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至盛時期版圖之大,為何獨未破今越南?


中國歷史上的征服史往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就是每一個朝代都喜歡往西,往北,甚至往東,卻唯獨不願意往南。

在那個以人力與農耕為主要生產力的大時代里,越過長江中下游平原,越過雲貴高原,便是到了熱帶區域,熱帶季風氣候把濕潤與炎熱帶來了這裡,同時也帶來了茂密的森林,充沛的降雨,發達的水系,更帶來了令外來人難以忍受的酷熱,鋪天蓋地的蚊蟲與毒物,還有不知什麼時候就在等待著你的沼澤、沼氣與陷阱。

對於久居中原的農耕民族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想像和跨越的障礙。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曾經在南越地區設立郡縣,那個時候廣大的南方地區仍然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地,實際上直到隋唐時期,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之前,中國的南方地區條件依然難以想像的艱苦與落後,直到南宋重心難移,這種情況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那個時候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已經足夠強盛,這樣領先於世界的經濟科技與文化水平都沒能帶來南方地區根本性的變化,更何況更南,生產與更方面水平更加落後的越南與緬甸等地呢

兩千多年來,對於越南,中原王朝對其殫盡竭力,煞費苦心,征服-反叛-征服-反叛,成為了這片血色腥紅的大歷史中最主要的旋律。

東漢時期,是越南地區,不對,那個地方那時候還叫交趾,那漂亮的一長條連著紅河三角洲還牢牢的掌控在漢朝政府手裡,在越南的歷史書里,當地的太守橫徵暴斂,引發人民的不滿與起義,這兩位女首領二征姐妹被描述成天神下凡,大寫特寫。可是在我們的歷史書里,馬援平亂,這二位神仙也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塵埃而已。

也許從那個時候開始,越南人已經逐漸有了這樣一種觀念和思維方式,那就是對於中原王朝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他們對於越南人只有不斷的征服和蔑視,以來擴大他們的疆土和滿足那些帝王的也行,所以反抗與失敗後的再反抗,成為了越南人上千年來唯一執著的事情。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越南地區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地方,紅河三角洲太富饒了,充沛的水量,廣闊的平原,極為適合農耕發展的條件,讓每一個朝代的政府對這裡垂涎欲滴。

至於紅河三角洲往下,雨林開始增多,氣候更加潮濕與炎熱,這樣的土地,已經不太能夠引起我們的興趣,所以翻翻中國歷史地圖,對於統治越南的區域,是在逐步收縮的,長條變成了短條,最後到了唐末,已經變成了紅河三角洲那一塊地方。

不是不想要,是實在要不起。如何把利益最大化,也是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需要考慮的問題,為了這樣一塊雞肋,不值得。

可是遺憾的是,在晚唐各個政權的割據爭奪中,當時南方的政權南漢,在交州(現在越南紅河三角洲)地區的兵變中敗給兵變將領吳權,這位靜海軍節度使自立王朝,成為吳氏越南的開國君主,這也被普遍認為在長達一千多年越南與中原網王朝的分分合合中,越南地區正式脫離中原王朝管轄的標誌。

從此以後,越南,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國,開始在被征服與反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去不回頭。

宋朝時期,軍事疲敝,北方先與遼國後與西夏長期戰爭,這個時候,越南人也沒讓宋朝皇帝省心,他們國力開始強盛,爪牙開始露出,於是開始主動侵略宋朝邊境,一開始還只是試探,到後期直接大軍壓境,不僅攻佔了宋朝廣西地區很多城市,而且搞了幾次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雖然後面宋朝勉強擊敗了越南軍隊,並且兩方達成了議和,越南退兵,但在我看來,這仍然是很屈辱的事情。

因為從表面上看,宋朝似乎取得了勝利, 不但取得了四州一縣,迫使李朝歸送先前侵宋時掠取的宋朝士民,然後宋朝不但將所奪之地悉數還于越南,而且也把原屬中國之地的「八隘之外集樂六縣,宿桑二峒」予越南。而越南所歸送的宋朝士民才二百二十一口,並且「男子年十五以上皆刺額曰「天子兵」,二十以上曰「投南朝」,婦女刺左手曰「 官客」,這不能不說是對宋朝的一個嘲弄和侮辱。
此後越南李朝更是有恃無恐,屢屢侵犯宋朝邊境,可是宋朝卻一直沒有什麼應對之策。

