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的苏联文学?


这是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中的回答

苏联的战壕真实派,以基层官兵的视角来描述战争的进程和社会百态。和一般人“战斗民族”的印象不同,其实俄罗斯文学给我的印象是细腻的笔触和沧桑的风格。
我在大学时期读了很多苏联的战壕真实派小说,对我后来翻译军人回忆录有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西蒙诺夫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
邦达列夫的《营请求火力支援》《岸》《热的雪》《最后的炮轰》
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
肖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战》
且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
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季耶夫 的《萨什卡》
维克托·涅克拉索夫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
当然,这里要着重推荐一下鲍戈莫洛夫的小说《涅曼案件》或者叫《四四年八月》,这是一部反特题材小说,并且有同名电影。推荐大家可以先看看电影再看小说,结构紧凑曲折,非常精彩。
作者:赵国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48775/answer/1428203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苏俄的战争小说,被誉为“中国战争小说之母”。翻开那些“战壕真实派”作品,能感受到浓郁的俄罗斯文化和呛人的硝烟扑面而来。

船形帽、红星帽徽、破烂的军衣、厚实的军毯、靴子还有冲锋枪和弹夹,构成了典型的苏联军人形象,他们是士兵、伙夫、连长、营参谋长、团长、政治指导员、军医、师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集团军司令同志们。他们来自苏联广袤领土的各地,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兹别克斯坦、高加索、梁赞、塞瓦斯托波尔、斯摩棱斯克、奥廖尔、别尔戈罗德。

他们在战争爆发前是职业军人、学生、老师、工人、农民、政府工作人员、记者,他们有着不同的梦想,有着各自的爱情,和平年代他们或者平静的生活在红色的土地上,或者在肃反过程中被捕。

但是战争爆发了,他们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生活中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个连队,一个个团队,一个个师,集团军,方面军,成千上万的苏联人民汇成了红色的铁流,克服了黑暗的失败与死亡,直到迎来反攻,砸碎法西斯的脊梁。

无论是小说里,还是电影中,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背景,爱好,口音,但是他们又是相同的,不管是普通的战士还是指挥员同志,或者是引人注目的,女卫生员同志,他们有着黄褐色的头发,灰色的眼珠,抽着劣质的马合烟草,吃着黑面包,喝着老伙夫做的羊肉汤,那是用铁皮桶煮的,搁了厚厚的一层黄油。在寒冷的战壕里他们拿出水壶,喝一口“人民委员配发50克”伏特加,“为了胜利”“为了亲人”或者干脆为了明天的战斗。

他们紧紧攥着手中的冲锋枪,扣在扳机上,盯着战壕对面的法西斯,看看他们到底能有什么新花样,坦克、半履带输送车、自动枪手,我们的大炮和飞机就够这些狗娘养的法西斯受用啦,指挥员发出了冲锋的命令“小伙子们,跟我来啊,共产党员们,冲啊!”

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各不相同,有在德国人的包围圈中九死一生突围出来的,有从大后方被征兵部门送到前线的,有被俘之后,受尽了德国人的折磨,逃出来的,有在沦陷区参加了游击队参军的。遇到了久无音信的战友,热烈拥抱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瞧瞧,您还活着呢,老朋友”“可不,还活着呢”

他们亲眼看着战友、爱人、朋友、亲人惨死在德国鬼子的屠刀下,他们默默的战斗着,默默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敌后侦察、抓舌头、攻克一个高地、一间车间、一条街道、一座水塔,战争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向西方推进,他们看到的是惨不忍睹的画面,战俘营中被折磨致死的战友,绞刑架上的游击队员和地下党员,像苍蝇一样被冻死的平民,一片瓦砾的学校、工厂和居民区。

这里曾经是他生活的地方,他美好的童年,五一节和朋友们一起去游乐场,和他的初恋情人一起上学,并且体验了最美妙的初吻,“无产阶级”广场每到节日的时候就有盛大的游行和狂欢.....现在这一切都被法西斯毁掉了,战士们在收复的家乡寻找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的母亲和姐妹抱头痛哭,父亲被德国人打死了,他宁死也不说游击队在哪里。哥哥被德国人抓走做苦工,据说能活着回来的寥寥无几。或者他们仅仅能在化为废墟的房屋和邻居的只言片语中想象曾经温馨的一个家庭是怎么被德国人摧毁的。

