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四大名著和近代的的武俠小說,中國文化會是什麼樣子?

如標題所言,突然想到這個問題,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好多典故故事等等都是出自非常少的那一點書籍(包括金瓶梅 儒林外史等等,我只列出四大名著是代指,並不單指四大名著,), 我能想到的中國的文化好像除了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龍等等人寫的武俠小說, 好像其他的東西一下子就想不到了. 就好像除了四大名著和近代的武俠小說的文化,好像人們極少談到了解到其他的東西
而且武俠小說在我小時候我一直以為是古代寫的,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金庸古龍梁羽升等人寫的,在知道其中部分人還活著的時候我非常震驚, 這個震驚我很難詳細描繪出來,就像現在我很難描述出來我到底想問什麼, 才只能無奈的在九曲十八彎的試圖更詳細的解釋我的問題.
就好像一直在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但真正流傳下來,每個人都耳熟能詳都可以隨意聊聊的文化,除了這些好像就想不到其他的東西了..
真的是很抱歉,實在是不能很好的描述出我的問題,希望各位能GET到那個點.
謝謝所有看官以及回答的朋友.
謝謝
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 以下為補充

謝謝各位的指點,就像我說的那樣,沒有完全描述出我想問的問題,看了大家的回答終於有點明白自己想問的了.
文化存在分為兩種,一種是民間即普通百姓的受眾化,一種是學術化,.
就象紅樓夢,在現在生活里可以說99%以上的普通中國人都沒有完整的讀完這本書, 孟子老子莊子論語等等也只存在於語文課本里, 我想問的是如果沒有這些易於傳播並且經典的作品的話,那會是什麼樣子的?


謝邀。

沒有四大名著和近代武俠?中國文化的樣子?
僅論小說,還有《金瓶梅》,有《儒林外史》,有《海上花列傳》,有《東周列國志》,有三言二拍,有魯迅,有老舍,有沈從文,有施蟄存,有張愛玲,有王小波,有莫言,有巴金,有餘華,有我列都列不完的單子。
歷史有二十四史,詩歌有辭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書法有鐘王張褚歐柳顏趙蘇黃米蔡,畫兒有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展子虔張萱韓干荊李董巨黃徐馬夏和元四家吳門四傑以及清朝數不清的人物。
懶得寫了。

題主的這個問題,簡直就像去問法國人「你們除了大仲馬和拉伯雷,還有啥文化?」
去問美國人:「你們除了海明威、福克納、馬克-吐溫,還有啥文化?」
去問英國人:「你們除了司各特、狄更斯、哈代,還有啥文化?」
然後伏爾泰、大衛、蒙田、朗費羅、惠特曼、莎士比亞、馬洛們都氣得活過來了,紛紛給題主託夢。

當然,我也能理解題主。
中國文化,是有些斷層的。蘇黃米蔡左馬班,那是讀書人文化。市井能接觸到的也就是唱戲和評書;而為了哄市井人等,所以中國文化又刻意把士大夫文化給低幼化了。比如,普通人真的會相信,古代人處理朝政,就是皇帝登基坐殿,奸臣國丈爺左右朝廷,奸妃出壞主意;諸葛亮徐茂公這類智者都是妖道,張飛胡大海這類猛將都是黑臉魯莽笨蛋……因為這些貼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也願意相信,文化其實就是最巔峰那幾個名字,比如四大名著。雖然四大名著,其實更傾向於市民大眾文化的成功。
所以普通人對中國文化,實在是了解太少了。偏偏這群人又最容易接受「中國文化就是XXXX」的所謂大話大總結。

丹納提過一個見解。他認為,哪怕去掉文藝復興三傑,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依然偉大。我個人覺得,去過佛羅倫薩的人都會意識到,像切利尼、姜博洛尼亞、多納泰羅這些宗師,才華真的也只遜色文藝復興三傑不多,只是被他們遮蓋了而已。
任何偉大的高峰,都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下面藏著一大堆偉大的東西,才把他們拱起來的。中國市民文化的輝煌,不只是四大名著,還在於其下浩繁堆積的偉大。唐朝書法之牛,就在於你摘掉褚遂良,還有歐陽詢、顏真卿他們一大幫人。宋朝畫畫之牛,就在於你拿走《清明上河圖》,還是有徐黃馬夏他們前赴後繼。
偉大的事物,很少是孤星般存在的。

就像如果有人敢說「去掉了左宗棠雞,中國飲食就不剩什麼」,得,這一定是個沒吃過正經中餐的美國人。


我能想到的中國的文化好像除了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龍等等人寫的武俠小說, 好像其他的東西一下子就想不到了.

