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必須按照格律來寫嗎?


謝邀!

古體詩比較自由,一般不受格律限制。

一、古體詩形式多樣。

1、字數不限,古體詩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種形式。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2、句數不限,古體詩沒有具體的句數要求和限制。近體詩限定為四句或八句(長律可以超過八句)。

二、古體詩用韻靈活。

1、全詩可以用平聲韻也可以用仄聲韻,還可以隨意轉換為其他韻;

2、一首詩可以每句都用韻,不限於偶數句子,用韻的字可以重複;

3、可以用鄰韻,還可以上、去聲通押,總之,古體詩用韻是比較自由的。

4、近體詩用韻嚴格,平仄講究,律詩還要求對仗,這些規矩。在古體詩中都不存在。

5、唐代和唐代以後的許多著名詩人,都是既寫近體詩,也寫古體詩的。

希望能幫助到你!


謝謝邀清。六甲番人老師對詩有獨到的講解,我認為說的比較好,值得收藏和研讀。

讓我說出一番寫詩的心得或者寫詩的格律用法來,我還真說不出一二三四來。不過我認為對新韻的運用,也可以放開一點,自由一點,本來很好的一句詩,為了照顧格律,而變得面目全非,也是很不值的。主要看對聯或詩是否拗口,或朗朗上口。如果是不拗口,或非常朗朗上口,那麼什麼格律都不重要了。唐代人是有許多詩用仄音收尾的,如<憫農.二首>子、死,土、苦。來對上句的,粟、田、午、餐,的尾字韻。

《憫農二首》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下一首的《春曉》四句尾字音,僅一個聲字是平音,真餘三字:曉、鳥、少。均為尾字仄。

《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以上僅是本人的粗淺看法。望大家批評指導!


謝邀。答題之前,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定義。

古體詩和近體詩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體裁,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形成於初唐之後,而古體詩一般是指近體詩形成前已經存在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基本的要求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2、律詩,除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絕句則無此要求;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偶爾也有仄聲韻的,但不多見。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用韻之外,其餘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

而古體詩相比近體詩而言,則對格律要求要寬鬆很多,其特點如下:

1、格律不嚴格,除需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2、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體,從兩句到百句都有,允許散文化的句子;

3、用韻靈活:全首詩可以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也可轉韻;一首詩中每句都可以用韻,用於韻的字可以重複;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也可以用韻;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

通過以上對比之後,那麼就會知道問題的古體詩是不需要按格律來寫的,但近體詩則需要。

至於平仄的問題,那是困惑當代人進行格律詩創作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的格律詩要求按古韻創作,也就是說一般要求參考平水韻和廣韻等古代聲韻表,而古聲韻和當代普通話的最大區別又在於普通話取消了入聲發音,所以只會講普通話或大部分北方方言的朋友是無法通過發音來判斷入聲字的,入聲字屬於仄聲字,但很多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已成為陰平或陽平字,這就容易造成平仄不分。

而會講吳方言、廣府白話方言、閩南方言、潮州方言、客家方言等南方方言的朋友則幾乎沒這個困惑,這些方言很好地保留了入聲發言,在創作一首格律詩後用方言讀一遍,基本可以剔除那些誤將入聲當平聲使用的字。

對於只會講北方方言或普通話的朋友,那隻能藉助平水韻和廣韻等古代聲韻表了,所幸網路上都能查到。一般來講,以下普通話發音特點的字不會是入聲字,普通話發音一二聲的可以放心按平聲使用:

1、凡是有鼻音韻尾n和ng的字,不是入聲字。2、讀zi、ci、si三個音節的字,不是入聲字。3、讀uei音節的字,不是入聲字。

4、韻母為er的也不是入聲字。

當然,如果還是覺得困難的話,對於格律要求不太嚴格的朋友也可以嘗試用普通話來創作近體詩,比如一二聲當平聲,三四聲當仄聲,不過最好註明是使用「中華新韻」,否則給有文化的噴子誤噴影響心情就不好了。

(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頭條號。)


詩詞押韻是一般規律,不一般的詩也不少。詩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也可以不嚴格押韻,現代詩是這樣,古詩詞也是這樣的。格律詩一般要押韻,古體詩幾乎可以說隨便寫,只要讀者認可就可以了。現代詩和舊體詩的創作方法,基本相同,只不過一個使用的是文言文,一個使用的是白話文。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你覺得有必要可以選擇格律詩。不過有些人對格律詩要求非常嚴格,而且沒有上限。你想想他們對李白杜甫王維,都吹毛求疵,何況你呢?對形式主義的不斷追求,已經使中國詩幾乎滅絕了,無論是舊體詩,還是新詩。可悲的是格律詩有人支持,那些寫格律詩的人手裡有錢,所以他也不在乎詩好不好?只要經常寫幾首爛詩就可以了,只要符合格律就過關了。

