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江山愛丹青」的宋徽宗,在藝術上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宋徽宗 趙佶
宋徽宗趙佶最愛的有兩樣,
女人和書畫。前者伺候肉體,
後者是由「男人們」伺候的精神食糧。
所以,他稱得上是一個
「不愛江山愛女人、愛丹青」的皇帝。
雖說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在藝術上是有作為的,徽宗對於宋代畫院的建設和院體畫的發展;對於書畫藝術的提倡和創作;以及對於古代藝術的整理與保存,是有突出貢獻的。
宋徽宗 趙佶 《聽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位期間,他設立了培養畫學生的學校——畫學,將畫畫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以招攬天下畫家。通過考核入翰林圖畫院(即宣和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在服飾和俸祿方面都比其他藝人要好。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局部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李唐《萬壑松風圖》
畫學、畫院培養了一大批丹青之才,如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這些男人們為宋徽宗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消遣,他們的滔滔才情在時光的打磨下光輝不減,驚艷千年。
【王希孟】
得徽宗親授畫藝的早逝天才
王希孟
有一個人,生於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期,宋徽宗親授其畫藝,十八歲完成曠世奇畫《千里江山圖》,位列古代「十大名畫」之一。但此後他便杳無音信,直至英年早逝。在畫史上幾乎找不到他的身影,這個人就是王希孟。
| 千 里 江 山 圖 里 的 山 |
王希孟的故事,要從他的時代說開去。
王希孟生活在北宋後期,那時的國力已如強弩之末,但是文化生活卻異常發達。這既是「重文抑武」國策的結果,也有賴於一個人的推動,他就是書畫皇帝宋徽宗。
| 千 里 江 山 圖 里 的 水 |
宋徽宗愛畫,大力發展翰林圖畫院,一時間畫院人才濟濟。為了持續性提高翰林圖畫院的藝術功力,宋徽宗建立了「畫學」,也就是皇家繪畫學校。王希孟是畫學中的一員學徒,後來被「召入禁中文書庫」,也就是宋代的中央檔案館。值得注意的是,他並未進入翰林圖畫院,也許是因為未能通過考試。
| 千 里 江 山 圖 里 的 建築、漁船 |
可能是為了改變命運,王希孟「數以畫獻,未甚工」,屢屢向宋徽宗呈現畫作,但作品都不是很優秀。不過宋徽宗可不是平凡的人,他獨具慧眼,認為「其性可教」,於是找來王希孟,「親授其法」,不到半年的時間,王希孟力戒欠工緻之弊,獻上高頭大卷《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為大青綠設色絹本,染天染水,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氣勢遼闊超凡。
宋徽宗收到此圖,頗為嘉許,將之賞賜給了蔡京,於是才有了蔡京的題跋,使今人了解王希孟極為簡略的身世。獻畫那年,他還只有十八歲,此後,王希孟在畫壇便銷聲匿跡了。
蔡京的題跋
可能是因為勞累過度或體質羸弱,王希孟二十多歲就夭亡了,他沒有享受足夠長的人生。即使如此,他十八歲就能完成曠世名畫也足以令人驚嘆了!也許是上天給了他天賦,同時也設定了他的生命目的:創作《千里江山圖》,圖成則命已。
那麼,王希孟留給後人的《千里江山圖》到底是怎樣一幅傳世之作,引得現如今的藝術愛好者不惜排上5、6個小時隊去故宮觀摩呢?