親,別這樣,知乎上的熱門話題寫作者除了這些還有王小波、劉慈欣和四娘啊……


固然沒有這些名著我們的生活會跟如今大不同,但我更相信,這種不同是內容的不同,不是形式的相異,因為沒了這些名著會產生別的名著。

因為文學作品都不是獨立出現的。特別是這些小說作品,大多是由史,政,生活結合出現的。

比如說《西遊記》吧,裡面故事的源流包括法名玄奘的三藏法師,這個歷史上存在過的人物;包括玄奘口述,弟子辯機輯錄的《大唐西域記》;門人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傅》;南宋杭州中瓦子張家刊印《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南宋南戲《陳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唐三藏》;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闕名《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楊景賢《西遊記》雜劇;元人《西遊記》平話;詞話本《西遊記》(存疑)。甚至《西遊記》的版本也是有好幾種。這種世代累計型的文學作品絕不是孤立時間點上的作品,而是多年來的民間文化,市場,歷史的印記,政治環境的變遷所積累的必然結果。

當然對於《紅樓夢》來說又會不一樣一點,《紅樓夢》是一種自成格局,異於一般中國小說的,他自成一局,有連貫性,甚至帶有一些西方小說的特點(起因經過高潮結局)。但是「沒有金瓶梅,就沒有紅樓夢」這句話也是客觀的,這種轉換到庭院深處家族內部的視角確實是開啟了一個新的角度,這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高度。

這些必然產生的文學歷史高度是中國經歷的歷史文化變遷產生的,只要歷史不變就會有史官,只要史官記錄下來就會有故事,只要中國經歷過唐代的開化,宋朝的富庶,元代的政治緊迫,明清的文字獄,只要百姓有過錢,有過閑,有過娛樂需求,窺探八卦的心態,這些故事就會慢慢演繹成具有相同高度,形式,影響的文學作品。


挖了個坑,好好來寫寫

就題主補充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文化的可以認為是分為兩種的,但是題主把文化分為「一種是民間即普通百姓的受眾化,一種是學術化」,這個分類其實是比較扯淡的,因為題主提出的這兩個分類,「文化的受眾化」、「文化的學術化」,anyway,聽起來總是不論不類的。

關於這個問題,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提出過這麼一個概念:「大傳統與小傳統」,把他的理念移植到中國的狀況,簡而言之,大傳統就是知識分子、上層建築所代表的文化傳統,即題主說的「學術化的文化」、小傳統就是不明真相的普羅大眾在延續的那一面傳統文化,即題主所說的「受眾化的文化」。


另外,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允許個人有個人的看法的,所以對於 @孔鯉 先生的回答,我覺得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下,這完全是英國西裝合身還是義大利西裝好看的的事情,但是時裝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我相信文化也是。

孔鯉先生的西裝是「英雄主義」,而我的西裝是「儒家文化」

這個觀點的產生,大抵可以歸因於前段時間看了半本有餘的《士與中國文化》,以及個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淺顯的認識

所以我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是士 再就是儒家 再就是新儒家

如果把歷史看作奔流,文化看作方舟的話,,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先秦時期發源,西周的禮崩樂壞與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被余英時先生成為「哲學的突破」指,某一民族在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對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與歷史上的處境發生了一種系統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反省,通過反省,思想的形態確立了,舊傳統也改變了,整個文化終於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境地。

哲學的突破就好像造船術的發明一樣,讓中國意識到,原來我的征途應該是星辰大海。
從最初的百舸爭流到後來的儒家一家獨大,都是順著歷史的潮流在發展,當然也偶爾會有人想在潮流中掉個頭什麼的,往往死的比較慘,比如焚書坑儒,比如XX大革命。

