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羅永浩說:「千萬不要去彌補自己的不足,那是死路一條。」?



現在人們喜歡盲從和吐槽名人的言論,合自己的心理就視作真理,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吐槽,甚至諷刺挖苦,很少辯證的看問題。

我認為這句話對也不對,任何一個概念正確與否都是相對的,得看處於什麼樣的情境下。這句話的本意,我理解是指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企業或者是達到一定年齡的人應遵循的方式,而不是所有企業和人。

木桶理論是指由多塊木板組合成一個具有容器功能的桶,可以指多個人組成的團隊,也可以指某個人的多種能力。

初創期的企業往往人數不多,也就是說木板數量還不足以組成木桶,這就要求一人多能、一人多職才能啟動發展,這時在內部分工上過於強調每個人只做自己擅長的,無異於自殺。初創期的企業對於這個概念應該強調的是整體做團隊擅長的,專註於團隊擅長的方面,不要涉獵過多領域。成熟企業則不同,一般各方面人才都具備,這時就要強調各司其能、各負其責,把自己負責的做到最好,也就是說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企業在某個方面已經佔領了市場的一定地位,只要市場還有比較大的空間,除非是行業面臨危機,否則就應該繼續做自己擅長的。

針對個人,年輕人各方面還不是很成熟,經驗也不足,這時如果過於強調只做自己擅長的,時間久了,擅長的事也會變得不擅長,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互通的,沒有其它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擅長的最終會過早到達天花板而無法突破,難以取得大的成就。針對中年及以上的人來說,因為身體、精力等方面的問題,再研究新的事物就有些吃力了,而且承受不起失敗的後果,加上已有一定的的經驗和成熟度,可以選擇做自己擅長的,以盡量避免失敗。

但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關鍵要認清自我,選對適合自己的方式。


年輕的時候還是能彌補就彌補,畢竟有精力有時間。放到一個40多歲剛剛創業的人身上來說,時間既沒有年輕時那麼富裕,學習的能力也在走下坡路,所以說出這麼絕對的話也能理解。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君子性非異也,擅假於物也,有些事兒交給有能力的年輕人來做是一件高效的事情!


我認為一切都是相對的,每個人無論影響力有多大,能力有多強,他所說的話其實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處於哪個年齡,處於哪個圈子,處於哪位置,處於哪種情景,就會有感而發,說出一些言論。這些話可能適合某一種情況,而並非適合所有情況,這些話可能適合某個人,但是未必適合指導所有的人。打個比方,我們二十歲的時候,所說的話,所辦的事可能在三十歲的時候再審視一下,會感覺很多不足。而四十歲後呢,又對三十歲的自己有些不滿意了。所以,名人說說話,你聽聽就可以了。但是他們出來說教的話,那就不合適了。


前提是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在人性上做減法,如果不是八面玲瓏,就不要強迫自己去變成那樣了,老實人怎麼也不可能八面玲瓏的,人性向善就好。

在知識技能上,一定不能中斷,因為會被淘汰,儘可能去彌補


推薦閱讀:

TAG:羅永浩 | 管理 | 職業教育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