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風雲錄,從財政角度分析為何大明王朝不敵滿清?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由於財政困難陷入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之中,稅收以及財政能力的弱化導致明朝政府在應對明末的內外危機時,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今天小編就專門從財政、稅收的角度來剖析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按照明朝的稅制,農業稅大體上是四十稅一,商稅是三十稅一,這在中國古代相對還是比較低的,比如秦朝時期就曾經實行過十稅一的制度。即便是在這樣一個相對較低的稅率的情況下,明代的逃稅情況依然是比較嚴重的,因為明代有功名的人是可以免收稅收的,具體標準是中舉人可以免稅四百畝,中進士可免兩千畝,家裡有做官到四品的,再免兩千畝,若能做到二品以上,則免一萬畝。較低的稅率導致國家財政收入不足,因此一旦發生危機,需要大規模用錢之際,政府就不得不採取額外徵稅的方式來籌集資金,比如明朝末年加派的「三餉」。

明朝實行的宗藩制度也是明朝財政的一個大負擔,明中後期以後,巨額的宗祿開支使得老百姓的賦役負擔日益繁重,也造成明王朝嚴重的財政危機。以嘉靖三十一年為例,當時全國的糧食稅收的總收入為2285萬石,但是各地的王府的歲祿開支就達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成為當時國家經費中的最大開支。

同時,明朝在對外的朝貢貿易中一直堅持「薄來厚往」的原則,因而也是導致明朝中後期國家財政進一步惡化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皇帝們以及管理財政的大臣們在面臨日益窘迫的財政環境時,並沒有採取創新性的方法去管理財政,缺乏數字化的管理,因而在整個財政體制中存在很多漏洞,比如本來可以給政府帶來巨大財政收入的鹽稅和茶稅,卻一直收不上來。16世紀後,鹽茶走私情況進一步蔓延,明朝政府疲於應付各種內外危機,根本無暇管理。

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自萬曆朝開始,明朝政府就開始在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實行程度更廣的重賦政策,引起了江南紳民的極大反彈,這也是後來黃宗羲定律提出的重要背景,財政惡化加上惡性循環,明王朝的病已經進入膏肓。

因此,當崇禎皇帝統攬大權之後,留給他的已經是一個積重難返的爛攤子,加上崇禎皇帝自己的一些戰略失誤,最終明王朝在農民起義軍的歡呼聲中壽終正寢。


當然不是明朝的財政比滿洲好太多了,就算努爾哈赤反叛對明朝的財政也沒太大影響,影響最大的是戰爭的失利。

1.戰爭其實就賭博,舉個例子清軍投入軍隊5萬,軍糧5萬,器械5萬總價1000萬輛白銀進攻明朝的某一座城池,那麼明朝防禦也的花費這麼多錢,城內有財寶糧食總價5000萬。如果明朝防禦贏了也的損失部分我們就當30%吧,如果清軍贏了那麼恭喜清軍獎獲得5000萬(損失不計)而明朝虧6000萬。假設清朝獲得5000萬後攻打明朝,明朝就得花5000萬防禦並且城裡同樣還有5000萬一輸明朝就虧1億了(真實情況肯定不是這樣以上只是假設)。這樣一來明朝一輸明朝只要一直輸投入就變成無底洞,所以我們看到明朝為了防禦後金瘋狂加稅

2.後來農民起義明朝n線作戰,明末的起義軍可不止李自成,張獻忠。這樣一來只要打不過農民軍明朝的投入又得增加情況同上面差不多

3.明朝無力賑災加上稅負增加農民起義軍佔領多處城池主要的農業稅基本上已經收不到了,你覺得被起義軍佔領的地方和農民起義軍會給明政府送錢嗎

4.清軍在上面搶,李自成在下面搶,上面投資清軍的稅他收不到,下面起義軍佔領的地的稅他也收不到,兩線作戰一輸就得虧雙份財政在牛逼只要輸有個毛用


大明的才賦不敵滿清實際上是不正確的。首先從地域面積來說大明是滿清的幾十倍多。財富不可能低於滿清,就算災荒連年也不會低於滿清。只是大明帝國末年吏治敗壞,朝綱盡廢,人民盤剝已盡!但是各地封王確很富有。光李自成在北京搜刮的白銀就有700萬兩。這錢可以發動五次以上大規模北伐!所以大明財力不輸於滿清。只是政治敗壞不敵滿清政權團結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大明王朝 |

標籤:

蜀漢重臣費禕真的是死於曹魏刺客的刺殺嗎?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漢舉行歲首大會,魏降人郭修亦在坐。

