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斯托雷平改革?


謝兩位朋友邀

本人傳統開場一句話:

斯托雷平改革整體來說是為了改善二十世紀初以來的經濟動蕩和1905年的敗戰和社會矛盾事件(1905X命),重點是土地改革,本改革從1906年斯托雷平任總理起至1911年斯托雷平被撤職終。

斯托雷平的改革形形色色,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丶政治改革;二丶社會改革;三丶土地改革。政治改革主要是對於國家杜馬的組成和規範,以及戰地軍事法庭丶道德審查委員會等;社會改革主要是他促進了狹義的村社制(米爾Mиp)的終結,那是從基輔羅斯持續到二十世紀的。土地改革則是對於土地資源的再分配。

先說政治改革,尼古拉一世自己解散了第一屆國家杜馬,在第二屆國家杜馬召開時,時任總理的斯托雷平與親帝國政府的十月黨(Октябристы)合作,確保國家杜馬中對總理內閣的支持。次年發生的六三事件也導致第二屆杜馬瓦解,因此改選第三屆國家杜馬。

第三屆國家杜馬的選舉過程具有很大爭議性,因為使用間接選舉的計票方式是以地主及貴人(貴族和鄉紳)為主,由他們「代表」人民投票,選出442位國家杜馬議員。結果反動聯盟和十月黨等保守派大獲全勝,以社會民主黨為首的泛左派失去國家杜馬的大量議席。

第二屆杜馬席次表,紅色是左派,藍色是右派。

而在第三屆杜馬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新的計票法下,右派明顯占多數。

說完杜馬,接下來說斯托雷平的領帶,斯托雷平最大的爭議是1907年3月13日在國家杜馬中的發言,他強調:「當國家處於命運交織之時,國家必須制定嚴正和極端的法律以使國家免於瓦解。」以解釋在全俄設立軍事法庭(Полевой военный суд)之必要性,同時強調國家的完整性高於法律和理論。

Петр Столыпин : Великий человек Великой России!. Голубев А., Лобанов Д., Хрулев П. ,Книжный мир. 2013 г. p.128

此一法案至今在學界上仍有爭議,到底斯托雷平的領帶(Столыпин галстуки)是一種暴政下的無差別殺人,還是維持治安的必要手段目前沒有共識。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恐怖主義者,不過軍事法庭的判案確有冤假錯案,布爾什維克不少早期黨員罪行在法律上足以判死,卻因各種因素流放西伯利亞。斯托雷平內閣還頒布戒嚴令,以讓政府獲得更大權力以越過司法系統。俄國倒退回了亞歷山大二世皇帝之前的做法,地方官僚同時握有司法權,在具體執行上分不清民族主義者丶社會主義者丶民主主義者等等等的分別。只能按傳統邏輯:

你不支持皇帝陛下授權的政府(俄羅斯帝國政府斯托雷平內閣)=反對皇帝陛下&>就是亂臣賊子&>犯了叛逆罪&>應該處死。

這件事布黨黑得挺起勁,當然後來他們也比這狠多了,筆者只是陳述客觀事實,不想評論太多。

在杜馬改組丶設立軍事法庭之後,斯托雷平接著要處理的就是民族議題。芬蘭大公國是獨立於帝國政府管轄的皇帝私人領地,除了兩位祟尚自由主義的亞歷山大皇帝外,芬蘭對歷任兼任大公的俄國皇帝的專權行為消極抵抗,帝國政府不認可芬蘭的高度自由,兩者之間的鬥爭持續了幾十年,1904年,第十二任芬蘭總督鮑勃里科夫(Н. И. Бобриков)在赫爾辛基遇刺使問題白熱化。

帝俄塞姆正中央的畫像是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他從瑞典人手中征服了芬蘭,1917年塞姆也在他的畫像前宣告芬蘭獨立。今年也正好是100周年紀念。

