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所接觸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才優勢到底有多麼強大?

就是你打心眼裡不得不承認的,發達國家之所以為如此發達的底蘊所在。


謝邀。我自己學國際關係的,研究生實在美國念的。其他專業我不敢說,我自身的感覺是,我們和美國國際關係上的差距是視野、自信和紮實鑽下去的研究。對於美國來說,他是全球霸主,所以他從政府到民間,支持且鼓勵學者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去深入地研究對方的國情。而且,大部分的人,一輩子就做一個國家的一個方向。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視野小。相反,單一問題做深入以後,從這個問題出發,可以看到其他問題的很多面向。每個人都這樣,累積起來,整體水平就遠遠超過別人。
舉幾個小人物的例子吧:
我的一個老師是做內戰研究的。她耶魯大學畢業,會西班牙語,博士論文寫的是哥倫比亞游擊隊有關的問題。她和我們說,25歲的時候,一個當地人都不認識的情況下,為了寫博士論文,去哥倫比亞做了350多天的田野調查。自己去和當地的檔案館管理員交涉,採訪過去的游擊隊員和領導人,採訪政府軍,採訪老百姓等等。還和我們開玩笑說,她有時候也冒充加拿大人,因為當地有不少人對美國人不友好。通過這樣收集數據,回來寫成博士論文。
另一個老師是用人類學方法做國際發展方向的研究。她會說葡萄牙語。她說,自己準備博士論文的時候,看看全世界說葡語的就那麼些國家,覺得葡萄牙、巴西都有很多人在做,於是她選了安哥拉。她先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把所有她能找到的有關安哥拉的英文資料都看完,從最早教會人員寫的報告開始讀,然後去安哥拉做了一年的田野調查。期間,認識了一個當地的在國際組織做國際發展工作的非洲人,跟著對方觀察了一年。離開後也和對方也保持聯繫,每年又回到當地重訪,這樣寫成的博士論文。她之後也寫過關於波黑戰爭國際維和行動如何反而導致族群分裂,這就是單一問題在一個國家做深入之後,放到不同國家可以運用的例子。
這些都是小人物,或者至少當初去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都還只是小人物。背後支撐的,是學校、政府在相關方面的投入,學生的堅持和社會的期待,使得學生可以在各個方面充分的成長。視野和自信,就是美國由全球利益,要關注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紮實,就是一個人可以默默地在一個領域深入紮下去,而不用擔心總是被人問:這有什麼用?如果放在中國,有多少人會關心安哥拉?這樣的人,在現在中國的高校裡面,相對來說比較難以得到充分發展。我們一直說要有國際思維,但是基本以美日台為主,公共討論中也是如此。當然,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做相關的努力,都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和對方比比,差距不小。
我不是鼓勵大家無頭蒼蠅瞎撞,我自己按照目前的路走下去,應該也是做中國外交政策。我只是覺得,別總是一上來就問「國際關係有什麼用?理論研究有什麼用?」即使是熱點問題和實際政策制定,都離不開長期紮實地對目標國的深入研究。在這個往下鑽的過程中,誰都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一上來就要明確地知道有什麼用,就堵死了日後無限的可能性。


謝邀。
數學這邊美國很大程度還是靠吸引外國學生來支撐其研究生隊伍和科研隊伍的,中國就不說了,印度越南等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很多也是跑到美國來讀數學研究生的,還有韓國人也有很多跑到美國來的,日本好像來美國的比較少,人家自己數學就不錯,俄羅斯這種則是有往美國跑的也有往法國跑的。美國一方面科研水平高,另一方面給錢確實大方。我不是說美國本土學生不行,我只是覺得美國數學界本土學生和外國學生至少是平分秋色的狀況。現階段美國數學PhD招收國際學生比例,我保守估計30%以上吧。這裡的國際學生我不把加拿大和墨西哥算在內,就單純指亞洲歐洲大洋洲等等傳統意義上的「非美國人」。

單就數學界而言,我並不覺得美國本土的人才優勢有多大。我只是覺得美國對數學研究生(無論本土還是外國人)的尊重程度讓人感動。什麼時候國內也能學會尊重研究生的個人意願,學會關心研究生的需求,學會為研究生服務,把院系和學生的關係、導師和學生的關係看得更為平等的時候,我才覺得國內的研究生培養有希望。


