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對專門買的玩具絲毫不感興趣,反而對塑料袋抽紙拖鞋等日常用品非常喜歡?
男寶寶快六個月了,由於喜歡活動已經會匍匐前進的爬行了。家裡也買了小汽車、講故事機、智慧樹等各種玩具,但寶寶基本不看一眼,就算玩也只是很短暫的一小會;當他一看到拖鞋、抽紙、塑料袋、紙盒子等這些東西就非常興奮的爬過去,有時是抓著玩,有時是直接上嘴啃。每次都是這樣。我想那些玩具應該都是根據孩子的喜好設計製造出來的,為什麼我的寶寶就不喜歡呢?為什麼他就偏偏特別喜歡那些日常用品呢?
希望能得到解答。多謝。
有意思了,quora上也有類似的問題:
答案其實很簡單:大人眼中的「玩具」和寶寶眼中的「玩具」不一樣。
對我們大部分家長而言,由生產企業生產製造、零售企業銷售、具有一定玩樂功能、家長可以買回家的商品才叫玩具。
而對寶寶,尤其是0-3歲的寶寶而言,他們每天都在忙著認識這個世界,發展自己的各種技能。所以,只要是他們覺得有趣或者對自己有幫助(在認識世界和發展技能方面)的,他都要去觸碰、去踢打、去體驗、去嘗試。
對我們成人而言,玩具的概念更偏向於「商品」;而對寶寶而言,玩具的概念更偏向於「成長需求品」。
舉個例子,寶寶在7-9個月的時候,會自發地鍛煉自己的手眼協調,常見的現象是,喜歡把一個東西不斷地從盒子里拿出來,然後再塞進去:
這個時候,如果家裡沒有相應的玩具,那寶寶肯定會選擇紙巾盒這一類的生活用品:
另外,12—15個月的寶寶,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不斷倒騰杯子里的水,把水從一個杯子倒入另外的杯子,並且樂此不疲的重複:
市面上有玩具可以代替這件事么?沒有,除非是過家家的玩具杯子。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寶寶們都喜歡撕紙玩,無論你撕給他看,還是他自己撕,對他來說,這都是特別高興的事:
有一種說法是,喜歡撕紙玩的寶寶處在「幼兒破壞活動期」。撕紙的聲音能刺激幼兒破壞的興趣,而興趣又推動幼兒進一步的破壞行為。有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嬰兒的本能快樂。
寶寶偏愛生活用品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像力。
對大人而言,玩具就是玩具,是用來玩的;生活用品就是生活用品,不是用來玩的——世界上每件事物承擔什麼樣的功能,大人都已經定義好了。在我們給事物下刻板定義時,我們的想像力就已經開始退化了。
而寶寶的想像力才剛剛發芽,世界在他們眼裡是嶄新的,任何事物都沒有固化的定義。比如看到了拖鞋,他可能會想,爸爸腳上套的那個東西看起來很有趣哦,我是不是可以拿起來咬一口感覺下呢?這個東西軟軟的是否可以套在頭上當帽子呢?放在水裡是不是可以做小船呀……寶寶的心理活動,大抵類似於此。
另外,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寶寶喜歡玩的生活用品,都屬於功能特別豐富的,比如紙巾,既可以揉,還能疊和撕,可以成為一團,也可以變成很多個——你說紙巾是生活用品么?NO,對寶寶來說,這是比功能單一的聲光電玩具,要好玩得多的開放式玩具。
但話又說回來了,家長買玩具,肯定都希望寶寶喜歡,畢竟是千挑萬選,看了好多攻略才買回來的。結果寶寶卻不領情,只喜歡啃著拖鞋到處爬,這確實讓人蠻沮喪的。
其實吧,0-3歲這個階段,真的沒有必要買太多玩具,根據寶寶的發育特點,針對性買一些就OK了。如果你家寶寶喜歡玩生活用品的話,在能保障安全健康(比如沒有易卡喉嚨的小部件,紙巾不是劣質的)的前提下,就讓他玩吧,這沒什麼好擔心的。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谷歌搜索,侵刪。
我家寶寶快一歲,前幾個月發現他有題主所問的問題,就是玩具基本丟一邊,對五金電器日用百貨非常感興趣,上個月開始雙手拎拖把一類高難度的動作。。