团部多了个孩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的父母都被德国人杀害了,只能在街上流浪,团长给找了一顶帽子,政治委员找了一条马裤,野战医院的护士们把军衣改小,套在这个小红军的身上正合适,小家伙成了“团的儿子”,缴获的巧克力战士们舍不得吃,老兵们像照顾儿子一样照顾他。集团军司令员来团里视察,摸摸孩子的头“小家伙,送你去后方上学吧”“不,我是一个红军战士,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就是苏联战争小说中典型的一群人,他们遭受战争的苦难,他们拿起武器抵抗侵略者的屠杀,他们一边憧憬着美好的生活,一边面对时刻存在的死亡威胁。战争结束了,他们佩戴着勋章,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重新去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大炮在黑暗中轰鸣,

进行着神圣而正义的战争。

殊死的战争不是为了光荣,

而是为了大地上的生活。


如果要说苏联文学的特征,那就是虐,非常的虐,写得越好越虐。

其中让我虐到的作品很多,其中之一是也就是推荐大家的中篇小说

《后来发生了战争》

作者: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可能这位作者的另一本更为出名,那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不过我依然最喜欢这本《后来发生了战争》

全篇并没有直接讲述战争的过程,也没有写参战的经历,只是刻画了战争前的生活,然后预告大家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因为今年是闰年。明年就会是幸福年了,不信您就瞧吧!”

明年是一九四一年。

然后是战争结束后的演讲,痛彻心扉,我不止一次跟着书念,越念越虐

“九年二班,”念到这里,他的声音劈裂了,不听使唤了,接下去,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用力喊着名单上的姓名,而且越喊越响,“苏联英雄,战斗机飞行员格奥尔吉·蓝德斯。若尔卡·蓝德斯。他以前很爱集邮。阿尔乔姆……阿尔乔姆·舍费尔,由于坚持原则曾经被驱逐出校,而他证实了自己的原则性,证实了!当导火索被打断时,他亲自点着炸药,与桥梁同归于尽。他,我们的阿尔乔姆,是葬身在广阔的大地上的……弗拉基米尔·赫拉莫夫。沃维克,我们的优等生,最文静的学生。就是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也看不见他的身影,听不见他的声音。他在库班倒在自己那辆‘四十步’型的坦克旁边,一步也没有退却。一步也没有!……伊斯克拉·波……波……”

他怎么也说不出自己联络员的姓氏。他的嘴唇发白,不停地抖动着。几个妇女向他奔去,要扶他坐下,给他水喝。他拒绝坐下,但是把水喝了,我们听得见他的牙齿磕碰玻璃杯的声音。然后,他拭去眼泪,轻轻地说道:“可惜的是什么呢?可惜我们没有要求大家跪下来的口令。”

虽然没有听到任何口令,我们全都跪下了。整个会场的人——老校友和昔日的前线战士,现在的学生和教师,残废者以及鳏寡孤独的人——无一例外。于是,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用轻得刚能听见的声音又开始说了:“伊斯克拉。伊斯克拉·波利亚科娃,我们的伊斯克拉。她的妈妈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纳粹特务就在吊死她女儿之前两个小时把她吊死了。就这样,伊斯克拉·波利亚科娃和波利亚科娃同志母女两人被并排吊在一起。”他沉默了,悲伤地摇着头。突然,他向前跨了一步,挥起拳头,向整个礼堂高声喊道:“可是地下组织保存下来了。保存下来了,并且不断地打击那些恶棍!为伊斯克拉和她的妈妈报了仇,狠狠地报了仇!……”

半年之后,1952年初,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去世了。当时我正在出差,没有赶上参加葬礼,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参加过学校的聚会。

帕什卡也没有再去,瓦利卡去过。只是去的次数不多,两三年才去一次。他同那些从前线生还的人和敌占区的幸存者晤面,到他们家里作客,去那些度着惆怅残年的妈妈们和渐进老境的同班女同学们家里串门,一起喝茶,看那些看不够的相册,听别人聊天,给大家修表。

所以,当年曾经因悲痛事件而驰名的九年二班的老同学们所报的时间是全市最准确的时间。

是最准确的。


先搭个框架,慢慢更。

目录
1. 《静静的顿河》
2. 《日瓦戈医生》
3. 《大师与玛格丽特》
4. 《生活与命运》
5. 《红色骑兵军》
6. 《癌症楼》
7. 《切文古尔镇》
8. 《金蔷薇》
9. 《人、岁月、生活》
10. 《我们》
11. 《苦难的历程》
1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3. 《青年近卫军》