說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吧。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老黑,極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我玩槍玩刀都是拜他所賜帶我入的坑。老黑年紀和我差不多,略小,英文說得吧,普通,不是那種很elegant的,也不是street style,就是普通人。

我們選的課是什麼呢?統計……

你說我一個學會計和市場管理的選統計課還有道理,你一個海軍陸戰隊選統計是什麼角度?後來他帶我去靶場混熟了之後我也問他,他說他在海軍陸戰隊被分配到管後勤,覺得陸戰隊用的電腦系統裡面有一些地方可以修改,但是他自己嘗試寫了一下程序之後,發現卡在統計數學方面了,就跟上司申請來大學修課,陸戰隊表示很高興,而且學費還是全部報銷,讀書也算他上工。

基本上我聽完之後就快忍不住想飛腳踹人了。

我覺得所謂的人才優勢並不是該國家有多少有才的人,而是在一個完整的體系之內,有多少人願意成才且能夠成才。當然了,人人都想成才,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這是一個一系列又很連貫的體系。中國絕不缺人才。我爹媽特喜歡看國內一個挑戰極限的節目,比如什麼叉車工用叉車倒啤酒,公共汽車司機幾秒之後倒S彎之類的。我跟著他們也看,我也驚嘆於這些人的驚才絕艷。但是我同時也很想了解的是,這些人才和技能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中國真的不缺成人教育的體系,但是真正參與進來的並不是很多。

我再說一下我在美國大學讀書時候受的最大震撼。我喜歡歷史,所以經常選歷史課(當然也是好混學分)。某天教授講到二戰中某一段歷史的時候,我的同班同學舉手說,老師你說錯了。你們聽我講吧,都是我的親身經歷。該同學望八十的人了,參加過花園戰役,光榮退役之後自己開了個汽修廠,這個年紀的人還來大學跟我們一幫十九二十的小鬼來上課,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為什麼我覺得震撼?

除了這是我唯一一次接觸美國的老兵之外,也讓我看到了美國老人家的精神。咱們能說這位老爺子不是人才嗎?他絕不是那種年薪百萬的人才,而是那種確實能踏踏實實做事解決問題的人才。

樓上有人說中國人能擊敗95%的發達國家的普通人,被5%的精英擊敗。我覺得這種說法挺能弘揚民族自尊心的,但是依據何在?

在這個問題上我說不出、也舉不出任何數據佐證我的看法,我只能就我個人經歷說一些例子而已。我覺得,發達國家對於人才的培養,最可怕的就是他們的培養體系,而非單個人。

http://weixin.qq.com/r/y0RsdKzENvFJregX9xHZ (二維碼自動識別)


美國某大學博士在讀,本系教授里,美國人比例少於一半。

看完第一句話,讀者可能會想,剩下一半都是華人印度人?這兩國人各有一位,此外還有法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以色列人,德國人,等。他們都是自己國家本科學歷,然後來美國念博士然後留下做研究的。

美國的人才資源可怕在,他們都不用自己培養,他們的人才池就是整個地球。。。


能白話,不怯場,敢於表達自己,這三條起碼能甩掉70%的人……


用一件小事來管中窺豹吧。同一件技術裝備。
所在的一家和船舶有關的中國科研院所的行政職能部門的審批手續,我告訴你,一道道下來。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把機關職能大樓炸了。
一個院所科研人員和機關人員的比例是2:1。
一個季度後款項還是沒有落實。

和我們合作的一個和焊接有關的英國科研院所的亞洲區中國分區,已經開始受到中國特色的洗禮了,當然荼毒還不深。這一道購買流程走了一個月,科研人員和機關人員比例是8:1。
然後人家拿到貨了。