斯托雷平在處理芬蘭問題時極力壓制芬蘭下議院,即塞姆(Cейм),他主張芬蘭是處於俄羅斯帝國治下,而帝國政府是俄羅斯帝國的政府,芬蘭不應享有任何的獨特地位。塞姆的發言人不認可斯托雷平的說法,指出帝俄政府強行解散芬蘭原有的民族代表大會(上議院),將塞姆置於國家杜馬之下,完全是一意孤行。1910年5月21日,斯托雷平反擊,他在國家會議上發表聲明指責芬蘭下院的發言「荒謬且可笑」,指出要是過往皇帝親政時,皇帝一人可能需要不同的臣下,「協助陛下經營皇家領地」。而立憲後,皇帝授權予帝國政府全權,由帝國政府代行「陛下的意志」。1910年6月30日,帝國政府在杜馬頒布《芬蘭國家法》,強行解散塞姆,改組大公國內閣。塞姆主席斯溫胡武德被免職,並在稍後流放西伯利亞。斯托雷平調動軍隊鎮壓芬蘭國內的抵抗組織,但沒有進一步合併芬蘭,因此芬蘭大公國仍然是獨立的皇室領地,享有有限的自治權。《國家法》中規定,任何有關帝國之事務,均由帝國政府管轄。

《國家法》全文

至於維斯瓦九省(又稱波蘭九省,議會王國10省減去蘇瓦烏基省)方面劉忠桂先生在《沙俄末期斯托雷平政府維穩述評》中的論述已經非常好,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原文在萬方就有,公開非營利。

說完了芬蘭和波蘭,因為時間有限,請容在下略過中亞和猶太人。斯托雷平改革穩定了俄國,憲政民主黨成員,歷史學家斯特盧威(П. Б. Струве)甚至說革命客觀地結束了。

Царствование императора Николая II. С. С. Ольденбург. , Даръ, 2006 г. p.365

那革命活動真的結束了嗎?筆者必須說顯然沒有,1907年6月26日知名的梯弗里斯銀行搶案,還是搶走了數額巨大的錢財。斯科沃佐夫(И. И. Скворцов)和慈父連襟斯瓦尼澤(А. С. Сванидзе)在南俄大搶特搶,慈父在巴庫要脅油公司,他們都高調得很。
欲了解此段歷史,推薦兩本書。


以上是第一部分,軍事改革方面買船/建新艦,陸軍方面建新工廠等等等的咱都省略過去,前者是極少人有興趣,又沒有帝俄版艦娘,就不浪費各位時間了。後者是我不懂,我曾經研讀過不少帝俄軍工生產方面的史書,對筆者來說實在太難,學不太會。麻煩有興趣者找這方面的專業人士解惑,俄羅斯歷史研究所,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的沈東行和周建軍兩位先生是這方面的能者。

1910年,斯托雷平(白衣者)在里加港視察新艦斯坦達特號

接下來談土地改革,這是本次改革的重心,也是讓社會矛盾極大化的原因之一。說到此,請先讓筆者提及一下19世紀往事,大部分帝俄貴族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內,財富都是來自莊園土地丶土地的產出或自家農奴的勞動所得。克里米亞戰爭後,亞歷山大二世宣布改革,貿易和工業發展起來,生產技術落後的貴族莊園首當其衝,外國的穀物傾銷擊潰了貴族們脆弱的莊園經濟。在全國各地的鐵路網和航運網,也帶動了運輸革命,農產品價格下跌,很難賺到錢。雖然他們仍然不愁吃穿,但社會地位已經相應降低,需要依賴在官場上政治地位來維持自身的貴族尊嚴。而隨著生活成本的日漸升高,維護祖傳莊園丶養活自家僕人都成了個問題,在電力和冰箱尚未普及之前尚能靠本地銷售網苛延殘喘。二十世紀初,面對歐美的跨國公司的競爭,以及本國的機械化生產衝擊,只有極少數堅守傳統的活得下來,一般是以釀酒的居多。

