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三家分晉的時候,其他各國是什麼反應?


謝邀!「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到晉傾公在位時,國君的權力已經衰微,大權漸漸被卿大夫們奪取。至晉出公時,歷史已進入局勢紛亂的戰國時期。這時掌握晉國實權的,是趙襄子、智伯瑤、韓康子、魏桓子四位貴族卿大夫。

晉出公見四卿權勢太大,自己已成任其擺弄的傀儡,心中萬分不滿,於是暗中派心腹去齊、魯兩國借兵,想借勢除掉勢焰熏天的四卿。誰知齊、魯兩國國君卻出賣了他,不僅沒有發兵相助,反而將消息透露給野心勃勃的上卿智伯瑤。智伯立馬聯合其他三卿合兵將晉出公逐出國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另立晉昭公的曾孫為國君,是謂晉敬公。

智伯瑤挑頭趕跑晉出公,新立的晉敬公則被他玩弄於股掌間。

為何晉國國君的權力會落到卿大夫們的手上呢?原來在晉楚爭霸末期,晉國為了削弱楚國實力,制訂了三軍疲楚的計策,意思是將晉國軍隊分為幾部交給卿大夫們統轄,然後命他們率軍輪流擊楚,目的是吸引楚軍主力傾巢來戰,讓他們不得休整、疲於應戰,最終達到拖疲、拖垮楚軍的終極目標。

晉國用「車輪戰」贏得了晉楚爭霸的優勢,但也使軍權旁落到了幾位卿大夫的手上,使他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到晉哀公秉政時,國君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他能夠直接掌控的地盤只剩下曲沃和絳這兩座城池了,而各大貴族經激烈權斗與攻伐,此消彼長,也只剩智、韓、趙、魏「四大家族」了 。其中智伯瑤財雄勢大,兵多將廣,佔地最多,實力最為強悍。

隨著實力膨脹,智氏的野心越來越大,於是開始覬覦最高權力,想獨佔晉國了。

智伯瑤先是逼迫其他三家割地予己。韓康子、魏桓子自覺力不如人,被迫各割一百里地給智氏。只有趙襄子不肯割地。他對來使說:「土地是祖宗傳下來的,怎能隨便割讓給他人以求自安」?

智伯瑤聞報惱羞成怒,決定出兵擊趙。

史書記載,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野心勃勃的智伯瑤率自家軍隊攻打另一位士大夫趙襄子,他自己為中路軍,脅迫韓康子、魏桓子率各自兵馬為左右翼,史上有名的「晉陽之戰」爆發。面對三家軍隊聯合圍攻,趙襄子勢單力薄,連戰連敗,形勢岌岌可危。他聽從謀士張孟談的建議,撤到晉陽(今太原)據守。

晉陽城池堅固,城中糧草儲備很足,軍民抵抗侵略、守御家園, 鬥志很高。智伯等圍攻了一年,還是打不下來。智伯見相持不下,便心生毒計:將晉水上游十里處攔腰截斷,築起堰壩,待雨季到來,就掘壩灌淹晉陽城。為避免大水殃及自家,他下令將軍營遷往高處,還在營壘外修築了防水堤壩。他同時也將計劃通知了韓、魏兩家軍隊,提醒他們注意防水。

一個月後,傾盆大雨如期而至,晉水猛漲,堤壩攔截住的水位很快超過晉陽城。智伯下令掘堤,洶湧的洪水咆哮著直撲晉陽城。

晉陽城城池堅固,巍峨高聳,但也擋不住滔天巨浪洶湧襲來,洪水倒灌入城,百姓房屋紛紛倒塌,溺死者甚眾,其餘的人只好爬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

眼看晉陽危在旦夕了。趙襄子心急如焚,謀士張孟談讓他趕快打造木筏,準備與敵軍水戰,同時他自己縋城而下,偷偷潛到韓、魏二營,對他倆曉以利害:「我等皆是晉國的卿大夫。智伯這人野心很大,他的目的是獨吞晉國,假如我們趙氏被滅了,接下來就輪到你韓、魏二家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懂嗎 」?