我的同學現在就職,也一直鼓動我去的一家法國科研院所,機關人員:兩個人。
一周後開始使用裝備。

當知道這個真相後,我真是


前面很多答友說了學術上的情況,在下作為一個本科生,才疏學淺,就不多廢話這方面問題了,不過有一件事想說的就是對性別和專業的認知上。

在下在米國某村兒學地質,以下是本人的真實經歷

國內的人的普遍看法是:「女孩子學什麼地質,多累啊,學出來也就是坐辦公室當文員,出不了野外!納尼?!還想當女博士?當心以後嫁不出去怎麼辦啊?」或者就是:「你看別人孩子都出國讀商科,將來畢業賺大錢,你爸媽居然送你去讀地質,真是傻得不行!」飯桌上這些話聽的耳朵繭都快出來了。。。

國外與別人交流時歪果仁的看法:「學地質挺厲害的!啥?女生最好不讀地質?好奇怪的想法……女博士很酷啊,為什麼會嫁不出去啊?而且為什麼非得嫁出去?」

順便在下專業女生數量雖然並不足一半,但至少30%是有的,國內地質學女生比例。。。呵呵。。。有些傳統的思想和社會環境,斷了多少國內女生的地質夢?


演講能力非常出色。

也就是能清晰,簡明,流暢地表達自己對某個有一定深度議題的觀點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優秀人才所具備的。相比之下,中國同等級的人才(即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與西方優秀人才同樣出色的人),在演講能力上和這些西方人還具有一定差距。

比如在國外課堂上,討論問題最激烈的永遠是外國學生,中國學生由於慣性,或者怕表達得結巴,激烈程度比不上外國人。即使是拿各自母語對比,在中國課堂上優秀中國人用中文進行話題闡述的平均能力,也低於優秀西方人用母語的平均能力。

究其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西方人從小就努力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接著到了初中高中直到大學,都有公眾演講能力的培養(專門開了課程)。而中國人呢?普羅大眾之中的中國孩子從小便被教導不要亂說話,長大了也多是注重在寫作文,寫論文,寫報告方面上的培養,即"文字功夫"的培養,唯獨缺少了公眾演講這種能力的培養,結果就導致大多數中國人表達能力欠缺:心中的所想,不能完整流暢地表達出來;一旦涉及要稍微深入一點的話題,在不背誦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思維和知識積累來說,往往會出現很多"呃,這個,那樣"之類的語氣詞,即使自己思維上乘,別人也容易覺得這人說話沒有底氣。

在國際環境中,中國人的表達能力欠缺也嚴重影響到外國人對我們族群的印象。曾看到有西方知名企業談到中國員工的不足,裡面就說到中國人很沒有禮貌,請求幫助或者請求別人做什麼事時用的英語語句都直戳戳的,讓人不舒服。實際上中國人完全沒有得罪人的意思,有的人平常也很能考慮他人感受,只是在具體事務的表達上,沒有注意到英語的說話技巧,讓人誤解了態度。之前提到的課堂討論等等也是例子。長此以往,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如果中國人無法有力,有效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那必然會永遠被歐美同等級的人才凌駕在頭上。特別是如果在美國社會,一個團體,一個族群要爭取到利益,必須敢於說話,善於說話,才能博得注意,"誰說話誰獲利"。如果不善於說話,即使自己有再好的思想和再好的主張,也會讓善於說話的人搏得先機。

所以中國的初高等教育還需更多地注意公眾演講能力的培養,現在許多大學課程里有講PPT的環節,不過還不夠,在日常中應當更多地培養邏輯思維和說話能力的耦合(寫文章只是邏輯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結合),達到能夠較為流暢地進行一部分即興演講的水平,就非常可喜了。(辯論社和模聯的鍛煉可以擴大化)


說一點我個人的想法,不知道算不算人才優勢。

就是每個人在工作之外,都有自己的興趣點,而且都做的不錯,
這樣如果突然一些職位缺失,其他人也比較容易填補。

平時是個餐廳服務員,玩音樂很厲害,周末是個小DJ,工資都用來買音樂器材和軟體。

平時是個白領,在飛機模型上是個高手,收藏很多模型,還有80年代中國廣東生產的絕版模型。

平時是個司機,也是個蘑菇愛好者(原文:專家),收藏很多蘑菇標本,歐洲的蘑菇產區都去過。

中國相對於來說,可能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之外基本就是放鬆吃飯看電影,打遊戲。