對於越南人來說,這是他們憋屈了一千多年最揚眉吐氣的時候,這個牛也許可以吹上幾輩子了。

就憑這一點,我不知道宋朝腦殘粉們到底有什麼可吹噓的。

到了元朝時期,這支鐵血部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迅速掃平了中原地區,包括中亞甚至歐洲地區都盡如囊中,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越南這片土地上,他們卻失敗了,甚至屢屢失敗,一敗再敗。究其原因,無非是越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庇佑了他們。元朝軍隊死在瘴氣、瘧疾、蚊蟲毒吻叮咬、陷阱和水土不服的人數,遠遠要高於與越南人戰鬥中死亡的人數。

而這個現在也被越南人拿來大吹特吹,吹噓他們那天神下凡的軍隊,也不知道這樣愚蠢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據史料記載,第一次侵越的蒙古軍有大約三萬,第二次侵越的元軍有大約五十萬(據《元史》記載,約有三十萬直接參戰),第三次侵越的元軍有大約三十萬。可見元朝政府認為越南地區必須拿下,越南陳氏勝利後,就馬上派人到元朝例行朝貢以示修好,而這個時候元世祖並不買賬,直到他死的時候,仍然心有不甘,在策劃著下一次對於越南地區的征服行動,相比之下,明王朝的永樂大帝就做出了更加剛硬的選擇。

明朝與越南的恩恩怨怨,也非我一言兩語能夠講清,各位如果感興趣,可以搜一些這方面歷史,對於一直喜歡揮舞大棒的明朝來說,與越南之間的恩怨就是征服與被征服之間的不斷往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明朝正式放棄越南,越南獨立。此時從永樂大帝征服越南建布政司開始,已經過去了20多年。從此以後,兩國和平終成定局,而此後越南也永遠離開了中原王朝的懷抱。

在這常常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對越南地區的征服史與反抗史,成為了這片小小的地區永遠的主旋律,地方雖小,可是我很佩服這片地區上生生不息的人們,也許多少年後,這片土地上再發生什麼樣的狀況也尚未可知,我們也只有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里,嗅出一絲絲讓人感慨的痕迹罷了。

(比較閑就在電腦上敲了一篇,水平有限,還請批評指正)

扯得太遠了,回答下答主的問題吧。

第一:戰略縱深太長,這個問題每一個朝代都遇到過,畢竟中國國土廣闊,對越南長期作戰需要調兵遣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運送物資轉移,而這方面,元朝明顯準備不足。

第二:熱帶地區氣候環境太艱苦,軍隊難以適應,數不清的瘴氣、沼澤、蚊蟲毒物、各種陷阱以及酷熱的天氣,讓長期適應北方地區氣候與環境的元朝軍隊無法忍受,「死者十之七八」。這情況在征服印度和緬甸的時候同樣出現了。

第三:不得不承認越南陳朝還是很猛的,統治者比較得人心,民間口碑也不錯,元朝軍隊陷入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越南軍隊還喜歡打游擊,環境還熟悉,元朝軍隊在這方面根本干不過。

最後一點,元朝政府自己的認識和準備也是嚴重不足,每一次都失敗,也不長長記性,當時有大臣建議「盡用南方之人」類似於以夷制夷,分化聯合的策略,被忽必烈完全無視,長者的經驗不聽取,就知道猛衝猛打,「悶聲發大財」的道理也沒學到,你不失敗誰失敗?

以上~


很多答案都提到地理因素,這確實是一個,但只是眾多原因之一。統治者有決心的話,蒙古鐵騎可以翻越昆崙山和橫斷山脈進攻在雲南的大理國,這條路線的行軍難度比越南的熱帶雨林大多了,況且雲南也有熱帶雨林。如果疾病和地理能阻擋蒙古人征伐的腳步,那他們就不會打下西至敘利亞東到朝鮮半島,向北飲馬多瑙河的戰績了。

