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 自我 超我)與精神層次理論(潛意識 意識 前意識)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這兩個理論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兩個部分,不是孤立的
一張圖說清楚他們的關係祝好,汪!
這個問題在也曾困擾我很久,特別是在講課的過程中不知道怎麼跟學生解釋。後來想到比較合理的說法是,意識層次表達的是心理活動空間,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其實後兩者可以看作是一體的); 而人格結構——無法再還原了,就是人格的不同結構。
其實前面「想成貓的狗」的圖說的已經很清楚了,但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說會更清楚。心理活動空間像是一個房子的不同部分,意識是地上的房間,而無意識是地下室。而不同的人格結構可以理解成是居住在房子里的主體(host)。本我住在地下室,自我和超我住在地上的房間。本我,作為原始慾望和動機的化身,可以想像成藏身於地下室的野獸。它被禁止進入地上的房間,因為一旦進入到地上(也就進入到意識層面),就會面臨被懲罰的風險,從而會引起自我的焦慮,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神經質性焦慮。自我和超我居住在地上的房間。自我可以看作是本我在文明社會規範中的代理人,他的根本目標是要滿足本我的需求,但是同本我總是追求即時的、無條件的滿足相比,自我更多地需要考慮如何在規範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去滿足這些需求。自我對前意識有有限訪問權,但是對潛意識則沒有任何訪問權。超我是人格結構中被社會規範和道德同化的部分,同本我的無條件自利、自我的條件自利相比,超我的指導原則是利他,也就是道德原則。當超我的利他需要在本我和自我的利已驅動下不能得到滿足時,個體會感受到道德焦慮。
推薦閱讀: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哪個版本比較好?
※從佛洛依德的生物決定論開始到近代,精神分析學都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霍尼、阿德勒、榮格、蘭克、弗洛姆等都在哪些方面進行了發展和突破?
※為什麼弗洛伊德理論在大眾中的傳播率和滲透率遠遠大過其他心理學理論?
※據弗洛伊德理論,超我太強的人該怎麼調節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