我可以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確有巨大的人才優勢,無論是 @陳年大棗 提到的軍事上的人才(飛行員)還是 @韓蕭提到的國際軟實力人才,都是中國人才儲備的數十倍。但我看了一下現有的答案,沒人提到西方人才優勢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我可以補充一下。

人力資本和所有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一樣,需要投資。我國現有的九年/十二年義務教育就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早期,小孩八九歲就可以下地,進工廠幹活了。義務教育不僅讓小孩喪失了八九歲到十五歲這段時期的收入,還需要政府補貼學校支出,對小孩/家庭/政府來說是個資本支出。但是,這段時期的教育讓小孩成年後的生產力大幅增加,提高的收入也讓政府稅基加大。所以長期來看,這個資本支出的回報率很高,哪怕投資周期非常長。

而一個國家具體投資多少資源到人力資本,和具體投資多少資源到傳統資本一樣,受到幾個因素影響。首先,資本厭惡風險。假如一個國家每隔幾年就發生內戰,人口流離失所,那這個國家的政府和個人都不會把資源投資到教育上,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很可能看不到教育回報那天。同理,那些政權穩定,資本市場成熟的地方,政府和個人都願意投資,因為他們有信心等到教育投資回報那天。

其次,人力資源投資的吸引力和資本市場里其他投資的吸引力有關。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一個投資回報率非常高的地區,投資人力資源顯得更不值;在一個投資回報率非常低的國家,投資人力資源更有吸引力。舉個通俗的例子,中國改革開發初期,資本回報率非常高,假如當時有人家考慮把小孩送到私立小學,或是拿這筆學費在北京炒房的話,後者的回報率極可能更高。但同一個選擇放到今天,把小孩送到私立小學更有吸引力。這個現象還有另一個通過政府財政體現的機制。在一個資本回報率低的地區,政府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融資展開義務教育。在一個資本回報率高的地區,政府的融資成本也會更高,財政上也就更難展開投資周期太長的教育項目。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都同時有政權穩定,資本市場成熟,投資回報率低的特點,所以這些國家和個人大量儲備人力資源也就不足為奇。這是西方人才優勢的必然性。而中國的「資本深化」,投資回報率變低是大勢所趨。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悲觀展望是對人力資源的樂觀展望。可以預計,中國的教育佔GDP比重在未來幾十年只會漲不會變低。


舉一個特例吧,只有不到一千萬人口的瑞典,在機械,化學,信息、醫藥、環保,航空、核工業、汽車製造、軍事工業都處於世界一流甚至頂級地位。簡單算算人口比例,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是熟練工人,工程師或科學家。再加上,維京人的血統和長達一百年的義務兵役制讓瑞典人分分鐘男女老少變身手持國產先進武器的強悍戰士。所謂人才優勢,不過如此吧。


謝邀。發達國家人才優勢是很強大,但是很多隻不過因為社會和教育發展水平不同,我們還在慢慢走他們的老路罷了。

在學校的話,感覺最大的差距倒不是學科和實踐上的,而是社交和表達能力。以前在國外的學校有專門的課教communication, negotiation, presentation, project/team management,怎麼做好ppt,寫好報告都可以作為一門學問的。同樣的當時在學校很多課程都不是用考試來作為評價,而是需要小組team work做一個相關的產品/設計出來然後展示給大家。
直接可以感受到的區別是有一年在國內面試一個實習,都是全國Top 5高校的研究生,學術上的能力都不差,結果群面群毆的時候很多人連一個簡單的觀點都表達不清楚直接被刷。
當然現在國內學校感覺初中高中就開始比較重視綜合素質了,整個教育理念的改變需要時間。

在公司的話,其他行業不夠了解,單說汽車行業做技術的。其實國外人才優勢存在的原因是他們有很多可以培養新人的expert,還有一套良性循環利於知識積累的管理流程,很多時候發現我們這邊實習生在正規培訓體系下面做一年,比國內行業很多有五年經驗的工程師還要懂得多。其實國內畢業生質量並不那麼差,只不過缺一個好師傅罷了。