1. 《静静的顿河》(俄语:Тихий Дон)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Тихий Дон),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构思于1924年,1928年开始执笔,至1930年完成前三部,直至1940年全书完成,前后历时12年。此书一问世就声誉鹊起,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超过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年轻的肖洛霍夫跃昇世界级作家,被誉为“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1941年小说获斯大林奖。
《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八卷,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是哥萨克青年士兵葛利高里(Григорий Мелехов)和阿克西尼亚(Аксинья) 的悲剧命运以及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年代中的变迁,写尽“红”、“白”哥萨克之间的残酷杀戮。第三部作品描写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间哥萨克地区出 现的叛乱,这是纪实报导。葛利高里成为叛军的人物。第四部作品写哥萨克叛乱被平息,阿克西尼亚被流弹打死。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 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
作品充满了顿河流域浓厚的乡土气息。肖洛霍夫因本书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1999年,《静静的顿河》手稿被发现存于肖洛霍夫密友库达绍夫的远亲家中。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财政部筹款,以50万美元购得,目前珍藏于“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

答主简易点评: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里少数能在东西方都获得认同的小说。写法上是很传统的俄罗斯文学,文字朴实,感情深厚,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画卷式的小说,即使篇幅很长,由于其叙事流畅,剧情不拖沓,可读性非常强。

2. 《日瓦戈医生》(俄语: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俄语: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俄国医生尤里·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亚 (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娜(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继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又一篇经典之作。
虽然日瓦戈医生的内容背景大多是在1910到1920年代,但直到1956年此书才全部完成。该书在苏联被禁,1957年被意大利出版商詹贾科莫·菲尔特里内利(Giangiacomo Feltrinelli)偷运出境,并在米兰以俄文发行,隔年又发行了意大利文和英文的版本,并得到很大的回响,并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的理想和原则信仰站在战乱(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接下来的俄国内战)所带来的残酷和恐怖的对立面。书中有很大的部分在描述理想主义是如何的被布尔什维克、叛军和白军所摧毁。尤里必须在那动乱的时代亲眼目睹食人、分尸、和其他无辜平民所遭受的恐怖事件。甚至于他一生的挚爱—拉娜,都从他身边被夺走。
他对于战争可以把整个世界变得无情、把之前和平相处的人们变得水火不容而深思良久。他那横跨俄国的旅程可以说是有种史诗的感觉,因为他所经历过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他渴望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可以逃离这一切,这驱使着他横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最终回到莫斯科。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隐约的批评了苏联的意识形态:他不同意“锻造一个新人” ,因为这违反了人性。这也是这个小说的主体思想。

答主简易点评:日瓦戈医生是苏联文学里最著名的禁书之一,作者帕斯捷尔纳克是诗人出身,所以这本小说里也充满着诗性,包括开头很跳跃的人物出场,逃亡时期苏俄大雪纷飞的场景,及日瓦戈医生死后留下的诗篇,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当时环境下的苟延残喘,非常动人的小说。

3. 《大师和玛格丽特》(俄语: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米·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家为此呕心沥血,八易其稿。小说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揭示了惩恶扬善等主题。《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两个叙事层面交替展开。一个是现实与幻想交融的层面。小说一开始由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来到莫斯科考察人心变化引出情节。由于魔王的到来和活动,小说中频频出现魔幻的场景,如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然而,透过这样的场景,人们看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品质恶劣的文联主席、贪污受贿的房管主任、贪图钱财的小市民等等。当然,生活中也有美好的人和事。小说中那个无名无姓的大师为人真诚,有才华,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真谛,他因害怕遭迫害而躲进了疯人院。他的女友玛格丽特则要勇敢得多,她不屈不挠地寻觅她的理想,并最终和大师一起获得了他们所期待的和谐的内心、自由的空间和平静的生活,而这也是作者本人所理想的境界。另一个是历史与传说交融的层面。小说中描写了罗马帝国的犹太总督彼拉多审判并处死约书亚(小说中,他既是耶稣的化身,又不同于耶稣,他是善的意志的代表)的故事。彼拉多形象具有双重性。作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他残酷暴戾;作为人性未泯的地方官员,他矛盾胆怯。政治上的高压,使他最终还是不很情愿地处死了约书亚。他试图赎罪,试图为自己洗刷罪行,但是他仍未逃脱长达1900年的良心的折磨。小说表明:胆怯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小说通过巧妙的架构和时空的切换(如魔王的讲述、大师的小说、“天真汉”的梦等),将两个层面以及相应的事件和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小说充分显示了布尔加科夫寄真实于魔幻、寓庄严于谐谑的深刻和机智,他让读者在他营造的独特的艺术氛围中品味人生的哲理。

