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張良如何做到 全身而退?

張良得到劉邦的賞識 並且懂兵法 也是有謀略之人 為何要選擇全身而退?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分兩個部分來答嗯,第一部分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包括要這麼做的原因;第二部分是想說,他的全身而退並不像一般印象中那樣退得特別徹底。


所謂全身而退呢,「如何做到」得結合客觀現實來答,「為何要這麼選擇」涉及主觀因素。具體到張良的話,先從客觀情況來說我覺得比較合適。其實客觀原因蠻簡單的,就是他身體不好。
《史記》對此的記載非常明確,張良早在跟著劉邦打項羽的時候,就「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也就是說,太史公在這裡其實表達了一種意思,張良他沒有親自領兵戰鬥,跟他經常生病有關。

說起來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不少知友對張良的解讀,很多都寫得不錯,但是我好像很少見到有人強調他身體不好這一點。大家更多還是討論一些政治、軍事、領導力甚至陰謀論的東西,但實際上,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君主級別的領導者,首先看他有沒有體力,說白了就是武力值如何,就算武力值一般,體力值也一定要夠,否則不但無法真正地帶兵,就算當了皇帝,也沒有辦法勝任統治國家的工作。這也就是為什麼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開國君主,基本沒有不親自上戰場的,即使有,在後方也沒有說身體不好的。而那些不是開國君主的人,即使能順利繼承皇位,如果身體不好,也難免大權旁落。皇帝本身是一項工作,國家的政務總需要有人處理,如果皇帝處理不了,肯定會有人頂上,久而久之,權柄就會轉移。

所以所謂劉邦不懷疑張良、張良也不想自己去扯旗造反,除了兩個人的確感情不錯之外,根本上就是因為劉邦非常清楚張良是沒辦法做一個君主的,他缺少最基本的條件。當然,造反不是必須自己做領導者,也還可以跟著別人,但就現實來說,當時可見的世界,張良跟著劉邦所能得到的已經是頂級的了,他再幫助別人造反對他來說沒有意義。他已經在那麼多諸侯當中選擇了劉邦,想選別人他早就選了。

這也是後世為什麼很多文臣武將都無法功成身退的原因。不見得是他們真的有多貪圖權勢,而是他們大部分身體不錯,完全能夠勝任工作。相信在一些比較忙碌的部門工作的人會比較有體會,只要你不是病得不行,領導是不給假的。就張良最後擔任太子少傅,也是病得不行勉強堅持,但是劉邦還是要他輔佐太子。(看來劉邦也真的很不放心劉盈。)

那麼同樣可以知道他選擇功成身退的客觀原因,也與此有關,他的身體狀況無法勝任大部分的政府日常官職。但是主觀原因,看他自己說的應該就行了: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張良他的確是沒有那麼強的功利心,對他來說,金銀財寶官職爵位這類東西並沒有大的吸引力,輔佐的君主已經成功,他的政治理想就算是基本實現了,他覺得心滿意足,封賞只要夠用就好。其實他請的這個封地,紀念意義大一些,留縣是他和劉邦第一次認識的地方。
後來他也曾經這麼說過:「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不過他的「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說的是想去學道,並不是說想去周遊列國。學道可以是找個清靜地方慢慢修鍊,不一定要到處走,當然,身體好的話不排除去飽覽祖國名山大川的可能性。


所以接下來我想說的是關於他的全身而退,具體是怎麼一個退法。題主雖然沒有問,但我覺得解釋一下還是有必要。
大致總結一下張良在被封為留侯之後做的事情:
漢六年,勸封雍齒、支持定都關中;
漢七年,可能跟隨劉邦出征北方,攻克馬邑(此處存疑,也可能發生在漢十年);
漢九年,與劉邦討論立蕭何相過(此處同樣存疑,也可能是漢十一年,下面解釋);
漢十年,遭呂后要求出計保太子劉盈;
漢十一年,劉邦出征討伐英布,張良送他到曲郵,從此行太子少傅事;
漢十二年,勸諫劉邦不要廢太子,劉邦不聽,但最終因為看到商山四皓而作罷;
孝惠六年,應漢惠帝要求,去齊國封劉肥的兒子劉襄當齊王。

《史記》和《漢書》對張良在這段時間做的事情記載比較簡略,司馬遷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就是說他認為張良跟劉邦做的有些事情已經不是關乎天下存亡,所以就不多寫了,提一筆就帶過了。
劉邦出擊代地有兩次,第一次是漢七年,擊韓王信於代,這一次,馬邑是很容易就拿下了,如果是張良出的計,那有可能。第二次是漢十年陳豨在代地造反,劉邦去討伐。其實按照字面來看,史書里的說法讓人一眼看過去更容易想到的是這次出擊,這次也攻克了馬邑,但是打得就比較慘烈了,這次也是有可能的。當然,也許兩次張良都有跟隨。我個人不好有傾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史書有這麼一句話: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是說張良入關之後幾乎就因為生病而去學道了,一年多沒出門,那麼漢七年或是八年他就在休養,也是可能的。

