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句詩?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出自《寄揚州韓綽判官》,是唐代詩人杜牧離開揚州之後回憶往事忽而感慨,懷念故友而作。這句詩看起來直白易懂,實際上細細品讀起來,又有另一番意味。
在一個寒意襲人的深秋夜裡,詩人忽然回想起那些浮光掠影般的往事,想起發生過的點點滴滴,想起故友韓綽,情緒襲來,便寫下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全詩為「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我和題主的想法一樣,這首詩最值得細細咀嚼慢慢品味的詩句,當屬「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一句。
在這句中,有橋、故友、美人、簫聲、往事,畫面清麗悠揚,甚至略有些俏皮爽朗,看得出來,詩人懷念過去與故友的心情並沒有蝕骨的悲哀與疼痛,只有一抹淡淡的哀愁,很淡很淡,像空山遠影,輕描淡寫到不值一提。初讀滿目清麗淡雅的秋日風景,一片美好,看不見秋日的草木凋零,只有詩人內心對故鄉的思念與對友人的懷念。
詩人以歡喜來襯托內心的悲傷與哀愁,而不是直截了當地訴說此時此刻所在的地方已是蕭條荒涼的景象,內心是多麼的愁苦疼痛,並非如此。詩人不言哀愁,並不代表心中不痛,而是很巧妙的以故鄉繁盛如花的場景,來掩蓋身在異鄉的落寞,內心想的念的,都是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還有共同飲酒作詩的朋友。
所以,詩人是借美好的意象來掩蓋內心的悵惘,最後一句看似歡樂熱鬧,實際上凸顯了詩人心裡對過去的懷念,可是這一切,終究回不去了,於是,只能寫詩記錄懷緬了。
這是出自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詩句。全詩如下: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譯文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
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
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這是一首調笑詩。詩的首聯是寫江南秋景,說明懷念故人的背景,末聯是借揚州 二十四橋的典故,與友人韓綽調侃。意思是說你在江北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頹廢喧嘩的地方更讓詩人懷念對面江南的青山綠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這首詩當是杜牧離揚州幕府後不久寄贈韓綽之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交誼。
前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回憶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風光:青山一帶,隱現天際,綠水悠長,迢迢不斷。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溫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滿生機吧。揚州地處長江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江南無異;不少詩人有「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說明揚州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簡直是花團錦簇,四季如春;而詩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區遙念揚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將揚州視為風光綺麗的「江南」了。「草未凋」與「青山」、綠水組合在一起,正突現了江南之秋明麗高遠,生機勃勃的特徵。詩人非常懷念繁華的舊遊之地,在回憶想像中便賦予揚州以完美。這兩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綠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為下兩句想像中的生活圖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對,「隱隱」、「迢迢」迭用,次句「秋盡江南」與「草未凋」之間的轉折,更構成了一種抑揚頓挫,悠揚有致的格調,詩人翹首遙思、懷戀繁華舊遊的感情也隱約表達出來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的三四兩句美景落到舊日同游好友韓綽身上,點醒寄贈之意,趁此表現出揚州特有的美景佳勝,和自己對它的懷念遙想,詩人將回憶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橋明月夜」,因為此景最能集中體現揚州風光繁華獨絕、浪漫美麗。二十四橋,是唐代揚州城內橋樑的總稱,所謂「二十四橋明月夜」將活動場所集中在小橋明月,實際上等於說揚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揚州的「江南」水鄉特點,杜牧在揚州作幕的兩年中,經常於夜間到十里長街一帶徵歌逐舞,過著詩酒流連風流放縱的生活。當時韓綽想必也常與詩人一起游賞。 詩人設問:此時此刻,你在二十四橋中的哪一橋上教歌女伎倡們吹簫作樂、流連忘返呢?「何處」應上「二十四橋」,表現了想像中地點不確定的特點,且以問語隱隱傳出悠然神往的意境。這幅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藉此寄託了對往日舊遊之地的思念,重溫了彼此同游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善意調侃,又對友人現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關於二十四橋的說法不一,文中圖片是揚州後來修建的二十四橋。
杜牧眼中揚州的明月,不只是詩更是遠方朝廷的青睞!
(剛峰揚州散記節選)
透過歷史煙雲,來看揚州這座城,在中國浩瀚的文化大觀中,有點異類。上有六朝古都金陵,下有吳國首都姑蘇城,它既沒有江南最美景色的杭州美麗,又沒有隔壁雄峙江邊鎮江的險峻,可為何,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近代散文,那麼多才子佳人都喜歡在這座城傾訴曠世才情?
為何,天下文人總喜歡下揚州?揚州,為何讓文人墨客們痴迷上千年,而引來無數座城市妒忌?迷團,猶如江南煙雨一樣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其實,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詩人墨客,對揚州有不同的意境!
跳開慫恿,撇開誘惑,讓我們透過春花秋月,掠過長亭短廊,撥開歲月煙花,穿越隋唐、宋明清,來看看那些才高八斗,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流傳在大運河邊、瘦西湖畔的絕美佳句,來剖析他們與揚州的際遇,或許,能尋覓到一些蛛絲馬跡!
