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寫景散文是不是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這個提問非常高級,信息量很大很大。寫景散文在中國文學中存在多少年了?我沒有研究過,但是古往今來,只要提到散文作品,就可以信手掂來寫景文。從《與朱元思書》到《赤壁賦》,到《項脊軒志》,到魯迅周作人,到朱自清,彷彿寫散文都離不了「景」。


種種的觸景生情、借景喻物,世世代代的文人都對這個玩不膩。當代語文教學更是把寫景作為練筆的必修課。


其實,寫景是寫作的入門課,同時它又是寫作的最高境界。好比練琴,你6歲入門時練的是那幾支練習曲,等你考上音樂學院,還得讓你練那幾支練習曲,某一天讓你登台表演一下那幾支練了十幾年的練習曲的話,你還真感覺心裡沒底。也好比練武,入門的幾年師傅教的就那些招,後來你一輩子都在練那些招,臨頭了實戰起來,你還覺得那幾招沒練夠。


寫景散文無論對於小學生還是對於名作家,都是極易下手的素材,言之有物,無論如何不會冷場。素材就那樣擺在明處,眼睛沒毛病的人都可以看見。所以寫景會常常被濫用。

題主說了這個意思:在圖片不夠普及的年代,可以依靠閱讀寫景散文放大視野,而在圖片傳播極度豐富的今天,一切的美景都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表達和傳播,辛苦看你寫幾千字美文,不如我翻一張高水平的攝影圖片,什麼都明白了。——事實的確如此!!

但其實這裡有一個問題被繞過去了——對於作者:當我們寫景的時候我們究竟想幹什麼?難道就是為了告訴讀者「這裡很好看」嗎?對於讀者: 當我們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究竟想得到什麼?難道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嗎?


文學的根本目的,不是讓讀者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是正好相反,要邀請讀者看看「內里的世界」。如果一個作家寫散文是想給讀者提供外面的景物世界,那麼這個作家是沒有生命力,他的文字也稱不上文學作品,只能算記錄。


真正的文學作品,不管小說詩歌散文,都是要給讀者提供「眼睛看不到的世界」,包括但不限於內心世界,內心世界只是指人心,而文學作品提供的「內里」,還包含生命本身及客觀世界的內在邏輯規律等等。

——這些東西,這些用真正貼切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文字刻畫下來的東西,是攝影、電影等感官作品所無法替代的。


回到寫景散文,個人覺得,霸佔了新時期文學六七十年的冰心散文風格,可以退出歷史舞台了。那種表面淺層的唯美,觸景生情的感嘆與感悟,那種風景如畫的場面描寫,尤其是那些「故事不夠景來湊」的寫景文字,可以退出歷史舞台了。

至於像《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豐子愷、魯迅、李廣田,等等這些人的風景散文,相信時間會做出誠實的回答。




一切景語皆情語,難道人類沒有感情了?寫景散文不會退出歷史舞台,因為人終究是情感的人類!生命如此絢麗多姿,自然亦是如此!美景與美麗的心情永駐!經久不衰!



我不太理解為什麼作者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正如以前出了電影的時候,人們就在說,戲劇是不是該消失了,出了電視,電影是不是該消失了,出了自媒體,那麼電台是不是該消失了?

出了互聯網的翻轉課堂,網路課堂,那麼學校是不是該結束了?除了人工智慧,那麼我們是不是都該失業了?

我想多差不多吧,這其實是一種焦慮吧。事實上,這種擔憂在某個時期都出現了,但是他們依舊存在,說明他們還是有生命力,但他們真的沒生命力自然就消失了。

同樣的寫景散文跟攝影啊跟圖片呢,他們畢竟是兩個範疇。文字和圖片並存,並不是說圖片能表現出來的時候文字就該消失,不是的。


景色是人觀察體驗生活其中的,離開人,就死寂,無美感,寫景為打油,雞湯。春江花月夜,五個漢字堆砌美感全無,屈原,陶淵明,李白都不碼漢字,張打油只詠雪地兩狗。無生趣寫景大敗筆。有人喜好面牆天天跪坐。若想種稻種菜,穿衣吃版,還是活動好,死寂景寫的遭厭煩。


不可能。象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些名篇百看不厭。


推薦閱讀:

《紅樓夢》描述繁華錦繡之地,溫柔富貴之鄉賈府是如何過中秋節?
「五道口用心悟道」對什麼下聯?
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古詩詞?
從現有資料來看,李漁和袁枚誰更風流?

TAG:文學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