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雍正皇帝很殘暴!為何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為何感情那麼深厚?


胤禛登臨皇帝寶座以後,立刻揭下了謙恭溫和的面紗,對政敵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僅在其兄弟中,有的被殺,有的被貶,有的被禁。所以,胤禛在歷史上一直負有貪權專橫,虛偽冷酷,弒兄屠弟的名聲。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兄弟都不能與胤禛和平共處。胤祥就是一直受胤禛寵信,得到善終的一個兄弟。

胤祥是玄燁第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出生。其母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自幼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凡事都不願出頭,雖然從12歲起就開始跟隨父皇玄燁出巡,但由於不願意表現自己,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在玄燁的心目中,他是一個沒有什麼大志,能力平平的皇子。因此,玄燁在世期間,他一直沒有受封,沒有爵位。

下圖胤祥畫像

康熙四十七年以後,諸皇子們圍繞皇儲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角逐。有能力爭奪儲位的,拉幫結黨,躍躍欲試;本人缺少竟爭能力的,就依附於其中一派,為人擂鼓吶喊。在這番角逐中,胤祥是一個旁觀者。他本人無競爭野心,也不願做別人的吹鼓手。這一點與當時給人以「第一大閑人」印象的胤禛,有些相似。其實胤禛只是表面平靜,以假象欺騙皇父及兄弟們,骨子裡、暗地裡卻不甘寂寞,這一點兩人根本不同。但是胤祥並沒有察覺。由於都置身於競爭之外,兩人似乎有許多共同語言,經常在一起交流,時間一長,兩人就成了莫逆。

胤禛繼位以後,需要有真心實意的人相幫,於是胤祥就不得不告別了休閑的生活,參與了繁忙的政事管理。

為了取得胤祥的幫助,胤禛在繼位的當年,便封胤祥為怡親王。這是胤祥第一次得到爵位,而且是跨躍了貝子、貝勒等幾個級別,破格得到的爵位。胤祥本人並不是真正把名譽、地位、金錢統統視為糞土的超人。他早年所以不與兄弟們競爭,主要還是感覺其能力不如別人,是種不得已的策略。現在,有皇兄的看重,為何不試試自己的能力。這是胤祥得到封爵後的想法。得到封爵不久,胤祥就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隨即又受命管理重要的戶部三庫。第二年,即雍正元年,他又受命總理戶部,並主管錢糧奏銷的會考府事物。當時的朝廷財政大權,都統歸其一人之手。

胤祥輔佐胤禛8年,承辦了大量繁雜的政務,成為百廢待興的雍正初政的中堅柱石。事實證明,胤祥的從政能力不僅不差,而且還有創造力。

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胤祥患病。至第二年五月,病情加重。當時胤禛也在患病中,聽到胤祥病重,便親往探視。剛剛到達親王府邸,府中便傳出胤祥病逝的消息。胤禛悲痛不已。為表示對胤祥的哀悼,胤禛決定輟朝三日,素服一月。第二天,胤禛又親臨王府奠酒舉哀,稱讚允祥「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胤祥為什麼能得到胤禛的如此寵愛呢?

雍正四年(1726)胤禛贈給胤祥的八字匾額回答了這個問題,也道出了胤祥為人處事的特點。這八個字便是:「忠敬誠直勤慎廉明」。

這裡的「忠」講的是胤祥對胤禛的忠誠,毫無二心,全心全意地為皇兄消煩解憂。胤禛在贈胤祥八字匾額的當天所發的上諭,可以作為「忠」的註腳,他說:「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公而忘私,視國如家」。

「敬」,就是尊敬,就是指胤祥在與胤禛接觸中,嚴守弟道、臣道,從不僭越,舉動從不張狂,始終都有一顆敬心,正所謂「小心兢業,無纖毫之怠忽。」

「誠」,指的是誠實、誠心。誠心誠意,實實在在,一個心眼,從不摻雜使假,也就是「精白一心,無欺無偽」。

「直」,就是直來直去,不耍心眼,有什麼就說什麼,毫不隱隱藏藏。據說,胤禛繼位後,也是惟我獨尊,很少能聽進別人意見。他決定的事,不論別人如何說項,都很難更改,臣下有時把握不好分寸,還會引來殺身之禍。而胤祥則能直陳己見。譬如在處理果親王允禮問題上。胤禛一直以為十七弟允禮是允禩的黨人,便下諭貶他去守陵。別人誰也不敢勸諫,胤祥感到不妥,便冒顏陳述己見,最後終使胤禛改變了主意。

