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來看,博物館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謝邀。
我比較懶,就不搬圖了,說點感受吧。舉例也只說個人去過的一些博物館,總覺得建築應該是個非常重視現場的專業,光看圖就發表言論個人覺得不妥。
···················································································

博物館,是公建,公建就是公共的建築,公共的空間,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空間的延續,是城市生活的一種形式。在一個城市裡漫步,去到她的博物館,就放佛是從家裡的客廳進入某個房間一樣,應該是舒適的。在這點上我個人不太喜歡一些太孤立的公共建築。

博物館——博覽(收藏與展示)物件的場所,所以,物件與人的交流是這個場所的主角,建築空間的目的是為了針對特定物件,特定行為,特定場所而給予特定的空間氛圍。
如果一個建築本身的物理空間好形狀太過於特立獨行,僅僅是為了自身形態的表達,而脫離了展品與人的行為,則在我看來它不是博物館,它頂多是個大雕塑。

···················································································

博物館可以說是建築師最夢寐以求去做的方案類型,因為這裡的空間氛圍設計可以細膩到極致。

說說光與氛圍吧。在Peter Zumthor的Kolumba中,其實是光在引導氛圍。

人們剛剛從街道進到室內一層時候,是一種灰色的光,旁邊落滿樹葉的院落,鏤空的砌磚牆面,這些手法把室外的光切碎,再灑向室內。從室外的明,到室內一層的灰,這種光線的調節,幫助著人們的心理調整,讓人不自覺地做好開始瀏覽展品的身心狀態。

往上走到二層,是一個黑的空間。僅僅有人工的燈光打在展品上,漫射的弱弱的光僅夠人辨識方向,建築本身隱藏在陰影里。黑色的隱藏讓人忘卻了尺度,我們不能辨識這個空間是盒子一樣小,還是宇宙一樣大。這種空間隱藏感使得心態更加平靜,更加自由,使得視線對展品的依附加強。不用誰告知,人們自然而然地放慢腳步,輕聲交談,細細觀察。這是建築在用沉默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用空間在和人做交流。

繼續往上走到三層,又回到一個較灰的空間。樓層的增加也慢慢地隔絕了外界的噪音,加上剛剛二層黑色空間的過渡,三層的灰色和一層的灰色不同,這種灰色的光線氛圍帶著一種 「粗獷的寧靜」,人們既不會如在二層時那麼小心翼翼,也不會像剛剛進到一層時那麼帶點散漫。三層的光在公共空間是從四周的立面玻璃窗進入的,而進入到一個個房間之後,光則轉變從天窗引入,這兩種不同的光進入建築的方式,使得無論處於白天的任意時刻,房間和公共空間的光照亮度都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的亮度自然而然地告知了人們哪裡是公共,哪裡是私密的展品房間。

好的博物館,它的語言總是沉默而內斂的,它默默地讓人感受到,卻讓人不易察覺。它是一個善意的淺層催眠師,讓我們有更好的身心狀態去瀏覽展品,卻又不讓我們知道它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博物館和展品就如伴奏和歌詞,它引導我們去理解歌詞,卻永遠藏在背後,

當它若突然消失時,我們才恍然發現,少了它,我們就少了情緒。

·······································································
別的博物館,大家有興趣我再慢慢寫吧。。


我覺得題目問反了,應該是博物館的功能決定了建築設計。


需要有嗎?


致題主,如果我沒理解錯你提問的本意,我嘗試從建築設計應考慮何種博物館功能的角度為你提供一個初步的思路。
首先,按建築設計的目的,我們先脫離博物館學科本身對博物館的分類,把博物館分成三類,一類為有場地關係的博物館(遺址博物館等),一類為以內部展示為主的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美術館等),一類為特殊博物館(社區,生態博物館等)。
其次,建築功能設計解決三大問題,建築與場地的關係,與人的關係,與物的關係。 然後,分述如下:
第一類博物館需將遺址和建築結合起來,展品相對固定因此博物館建築的功能包括:
與場地關係有:保護遺址不受自然侵害,展示遺址現場而不影響遺址信息的全面表達,與遺址所處自然人文環境和諧。
與人的關係有:使工作人員享有充分的空間和合理的流線,使文保安保工作順利進行,使參觀者具有舒適視角和科學的參觀流線,合理控制參觀時間。
與物的關係有:為遺址相關文物提供充足安全的庫房和技術處理空間,展示空間盡量與場地保持合理聯繫,提供合理光線,控制溫濕。
第二類博物館以展品為主,與場地關係弱,但可能存在換展需求。
與人的關係有:使工作人員享有充分的空間和合理的流線,使文保安保工作順利進行,使參觀者具有舒適視角和科學的參觀流線,合理控制參觀時間。
與物的關係有:為展品提供充足安全的庫房和技術處理空間,展示空間根據展品特徵提供合理的放置布局,合理的光線,控制溫濕。有需求的博物館需預留空間開闊靈活,設計餘地大的臨時展覽空間。
第三類博物館為近年新興產物,特徵在於,當地的人群是博物館的組成部分,運營參與者,和信息接收者之一。
與場地的關係:周邊環境是大博物館概念的組成部分,但新建博物館單體建築不覆蓋全部環境。新建築需保持風貌與環境和諧,並可體現一定量的歷史或環境主題信息。
與人的關係:人群不再以工作人員和參觀者劃分,需考慮創造互動和開放空間。
與物的關係:藏品文物性相對減弱,互動要求提高。
最後,建築設計的本源需浮出水面——一切具體需求與甲方具體溝通。
————————分割線————————
此答案參考多份學習資料,分類由我自己總結,請同好指正!


受到要挾來回答問題→_→知乎潛水黨不得已浮出水面。
【正文】
自認為博物館不同於美術館等或當代藝術展覽 展出的內容能反映一段歷史或者表現出一種文化 展品價值可高可低但要接地氣 且展品布置注重空間和時間序列┐(─__─)┌先說這麼多交個差~


最近在做博物館的課題,剛好也就這個問題想了一段時間,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先引用忘了從哪裡看到的兩句話:
「公建,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空間的延續,城市生活的一種形式。」
「建築不單單是孤立的存在。建築處於其場地,文化,社會,歷史,政治,經濟等背景下,究竟在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更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這兩句話對我有一定的啟發性。

我看來,設計本質上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如何「傳承文化」並「寓教於人」就是博物館建築應當解決的問題。


推薦閱讀:

有哪些以動物為原型的建築?
建築設計師或結構設計師經常手頭同時有多個項目,如何最有效地做好協調?
有哪些把「平衡感」做到極致的建築?
建築行業急轉直下,各處都在減薪裁員,建築師該採取怎樣的措施度過這段調整期?
你作為設計師或從事其他職業,從《夢想改造家》這個節目看到了什麼?有何感想?

TAG:建築師 | 博物館 | 建築設計 | 博物館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