韓康子、魏桓子一下被其擊中要害,三人商議後一拍即合 ,在韓康子的營中歃血為盟,約定共擊智伯瑤。

趙軍聯合韓、魏兩軍乘夜偷偷掘開西邊的堤壩,大水朝智伯的軍營衝來。智軍大都在酣睡,營帳、糧草、車馬、兵器被大水席捲一空,兵士們在滾滾洪流中掙扎沉浮,最終餵了魚鱉 。到第二天黎明,智軍全軍覆滅。趙、韓、魏三家軍隊出其不意反戈一擊, 智氏大敗虧輸,最後自己被趙襄子生擒,落得個身死族滅的可悲下場。

史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聯合滅掉智氏的韓、趙、魏三家徹底瓜分了原來的晉國,三人均被周天子分封為諸侯,稱霸春秋百餘年的晉國終因內訌而灰飛煙滅。

「三家分晉」後 ,齊國的形勢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齊國的卿大夫田氏經七代人的努力,終於廢黜了齊王,將國之大權握於己手。 之後,田常弒殺齊君,正式掌控了齊國。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正式任命為齊候。

至此,西周初期分封的多達兩百餘個大小諸侯國只剩十幾個了。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實力雄厚,成為彼時的一流強國,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瓜分晉國後形成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也被稱作「三晉之國」。「三家分晉」 代表著遍地兵燹的春秋時代宣告結束 ,歷史進入了更為動蕩不安、烽火連天、血流漂杵的戰國時期。

原創作品 剽竊必究

插圖源自網路




春秋時那麼多小國,多是姬姓國家,但到了春秋後期,只剩下了十來個國家,周王共封七十一國,只有十幾家異姓國家,那麼多姬姓國全被那幾家大國給滅掉了,禮崩樂壞的意思,是說周朝已經不合理不合法了,後代們一代比一代旡能,也就從合法變成了非法,周王室遷都洛邑的時候,就和鄭國打了一仗,那時就敢叫板周王,當時沒有一個大國出來幫助周王,只有幾個三流小國比如魯陳國這樣的出來維護周王室,各大國只在注視著,其時各國,姬姓都已衰微,都是權巨掌政,權臣們見楚王以異姓而能立國且與周王平起平坐,當然也想廢除本國的大公,自己稱王,田氏代齊不就是嗎?既然齊國並非姬姓,姓姜的可以當齊國公,姓田的當然也可以,象在燕國,原來也是姬姓,子之發動政變,奪取了國君之位,也成了非姬姓國家,以後秦國也由姓贏的奪了權,春秋後期姬姓國家都被非姬姓國家給滅完了,只剩下晉靜公還在,晉國之所以一直稱霸諸候,主要就是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就是尊周王室,你不能號召別人尊你自己,正象三國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樣,借天子名號達自己的目的,所以晉國的權臣們為了中原稱霸還算團結,可後來看到其他大國已不再尊奉姬氏,早都篡位成功了,也把周圍姬姓小國滅的差不多了,自己再不出手就什麼也撈不到了,再說尊王這桿大旗已無人再信了,那自己還尊什麼周王,奉什麼姬姓,以三晉的強大,稱霸中原又有何難?為了向外擴張,三晉先是起了內戰,七家成了六家,先後滅了中行氏,范氏,智氏,只留了韓趙魏三家,廢了晉靜公,瓜分了晉國後,開始了向外擴張,稱霸中原的目標,向東,向南,東南擴展,三強據有了廣大的中原之地,其他四強,都呆在邊上,燕在東北,齊在東,楚在南,秦在西,所以戰國七雄,三晉最雄,三家分晉後,力量似乎更強大了,所以三家分晉,已落人後,其他各國,怎會反對?