如果說詩仙李白送別長他十二歲的忘年交孟浩然前往江陵,拉開了文人里客煙花三月之揚州的輕舞飛揚序幕,那麼,「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詩人徐凝,卻為我們精心描畫了一個月影輕搖,靈動嬌俏的揚州城。唐時的揚州,是文人們心中詩畫般的故城!
浙江才子徐凝寫此詩時,據說是泊船瓜州。那是,他與另一位才子張祜同為考鄉試爭解元,讓老師白居易很憂悶。張祜也寫了一首揚州下轄渡口瓜州的詩,其中兩句:「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很有才氣。然而,白居易還是喜歡徐凝憶揚州的詩并力保成解元,卻引發了後世的一段訟案。
平心而論,張祜綜合才情勝於徐凝,他應該是「終老揚州」第一詩人。張祜沒得到解元,連後人蘇東坡當杭州大守時,也站出來為張鳴不平。但白居易揚徐抑張,還是有些道理。晚唐時期的杭州白太守,在經歷過許多仕途坎坷後,很是懷念揚州的明月的。張祜詩中的揚州月是斜月,表達的有些灰暗;而徐凝詩中的月,卻是皎潔明亮的,很吻合白居易心中的揚州。你看,天下明月的光華有三分,無賴揚州竟然佔去了二分。寫的多麼好呀,借月光寄懷,期待東山再起是唐朝許多詩人的「一筆盪開」的比興手法之一,揚州的月光最明,功在徐凝。
於是,揚州的明月便成為文風熏熏的大唐王朝文人墨客們下揚州觀花賞月的由頭。揚州,亦成為許多懷才不遇才子們心中抒懷詠志的明月之鄉。 舉目望去,唐朝寫揚州月光的詩,我以為寫的最好的還是杜牧。杜牧,可謂是揚州知己。一提起晚唐這位著名詩人,就自然會想起他詩下的青樓艷歌和二十四橋的麗人倩影。他的從「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中的典雅而獨具韻味的美色揚州,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華美斑斕而迷離。杜詩人詩中的揚州不僅是他相戀的女友,而且,更是他磨練意志抒發壯志的最佳棲息地!
其實,杜牧對揚州的這份感情是世襲的。當年他的祖父杜佑就是淮南節度使駐節揚州。當年,杜佑作為揚州最高行政長官,他培養了一個年輕的詩人名叫劉禹錫。劉同學在揚州與白居易相遇,從而寫下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成為傳世名句。
當祖父離任揚州三十年後,杜牧跟隨老師牛僧孺下了揚州。作為中唐著名的「牛李黨爭」領袖,失敗後的牛先生從中央貶謫揚州並主政,寬宥並姑息手下書記官杜牧,在揚州的風月繁華下的浪漫,才有了小杜同學為纖巧疲軟的晚唐詩壇,吹進了一股清新峭健之風。「舞低揚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小杜詩人心中的揚州,那二十四橋上的明月,已成為一種志向的抒情。從杜牧在揚州曾注釋《孫子兵法》與針對危機四伏的晚唐政局寫下的《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充滿刀光劍影的文章,亦可看出,一個壯志難酬的熱血青年在苦中作樂中勵志,最終當上大守的人生履歷。
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全詩如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要理解這句詩,先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1.為什麼是「寄」,為什麼要「寄」,以及從哪裡「寄」?
2.杜牧和韓綽的關係。
3.詩中的問句是什麼意思?此外,「教」讀平聲,還是去聲?是不是教授、指導的意思?
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
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這首詩當是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離揚州幕府後,回到北方中原地區寫的。所以是遙寄韓綽,前兩句是寫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憶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並為下兩句想像中的揚州生活場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圍。
2.杜牧在揚州為官時,和當時同在揚州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並意趣相投。杜牧在揚州的兩年中,經常於夜間到十里長街一帶過著詩酒流連,風流放縱的生活。當時韓綽想必也常與詩人一起遊玩。杜牧還在韓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交情,應該還是「酒精考驗」的歡場戰友。所以才遙寄了這麼一首帶著調笑意味的七絕給韓綽。
3.那麼,杜牧調笑的一問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二十四橋,是代指的揚州,更精確一點的範圍,則是多靠近水岸橋畔的揚州歡娛場所(如果還要去考證那時候的揚州具體是不是剛好有二十四橋,或者這是不是具體指向某座編號為二十四的橋,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詩人遙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們的習慣和喜好,你(韓綽)又該在哪家青樓伎館夜總會,要了如玉的美人兒,陪你吹簫作樂呢?至於這個「吹簫」是字面意思,還是那時就有了引申義,諸君就見仁見智吧。
最後再說一個小小的知識點,「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教」,到底該讀什麼音,表什麼意?如果熟悉近體詩平仄規律,就很容易判斷出,這裡的「教」不可能是平聲的傳授、教導的意思。因為那樣會犯近體詩「三平尾」的詩病,這對於詩律工精的杜牧來說,是不大可能出現的情況。而且,從常識來看,也絕少有歡場恩客跑去教教坊樂伎吹簫的,畢竟,那是人家樂伎的專業啊!不是大國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賞的份兒。所以,這裡的「教」只可能是讀去聲。表達的是「使,令,讓」的意思。
所以,這兩句詩的白話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該在揚州哪個地方尋歡作樂?又在讓如玉的美人為你吹簫吧?