孔鯉先生提出了「英雄主義」,我覺得還不夠根本。再根本一些,為什麼劉備是英雄,曹操就不是,為什麼趙雲,關羽同樣是五虎將,趙雲就不如關羽英雄,呂布明顯更加武力高強,為什麼就不夠英雄。

根本就在於是基於什麼來鑒定英雄與否的,我認為是儒家精神
儒家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大傳統和小傳統中都得到了貫徹。

大傳統中,儒家精神是禮樂正統,是內聖外王,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小傳統中,儒家精神是父父子子,三綱五常,婚喪嫁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劉備中山靖王之後給他了一個正統的名聲,劉備的仁德讓他更符合儒家的價值觀。關於之於趙雲,戲份多了太多,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多出的戲份,不出忠義二字。

我們崇拜英雄,因為我們喜歡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邪不勝正,名不正則言不順,不就是儒家的精神。孔鯉先生所舉例的《史記》與《論語》,前者固然有很多英雄的事迹,用以佐證觀點自然可以,但是《論語》里怕是比較少普羅大眾內心的英雄了。

且回到題主的問題,金瓶梅,紅樓夢,水滸傳,金庸小說。這些,我都認為是小傳統的薈萃結合以大傳統的隱現。我們樂於看這個,因為他們是我們生活的再現或者變態後的再現,我們認為他們有價值,因為他們在再現生活的同時,包含了價值觀的認同。

我認為出現這些作品是歷史的必然,當一個民族的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迎來哲學的突破。大傳統是小傳統規律的總結和預測,小傳統又是大傳統的實踐與映射。

紅樓夢與諸子是不應該在同一個層次的,紅樓夢是小傳統的薈萃,諸子是大傳統的總結。前者是文學,後者是思想史是哲學。

我們生活在小傳統之中,大眾對於大傳統,自古以來就是十分欠缺的。

中國文化五千年,正真流傳下來的,就是你的日常生活的小傳統,至於大傳統,向來了解的人就很少,就算好多人現在讀論語,老子,莊子,他們也只是把這些以小傳統的角度加以曲解,然後運用到小傳統之中去,他們真的了解么,他們不了解,比如于丹的解說,那就是騙小孩子的。


那麼這些名著沒了的話,民族精神還在不在呢?

民族精神是長期積累的東西,你說典籍沒了,只要精神在,那麼典籍會再生,焚書坑儒並沒有切斷精神的延續。若是說,精神連帶著典籍一起沒有了,那麼按照歷史發展的尿性,遲早會有另一批孔子,墨子,出來的。就是大家要在辛苦點,過幾百幾千年苦逼的日子了。

題目略大,力不從心,沒什麼章法,大家見諒,也非反對孔鯉先生,權當交流。


不是因為四大名著成書了,文化才會流傳;而是因為文化的流傳,四大名著才出了書。
————————————————————————————————————————


現在很多人知道的三國的歷史,大都是從《三國演義》中得來的,雖然是演繹而非正史,但如果沒有了這本書,又有多少人會翻開《三國志》去了解曹操呢。
《紅樓夢》無疑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個無法超越的巔峰。如果沒有了它,或許就沒有了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也不會有供後人效仿學習的"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寫作手法;也不會成就現在這麼多的"紅學家"。
這只是隨便挑了兩本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其實,如果"四大名著"壓根就沒有出現過,我想我們的生活或許也不會有多大的缺憾,可它們畢竟存在,更處在一個無法忽略、乃至不可超越的地位,這一點就怎麼也繞不過去了。
畢竟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藏,開卷有益,共勉。


你誇大了武俠小說的影響,其實現代中國文化根本沒受武俠小說什麼影響,你搞反了因果關係,不是武俠小說影響了中國文化,而是中國文化中的武俠思想產生了武俠小說。武俠小說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反過來影響文化,但實際情況是,武俠還沒那麼大的影響力。

至於四大名著也不過是後來被舉出來的四部比較出色的小說罷了,實際上同時代還有很多不遜色於四大名著的小說,如果有興趣題主可以去了解一下。


明清小說的巔峰是四大名著,小說的流源可以回溯到晉代志怪小說甚至更早,文化是一條河,是一棵樹,你只看到了浪花和枝葉,而水面下的深可千尺與樹根的綿延萬里你是看不到的,所以沒有四大名著就會有其他的枝葉,博大,不在於枝葉,而在於根。


