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 聯合銀聯正式宣布入華,這對國內移動支付將有怎樣的影響?

今天三星和蘋果先後聯合銀聯宣布入華,先前 iOS9.2 正式版發布時 Apple Pay 也開放了一小會兒,那麼 Apple Pay 能像支付寶微信那樣在國內大展身手嗎?

PS:目前個人在商場支付更習慣現金或者刷卡,還是有很多商戶不公開提供支付寶付款的,然而刷卡雖然不要密碼但是要簽名還是麻煩,Apple Pay 貌似很愉快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2016/2/18 Apple Pay 正式上線,各大常用團購類 App 更新支持 Apple Pay。是否驗證密碼根據個人設置有所不同,開通小額免密的POS機可以不輸密碼。


不是銀聯抱蘋果大腿,也不是蘋果抱銀聯大腿。這是面臨微信、支付寶這些new school的競爭時,old school們的抱團反擊。

new school們依靠對客戶需求的敏銳預測和客戶體驗的持續追求,在支付市場成功打下江山積累了商業銀行多年追求的客戶。

而灰頭土臉的old school轉頭擁抱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的祖師爺,心想「這樣看你們這些小婊砸還怎麼鬧騰。」

那邊箱美國的old school推出Pay業務也快兩年了,在全球四個國家一直不溫不火,近半年甚至下滑了。沒辦法,受理環境不好被豬隊友坑了啊。這不,抱上「new money」 CUP這個土豪,我們一定能在遠東打贏翻身仗。

-----------------------------------------
手機先答,之後再補充。

早上搶先體驗了一把,7-11買的豆漿。售貨員等待我打開微信還是支付寶的時候,我說晶元卡支付,然後他拿了pos,我把手機貼過去,屏幕點亮指紋識別,付款成功走人,很便捷。


分享一篇我寫的原創文章,裡面涉及到了很多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標題:在美國尚未成功的Apple Pay,能在中國打翻身仗嗎?

黃君賢博士,現為支付集成服務商 BeeCloud 的創始人兼 CEO,曾在 Google 總部、ATT 研究院、微軟矽谷研究院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計算機網路和移動互聯網研發。更多支付行業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BeeCloud支付」 。

2016 年 2 月18 日,蘋果再一次證明了其在中國市場的巨大影響力。


Apple Pay 登陸中國 12 小時內,旗下硬體設備綁定了超過 3800 萬張銀聯卡,這還不包括大量因為網路過於繁忙而無法綁卡成功的用戶,這個成績相當漂亮。與此同時,是鋪天蓋地的媒體自發傳播與全民大討論,微信朋友圈、微博、知乎,甚至廣播電視里都滿是對 Apple Pay 的討論。


那麼,Apple Pay 是否能夠順著首日綁卡的利好,迅速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與微信、支付寶分庭抗禮呢?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Apple Pay 在美國:普及度差強人意

Apple Pay 在美國的發展情況不盡人意。


考慮到 Apple Pay 在海外市場已經推廣運營了 1 年多,我聯絡了很多在海外的朋友,問他們的直觀感受。


在美國,基本上除了加州,甚至說在加州的灣區(又稱 「矽谷」)之外,Apple Pay 的使用都比較有限。雖然一些大的連鎖店,例如 Whole Foods,Best Buy,Walgreens,CVS,Chevron 都已經全線支持 Apple Pay 刷手機支付,但是大部分商家,尤其是線下餐飲店,還不支持。

這些被諮詢的美國朋友中,使用過 Apple Pay 的只佔 1/3,其中,部分人使用 Apple Pay 是因為類似去年信用卡公司 Discover 與 Apple Pay 合作推出了高達 10% 返現的這類優惠政策。


一位在矽谷的朋友表示,即使在 Apple 總部所在地,他還沒有遇到一家能接受 Apple Pay 的餐廳。市場調研機構 InfoScout 一項涉及 30 萬人的調查也證實:2015年中,Apple Pay 在所有可用交易中所佔份額只有 2.5%。


在線下市場,到目前為止 Apple Pay 在美國的發展並不像國內看起來那樣火爆。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的信用卡已經非常普及。截止 2015 年,美國人均信用卡持有率是 8 張,而中國人均信用卡持有則只有 0.34 張!


另外,與刷信用卡相比,基於 NFC 技術的 Apple Pay 在線下場景中的使用體驗並沒有太大提升(美國傳統信用卡公司的無接觸支付技術已經很完善)——無非是從錢包里掏出一張卡來刷(信用卡無需輸密碼)與從口袋裡掏出一個手機來「刷」的區別。


這種情況下,美國大眾多年使用信用卡的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尤其是很多用戶對刷手機的安全問題會有擔心,無論事實如何。

Apple Pay 能做哪些微信和支付寶做不了的事?

Apple Pay PK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首先,在安全性上,Apple Pay 實現了支付過程的物理環境隔離。


與微信、支付寶這類軟體不同,Apple Pay 必須依賴蘋果手機端一個專門用來存儲加密支付信息的硬體晶元,名叫 「Secure Element(SE)」。iPhone 6 及之後的蘋果設備才有 SE,老版本的蘋果手機是沒有這種硬體的,所以也不支持 Apple Pay。

用戶綁卡時,蘋果的 OS 將信用卡或借記卡數字化,並將卡信息及密碼信息一併存入SE中,由於這些信息存在於一個單獨隔離的硬體當中,而不會出現在文件或內存中,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與刷銀行卡相比,Apple Pay 在安全方面的另一點改進在於,付款時,收款方無法獲得用戶的銀行卡信息,取而代之的,是 Apple Pay 為每一筆交易動態生成的安全碼(類似於用支付寶、微信掃碼支付時,收款方也無法獲得用戶銀行卡信息)。


其次,在支付體驗上,Apple Pay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巨大體驗提升。


對線上場景而言,國內很多主流的 App,如美團、大眾點評、唯品會,噹噹等都在 Apple Pay 入華第一時間宣布支持 Apple Pay。打開這些 App 付款時,在 App 內部就能彈出 Apple Pay 的支付頁面,用戶手指按在 Home 鍵上,通過 Touch ID 指紋認證即可支付,體驗更好。而由於操作系統的限制,支付寶和微信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不跳出 App 就支付的。不過,用戶對微信和支付寶支付時的兩次 App 跳轉的忍受程度因人而異。


在線下場景,Apple Pay 的優勢非常明顯。在線下收銀時,用戶拿出 iPhone 放在支持 Apple Pay 的 NFC contactless(非接觸式)收銀終端前(比如,VISA的PayWave,MasterCard 的 PayPass 和銀聯的閃付終端),手指放在 Home 鍵上做指紋認證,就可完成付款。付款信息通過 NFC 傳遞到收銀終端,然後再傳到銀行後台,交易完成。


這個過程中,即使手機完全沒有信號,沒有任何 WiFi 可用,甚至是開了飛行模式,都依然可以完成支付。而支付寶和微信的線下掃碼支付是絕對需要手機有網路的,當網速慢或者乾脆沒網時,其體驗都是要命的


另外,Apple Pay 完全不用解除鎖屏,系統會自動感知周邊的 NFC 設備,用戶用手按在 Home 鍵上就能完成支付,無需看一眼手機屏幕;而這時,支付寶、微信的用戶也許還在解鎖屏幕,打開支付寶 App、微信 App,看著不是很亮的手機屏幕里的小字,尋找付款掃碼的界面,再掃碼並等待龜速的網路請求的過程中。


在非常強調體驗與速度的線下場景,多等一段時間和多經過幾個步驟,即使耐心的用戶可以忍,他身後排著長隊要結賬的其他用戶也不能忍了。


第三,在費率上,Apple 這一次終於拿出了誠意。在 Apple Pay 之前,Apple 給所有虛擬物品強制推的 In-App Purchase(內置購買)由於 30% 這一讓人咋舌的費率讓很多國內 App 開發者望而卻步。Apple Pay 不直接向商家收費,而是由渠道從本來的手續費中向其分成。


雖然沒有對外公開,美國媒體報道的 Apple Pay 在美國的分成比例是 0.15%;在英國,由於歐盟的一些限制,這一比例更低;在中國,猜測這一比例會低於美國,因為國內支付手續費普遍比美國低。


之前據說由於分成比例的分歧,Apple 與銀聯經歷了超過一年的曠日持久的洽談。最終談定的比例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Apple Pay 不會在交易費率上給商戶帶來太大負擔。不考慮營銷優惠的話,使用 Apple Pay 與使用支付寶和微信相比,費率基本可以持平,約在 0.6%。

Apple Pay 入華,銀行銀聯助力

銀聯的反擊。


Apple Pay 入華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它更受整個支付生態的歡迎。站在銀行、收單機構和卡組織(銀聯)的角度來說,支付寶和微信帶來的顛覆太過徹底,踢開了銀聯和其收單機構,還把各大銀行「踩在自己腳下」,一個電子錢包,關聯了所有的銀行卡,甚至還可以在裡面理財。


長此以往,銀行的錢全部都流進支付寶和微信的餘額了,更不要說銀聯該何去何從了。不得不說,這是支付寶和微信的商業成功,但是各大銀行和銀聯也勢必會誓死捍衛自己的利益與地位。


而就在此時,Apple Pay 適時入華。那麼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銀行與銀聯夾道歡迎呢?


