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動物分為那三類?


兩棲動物是由肉鰭魚在晚泥盆世進化而來的,所以它仍保存了魚類的許多特徵,如身體上有細小的鱗片、具有初步的頸關節、尾巴呈扁圓形、體外受精等。

按生物學分類,兩棲動物綱分為三個亞綱(三大類),迷齒亞綱、殼椎亞綱和滑體亞綱。

迷齒亞綱

已經滅絕的兩棲動物,最早出現在晚泥盆世,生活在3.67億年前。代表性的兩棲動物是魚石螈。

殼椎亞綱

小型兩棲動物,已經滅絕,生活在石炭紀至二疊紀,如笠頭螈等。

滑體亞綱

是現生的兩棲動物,又分為無尾類、有尾類和蚓螈類。

無尾類主要有蛙類、蟾蜍類等。

有尾類主要有大鯢、小鯢和蠑螈等

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①抱團體外受精,必須在水裡產卵;②水陸兩棲生活,變態發育,如蝌蚪用鰓呼吸,沒有四肢,有尾巴,生活在水裡,成年後長出四足,每個腳上有5—8個腳趾;③具有魚鰾進化成的原始肺,皮膚濕潤光滑,輔助呼吸;④均為肉食性;⑤長出了眼瞼;⑥有類似於肉鰭魚的尾鰭,扁圓形;⑦兩棲類開始發育了中耳,可以聽到空中傳來的聲音;⑧只能看見水平運動的獵物,如蠕蟲、昆蟲等;⑨具有2個心房,1個心室(2個合併並完全連通的心室),屬3缸型心臟;⑩動靜脈血混合循環;?變溫動物,具有冬眠習性;?有了頸部的雛形,即頭與身體間有了活動的關節;?眼睛移到頭頂。

兩棲動物在晚石炭世進化演變成爬行類。現生的兩棲動物主要有五個類別,即青蛙類、蟾蜍類、鯢類(或娃娃魚)、蚓螈、蠑螈類。最常見的是前三大類。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兩棲動物約4350種。兩棲動物的生存狀態是衡量全球生態系統環境優劣的標尺之一,是一種天然的地球健康指示器。這些敏感又脆弱的動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保護。


兩棲動物在分類系統中是一個綱——即兩棲綱,下有三個亞綱,包括迷齒亞綱(Labyrinthodontia)、殼椎亞綱(Lepospondyli)和滑體亞綱(Lissamphibia)。其中,前兩者已滅絕,現存兩棲類全部隸屬於滑體亞綱。

迷齒亞綱從泥盆紀後期至二疊紀都有發現,部分物種甚至存活到了白堊紀,這類動物因牙齒基部的琺琅質和齒質有複雜褶襞,因而稱之為「迷齒」,頭骨大而堅硬,有著複雜的椎骨結構。代表物種包括:魚石螈(Ichthyostega)、科爾鱷(Koolasuchus,雖然帶個「鱷」字不過它確實是兩棲類)等。

(↑魚石螈復原圖)

(↑科爾鱷復原圖)

殼椎亞綱生存於石炭紀至二疊紀早期,其特徵在於它們椎骨不先由軟骨組成,而是直接由圍繞在脊索周圍的、線軸狀的硬質圓柱體構成的,因而稱之為「殼椎」。代表物種有:笠頭螈(Diplocaulus)等。

(↑笠頭螈復原圖)

滑體亞綱是三個亞綱中唯一一群存活至今的類群,現存的主要包括三大類,分別是無足目(Gymnophiona)、有尾目(Caudata)和無尾目。

無足目也稱蚓螈目,顧名思義,這類兩棲類的四肢已經退化消失,而且體表有皮膚皺褶形成的數百條覆瓦狀環褶,造成許多種類看上去像是蚯蚓,而體型更大的一些種類看上去甚至像蛇。這類兩棲類生活在地下,以昆蟲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餵食,眼睛很小,並覆蓋一層保護皮層。無足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的非高原熱帶地區,尤其以南美洲分布最為廣泛。無足目僅一百多種,我國僅有一種,即版納魚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版納魚螈)

有尾目的成員有完整的四肢(少數種類僅有前肢(鰻螈)),但較細弱,終身帶有尾巴。它們的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一些水生種類甚至終身保持幼體形態。有尾目共三百多個物種,我國能見到的有東方蠑螈(Cynops orientalis)、極北小鯢(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等。

(↑東方蠑螈)

(↑極北小鯢)

(↑中國大鯢,即俗稱的「娃娃魚」)

無尾目則是我們熟悉的各種蛙、蟾類,這類動物區別於其他兩類的特徵在於其幼體和成體差別較大,幼體俗稱「蝌蚪」,成體有完善且強健的四肢,無尾。它們是目前適應性最強,最為成功的兩棲類類群,種類多達五千多種,分布最為廣泛。我國最為常見的有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金線側褶蛙( Pelophylax plancyi)、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等,後兩者因為都呈綠色,常被俗稱為「青蛙」。

(↑大蟾蜍,即俗稱的「癩蛤蟆」)

(↑金線側褶蛙)

(↑黑斑蛙)


推薦閱讀:

大熊貓和小熊貓,誰是熊貓?
怎麼區分海狗、海獅、海豹?
水獺和貂是一樣的嗎?
為什麼會有騾子?
你覺得最科學、最人道的流浪貓、狗救助方法是什麼?

TAG:兩棲動物 | 科學 | 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