你想多了。中華傳統文化比你想像的要豐富多彩的多,不是簡單的四大名著,周庄孔孟就能概括得了的。那只是一個典範,九牛之一毛。
做個比喻。一位00後小朋友跳出來說:如果沒有喜洋洋個灰太狼,我們的童年還剩下什麼?
我就不忍心告訴他,我的童年根本就沒有那幾隻蠢羊,但我的童年過的比你精彩得多。

這是一個關乎自己個人見識片面的問題,也是關乎當代人閱讀習慣的問題。

首先不能坐井觀天。

其實,有時候你選擇坐井觀天並不是因為你身在井底。
譬如,你只是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的看著窗外的一方天地,覺得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你有機會走到窗前,但是你懶。

直到你最後鼓起勇氣,走出家門,看見了井口之外的浩瀚天空。

然後你搬一把藤椅躺在牆角的陽光下。眼睛還是盯著那一方曾經在床上躺著的時候看見的那一方天空。因為你覺得熟悉,因為那才是根深蒂固,紮根在你腦海中世界的本來面目,你不願意相信天外有天。

那井和窗戶,其實在你心裡。

碎片閱讀和快餐爽文讓許多人迷失。

覺得微博的段子就是真的。

認為土豆番茄唐三不更新這世上就沒書可讀了。

並不是因為這些人傻,是他們懶,是他們俗。

他們找到一個輕鬆愉快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就相信他是真的。

就停在那裡。等待。等待給予!


我只是鞭策自己,我永遠都只是陰溝里的蟲子,在仰望星宇。

想要走出這泥沼,還有無盡遙遠的路。


題主問:我想問的是如果沒有這些易於傳播並且經典的作品的話,那會是什麼樣子的?

可是我想問的是,在已經有了

歷史有二十四史,詩歌有辭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書法有鐘王張褚歐柳顏趙蘇黃米蔡,畫兒有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展子虔張萱韓干荊李董巨黃徐馬夏和元四家吳門四傑以及清朝數不清的人物。

的情況下,怎麼才能不產生這些易於傳播的作品呢?
我隨手百度了一下明清小說的繁榮原因。
就社會歷史角度來分析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明中葉以後,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新的經濟因素必然要在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得到反映,所以最能夠反映市民階層思想感情和複雜的社會生活的通俗文藝形式小說和戲曲,便打破正統詩文的一統天下而得到長足的發展.
其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明清兩代,隨著工商業市鎮繁榮和書坊、刊刻印刷業的迅速發展,適合廣大平民欣賞的趣味性小說具有廣闊的市場需要而廣泛流傳.當時無論是士人還是商賈農工,都喜歡讀小說,聽說書,而清代時更有人將小說視為與儒、佛、道三教並列而影響更廣的又一教.
其三是,明清兩代統治階級對知識分子採用籠絡和高壓兩手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文人心有餘悸,不敢在詩文創作中觸及現實政治,唐宋以來的正統詩文創作在明清時期發展受阻,文人墨客將創作的潛力發揮在小說創作上,客觀上加強了小說創作的力量與空間.
就其文學發展角度來分析,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中國古典小說經過由唐至元三代的醞釀、準備、發展,無論在藝術方法以及情節、人物塑造、結構和語言諸方面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藝術經驗,為明清時期小說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小說、戲曲以其自身的創作成就,顯示了它們不容忽視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明中後期就有一些文學家如李贄、袁宏道等人,打破傳統的文學偏見,起來為一向被人輕視的小說戲曲爭文學地位,作出極為崇高的評價,這就在理論上為小說戲曲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那麼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讓明清小說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首先,我們要消滅資本主義萌芽,消滅市民階層。其次,假若有了市民階層,我們也要壓抑其精神文化需要,讓他們不看小說。其三,我們要消滅中國悠久的詩文傳統,抹滅長久以來的文化積澱,使得縱使有人要看小說,有人要寫小說,也沒有傳統文化素材可用。