一開始基本就放任了,後來總想鬧明白為什麼,是玩具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先驗證了玩具的問題,家裡分別買了可以敲響的琴,鈴鐺等出聲的玩具,一個小地球儀,可以拍起來的那種,甚至我老婆以為他要長腦子了還買了一小本布做的小冊子,毛絨玩具還有一些,總之玩具一大堆,現在除了那個小地球儀還會玩以外,其他基本不碰,特別是哪種會響的琴,早就扔在了一邊。
為了能搞清這個問題,我經過不懈努力,甚至培養了我自己玩玩具的天性,寶寶一起玩了幾天鈴鐺和玩具,也試過把日常用品放在他面前和他一起玩或者就乾脆拿一個陌生的東西給他玩,看看他的反應,最後得出了以下結論:
1、玩具:在我玩的很開心(假裝)並且不理他的時候,他會看著我玩,通常在我玩了一分鐘左右的時候會過來和我搶,到了自己手上他會自己先嘗試一下,因為所有玩具他都幾乎沒有玩過,差不多都是新的,然後會咬幾口,最後扔掉,這個過程是和玩日常用品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不一樣。
當我直接塞給他玩具之後,他通常都是看看,然後扔掉,去玩其他的東西,這也是日常玩玩具的標配,看完就扔,頭也不回。
2、日常用品:我最早的時候只是拿家裡的扇子或者手套在他面前比劃,我發現如果一樣東西第一次出現,並且沒有人去用,他是不會去很感興趣的,比如我的錢包,我第一次放在他面前的時候是他自己在桌子上玩看到的,他只是拿起來看了兩眼,甚至都沒有打開就扔在了一遍,而當我有一次帶他去超市,我在付錢的時候,他一直盯著我的錢包,並且伸手索要,一直玩到上車回家。
而扇子這種每天都會用的東西,夏天的時候就經常在他面前晃悠,他也會非常迫切的想要拿過來,玩的時間不會很長,但很專註,當我們吃飯的時候,他會來要我們的筷子,我拖地,就要拖把,我後來拿了一個他沒有見過的東西,我家工具包里的鎚子,小號的那種,確保他可以拿得動,趁他不注意放在他的面前,他只是看兩眼,拿起來,然後丟在地上。
於是,就我孩子這個問題,我自己總結了一個結論,只適用於我家小兔崽子,若和題主的情況不吻合見諒:
寶寶對外界事物很好奇是肯定的,除了自己探索以外,大人的影響應該佔一部分,我每天日常用的東西對他來說是一個刺激,他可能會認為那個是可以玩的,而玩具這種我基本不碰的,他在沒有特別興趣的情況下估計也會認為那就是沒意思的,所以玩具這東西還是要陪孩子一起玩,如果你買玩具只是為了讓他安靜的話那基本沒什麼用,買玩具的目的還是要他長腦動手,如果他可以從別的事務上獲取的話也沒什麼問題,只要沒危險就行。
謝邀。邀請了20+人來回答,看題干,充滿了種種心理用詞:「反而」、「每次都是這樣」、「我想」、「就不喜歡」、「偏偏」……看來題主也真是難受:買玩具的錢莫非都白花了嗎?
對此我本來只想回答一句話:孩子高興怎麼玩就怎麼玩,由他去吧!但是轉念一想,這其實是個可大可小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暗含的中國式父母的邏輯就是:我明明希望他做這件事,為什麼他偏偏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呢?
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真實的故事。鄰居家有個小孩,也是對各種玩具都不感興趣,最喜歡的就是拿不鏽鋼的勺子敲不鏽鋼的盆,聽這叮叮噹噹的聲音。照理說,孩子製造出這樣的噪音,家長早就該通過講道理甚至上手等各種方式來教育孩子了。可這小孩的父母,偏偏篤信西方「放養」的理念,除了挨個給鄰居賠不是,根本就由他敲去。十五年以後,這小孩長大了,也根據學醫的父母去了國外,成績優秀,教養良好,彬彬有禮,去年勵志要考取美國的醫學院,繼承父母的衣缽。幼時喜歡敲不鏽鋼盆的習慣並沒有成為他成長之路上的阻礙,他也沒有成長為一個糟糕的人,反而挺出色的。
實際上,孩子玩玩具,只是他探索世界和學習各種技能的方式,他可能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而這些小興趣裡面不乏讓大人頭疼的習慣,正如題主提到:揉塑料袋、撕紙、滾紙筒、穿大人的鞋子。其實,這些活動都是孩子在發展自己手眼並用的精細動作技能!