的確是沒有人力保晉國,只會考慮撈上一筆,另外一點,即使是想要力保晉國,也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個是實力,一個是利益。

先說實力,春秋時期諸侯國眾多,但強國無非秦晉齊楚吳越,以及宋鄭燕魯一類准強國。而具備改變局勢的只有秦齊楚三個國家。

對於楚國來說,春秋初期被晉國擊敗,後期又被吳國擊敗,雖然是強國,但實力有限,尤其被吳國擊敗後,元氣大傷,雖然有實力,但不足以力保晉國。

對於齊國來說,他的實力最強,也最有可能改變局勢,但當時的齊國已經不是姜齊,國家權力一大半落在了田氏,真正的姜齊,實力很弱。而田氏卻不可能願意趟這灘渾水,幫三家,就等於讓自己野心提前暴露,幫晉國,以後怎麼辦,所以只好沉默。

而秦國,古來就和晉國關係密切,又和晉國最近,古來有秦晉之好。可事實上,兩國戰鬥不息,雙方傷亡都很大,也因為晉國的存在,讓秦國不得不放棄問鼎中原的夢想,轉向西戎。在三家分晉之時,秦國已經告別了最輝煌的時候,內亂不止,等到秦獻公處理完爛攤子,三家分晉已經過去很多年。秦國沒有機會,也沒有實力干預。

然後說一下利益,國家之間交往,永遠利益為先,只有利大於弊,才值得作,只有利益大到一定程度,才值得全力以赴。

分析一下晉國當時的局勢,當時有七大勢力,趙魏韓范智中行,還有晉國本身,幾乎比後來的戰國還要熱鬧,因為勢力太多,形式太複雜,沒有一個諸侯國可以清楚的判斷出最後鹿死誰手,無論幫助哪一方,都可能血本無歸,沒有一個諸侯國願意冒這個風險。

那麼,就讓晉國亂到一定程度,如果晉國真的分裂為七個國家,那麼一個超級大國,就會變成多個中小國家,反而這是最佳選擇。

分析完,就會發現,晉國運氣真的很背,結果也很是無奈。


春秋末期,晉國(山西.河東))君主勢衰力薄,新生的地主.土豪勢力崛起;韓,趙,魏三家聯手立盟,獨霸朝政!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廢除晉國國君晉靜公,三家將晉國爪分,建立了韓國,趙國,魏國三國,歷史上稱為」三晉」!

晉國的消逝,韓.趙.魏三國鼎立!這完全打破了2000多年的等級制度,以下犯上,以強欺弱,天下茫然.惶恐,對各國君主很大剌激與震動;也給各國新生勢力極大的鼓舞與借簽!由此開始了相互攻代,相互兼并,諸侯割劇.混亂時代;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招纜人才,縱橫學說鼎盛的時期!

各國對三家分晉,又怎樣看待?:①國君勢衰.力薄無助,象當年新生五霸爭奪盟主,問鼎干政一樣的道理!新生勢力崛起後,必然要求參與文化.政治與國家治理,權勢逐強,慾望不止,最後就是廢其君主,瓜分晉國就順其自然啦;②.三家分晉是晉國內政,原來晉國太大太強,各國懼怕,這次瓜分,各國有隔岸觀火,興災樂禍的思想與行為;懼怕三家勢力,而不敢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或興師問罪;③晉國滅亡,韓,趙,魏三國建立,各國君,正在審視自己本國現狀,怕重蹈復轍,步晉國後塵,在國內正在肅內,清剿新型不安勢力;另外,也正準備備戰,以應對新生的三國的良策,以防三晉入侵本國;還有的表示支持新生三國,承認韓,趙,魏三國的合法地位;④.各國新生勢力與土豪們,對晉滅,三晉興起,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由此看到了希望與前途,準備效仿,忙得不可開交,哪有閑心菅閑事!

歷史上,春秋時代結束,戰國從此起步,歷史進入新時代!戰國「七雄」將「縱橫」交錯,人才濟濟,各學派應運而生,此時名相.名將倍出,歷史上最輝耀的時代來臨!古老帝國第一次大統一,秦始皇將首任中華帝國的大皇帝!