首先 Apple Pay 沒有微信、支付寶的餘額的概念,用戶存量的錢依然存在銀行里;其次,Apple Pay 本質上就是讓用戶更方便地刷卡,銀行/收單機構/銀聯 7/2/1 這一雁過拔毛式的手續費分成模式依然成立,甚至更好,因為 Apple Pay 會將一部分現金支付的用戶轉變為刷卡用戶


此外,Apple Pay 的技術接入難度被降到最低,對 Apple Pay 的線上推廣大有裨益。雖然從 App 接入新支付方式的技術難度來說,App 團隊自身的技術實力不同,面臨的挑戰或大或小,但是,我們 BeeCloud 和其他同類聚合支付服務平台已經將不同支付渠道之間技術接入的難度降至最低的同一起跑線。


拿 REST API 舉例,對於已經接入 BeeCloud 的開發者來說,接入 Apple Pay 只需要在後台配置 Apple Pay 的參數,並將請求的 channel 參數改為 Apple Pay 對應的參數即可。


基於以上這些前提,Apple Pay 在中國擁有巨大的機會,再加上銀聯在中國市場的巨大能量,Apple Pay 從一進場就已經是牌桌上擁有重磅籌碼的玩家。

Apple Pay 在中國跑馬圈地也沒那麼容易

Apple Pay 的中國之旅。


然而,與現在在國內大紅大紫的微信和支付寶相比,Apple Pay 如果要在中國迅速開疆拓土、跑馬圈地,將面臨多方面的巨大挑戰。


其一,Apple Pay 在中國的推廣首先需要獲得線上線下收單商戶的支持。


就線下而言,銀聯標準的 POS 機目前完成非接觸式改造升級的比例不超過 60%,而且,在沒有補貼或者優惠券的前提下,與美國市場類似,商戶並沒有較強的意願來支持或推廣 Apple Pay。此外,Apple Pay 要直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強大市場運營能力挑戰。


「運營本土化」是 Apple Pay 要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否要跟進微信與支付寶的市場推廣策略?如何調動支持 Apple Pay 的第三方應用參與整體運營?將是蘋果不得不主動思考的問題。


其二,Apple Pay 目前只支持 iPhone 6 及以上的最新幾款蘋果手機。


這類最新款手機的擁有者一般是偏年輕的果粉,包括用分期付款購得蘋果手機的大學生人群,這個用戶群體在整個社會人群中的消費力佔比值得研究。而支付寶、微信顯然擁有更大的數億級的用戶基數,包括大量的 Android 用戶,以及極大的先發優勢——大量用戶已經在很多場景下習慣固定使用微信或支付寶來進行付款。


其三,Apple Pay 還面臨來自其他手機廠商推出的新興支付方式的衝擊。三星 Samsung Pay 計劃今年 3 月進入中國,並定於 2 月 24 日正式開啟公測。Google的 Android Pay 何時入華,未來小米、華為這類本土手機廠商是否會推出自己的支付來應對來自Apple的挑戰,或是與微信和支付寶抱團來打入戰局,目前來看還存在很多未知數。


Apple Pay 入華掀起的洶湧波濤,也預示著未來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格局將會更加複雜、多樣。對於用戶而言,更多的選擇也意味著更多的便利和優惠。真刀真槍的支付市場爭奪戰的背後,是多方利益的平衡,巨大的金融市場不會也不允許有一家獨大的壟斷出現,多足鼎立的動態平衡將會是未來的大趨勢。在這個錯綜複雜、洶湧變化的巨大的支付市場中,無論是對於大公司,還是新興的初創公司,都醞釀著機會。

最後希望對支付有興趣的童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1jvawsfEVJorrYOh927E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贊同最高票回答,接下來對他的某些觀點進行一些微小的批判。
@Jesse Chan 強調了Apple Pay和支付寶、微信支付不一樣,沒有直接競爭關係,但在回答中卻明顯地在貶低支付寶。(下劃線部分為引用他的回答內容。)
1.反對」支付寶污染了門店體驗「這一說法

像快餐店、便利店這些商家,且不說他們中的很多本身就並不支持銀聯卡,而他們的門店體驗已經被支付寶毀過一遍了,我的眼睛已經被污染過一遍了
想像一下星巴克的落地窗店面上要貼上巨幅的藍色支付寶海報的景象吧
「任何一個在乎自己商業品牌形象的商家,是不會輕易選擇接入支付寶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星巴克。」

門店體驗和是否能用支付寶支付並沒有直接關係,這個鍋支付寶不背。例如麥當勞也可以用支付寶,但它並沒有貼著藍色巨幅海報,很多商家也只是在收銀台處放了個小小的支付寶LOGO。然後大家也想像一下,一家沙縣小吃店貼著支付寶海報,消費者會覺得這張海報污染了自己的眼睛嗎?

2.反對「支付寶更low,Apple Pay/刷卡更高大上」的說法
答主是沒有直接這麼說,但是在他的話語中可以明顯感覺到。

「任何一個在乎自己商業品牌形象的商家,是不會輕易選擇接入支付寶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星巴克。」
「支付寶那是拿真金白銀像訓狗一樣教那些大媽們用」
「銀聯不會因為ApplePay的存在把POS機鋪到煎餅攤這樣支付寶的領地去。」
「不過下次去星巴克拿券買咖啡,只掏3元升杯的時候,也不會出現身上沒現金,刷卡又覺得羞恥這樣的情況了」
「因為實在受不了在任何一條ApplePay新聞下的評論里看到一堆人在說自己不用ApplePay用支付寶,結果點其主頁一看來自紅米Note。」

答主身為一個看不起紅米NOTE和支付寶,身上不帶現金超過3元的高逼格青年,答主用了高大上的星巴克和煎餅攤做對比,寧可為了花3元升杯經歷繁雜的刷卡,也要黑一波支付寶。(現在的煎餅也要5塊錢一個了大哥)
反正星巴克在我眼裡和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這些店沒什麼本質區別,憑什麼可以用支付寶付錢就Low了?嗯?


3.反對「ApplePay跟支付寶並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的說法

「而目前同時有銀聯卡POS機,又支持支付寶的商家,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
「ApplePay的本質=刷卡!!!」

不知道答主對於刷卡的理解是什麼,從消費者的角度,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扣的不也是銀行卡里的錢嗎?
雖然不是有POS機的地方都支持支付寶,但是同時有這兩樣的商家已經涵蓋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方面了,不知道答主是生活在哪個城市,反正我老家在的三線小城,大部分的超市、酒店、商場,都支持POS機和支付寶/微信。

「支付寶目前主要瞄準的,還是小額支付的場景。類似便利店、超市、堂食快餐。而銀聯POS機所覆蓋的商家,客單價比支付寶所覆蓋的商家要高得多。」

通常情況,刷卡的消費金額確實比用支付寶來得多,但答主卻一直強調星巴克,所以答主去一次星巴克消費是比我逛一次超市、吃一次麥當勞消費要高出多少呢?反正支付寶的支付額度是10000,還可設置2000以內免輸密碼。
-------反對完畢,以下是我個人觀點------
4.Apple Pay和支付寶/微信支付就是有競爭關係

隨手截了幾個新聞標題。銀聯代表的傳統支付和支付寶/微信這些新型的移動支付,已經不是競爭一天兩天了,你可以從技術層面上分析說,兩者的支付過程不一樣,但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些都不過是一種付錢的手段。

5.在國內,Apple Pay還真就是干不過支付寶
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這裡是從商家的青睞度和用戶量上說的,Apple Pay不過是傳統刷卡的升級版,而它的局限也顯而易見,必須要有POS機,只支持iOS設備,而且是最新型的那幾款,市面還有不少iphone5和5s,甚至4s,更別提用戶最多的安卓設備了。而支付寶和微信就方便多了,傳統的商品掃碼槍或者一部手機就行。

6.銀聯為什麼這麼討厭支付寶呢?

引用澎湃新聞的一篇文章:
對銀聯來說,道理其實很簡單。

支付寶和微信們推廣的掃碼支付,都繞過了卡組織,第三方支付一方連接商戶,另一方面與銀行直連,在這種「三方模式」下,作為卡組織的銀聯,基本被踢出了這場掃碼支付遊戲,也不用想賺收單的錢。

相比傳統的Pos機刷卡業務,銀行也沒拿到「好處」:傳統支付業務中可以充當收單方和發卡行的銀行,在掃碼支付里變成了提供支付通道的角色。

而在Apple Pay這種模式下,依舊延續了銀行卡收單的四方模式。在這個模式里,卡組織銀聯負責轉接清算,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和商戶各司其職。換句話說,這種沒有主導方、各方共同投入,共同做大的方式,更受傳統金融機構的青睞。

簡單來說,就是支付寶和微信的支付方式,銀行賺不到錢。

7.然而,蘋果並不是要和支付寶競爭
Apple Pay不過是蘋果龐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項,目的很簡單,為了方便消費者,讓果粉們更方便地刷(Zhuang)卡(B)。它的出現簡化了傳統的刷卡消費過程,經常需要刷卡,而又同時是蘋果的用戶,即可享受到便利。它不是為了要和支付寶、微信們在移動支付上分一杯羹。蘋果的競爭對手還是其他的手機廠商,不會是支付寶和微信。