再來說說題目中的一個偽前提吧:「玩具應該都是根據孩子的喜好製造出來的」。真實的說法應該是:「玩具都是為了賺錢製造出來的,而為了能賣出去,總是在宣傳語中號稱孩子會喜歡,或者能開發孩子的智力」。
我的育兒微信號里曾翻譯過英國政府成立的早教網站(http://www.earlu-education.org.uk)的資深培訓人員Jennie Lindon於2011年撰寫並發布的文章(原文:Babies - learning starts from the first day),現引用部分內容如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玩具:越簡單越好
玩具店裡總是擺滿了各種玩具,一些玩具被冠以「有史以來最好的」之名,例如搖鈴、積木、撕不壞的繪本、玩偶和供拖拽的玩具等。但對寶寶而言,最好的玩具其實是你:一名會玩、細心的成年人,還「裝載」了聲音、眼睛、耳朵、手、膝蓋,並且了解寶寶的喜好。
一些塑料玩具被吹噓成是促進寶寶大腦發育和爸媽進行早教的必備用品,對這些宣傳語最好持懷疑態度,因為大多數都是虛假宣傳。寶寶最初的幾個月乃至幾年是非常重要的,但這期間最能促進寶寶大腦發育的是你和寶寶之間的對話,以及玩一些最簡單的東西。儘管我們生活在高科技的社會,但寶寶的世界並不需要這些高科技。
並非所有寶寶的玩具都得是塑料的,當然也不需要總是色彩鮮艷的,或者都能發出有趣聲音的。儘管寶寶有時喜歡塑料玩具,但也喜歡木質和柔軟材料的外表和質感。他們也不希望所有玩具都發出聲音。
一旦寶寶能自己獨立坐起來,他們就解放了自己的雙手,接下來,他們將用這雙手去探索全新的世界。他們通過自己移動、搖晃簡單的玩具,並將這些玩具拿出和放入大一些的容器來學習。爸媽不必無節制地買玩具,只需要有一個「寶貝籃子」就足夠了,裡面包括一把木勺、一個金屬茶杯、一大片棉布、一隻軟布球、一個洗澡海綿和一隻老式的木製夾。在給寶寶玩之前,需要檢查這些東西都無法被寶寶吞下去,也沒有鋒利的邊緣。在寶寶玩的時候,也需要坐在一旁密切地關注——你最好能保持沉默,直到寶寶明確地邀請你一起玩。
盡量不要把你的錢浪費在購買號稱能促進寶寶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塑料玩具上,這些玩具通常把字母印在表面。寶寶很快就會認識這些字母,而不再需要這些玩具了。
說完這些,希望題主能意識到:孩子喜歡玩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某些事物感興趣並探索的過程中,在不斷成長著。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保護和鼓勵孩子的這種探索,只要不是原則問題,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由地成長吧!
本文上了知乎周刊六一特輯,開心:)
看到這個問題頗有感觸,以下回答僅為個人心得。準備好好寫一下,並不斷調整更新。
題主所說的現象在我家同樣存在。我們在給孩子選擇玩具這件事上,
交了不少學費。苦惱於選什麼樣的玩具,苦惱於為什麼買回來的他不喜歡。現在,絕大多數帶有聲、光、電、五顏六色等強烈刺激的玩具都被我們收起來了,剩下的是儘可能整潔的、不給孩子設限的環境:包括符合孩子身高的小柜子,幾幅在他視線範圍內的藝術畫,功能單一的木質玩具(僅發展一項功能,將其餘的干擾降到最低),幾個真實的車模,一些迷你版的真實的清潔工具如小拖布,小掃帚,小鏟子。當然不盡完美,我們也在不斷摸索和改善中。
可是如果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跑偏。為什麼這麼改?