在解放農奴後又過了幾十年,以不事生產為榮的傳統斯拉夫派貴族近乎全部衰落,西歐派貴族中也只有少量以個人名義/委任代理人建設工廠和開辦企業者倖存,這群新貴族(相對於沙俄波耶)被更新的新「新貴族」取代。也有企業家通過接受爵位來令自身進入政治圈,這就是19世紀末期帝俄貴族的新血。傳統貴族當中也有少數奇葩如科揚斯克公康斯坦丁·索科洛夫出租領地,讓富人掏錢體驗公爵生活(帝俄末年的貴族有很多商業點子,甚至有開抽水馬桶公司的)。有關這個變革的時代,請參閱:

由於帝俄貴族的定義可以很廣泛,因此我本章談到的貴族,特指熬過了產業革命,而又沒有在世紀之交時轉型的貴族。至於百姓這一點有點難下定義,布黨史學常常二分法,老爺的對面就是人民。我將這個範圍縮小,限定在農民。本文的農民指的是自由農,非屬農和債農......擁有獨立生產能力的個人或農業戶。

接下來說說俄國的米爾,這是俄國非常傳統的農村公社,土地由公社內的成員公有。在沙俄時,米爾因為曾經改革過一次,以方便農民通過包稅的富農向各級封建主繳納封邑稅/實物稅。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包稅制,又解放了農奴,但他還是維持了米爾。斯托雷平的改革,就是從米爾解放土地給農民,由農民私人擁有土地。

1906年11月9日,斯托雷平內閣頒行11月9日法令,將農民作為個體戶私有土地合法化。法令共66條條文,連附則共182則,正式名稱是「有關農民作為個人持有農地作為個人農業戶生產之條例及有關細則」(簡稱11月9日法令),第一條就規定了農民可以取得在村社中取得自己的土地作私人耕作之用。11月法令的意義主要有二:一丶使農民獲得土地的所有權,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丶在不取用貴族土地的情況下將政府土地上的農民獨立出去擁有私產,以抑制針對地方貴族階層及富人的騷動及革命。
但法令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保守勢力阻止,他們對於法令給予農民自由,將貴族的廉價甚至近乎免費勞動力來源給取走了,引起杜馬中保守派議會的不滿。因此,此法案沒有在杜馬通過,所以不是法律,只是行政命令,而且成效非常有限。

對農民的第二次解放:俄國1906年1 1月9日法令解讀, 張福順, 黑龍江社會科學院學刊, 黑龍江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出版, 2009年第2期113號

11月9日法令只是個開始,後來還有《土地整理法令》丶《國家土地法令》丶《有關農民貸款購買土地之條例及有關細則》等幾百條法令及條文,以將公共或皇家土地轉變為私有土地。改革與村社實際有著很大衝突。村社實行三圃制(Трёхполье),草場丶森林和水源仍屬村社所有,即使退出村社農民也需要放牧地丶採集木材以及灌溉用水,不可能完全脫離與村社的聯繫。另一方面是份地(每俄畝)分配單位過小,擁有份地的農民每縣每人最多不能超過6份,農民貸款購買份地不能超過3份,人人待在自家小田地上耕作,難以實現土地的集中化經營,難以進行產業改革,讓生產力大幅提升。

參與土地買賣的大都是富農。這些人除了從事農業之外,大多有條件從事工商業,否則他們沒有資金從事農業經營。但相對於廣大的村社成員來說,退出村社的富農畢竟佔少數。長期以來,村社是俄國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支柱。即使是在改革之後,村社仍然保留著分配土地丶組織生產和貿易的作用,村社在二十世紀初有抵禦市場風險丶抗衡官僚欺壓的特性。斯托雷平改革把沒有財力支持和市場經驗的農民推向了市場,承擔了本該由貴族和國家承擔的改革代價。