下圖《雍正王朝》中胤祥劇照

「勤」指的是勤政。胤祥在輔政的8年間,一直勤勞任事,事必躬親。給胤禛印象比較深的是治理京畿水災一事。雍正三年(1725)八月,京畿遭水災。為治理水災,胤祥會同大學士朱軾共同實地勘查後,建議興修水利,開引河,疏河道,浚水淀,築減水壩,開挖入海直河,使洪水不能為患。並請設置營田水利專官,募農耕種。水利興建之後,水患相對減少。胤祥在清理國庫虧空、對準噶爾用兵,甚至在為胤禛選擇「萬年吉地」等事中,都表現得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慎」就是謹慎、慎重。胤祥一直深受胤禛信任,擔任重要職務。但是,胤祥從不因得到皇兄的信任而驕橫放縱,而是嚴格約束自已,居功而不自傲。特別是對皇兄的賞賜,能拒絕的則拒絕,推辭不掉的,謹慎接受。按照玄燁對兄弟分封各得錢糧23萬的做法,胤禛在分封胤祥後,也賜與胤祥同樣銀兩,但胤祥堅辭不收,經再三勸諭,才要了18萬兩。雍正三年(1725)二月,胤禛要加封胤祥的一個兒子為郡王,允許他在其諸子中隨便指定,胤祥堅決不受。甚至胤禛特賜的陵寢吉地,他也固辭不要。

「廉」是廉潔。胤祥理政,錢糧過手數無法計算。只要他稍有貪心,子孫們就會享用不盡。可是他卻公私分明,嚴於律己。胤祥平時的衣食也力求節簡,甚至他臨死的時候對其喪事的囑託也是:一切從簡,不要把金玉珠寶、華貴衣服帶入棺內。即可謂「清潔之操,一塵不染」。

「明」,指賢明。胤祥經常受命審理大案要案,但從來不對案犯用刑,總是以詞色辯其曲直,往往能審得實情。另外,胤祥辦事也精明爽利,少被人欺,用胤禛的話說就是:「見理透徹,蒞事精祥,利弊周知,賢愚立辯」。

下圖胤祥墓地,位於保定市淶水縣。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先來看一段文字:

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

這段文字出自《和碩怡賢親王祭文》,也就是雍正在他靈前讀的御筆祭文中寫的。可以看出其中的感情,真的是情真意切。

早年間,兩人不但是兄弟,還有幾分師生的情誼。胤祥年幼時,一直由雍正教導他的數學,可謂是日事討論,一手把他教大。

胤祥從小就能文能武,和雍正兩人形影相依,自然感情深厚。就算是雍正在位時期,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能臣。他扭轉了當時很嚴重的戶部虧空,調節了雍正和一眾大臣以及傳教士之間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他有著很高的情商。他懂得把握分寸,不居功,不自傲,不恃寵而驕。雍正曾提及給他的一個兒子再加封郡王,他堅決的拒絕了,認為不合禮制。

胤祥去世後,雍正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的悲傷。更甚於,他不斷破例,讓他的身後各方面的待遇都遠超過了親王的標準,建立起了清朝佔地面積最大、建築等級最高的親王園寢。而後,雍正還發了一道諭旨:

怡親王建祠後,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遷怨於王,以泄悖逆之私憤,妄生謗議,暗事摧殘者必有之,然此皆與朕為梗,與王無涉也。

可以說,雍正對真的是胤祥的關愛,真的是非常感人了。


雍正皇帝殘暴這個說法我覺得不對,殘暴應該是濫殺無辜才能算吧,雍正我覺得是嚴苛,嚴厲苛刻。

對於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為何感情那麼深厚史料記載不多,但我推測應該和早年經歷有關。雍正比皇十三子胤祥大8歲,這在古代幾乎是一代人的差距。胤祥去世時雍正親自寫的祭文中曾提到胤祥的算學由他親自教授,想來小的時候經常在一起。也就是說雍正對胤祥來說有多重身份,是兄長、是老師、像父親,這種從小日日相處的感情是最純粹的。