即使在今天,翻越祁連山昆崙山和橫斷山脈去雲南也是極其危險和困難的,但蒙古人完成了這個軍事冒險。

所以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打仗無非天時地利人和。
我們先來看第一次蒙越戰爭,也就是1257年到1258年。那時候越南陳朝剛剛建立,蒙古這邊也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戰爭的起因是蒙古為了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消滅大理國和越南。由蒙古名將兀良哈台領兵。
先看天時,兀良哈台選擇12月出兵,剛好這時候天氣相對較冷,疫病發生的概率比較低,但問題在於,越南方面8月就得到情報,9月越南陳太宗也就是越南陳朝的開國皇帝下令軍隊開拔邊境做好準備,11月初戰令已下達全國,且戰爭正式打響時陳太宗親自到前線督戰,比宋度宗襄陽被圍三年還不知道,整天玩女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所以天時蒙古不佔優。

地利就不用分析了,越南人在自己土地上作戰,地形熟悉,而且熱帶雨林不利於騎兵展開,光是江淮的水系就讓蒙古軍夠頭疼的了,更別說中南半島的熱帶雨林。地利屬於越南。

人和方面,越南新立之朝,面對外國入侵者,君臣一心。蒙古使者剛到的時候本來是讓越南向蒙古納貢,但陳太宗知道了蒙古軍在攻打南宋和大理的屠城行為之後,當時就下定決心一戰,朝中大臣都支持。蒙古方面自成吉思汗去世後,一路高歌猛進除了南宋之外未遇到難啃的骨頭,短短三十年擴地數千里,而且1252年開始的第三次西征一直捷報頻傳,由於已經選出蒙哥作為大汗,所以分裂的苗頭有但是不影響。但兵驕即易乘,所以人和方面,越南應該是略佔優勢。

戰爭剛開始出現一邊倒的局面,越南的正規軍儘管有心殺賊,但依然不是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的對手,很快敗下陣來,國都河內被蒙古軍攻陷。陳太宗絕望的在南逃得船上問手下的意見,手下人建議說可以投降宋朝,請求宋朝的支援。但陳朝的實權大臣陳守度反對,他說:臣首未至地,陛下無煩他慮。我們還沒有到達這個地步,陛下不用有其他的考慮。於是陳太宗決定堅壁清野繼續抵抗。越南軍隊化整為零,騷擾蒙古軍隊的補給線,蒙古軍作戰行動迅速,所帶糧草不多,一般都是就地劫掠。所以得不到補充的蒙古軍加上天氣突然轉熱,水土不服導致大批士兵和戰馬病倒。農曆12月24日,太子陳晃率軍在東步頭擊敗蒙古軍。
更重要的是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決定三路進攻南宋,第二次宋蒙戰爭就要開始了,蒙哥需要兀良哈台從雲南出兵劫掠南宋後方的廣西湖南以作疑兵。兀良哈台考慮到並不能再一個月內徹底平復越南,還要保留兵力應對接下來的宋蒙戰爭,所以決定撤軍。第一次蒙越戰爭結束。

可以看出,第一次蒙越戰爭蒙古人雖然面臨諸多不利條件,熱帶雨林,氣溫高水土不服,剛剛攻下大理國,後方人心不穩。且有面臨越南和南宋聯盟,遠征軍被包餃子的潛在危險。
但開戰之後仍然展現了強大的戰力,面臨越南的象兵沒有絲毫畏懼,不到一個月便擊敗越南軍隊攻下河內。但這場戰爭歸根結底是為了包圍南宋的大戰略服務的,兀良哈台認為越南應該和大理一樣可以輕易被征服,結果戰爭進行了數個月,蒙古軍也遭到了一定損失。對於蒙古來說這是得不嘗失的。因為需要保存兵力打南宋而且越南雖然獲勝但卻主動遣使向蒙古稱臣納貢。所以蒙古軍並沒有說要有十足的決心滅了越南,看上去打了兩年,其實也就交戰了兩三個月。和宋蒙戰爭每次都要打個三四年,最後一次宋蒙戰爭直接打了十一年相比,還是規模太小了。蒙古至少做到了外交上孤立南宋,經濟上受到了越南的貢品。所以第一次蒙越戰爭對於蒙古來講只是以偏師小試牛刀,而越南則差點亡國。最後雙方都或多或少達到了自己的戰爭目的。越南保全了自己,蒙古獲得了越南的稱臣納貢。