8.Apple Pay的出現,對國內移動支付將有怎樣的影響?(終於切題了)
單就一個Apple Pay來說,它僅僅簡化了蘋果用戶刷卡的流程,對整個移動支付影響並不大。但是在蘋果的帶領下,必將使得其他手機廠家也推出類似的支付功能,例如Android Pay、SamSung Pay,可以預見不久之後,國內的手機廠商也會跟上,Mi Pay、Meizu Pay、鎚子Pay之類的也不遠了。
所以,當市面上大多數手機都可以簡化刷卡的流程後,它的影響當然是巨大的。
對經常刷卡的消費者來說是件好事,萬年不變的繁雜刷卡過程終於簡化了。
對商家來說,他們手裡的POS機出鏡率更高了,收錢效率也高了
對於銀聯來說,雖然會用Apple Pay和各種Pay付錢的人,大多還是以前那些刷銀行卡的人,但是簡化了流程之後,必將吸引不少新用戶,畢竟普通消費者們,這些不過是付錢的手段,我們只在乎方便,哪個方便,就用哪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米羅
鏈接:Apple Pay登陸中國,幾家歡喜幾家愁? - 莫道尋常 - 知乎專欄

2014年9月份,當Cook船長一邊演示Apple Pay的便捷支付,一邊說「That"s it」時,我就意識到新的「移動支付」模式來臨了。

隨著Apple在上海自貿區建立公司,以及隨後與中國政府、銀聯以及銀行的艱難談判,直到今天,朋友圈已經被2月18日的Apple Pay登陸刷屏了,包括四大行在內的19家銀行都在宣傳。

真有那麼好嗎?或者只是曇花一現的噱頭?本文嘗試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Apple Pay到底是什麼?
2.對移動支付市場的影響?
3.未來前景以及演變?

Apple Pay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識到,Apple Pay支付時是不需要聯網的!不需要聯網的!不需要聯網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針對有讀者評論說,支付寶掃碼支付也不需要聯網的說法,我查了一下支付寶的官方說明:"首次使用支付寶錢包掃碼支付是需要網路才可以使用,之後無需網路也可以支付。溫馨提示:如果您關閉小額免密功能,每次使用支付寶錢包掃碼支付都需要網路。")

支付是離不開場景的,讓我們回想一下線下支付的場景。去超市買東西,很早之前只帶著現金,流程是,掏錢--付款,只涉及顧客跟商家兩方;有了信用卡之後,流程是,掏卡--刷卡,這其中涉及到顧客,商家,發卡行,收單機構以及卡組織(銀聯等),後三方一般是721的手續費分配比例,這種模式一直持續,直到支付寶們橫空出世。

支付寶們的革命是顛覆性的,一隻腳踢開了收單機構和卡組織,另一隻腳把銀行踹到自己身後,用一個電子賬戶(實際是記賬簿)關聯了各家銀行卡,什麼都是自己來。不得不說,支付寶是成功的,越來越大,金融帝國無邊無涯,但支付市場的矛盾,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戰鬥就是這樣打響的。

卡組織要生存,線下支付是其生命線,其與支付寶們之間絕對話不投機半句多。銀行與支付寶們之間是相愛相殺,時髦點叫「競合」,但銀行也不甘心當一個默默的提款機,也要走上前台獲客。

怎麼辦?怎麼辦?誰能提供一套移動支付解決方案:一方面支付體驗超爽,甚至比支付寶們的掃碼還爽,另一方面還能帶著銀聯和銀行一起愉快得玩耍,當然,如果安全上還能完勝支付寶們最好了!於是,Apple Pay來了。

有人說,Apple Pay甚至都不屬於移動支付,其實質是用手機替代了卡,拿卡出去算什麼移動支付,應該屬於卡的劃時代創新,卡介質的電子化。但個人認為,從其載體,手機終端看,仍是移動支付。

用手機代替卡,是好多人由來已久的想法,NFC之前斷斷續續喧囂過好多次,始終也沒火起來,就是因為這個鏈條上多方的利益之爭。此處涉及一個概念或模式,叫TSM,可信服務管理,是基於「一卡多應用」技術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空中發卡」和應用管理體系,什麼意思呢?一張小小的卡片上可以承載(虛擬/模擬)多張銀行卡或應用。例如,我有工農中建的卡,共四張,每天帶著太麻煩了,就在手機上虛擬出四張電子卡來,想用的時候就把手機掏出來,多方便。

虛擬多張卡這件事,有兩種技術,一種叫HCE,基於主機的卡模擬,一種叫SE,安全單元。前者是軟體實現,不用在手機上單獨安裝硬體。後者是硬體實現,在手機上裝一個安全單元(SE),專門用來存儲卡的敏感信息。

根據Apple自己的說法,手機中的SE know nothing of 客戶、卡以及交易。並且SE中實際存的是一個令牌(token),發卡的時候生成的,在SE中加密存儲。當接近非接POS設備需要Apple Pay 支付時,提示客戶按指紋,獲取對SE的訪問許可權,讀出token,通過NFC傳給POS,POS把交易數據和token發給銀聯、發卡行,發卡行根據token對應到實際的實體卡,完成扣款,這就是交易流程。

你看,Apple只是負責自己的事情,其他事情一概不參與,不知道,很克制,這就是Apple的聰明之處,值得大家學習。前段時間張小龍在飯否的語錄被大家翻出來時,很多人都八卦東莞的細節,我卻看到了張大神做微信時的剋制,對,剋制,是一種美德。

對移動支付市場的影響?

Apple Pay的影響力,Apple以其卓越的品牌且攜中國千萬忠粉開了一個好頭,但其最終影響力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主要看銀聯給不給力。在這場戰鬥中,銀聯應該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應該是最主要的推動者。

還是從發卡行、收單機構、卡組織來看,由於Apple Pay沒有過多觸動大家的利益,只是提供了一種可選的支付模式,所以,對發卡銀行而言,並非重大利好。現在銀行搞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是獲客,獲客,獲客,Apple Pay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對銀聯而言,這反而是機遇,一種無論線下還是線上都可以與支付寶們爭奪的利器,把純粹依靠卡的支付搶回來,把線下刷卡搶回來,把掃碼支付踢出去,把線上支付咬一塊肉回來!但是,但是,銀聯願意付出多少呢?

並且還有三個赤裸裸的現實擺在面前。

一是移動支付場景為王,又有誰有像淘寶、天貓、京東這樣的大商城,沒有商城就沒有話語權,再好的支付方式商城不支持,怪誰?例如,京東就不支持支付寶。

二是用戶的消費習慣引導,把卡添加到wallet再激活,信用卡還要打客服電話,門檻真不低,就拿現在支付寶和微信的掃碼來說,為了引導這一習慣,砸了幾十億都屬於保守估計,還有他們的地推力量也鮮有企業比得上。

三是iPhone6及以上機型中國用戶的數量,Apple沒有公布具體數字,但看市場各種分析,千萬是有的,相比支付寶和微信,那也是小眾。(抱歉,具體數據我拿不到)

如此種種吧,我看好這個模式,但不認為Apple Pay能支撐銀聯的期望。銀聯搶奪市場的能力,那簡直是……

未來前景以及演變?

還是那句話,好模式,開了個好頭。Google帶著Android Pay可以回歸了。有Apple,Google,三星,華為等大企業在,手機代替卡的時代已經向我們招手了。

如果銀聯、銀行,跟這些企業一起努努力,或許跟支付寶們有一拼。但我始終對馬總充滿信心,保不齊改天支付寶也加入Apple Pay了呢,銀行卡的實質是什麼,其實並非賬戶,而是身份,銀行櫃檯已經驗證過的身份,Apple Pay本質解決的也是身份識別問題,支付寶賬戶也是身份啊,真想談,沒問題的。

我對這件事情最大的期待就是,什麼時候實體卡可以完全用手機代替,然後支付方式多種多樣,有掃碼,有掃臉,有指紋,有各種Pay,客戶,小商戶得了各種實惠……至於像沃爾瑪這樣的大商戶,它恨不得自己發信用卡呢。

我其實覺得掃碼挺方便呢……

晚安。


聲明:本文內容與作者所任職單位沒有任何關係。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莫道尋常[mdxunchang]。混跡銀行,行走在業務與風險之間,這裡沒有乾貨,也沒有私貨,每一篇都是思索與感悟,於尋常處探索真知,踟躕獨行,吾道不孤。

http://weixin.qq.com/r/e0PXz4DEgd3_rcSs9xZp (二維碼自動識別)


apple pay正式在國內開放大概也就是這兩個月的事情了。
從目前線上支付的體驗流程來看,算是比較方便,使用iphone的指紋認證和屏幕解鎖密碼進行支付
缺點是

  • 添加卡片流程慢,複雜
  • 初期支持apple pay的商家範圍不夠廣。

對國內移動支付的影響,
從支付機制上來說,apple pay與微信和支付寶是完全不同的。但!
用戶不會在意這些內部機制的問題,就目前國內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的普及度來看,apple pay在線上支付的地位仍無法撼動另外兩家。
尤其是,國內商戶app若是支持apple pay一定會支持支付寶或微信其中一種。甚至有很多商戶可能還不會支持apple pay
何況目前支付寶及微信做了那麼多豐富的功能,而apple pay僅僅是硬體上略有支持而已。

那麼,apple pay想要逆襲必須是從線下推動線上來搶份額。

如何推動?當然這部分是銀聯方面做工作,閃付pos普及是必須的,然而這能起到顯著效果么?
答案是未知的,目前越來越多的線下門店支持微信及支付寶,而且線下消費線上付款的方式也越來與普及(大眾點評、支付寶的線上買單形式)。

線下支付的市場已經早已被瓜分殆盡,從別人嘴裡搶肉。對於銀聯來說不簡單。
因此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他只能靠運作,靠銀行靠政府,通過出台政策對其他支付手段進行打壓。
短期來看,apple pay並不會興起什麼樣的波瀾,長期來看,這取決於銀聯的動作。而蘋果?apple pay只是他試水的一個棋子。

利益相關:我目前負責自家產品的apple pay功能的接入


Apple Pay 是銀聯閃付的宣傳第一槍,並不惟一,將來必然還有 Mi Pay, Meizu Pay, Huawei Pay ...