最後可能就是社會氛圍和大經濟環境的問題吧。我在歐洲見到周圍大部分人真的是因為感興趣才選某一行作為職業,且不是僅僅為了錢而選擇公司和職位。經常可以見到一些人做了一輩子工程師,不是說他沒有能力去做管理,只不過在錢夠用的情況下他們的興趣在於鑽研技術罷了。國內的話就要浮躁得多了,畢業生的熱門行業年年換,巴不得所有人都是manager。當然國內經濟和社會壓力確實也要比歐美大這是事實,一些程度上大家也不得不向錢看。


說三個親身經歷,來說明三個觀點:

第一個故事是我大學同寢室樓的老美,叫Patrick,昵稱Pat。

Pat是我Freshman(大一)那年的一個寢室樓認識的為數不多的美國朋友之一,小夥子長得白白凈凈,溫文爾雅的樣子,很秀氣。熟了以後得知家裡經營了一個不小的農場。一個周末就和他去他家做客,他家人很熱情的邀請我參觀他家房子,農場和倉庫。他家Pat是老二,四個男孩兩個女孩,最小的叫Ashley,那年十歲。
參觀到他家倉庫的時候裡面停靠了大量農用機械,他告訴我其中11台是重型農用機械(自重2000磅以上的,約合一噸)。我問他,這些都是誰操作?他說當然是我們自己。除了最小的Ashley,其他五個孩子對這些機械的操作和保養都是門兒清。其中包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了解軍事的都知道本質上和坦克的底盤結構差不多)和一個比這個拖拉機還大的聯合收割機。
也就是說一旦這些孩子走向戰場(槍械使用我就不提了),他們會是合格的坦克技師,坦克駕駛員或者坦克廠工人。具體到實際上就是戰爭潛力。
我想說的是:人才的體現不僅僅是高層次的,專業技能上的,很多時候也體現在整體上。我們與歐美的差距不是一年兩年,這種差距也不是投資教育,普及教育能夠輕鬆彌補的。更多的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差距,和社會生產力上的差距。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教授將講給我們的,關於他和一個億萬富豪學生之間的溝通。

我教授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會計學教授,美國現在三分之一的基礎管會教材都有他的名字。甚至遠在中國東北的遼寧大學用的都是他的教材。而這個億萬富翁子承父業,並發揚光大,管理著一個不小的汽車銷售網路,每年銷售數十萬輛各型汽車。兩者都可謂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這個富豪十多年前上過教授的課程,崇拜至極而且記憶猶新。現在面臨企業發展的瓶頸而面臨一個重大抉擇。他他深知這些問題不是他的專長,所以特地前來徵詢老師的意見,並且有意聘請教授為特別顧問,年薪五十萬刀,可謂重薪。最重要的是承諾言聽計從。
但是教授卻坦然拒絕,原因很簡單,同這個學生的理由一樣:這不是我的專業,我不能給出專業的意見。但是教授卻千里迢迢帶著這個億萬富翁趕赴加州去請教了另外一個教授,這個教授也不領受,而把自己一個學生推薦給了這個億萬富翁。而且成功的結局了企業的困境。
這件事中二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尊重對方在各自領域的權威,而且明白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裡。我覺得美國人這一點非常令人欽佩,那就是即便自己已經出人頭地,也依然保持著對權威的崇拜和尊敬,同時明白自己只是在某一方面出人頭地而已。這種尊敬和謙遜恰恰是咱們中國某些人才所欠缺的。
而這正是我對國內學術和輿論環境最憎惡的地方,很多名人意識不到自己的界限在哪裡,胡說八道!
我不怕你們罵,我舉幾個例子:袁騰飛,方舟子和高曉松……當然了,怎能忘了畢姥爺?

