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人研究過常用西藥的性味歸經嗎?
請給地址或書名或人名,謝謝
張錫純 (估計不是真正的中醫)《醫學衷中參西錄》
他把阿司匹林的藥性歸納為「味酸性涼,最善達表,使內郁之熱由表解散」。
清末民國時期出現過一個中西醫匯通學派,致力於融合中、西兩種醫學
代表人物:(按照大屍兄的說法,估計都不是真正的中醫)
唐容川_百度百科
朱沛文_百度百科
惲鐵樵_百度百科 (超級牛人,沒有他中醫在民國就被廢了)
張錫純_百度百科
特別推薦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賈海忠老師。很牛的人。他一直潛心研究和推動的就是「西藥中藥化」。可以讀他的書。至於張錫純之類的經典人物大家都知道。不細說。
中藥歸經已經是一條邪路
最經典的神農本草、傷寒論根本沒有歸經的論述,後世的醫家,從根本上墮入玄學的泥坑,搞歸經這一套就是在你坑裡打滾
《中藥新家族:化學中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陳可冀為《中藥新家族:化學中藥》作序。作者參照《中藥學》(《臨床中藥學》)的體例,應用中醫藥的術語及表述方法,對現行常用的化學藥物進行了中藥特徵性的詮釋。《中藥新家族:化學中藥》共收載化學中藥428種,將每種化學中藥要表述的內容分為概說、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法用量、製劑、使用注意、不良反應、禁忌證、備註等10個子項加以詳細闡述,是一本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創新之作。 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現正進入新時代的關口,書刊洶湧,良莠紛陳,有理想主義的,也有功利主義的,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但也確有不少下了很大苦功,折射出編撰者的豐富知識和新的思路的,《中藥新家族:化學中藥》著者的良苦心愿亦可由此書中概見。
《內證觀察筆記》的作者曾經用內證的方法觀察過青黴素在服用後的情況,這裡引用一部分供題主參考(這裡提到的一些專業辭彙例如陰符、陰物質、陽物質陰陽結構等在書的前半部分有詳細介紹,題主有興趣不妨找來讀讀,這裡就不單獨引用了):
以下轉自《內證觀察筆記》,作者:無名氏
轉載結束
我猜到貼出來後肯定爭議很大,對於這本書補充一下我的觀點:
1. 內證的做法自古就有,相關古籍的記載很多,有一種說法,《黃帝內經》就是基於內證的著作。另外還有一句最有名最有爭議的話:「內景隧道,惟返觀者照察之。」-李時珍。
2. 現代不僅是作者一人由此能力,也有其他人類似的研究成果,例如祝華英的《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只不過兩書的觀察的角度不同。另外,記得作者無名氏也提到過,內證功夫有高有低,他自己並沒有達到很高的層次,所以觀察出的東西難免有謬誤,書中僅僅是記載自己的觀察結果。
3. 作者雖匿名為無名氏,但並不意味著他自己一個人胡亂瞎寫不敢和業界同仁交流,在第二屆道醫會上,作者無名氏也出席了,這裡有隨會記者油麻菜所寫的文字:第二屆道·醫會(二)。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張至順道長、蕭道長、徐文兵、余浩、許明輝、李辛等很多知名中醫師和道士,從側面證明了無名氏是有真才實學的。
4. 從以上可以看出,內證的功夫更多的是屬於道家修鍊的方向,而中醫和道家分離發展已經很久了,很多中醫可能並不了解道家的相關知識,所以不理解內證,這很正常。但醫道同源,我覺得遲早兩個分支會合併的。
5. 用一個更好理解的例子,我們天天拿手機打電話,但是普通人誰也沒有見過電磁波,也不需要理解電磁波的傳播原理,只要有專業人士搞明白後將研究成果分享出來,我們就可以基於其創造出各種應用,例如手機、WiFi等。經絡也同理,能觀察到經絡的人是少數的專業人士,更多的人是應用其研究成果,例如利用經絡診斷、治病等。當然你想成為這方便的專業人士也沒問題,找到一個老師,經過長年累月的學習、修鍊即可,和讀大學、研究生、做實驗的路子一樣。
基於以上幾點,我選擇相信書中所寫。
但,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不代表完全正確,僅供參考。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不僅記載了大量的本草內容,還將很多當時能夠見到的西藥也列在書中,寫明了藥性、如何使用,以及自己的心得,雖然這些葯有很多我們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了,但是張錫純的思路卻是很可貴的。
比如,論述到阿司匹林的時候,他說「其味甚酸,其性最善發汗、散風、除熱及風熱著於關節作疼痛,其發表之力又善表痧疹」等,從這可以看出,張錫純似乎想把西藥按照中藥那樣整理,然後為自己所用。
張錫純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診病的時候,經常在方子裡面加入西藥,這在歷代中醫裡面是獨樹一幟的。
又比如奎寧,這個奎寧又叫金雞納霜,是南美洲一種金雞納樹的汁液提取而成,是治療瘧疾的藥物,很早就被傳教士帶入中國了,康熙皇帝患瘧疾,就是吃這個奎寧治療好的。
但是,各位不要迷信奎寧,有很多瘧疾,奎寧治療也沒有效果。而張錫純配合中藥來使用,效果非常好。
目前多數認為抗生素屬於清熱解毒類。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嘗試歸類一下下。 比如阿奇黴素 色白味苦性寒,清熱解毒。