關於移動閃付,之前公司樓下自動售貨機閃付 62 折,要使用這個功能需要去 ATM 機器將現金存入銀行卡上的現金賬戶,用起來的確方便,但是上班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錢包並不放在身上,而且從錢包里拿出閃付卡跟拿零錢支付幾乎同等時間

所以 Apple Pay 入華後,面對這種面對面小額支付的場景(便利店,咪錶停車),是極大的提高了便利性,但是對於並不支持刷卡交易的場景(快餐店等)必然還是微信支付寶的天下

至於 Apple Pay 以及銀聯閃付的未來,就要看銀聯能夠花費多大的精力來推廣他的閃付終端了


剛好昨天在公眾號寫了一篇相關的文字,摘錄一部分在下面,回答問題:

1,Apple Pay與國內電子支付的區別:

在開始,先來了解一下Apple Pay的原理:Apple Pay在添加信用卡或借記卡的時候,其並不存儲實際的銀行卡號,而是通過系統分配的一個設備賬號,對Apple Pay賬號進行加密,並將其存儲在設備的安全晶元中。這樣每次支付的時候,設備與銀聯雲閃付結合,通過業界領先的Token技術使用一次性的唯一動態安全碼進行授權。

由此可以發現,Apple Pay實際上算不上第三方支付服務,而更類似於一種支付的技術。其餘國內目前主流的電子支付服務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而言(以支付寶為例):


Apple Pay不涉及自有資金管理和清算,不參與買賣雙方交易的任何環節(交易雙方為銀聯方和商務方)。


而支付寶則不同,買方是將錢款打入到支付寶的賬戶,然後再由支付寶將錢款再打入到賣方的銀行賬戶里,從而完成一次交易。


兩者一個簡單的對比圖如下(隨手所畫,多多包涵):


圖1:Apple Pay支付方式


圖2:支付寶方式

而Apple Pay之所以採用這種支付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迫於國內的政策監管壓力。因為Apple Pay不涉及具體的交易數據,因此不需要像支付寶那樣提供第三方支付寶牌照(當年支付寶為了這個牌照,幾乎砸了自己在投資者心目中的招牌),這樣Apple Pay才能順利的進入國內市場。


對於電子支付另一個很看重的安全性上,理論上來說,Apple Pay安全性更好一些,但是國內的電子支付廠商經過多年的耕耘和努力,在支付服務上也已經做的相當安全。

在支付的便捷性上,Apple Pay的支付方式更類似於NFC,只需要將手機等設備靠近支持銀聯雲閃付的 POS機,通過指紋即可完成支付動作,而不需解鎖手機和打開軟體。


2:Apple Pay對國內電子支付市場的影響


目前國內主流的三大電子支付廠商有中國銀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


中國銀聯在國內大部分消費者眼中,一直是傳統電子支付的印象。通過此次合作,中國銀聯將進一步拓展其在電子支付市場的份額,但是由於其不夠靈活且有政策方面的壓力,相信其對普通消費者的影響不大。


支付寶自2004年創建以來,一直幾乎是國內電子支付的代名詞。直到去年微信紅包的橫空出世,將支付寶打了個措手不及。不過支付寶很快就回過神來,雖然有些作死,但是畢竟在國內有著10年的良好口碑,且是很多消費者唯一的電子支付手段。在今年,又拿下了與央視春晚的投標,一時風頭無兩。只要阿里不作死,做好用戶的支付體驗,不要再有通過支付產生社交的幻想,雖然對其市場份額有影響,但是其國內支付老大的地位在一段時間之內,暫時無憂。


IT哥認為,Apple Pay入華對微信支付的影響最大。微信支付自去年的紅包大戰崛起以來,在電子支付中,一直以朋友間的微信紅包為主流。而今年O2O大爆發,正是微信支付藉此培育用戶的支付習慣,創建用戶支付場景的最佳時機。而此時,Apple Pay入華,在微信支付尚未完全站穩腳跟的時候,相當於對微信支付是一次重擊。


事實上,雖然Apple Pay入華對國內電子支付市場影響巨大,但並不代表Apple Pay就能完全成功。除了監管壓力,對於國內用戶支付習慣的培養,支付場景的創建,支付體驗的改善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Apple Pay入華,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基本沒有影響。

正如前面有人說到的,Apple Pay的本質是刷卡。想像一下,你家小區門口的包子店、水果攤、奶茶鋪,連普通POS都沒捨得裝的他們會專門買一個閃付卡POS機就為了服務少數的蘋果用戶嗎?

論操作步驟,Apple Pay的NFC技術的確是最快捷的,沒錯。但考慮到使用這種技術的成本,能接受Apple Pay支付的商家目前還只局限在大商場、連鎖超市、小資咖啡館這樣的地方。

而真正能讓普羅大眾體會到cashless的便捷的,還是取決於在我沒帶錢包的情況下,我能否打車、買早飯、在小店買酒水飲料、在路邊餐館吃飯、買電影票/門票/火車票/機票,或是在身邊朋友代為付款後能迅速地還錢……而這些方面,恰恰纔是微信和支付寶的主要使用領域,也是Apple Pay毫無用武之地的地方。

畢竟,列印一張二維碼的成本幾乎為0。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Apple Pay並不屬於第三方支付服務,其工作原理是將信用卡通過協議綁定在手機上,然後手機以「虛擬信用卡」的形式來代替傳統信用卡使用,Touch ID則提供簽名認證。
它不需要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也不會像支付寶一樣刺激銀行,在政策上使得Apple Pay落地變得更加容易。

其次,蘋果這種模式也大大的保證了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同時由於其綁定和支付都不牽扯到蘋果自身的伺服器,也就不存在分享交易數據的問題,在和國內一些企業進行合作時,威脅性也就自然降低了。
但是國內移動支付尚且惡戰不止,Apple Pay與銀聯達成合作宣布如華前途尚難預測。 國內在移動支付的擴張上早已跟美國處於同等水平,甚至其成熟度已經處於領先,Apple Pay選擇在這一時間節點來華,在短時間內怕是難以掀起大的風浪

更多關於互聯網金融的精彩資訊,歡迎關注"共時財經"微信公眾號(gognshidai-com)獲取噢!


整套方案在各方面比掃碼支付好一些,和美國這種信用卡滲透率過高的國家不同,在中國還是大有可為的。

不過,最大的短板在銀聯。我觀察了一下,發現大部分銀聯pos機櫃員還是不太會用除了插卡和刷卡以外的支付方式。連那個閃付,到現在支持的pos機很多了,大部分時候收銀員還是不會操作,更別提Apple pay了。壟斷企業的效率可見一斑。

另外,銀聯又出事了,二級清算不知道會怎麼被央行處罰呢!


晚飯在麥當勞體驗了一下,幾點體會:

1. 綁定信用卡並取消信用卡消費密碼,可以享受最便捷的支付體驗,比支付寶、微信掃碼能節省至少 10 - 15s 的時間( 6P 測試)。別小看這麼幾秒的時間,可以顯著的提高櫃檯的受理效率,提高整體的購物體驗。所以廠商應該更加有動力去鼓勵 AP 這類支付方式;

2. 支付時服務員驚訝了一下:今天前面幾個都是需要輸入密碼的。可以看出,目前 AP 里綁定借記卡或者開啟消費密碼驗證的用戶比例很高。會大大削弱 AP 的整體體驗。需要輸入密碼的支付過程,又要防止別人偷看,在小額支付時體驗明顯不如 App 掃碼 + Touch ID 的方式。這會成為制約 AP 類支付技術的硬傷。

3. Apple Watch 上尚未試用,但是這類技術的特點可能會激發出一類在可穿戴設備上的支付方案。這是需要聯網的 App 掃碼方案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個人整體看好這類技術佔領市場的潛力,前提是隊友:Android 生態里的各類方案別在安全上拖後腿。


反對檸檬黃同學的觀點。我覺得正常人不會指望在2平米的包子鋪,菜攤子還指望支付寶,刷卡或者apple pay,他們連刷卡都不算,和apple pay有什麼關係呢?