余秀華的詩你能看懂嗎?看不懂談何好壞?談何流行和認可?但是這樣的詩有人捧,捧的結果是新詩怪誕而且不可理解,新詩要死了。五·四前夕格律詩為什麼會死?因為難以理解。難以理解,還有可能理解。有些新詩簡直無法理解,詩人本人甚至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有人甚至提出要給新詩寫注釋,這不是荒謬嘛!如果是這樣的話,提倡白話文還有什麼意義?王國真的詩,當時為什麼銷量大?別管人家寫的是不是詩?寫的好不好?至少人家的詩,可以看懂。可惜這樣的詩沒有成為主流,所以也就人亡政息了。

寫爛詩的人有人養著,優秀的詩人要餓死了,要麼跳樓卧軌了,詩歌能不亡嗎?

押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就看你用什麼時代的語言,什麼地方的語言寫詩。普通話廣東話還是英語?依據的是哪部韻書?即便是用普通話寫詩,不同的人對押韻的見解也不一樣。所以要搞一本韻書出來,這樣科舉考試的時候就會有一樣的見解了。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搞出一個新韻,其實沒有必要,它也未必合理,它只是一個參考,其實只要你讀著上口,就算押韻了。格律詩的規則只是一個結果,所以人們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以至於當代人還在沿用,幾百年前的平水韻。大金朝的話,誰還會說,誰能聽得懂?多麼荒唐!平水韻作為研究古代詩詞的資料還有意義。如果大規模進行普及,指導現在的詩歌創作,必然有種種問題。為什麼我能在幾乎所有關於格律詩的辯論中勝出?就是因為他們只知道結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以至於陰招損招迭出,或者以謾罵為能事,哪裡是個詩人的樣子?熟悉了格律詩的規則,就能夠成為詩人了嗎?應該還差得很遠吧。

《千家詩》的藝術水準不如《唐詩三百首》,因為《千家詩》搜集的是近體詩,只有絕句和律詩,在體裁上就非常受限制,篇幅上最多也就八句。是一本科舉應試教材,如果按照近體詩的標準來選擇《唐詩三百首》,那樣的話還篇不出一本《千家詩》。古人是不會幹這樣的傻事,他們不敢。但是現代人卻敢,因為他們無知。難怪舊體詩在紙媒上那樣的蕭條。因為凡不符合格律的詩都讓他們給槍斃了,與其說他們在傳承文化,還不如說他們在毀滅文化。新詩在紙媒上也有這種現象。而在網路上卻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而那些人要麼對古體詩極力封殺,要麼群起而攻之,將打油詩的定義,極力擴大化,按照他們的理解,《唐詩三百首》一多半都應是打油詩。他們以為古體詩,已經被他們消滅殆盡,中國詩的一大半已經不存在,所以只能寫格律詩了。

《宋詞300首》的藝術成就不如《千家詩》,雖然,宋詞有長短句,好像更加靈活,其實不然,詞對平仄押韻的要求比近體詩還要嚴格,沒有通融的餘地。詞就是歌詞,通常不是太長,也不是太短,這樣便於聽眾接受,這對詞也是一種限制,要用格律詩,寫出《蜀道難》,《離騷》這樣的詩篇幾乎沒有可能。寫都寫不出來,就不要提比較了,所以蘇軾們的藝術成就不可能和李白屈原相提並論。但是古體詩可以,寫成詩體小說都不成問題,中國古代最長的小說,不是《紅樓夢》,而是一部詩體小說。古人填詞的目的是為了演唱,而詞曲絕大部分已經丟失了,即便有存世的,你也不一定喜歡。現代人填詞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演唱。嚴格按照詞譜填詞有何意義呢?它的意義其實就僅僅在於,嚴格按照格律寫,以便符合某些人的特殊癖好而已。


提問者所云古體詩,可能指的是近體詩也即格律詩。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搞錯了,把古人寫的詩當作古體詩。其實古代不等於古體。格律詩之所以稱近體詩(今體詩)是相對於之前的古風,樂府而言的。格律詩(包括詞)自然必須按照格律來寫,但未必一定按沿襲多年的平水韻或詞林正韻規定的平仄去寫。這些東西產生在數百上千年之前,如今社會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呀,語音隨之也有很大的變化。如果還依過時的音韻去創作,那麼創作出來的詩詞該怎麼去讀?按古音韻去讀有幾個能做到,按普通話去讀又覺不夠美。怎麼辦?按格律依中華新韻去創作就行了。