第三個是我在銀行幹活的領導,叫Forte,瘦高個,光頭一個。

剛進銀行的時候我實習工作格外賣力(留學狗都知道在一個銀行爭取拿到一個full time offer有多難,何況我那時候是本科)。期間工作做的也是很有個人風格,也出了不少成績。Forte也很欣賞我,所以有次向我提議,說要不要周末來他家吃晚飯?在美國文化中,領導邀約與你共進晚餐家宴基本上是對你非正式的最高待遇了。我欣然前往。
Forte老婆做飯一般,老美嘛,都這樣,義大利面和蔬菜沙拉外加一份小牛排而已。餐後Forte和他老婆Shelly和我攀談起來,最後話題聊到了中國的禁毒問題上了。我說基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毒品的態度是零容忍的,甚至從美國人的眼中看來是一種近乎無情的。關於這一點我的個人觀點也是如此。之後繼續把酒言歡(本人不喝酒,所以其實我是把Dr.peper言歡的)。
過了三個星期,突然Forte把我叫到辦公室,結果一進去是四五個五六十歲的中老年男子和我們整個區的主管(相當於一個一線城市的支行行長,Forte相當於一個科長)。我被告知我被Forte推薦到地區總部成立的一個政策研究小組裡面去了,我問為什麼?主管告訴我,Forte向我們反映,你對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比如在毒品這個問題我們從來沒用從歷史的角度上考慮過中國政府的立場。我們希望藉助你的經驗來幫助我們。
後來進去研究小組之後我發現我面對的是十幾個研究中國政治法律社會的碩士和博士,其中不乏中國人,但是無外乎都是老套的學院派,對中國缺乏根本的基礎的中立的觀點。我的進入的確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改變,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月時間。
從這個事情我只是想說,有時候人才的過人之處可能不僅僅是豐富的專業經驗或者專業知識,有時候可能就是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思考角度等等。這種「廣義」上的人才有時候也是很重要的。

總結一下:
一、人才優勢不僅僅體現在高端專業人才上,低端的,非專業的人才儲備也是優勢。
二、人才相互之間的對權威的尊重和對自己的限制,也是發揮人才優勢的必要條件。
三、人才不一定是全天候的,明確可見的,有時候是某種意義上的,在特殊環境下才會形成優勢。

=========================「打假日」割=========================

評論中有些質疑,我澄清一下:

第一個示例中我不是比較中美之間的農業生產實力,二是比較的Pat等五個年輕人相對於中國同齡人有著一定的機械知識和操作經驗。而這些多出來的一點點優勢,放大的全民就是一種巨大的人才優勢,而這種人才優勢,是低端的,非專業性的,可以轉換的。
如果真的是比較實力的話,我更願意將其解釋為,由於兩國國情不同(資本,環境,歷史等)而造成的人才優勢(勞動力優勢?)

第三個是想說明人才可能不是全天候的,顯而易見的,需要特定的理解和特殊的環境才會顯現。用另一種說話就是人才有時候需要挖掘和保護,需要培養。

最後我覺得人才優勢的形成和轉化,不應該像是搞種植,希望大家都步調一致,一起長高。而是封山育林,讓樹木有著充足的空間和足夠的養分自然生長,相互促進,高低錯落,各司其職。

當然,這需要時間培養,需要物質支持,需要社會共識,需要民族覺醒,需要政府重視等等方方面面,不是單單一方面的問題,而是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努力追趕的結果,才能展現出像歐美這樣,積蓄數百年的深山老林。

我們暫時還只是人工林,雖然比不上大森林,但是我們還在發育!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認真閱讀全文?難道是我廢話太多?明明可以省下很多口舌的??

還有啊,請允許我推薦一個我很欣賞的女性友人的公眾號。這是一個關於食品安全和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公眾號,很客觀中立,她們四個是康奈爾大學食品科學碩士生,強烈推薦。
真的是四個美女,平均身高能有一米七吧??為什麼我們大學沒有這樣的女神組合?(含恨啊!)

http://weixin.qq.com/r/0zgRCWTEUjktrSBq923B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三月十六日割===========================
看到一個說話我能看懂並且能夠提出合理質疑的人了。 @俗夫

他成功的逼我補充兩個例子來舉證第一個觀點:一是二十年前的駕駛技能,二是今天的飛行員數量。

曾經一個駕照小本事很多中國人賴以生存的根本,那時候一個司機的工資不比一個五級鉗工來的少,當我小時候聽說美國人幾乎人人會開車時,你能想像到我當時的震撼么?

但是我們正在逐步發展,雖然中國在駕駛技能方面我們仍有欠缺。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如此之大的差距一去不復返了。

但是飛行員呢?