我很支持apple pay和支付寶,微信一起發展,感覺有點像各種信用卡在商家有優惠活動一樣(只不過它們是提供操作便利),有哪個用哪個。我感覺最好的推廣方式就是和品牌合作,apple pay上線第一天我就說和我家門口的711要是有合作就好了,果然,終於不用買個飯拿一堆零錢還有鋼鏰了。

平常逛商場買個衣服,看個電影去個超市,反正都帶著手機,這也是我這種普通員工線下支付 的主要地方,哪個能用就用哪個唄,只要不找零,只要不按著到處卷的單子簽字就是方便的。

對我個人而言,apple pay和我習慣的品牌合作就會自然而然的提高使用率,所以和品牌全面合作利用她們的線下優勢推廣才比較靠譜。

其它的,很難爭過支付寶和微信吧。


獲利方毫無疑問是: Apple 銀聯。

一方面,Apple Pay在社交化媒體分享、線下商戶等媒介的曝光,對於Apple 手機銷售會有移動的推動。

見新聞:
【Apple Pay在12小時綁定3800萬張卡】2月18日凌晨5點開始,Apple Pay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據銀聯內部人士確認,18日下午5點在銀聯內部發布的報告顯示,Apple Pay已經綁定超過3800萬張銀聯銀行卡。據統計從2014年10月發售的iPhone 6算起,到2015年年底。大中華區共賣出8219萬部iPhone 6以上的機型!

12小時,綁定接近4000萬銀行卡,加上有很多人一時間無法添加Apple Pay,還些人在社交圈秀Apple Pay成功綁定,也有很多人秀自己的支付過程,曝光量可以想像。

另外一方面,銀聯通過與Apple的聯姻,在高速上有追上來的趨勢。

還記得之前,支付寶還苦苦的與為數不多的銀行合作,推出支付寶卡通支付;為了滿足支付需求,銀聯支付,也是必須的。

當有了快捷支付,支付寶慢慢的拋棄了支付寶卡通,也慢慢的拋棄銀聯支付。

銀聯慢慢的只能退守線下市場,可是線上的支付寶微信,也不安穩,他們發動了線下「戰爭」,銀聯岌岌可危。

Apple天子出現了,兩者可以雙贏,可以在移動支付(onlineoffline)場景下,迅速掛五檔。

--------------------

當然,Apple Pay base on硬體,建立在硬體基礎之上;而支付寶微信 是建立在操作系統之上,不存在硬體問題,並且支付寶微信的用戶數遠遠大於Apple Pay用戶,綜合而言,銀聯可以加速前行,但是沒勝出可能。

在2016年,市場上還會有Xiaomi Pay,Meizu Pay,Lenovo Pay,Oppo Pay等等,雷布斯肯定不放過這個的呢,不過小米新一代機器需要有NFC模塊~~~

從支付場景和便捷性來看,Apple Pay甩出支付寶支付寶兩條街。

線下支付: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寶,都需要解鎖(大部分還需要輸密碼)-&>打開App-&>我-&>錢包-&>付款(支付寶深度稍微淺一些,打開App-&>付款)

線上支付:Apple Pay內嵌,無跳轉,直接支付,秒付;而支付寶微信還需要跳轉,密碼。

----------

如果再剖析下線下支付,Apple Pay其實就是電子錢包,將所有的銀聯卡都在手機里(不需要帶手機);如果遇到大額的支付,用指紋取代密碼。 原理:IC晶元 感應=NFC模塊 感應。


2-18,Apple Pay入華的新聞成為了朋友圈裡大家爭先關注的焦點,我本人之前也一直在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對於各家Apple、Google、微信、支付寶的IP(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也一直在跟蹤。對這個問題,發表一點個人的觀點:

1、NFC只是一種通訊方式,並不是蘋果獨有的,當國內的NFC基礎設施完善的時候,微信支付、支付寶一樣可以用NFC,獲得與Apple Pay一樣的支付體驗

2、Apple Pay只是將銀行卡「裝進了手機」,跨行支付必須經過銀聯,一定得得到銀聯大力支持;

3、支付的本質是應用場景,這個方面,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的積累,都不是Apple Pay一時能夠趕上的;

4、騰訊與阿里在中國各自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無孔不入,而Apple只是一家比較純粹的手機公司;

5、Apple Pay與微信、支付寶的競爭本質是,新形態的金融服務與傳統銀行爭取用戶的存款,目前觀察仍然是第三方支付系更勝一籌;

6、Apple Pay的來源是美國發達的信用卡文化,第三方支付是根植中國國情的產物,其實錢怎麼流轉對用戶來說是無所謂的,但是誰的服務好,用起來方便,那就一定選誰

7、蘋果公司手機出貨量的比例越來越低(在中國2015的android系統超過80%的佔有率,Apple Pay支持的設備幾千萬台,而同期支付寶實名用戶超過4億,微信月活躍賬戶達到6.5億),Apple Pay能夠成為一個選項,但是無改中國線上支付市場大局。


今天的新聞,足以把那些吹蘋果呸多牛多牛的高贊答案打臉打的啪啪響。

Apple Pay在華失意 銀行轉向二維碼支付

Apple Pay上線之初,銀行和銀聯對其非常看好,但由於用戶體驗稍遜,且在市場推廣方面場景有限,最終敗下陣來。

2017-04-18 19:45第一財經APP殷怡

Apple Pay在中國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在上海南京西路幾家Apple Pay合作商鋪走訪時發現,目前每天使用Apple Pay付款的客戶僅佔個位數,而微信、支付寶支付則是絕對的主流。距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正式在中國上線已經過去一年之久,雖然在上線12小時內的綁定銀行卡數量超過3800萬,但時至今日,曾經紅極一時的Apple Pay在華拓展已然困難重重。

一位銀行高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Apple Pay上線之初,銀行和銀聯其實非常看好這一類非接觸式支付方式的未來,並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去推廣,但由於此類支付方式的用戶體驗稍遜,且在市場推廣方面場景有限,最終敗下陣來。

而銀行目前已經意識到在移動支付市場上想要佔據一席之地,應該改變思路,開發自己的二維碼支付或是選擇與微信、支付寶展開合作。

Apple Pay在華陷入苦戰

以Apple Pay為主導的非接觸式支付在與微信、支付寶為主導的二維碼支付的博弈中,似乎已初現敗局。微信、支付寶以高達3100億元備付金規模佔領境內移動支付市場前十名的90%份額。而剩下10%的市場中,如果算作銀聯體系內,Apple Pay、Samsung Pay、小米Pay、華為Pay,以及銀聯雲閃付等「非接觸式支付家族」依然處在長尾部分。

「產品本身的體驗是Apple Pay失利的原因,」上述銀行高管總結道,「首先是二維碼支付的體驗優勢很強,Apple Pay整體的便捷性和操作的簡易性比不上微信、支付寶,消費者的感受一定是微信、支付寶更簡單,相比而言,由於牽涉多方並且技術複雜,因此整個過程更繁瑣;其次是在推廣投入和營銷活動做得不夠充分,沒有像微信、支付寶那樣建立更多的使用場景,在更廣泛的支付環境為用戶提供大量優惠補貼,因而沒能夠佔得先機,培養起用戶習慣。」

補貼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培養用戶習慣的方法。在推廣階段,微信、支付寶通過大量補貼在全國主要城市的幾乎所有關鍵區域部署二維碼的使用,並且通過各種線上線下優惠促銷手段補貼用戶。 「它們給用戶提供大量優惠補貼,很多線上App通過微信、支付寶支付都可以打折。」一位正在使用支付寶付款的用戶對記者表示。

而Apple Pay除了與銀聯和銀行合作,初始的推廣,無論線上線下都沒有在人力物力上砸下血本。線上推廣中,Apple Pay除了沒有像微信、支付寶的「紅包優勢」,也沒有為用戶提供大幅度優惠補貼;而在線下,Apple Pay也忽略了毛細血管般的長尾支付場景,例如只專註於星巴克、711、KFC等高檔消費場景,而忽略「雜糧煎餅」等小商小販。

即使是Apple Pay的忠實擁護者,到現在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問題,「我自己其實還是願意使用Apple Pay的,因為它對於我們這種風險意識較強的客戶還是有很強吸引力的,但Apple Pay確實在使用的時候體驗還不夠好,即使到現在,我去便利店買東西還是會發現,第一,收銀員不了解並且不能熟練使用Apple Pay收款,其次刷卡機不夠靈敏,很難找到POS機上的對應位置快速刷出,並不像推廣時說的一刷即可。在使用過程中,環境和體驗都有問題。」有用戶如此反映。

同時,相較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無門檻的使用體驗,非接觸式支付的門檻要高出許多。首先,從設備上來說,拿Apple Pay 舉例,只支持Iphone 6及Iphone 6S以上的蘋果手機,並且系統需要升級至IOS 9.2及以上。其次,綁卡過程中諸多驗證的繁瑣,以及實操過程中POS機的各種不配合,很容易就降低了Apple Pay在用戶心中的好感度,更談不上養成使用習慣。

再者,從商家的角度來看,首先,一台帶有非接觸式掃碼功能的POS機安裝需要上千元的成本,而二維碼支付只需要列印一張二維碼,安置掃碼器就可以了。其次,學習如何使用Apple Pay收款的一整套流程顯然也要比掃二維碼來得複雜。僅憑這兩點,商家的偏向性就會非常明顯,而用戶也不再會計較多打開一個App頁面這個步驟。

曾被寄予厚望的近場支付

事實上,銀行和銀聯最初對以Apple Pay為代表是非接觸式支付抱有很大的期望,一度認為這種新型的支付方式可以幫助銀行和銀聯對抗二維碼支付,至少能在移動支付市場上平分秋色。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年的時候,銀行都認為,推出NFC非接觸式支付(近場支付)可以有效對抗二維碼支付,在移動支付市場上扳回一局。再加上三星pay、小米pay一起推出NFC支付,或對現有支付格局形成一個衝擊。即使整體便捷性比不上微信、支付寶,但除去綁卡步驟較為繁瑣,使用過程中的一揮即付,不用打開App還是很方便的,其次安全性和額度大也是優勢所在。