是不斷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後,慢慢發現和調整的。當然,受影響最大的是Montessori理論,就是喊得很火的蒙氏概念。但真正對此深入理解的人並不多,我們目前也是在邊學邊實踐階段,如有偏頗,請大家指正。
很少有人去關注嬰兒真的需要什麼。大人們都自以為地認為自己是在為嬰兒好,認為嬰兒需要我們的幫忙來發展自己,實際上很多時候自己卻在不經意間成為嬰兒自主發展心智的強大阻礙。
(做一個嬰兒是什麼樣的體驗? - 成簡潔的回答)
設計玩具的人又有幾個真正懂得嬰兒,正如@Cecilia 所說,他們不過是逐利的商人。
嬰兒喜歡有秩序的環境,喜歡優美的音樂而非拙劣吵鬧的電聲,喜歡藝術性強的圖片,喜歡質感高的用品,喜歡精美的餐具…他們的審美普遍高於成人。如果一件玩具,如果您玩起來覺得枯燥無味,多半嬰兒也不會喜歡。
在嬰兒眼裡,玩具和日常用品並沒區別,他們都是在藉助周圍的物品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可能是發展精細的手指動作,可能是發展四肢的相互協調,可能是發展空間感…哪些物品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他們當時的需要,哪些物品就是有意義的。
嬰兒喜歡真實。他們需要與這個世界建立起聯繫,而日常生活用品恰好是建立起聯繫的好渠道。看到大人掃地,他也要掃,看到大人除塵,他也要除。在他眼裡,這些活動恰好是最有意義的,和世界互動,和大人們互動。比被動地接受故事機們的輸入要有趣太多。所以建議不要用假裝的玩具作為解放大人的良方。給他們提供真實的工具,一遍遍示範給他們,然後讓他們自得其樂。在不遠的地方觀察他們,保證安全,儘力克制自己想幫忙的心。我們給孩子買了些玩具車,鮮艷的顏色,搖擺的司機,歡樂的音樂,可他統統興趣不高,某天意外發現他最喜歡的居然是家裡幾個真實的車模,質感沉實,大人們握在手裡都覺得很棒。目前後視鏡已經被他玩掉了,輪胎也掉了又被安上,天窗被他打開了,每天推著它們滿屋子爬。我們當然也會偶爾表示心疼,可看他玩得不亦樂乎,也就任他去了。
嬰兒喜歡自己探索,享受發現的樂趣和成就感。某天,他在花盆前坐下,開始玩土,玩了有大半個小時,特別專心。開始我們有點接受無能,感覺髒了衣服又要洗,可轉念一想,我們小時候不也玩得灰頭土臉才回家嗎,就釋然了。下次再玩土的時候,如果有過渡時間,就給他換上容易清洗的衣服,還給他在超市買了小鏟子。這不天氣暖了,就帶出去,只要不影響別人,沒有安全隱患,我們統統接受。經常玩了很久後,抬起頭沖我們特別滿足的笑,又繼續。
…
在蒙氏理論中,孩子們自發有序的、專註的活動都被稱為「工作」,輸出的是操作技能的提升、與環境聯繫能力的完善、和充分的內心滿足感,區分於漫無目的的「玩耍」。既然是「工作」,那麼孩子們就要有得心應手的工作環境、工作操作台、專用工具…如果家長們在這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孩子們會自發去尋找當前環境中最適合自己的小玩意兒,TA們是在以自己弱小的力量向這個由大人主宰的世界抗衡。
請我們大人,對嬰兒保持敬畏之心,不要粗暴地去干擾他們的世界,小心地呵護他們內心的種子。
是的,我也不了解嬰兒,以上所寫恰恰是自我打臉,但我想努力去發現他們,哪怕能接近一小步,那也是莫大的欣喜。
建議媽媽可以在家DIY一些蒙氏感官練習給寶寶玩。
蒙特梭利夫人認為0-6歲的孩子正處於感官的敏感期,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以及身體的觸覺都非常敏銳,如果在這期間施以感官教育,能夠幫助孩子把潛能充分發揮,奠定以後學習的基礎。因為任何學習都必須通過人的感官來進行的,我們的感官越敏銳,越能吸收周圍環境的訊息,加以分析、辨識、整理,最後形成判斷。
首先,請牢記蒙氏感官教育的五個方面: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我們需要把這五個方面的練習運用到實際的環境準備中。
這些感官練習都是沒有對錯的遊戲,媽媽只要用心設計和準備好環境,讓小朋友盡情探索就好。
DIY感官玩樂板
玩樂板可以輪換放些不同的物品,主要可以練習觸覺、視覺和聽覺。先來看幾個達人媽媽準備的感官玩樂板。
觸覺和視覺的
物品要根據年齡來調整
還有聽覺的
如果沒有條件釘在牆上,可以找一個大的硬紙板代替。
別忘了大自然
DIY感官盒子
感官盒子是大小皆宜的玩法。小嬰兒可以從一個盒子裝幾個球開始,到5、6歲以上玩水中的珠子。可以使用的材料和主題有上百種,就靠媽媽和老師們發揮想像力啦。對於2歲以下的小朋友,建議使用可以食用的材料。
盒子裡面可以使用以下物品為基礎:
