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愛玲熱現象?
之前看一個公開課視頻,說「張愛玲熱」現象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社會心理引起的,好像是說因為社會物慾橫流,盲目追金而產生的一種現象。這種說法有沒有可取之處呢?
謝邀,大概邀對人了,在下獨愛海派,愛張愛玲愛得深沉。
我從十四歲開始讀張愛玲的小說,到現在也快到三年了,借這個問題表
達一下我對於這位受我敬佩的作家的一些想法。
(\(☆o☆)/ 張愛玲特別有名的一張照片,感覺特別高冷)
先簡單說說「張愛玲熱」的歷程,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台灣,都掀起過很多
次「張愛玲熱」的浪潮。大陸讀者真正意義上最早接觸張愛玲,其實是在
美國華裔學者夏志清先生所著《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傳
入大陸之後。夏先生把愛玲和沈從文、林語堂等人並論,讓張愛玲這位
民國才女走進了我們的視線,由此掀起了第一股「張愛玲熱」。由此我想
多說兩句,夏先生推崇張愛玲到了一個什麼高度呢?《中國現代小說
史》用了26頁論魯迅,卻花了42頁論張愛玲,這也是後來人們談及張
愛玲時常提的一段佳話。後來在84年《收穫》雜誌全文刊登了張愛玲
的《傾城之戀》,這一次更是將張愛玲從一個學術著作中的作家推向了
一個婦孺皆知的小說家。收到這件事影響,1985年錢理群、溫儒敏所
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首次將愛玲帶進了大陸文學史。以下是一
段引用:
「在這本影響極大,被全國許多高校作為教材使用的文學史著作中,吳福輝負責撰寫了張愛玲的部分。在論及「孤島」與淪陷區文學時,本書用了大約800多字來寫張愛玲,指出張有「古典小說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說色彩」,展現了「洋化」環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靈」和人們百孔千瘡的「精神創傷」。儘管有人後來認為本書評論張愛玲「筆墨相當經濟」 ,但是無數的大學生從這本書中知道了張愛玲,按照陳子善的說法,在高校中文系學生的論文中,研究張愛玲的一直名列前茅。」
第二次熱是在1995年張愛玲去世的時候,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羅切斯特
街道一所公寓的206號房間中離開了人世。她的遺體十分安詳地躺在空
曠大廳中一張相當精美的地毯上,一星期後才被人發現。桌上,有一疊
鋪開的稿子和一支打開的筆。張愛玲晚年的時候頻頻出現類似神經衰弱
的癥狀,最後的死亡也帶著幾分與她作品相同的凄迷色彩,所以再度引
起人們的關注。
以下引用幾段幾位作家對愛玲的評價:
「作家阿城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一九八四年底,我在《收穫》雜誌見到《傾城之戀》,讀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裡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
作家蘇童將張愛玲的一部作品選入「影響我的十部短篇小說」,稱張的作品是「標準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蘇童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而是民謠流派,可以不斷流傳下去的。」
作家葉兆言認為,張愛玲的作品讓寢室的夜晚不再孤獨。「大多數讀者恐怕都和我們一樣,或是覺得張愛玲應該一心一意寫小說。」
賈平凹把張愛玲稱作「會說是非的女狐子」,看了她的散文,叫好不迭,又去找她的小說,在香港訪問期間單挑張愛玲的書買。「當看到《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深。明明知道讀她只亂我心,但偏要讀。」賈平凹坦誠自己對張愛玲作品的迷戀。」
由此,起碼可以看出,」張愛玲熱」這種現象並不是單是什麼拜金主義的
復辟之類的武斷言論,張愛玲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海派作家。「張愛玲
熱」與「莫言熱」、「王小波熱」一樣都是人們發掘了文壇邊緣作家的真正價
值,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是十分正常現象,無可指責。
若是非要說愛玲的作品有奢靡的拜金主義色彩,也是因為她所生活的、
給她帶去刻骨銘心回憶的十里洋場的時代。就像莫言生長在農村,寫的
是鄉土文學,你卻不能說他是「土老帽」,就像是余華生長在一個變革中
激蕩的社會,文筆辛辣直指社會矛盾,你卻不能指責他不符合「主旋
律」一樣。
其實就在今天張愛玲的作品也活躍在我們身邊。我們很容易就在空間某
某的個性簽名里發現張愛玲的句子,還有幾年前拍的《半生緣》《傾城
之戀》,白流蘇和范柳原深入人心,甚至陳奕迅的歌《白玫瑰》還有
《紅玫瑰》也化用了張愛玲的小說。
(《半生緣》的劇照)
最後借一個故事來表達我對於Eileen Chang的無比熱愛。唐文標先生從
1973年決定研究張愛玲後,用了10年時間「足跡幾乎遍及諸大洲各大學
圖書館」,1984年,他將收集到了所有上海淪陷時期有關張愛玲的出版
資料,包括張愛玲的照片,張愛玲畫的插圖、扉頁、漫畫、書籍封面,
第一次發表文章的刊頭及發表過張愛玲作品的各雜誌的封面及目錄頁等
等,匯總原樣影印,印成一冊16開,383頁厚的《張愛玲資料大全
集》,在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張愛玲知道以後,認為此事侵犯了自己的
著作權,便讓擁有自己作品版權的皇冠出版公司跟時報出版公司交涉,
於是,時報公司就停止了這本書的發行。
1985年6月初,時報出版總經
理柯元馨打電話給當時住在台中的唐文標,說倉庫還有四百本書,你如
果要,我就雇一輛車給你送去;如果不要,就準備銷毀。因為編這個書
很費勁,他說要,於是,出版公司把幾百本書拉到樓下,卸在那兒就走
了。因為夫人不在家,患鼻咽癌多年的唐文標就自己把書往上搬,結果
傷口受壓迫大量出血,次日凌晨於台中去世,時年58歲。一位台北文
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痛哭失聲,頻頻嘆息,最後罵道:唉,唐文標,愛
死了張愛玲!