之所以銀行對這種非接觸式支付方式抱有如此大的信心,是因為從理論上來看,它的確有很多好處。Boston Retail Partners(波士頓零售合作商?)今年初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的移動支付領域,Apple Pay目前獨佔鰲頭擁有36%的市場份額。基於NFC近場支付和指紋作為簽名,非接觸式支付的安全性要比二維碼高出很多個量級,也能處理微信、支付寶所無法支持的大額支付。而向來謹慎的傳統金融機構,也是看中了安全性這一巨大優勢。

「進入中國市場之初,銀行們都認為藉助Apple Pay和銀聯本身巨大的號召力和標杆作用,NFC支付前景可期,各家銀行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參與其中。」一位支付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5年「雙12」當天,中國銀聯便聯手20餘家商業銀行共同發布「雲閃付」,首次在國內上線「一揮即付」的支付方式。銀聯方面人士當時看法是,「雲閃付實現了移動支付安全性與便利性的最佳結合,代表了未來移動支付主要的發展方向。」業內普遍觀點也認為,二維碼產業鏈由互聯網巨頭主導,佔據先發優勢,而NFC則由傳統金融機構主導,並預判未來兩種技術路線並存。

隨後,三大運營商也加大NFC移動支付的推廣,同時,Samsung Pay於2016年3月、小米Pay於2016年4月、華為Pay於2016年8月先後上線,聯手銀聯和商業銀行加入非接觸式支付家族,與二維碼支付正面競爭。

銀行攻堅二維碼支付

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面對非接觸式支付節節敗退的境況,嗅覺一向敏銳的商業銀行早已有了新的打算。

「其實,對於銀行來說,一方面是要看用戶使用何種支付方式,但最看重的是在支付方式背後,用戶選擇哪家銀行賬戶。」有銀行人士稱,一些銀行努力成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身後首選的銀行賬戶,而不是取代它們。

眾多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推出掃碼付的服務,例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率先轉向二維碼支付市場,試圖用銀行體系的二維碼支付來佔據市場。建設銀行近日正式宣布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在業務、技術、信用、服務等方面相互合作。

銀聯於2016年12月12日,在與前一年上線「雲閃付」的同一天,正式推出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用以支撐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的有序發展。

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8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41.7%,同比增長達126%。


0 條評論
登錄
來說兩句吧...

我來說兩句

更多功能
請使用第一財經app


我的觀點是,Apple Pay熱一陣子之後,就會消沉下去——就像Apple Music等應用一樣,Apple又一次被高估了。


Apple Pay很難改變馬雲和馬化騰花了兩三年、砸了數十億培養起來的『掃一掃』用戶習慣。不過,僅憑這個原因並不能唱衰Apple Pay。


NFC是扶不起的阿斗,Apple 不能力挽狂瀾

Apple Pay本質是NFC支付,基於非接觸通信技術,可實現『滴一滴』快速付款。Apple Pay跟銀行卡綁定在一起,可以理解為它就是一張銀行卡,對用戶來說,這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快捷支付』本質並沒有不同,其更被人看好的地方在於:它不需要打開App,不需要點擊『付款』按鈕,操作路徑短了不少,這樣你在收銀台磨蹭的時間會短很多。


除了便捷之外,NFC支付還有一大優勢是『安全』,對於支付工具來說,安全比便捷更重要。至少在官方層面,NFC被視作更安全的支付工具:央行金融 IC 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曾表態:『二維碼支付成本低廉但不安全,沒有密碼認證的二維碼技術不可以作為可信支付技術在線下大範圍推廣』。


鑒於銀聯更重視NFC,運營商和手機廠商又配合,所以NFC這些年一直都在被推動:銀聯2014年就在推動NFC終端『閃付』在POS終端上已經有一定成,『閃付』銀行卡發卡量達到數億張;運營商一直也在補貼NFC終端或者NFC-SIM卡;終端廠商都開始支持NFC,iPhone6及更高版本的iPhone,榮耀6 Plus、魅族MX4 Pro、華為Mate 7、三星Galaxy S5等明星機型都加入了NFC功能。為什麼大家這麼支持?因為如果手機廠商、運營商、銀聯、銀行不選擇NFC,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二維碼支付跟它們沒太大關係,離錢這麼近的事情,誰都想分一杯羹。


NFC這幾年發展怎麼樣呢?早在2014年4月28日,支付寶錢包8.1就開始支持NFC應用於公交卡;2015年初,手Q 5.4版開始支持中國銀聯閃付IC卡實現非接觸式支付,在支付時用戶可以直接用手機靠近擁有「閃付」標誌的銀聯卡完成各種場景的支付。它們的用戶基數比蘋果更大,並且還有大量的補貼政策,不過,用戶知之甚少,用之更少。

QQ錢包去年初就支持NFC了

與之對應,2014年開始,伴隨著打車App大戰和紅包大戰,二維碼支付快速普及,越來越多用戶綁卡,越來越多商家支持,『掃一掃』這個用戶習慣養成了,成為主流的移動支付應用,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為了培養用戶習慣和支付場景投入了數十億元,現在依然還在投入之中。


在這麼多玩家都撐不起來NFC的時候,Apple Pay就可以嗎?或許可以,但一定會更漫長,並且要靠銀聯主導而不是Apple——二維碼支付兩三年建立習慣可是花了幾十億現金,再加上許多無形投入。這並不是說NFC不會有市場,只要強力推廣,還是會有人用的,未來ATM機都會支持NFC手機直接取款,但這應該會在幾年之後。


Apple Pay真的比互聯網支付更好嗎?

Apple Pay最大兩個優勢在於:安全和便捷。


它與銀行卡直接綁定,沒有中間賬戶,看上去更安全。不過,如果NFC支付要絕對安全必須『全鑒權』。


一個段子是,有人背著一個專業扣費設備在地鐵裡面走來走去就可以扣到一些公交卡的錢,理論上這是可行的,因為公交卡這類近場支付工具沒有任何鑒權。倘若Apple Pay為代表的NFC支付不做『全鑒權』就有誤付款的可能,非接觸便捷但也有風險。


倘若實現『全鑒權』,又有便捷性問題:人們使用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做小額支付已經做到了『智能鑒權』,不需要每次輸入密碼或者驗證指紋,有時候小額支付就不用鑒權。


所以,NFC支付和二維碼支付,究竟誰更安全、誰更便捷,雙方各執一詞。


互聯網支付的優勢卻不少:


第一互聯網支付的成本低。


相比NFC手機支付,它不需要改造POS機,不需要讓手機具備NFC功能。這些改造將耗費巨大的成本,而成本將被轉嫁到商家和用戶身上,現在支持Apple Pay必須要iPhone6及以上,這就攔住了不少用戶。


第二互聯網支付的體驗好。


隨便找個網銀App來跟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錢包對比一下,從界面、查詢、轉賬諸多細節來看,誰的體驗更好?如果再算上社交紅包、AA收款這些玩法,互聯網支付顯然好用許多。


第三是互聯網支付的費率低。


互聯網企業是免費思維,對於商家也是,可以給出比銀聯和未來的NFC支付更低的費率。這使得商家更加親睞互聯網支付。


第四是互聯網支付有附加價值。


互聯網企業在支付基礎上,可以提供大數據分析、會員管理系統、交叉營銷、電子商務、互聯網營銷推廣這些附加服務,送券返現之類的,支付寶春節跟商家一起做紅包營銷就是一種附加值。對於商家而言,通過簡單的系統升級便可給予形成完全不同的交易管理體驗以及帶來交易附加價值,吸引力更大。


移動支付是一個『兩端問題』,就是要同時搞掂商家端和用戶端才行,互聯網支付對兩端都有吸引力。


Apple Pay上線會推動NFC支付普及,更多手機廠商都會提供類似於Apple Pay功能,不過,NFC推廣不是手機廠商能夠做的事情,應該是銀聯主導,手機廠商和運營商配合,再說Apple在中國並不擅長做『重運營』的業務,例如Music、電子書,Apple都沒做起來。在可見的未來,我依然看好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錢包為代表的移動支付。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掀不起什麼大浪

apple pay的作用是類似於電子卡的形式,用手機代替卡進行支付,但是僅此而已,再深一點就沒碰,所以你可以看到各大銀行爭相加入apple pay,那是因為其沒有碰銀行的蛋糕,又有現成的便捷的方式供銀行回籠用戶,穩賺不賠啊!幹嘛不加入?