1)糧食(米、豆子、玉米、麵粉等) 2)生的或者煮熟的麵條/義大利面 3)爸爸的剃鬚泡或者肥皂泡泡 4)果凍 5)水或冰 6)沙子或土 7)碎紙 8)決明子
決明子和沙子都可以網購到,有一種可塑形的沙子媽媽們可以考慮。
Baby的第一個盒子,可以從三個月開始,使用不同觸感的球。
也是給小baby的,使用義大利貝殼面和一些色彩鮮艷的小玩具
小baby玩水的
玩冰的
再大些的小朋友玩水,可以增加工具和小物品,比如珠子,玩具等。
用肥皂泡或者爸爸的剃鬚泡
碎紙的,媽媽可以提供些工具,尋找藏在紙堆裡面的小動物們。
給3+的小朋友,花園主題的。
再大些的小朋友可以練習寫字的
有些觸覺練習小朋友會弄的很髒亂的,媽媽們一定要有耐心,放開手讓小朋友去玩,不要抑制孩子的好奇心。
最後來些messy的,玩土,弄幾根麵條當「蟲子」。
煮熟的麵條,邊吃邊探索,對於小baby非常安全。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更多育兒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MamaGo
微信搜索(mamago或mama-gogo)即可訂閱
微博-MamaGo-
http://weixin.qq.com/r/DkOPl0nE9BSLrQ309x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據說很多人家的孩子也有這個問題。
因為兒童玩具,出於安全考量,有很多限制,玩法也單調很多。
塑料袋可是有名的幼兒殺手,還是收好為妙。
我家芽芽剛半歲,她四個多月才會拿東西,拿的第一件東西是我的眼鏡,當時一把從我臉上抓了下來,往嘴裡塞。於是我開始給她買玩具,慶幸的是,我買的玩具她都挺喜歡的。
第一,我買的玩具全都是能入口的。最多的就是布做的,比如玩偶,布書,再就是牙膠一類的,各種形狀的牙膠。
第二,所有玩具都沒有很大的聲音,也沒有炫目的燈光。只有一個費雪的安撫娃娃有微弱的燈光和音樂,這個也只是睡覺的時候給她聽,其他時候不用。
第三,布偶裡面有小鈴鐺,有的胳膊腿翅膀什麼的會有響紙,她抓到會有一點聲音。布書在封面封底也有響紙。
第四,牙膠上面都有很多突出來的設計,摸起來咬起來是可以感覺到的。
第五,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就是跟她一起玩。給她講布書裡面的東西,告訴她這是土豆,那是西紅柿,還有別的種類,三語教學,普通話,陝西話,河南話。給每個玩偶取名字,編故事,雖然她聽不懂,但是她喜歡我和她那麼親熱。
我覺得孩子喜歡我們大人在用的東西,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做,當我把兒歌書或者水果書放在我一歲不到的小外甥面前,陪他一起玩,指一個字念一個字,外加插畫的自由發揮和解說,寶寶總是會很認真的聽我說上好一會,就算是換尿布的時候,也能拿尿布給他玩,和他說尿布上萌萌的小白兔圖案,他也會很認真的指著這些小白兔。
就是說玩具對寶寶的吸引力更多的還是需要我們大人的參與,寶寶看自己親愛的爸爸媽媽每天都穿拖鞋,想必就會對拖鞋產生好奇,同理,我們和寶寶一起參與遊戲,那些玩具也就很好的進入了寶寶的眼球
正好一個同事昨天也提到了同樣的問題。他的原話是:「那麼多好玩的玩具他都不愛玩,偏偏喜歡玩家裡的東西。」
這個情況其實跟題主沒有任何區別,只是表達上有差異而已。這裡面有一個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就是家長的描述——「好玩的玩具」,這裡的這個好玩是誰定義的?顯而易見是家長定義的。家長說好玩能算數嗎?不能太算數。這個道理跟你媽你爸覺得好的結婚對象、工作機會、旅行地點跟你「不一定一樣」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就像回答中有玩具設計師提到的,玩具設計師在設計玩具時更注重的是安全問題,好玩不好玩是其次的。而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即便是世界一流的頂級的玩具設計師,他設計的玩具也是為一般孩子可能共同存在的興趣所設計,並不是為題主家或我同事的娃單獨設計的。這個就叫做「兒童的個體差異」。
所以,任何適齡玩具,都有可能有孩子不喜歡。更何況家長其實對於什麼年齡段的孩子玩什麼玩具,沒有清晰概念。這個不能怪家長,這是是普遍現象。跟家長稱職不稱職也木有半毛錢關係,老實說,能發現買的玩具自己娃不喜歡的已經可以提出表揚,說明家長對於孩子的是了解的、關注的,對孩子的反應是敏銳的。完全可以競選合格甚至十佳老爹或麻麻。比如我同事,已經是暖男一枚,娃都是他哄睡的好嗎?但對自己家娃可能會喜歡什麼、應該玩什麼木有概念。
另外一個關鍵詞是「玩具」,什麼是玩具?什麼是好玩具?