答主简易点评:大师与玛格丽特也是苏联文学里最著名的禁书之一,作者布尔加科夫是剧作家出身,所以这本小说跟上面两本很不一样,非典型性的俄罗斯文学。构思基本是参考著名的浮士德,用了类似魔幻主义的写法,讽刺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充满了戏剧化和反差对比,作者的幽默和智慧反应在很多细节上。

4. 《生活与命运》(俄语: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

《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5. 《骑兵军》(俄语:Конармия 伊萨克·埃马努伊洛维奇·巴别尔

《骑兵军》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巴别尔的一部名作。这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全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

6. 《癌症楼》(俄语:Раковый Корпус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癌症楼》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一,也是他据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7. 《切文古尔镇》(俄语:Чевенгур)安德烈·普拉东诺夫诺维奇·普拉东诺夫

《切文古尔镇》是苏联作家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作品。这是一部内容复杂、幽默怪诞、妙趣横生的小说,它讲述在俄罗斯中部一个偏远地区,一群离奇古怪的人用离奇古怪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故事。
《切文古尔镇》是普拉东诺夫创作高峰时期的一部作品,正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浪潮在农业、工业领域内掀起之际,它的主题表面上来看集中在反官僚主义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但真正关注的是人的心灵。
在给高尔基的信里,普拉东诺夫说出了他的创作意图,“……作者是正确的,他真心诚意地试图在小说中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俄罗斯的过去充满了那么多的不幸,她的人民又是如此的贫穷落后,和过去斩断关系,奔向美好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成了人们的选择。这种截断时间之流的冲动,普拉东诺夫早已有之。早年学习技术的背景让他充满了用技术改造世界的幻想,“那时我就明白,一切都是人为的结果,而不是自发产生的。我常常想,也许在什么地方,伴着汽笛的长鸣,孩子也被制造出来,而不需要通过母亲的孕育。”在他的奇思妙想中,总有着割裂过去的意图。而此类思想一直延续到《切文古尔镇》的写作当中。

8. 《金蔷薇》(俄语:Золотая роза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

《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
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
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本书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
们博爱的美好感情。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凡读过《金蔷薇》者,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上起过重要作用。相信这本书
今天依然会给读者以诸多教益。
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把《金蔷薇》称作中篇小说,也有评论家将其归为探讨人文科学的“科学小说”,而实际上这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的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写作上一系列问题的散文集。娓娓而谈,清新隽永,对作家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锤炼语言、丰富知识等等都有独到的见地,对想像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人物性格的逻辑性以及灵感的由来等等也作了深刻的阐述。对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亦有所探讨,且旁及天文、地理、气象、地质、植物、海洋、光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给人以信笔拈来,皆成文章之感。
《金蔷薇》全书共十九篇,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并无情节上的依存性和连续性。然而人们却不觉得此书结构松散,内容庞杂。这是因为有一条红线似磁石一般贯穿全书,将所有章节凝聚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条红线便是以本书书名《金蔷薇》所象征的作家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9. 《人·岁月·生活(俄语:Люди, годы, жизнь)伊里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

《人·岁月·生活》,六卷本的“回忆录”,219万字,夹叙夹议,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半个世纪以来的几乎整个世界。书中对许多重要社会事件、生活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流于片面,有的是很错误的。但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比较客观的,真实的。爱伦堡自己说:“此书当然是极其主观的,我根本没有打算写一部时代的历史。它与其说是一部编年史,倒不如说是一部自白书更恰当些”。成为欧洲20世纪上半叶的全景艺术史书。本书以他曾发表的《写给成年人的书》为基础,于1960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苏联及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议。此书被誉为苏联 “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书中关于冷战时期的描写极为立体,这是基于作者有在冷战期间在双方国家的生活经历。苏联其他人没有写过这样的回忆录,因为谁也没有他的那种阅历。在20世纪上半叶中,他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士,其中既有艺术家,作家,例如毕加索,马蒂斯,海明威,阿尼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也有很多社会活动家和政治人士,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的几乎所有关键事件。他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早有不满,牵扯进了医生事件,幸亏斯大林在有可能签发逮捕令前就病亡了,伊利亚爱伦堡才幸运的逃过一劫。