但是支付寶和微信僅僅是支付工具么?當然不是,支付寶和微信的支付僅僅是一個附加功能而已,真正的作用是獨立於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清算中心。在沒有支付寶和微信的時代,卡作為新興支付手段幾乎是神級的,它讓人不用身揣大量現金就能完成商品交易行為,這幾乎是劃時代的,那時,所有使用卡片的人的數據全部經由銀聯清算,你買了什麼,什麼價位,消費水平等等數據銀聯知道得一清二楚,這些海量的數據所能創造的價值極其巨大,但是由於固有的體制僵化,銀聯沒有把這個價值很好得挖掘出來變現。這可是個巨大的商機,於是支付寶率先建立了金融帝國,微信也做了自己的支付產品。這些產品的特點是用戶的消費數據不再走銀聯,而是在自己的圈子內流通,支付寶或微信等再以自己的身份與銀聯對接,支付寶和微信的支付產品相當於建立了一個獨立於銀聯的資金清算中心,海量用戶消費數據由寶寶們自己掌握,不再走銀聯,並且用這些海量數據挖掘出了巨大的價值,這個是apple pay不能比的。銀行在這時才如夢初醒,於是有了銀行卡轉支付寶和微信單日限額這麼個東西,還出台政策取締支付寶的pos機計劃,寶寶們這都不是爭食了,直接進銀行家裡搶床睡了。

所以說,在現在中國這個情況,是銀行與寶寶們的戰爭,apple pay不過是銀行請來的救兵,其本身遠不如寶寶們的境界高,還有蘋果設備的用戶數大概也就支付寶的零頭,還有尤其是當下阿里系和騰訊系占網路消費主導的情況下,即使銀行們有此神器加持,恐怕也掀不起什麼大浪。


對於iOS用戶刷卡更方便了 而且不用網路 對微信支付寶來說是一大提升—便利性
刷卡本來就是很方便的行為 省去找零的步驟
我想以後購物時想法就會從「我錢包在兜里呢算了下次買吧」變成「買買買」


@Jesse Chan 的回答很好了,幫他補充和修正一些小問題(之前手打實在太亂)。
首先要明確三點:

  1. 在國內,大家看到的ApplePay只是完整的ApplePay的一部分——僅僅是基於蘋果手機的手機支付解決方案,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但ApplePay在國外是完整的支付平台(此處有爭議):用戶側(手機)解決方案、商戶側解決方案、支付平台
    AP在國內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AP在國內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AP在國內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所以 @Jesse Chan 說AP=刷卡,簡單的理解,AP在國內的確如此。
    ApplePay是Apple這個終端廠家的支付解決方案,代表渠道(用戶群),不是完整的支付平台——背後的銀聯才是,ApplePay是其合作渠道之一。

    (補充1:
    有知友指出AP在國外也不是完整的支付平台,單獨作為話題討論是正確的。主要問題在於對「支付平台」的理解,比如是否擁有類似國內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從而形成完整支付清結算能力,這裡暫且認為國外相對更完整而如此簡單表述,先不展開討論。

    (補充2:其實任何產品的廠家,向下游延伸建生態平台圈、粘用戶,自身就能成為一個很大的渠道。但在手機支付問題上,作為手機終端的蘋果、三星、華為等,難以獨立搭建支付平台,不是因為技術、用戶群不夠,而是其角色必然偏向合作渠道。
    2008年曾預測,未來手機支付三大陣營:銀聯、BAT;三大運營商和各地通卡甚至全國通卡;手機終端廠商。至於大眾點評、窩窩團等將淪為BAT替其爭奪線下資源/場景的打手。而其中最有潛力甚至能列為獨立陣營的銀聯是否能藉此機會遠遠甩開BAT則很不好說,要看其內部資源如何理順,畢竟其奇怪的體制問題難以說清。

    銀聯作為銀行卡清結算平台不僅是支付平台。只是在第三方支付層面(銀聯在線、銀聯錢包APP)與支付寶競爭。更低維度上還給支付寶的一眾競爭對手甚至支付寶的支付能力所依賴的銀行提供線下商戶刷卡清結算服務,線下商戶資源是銀聯的傳統地盤。

  2. 基於銀聯的特殊身份(各大銀行的合資企業、各銀行卡的清結算平台),甚至發生了今年3月14日央媽發文叫停支付寶等的線下支付這樣的事情。所以,不排除未來支付寶也接入銀聯(線下資源清結算),或者組合成新的平台,但是不是得先儘可能搶地盤談判時多一些條件?

    至於:能否出現一個新的銀聯?一則國際環境來看短期內不太可能允許內耗;二則,我朝早有網通一夜之間分走半個電信的例子,誰又敢說不可能呢?!——相信兩位馬總甚至劉總等一定在這方面有所考慮的。

  3. 銀聯只是在把「刷卡」這個概念變成「刷手機」就已經是手機支付了,而支付寶需要把在線支付延伸到手機支付。目標相同,起點不同,所以必然路線不同。

再回答問題:
對國內移動支付不會有本質影響,合作方銀聯會利用好Apple用戶量及市場營銷的優勢,從而帶來一定影響。
——根源還是銀聯自己已經準備到了一定程度,要發力了。
——AP在國內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必然選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
——AP選擇了銀聯
——銀聯本身的資源優勢,以及NFC閃付這兩年的推廣、自有平台和運營體系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
——但是,銀聯實在是扶不上牆,否則不必等這麼多年了。
(我2008年想在未來的移動支付方面做點什麼,仔細分析形勢認為銀聯有難以撼動的優勢,但其國企風格實在是不敢抱以希望)

再說說國外友人ApplePay
,類比棒子Pay:

  • 想進入中國的支付市場,政策門檻擺在那裡拿不到牌照,短期看不到從根本解決的希望。
  • 空有手機廠商這樣的渠道優勢,自建了平台只能用手機側的優勢與國內支付平台合作。
  • 合作對象選誰呢?優先、或者只能選銀聯,別說支付寶等線下體系只是剛剛開始——314文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能選別家么?
  • 會不會勾搭支付寶呢?支付寶樂意,但它倆一樣得先看銀聯臉色。限於國情 + 銀聯的優勢,我以為短期不會(看銀聯有多強勢)。
    因為手機支付這事兒不同於傳統的在線支付,更多的場景是在「線下」——這是移動互聯網的特點。線下資源誰最強?銀聯;支付寶只是剛剛開始;微支付(財付通)還有點吃力。
    為避免被問小白問題啰嗦兩句:手機廠商不能白白浪費了手機在手機支付里的作用吧?但手機解決方案離不開線下終端、商戶的配合(不要設備,手機側掃碼也可以,碼從哪裡來?固定的折扣?那是優惠不是支付。怎麼也得有對應的收銀POS系統吧?)。
    題外:幾年前各家爭論手機支付的技術標準,當銀聯確定NFC時,就註定了手機NFC將成為標配。

    支付寶可以接入ApplePay么?技術層面完全可以。
  • 支付寶願意接入ApplePay么?沒有理由不願意。
    ——因為AP在國內只是手機側的解決方案,不存在直接競爭。
  • ApplePay願意支付寶接入么?沒有理由不願意。
    ——因為AP在國內只是手機側的解決方案,不存在直接競爭。
  • ApplePay與支付寶會走到一起么?不會,至少短期不會。AP選銀聯是明智的,也選了銀聯,短期內支付寶實力不足、AP影響力不足,所以AP不可能同時選支付寶。
    國軍共軍在搶地盤,AP想選個合作方。
    共軍也想遞橄欖枝,無奈實力不如國軍,背後也沒有銀行支持(雖然銀行也不見得高興支持國軍),也沒有實際控制多少資源(國軍還時不時找人發個規定不許這樣不許那樣)。
    AP權衡之下,選了目前有優勢的國軍。
    以後呢?

    上面說到選擇策略問題,為了便於理解再補充幾句:
    大大小小的手機廠商,大的想在支付方面多分一口吃,其中:國際化的自建支付平台;國內的有能力自建部分的都儘可能自建,以及國際的進入國內後閹割的;更小的廠商只能完全採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解決方案。哪個廠家會只與一個渠道(商戶資源)合作?無非是儘可能先與最強的、願意接受自己的渠道合作——無論支付平台選廠家,反之,廠家選支付平台都是如此。
    注意:
    在用戶渠道角度,銀聯/支付寶等選手機廠商,手機廠商是用戶渠道;
    在手機支付角度,廠商有用戶群、終端解決方案,銀聯/支付寶等提供支付接入、商戶資源。
  • ApplePay會做優惠促銷拉動用戶量么?
    做促銷的是銀聯(甚至銀聯希望各銀行在平台上爭奪流量),不是ApplePay本身。
    ——不是ApplePay一點兒不會進行補貼。只是補貼的實質是Apple拿出自己的產品促銷政策,參與特定渠道(銀聯、某銀行)的促銷活動(甚至銀聯等對其補貼)。
    ——為什麼?商戶資源(除了AppStore、AppleStore等)屬於合作方銀聯等