  其時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結果為郭修親手持刃所害身死,追謚曰敬侯。憮戎將軍張嶷,初見費禕恣性泛愛,過於待信新附,張嶷曾致書戒之道:「昔日岑彭(東漢初名將)率師,來歙(東漢初名臣)杖節,然皆見害於刺客,如今明將軍位尊權重,應宜鑒知前事,稍為警惕。」然而費禕終為郭循所害。費禕死後,其子費承嗣,為黃門侍郎。次子費恭,尚公主為妻(禕別傳曰:恭為尚書郎,顯名當世,早卒)。費禕長女配太子劉璿為妃。

  費禕被刺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蜀國自諸葛亮死後所採取的防禦性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蜀國鷹派勢力的抬頭。這件事單從《費禕傳》來看,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聯繫到一起,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麼簡單了。

  三國費禕是不是姜維殺的?

  延熙十五年的時候,姜維進攻西平,雖然西平沒打下來,但抓獲了時任魏中郎的郭循。後來這郭循大概表現良好,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要知道,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不亞於對待夏侯霸。

  但是這個人身在蜀營身在魏,資治通鑒卷七十五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最後雖然劉禪沒被殺掉,但他總算也拼著性命幹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魏國感動不已,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但是這起刺殺事件仔細推究的話,疑點非常之多。就動機來說,這不可能是魏國朝廷策劃的陰謀。費禕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大鴿子,他在任期間是蜀魏兩國最平靜的一段日子,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魏國正樂不得,不可能刺殺掉他而讓鷹派姜維上台,自己找自己麻煩。

  這也不可能是私人恩怨,就算郭循跟費禕再怎麼有仇,他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出姜維什麼時候打西平,自己會不會被俘,被俘以後是直接砍了還是受到重用,費禕喝醉了是否會湊到自己身邊。

  而這兩個可能都排除掉的話,剩下的最有動機殺費禕的人,那就是姜維。

 姜維與費禕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而後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在費禕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可以說姜維被費禕壓制的很慘。費禕死後,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換句話說,費禕的死,姜維是有著充分的動機。

  而姜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姜維傳》裴注里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而且不象〈三國演義〉里一樣是個楞青頭,反而很有城府,好「陰養死士」。至於偷著搜羅這些死士是做什麼用的,就不好說了。

  而郭循在眾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了費文偉,擺明了他自己就是拼個同歸於盡,不想活著回去,這是標準的死士作風。

  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循的履歷我們會發現。西平戰役的發動者是姜維,捉住郭循的是姜維,把他抓住不殺反而送回朝廷的還是姜維。換句話說,郭循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實際上這些偶然卻是完全可以被姜維所控制——姜維有能力決定發動戰役的時間,地點以及對俘虜的處置,這一連串偶然只有姜維能將其成必然。

  這幾條證據綜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很難不叫人懷疑姜維在這起刺殺事件里是無辜的。

  我們這些生活在後世的人,憑藉殘缺不全的史料尚且能推斷出姜維的嫌疑,當時的蜀國肯定也有人能看出來。但是史書上的記載似乎姜維是完全無辜的,和這事絲毫沒關係,這是為什麼呢?

  在資治通鑒卷七十五載有這樣一件事:「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這一條記載很值得懷疑,因為如果真是郭循上壽時候想刺殺後主而「為左右所遏」的話,那他早就該被抓起來,蜀國怎麼可能還會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年初去參加宴會?所以這一條記載不大可能是真的,倒象是事後為了充分證明其邪惡而後加進去的補敘。這種經驗大家都有,如果一個人做了什麼壞事,那麼很多人就會說:「我早看出這小子不是好東西了,前天他在我家門口轉悠我看他就象是要偷東西,我就是沒說。」郭循這件事也一樣,後主聽說他刺殺了自己的重臣,大怒之下號召群臣揭批其反革命行徑,於是肯定就有牆倒眾人推,說:「郭循早就懷有二心,打算刺殺陛下,幸虧我們左右給您攔下來。」反正郭循死了,死無對證。後主智力低,也沒想問問:「你早看出來了?那你怎麼不早說哇?