還是夜小紫說得好:
人民群眾總會發掘出新的藝術形式來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民間普及率總會有其他東西來填補,在高層次並不會有滑坡。


我給題主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世說新語:
割席斷交——德行第一
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德行第一(你不會以為這句話是九陰真經原創的吧)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言語第二
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言語第二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言語第二

資治通鑒:
徙木立信——資治通鑒卷第一
增兵減灶——資治通鑒卷第二(「龐涓死於此樹下」)
負荊請罪——資治通鑒卷第四

——————————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你知道管仲樂毅都是幹什麼的么?
舌戰群儒中步騭說諸葛亮欲效蘇秦張儀之辯,你知道蘇秦張儀是做什麼的么?
水滸傳中「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你知道黃巢哪位么?

很遺憾,如果你把四大名著,金庸古龍小說當成中國文化的主要部分。(我還很想問一下題主,金庸小說里好歹有點時代背景,古龍小說裡面真的有中國文化么?),你是不可能完全讀懂四大名著的。
——————————

很不客氣的說,能提出這種想法,跟一個古代人聽了些戲文評書就號稱自己是文化人沒有任何區別。

你以為你真的懂中國文化么?

中國文化首先是士人文化,按人數是絕對少數。人口主體一直就是白丁。只不過,過去的白丁不識字,如今的白丁識字了。

識字了也不要緊,但是忽忽悠悠就覺得自己是算是懂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那就太令人遺憾了,這至多算個知識夸克。

「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喜歡吵鬧。」「我們中國文化就是人情關係。」

拜託,別糟蹋文化了好么?
——————————
對於可能不服的人容我做個橫向類比

如果你自覺英文水平不錯,那麼請去去看看伍迪艾倫的電影,可能就懂了識字和有文化之間差了多遠。

這還只是上下幾百年的美國文化。

—————考慮到題主新的表述做出補充回答—————

印度您知道吧?可能差不多就那樣。


謝邀,我很喜歡這個問題。
如果沒有四大名著等明清之際的一系列小說,中國傳統文化可能徹底死了,死得渣渣都不剩。
如果沒有上世紀那一批武俠小說,我們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可能蕩然無存。
目前中國傳統文化處於奄奄一息的餘燼狀態,但仍有一息尚存。

如果只想知道這個答案的結果,可以直接跳到第四個部分去看。

一、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小農文化。
所謂鄉土中國。

勤勞、樸實、愛貪小便宜、固執、封閉、古道熱腸、自家只管自家事、豪氣、闊氣、土氣、小家子氣、待人誠懇、兩面三刀、大慈悲、小狡猾、親兄弟也要明算賬、
一有外敵一致對外……這些矛盾的特質,中國人身上都有。這種特殊的文化基因,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政治造就的。

二、傳統文化與明清小說
沒有文化是脫離經濟、政治的。小農經濟造成了中國文化鄉土的一面,天子統治造成了中國文化順從而又反叛的一面。這兩面加起來,就成了中國古代市井的性格。古代的識字率比較低,讀書人少,因此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是脫離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古籍,都是古代精英寫的,所以反而是對古代精英文化比較熟悉,其實古代精英是少數,多的是市井,而精英也是從鄉土中來的,因此也不可避免地有鄉土氣,但他們也有種特殊的讀書人的傲骨,不同流俗。

把這兩種文化勾連起來的,是古代小說家。

古代小說家都是讀書人,文學素養很深。他們的小說是脫胎於話本,話本是說書人給市井小民說書用的,所以他們的「市場」是面向廣大小農文化的市井人,小說受
了市井極大的影響(所以小說是用白話文寫的),他們的精英氣質,同樣給了小說不少影響,兩相影響下,就成了古代的小說。
明清小說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能不讀明清小說。

三、傳統文化的淪亡
傳統文化快死了,小農經濟被打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死了。

文化這個東西很奇怪,一方面它是被特殊的經濟政治給培養起來的,但另一方面,這東西又會讓我們以為,我們天生如此,同時天生就應該如此,於是也如此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於是文化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影響中,傳遞、嬗變。
同時,祖先留下來的那一點東西,也在影響著我們。

