「返回」「環繞、包圍」等等。
也可以表示「改變」「違背」的意思:
又可以表示形容詞,如:姦邪、惑亂等等,
(引自: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767)
還可以表示「量詞」,如:一回、兩回。「假借」可以表示名詞:如:回族、回回等等。
「回」字經過引申、假借,大概有十幾種常用的意義,這樣就非常容易產生歧義,影響記錄語言的精確性。
由於「回」最多還是主要表述「運動」的意義,所以,古人就在在【母字:回】的基礎上加上「辶」「廴」「彳」部,專職表示含有「運動」的義項,就產生了這幾個【分化字】:
(【辶】【彳】和【廴】這種義符,在文字學中叫做「動符」)
那麼,「回」是「母字」,「徊、迴」等就是「分化字」。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對「母字」和「分化字」做出定義:
1、「母字」和「分化字」在時間上先後相繼的歷時關係。
2、造「分化字」的目的,就是為了分擔「母字」一部分「義項」。使漢字更能精確的記錄語言,不至於發生歧義。
3、造「分化字」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增加偏旁部首,一種是減少筆畫或者改變字形:
「回」分化出「迴」是增加偏旁,而「母、陳」分化出「毋、陣」則是減少筆畫,「刀」分化出「刁」,筆畫沒有減少,但改變了字形。
這裡說一下,這幾個部首:
【辶】=【彳+止】;【辶】是【彳止】的【簡化】,或者說【草書楷化】;
- 【廴】【辶】雖然源頭各異,但在漢字中作為偏旁,存在大量的通用現象,這可能是訛誤、如:「廹、迫」「廵、巡」。
- 【彳、亻】作為偏旁,也是存在大量的通用現象,比如【徘徊】和【俳佪】,【徜徉】和【倘佯】。
- 「徊、迴、佪、廻」,從造字理據上完全等價,比如:【徘徊】寫成【俳迴】【俳回】完全不算錯,古文有這種寫法。但就是不符合今天用字習慣。
結合上文【異體字】、【母字】和【分化字】的定義,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判斷。
「回」與下面8個字是全等關係,它們之間互為「異體字」,任何情況下都能互換:
所以,「回」應該有9種寫法。有四種寫法差異很小,其實就是古文字「回」不同的隸定字形。
那麼,在【母字:回】的基礎上加上偏旁【辶、彳、廴】造字,以承擔「回」字表示「運動」的那一部分義項,以求更精確的記錄漢語:
上文說了【異體字】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互換,「徊、迴、佪、廻」在任何情況都能用「回」來表示,
但「回」只有一部分情況下,可以用「徊、迴、佪、廻」來表示。比如:【回族】不能寫成【迴族】,【一回、兩回】不能寫成【一徊】
簡單一點說是:「回」與「徊、迴、佪、廻」它們的關係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集與子集的關係,如下示意:
如果還覺得繞,就舉個簡單的例子:
就跟「像」跟「象」之間的關係,「好像」「好象」通用,但是表示動物「大象」的不能成寫成「大像」。
所以,「像」是「象」的分化字,「像」是「象」的一部分,分化出來承擔「相似」的意義。
這個應該好懂吧??
所以,「回」和「迴、佪、廻」等不是「異體字」關係,這幾個字不能算「回」的寫法。
以上的概念都不是我瞎說的,這是學術上的定義。母字和分化字的通用現象非常多,文字學家姚孝遂先生稱之為「分化的可逆性」。
當然有人一定要說,「回」和「迴」這是什麼【廣義異體字】,那就沒辦法了。
那按照「廣義」的講法,一個字族一百多字,都可以是互為異體字,那還得了~「廣義」就廣到天邊了。
我認為術語概念除了清晰以外,最好唯一、排他,否則永遠有撕不完的B。
最後,我想對孔乙己說:你造嗎?「回」一共有9種寫法!