  總之,這條記載應該是刺殺事後往郭循身上潑的髒水。

  但是,這盆髒水還是有它的用處。它給人一個暗示:郭循是打算刺殺後主,因為太難下手,所以才找了個相對比較軟的柿子來捏,結果捏掉了費禕,因此這起刺殺是最開始目標是劉禪,費禕只是次要目標。

  只要大家都相信了那條記載,那姜維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是啊,郭循原來是打算刺殺我朝皇帝,找不到機會才轉來殺其他目標,費老爺是運氣不好被他撞見了。我總沒動機殺我朝皇帝吧。如果近一步推論的話,這段記載很可能就是姜維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而在事後說的。

  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可能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了魏中郎將郭循,並收羅了他做為自己的死士。(或者郭循根本就死了,姜維拿自己豢養的死士冒了郭循的名字)。西平戰役就是姜維為了創造出郭循「被俘魏將,歸順我朝」這麼一個令人信服的身份背景而發動的。接著郭循「被俘」,押解給成都,歸順蜀國,得了左將軍之位。然後十六年年初大會上,策劃已久的郭循殺了費禕,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維怕別人懷疑到自己頭上,於是在事後對皇帝劉禪和其他同僚說:這傢伙早就腦後有反骨,好幾次想刺殺皇帝都被左右攔下了。然後大家「哦」地一聲恍然大悟,再不去懷疑姜維殺費禕的動機,紛紛譴責魏國的恐怖主義行為云云。

  而反對派意見是什麼呢?

費褘不是保守派和平鴿,雖然曾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但是費褘自興勢之役起,集結諸軍,統率兵力移防,又於延熙十四年北屯漢壽,翌年開府,正有孔明當年兵屯漢中,備戰北伐之態。

其次魏國也有可能策劃,因為若非費褘率王平抵抗曹爽,曹魏當年早就南征滅蜀。

至於姜維是否有動機,有點牽強,就算最大得利者為姜維,也不能因此推論有因果關係。正如赤壁之戰,曹操與孫權收穫有限,劉備得益最大,從無立錐之地,拓展到囊括荊南四郡,擁兵數萬人,但是赤壁之戰絕非以劉備為主力而大獲全勝。孫策遭刺,最大得利者為孫權,但可以得出孫權派人刺殺孫策嗎?

回頭看刺客的來歷。

按陳志魏少帝的褒揚詔書:「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

可看出刺客刺殺費褘,是在費褘率軍襲擊曹魏之前。

郭循按《魏氏春秋》:「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郭)修不為屈,劉禪以為左將軍。」可見來歷頗高,而且也受到劉禪重用,昔日劉備起家時,就是稱為左將軍,荊州公安縣的來由,就是因稱劉備「左公安否」而稱公安。

因此起用郭循為左將軍,並不由姜維主意;安置郭循,更不以姜維主使──這才是排除姜維為主謀的最大理由,姜維無法操控一切。

再按裴松之的意見:「且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如果換掉阿斗,繼任的人可能會比較強,去掉費禕所謂鴿派,換來姜維所謂鷹派,對曹魏更得不償失。因此就魏人的立場,郭循若以刺客扶助姜維,形同叛國,對魏不利。

再引《魏氏春秋》:「(郭)修欲刺(劉)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為(劉)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費)禕焉。」《魏氏春秋》是由東晉孫盛所著,記載描述也非姜維所能主導。

因此郭循被姜維俘虜後,回送成都時,就已無法主控刺殺費褘:

一、因為首先得過劉禪要殺要活這關,萬一劉禪斬殺降將,就沒後戲可唱。

二、再來是劉禪對降將的安排,如果劉禪堅持降將留在成都,費褘遠在漢中,相隔千里也難刺。

三、其次是降將一定要有機會近身,費褘為蜀漢大將軍,不是閑雜人等可以接近。

四、最後就是護衛守備,大將通常有嚴密保護,刺客得手的原因皆在疏於防範。

五、費褘雖死,不代表姜維必然遞補,昔日魏延受孔明節制請兵萬人未果,但孔明死後,魏延卻未得權。

姜維事先若有陰謀,得通過以上諸事,故稱姜維預謀理由不充分。

後記:

章太炎在《訄書》也有類似的講法,以為關羽之死的背後,有很大的陰謀。原文為「關羽...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也就是劉備故意派關羽守荊州,然後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殺,可以假借孫權之手來除掉關羽。

其實事情不用這麼複雜,劉備若想殺關羽,就算莫須有,也可直接下令置死,或是叫回來殺掉。萬一關羽抗命,視同叛逆,更有理由鎮壓。何必犧牲荊州來陪葬?代價未免太高,荊州不但有土地,也有居民,不但可徵兵,也可收稅,就為了殺關羽,就把荊州送人,這才不合理。所謂失荊州,實為喪南郡,而且守南郡、失南郡之人另有其人,應為南郡太守麋芳,而非前將軍關羽。

想像可以無限,但要有因果關係,以及合理性與否。

註:依《通鑒考異》,郭修應為郭循之誤。



真相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不敢說真相,只能推測出某些可能性。郭脩這個刺客是曹魏派出的可能性極低,比較大的可能一是如裴松之所分析的是他的自發投機行為,二是與姜維可能有些關係。