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把傳統文化斃了個半死,政治上的改天換地又把它一棒子打昏,西方的衝擊更讓它連自己是什麼都搞不清了,我們現在看自己,都是以西方的視角看自己,我們自己看自己都看著像個怪物。
但這個東西到現在還沒有死絕,這實在是個奇蹟。
讓它活著的,一半是因為父輩的影響,一半是因為明清小說。

四、父輩與小說
父輩強加了很多東西在我們身上。具體有哪些我就不說了,想必各位自己也有體會。家庭影響總是深遠而又微妙的,父輩的父輩把一些東西給了我們的父輩,我們也會把另外一些東西給我們的子輩,文化就是這樣一代代流傳、改變的。
但小說不同。不管時代怎麼變化,小說就在那裡,看它的人可能形形色色、觀點各異,但它們總是不會改變。
小說家是與時代對話的人。
我們與那些小說的時代也有些距離,它們也不會強迫我們接受它的觀點,所以,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慢慢看,慢慢想。
如果四大名著和武俠沒有了,我想,我們現代人可能會活得很痛苦。

首先我們沒得古代的小說看了,要看只能看老莊。
這些小說的衍生品也沒有了,這些小說影響下的小說也沒有了。
小說發展會更緩慢。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沒有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沒有了。
唐國強的諸葛亮沒有了,六小齡童的孫悟空沒有了。
老電視劇沒有了,新電視劇沒有。夏天的回憶沒有了。
《龍珠》沒有了,《大話西遊》沒有了。
劍俠沒有了,豪情沒有了。
許多夜裡我不會被感動,也不會有曾經沸騰過的熱血。

小說和詩歌是第一代文化產品,音樂繪畫是第二代,影像是第三代。
如果第一代沒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誕生會很艱難。

這些都沒有,我們自己國家的東西的中國元素,會少百分之八十。
我們不會看本國的文化產品了。
我們會看《指環王》,我們會看《冰與火之歌》。
提起俠,我們只會想到蝙蝠蜘蛛,想不到騎快馬,喝烈酒的人。
提起108,我們只會想到108個煩惱,想不到某些既是英雄又是賊的人。
提起三國,我們只會想到歷史書,不會想到三英戰呂布、常山趙子龍。
我們會很寂寞。
我們會一個個的都變成毫無中國特質的中國人,同時也是毫無外國特質的外國人。

我知道現在也有很多人,就是我剛才說到的這樣。
幸好我不是他們。


我覺得題主想問的是在題主當前的認識範圍內,既廣泛流傳又有些文化韻味的故事似乎都源自明清小說或者武俠小說,耳熟能詳的人物也都源自於此。那麼是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這些?為什麼別的傳統文化沒有廣泛流傳?
我就先簡單回答下。
首先中國的傳統文化肯定不止這些。廣泛流傳的傳統文化故事也不都是源自小說。
其次中國近代的一些文化運動(比如五四)破壞了一些文化傳統。
明清小說和武俠小說只是載體,是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的代表,繼承了之前的文化內涵,也會被別的形式的作品繼承其文化內涵。
即使沒有明清小說和武俠小說,也會發展出別的文化載體。
不知道題主是否同意我覺得我理解了題主想問的。


剛讀完王學泰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感覺如果沒有四大名著和武俠小說,現代中國人談吐會有文化一些


還有成語,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還有先秦諸子百家,漢浮唐詩宋詞明清剩下的小說(儒林外史,金瓶梅等)然後民國一批大師,紅色的老曹郭茅巴,台灣香港的我就不說了。


我能想到的中國的文化好像除了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龍等等人寫的武俠小說, 好像其他的東西一下子就想不到了. 就好像除了四大名著和近代的武俠小說的文化,好像人們極少談到了解到其他的東西
我拿周易糊你一臉
我拿春秋糊你一臉
我拿詩經糊你一臉
我拿老子糊你一臉
我拿論語糊你一臉
我拿孟子糊你一臉
我拿孫子糊你一臉
我拿荀子糊你一臉
我拿墨子糊你一臉
我拿莊子糊你一臉
嗯,先到這,我歇會。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西夏元明清
咱們慢慢來= =