至於立蕭何當相國。《蕭相國世家》里記載正式拜相國是漢十一年,不過《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寫漢九年,其實劉邦早有這個想法,跟張良討論一下也不是不可能,我覺得這個倒不必特別在意。蕭何早在劉邦還是漢王期間就在當丞相,現在如果要找人封相國,那人選基本就是他,只是具體權力這方面,因為涉及到政府工作模式和格局,倒更有討論的意義。

後幾年被卷進太子和趙王的儲位爭端,除了勸諫劉邦遭拒,稱病不問事之外基本還是在思考著朝中的事情的。值得一提的其實還是前幾年,他還跟韓信修了兵書。

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漢書 藝文志》

我找了找當初保存的他們修的兵書的資料,曾經找到這麼一組目錄,感覺還有點意思:

第一家《中平道典》、《中平天典》、《中平地典》、《中平人典》、《中平兵典》總稱《中平五典》,各十六篇,計八十篇,傳為黃帝時期銎子所著,並留有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縱橫家鬼谷門傳人王栩的《中平五典注》。
第二家《兵四方》二十篇,相傳為黃帝時期蚩尤所著。
第三家《司馬法》一百五十五篇,相傳為商代武丁時期的司馬屼所著,加之司馬穰苴所著兵法合為一百六十篇。
第四家《伊尹》五十一篇傳為商相伊尹所著。
第五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相傳為周師尚父呂望所著。
第六家《軍政》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著。第七家《軍志》相傳為南宮适所著。
第八家《軍形》、《軍勢》為散宜生所著。
第九家《軍容》、《軍讖》相傳為閎厷夭所著、從《軍政》到《軍讖》總稱為六軍,各二十七篇,總八十四篇,六軍被韓信統稱為「六軍」。
第十家《施命》三卷二十七行,傳為周武王姬發所著,上卷謀行中卷陣行、下卷收行。
第十一家《孫武兵法》為吳大司馬孫武所著,初為八十一篇,韓信序次時將武與吳王問對及成書過程加入定為八十二篇,圖九卷。
第十二家《孫臏兵法》初為八卷,八十八篇,為孫臏所著,韓信序次時將賓事迹與其師鬼谷先生之評語加入成一篇,定著八十九篇,圖四卷。
第十三家《吳起兵法》四十八篇為楚將吳起所著。
第十四家《管子》八十六篇為齊相管仲所著。
第十五家《公孫鞅》二十七篇為公孫鞅所著。
第十六家《太一兵法》五十四篇傳為成湯所著。
第十七家《天一兵法》三十五篇傳位太甲所箸。
第十八家《兵春秋》三卷六十篇為周史官書理。
第十九家《范蠡》二篇為范蠡所著。
第二十家《種子兵法》二十篇為越王大夫文種所著。
第二十一家家《白起兵法》九篇、《大謀略》二十七篇、《大總戎》若干篇為秦將白起所著。
第二十二家《李子》十篇傳為李左車所著。
第二十三家《蘇子》三十篇、《鬼谷揣摩》三十一篇為蘇秦所箸。
第二十四家《兵縱橫》一百有八篇、《鬼谷縱橫》三十篇為張儀所著。
第二十五家《伐交》三十篇為鬼谷門徒毛遂所著,韓信以為此書作於日月之牛棚為反省補過之作。
第二十六家《孫卿子》三十三篇為荀況所著。
第二十七家《大戰略》五十四篇、《大本營》二十七篇為秦大司馬王翦所著。
第二十八家《翻天》二十六篇為鬼方公子白所著。
第二十九家《征西土》十八篇為商武丁妻所著。
第三十家《娷兵》十篇為商武丁時期婦英所著。
第三十一家《龐諼》十三篇、為良兒所著。
第三十二家《三陣》三十篇傳為周穆王衛士大手所著。
第三十三家《楚山兵法》六十七篇圖四卷楚國春申君黃歇所著。
第三十四家《區子兵法》十三篇傳為黃帝時期鬼容區所著
第三十五家《鬼谷子》三十三篇為鬼方稽古所著、《算經》一篇為鬼谷門王詡所著。註:這與傳世的出入很大,鬼谷門所著系列約為六百餘篇。

不過我不保證這個是對的,因為時間久遠我忘記是從哪裡找來的了……
這裡面提到李左車,他很會用兵,有段時間曾經跟韓信在一起,韓信會收他寫的兵書大概也不奇怪。
以韓信的經歷來說,有時間跟張良編兵書,大概就是當淮陰侯期間吧,正是史書上對張良沒什麼記載的時期。

所以其實至少劉邦還活著的時候,我個人認為張良一直有在關心政局和戰局,並不是說就什麼也不管了。雖然也經常生病,但是日子過得還是挺滋潤的。從後來惠帝六年他還被要求去齊國的情況來看,只要他還爬得動,劉盈也不打算放他遠走高飛。


推薦閱讀:

電視劇《神話》裡面的劉邦是歷史上真正的劉邦嗎?
劉邦自稱漢使奪韓信將印可信嗎?將印到底有多大作用?
哪些因素最終能讓劉邦戰勝項羽?
怎樣評價劉邦?
從霸王的葬禮能看出些什麼貓膩?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張良 | 漢高祖劉邦 | 秦末民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