10. 《我们》(俄语:Мы)

11. 《苦难的历程》(俄语:Хождение по мукам阿历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13. 《青年近卫军》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关注我的订阅号,谢谢!

http://weixin.qq.com/r/HS4-J--EiqL1rbtE93sP (二维码自动识别)


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22世纪日正中天系列科幻小说,和美式科幻、起点修仙“科幻”完全不同的风格,节奏缓慢但引人入胜。《蚁巢里的甲虫》《神仙难为》等,多数篇章中地球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共产主义设定科幻里仅有的靠谱作品。
左琴科的讽刺短篇,这个比较需要历史知识,总感觉是在高级黑但很容易忽略他在黑谁。
其他小说看得不多,高尔基的书也不错不过我觉得lz应该看过了。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文学肖像》《一生的故事》等,文字美的典范,有细微匠气,瑕不掩瑜
叶夫图申科的小说也很有意思,如《浆果处处》《不要在死期之前死去》
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纯美,推荐《查密莉雅》《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第一位教师》
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对体制的沉重反思,字里行间充满沉郁高贵的气质
邦达列夫《热的雪》《岸》《瞬间》
除了大名鼎鼎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瓦西里耶夫还有另一本杰作《未列入名册》
拉斯普京《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可以作为了解优秀苏联作家侧影的书,与其他作家的散文配合食用,效果更佳,如曼德尔施塔姆的《时代的喧嚣》,你将读到那个特殊年代的血与泪。
这是爱伦堡对曼德尔施塔姆被捕的回忆:

这是曼德尔施塔姆的自白:

多么震撼的文字啊苏联文学杰作辈出,不胜枚举
推荐阅读天涯帖子: 伏尔加河上的灯火——漫话苏联小说 [连载中]_闲闲书话


法捷耶夫的《毁灭》,苏联文学开荒期的代表作。
《绥拉菲莫维奇中短篇小说选》,主要以沙俄时期作品为主,但作者却是苏联早期著名作家,其中不少用意识流写法描写底层人心理的内容(当然也是绥的特色之一)很有意思。
革拉特科夫的《童年的故事》、《荒乱年代》,与《绥》一样,都是沙俄底层人从自己的视角描写自己的生活。
《水泥》,文字和某些人物的刻画虽然有些粗糙(也可看做早期苏维埃文学粗犷色彩的表现),但着实可谓新经济政策黑皮书,描写了苏维埃官僚伴随新经济政策的得势,以及革命者的彷徨。
高尔基《阿尔塔莫夫家的事业》,薄薄一本把农奴改革至十月革命期间的风云变化写出来了。
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长且无聊,无聊不是因为作者不行,而是因为描写的对象小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比较无聊,充满了唧唧歪歪。但小资文青应该喜欢。
拉斯普京的《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俄罗斯森林》,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有时间摘抄点句子
《俄罗斯森林》是苏联俄罗斯作家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的代表作,也是苏联战后文学的里程碑。它以其真实性、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对生的哲理思考。为作家带来了广泛的声音,并于1957年荣获首次列宁文学奖金。


当然是炼钢教程,朴实的语言中承载着伟大思想


推荐几本我看过书。1、《静静的顿河》
2、《大师与玛格丽特》
3、《日瓦戈医生》
4、《金蔷薇》
5、《生活与命运》
6、《阿赫玛托娃诗全集


苏联文学好的可太多了。


我对苏联文学的认识,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悲壮。而苏联文学对人生悲剧意识的体悟又常常通过对人心底最深沉、最激荡、最复杂的情感描写体现出来,很容易令人动容。

印象比较深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静静的顿河》,其中的情感非常炙热而狂野,善良与残忍、执着与矛盾在主人公身上交织。另一部是《第四十一》,故事情节在现在看来也许有一点俗套,女主人公在押解途中爱上了那个她唯一没有命中的目标——一个白匪军官,最后又不得不亲手将其击毙。故事背景很残忍,但情感又是纯净而柔美的。

顺便说一句,苏联的红色文学非常有血有肉。在上面的两部作品中,第一部的男主人公是站在红军对立面的哥萨克骑兵,第二部的红军女战士又爱上了她的敌人,但这都不妨碍他们饱满生动的形象。相较之下,中国的红色文学就过于脸谱化了。