所以滴辭彙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玩具也不例外。
但對於一個嬰兒來說,我管你什麼人類智慧不智慧,我想玩的才是對我有意義的玩具。我想玩的,一片樹葉、一個水坑、一把勺子、一個抽屜都是那麼神奇;我不想玩的,費雪、hape、樂高、澳貝又與我何干?為什麼這問題 我看到的第一反應是
這難道不是在說喵星人嗎!!?
-------------------------
我買各種玩具 包括什麼高級智能類型
還有爬架
但是!只要出現一個紙盒!
這所有的玩具就不值得一提了!
塑料袋
七個小朋友可以在那玩一下午……
對不起我歪題了( ???)
貴知的孩子太神奇,六個月講故事機十個月學分享…人類進化的真快啊。我還以為十個月的孩子頂多會喊爸爸媽媽呢。
你買的是你喜歡的東西,小時候想要的吧,呵呵。孩子的眼睛怎麼區分講故事機和拖鞋哪個更貴,哦,錯了,哪個更有趣呢?6個月的寶寶,靠直覺行動的。對拖鞋這些經常見到的東西感興趣,也許就像奶奶抱的多了,熟悉了,喜歡了,接受了。或許,他很羨慕穿上鞋的媽媽可以走來走去呢?孩子的世界,自然有孩子的道理,哈哈哈哈。
大概因為賣玩具的和買玩具的都是大人吧!
4個月到10個月左右,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是:拖鞋(顏色鮮艷還會走來走去的好神奇啊!)、紙巾(抽完一張還有一張誒!有魔法!)、塑料袋(唰啦唰啦的還花花綠綠的好好玩!)、尿布(這不是我屁股上的么?聞起來還不錯誒!)、眼鏡(你臉上有個不一樣的東西,給我給我給我!)、項鏈(什麼東西晃來晃去的?~還包括晃來晃去的燈繩、窗帘繩、等一切繩狀物)、遙控器和手機(好多凸起的小按鈕,還有顏色好好玩哦!)……總之,就跟喵星人的特性是一樣的。
一般這個階段,需要準備的玩具是:可咬的搖鈴(出門攜帶、清洗方便,長牙期必備)、衣服會響的玩具娃娃(不能有頭髮、小配件,小朋友喜歡看人臉的東西勝過小動物玩具)、軟球、充氣玩具(最好是裡面有鈴鐺的滾筒或可以發出聲響的,但是要小心尖牙利齒的小傢伙一口咬爛)、再有準備一些可以啃咬的紙板書、卡片等。
但是最好的玩具,還是媽媽和爸爸^-^因為現有的玩具不合適。
6個月按皮亞傑的發展理論,是感覺運動階段里的次級循環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通過重複地抓握、啃咬等方式了解周圍的事物,並且還不能建立行為和後果之間的因果聯繫。而操作小汽車、講故事機之類的東西是需要對行為的結果有一定樸素理解的——「我推小汽車它就會跑」,「我按某一個鍵就能聽到小紅帽的故事」。你給6個月的孩子玩複雜的講故事機之類的玩具,他不可能搞懂玩具功能間的邏輯聯繫(跟給小學生看王家衛講微積分差不多……),所以這類玩具不會比家裡的破爛更有吸引力,不喜歡玩具也正常,不用擔心。
換點顏色鮮艷功能簡單適合小孩抓握咬的玩具試試,注意不要選擇有小部件的玩具。現在的玩具可以等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再給孩子玩。家裡的日常用品也可以改造成很有趣的玩具,不一定買的才是好的。
另外塑料袋可能會造成小孩窒息,最好放到這個年齡段孩子夠不到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這題目就是典型的「家長思維」
對於孩子來說,只要是他感興趣的喜歡的,只要好玩的,就可以是玩具
玩具就是他高興玩兒的東西,什麼玻璃塑料袋拖鞋襪子紙巾在他眼裡和商店裡賣的公仔汽車積木一樣,都是玩具,孩子的世界裡才沒有什麼玩具杯具廚具日用品這些概念