中國2010年末持有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各類飛行員執照24277人(其中包括私照商照航線多人等所有動力飛機執照)。

2008年底,美國共有613746人有飛行資格的飛行員隨時可以起飛(包括私照商照航線多人等所有動力飛機執照)。是我們的三十倍,我還沒算龐大的美國軍隊的。

這就是差距,飛行員嚴格來講不算是高精尖人才,甚至在美國很多時候都不算專業的。我美國大學本科同學(中國人)拿到滑翔機直升機執照的有四個。都是當著玩兒就考了的(不要跟我糾結他們算不算中國的人才優勢)。相較於中國而言,這就是極大地人才優。

公眾號是「思味」


老實說,其實是他們的體系很厲害,他們的知識積累也很雄厚。他們所謂厲害的人才往往是厲害體系和雄厚知識積累的一個結果和表現

他們的體系能相對地公正公開的選拔人才。並能為人才提供充足資源的科研資源。同時訓練人才的方式科學而又嚴格。人才之間良性競爭並且充分競爭。

當然,他們有這種體系也不是一天兩天的結果,大多是有漫長的歷史積累和傳承的。不過有一個地方特別值得我們中國借鑒和反思,那就是直逼MIT的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學院(IIT)

所以說,人才的天賦其實都差不多的,中國的百里挑一和美國的百里挑一其實差不多。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是體系和環境決定了他們以後的厲害程度。

而且西方都踏踏實實地經過三次工業革命從頭到尾的洗禮,而中國幾乎一次也沒有。知識這東西和生命一樣,也是要在一個合適的環境里產生,發展,突變,迭代,進化,遺傳,競爭,淘汰的。中國幾乎沒怎麼徹底地經過這個過程。新中國建立起來想搞搞,但幾乎是閉門造車。我們缺乏知識積累,而且是斷代地缺乏。這簡直就是培養人才的致命的缺點。中國現在在產業發展上是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但在社會發展程度上,我覺得其實還是半個農業社會。所以中國的人才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農業社會的烙印。這個要改變沒有幾十年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中國在和平環境親自經歷過一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洗禮。才能徹底改變大眾的思維方式。

雖然有點差距,中國發展到今天,其實也不用抬頭仰望什麼西方發達國家人才了。中國的科研經費已經逼進美國了。我們國家人才的數量和潛力都已經能碾壓西方了。拜登說我們只是數量多,但沒創新,其實是對我們潛力的恐懼。中國近幾年的科研成果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只要堅持改革開放,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國家的科研成果會有爆髮式的增長,質量也會煥然一新。其實現在如果你出國說你是中國的人才(科研院所的教授,大公司的高管,政府高層),任憑哪個國家包括任何西方發達國家都絕對不敢小看你。他們牛,更多的是牛在體系和前人的知識積累上。我們已經可望而可及了。

如果只論拿一本書來,沒有任何幫助自己啃,我們中國人並不比他們差。

另外題主已經當父親了吧,是不是也有送孩子出國的想法,不用著急,讓孩子好好地學好數學和英語。然後申請外國博士就可以了。這兩樣學的特別好,老外一樣會認為你是從中國來的厲害的人才。。。。


謝邀
就我的感覺,中國人能打敗95%西方發達國家的人,但會被5%的西方精英打敗。國人的優勢是勤奮好學,缺點是思考的很少。
西方發達國家人口的基本水平未必高,就我所在的製藥行業,我在跨國企業工作時發現大多數西方人其實水平很一般,因為日子安逸,不像國人憂患意識強,所以沒啥動力學習,十年工作經驗的人的水平基本和國內跨國企業員工5年水平相當,甚至不如,優勢僅在於這些人在一個更好的體系裡面呆的時間稍長,通俗點說就是起步高,但他們年輕人的水平相當差,只有40歲以上的老員工因為經驗的積累,所以看上去還行;但是和在這個行業真正的西方精英多溝通,你會發現即使你再努力,還是有無可逾越的鴻溝,因為他們在創新性方面的建樹,對全局的把控,對細節的專註,是從小缺乏創新教育的國人無法匹敵的。
中國的教育還是要引導學生多思考,而非充填知識;尋找知識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遠大於知識本身