第二次蒙越戰爭發生在1284年,這個時候南宋剛滅亡不久,於1285年結束。歷時其實只有6個月。只是蒙古軍隊還是選擇在12月動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越南使者在出使元朝時,見到元朝太子阿台和平章阿剌正在湖廣行省練兵,沿途各路兵馬也在調動。於是回報元朝可能進攻的情報。這時是1283年7月,於是越南陳朝陳仁宗也就是上文陳太宗的孫子,下令全國備戰,徵調適齡男子入伍訓練。同時向元朝供奉跟多貢品並遣使遊說推遲開戰時間,果然元朝到1284年12月才正式以對占城 (占城大致就是越南戰爭時期南越的地盤,與元朝不接壤,這假途滅虢還能再明顯點嗎)作戰為名分兵六路入侵越南,開戰前,上皇陳晃就是那個第一次蒙越戰爭率軍擊敗過元軍的太子召集全國各地大戶的長老詢問他們是否願意開戰,國人都贊同一戰,於是陳仁宗便有了取勝的信心。這裡有個小插曲,越南有個繼承父爵的年輕侯爺叫陳國瓚,因為年紀太小沒讓他參戰,他便自散家財組織了一千人的隊伍,舉著「破強敵,報皇恩」的大旗參戰,最後戰死。可見越南在人和方面真是人心齊聚。蒙古這邊已經不再是那個統一強大的蒙古帝國了,取而代之的是元朝和三個汗國。於此同時,元朝才剛剛征服南宋,後方不穩,起義時有發生,另外兩個汗國也與元朝敵對。加上南宋之地經過近五十年的戰爭百姓已經很疲憊。元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仍然決定對越南開戰是不明智的,無非是想借著滅宋的餘威滅越,但越南人如此團結,並沒有被嚇到。所以最重要的人和元朝已佔下風,地利也是在越南這邊,元朝只佔了個天時。

戰爭開始還是一邊倒的局勢,越南人儘管有準備,儘管人心齊。然而和蒙古人正面對剛就是作死,大敗。國都河內那時候叫升龍又被攻陷了,這一路蒙古軍直接打到現在越南廣治省得地界上。這裡給個廣治省位置的圖

那個時候越南南部還是屬於一個叫占城的國家,也就是說越南基本相當於亡國了。
上皇陳晃為了爭取時間,甚至把自己的妹妹送給了元軍統帥脫歡。有一批打不下去的陳朝將領也開始動搖,選擇了投降。
但好景不長,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三月份,天氣開始轉熱,軍中開始爆發疫情,戰線過長也使得一些化整為零的越南軍隊有機會對蒙古軍補給線進行騷擾,而且越南人想了一個很聰明的辦法,他們穿著宋軍的軍服在後方作戰,結果元軍中流言四起,很多將士以為宋朝復國,再不北歸,自己不是在這病死就是要宋軍包餃子的命運。
脫歡知道元軍撐不了多久了,決定與越南軍決戰。但元軍見到越軍中有許多穿宋軍軍服的人,都以為宋軍已經把元軍包圍了,加上數月征戰的疲勞和疫情的困擾,一交戰就崩潰。脫歡多次進兵都遭失敗。僵持到5月,天氣已轉入酷暑,大批士兵病倒。糧食也快要不濟,脫歡明白再不走就走不了,自己可能也要折在這。於是率軍撤退,越南軍隊從各條戰線對元軍乘勝追擊,蒙將唆都和李恆在撤退途中陣亡。 第二次蒙越戰爭結束。
第二蒙越戰爭中,元軍中大部分都參加過滅宋的戰爭。陣亡的蒙古將領李恆就是個例子,他參加了襄陽的圍城戰,在江西擊敗過文天祥,最後和張弘范合圍崖山。不過他是西夏人,不是漢人。見識過崖山海戰宋軍十幾萬人跳海殉國的悲壯場面,而且宋蒙戰爭打了近五十年,如果一個蒙古士兵二十歲參戰,那麼到六十五歲才打完。這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因為南宋抵抗時間之久程度之激烈,給蒙古人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南方時不時的起義還是有的,所以元軍對大後方安全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越南人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加上天氣確實炎熱,戰馬損失數量驚人,雲南廣西的同學都知道,四五月份就熱的不行了,更南的越南更不用說,士兵打了這麼久的仗,從1268年到1285年快二十年了,厭戰情緒難免。而且元軍中有部分南宋降軍,這些就是二等部隊,很多蒙古人懷疑他們通敵。尤其到後期吃了幾次敗仗之後,這種內部對立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天時地利人和皆不佔,失敗是必然的。但這次越南備戰長達一年半,全國徵兵,仍然在陣地戰中被打到幾乎亡國的邊緣,可見元軍戰鬥力之強。