另一方面長大後胤祥也是雍正奪位路上的好幫手。胤祥是個非常受寵的皇子,十二歲開始,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師,無論去哪裡,必將胤祥帶往,經常在皇帝身邊的經歷讓其對康熙必定有非同一般的了解,說白了爭皇位就是爭聖心,胤祥在這方面幫雍正甚多。

雍正登基後除了十三子胤祥之外,其他兄弟都是自己的敵人,更是只能依靠胤祥去做事,越發倚重。同時胤祥這個人非常淡薄、不貪財、不貪權、不貪功,這種性格太受雍正喜歡了。

所以我覺得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感情深厚既有讓童年經歷影響,也有皇十三子胤祥後天能力品格的作用。


《論語》里有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這句話恰好說到了雍正和怡親王允祥關係融洽的本質。允祥是一個很懂得把握分寸的人。

如果說做皇子時候的胤禛和胤祥關係融洽,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在康熙朝,這實實在在是一對難兄難弟,多少有點同舟共濟的味道吧。

康熙朝很早就立了太子。為了國本的穩定,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當時的嫡長子胤礽就被立為太子。一是為了在三藩之亂時安定人心,二是為了學習漢人制度「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元儲,懋隆國本。」

如果不計算早夭的皇子,僅按活下來的皇子排行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因為出身不同,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以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子,身份高於庶子。並且,是嫡長子。太子已立,確定儲君地位,那麼等於是確定了將來的君臣次序。同為庶出的皇四子胤禛以及皇十三子的胤祥和太子的關係略同於君臣關係。胤祥和胤祥的生母都不是出身高貴世家的女子。所以他們在皇子中的地位並不突出。胤禛曾被孝懿仁皇后收養,這倒有可能令他身份地位有提升。於是這一對並不起眼的兄弟,在唐熙末年一起經歷兩度廢太子的風波中很有可能是相依為命共同渡過的。

康熙皇帝對嫡子的感情很深,令外對於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六子胤祿等都非常喜愛。對於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只能說是比較平常的態度。這也可能讓同為不受寵皇子的胤禛和胤祥同病相憐。不知道這其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肯定是造就了這一對異母兄弟的感情基礎。甚至可以大膽猜想,也許胤祥曾代兄受過,以至於在二廢太子之後胤禛封親王加和碩,地位直上,而胤祥卻更被冷遇。

到了雍正年間,改名允祥的皇帝的弟弟完全翻身,雍正給了他地位給了他權力。說到雍正對待兄弟的態度,其實可以把這個問題放大來看。應該說雍正這個人是比較唯我獨尊的,受不了別人反對他,與他有不同意見,更不能容忍不配合他。繼位之後因為生母烏雅氏沒有順從地配合他好好地當太后,導致母子之間矛盾非常尖銳。他是一定要把人治服的。比如曾靜案,雍正自己一條一條寫辯駁,一定要和這個冬烘夫子辯論明白。這也是他不懂得變通的地方,甚至是有點心胸狹窄。

允祥恰恰是懂得避其鋒芒的。他從來不和雍正針鋒相對,哪怕是正的意見相左。而且允祥在雍正初年幫著皇帝做了不少的實事,做了許多雍正不能公然以皇帝身份公開大張旗鼓去做的事。

雍正一繼位,就封允祥怡親王,命為總理事務。元年設會考府,允祥主其事;管理戶部三庫,又是允祥主事。這同時,其他的兄弟皇八子胤禩和九子胤禟給雍正的感覺卻是非常不放心的,後來雍正說這一段時間的胤禩和胤禟包藏禍心。

雍正初年,允祥花了相當多的精力整頓財政,發展生產。雍正自己也在詩里說「經理度支需贊畫,疇咨水土奏豐穰。」雍正贊這個弟弟是「公忠體國、滌弊清源,勞績茂著。」後來因對西北兩路用兵而籌辦軍機處,允祥也是一開始就參預籌劃的核心人員。軍機處一成立,允祥就被命為軍機大臣。