1、這些著作,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代表,是文化的繼承發揚和集大成者,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上承幾百幾千年的歷史記錄,下啟當代的各種影視遊戲作品。
就算沒看過書,也可能看過電視、玩過遊戲、聽人聊過,大部人多少都能聊兩句,桃園結義、關二爺、說曹操曹操就到、武松打虎、緊箍咒、白骨精——這就是文化的影響。
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其他三本,本來就是民間相傳的故事,三國、玄奘、宋江36人,本來就是真正的歷史經過數百年相傳演變而來。

2、如果說,把中國文化中,和四大名著相關的素材都抹去、武俠的內容都抹去。
那麼
還有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還有諸子百家,有論語,有孫子兵法;
還有唐詩宋詞元曲,有床前明月光,有鋤禾日當午
還有二十四史,有資治通鑒;
還有三言二拍、有聊齋;
除了四大名著的英雄人物,還有楚霸王項羽、楊家將、岳飛、戚繼光;
金古梁溫只是武俠的一部分,史記有遊俠列傳,唐代有傳奇、宋代有話本、有展昭白玉堂、
就算沒有武俠,還有仙俠,有蜀山、有仙劍奇俠傳

還有狄公案、包公案、施公案、海公案……

即使所謂學術化的完全不提,只說通俗的、大眾的都列舉不完……


3、補充
補充:
從文學上來說,
1、三國演義
演義算是一類文學作品,引用百科」小說體裁之一,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
幾乎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明清、民國,每個朝代都有演義,出名的還有《東周列國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馮夢龍)、《隋唐演義》……沒有三國的話,隋唐英雄或許名聲更響亮一些?前幾天還看到電視劇《隋唐英雄傳》都排到第五部《薛剛反唐》了。
2、西遊記
西遊記是神魔、志怪小說,另一部大大出名的有《封神演義》(恕不把這部歸到歷史演義類了,雖然從時代上算是最早的了),早可以到《山海經》《搜神記》,明清有《鏡花緣》、《濟公傳》、《八仙傳》,小時候還看過一本通天教主打贏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的,忘了叫什麼名字了。
明清這些神話作品裡面,神仙體系已經比較完善。沒有《西遊記》的話,就算是《封神演義》吧。

3、紅樓夢
紅樓夢,世情小說,這就淵源流長了,另一部出名的是《金瓶梅》,如果不是被各種禁止,這本書的普及率和閱讀率,應該比紅樓夢高多了。
明清還有《好逑傳》、《醒世姻緣傳傳》、《歧路燈》,甚至《儒林外史》應該也算。
沒有紅樓,算《金瓶梅》,應該沒有人有異議吧。

4、水滸傳
水滸傳反而不好說,水滸也屬於演義類,素材也經過了數百年積累,因其高超的文學水平成就其地位。從講故事的角度,最像的個人感覺是《說岳全傳》,其他講英雄好漢的還有《三俠五義》、楊家將、呼家將等評書。
沒有《水滸傳》,少了很多小說家的學習對象,比如《天龍八部》的敘事方式。


所以你要讀詩啊,中國文化是詩性的文化。我們的核心從來不是英雄和平民,也不是穀物和土地,不是滿足於搞個戲劇寫個敘事講一講祖先和神明,而是純粹的詩。萬物發乎詩,詩以言志。


看書少,你的眼界也就停留在書架上的四大名著和幾本金庸古龍武俠小說上了,以為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全部


題主,推薦你一本書,『中國文化要略』,我們考研用的。裡面的內容淺顯易懂,包括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東西。中國文化5000年,又豈止文學,更何況兄台所列文學內容,並非全貌。有時候,並不是世界不博大,而是我們眼界太短淺,以為井上的天空就是所有的天空。


推薦閱讀:

有人說真悟空在真假美猴王那已經被打死了,是真的嗎?
紅樓夢裡的柳五兒是個怎樣的人?怎麼評價?
在你看來,四大名著究竟有沒有表現出遠超同時期其他小說作品的水平?
賈寶玉最愛誰?
西遊記中孫悟空取經路上是個小頭頭就打不過,為什麼他給唐僧畫的圈妖魔鬼怪進不去?

TAG:歷史 | 中國文化 | 武俠小說 | 四大名著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