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土木之變中,有三百名錦衣衛在明英宗朱祁鎮的身邊保護他到最後,真是這樣嗎?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軍侵犯大同,明英宗下詔御駕親征。

明英宗率領幾十萬明軍離開北京,浩浩蕩蕩,經居庸關、宣府,抵達大同。隨即回師,在宣府一帶被也先的大軍追上,明軍被包圍在土木堡,全軍大亂,自相踐踏,幾十萬人死難,明英宗被俘。

那麼,當明英宗被俘時,身邊真的還有三百名錦衣衛的將士在護衛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先說說錦衣衛。

錦衣衛屬於明朝皇帝的侍衛部隊,主要職責有侍衛、緝捕、刑獄等,當皇帝朝會、外出巡幸的時候,錦衣衛也會充當儀仗隊。而錦衣衛的高級官員更是隨侍皇帝左右,屬於貼身侍衛。

土木堡之戰,明軍退兵時被圍殲,形勢異常混亂,許多明軍將士是被自己人踩死的。這種時候,錦衣衛的將士們當然要拚死保護明英宗。問題在於,此時還有蒙古軍隊在往來衝擊,他們並不知道明英宗也在軍中。

楊銘在《正統北狩事迹》中這樣寫道:「……我師大亂,上乃下馬,(蟠膝)面南坐。有一虜(剝衣)甲,不與。將不利,其兄來曰:『此非凡人,舉動自別。』」

明英宗南面而坐,一個蒙古士兵看到他的鎧甲很高級,過來要脫下去,明英宗不給,蒙古人就要動手殺人,被同伴攔住。

這說明,此時明英宗身邊的護衛基本都被消滅,就算還有幾個,也放棄了抵抗,但肯定不會有三百人。

楊銘在《正統北狩事迹》中說他被帶去見明英宗,「……乃往見駕。時紀信、李虎、袁彬侍,上問:『來者為誰?』」

這時候,被俘的明英宗身邊已經有人了,其中這位袁彬就是錦衣衛的一位校尉。

袁彬和楊銘後來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邊,他口述事變的經過,寫成《北征事迹》一書,關鍵的情節是這樣的: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軍潰敗之日,錦衣衛校尉袁彬被俘。

第二天,袁彬被帶去見明英宗:「皇上在雷家站高崗地上。眾坐達子圍著,是臣遠觀認的是我英宗皇帝。臣叩頭哭。上問:『你是甚麼人?』臣說是校尉。」

袁彬見到明英宗的時候,明英宗是在一處高地上,周圍坐滿了蒙古人。這也說明,被俘的明英宗基本是光桿司令。

明英宗聽說袁彬會寫字,就留他在身邊。而楊銘在這之後才來到。


這個說法聽起來十分令人激動,但恐怕並非事實。


細節多謬的蒙文史籍


就筆者所見,類似記載出自17世紀初的一部佚名蒙文史書《蒙古黃金史綱》:

征服女真國剛剛凱旋,漢地的景泰皇帝便統率軍隊,前來討伐蒙古了。

中途相遇,漢人築起重圍,無法接近。也先太師佯為退卻,卻另派出後哨,待漢人從戰壕里出來,也先太師反擊,漢軍大潰,除三百人不曾離開陣地以外,余者皆遭屠戮。

生擒一人,問道:「你們何以不動?」那人回答:「我等系大明皇帝的臣子,豈可棄君逃跑?」當追問「哪個是你的皇帝」時,那人把掩藏地下的皇帝指了出來。

於是從坑中拽出皇帝。砍不傷身體,環刀卻一段一段地落刃了;捆綁起來,拋入水中,則浮而不沉。既然無術加害,只好遵照夢的指示,將景泰皇帝給了額森薩瑪依。


《蒙古黃金史綱》有關土木之變前後的記載存在很多問題。譬如引文中就把正統皇帝誤認為景泰皇帝;後文說也先封鎖抓到皇帝的消息,但歷史上在被俘的次日,英宗就讓人帶信回京,索要「珍珠六托、九龍段子、蟒龍、金二百兩、銀四百兩」等財物來「賞也先」(袁彬《北征事迹》)可見對於這部書是不能輕信的。還需要對照另一方面的明朝漢文史料。



(朱風、賈敬顏譯《漢譯蒙古黃金史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漢文史籍中記載的真相


有關土木之變,當事人李賢、袁彬、楊銘都留下了自己的記載,可以說是珍貴的一手史料。


成化朝閣臣劉定之也編纂了《否泰錄》,專門記載這段史事。其中提到英宗在明軍潰敗時說:「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說明英宗是企圖騎馬突圍的,而非固守不動。這裡的親兵更可能是騰驤四衛管轄的勇士,這些勇士是永樂朝以來由精銳軍士與從蒙古地區逃回明朝境內之人組成的作戰部隊,其戰鬥力應好於負責日常儀仗的錦衣衛校尉、將軍等群體。事實上作為錦衣衛校尉的袁彬,就是另外被擒,而不是和英宗一起被俘的。


之後的情節,英宗曾告訴在他被俘期間隨侍的翻譯楊銘,楊銘口述的《正統臨戎錄》一書中有記錄:


也先差使臣同大吉前來,未到我營,我起營了。差來使臣察氈就將大吉殺了。也先來將我營亂了。我下馬,蟠膝面向南坐。
有一達子來剝我衣甲,我不服他剝,達子要傷害我。有達子兄到來,問說:『怎麼的?』
達子回說:『我要他的衣甲,他不肯與我。』
達子兄說:『這個人不是等閑的人,動靜不象個小人兒。』就將我拏去見也先弟賽刊王。
我就問:『你是也先么?你是伯顏帖木兒么?你是賽刊王么?你是大同王么?』
賽刊王驚懼,不花就上馬去見也先,說:『我的愛馬的拏將一個人來見我,問那顏名字,問我的名字,問大同王名字,怕不是大明皇帝?我來報得那顏知道。』


這裡說的很明白,英宗下馬坐下,與《否泰錄》騎馬突圍不成功的記載是可以相容的,但與《蒙古黃金史綱》「躲在地下」的記載完全不同。按《蒙古黃金史綱》的說法,瓦剌人是從俘虜口中得知英宗的身份的。但按英宗自述,瓦剌人來要剝英宗衣甲時都不知道他是誰。這也從側面說明當時並沒有什麼人還在保護英宗,否則很容易看出英宗身份特殊,不必由「達子兄」來推理。


這樣看來,「300錦衣衛保衛英宗」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除非認定英宗有意隱瞞這段並不光彩的被俘經歷,而要營造他孤身一人在大軍中存活下來的神話。但事實上,英宗復辟以後,對當年在草原上侍奉他的袁彬、楊銘、夏福等人都公開加以優待,顯然並沒有隱瞞的意思。


近年來有關明代錦衣衛的文藝作品不斷出現,為其帶來了不少人氣。但探究其相關歷史時還需謹慎對待,以免為其增加本不存在的光環。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英宗朱祁鎮坐像)


這個不清楚。但錦衣衛袁彬確實是一直保護朱祁鎮的,包括被俘虜後一直追隨左右。


推薦閱讀:

鄭和下西洋若能夠繼續,明朝會怎樣呢?
明朝宮女的生活狀況是怎麼樣的?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為何還是輕輕鬆鬆打敗日本?
羅斯柴爾德家族與建文帝朱允炆之間有沒有關係?
朱元璋殺盡功臣,為什麼最後只留下了信國公湯和一人?

TAG:明朝 | 明英宗 | 錦衣衛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