第三次蒙越戰爭發生在第二次結束不久,1287年到1288年。第二次蒙越戰爭蒙古遭受了比較大的損失,三十萬軍隊損失過半。可能忽必烈見不得自己兒子吃虧,加上他也聽聞了這次作戰中越南軍中有南宋人助戰的事,所以這次參戰的元軍主力大部分是南宋降軍,有借刀殺人的意思。張文虎參戰就是例證。雙方戰前對比這也沒什麼好分析的,肯定還是越南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元朝這邊南宋降軍士氣低落,蒙古人也對越南有了一定的畏懼心理,畢竟上次損失太大。越南人已經贏了兩次了,所以對付蒙古人也有了心得,三板斧——堅壁清野,騷擾糧道,等天氣熱了再決一死戰。

這次元軍學到的一點就是從水路運糧,這樣越南人就沒辦法騷擾糧道了,too navie。如圖右下就是蒙古軍糧船的行進路線,陸軍帶少量糧草殺到萬劫,水軍帶主要糧草到萬劫與陸軍主力會師。結果情報又泄露了,不知道越南人怎麼搞到的情報,因為運糧的水軍多為南宋降軍,不排除有人告密,結果糧船到雲屯被越南人全部劫走。然後派人到元軍營宣傳,糧食都沒了,還打個屁啊。但脫歡不爽,上次吃了虧這次怎麼說也得先贏一場再撤吧。不作死就不會死。軍中已經知道糧盡的消息,元軍已全無戰心,七十萬石糧食說沒就沒了。還是要先把糧食搶回來,於是元軍改變既定戰略,向白騰江開拔。白騰江就是在圖上右下越南軍設伏的位置,越南軍的狀態就是吃著火鍋唱著歌坐等元軍跑來送死。
越南人先進攻南宋的降軍部隊,降軍戰鬥意志低很快潰敗,潰軍衝擊蒙古軍本部,於是全軍大亂,在河裡淹死的,逃到叢林里被越南人偷襲殺死的,不計其數。這次損失接近二十萬。只有十萬元軍最後回到了國內。

所以綜合來看,元朝三次伐越南的失利。深層次的原因是後方人心不穩,前線軍心不合。第一次南宋還在,都沒有後方;第二次南宋新定不久,士兵苦戰久矣;第三次,元朝勞命傷財玩征伐,廣西廣東的起義盜匪非常多,也是後方不穩,前線漢蒙矛盾尖銳,降軍無戰鬥力。而且越南自第一次蒙越戰爭之後就一直向元朝納貢,這幾次仗打得,元朝基本是以我蠻夷也得理由開戰。道義上站不住腳。當然天氣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每次我們都可以看出,出兵的時候天氣不熱,蒙古軍都是勢如破竹的,一熱起來,戰事就膠著了。病倒的士兵戰時就是累贅。其實元朝如果能整合一下國內軍事,讓百姓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再出兵,滅越南是可能的。第二次蒙越戰爭,越南就幾乎亡國,失敗主因在後方徵集不到足夠的糧草支援三十萬軍隊作戰,本來不多的糧草在路上在被越南劫走一部分,牽制了元軍的行軍進度,導致糧盡撤軍,天氣和軍中宋朝復國後路被斷的謠言是次因。

還有一種史學界觀點認為,元朝第三次征討越南和第二次征討日本一樣都是陰謀論。因為元朝打下南宋之後,手裡有大批的南宋降軍,這些兵要軍餉要糧食養,不給就可能成匪或者聚眾反叛。第二次蒙越戰爭時有宋軍參戰的謠言更加重了忽必烈的擔心,所以忽必烈才借刀殺人把南宋降軍中的十萬水軍派去征討日本,二十萬陸軍派去征討越南。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有失偏頗,首先在1294年忽必烈快要死的時候,他仍然不忘征討越南,可見他是真想征服越南。至於征討日本,元朝的水軍沒有南宋水軍和高麗水軍的遠洋經驗,所以派他們去也是可以理解的。
PS:都看到這了還不點個贊???