沒有古體詩這種說法。如果劃分一個界限,大致就分為近體詩與古風。

南北朝至初唐,詩的規範化逐漸形成。演變成所謂的格律詩,也就是如今所說的近體詩。律詩,每首八句,按每句字數分為五言,七言,在七律基礎上,還有中間可以換韻的排律或叫長律,就是多句的,比如長恨歌,當然五言的排律也有。

絕句,句數就是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每句也是分五言,七言。那麼之前那些不符合後來格律要求的詩,可以統稱為古風了,比如今天我們有幸讀到的曹操的詩歌,就算古風了,當然它們還可以繼續分類。越說越繁,到此打住。

格律詩之所以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目的我看是兩個,一是形式美,二是韻律美。至於意境美,就得通過內容去實現了。古風或者中國格律詩所能體現的美高度,是任何其他國家的詩歌所不可能達到的。

在平仄方面,現在的觀點之一是堅持古韻,另一種是使用新韻。我個人傾向新韻,原因很簡單,現代人寫,現代人讀,固守古韻沒必要,研究,可以例外。至於還有人主張保留格律詩的殼子,不想嚴格遵守格律要求,我覺得沒有道理。既然不想受約束,何不學習五四運動以後的文化人,去寫自由詩。自由詩學起來多容易?梨花體,癱瘓體,穿越大半個中國,願意睡哪個也沒人管。

格律詩的什麼對仗,粘連,拗救,要學的太多了。喜歡的朋友,建議看看王力近體詩格律學,張中行先生的詩詞叢話。


謝謝邀請。

對於詩詞的格律,本人外行,很多老師,高手都講得好。好在本題問的是古體詩是否必須按格律寫?於是,就能說說自己的看法。我以為:題主所說的古體詩主要就是格律詩。所謂古體就是指規格,也就是格律。不按古時的規格和要求寫出的東西,怎麼能體現是古體詩或者稱之為格律詩或古體詩呢?

現代人不喜歡用格律寫詩,作對,填詞,主要是不喜歡受格律的限制,甚至連韻腳也不要,這樣可以隨意地表達自己的意境,抒發作者的感受,也可以有更多的人走入門檻。拋開格律,現代詩當然也有很好的,可是能讓品味,遐想,沉浸於某種意境的現代詩太少了,很少有唐宋時代那些寓些意境深遠,絢麗的詩篇。

我理解:所謂格律,與法律相似,你遵從格律,就是律詩,你熟悉法律,就是律師。律就是一個框框,一個規則,遵不遵從屬於作者,承不承認,屬於受眾。

社會在發展,生活方式在改變,信怎以及受教育面在擴大,詩作為小眾的寵兒,正在走向大眾,成為普通人群的一種消遣的工具。就象歌曲,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又有了通俗唱法,若以點贊取勝的話,恐怕還是通俗的更易得票,但在感受上,它們肯定是不同的。

再次謝邀,請指教。


謝謝邀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所以沒必要必須按格律來寫,寫詩主要還是重意而不在形,再做到押韻就可以了。



古體詩就是不受格律拘束,不講平仄對仗,也不限定篇幅長短,押韻寬鬆的詩。幾連平幾連仄也可,句子有五言七言,六言雜言等。初學者從古體詩學習起步最好。以下是我的兩首題畫詩習作。

遠山朦朧近山青,霧失湖泊何處尋。一葉扁舟雲上渡,幾支蘆花笑吟吟。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誰道素顏非傾城,養在深閨萬戶愛。月光浴中初長成,曇花一夜入夢來。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如果你專註古體詩寫作就要研究它根據它的要求寫。正確運用格律可以鍛練你選字組詞用句能力。開始寫作不要太拘泥於格式,那樣會忽略了意境。沒有意境的詩詞是文字遊戲。既講格律又有意境的詩詞才有發表價值。此外,耍注意區分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格律嚴,古體詩寬鬆。經常讀唐宋詩詞背幾百首,對比分析就摸到寫作門徑了。


推薦閱讀:

只知道大概內容的詩?
越南漢詩有哪些優秀作品?
如何用10個以內漢字寫一篇微小說?

TAG:古詩 | 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