    我曾在2012年預言團購過了2013就要淪為支付的地推團隊。以團購為例,到了2014年放棄毛利激烈搶奪商戶資源和線下流量(根本就是在商戶側發展自己的用戶吧),是團購放棄了商戶毛利甚至加入補貼(尤其電影票)來搶奪用戶,同樣的場景爭奪戰更加激烈地在打車領域上演。2015年,支付寶(重啟口碑)親自下場與另外兩個巨頭的小弟搏鬥,搶奪支付場景
    所有的玩家的操作模式都是:商戶讓出一定的利潤(優惠),平台讓出毛利,甚至平台加入補貼。
    也就是:平台 + 商戶,共同補貼。
    所以:
    一定會 看到AppStore中採用ApplePay支付有優惠,但這是AppStore作為商戶提供優惠,銀聯作為支付平台進行補貼,ApplePay只是銀聯支付的具體手段、合作渠道罷了,AppStore/AppleStore等只是ApplePay+銀聯支付的商戶之一。
    一定會 看到ApplePay中有餐廳的優惠,但這是餐廳讓出利潤,銀聯作為支付平台進行補貼,餐廳等是銀聯的線下商戶資源。
    ——不是ApplePay在進行補貼,因為 AP在國內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小結———
重點是銀聯,不是ApplePay。因為後者只是工具(之一),結合手機算是通道(之一),結合Apple設備的用戶算是渠道(之一),通俗說是自帶通訊能力的IC卡。
要說影響,那就是銀聯通過蘋果設備在用戶端又多了無數用戶,進一步壯大與支付寶競爭的力量。
簡要解釋:此前,相比支付寶,銀聯最大的優勢是線下那麼多商戶的POS機,無論自己的還是哪個銀行的,都經過銀聯。而支付寶的優勢則是八億「空中」(線上)用戶,其中近五億已轉到手機上。可以想像,它們將選擇什麼樣的策略、如何發展:鞏固資源優勢,發展用戶;鞏固用戶優勢,拓展資源。
其中,相對於支付APP甚至手機操作系統,手機本身是更基礎的「流量入口」,而手機廠商想在國內支付市場分一小口還是一大口,它們也知道在國內自己只能做通道,沒得選,乖乖和銀聯這個裁判運動員合作吧,以後當然是希望同時與銀聯之外多家互動,但前期敢勾搭么?先看銀聯臉色吧。
(銀聯自己是銀行卡聯盟的清結算平台,同時又是最大的第三方支付。蘋果等想涉足國內支付,必須與銀聯支付寶等合作淪為通道,先選誰呢?)

銀行呢?能甘心支付通道在別人手上么?看看招行吧,這是第一家,也是目前為止真正反應及時的唯一一家。
預言一下:相信不久之後,各家銀行自己的POS機不僅繼續兼容銀聯,一定是對自己的APP甚至合作的手機有特殊優惠。嗯,這叫「會員特權」(這一建議,2015年藍色支付寶已經採納了)。

恬著臉說:支付寶、銀聯、銀行都利益相關。因為我們的目標是連接線下應用場景(移動互聯網場景),手段是會員增值服務 (??????) ?


看了一下樓上給位的觀點,我覺得大家分析得都特別到位。我就拿一些案例和實際的數據分享一下吧。

我認為聯手 Apple Pay 是銀聯在移動支付略上的一個聰明又無奈之舉,聰明在於銀聯在移動支付缺乏明星產品,Apple Pay 可以說來的正是時候,但無奈是銀聯一邊得向蘋果付手續費,一邊還得把最珍貴的用戶數據和蘋果共享。Apple Pay來華就跟Apple Watch一樣,新鮮勁兒過了,市場該怎麼玩還怎麼玩。

我的觀點是:
微信支付、支付寶是在通過支付為入口構建一個生態圈;而和銀聯、Apple Pay是通過技術上的創新升級移動支付服務,仔細看看業務和技術,不難分辨兩者在方向上的區別。

Apple Pay 還只是移動支付,沒有生態圈的概念,這樣支付寶和微信線上線下生態圈一旦形成,將很難說服用戶使用只有部分線下場景的 Apple Pay。

支付寶、微信支付怎麼一步步通過支付做大生態圈?
看看阿里是怎麼一步步通過支付寶打造生態圈,不難發現騰訊現在也有相似的布局,比如零錢紅包,以及前兩天炒的沸沸揚揚的取現收費,無非都是脫離銀行體系,把貨幣留在平台上運作,通過不斷擴張的消費場景領土,建立生態圈。

移動支付搶佔線下場景的勁頭有多猛?
很多人都知道錢方是做 POS起家的,我們從去年初開始將業務重心從 POS 機業務逐漸傾向移動支付服務,增長非常驚人,從 2015年4月 正式啟動以來,移動支付業務增長了 1600 倍,9 個月內交易筆數超過 1000 萬筆。第三季度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數據首次超越原有主營業務銀聯刷卡。在微信支付鋪設線下版圖的戰略上,我們站在了最前沿,在全國 15 個主要城市都有商戶,跨越不同行業如零售、餐飲、美容等等,而且有下沉三線城市的趨勢。目前僅僅是微信支付的合作商家在全國就有30萬,而且商戶數和消費筆數都已經出現指數增長。

對於移動支付發展,我們認為有兩個關鍵:

第一、移動支付發展的 8 個關鍵元素:

信任度、場景、用戶數、商戶數、用戶習慣、密度、體驗、頻次

無論是當初為淘寶做擔保的支付寶,還是以熟人社交圈紅包的微信支付,都是從獲取用戶的信任開始。用戶的心智是一大難以攻克的戰場,就好比猴年春節之後就悄無聲息的支付寶紅包一樣,用戶心中對產品的預設是難以改變。近一兩年流行起來的打車、紅包等等都是低額高頻的支付場景,為移動支付的普及鋪路。微信支付、支付寶口碑以及好近,利用地推在全國各大城市鋪設商戶,配合平均一個月2 次的補貼活動,刺激用戶習慣和使用頻次。以上 8 個關鍵元素,都是促成移動支付普及必要條件。


根據這8個關鍵元素我們做一個分析,從以下的圖可以看看三者分別在移動支付上處於什麼位置。支付寶和微信在同一個級別,Apple Pay 還是有明顯差異,需要很大的努力進行追趕。

第二、移動支付普及必經的階段:從低額高頻到高額低頻

上面講的 8 個關鍵元素之外,其實移動支付的普及需要通過兩個階段,就是從低額高頻切入,並逐漸走向高額低頻。低額泛指 300 元以下的交易,主要體現在生活吃喝玩樂等場景,高額主要體現在零售,這個也是銀聯推出小額"無密支付"的原因。


目前,無論微信和支付寶都是主打低額高頻場景,這些場景本身就是現金為主,本來就沒有 POS 機,所以 Apple Pay 很難進入。現在 Apple Pay 能使用的場景在於銀聯卡的高額低頻場景。因此,Apple Pay 還需要在低額高頻的場景上發力,才談得上和微信支付、支付寶角力。


Apple Pay存在哪些問題?

先看看在美國本土市場的表現吧。Money 20/20 大會上公布的數據,作為移動支付領頭產品,Apple Pay 在美國市場佔有率只有 2%,蘋果用戶只要有 14%的人綁定了銀行卡,數量還是偏低,其中大部分為平均年齡在 35 歲左右的人群。

除了安卓 Android Pay 作為對手,Apple Pay 在美國市場上最大的勁敵是 CurrentC,一個由包括沃爾瑪在內的多家大型零售商聯盟推出的支付應用,於 2015年7月 上線,通過掃碼支付。CurrentC 解決了商戶在信用卡清算時面臨的高額費率問題(Apple Pay 收取運營商 0.15%手續費)鼓勵用戶綁定儲蓄卡,由於有龐大的日用品零售商聯盟的背書,在本地市場和 Apple Pay 強勢抗衡。


2015年7月Apple Pay 進入英國市場,有機構對此在 Twitter 上進行了一輪問卷調查。在 26,000 條提及 Apple Pay 進入英國的推特里,有 10%的內容是關於交易失敗、無法啟動服務,零售商的呼聲較大,表示出現接入失敗、扣款有誤等等問題,明顯最優體驗現在還沒有體現。


當然,Apple Pay 在中國也許不會出現在美國或英國的問題,首先蘋果向運營商收取的 0.15%手續費,會由銀聯來承擔;其次,大型連鎖店早已接入銀聯的閃付 POS,為 Apple Pay 「一拍即支付」 的行為模式早已進行一番預熱。儘管如此,想要在中國市場有一個漂亮的數據,Apple Pay 還有幾個難題需要克服,比如從高額低頻轉向低額高頻,以及降低商戶進駐的技術門檻等等。

寫在最後:

以現在情況演變,很有可能重複運營商轉 3G 情況,2G 時代中移動佔據絕對市場份額,到了 3G 時代基本和聯通電信三分天下。現在的銀聯就是昨天的中移動,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就是聯通電信,已經準備好和銀聯三分天下了。


從銀聯的角度來說,聯合 Apple Pay 是發展移動支付最強力的武器,而 NFC(近場通訊服務)終將取代刷卡業務。不過有意思的是,當年聯通電信是通過蘋果 iPhone 和中國移動搶市場的,今天銀聯和蘋果聯手又會有怎麼樣的效果?


「全面移動支付」 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無論是 NFC 近場通訊還是掃碼,支付工具的革新開啟一個交易更有想像力的世界,搶佔生態圈才是拿下移動支付天下的關鍵一戰。


這個生態圈的爆發力是很容易想像的,正如三年前,當虛擬紅包第一次取代實體紅包,預示著新交易秩序的開始。這種秩序建立在虛擬貨幣之上,是經濟新形態下的必然產物。打開 「支付寶」 或 「微信錢包」 的應用,一個界面可以完成繳費、投資、出行、購物、收款,這種秩序下人人都是買方和賣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微信群里我既是發紅包的人,同時也可以是搶紅包的人。今天的交易記錄成為明天的信用記錄(如芝麻信用、白條等等),未來利用這些 「信用值」 可以租車、租房、訂酒店等等。

真正的未來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走進一家咖啡店,點一杯咖啡,看看書享受一個休閑的小窩,起來離開了",支付?不存在了啊!這是我所期待的未來!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蘋果公司AppleInc | 支付寶 | 移動支付 | AppleP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