下面,請跟隨我細細品味,感受藝術的魅力:
這是一幅近12米的長卷,畫中的群山岡巒連綿不絕,江河湖水煙波浩淼,山嶺、坡岸、水際,點綴亭台樓閣、村舍長橋。捕魚、駛船、行旅、飛鳥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設色勻凈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整幅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
附:《千里江山圖》高清長卷(請將手機橫過來欣賞)
《千里江山圖》的開闊,開闊得非常具體,每個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畫,都有很多詳確動人的細節。隋唐至北宋,只有這一幅畫,能夠收納這麼多自成格局的景別,不枝蔓,不繁雜,卻清秀逼人。而這股雄心和細心,也許只屬於十八歲的少年。
【張擇端】
被皇帝蓋章的神秘畫師
傳說當年在北宋東京今開封市的相國寺里,住著一些靠給寺院繪畫謀生的民間畫師,其中有一個青年畫師,他說可以把首都東京城的繁華盛景搬到畫上來,這個青年就是來自山東諸城的張擇端。
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住在相國寺的香積廚里,潛心作畫。一天,宋徽宗趙佶在皇家衛隊的護衛下,聲勢浩蕩地駕臨相國寺降香。趙佶聽說相國寺里住著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況。宋徽宗趙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歡繪畫,並且都是繪畫的高手。宋徽宗趙佶命宰相蔡京將張擇端召進翰林圖畫院,親自命題讓張擇端繪畫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
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被召進了宮中翰林圖畫院,但是他提出,不能關在皇宮裡面作畫,要求在安靜的農舍中作畫,宋徽宗趙佶同意了張擇端的請求,命宰相蔡京為張擇端在北宋東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處安靜的農舍。從此,張擇端披星戴月潛心作畫。
誰能想到,這樣一幅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竟是在東京都城郊外的偏僻農舍里創作完成的。當宰相蔡京將張擇端繪畫的長卷呈給宋徽宗趙佶看時,宋徽宗趙佶見了張擇端的繪畫大喜過望。從此,《清明上河圖》被宋徽宗趙佶收入皇宮內府。並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加蓋雙龍小印(已佚)。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全景
據考證推測,張擇端畫這幅畫時應在40歲左右。「清明」的意思,一般認為是清明時節,也有人解讀為政治清明的理想時代。在清明這一天,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這座城市的深遠背景;而張擇端這個時代里的政治清明,又將成為後人們追懷的對象。「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跨出深深的庭院,穿過重重的街巷,人們相攜相依來到河邊,才能目睹完整的春色。河流以其強大的象徵意義,無可辯駁地佔據了《清明上河圖》的中心位置,時間和命運,也被張擇端強化為這幅圖畫的最大主題。
作為一幅偉大的城市畫卷,《清明上河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在五米多的長卷上,竟然有五百多個人物呢,單講都能講上一整天。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大家可以從右向左細細欣賞,從效外鄉村的小路、小橋行來,我們遇到了驢隊,看到了小船、農莊,甚至屋後的打穀場。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繼續前行,踏春歸來的隊伍中,有的騎著高頭大馬,有的乘著轎子,受驚的小毛驢擋住了行人的歸路。向左看,汴河岸邊,漕運碼頭,一間挨著一間的飯店、茶水店,熱情的小二招呼著來往的客人,大小船隻來來往往,岸邊堆著裝卸的貨物。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古時候,運貨物,一是靠牲畜拉力,運力很有限,二是靠船運送貨物,即漕運。汴河是北宋的漕運樞紐,是重要的商業交通要道,還沒有來到汴京城裡,效外就這麼熱鬧,可想而知城裡的繁華了。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來到畫面中間位置。這裡一座寬闊的木質拱橋,狀如彩虹,所以稱虹橋。橋上行人如織,橋下船隻來往,兩岸屋宇林立。瞧,這艘大船,在過虹橋的時候,居然忘記了放下高高的桅杆。怎麼辦呢?幾名船夫緊張地放倒桅杆,另幾名船夫拚命撐船,試圖讓大船在湍急的水流中穩定下來。橋上的人都屏息靜氣,為大船上的人捏了一把汗。一個好心的人正在試圖幫助他們,努力向船上的夥計拋下一根大繩。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往橋南看,一座正在修建的木質門樓,看起來非常氣派。從二樓的窗戶望過去,有人正圍著桌子喝酒吃肉呢!繼續往城裡走,一路上我們能看到牛車、修車的鋪子、看命先生的攤子、抬轎子的人。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我們現在再看一個細節,擁擠的大街上,有個人手上拿了個什麼東西,著急要送到另一個地方去,一邊跑一邊彷彿在喊「大家讓一讓,讓一讓」。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再往南看,房檐下,兩個人正在聊天,大家可以想像,他們會聊些什麼呢?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可能講話的時間長了點,老翁旁邊的小朋友不耐煩了,拽著衣服嚷嚷著:走啊走啊,我們不要講話了,我要進城!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過了護城河橋,我們終於到了城門,一支駱駝商隊正穿過門樓,向城外走去。