其實等於說,允祥真正的作用是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正式的名義,卻按皇帝的意思做了很多的繁雜事務。一來可見允祥對兄長的貼心,二來可見允祥在雍正心裡的地位。允祥代皇帝傳旨,代皇帝發令,這是口含天憲的實權,極其重要,而允祥絕沒有像前朝專擅者那樣任自妄為,他謹守皇帝之命只行贊襄之職。

不只如此,允祥還曾向雍正薦賢。比如允禮曾被認為是允禩一黨,是允祥替他保舉,雍正才封允禮為果親王,命掌理藩院。李衛在戶部任郎中,也是允祥向皇帝保舉,說他才品俱優,可當大任,才被雍正屢屢擢拔,位至總督。

允祥也不是一味只迎合,有些事也會直言進諫。比如年羹堯在青海的時候,隆科多怕年立軍功太盛壓過自己,所以頗多阻撓。允祥就一再直諫雍正,說軍中的事既已委派年羹堯就應令其專閫,方能迅奏膚功。雍正也是聽了允祥的話,不令掣肘,才能讓青海戰事迅速成功。戶部追賠積欠的時候,也是允祥多次奏請,雍正才做了一些減免。

這麼說吧,雍正年間的總理事務大臣允祥事無巨細,大到軍國大政,小到宮室藩邸用物,無一不是允祥細細打理。應該說是允祥中和了前期的雍正朝。這一點雍正心裡肯定是非常明白的,所以才格外禮遇允祥。

至於說到兄弟的感情,這就是緣份的事了。在離世之前,允祥聽說皇帝要來探望,他甚至想在皇帝到來之前就脫塵而去,不欲令永訣傷了雍正的心。病中大限當至時,允祥自己親自繪製了自己的園寢圖,囑咐家人,在他死後按此圖營建,決不可逾制。還叮囑盛殮時一切珠寶概不可用,只以常服殯葬。

可見允祥是把分寸把握到極至的人。這是解決允祥和雍正兄弟關係的一把鑰匙。


雍正很殘暴?拿出證據來別用野史扯淡!康雍乾三個皇帝,最殘暴的是乾隆,最好色的是康熙,最勤政的是雍正。雍正性子比較暴,面沉似水讓別人不容易琢磨,但是下令殺人的時候總是慎之又慎,能不殺的都留了活口,從文字獄來說,康熙雍正兩朝加起來都比乾隆一朝要少的多。並且,雍正善用漢臣重用漢臣,張廷玉李衛田文鏡劉統勛孫嘉淦等等都名垂清史,張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再看看乾隆,影視劇這般的捧他,結果他是最看不起漢人漢臣的,別跟我說劉墉紀曉嵐,他倆是民間老百姓捧出來的,在清史中,這兩位多次被乾隆罷官免職,連軍機處都沒有進過,乾隆真正看重並重用的都是滿人,和珅傅恆福康安尹繼善阿桂海蘭察等等


我不知道康熙四十七年之前雍正和胤祥的關係怎麼樣,但康熙四十七年之後我知道他倆已經政見相合,雍正年就差沒穿同一條褲子了,因為胤祥只要看一眼雍正,就知道他的腰圍臀圍多少了,而且雍正也挺照顧他的,雍正這麼嚴謹的一個人,八百里加急就為和胤祥嘮家常討論胖瘦問題,也是奇葩


都知道是誰知道,我就不知道,我就知道雍正最勤奮,很正直,康熙時代變富了,但富了之後的問題沒有解決,可以說沒有雍正正規矩,就沒有乾隆的盛世


殘暴這種詞用法不對!他的治國安民的手段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維護了誰。任何人都有感情!需要一個推心置腹的宗親??,畢竟是家族裡面的不能都……明白!再說沒有威脅的野心就是得力幹將,巴不得有能幹的子孫建功立業維護皇權!……宗人府的地位有時候比朝野重要!就怕家裡敗家子,還自以為是的!造成輿論混淆視聽,唯恐天下不亂。


推薦閱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國,為何被餓死?
中國對蒙古報以善意,為什麼蒙古卻依然處處跟中國作對?
雍正為何一生不進避暑山莊?
中國史教材為什麼說是袁世凱殺了宋教仁?
當初趙構建立宋朝的時候,那個時候叫大宋還是南宋?

TAG:清朝 | 雍正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