先來看看郭脩這個人的生平。郭脩在魏國名不見經傳,在一場姜維發動的小規模軍事行動中被姜維俘獲,然後被劉禪封為左將軍。但他一直找機會刺殺劉禪,被衛士發現逼退沒有成功。然後在費禕府宴會上,郭脩刺殺了費禕,隨後自己被殺。半年多以後,曹芳嘉獎了郭脩。

這段記載有很多疑點,非常不合理。

1、這是一場小規模戰爭,小到連戰爭的名字都沒有。姜維打了一場仗,沒獲得土地沒殺多少人,唯一有記錄的就是俘獲了郭脩這個人,這場戰役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郭脩在被俘前,魏國官方史書對他幾乎沒有任何記載,但劉禪卻封了他左將軍。左將軍是明號將軍,相當高的官職。他何德何能?

3、他多次要刺殺劉禪,被衛士發現沒有成功,既然已經發現了他圖謀不軌,為什麼不對他進行任何處理?

4、刺殺費禕後,魏國沒有直接表態,而是在半年多以後才給予了表彰。這半年魏國在幹嘛?是不是自己都沒搞清楚發生了什麼。

5、費禕於延熙十五年開府,實際擁有了相權。延熙十六年初就被刺殺,這個時間點說明什麼?

6、費禕一直主張休養生息,屬於絕對的鴿派,他平時壓制姜維,給他的兵馬最多不過萬人,不許他發動大規模軍事作戰。他主政對魏國沒有任何威脅,而他死後,鷹派姜維掌權,很快開始對魏國征伐。刺殺費禕,魏國圖什麼?

7、郭脩刺殺劉禪也好,費禕也好,無論成功與否,自己都不可能全身而退,他又圖什麼?

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對郭脩行為的評價是郭脩只是一介平民,對魏國沒有臣屬義務,魏蜀兩國又無殺父之類的深仇,而劉禪、費禕都很平庸,他們主政對魏國沒有任何壞處,殺了他們,蜀國不見得會衰退到什麼地步。所以,他認為這是郭脩的個人投機行為,並非受命行事。這至少比魏國派刺客更說得通。

而更陰謀論的一種講法,就是這件事是姜維一手主導的。這乍聽很驚人,實際很有可能。首先,事情的起因就是姜維打了個莫名其妙的仗,俘獲了個沒聽過的人。他為什麼要打這場仗,為什麼要推薦郭脩?費禕主政時,姜維被費禕壓制,難以展開自己的抱負。費禕遇刺前,剛剛更上一層樓獲得了更大的權力,開府!這是指獲得了實質相權,成為蜀國政壇說一不二的人物,然後他就被殺了。事後,姜維成功掌權,隨後有了「九伐中原」。此時姜維獲益最大。反觀魏國呢?沒有任何獲益,反而迎來了姜維的大規模攻擊。一個案件,獲益最大的人不一定就是作案的人,但絕對嫌疑最大。

史書記載,姜維好「陰養死士」。就是偷偷養一批不要命的人。幹什麼用?除了刺殺還能幹嘛用?因此,很說得通的可能性就是姜維打了個小規模戰鬥,抓住了個叫郭脩的人,殺了,然後用自己養的死士冒名郭脩,然後在費禕開府後找機會刺殺了費禕,使姜維掌握實權,可以施展抱負。他刺殺劉禪被衛士發現而未受處罰,可能只是姜維掌權後讓衛士撒的謊,根本沒有這個事情。至於魏國等了半年才表彰郭脩。可能是一開始一頭霧水,花了很長時間在核實這件事,發現確實有郭脩這個人,然後覺得畢竟是件愛國行為,也就可以表彰一下,僅此而已。這就一切都說得通了。

當然,都是猜測,事實究竟如何,沒有人知道了。只是分析罷了。


搞不好是死在蜀國刺客


確實死於刺殺,誰派來的就不一定了!大庭廣眾的刺殺,更像死士行為(姜維好養死士)。費禕的死對曹魏並沒有特別大的好處,反而姜維上來以後一系列北伐。刺客到底是誰的呢???


推薦閱讀:

《三國志》中常見的「江表」指的是什麼地方?和劉表有關係嗎?
為何2017年的襄陽諸葛亮文化節如此冷清?
提問:若孫策不死,是否能在曹操官渡之戰時,重創其根基亦或者使其覆滅?
孫策被刺客所殺,刺客究竟是誰所派?
諸葛亮真的指定了蔣琬與費禕做為繼承人嗎?

TAG:費禕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