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存在是否只是在經歷,一切都是在各自固定的軌道上往前行進著?
謝邀。我看好這個頗有見地的命題。題中的四個要件,給出我的演繹。
我們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的恩寵。我們的存在,也是一種物質存在的形式。我們的經歷,也是一種物質運動的過程。軌道,我們的道路,也是一種正態分布的軌跡。前行,我們的發展,也是一種「君行健」式的揚棄。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的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自然規律的,事物的運動揚棄自我的方向。這是大自然的總規律,我們的社會規律是自然規律的一個部分。
我驚慕量子物理理論。所有存在形式皆可看作不同的量子,他們在局域空間分布的不均勻與不平衡。這就有了下面的因果鏈。
①不均勻導致熵增加:濃度擴散、最小作用量、最大自由度、測地線循環;
②熵增加導致熵減少:相互作用、相互糾纏、相互碰撞;
③熵減少導致螺旋波:勢必自旋,帶來自我存在形式;勢必繞旋,形成了物質波,總的趨勢是走不可能重疊的周期不同的測地線循環。
④測地線導致大自然。兩點之間的直線,也叫測地線,對應最短的距離、最低的能級、最懶惰的活性、最簡單的邏輯、最節約的能耗、最通暢的軌道。這就是大自然的絕對精神。
不管是量子、粒子、地球、太陽、銀河系、宇宙塵埃,還是子彈、乒乓球、抖肚皮的舞娘,都是量子,都是物質波。都可以按照德布羅意公式「λ=h/mv」,計算其運動的波長、頻率。
毫無疑問,我們是量子,我們自旋,有各自獨特的自我。我們是物質波,我們繞旋,與包括非人格的「他我」互動:互碰互纏、互恨互愛、互補互進、互濟互惠。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找到最適合生存的測地線般的康庄大道,向著最自由自在的美好未來前行。
我們在經歷我們,我們在行我們的軌道。我們這是認知我們自身後的概述。那不用說,這我們里若有一萬個「我」,這對經歷,軌道的理解也就有一萬個不同之分別。試想哪個理解最真呢?只能說這經歷及軌道也不過是個理的代詞。本質是紅塵浩瀚,為理所擾,念無所應,為生命一嘆!既然是人之經歷,生命之軌,未至終途,嘆論尚早。不到黃河非好漢,靜心一杯茶,人生的路還得行不是,,,,。
我們的存在是上帝的安排,造化一個人是由命運在操控著。你所經歷的事都是自己的信念中前進,命運只能作弄你而改變不了你,自己的命運撐控在自己手中,你不於命運抗爭那就會被命運所擺弄。
人的一生是在信念的這個軌道上前行,錯離了這個軌道就會迷失方向,人一旦迷失了方向,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停止不前,左右為難,辦事無有頭續,舉棋不定。人話在世上是環境在改變人,命運在作弄人,世事在造化人,事業在成就人。
所以,人在社會上要生存,就要去拚搏,去奮鬥,沿著自己的目標這個軌道,不畏艱難困苦,不懼高山峻岭,勇往直前,踏踏實實的沿著自己奮鬥目標這個軌道前行吧!
基因組測序,與這方面有些關係吧。
很多做基因測序的宣傳,提到基因測序可以解決的問題時,相關的描述說,可以檢測人的遺傳疾病,能力,專長,一些性格類的因素,等等,都可以從基因上看到。甚至還可以知道在那個年齡發生。
這些話語,聽起來和玄學的描述也差不多,換言之,人的一生軌跡,由基因決定,而基因是出生就已經基本確定的,當然也就意味著人生的軌跡有一定的預設痕迹。
當然,作為非生物專業的百姓,恐怕是很難區分這些說法是專業的描述,還是一些商業公司的噱頭,這樣的說法目前可以真正實現的程度。
如若確實如此,應該是一種玄學、科學攜手的景象。
命運經歷因果定,種因結果要認命為人正念心放正,為人心正免不幸。要想生命永存在,人心永善付大愛,行善積德智無礙,天神指點人不敗。智者生存愚者亡,慈悲喜舍呈吉祥,人不悟道是瞎忙,修神成道住天堂。自私自利是人碴,人心不康體欠佳,人不修道睜眼瞎,生死帳本被判差。最高境界把己拋,放下自私罪業消,修出智慧不自驕,解脫生死智道高。宇宙人生太奧秘,天地選才鑄大器,人願天地鑄成器,慈悲為懷永牢記,助人為樂永牢記。自己情緣自己了,情緣還了求自保,自保知識太缺少,求天神靈來指導。宇宙空間神人少,天地選才把善找,只有永善天地保,行善積德靠自覺,心正靈息靈指導,只有正念能修好,心誠則靈凈心好,心平氣和心體好。人生的存在就是一場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人天堂地獄自己選,精明之人把己管。
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一個維度,就像動畫片,每頁都存在,看你往何方走
不完全。名定三分,運定七分。一個能量體從從能量耦合開始具有一定的運動方向性,這是受產生時的其他能量影響的作用。但能量體本事還具有能量吸引和能量擴張,每一次非線性的能量運動都將改變能量體的運動軌跡。所以能量體是持續不斷運動的,這是對的,但並不是線性運動的,宇宙的偶然性是絕對的,必然性是相對的。智慧生命是能量體的一種表現形式。
蒼海桑田!
你在與不在,世界都在改變;你變或不變,世界也在改變;變,賦予了世界生命。
只所以末變,是你把自己放到不在一個級別上;那個級別有個口號:將相王候.寧有種乎?借用一句特朗普的幽默:「我媽沒想過我會主政白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