我也像唐文標一樣愛死了張愛玲,愛那個皺著眉頭嘆著氣說著「生命是
一襲華美的袍,裡面爬滿了虱子」的張愛玲。
(求贊,全文爪機原創手打,電量從40%掉到25%,破百贊更新張愛玲和瓊瑤文風的對比還有愛玲的經典語錄)這個世界有兩個現象,一個是物質的追求,另一個是精神上的追求。而追求物質的是群眾,追求精神的是小眾。當物質開始滿足大多數人了,就開始轉變追求精神。在眾多回憶中,總是把追求物質的過程當作是一種迷失自我的借口,襯托自己現在是高尚的一員。有人說張愛玲是披著華麗衣裳,華麗衣裳的裡面是讓人奇痛的虱子,也有人說,那華麗的衣裳其實是一層又一層虱子組成反射出來的光,誰能懂她的痛苦?
謝邀,張愛玲的作品看的不多,但身邊有朋友對其作品了解頗多,大概按她的路數講一下。張愛玲熱不僅僅局限在當下。批評的原因無非是小資?拜金?頹靡?
張愛玲是典型的莫迪里阿尼式的人物。出生錦衣玉食家境優渥,卻人生凄慘歷經消磨。類似的藝術家的作品都極具個人風格。如西方的梵高,中國的曹雪芹。
張愛玲熱不熱不管,文學大家的評論於目共睹,文學與流行小說之間差了一萬個郭敬明,而張是前者。
對張愛玲熱的批評,有如這幾年對小時代的批評。張的小說電影改編如《色·戒》,都是極好的經典。張愛玲熱,不是張愛玲北過譽了,而且批評的人太敏感了。
跟光腚總局一樣,真拿老百姓當傻子了。
謝邀。張愛玲的作品看的不是很多,所熟悉也只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那關於愛情的絕妙的譬喻。
有幸讀過關於張愛玲的傳記文章,雖出生於豪門,幼年卻過得不是很美好,繼母,父親對其都漠不關心,養成了其孤僻細膩的性格。想著早點逃出那個家庭,寫出出名要趁早這樣的話。不可否認,張愛玲的文字是有才華的,她的文章是真性情。
至於張愛玲熱,我想跟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開始追求一些精神方面的享受分不開的。張寫的是小資式的情感,自然能博得有閑階級的認同。不喜歡的人自然也會嫌棄格局太小,內容低俗。
旁人說的怎麼樣終歸還需要自己去鑒別,適合自己讀書品味的當然就是最好的。
下面節選賈平凹先生的一些話,我個人是十分喜歡賈平凹先生的。
賈:張是一個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氣,嘟嘟地嘮叨不已,又風趣,又刻薄,要離開又想聽,是會說是非的女孤子。
西廂記說:不會想思,學會想思,就害想思!嗨,與張愛玲同活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張的才情可見一斑。
中學時代狂愛她,她在我心中是個特立獨行的女子,不同於三毛,三毛是那種大大咧咧淘氣帶著可愛的女子,而她幼稚倔強拚命卻又脆弱。看她的書會亂人心,明知如此,卻欲罷不能。
我不想標榜她,因為她不是一個世俗中的好女人,但她著實又是個好女人。
可惜不管是生活還是愛情,她努力想要得到好的,卻不如人意。
我喜歡她的尖酸刻薄,也愛她突如其來的柔情似水,只可惜這世上只有一個張愛玲,也幸好這世上只有過一個張愛玲。
就讓她像傾城之戀中的那座城一樣逝去吧,孰是孰非,我想她也不會在乎,可能她早就什麼都不會在乎了吧。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描寫隨機過程的古詩詞?
※怎樣提高文采,與天賦有關嗎?
※都有那些作家在其小說中隱晦的調侃或嘲諷過現實中於己有過節的人?
※上聯:沙場殘陽紅似血,如何對下聯?
※菲茨傑拉德後來是不是很厭惡澤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