古代中原對越南戰爭的模式:
第一階段:秋冬旱季,大軍出擊,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安南國王棄京城而逃,各路軍馬逃亡周圍的山區。
第二階段:雨季到來,蚊蠅滋生,瘟疫流行,糧食吃光,大軍分散進山搜剿順便找糧食。從兩廣來的運糧隊伍在諒山附近或者紅河三角洲(白藤江)不斷遭伏擊。
第三階段:該死的雨季總算結束了,快帶著搶劫的戰利品回去吧,再也不想呆在這個鬼地方了。尼瑪,有伏兵,卒。


因為跪得快啊。
越南跟元的戰爭共有三次,分別發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在每次戰爭前後,雙方均進行過外交活動,比如上供啊,送公主啊之類的。
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越南重興四年)元朝第三次侵越失敗後,元世祖仍不希望就此終止對越戰爭。第二年,元世祖仍打算向越南派兵,但因時間倉卒而未能繼續。越南陳朝取得勝利後,隨即派出使者入元,請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貢。元世祖亦無心戀戰,應允和議,雙方便恢復過往的宗藩關係。
按照蒙元那尿性,我認為水土不服更為主要,三次南征軍中都有大疫。


因為地理氣候擺不平,以前雲貴就是出名的難管,連派去的官都想逃,更別說派兵了......

那更遠的越南呢?........

千里迢迢派大軍,敵人一鬨而散,深山老林搜敵無望更別說滅敵了,光軍隊糧衣藥餉耗就耗死人,看越戰美軍用現代熱兵器都能打成那樣,就別提以前冷兵器時代的難度......

結論就是:那裏就是個鳥地方,所以他們連養活自己都只是剛剛好,更別說壯大,打了也沒好處,更別說要管,反正他們肯表面上服個軟就好.........

不過隨著現在醫療,生活,科技水平的提升,那裏的環境對人類已經不再有以前的威脅力了......
自然不再是鳥地方.........


參考 歐洲人去美洲 基本死亡率在90%左右,幾乎都是死於美洲的疾病。

元朝的時代,南部雨林地帶 各種疾病也很多,非戰鬥減員太多,這種 原因沒轍。

更關鍵的原因 估計也是沒有什麼好搶劫的。。。


地圖畫的有點小,才到北冰洋不符合現實,應該越過白令海峽把北美洲、南美洲加進去,還得加上南極洲。

精神蒙古人不滿意可以繼續睡,睡著了什麼都有。


地理問題,越南那邊基本上以為叢林山地和水田為主,大規模陣地戰很難展開, 馬的優勢也被化解,蒙古人又極端不擅長叢林戰和山地戰,另外炎熱的氣候也導致蒙古馬也扛不住,尤其是夏天容易熱出瘟疫來。當然更關鍵的問題是:在那個時間,那個地區沒什麼征服的價值呀!
跟猴子們鑽山洞樹林肯定干不過他們,就算是征服了了越南,死掉的黃金家族的人估計都夠填滿湄公河了,然後搶一塊沒啥用的地?那個地在那個時候一打不了多少糧食,二養不了馬,別說是元朝,中國很多朝代對那個地方的興趣都不是很大。


可是,還真不只是越南


1因為征越南時元朝已經廢除了庫里台大會推舉大汗的制度了,所以政權失去擴張的第二波原動力。


南邊的女人丑得我勒....寧願不要那塊地


地理氣候沒法適應,打還是溫帶的宋朝花了五十年。打都快接近熱帶的越南更耗不起


推薦閱讀:

如何公正的評價韓侂胄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作用?
明朝的一個小混混,為何保了中國三百年平安?
如果清朝像北魏一樣全盤漢化,歷史又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為什麼劉邦不殺呂后?
清末的《時局圖》中各個動物分別代表了什麼?又有什麼深層含義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元朝 | 國土管理 | 成吉思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