前面我們講過,北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都城東京,即汴梁,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很多西域商人都會到東京做生意,買賣貨物。
▲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過了城門才算是真正到了汴梁城裡,繁華的街市,路邊的商鋪都是進進出出的客人:叫賣的、擺攤的、抬轎的、討價還價的、騎馬的、挑擔的、聊天的,來來往往好不熱鬧。
附:《清明上河圖》高清長卷(請將手機橫過來欣賞)
大家可以想像,幾百人的畫面,張擇端可以畫到如此細緻的程度,可以自然地表現汴京的風情,市民的勞作與生活。這是張擇端的偉大之處。他選擇市民生活作為題材,為我們留下了大宋王朝繁華富足的歷史記錄。
【李唐】
黯然南下的院派畫家
李唐
翰林院的另一畫師李唐,原本以賣畫為生,48歲時參加畫院招考,試題為一句唐詩「竹鎖橋邊賣酒家」,李唐沒有像其他畫師去畫酒樓酒館,而是在小溪橋畔的竹林深處,畫了一幅酒帘,突出了「鎖」的深意,宋徽宗大為讚賞,親點李唐為第一名,進入翰林圖畫院做專職畫家。
李唐《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李唐的畫風為劉松年、馬遠、夏圭、蕭照等師法,在南宋一代傳流很廣,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清溪漁隱》、《長夏江寺》、《採薇》等圖。
李唐《牧牛圖》
1127年金兵攻陷了汴京,戰火無情地舔舐江河大地,山河岌岌可危,一卷畫紙更是求不得安穩。大量畫院畫師顛沛流離,李唐逃往了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又進入畫院。
李唐《採薇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與金國對峙之時,李唐作《採薇圖》,畫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於首陽山採薇(俗名野豌豆),最後餓死的故事,藉以頌揚民族氣節,借古諷今,間接地表達了他反對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場。
台北故宮博物院 南宋 李唐 《村醫圖》
李唐《清溪漁隱圖》局部之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清溪漁隱圖》局部之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坐石看雲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江山秋色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秋景山水》右幅 日本京都高桐院藏
李唐《松湖釣隱圖》
愛才之心,徽宗有之,看完以上這三位被他「寵愛」的畫工作品後,不得不感嘆,徽宗的眼力真好!
宋徽宗趙佶作為一個皇帝,於政事昏庸無能,是不稱職的,然而對於藝術,特別是書畫方面是有所貢獻的,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書法、繪畫和翰林圖畫院。
《楷書千字文》(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宋徽宗趙佶是宋代皇帝中最擅書者,也是歷代皇帝中於書法最有創新精神者。據載,他行草正書,筆勢勁逸。書法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創一體為瘦金體。上海博物館藏有他《楷書千字文》,為二十二歲所書,其書結體疏朗端正,下筆尖而重,行筆細而勁,撇捺出筆鋒而利,橫豎收筆頓而鉤。整篇遒麗瘦硬,只剩筋骨,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其後沿著這些特色發展基本不變,只是運筆加重而變得稍稍豐滿而骨肉勻稱。
《柳鴉圖》(上海博物館藏)
趙佶在未當皇帝時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宋室趙令穰等畫家常有往來。就目前研究結果,認為宋徽宗趙佶擅畫比較粗獷的水墨畫,如上海博物館藏《柳鴉圖》可認為是他的親筆,筆法簡樸,不尚鉛華,而得生動自然之致。至於北京故宮收藏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有關專家則認為有部分為畫院畫家捉刀之處。對於知名度甚高的《聽琴圖》來說,雖然有宋徽宗趙佶畫押,但有關專家則認為是畫院高手代筆。
北宋繼承了五代西蜀、南唐的舊制,在建國初期就在宮廷設立了「翰林圖畫院」。畫院的成立,對宋代的繪畫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畫院不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畫家,也是培養和教育人才的地方。到宋徽宗趙佶時,畫院更是日趨完備,畫家地位得到顯著提高。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也是我國歷史上宮廷繪畫最為興盛的時期。宋徽宗趙佶不但自己畫,還指導畫院學生學習。他要求畫月季花,要表現出四時朝暮花蕊枝葉的不同。畫孔雀升墩時,要仔細看孔雀先邁左腳還是右腳。由於宋徽宗趙佶的嚴格要求,故畫院花鳥畫多崇尚細膩生動的畫風。《千里江山圖》作者王希孟,就曾得到趙佶的親自傳授,只可惜王希孟英年早逝,否則前途不可限量。
推薦閱讀:
※宋徽宗時期都鑄造了哪些古錢幣?
※如何看待宋徽宗後代的努爾哈赤·趙、滿人都是炎黃子孫?
※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有什麼特別嗎?
※這個小白初練的瘦金體求大神評價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