他不懂貴不貴、危不危險、干不幹凈,他關心的只有好不好玩而已
家長只要保證孩子手裡的東西絕對安全就夠了,至於玩什麼,就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還有就是,你買的玩具到底是你喜歡的還是孩子喜歡的?不要以為孩子是在「玩」,他們是很嚴肅的在探索這個世界,努力的學習適應這個世界的技能,對日用品感興趣再正常不過了,這些東西長大了要用。
4個月到10個月左右,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是:拖鞋(顏色鮮艷還會走來走去的好神奇啊!)、紙巾(抽完一張還有一張誒!有魔法!)、塑料袋(唰啦唰啦的還花花綠綠的好好玩!)、尿布(這不是我屁股上的么?聞起來還不錯誒!)、眼鏡(你臉上有個不一樣的東西,給我給我給我!)、項鏈(什麼東西晃來晃去的?~還包括晃來晃去的燈繩、窗帘繩、等一切繩狀物)、遙控器和手機(好多凸起的小按鈕,還有顏色好好玩哦!)……總之,就跟喵星人的特性是一樣的。
一般這個階段,需要準備的玩具是:可咬的搖鈴(出門攜帶、清洗方便,長牙期必備)、衣服會響的玩具娃娃(不能有頭髮、小配件,小朋友喜歡看人臉的東西勝過小動物玩具)、軟球、充氣玩具(最好是裡面有鈴鐺的滾筒或可以發出聲響的,但是要小心尖牙利齒的小傢伙一口咬爛)、再有準備一些可以啃咬的紙板書、卡片等。
但是最好的玩具,還是媽媽和爸爸^-^
這並不是一種壞現象。
正常的玩具除了樂高、魔方等益智類大部分都只有一種玩法,孩子按著廠家設定好的路線乏味得擺弄著它們。而像抽紙,盒子,塑料袋等卻能開發出無限可能。它們源於生活,多陪孩子玩這些,能在共享創造的快樂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
比如塑料袋,在不同的地方紮上小孔,灌上水,看著水流從孔中流出,嘛,在小孩子眼裡新奇的東西總是美麗的。孔的高低,大小不同,水流的形狀軌跡就不同,由此引申出壓強的概念。把塑料袋剪一下,穿孔繫上細線,做成降落傘,舉高扔著玩,和孩子一起探索形狀和繩長最佳方案,給孩子物理和數學的最初啟蒙。埋下一顆種子,在潛移默化下,最終能長成參天大樹。
抽紙的話,可以用中性筆在上面畫畫,想像成一塊手帕,如何畫花邊,如何布局,如何讓它更美麗。也可以把衛生紙溶解在水裡,攪拌,或許再加上碎葉片或染色,重新塑形成喜歡的,晒乾保存。抽紙也可以折東西玩。最簡單的玩法當然是一根手指抵住一張抽紙的某處,把它頂向天空,再用一根手指接住,這樣就變成了一項運動。也能用來做晴天娃娃啊。如果孩子喜歡玩火,那就教他安全的玩法,拿根木棍,頂部纏上多層抽紙綁住,澆上香油,參考火柴的形狀,然後點燃。頂部燒完之後不會繼續燃燒,而頂部就變成了炭筆,再拿來畫畫。
紙盒就更多啦,簡直是手工之神器。男孩子的話可以一起做些飛機艦船模型,和孩子一起照著網上的資料畫圖紙,剪剪粘粘,最後再上色。
最好的玩具在於創造……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想像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優化方案的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鼓勵和陪伴啦~
喵,沒有看到是六個月~太小的寶寶的興趣點倒是和貓咪很像吶~長大點點就更適用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