什麼反應?高興都來不及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春秋五霸,晉國是最強大的,它一分裂,分裂之後自然就弱小很多了,對大國來說,晉國和楚秦是宿敵,鬧各種矛盾,同時又都是大國,都巴不得對方弱小


當年的晉國曾經是秦國的噩夢,秦國起初的戰略是東進。但是晉國這個龐然大物橫在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上,秦國沒有實力與晉國叫板。

最終,秦國選擇了向西發展,暫時不搭理強大的晉國。楚國和齊國曾經多次與晉國交戰,雖然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都是晉國自身的問題。

從綜合實力上看,楚國和齊國都不是晉國的對手。趙魏韓三國被稱為三晉,秦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三晉聯合。隨後經常是拉攏一個、忽悠一個,去打另一個。一旦趙魏韓三國聯合,秦國的第一反應就是離間計。由此可見,如果當年的晉國還在會給秦國造成多少的威脅。請注意,趙魏韓三國再怎麼聯合,各國之間也會有私心。遠遠不如一個國家方便,這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晉國不分裂,中國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後來戰國時期,晉國本來有幾次可以再一次統一的,但都被其他國家給破壞掉了,

我覺得晉國分裂……?? 想想後來趙國和秦國的長平之戰吧,坑殺四十萬



三家分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第一次打破了我國歷史上曾經非常森嚴的諸侯與大夫的界限,而這甚至可以看作是後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先聲。所以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鑒》的時候把它作為記事的開始。哪么作為以下犯上的亂臣賊子,各國有什麼反應?答案是完全沒有,原因就是晉國立國以來一直是被權臣掌控,在別的國家都不是秘密,所以三家分晉很容易被接受,而且韓趙魏三家歷來比較和睦,韓氏一向都是與趙氏交好的,魏氏與趙氏也沒什麼矛盾,所以三家分晉後是天然的盟友,況且晉國在春秋中後期一直是第一號的強國,可以說是「一極獨大」,非但在中原諸國沒有國家可以挑戰晉國的這個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國也落在了下風。韓趙魏三家一結盟就有了完整的晉國國力,沒有那個國家能打得過,除非聯合在一起攻打,但以戰國時期丟棄周朝的仁義道德只講利益來說,為了虛名讓各個大國出血,貌似不可能。


春秋戰國的時候,三家分晉,分別是趙子,魏子,韓子他們三家把智子給吃掉了然後把晉分掉。趙國的武力最強大,魏國的士兵最厲害,韓國的商業最發達,武器最厲害。

嗯,他們向周王申請,結果貧困的周王同意了他們的申請,把他們當作了諸侯。等於默認他們的造反。這是東周禮樂崩壞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

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都默認了他們的地位,那麼其他各國沒有任何反應。他們也不敢有什麼反應,因為這三家的實力在當時來說都是非常強的,他們是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


謝邀,周天子都管不了的事,你讓誰去管?

像晉國這樣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他的國家內訌,其他國家是管不了的,即使管了了的國家,也不會去管,其他國家巴不得他內訌,他分裂呢,越分裂國家越小,威脅就越小,其他國家就相對強大了。

最簡單而言,美國最希望就是蘇聯分裂吧,他回去阻止?你不分裂,他還會製造矛盾讓你分裂。

美國現在恨不得全世界的大國都分解得像新加坡那麼大,那他就可以統治世界了。


沒分裂的晉國是春秋第一強國,三卿任何一家單獨拿出來都足以與秦齊楚比肩,這樣的強國要分裂誰不是樂見其成呢?

何況要干預也要有這個實力,齊國掌權的田氏與三卿交好,也正準備取姜氏而代之,正是樂見其成的時候。秦楚都是晉的宿敵,此時都是內部問題重重自顧不暇。

至於其他小國,連三卿之一都不一定能對抗,更不要說直接向三卿叫板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
如何评价马谡?
戰國時期為什麼東方六國明知道秦國才是最大的禍患,但卻相互攻伐?
歷史上有哪些霸氣的話?
萬曆皇帝歷史上真的是個瘸子嗎?

TAG:歷史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