索尔仁尼琴的《伊凡? 索尼科维奇的一天》,贴一篇以前的读后感吧。

被流放者
读罢索氏的《伊凡? 索尼科维奇的一天》,大呼过瘾。这大概是最近看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我认为这部小说的真正内涵被大大低估了。小说不仅仅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苏联集中营内的可怕生活,它所反映的是某些关于每个人人生的荒诞真相。

在集中营中生活是枯燥的,起床,干不想干活,睡去。“这样的日子他日子他从头到尾应该过三千六百五三天。因为有三个闰年,所以还得另外加上三天。”好家伙,这样的日子别说十年,就连一天我都过不下去。可是伊凡? 索尼科维奇他怎么想,“一天过去了,没碰上不顺心的事,这一天简直可以说是幸福的。”好一个幸福的一天。也许有人嘲笑他的自我麻痹,甚至竟有人认为伊凡? 索尼科维奇这种生活是完完全全的幸福。

其实仔细一想完全可以理解。相比舒霍夫我们中的绝大数人不过

是吃穿好一点,略微自由一些。大部分人每天的生活也可以归结为起床,干不想干活,睡去。我们每日所做的绝大部分工作并非出于兴趣而是迫不得已。每个人出生,学习二十三年。工作,去买房买车,过上上有老小有小的日子。到老了还要含饴弄孙,在八十岁的一天死去,并将此称为幸福一生。我来,我见,我挂了,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一生中有多少事情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呢?现在我写下这篇文章是我真正想做的吗?“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上帝将人类赶出了伊甸,进入了日常生活的集中营。可是人类仍旧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我也说不清这究竟是一种自我麻痹还是人类的伟大之处。我只是觉得如果有人把伊凡? 索尼科维奇的一天称之为幸福的话,实在是有些荒诞。

也许当我八十岁在儿孙的环绕中幸福地死去后,我会在另一个地方醒来,耳边传来一个声音,“囚犯854号,你的刑期已经结束了,你自由了。”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一位天才式的伟大作家。记得陈忠实在一篇散文里写过,他刚开始创作的那段时间就反复读了好多遍《静静的顿河》,借鉴里面的描写方式。《静静的顿河》叙事宏大,文笔细腻,140多万字的著作读起来一点不觉得冗长,可读性很强。读完《静静的顿河》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苏联文学,紧接着又买了《日瓦格医生》《生活与命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骑兵军》,我需要安排好时间来读这些著作了。


占个位置,从网上下载电子版的《静静的顿河 》一段时间了,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把他读完。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到这里把读完俄版тихий дон 的感受写出来…

对的,这部巨著四十二万字,读了6页,查词儿哭死,老饿告诉我,好多老词儿都不用了,所以查不到很正常。


没人读过鱼王么?


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


基坑。

The foundation pit


其他还有一堆很好的,但和这篇比都差一截,就不例举了。


最近在读的钢炼

小时候真的是没读懂,而且读的是青少年删节版;后来慢慢接近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写这本书时的年纪,买了未删节版重读之下,又有了新的感悟,而且常常会重新翻一遍。

真的,到如今才知道“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这句话,越长大越不明白。

也唯有那时的苏联文学,才会铭刻下真正属于青年人的呐喊,自此,世界文学长廊上有了年轻人自己的声音。

——————————————————————————————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年仅29岁,双目失明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索契寒冷的夜里为全世界的青年发出的这声疑问,铸就了指引一代代人的灯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尚未成年的保尔被暴虐的神甫从学校中赶出,一脚踏进了这纷乱的人间。
是年,已然统治了这庞大帝国数百年的沙皇贵族们摇摇欲坠。
是年,名曰布尔什维克的火种在那位导师的带领下星火燎原。
是年,这个叫做保尔·柯察金的小伙子还没有遇到那面红旗。
日后堪称这面红旗下最坚硬钢铁基石的英雄战士,引领着无数青年的榜样,他的人生,拉开了帷幕……


大师与玛格丽特
断头台
红笑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推薦閱讀:

愛麗絲的裙子為什麼是藍色的?
有哪些經典簡短的青春勵志類的個性簽名?
韓寒與馮唐兩人的差別在哪?
有哪些描寫極妙的寫景的句子或段落?
王夫人為何從未體現出對鳳姐的疼愛?

TAG:书籍推荐 | 阅读 | 文学 | 理想主义 | 苏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