哈哈哈 哈哈哈,作為一名對書法有深入研究的理工科直男,回答這個問題不難。
孔乙己所說的「回」字的四種寫法,應為「回」、「囘」、「囬」,還有一個輸入法打不出來,如下圖:
孔乙己不過是想賣弄一下顯得自己很博學,不過他打臉了,「回」字豈止四種寫法?根據《漢語大字典》,「回」字共有10種寫法,除了上述四種,還有:「佪」、「廻」、「徊」、「違」、「韋」,還有一種輸入法打不出來:即將「廻」字裡面的「回」替換為「囘」,如下圖:
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異體字的概念。《辭源》記載:「凡字音義俱同, 而形體不同者, 古謂之重文。」而古人所謂的重文,《現代漢語詞典》解作「 異體字」。
蘇培成曾經對異體字解釋道:「異體字有兩個含意:一個指形體不同而讀音和意義相同的字, 幾個字互為異體;另一個是與正體相對而言的, 與正體只是形體不同而讀音和意義相同。對於尚未整理的異體字取前一個含意, 對已經整理過的異體字, 取後一個含意。」
如果不是搞學術的,無需對這兩層含義刨根問底,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異體字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形體必須不同,也就是寫法不同;第二,讀音和意義必須相同。
如果兩個字或者多個字互為異體字,那麼使用時可以互換,用哪個都可以。當然,只寫簡化字的朋友們不會遇到這種問題,而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因為要寫繁體字,難免要跟異體字打交道。文字的使用是為了傳達信息,當以簡明準確為佳,若是有人為了賣弄自己的學問故意大量地使用異體字,從而造成認讀上的困難和不便,會讓人感到厭惡。我每次碰到難以認讀的異體字都表示深惡痛絕。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僅是針對楷書而言。如果將不同的書體,比如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等混為一談,說「回」有多少種寫法,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別說是異體字,就算是同一個字,不同的書體其寫法亦不盡相同。
異體字多如牛毛,本文列舉幾個常用的僅供大家參考:
省略號表示未完全列舉。
需要說明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百、千和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是小寫與大寫的關係,不是繁體與簡體的關係,在財務方面,比如禮單記賬,宜用壹、貳、叄、肆等,其他地方比如寫春聯等,不可以將壹、貳、叄、肆等認為是一、二、三、四的繁體,否則就會被笑話。
孔乙己說「茴」字有四種寫法,是哪四種呢,答案是用鉛筆寫、用毛筆寫、用鋼筆寫、用彩筆寫。當然我們現在又研究出了用記號筆寫,用中性筆等多種寫法。
開個玩笑,下面回歸正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漢語中的「二」就有五中寫法,分別是:二 、貳、弍、弐 、貮。前兩種自不用說,一個簡體一個繁體,而後三種均是「貳」的古體,含義也是一樣的。
同樣的,「一」也有多種寫法:一、壹、弌、壱。前兩種同理是簡體和繁體的關係,後兩個是島國借鑒我們的文化對「一」進行的變體改造。
當然最多寫法的字還是要屬「國」字了,據統計從古至今「國」字共有41種寫法。
現代作家為了進行藝術創作將一些「喜慶的字」進行了藝術處理,如:福,祿,壽,喜等,因此它們有上百種藝術寫法了,這裡不做討論。
或許有一天茴香豆再遇孔乙己,孔乙己還會問他:老鐵啊茴字究竟有幾種寫法?茴香豆答:中文的、英文的、德文的、韓文的、俄文的、等等。孔乙己:啊?我孔某怎麼不知道?茴香豆說:你要是知道了,還能連個秀才撈不著?
先說我的答案吧: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漢字都有一種以上的寫法!!!每一個漢字,都存在著「一字多體」的現象!
每一個漢字,都像孫悟空一樣,變變變!
「回」字有四種寫法,這種說法在學術上是不正確的。準確地說,是楷體的「回」字有不少於三個的異體字。注意,是「楷體」!!!
以上便是楷體「回」字的四種寫法。但其實,楷體「回」字可不止四種寫法。
請看,楷體的」回「字的寫法多了去了。現在,」回「為正字(語委員會的」強行「規定),其餘的都算是「異體字」!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太多複雜的過程。今天的楷體漢字算是最好認易學的漢字了,但是,別忘了漢字的大家庭中還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成員。
上圖從左到右,依次為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在甲骨文中,每一個字都有多種的寫法。因為甲骨文是寫在龜骨或獸骨上的。嚴格來說,那不叫「寫」,是「刻」才對!殷商時代,身為占卜者的書寫者還沒有我們現代人的」規範「意識,他們自己寫同一個字,可能每一次寫都不一樣。(可以理解,書寫工具也決定了不可能每次都寫得一樣。)如果算上這些,漢字的「一字多體」就更厲害了。
這就是當代人整理的常見的一些甲骨文字。可以看出,很多文字都有不少於一種的寫法。
漢字之難,真是「罄竹難書」!
一字有四種寫法:一、壹、弌、壱。
二字有種四寫法:二、弍、貳、貳。
三字有四種寫法:三、叄、弎、彡。
萬字有兩種寫法:萬、卍
類似的異體字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其實繁體字經過簡化之後一般都會出現兩種以上的寫法。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1936年2月5日,由於當時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新中國建國以後,先後推出兩批簡化字。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這批簡化字就是今天大陸地區使用的簡體字。
1975年5月15日大陸又推出第二批簡化字,俗稱二簡字。但是試行沒多久,在社會上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雖然國務院於1986年宣布廢止二簡字,但受其影響還有不少老人在使用二簡字。
回有逈,囘,廻,迴,囬,逥,廽,囘加走之兒是回,加建字底亦是回。回至少有十餘種寫法,這還不包括不同的書體。總之,每個漢字都有許多種寫法。魯迅並不長於文字研究,是借孔乙己賣弄了。
常用字三千多個,漢語大字典收字五萬六千多,中華字海收字八萬多,現代漢語詞典收字萬餘,可推知異體字大約四萬至七萬個。根本無必要細究,這些異體字已死,隨著進一步規範,還有的要繼續死。讓死字安息吧,別扒拉出來炫耀,以為是自家淵博!多學外語數理化,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全靠它!
推薦閱讀:
※知乎上有哪些改編自孔乙己的答案?
※如何評價魯迅文學作品中的孔乙己形象?
※為什麼在知乎上看到的很多問題下答案都喜歡改編《孔乙己》段落?
※為什麼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會有那麼多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