詩是表達情感的,越是優秀的詩,越是能表達最普遍的情感。所以最優秀的詩是不用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就能讀懂的。比如春眠不覺曉;床前明月光等。
杜牧的這首《寄揚州韓倬判官》,就是一首優秀的詩,解讀它的時候,了解一下作者的寫作背景,固然有助於詩歌的理解。可是,如果把一首好詩生生解成名人八卦,官員緋聞,不免就有暴殄天物的味道了。
揚州現在不算什麼有名的城市,歷史上,持別是唐宋時期,卻是一等繁華之地。說到江南的富庶繁華,首先想到的是揚州。當時人們的人生理想也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杜牧與揚州還是有不少故事的,否則,他也不會寫出「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僥名「這樣的句子。
上面幾句,算是一個簡單背景,若不說,也不會影響此詩的理解。
青山隱隱水迢迢,此句一出,給人的感覺是春天的意象,青山綠水的。可是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能,你就知道理解錯了。
秋到江南草未凋。現在其實己經是秋天了。為什麼還是春天的景象呢?因為這兒是江南。雖然秋天到了,可是這兒還是山青水綠。一片春意 。
二十四橋明月夜,王人何處教吹蕭。疏星朗月之下,煙柳畫橋,自是人間最美的景色。是何處吹來幽咽的簫聲呢?那吹簫之人定是一位儀態萬千的美人吧?
詩歌表達的意象,往往是不具體的,唯其不具體,才會引起讀者更廣泛的聯想。若是太具體了,就失去詩意,沒有格局了。
二十四橋到底是一座橋的名字,還是揚州有二十四座橋,其實並不重要,也不影響橋與明月相互輝映的意境之美。玉人是男人是女人,是秦樓楚館的歌女,還是作者的朋友,也不重要,也不影響明月夜中簫聲咽的意境。
教吹簫的「教」字,倒是值一說,它不是教學的教,不是美女教朋友吹簫,也不是朋友教美女。這是的教讀去聲,與叫、讓意思相類。硬要翻譯一下,可以這樣:是誰讓美人在那裡吹簫呢?回答一下也可以。可以說作者的朋友正在秦樓楚館中聽美女吹簫,但這樣讀詩就沒意思了。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
此為典型的懷古詩,哀嘆今日揚州城的衰退凋敝,遙追盛唐繁華的「十里春風」(古揚州最繁華之街),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眼見玉人曾於橋邊教女子吹簫,簫聲悠逸於瘦西湖上 ; 手挽名妓遊園,驚夢美人在懷,懶起妝問郎「畫眉入時無」……,杜牧不勝唏噓。杜牧是唐詩人中玩轉青樓,唱詠今古的高人。「玉人教吹簫」是風月場中難得的閑雅之景,別瞎想。
在下不才,不敢妄議。只能說點本人的淺意。全詩該是小杜《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人書時身居遠北,想來江南應為深秋,而草木未凋,被古今文人雅士頌詠為如月亮之城的揚州,又該是哪番風光勝景?二十四橋卧波映月,冰肌雪膚美人似玉,或岸坡,或台亭,或樓謝,或橋欄,吹簫弄舞,怎教人不浮想聯翩,陶醉其景,愜意其情。思念真,想往切切。亦或猶如坊間所傳,此詩乃醉生夢生花月心境?不知
有考?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這句詩意是: 晚上月亮高高掛在天空,照亮了二十四橋的美景,橋頭兩岸綠樹成蔭,凉亭周邊靜靜的正是玉人教吹簫的好地方,為何還在為吹簫沒地方而愁呢 ?
既然是官方問題,不宜多做引申,嘿嘿,詩句自然是說當年淮揚一帶的最聞名的人文特點:文人與名妓。當良家婦女秉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時,隨著唐朝的開放,那些女子卻多才多藝,詩詞歌賦不弱一眾文人,到能與一些風流之士舉杯邀月,互為知己。這句詩算是寫盡了唐朝的富庶,開放,風流!然而,也是巔峰,直至今時今日,此景再不復焉!
晚唐才子杜牧,年少成名,風流倜儻,在十里揚州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始終無法忘懷。及其仕途受挫,回首往日時光,思念舊時故交,今身其不知何處,心情激蕩,一時噴薄而出,不可遏止,從此世上多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
推薦閱讀:
※上聯:山丘不是岳,如何對下聯?
※黎山老母幫助唐僧和孫悟空,真的是恰好路過嗎?
※求推薦好看的嫡女,帝女重生的小說?
※什麼樣的男生才能稱為君子世無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