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化石是不是原地埋藏的?
12-24
生物體死亡後埋藏在其生活的地方,古生物上稱為原地埋藏。
原地埋藏的化石在生物死亡被掩埋後到發現,沒有大距離的改動過地方。化石保存較為完整、化石大小不一、化石群的生態特徵與沉積環境相符合、化石碎片多數可以拼接起來。
而生物體經過搬運後再堆積埋藏形成的異地埋藏化石其特點與上述則完全相反。生物體結構較破碎或磨蝕嚴重、化石大小較為均勻、化石生態特點與沉積環境不相符、化石碎片可拼接性不大,有時還有定向排列的現象。
根據地質古生物工作者長期的經驗,總結出如下幾條判斷化石是否是原地的判斷依據。
1)化石保持著它們原來的生活狀態且保存完整。如生長在海底上的海百合根部,往往原位保存。再如保存有雙殼的海扇化石,一般凸殼在下,凹殼在上,可判斷出其是否為原地埋藏;
2)化石個體大小極不一致,通常一個生態環境中從胚胎期、幼年期到老年期的個體均有,但幼年期數量較多一些,畢竟能存活下來的還是少數;
3)化石的發現地與該物種的生存環境相對應,如古時候腕足動物多生活在溫暖的淺海環境,保存化石的圍岩的沉積相應符合淺海沉積環境;
4)對於雙殼類、腕足類等這些常雙殼聯結保存,或者分散保存的化石,其雙殼的數量往往是大致相近的;
5)遺迹化石大多屬於原地埋藏,包括軟基底上的潛穴、硬基底上的鑽孔以及爬痕、各時代的疊層石等。
原地埋藏的化石對於確定地層時代的確定、對於古環境、古生態的恢復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原地埋藏化石的研究對於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也提供了重要依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