我覺得他們活得比較自由啊…
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真的是異常勇敢且堅定啊…
跟我一屆的美國phd兩個人是工作了幾年之後回來讀書的…一個harvard本科,畢業後在ngo工作,來讀書的目的是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統計相關的問題想弄明白
一個carnegie mellon畢業的,工作貌似是美國教育系統教學評估,也是為了工作的進一步改善…
反觀自己 嗯 我就不說什麼了
我們拋開學術能力等等不談 我覺得我基本上在國內沒怎麼遇到可以很堅定自己想法內心的同齡人…大家的職業選擇和規劃基本上就是參考工資待遇吧…
但是真正做好一件事真的不是敷衍了事的態度可以達成的…至少對於大多數普通人是不行的
同時我覺得美國社會對人的包容性也很高…在國內穿衣服稍微出挑些都有人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出國前跟長輩吃飯已經提到要趕快找對象女孩子再不找對象就不好找了之類的…
總之感覺國內枷鎖比較多 我內心也不夠強大 沒能做到全然不顧

本質還是跟社會發達程度有關啊…


以機械工程這種學科來說,學的雜,多,淺。剛畢業的大學生自己什麼都幹不了。

就我所接觸的中美機械系同學來說,國內學生知識明顯更多,更偏向於企業需要的人才。
而在美國,多數大學連機械製圖都不教了,電腦製圖都是選修課,本科畢業後好多新來的工程師連2D圖紙都看不懂。摸過機床的更是寥寥無幾。

其實我們國內的同行真的很強。
但歐美國家贏在企業多年的積累,體制,制度。

企業懂得人才儲備。公司知道剛畢業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懂,樂意長年累月花大價錢(高工資)培養一個合格的機械工程師。

分工明確。沒有一個工程師會被派到工廠做工人,輪崗也是作為學習,多不超過一個月。沒有任何設計是一個人完成的,也就不需要掌握全面的知識。不懂生產知識,在各種設計審核會議時自然有高級工程師或工人反饋。沒有人可以獨當一面,也不需要你獨當一面。

結構穩定。人事變動不多,員工不浮躁。

社會穩定,人不浮躁,或者可以說死氣沉沉。階層固化比國內嚴重,沒有窮人賣個房子就一輩子不愁吃穿了,也沒有暴發戶。多數機械工程師都勤勤懇懇的干一輩子技術。即使灣區的程序員是我們工資的好幾倍,但也沒聽說有人因為羨慕而轉行。

最後再贊一下我們國內的同行,國內的人才並不比國外的差。

差在國內做實業被人笑話。


一同學 讀完博士啦找工作 非常優秀
論文不少 爸媽想他離家近好照顧家裡

去省會投簡歷 那單位說本科要211
根本不管你研究生 博士的學校(本科一般 但是發奮考研博都是北大)

怒而出國!!!
回頭說起這事 他只說啦兩個字

謝謝


不說別的,就拿新加坡(也算大半個華人社會)來比,我覺得就是超出課綱之外的部分做的比中國好的太多。一方面,新加坡有完善的課外活動制度,有義工小時數要求,有活動的參與要求,每個人至少從小學到大學能選擇一種課外活動,從體育到藝術,從音樂到技術。新加坡學校可以很輕鬆地撥款為學生買器具,為學生開假條,而國內的老師很多只會說這是不務正業(特別是高考大省的,因為競爭太激烈),所以說在課程之外的人才,國內就比國外差的不少。


某位知名整形專家,出了一本關於整形的書,被人視為經典,裡面都是他親自畫的各種圖。誰能想像三十歲以前,他是一個畫畫的。這在中國完全不能想像的。中國人活的太累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一直不公布月球背面的照片?
在亞馬遜全球開店中沒有自己的店鋪,只能簡單的發產品,是不是被騙了?
如何看待巨石強森將參與美國總統競選?
歷史上哪個美國總統的外交政策是最差的?
王力宏用中文發微博,呼籲美國禁槍,你怎麼看?

TAG:學習 | 美國 | 教育 | 留學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