先了解下中醫的性味歸經是什麼意思再來問問題吧。西藥要是有人弄,也有。
為什麼麻黃歸肺和膀胱經,因為麻黃可以發汗平喘,可以利水消腫。
這裡沒有中醫的表裡概念,就是直接歸納現象。
那麼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味辛?你嘗嘗就知道了,為什麼性溫,你吃點麻黃,再吃點薄荷,別抬杠就行。
呃, 目測好像是忘了中藥是怎麼分類性味歸經了吧。中藥的性味歸經也不一定非要通過內證景觀來分析,結合具體病證分析同樣有效啊。
對於寒熱葯的分類,最初是根據服用後能減輕或治癒熱性病機的藥物,比如能減輕寒證,那就是熱葯唄,比如有一明教弟子,四肢發涼,腹冷,嘔吐清水,脈緊遲,服乾薑二兩,其冷已緩解或者消失,證明乾薑為熱性葯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就跟天冷了要多穿衣服保暖,烤火,天熱了穿短袖,吃冰棒,道理沒有本質區別。
還有比如說五味,有些確實是中藥本身的味道,還有的是指藥物在人體內發生的作用可以用五味的功效來概括。比如說八珍湯,身為補藥,大多數是甘味,是甜的,你去喝這個湯,味道真的不會很苦,反而還有一些回甘,當然不能跟糖水那種純糖的甜度相比。只是相對而言。清熱葯大多是苦的。其他老百姓們對中藥都是苦的還確實有點誤解。
然後說歸經,這算是藥物作用的部位,這個其實也相當好分類,可以摘取現在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口服確認,比如奧美拉唑,作用於胃,肯定是入胃經的呀。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如果要判斷一個西藥的性味歸經,一定要在中醫已經正確辨證完畢之後,再來考慮一個西藥對人體寒熱虛實的影響,然後從中醫理論角度加以歸納,操作性並非難以完成。
關於中藥的概念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的藥物就是中藥,那麼天地萬物皆可為葯,只要用中醫理論指導就可以,看看中藥分類裡面,藥物品類包羅萬象,為什麼不可以包含西藥呢?
看到內觀的出來扯淡,各位文藝青年看的不亦樂乎
本人屌絲醫生一枚,告訴你西醫什麼才是終極的清熱、解毒、祛濕
就是這貨
查了一下西藥中藥化的研究,感覺現在做得還不錯。
記得有個對話
有人問李可:如果這個世上沒有附子這味葯,還能用什麼來治要用附子的病呢?
李可老師說:如果世上沒有附子,就不會有病需要附子來治了。
個人覺得同理可得,現代人的生活那樣的違背自然,所導致的疾病自然也可以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西藥進行治療。不該過度排斥西藥中藥化。
不講性味歸經,確實傷害很大。
寒涼體質的人輸抗生素,最後確實非常蛋疼,艾灸三天才化掉肺部寒冰,而後寒氣侵入督脈,三四天都像是快死了一樣,胸背溫度幾乎只有三十攝氏度。這天氣我在武漢烤火,你體會一下。
後來靠喝酒苟活,下針足太陽膀胱經的承筋,吃燒烤辛辣羊肉,才恢復到夏天可以開空調。
另外,雖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當年也拿過化競省二,迷信科學,現在被現實打臉打得對西藥完全持懷疑態度了。
醫學衷中參西錄曾經少量提過部分西藥的性味歸經。
用西醫方法研究中醫不行。同樣道理用中醫方法研究西醫也不一定行。
求同存異吧。
殺菌無營養並降溫的一般都性涼
沒有歸經這一說 都是後世醫家搞出來的玩意兒 中藥是走人體大循環 中藥只能精確到走表 走里或者 半表半里
他倆誰都按不在誰身上,一是自然產物、一是化學產物。
西藥無所謂性味歸經,因為性味歸經是中醫理論中對於藥材所具備的天然屬性的劃分。
但是,西藥絕大部分都是配合西醫對抗性治療手段所使用的,在中醫裡面對應的理論就是「攻伐」。所以,大部分採用西醫治療的個體,如果體質太弱的話都很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也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所闡述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還是那句話,西藥對照的是西醫理論中的對抗性方法,比如病毒入侵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就要使用殺滅某種病毒的對應藥物,一種西藥對照的必然是具體的病毒或者細菌(疾病)。而中藥則必然是在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下才能使用,比如肝鬱導致的不適就要使用疏肝解郁一類的中藥。
如果非要給西藥定義一個中醫所闡述的性味的話,那麼定義為「清熱解毒」的阿司匹林是否可以讓人在肺胃熱盛導致口臭的時候像喝夏桑菊一樣喝幾片阿司匹林呢?這不成笑話了嗎?
醫學衷中參西錄啊,我覺得思路很好。裡面對中藥和西藥的都有深入的研究。張錫純弟子的弟子的弟子的弟子路過
西藥一直在變化
電子是金屬還是非金屬?
謝邀。
首先西藥不以自然界土生土長的方式出現就不符合中醫的理論。現代人連自然中的藥材其藥性歸經都很難領悟理解,更別說發現西醫不自然的藥物,再加上在製造上一些添加劑的使用對藥物本身味性的影響,很難以中醫的理論來使用。並且中醫本身沒有必要使用這些不倫不類的東西。
真正的中醫並不需要使用西藥來配合治療。。推薦閱讀:
※為什麼從清代開始醫家重視方葯而輕視針灸?
※華佗別傳記述,琊有一女子屁股上長了個大瘡,癢而不痛久治不好。華佗用一隻狗引出了一條三尺長蟲。啥原理?
※針灸能治哪些病?
※艾艾貼和艾灸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是哪裡不一樣?
※如果要自己學習中醫,從什麼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