最重要的是,斯托雷平的改革沒有考量到村社制的社會力量,他本人身為中等貴族,衣食基本無憂。但是俄國農民是在村社中集體就食,他們的衣食住行都依賴村社提供,絕大多數農民的物質累積使他們難以獨立存活。而且在俄國傳統價值觀中,私有化只是一個人的事,那就是小父親-沙皇/皇帝。上帝授權他一個人「擁有」國家,他有群臣子協助他「管理」國家,而這群臣子「管理」全體臣民。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君主,因為他們是他所有的。這種高度集體化的觀念與改革的私有化進程相抵觸。斯托雷平很強調公民權利丶而農民們仍然停留思想在封建宗法關係上,對農民們來說,這算是一種僭越行為。

可能有人不能了解,咱拿天朝打個比方,要是大清到了今天仍未滅亡。你會看見只要電視上出現皇帝御容,急忙下跪三跪九叩一番的純樸順民。要破除奴役,必須先啟民智,從思想的牢籠中解放,從而打倒剝削階級。

那這場土地改革到底結果如何呢?至於相比於地主,農民的生產力是有所提升的。

而在糧食收穫量上,農民相比地主也是有明顯優勢的。


好了,那這整場改革做到了什麼呢?

此處引用一下曹老師的數據:

我們可以從上表可見,絕大多數貨物的運輸指標明顯增加,僅因石油工業危機,石油和石油的產品運輸指標增長緩慢。在斯托雷平改革過後,除石油外的其他產品的運輸量至少增加了一倍。鐵路運輸貨物量代表了一國的工商業發展水平。上列數據表明俄國國民經濟取得了重大進步,斯托雷平的改革的確有某種程度的成果。


好了,起床到現在碼了一個鐘頭的字,是時候說總結了:

斯托雷平改革是被腰斬的,因此它並未達到他的預期目標,按結果來說是失敗的。改革忽略了社會矛盾和利益分配等問題,試圖遏製革命和叛亂,而沒有從體制著手。沒有考量到貴族利益,也沒有考量泛左派利益,農民群體又沒辦法迅速建立起來。啊對,向英國買的幾架艦一戰在立陶宛外海被德國的波羅的海艦隊擊沉了,沒起啥作用。

但斯托雷平的改革在經濟上是成功的,社會總體財富增加,只是當時的人很難察覺到這一點,當老闆付你十元時薪,我相信絕大部分的是抱怨老闆,而不是為正在建設國家而倍感光榮。政治上,斯托雷平內閣雖然被倒閣,但他主導的第三屆杜馬在改選前都非常穩定,後來克倫斯基等人也沿用他的方針,因此可以說他的改革留下了成果,直到布爾什維克黨人當權為止。


筆者不需吸粉取贊,信息變現啥的,回答這個爭議性很大的問題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筆者還是得說幾句,在二十世紀初,宏觀地說帝俄的貴族官僚制早就不能適應時代。斯托雷平作為改革者,他也只是力挽狂瀾,力求保存君主制同時和平轉型而已。斯托雷平的操作上事後看來可圈可點,他要推倒的是俄國上千年的傳統村社制,而老爺們也不滿既得利益受損,又得應對國內激進份子的一連串宣傳戰。斯托雷平改革損害了社會各階級的利益,嚴重缺乏社會基礎。這就是斯托雷平改革,雖然做出了成果,但仍無法緩和社會矛盾,最終導致本次改革流產。

微觀地看,斯托雷平改革的確是改良了一般民眾的生活,但別忘了要注意實質購買力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提升物價也升就沒有什麼用處。不要被宏觀的數據迷惑了,認為數據非常好,人民生活就大大改善了。在帝俄的社會結構下,仍然是個吃人的社會。慈父他們也不是吃飽了撐的,要是大家都過好日子,誰去干這種殺頭的事?帝俄那時候一無工傷賠償制度,二無醫療補助制度,一般工薪階層也別想買得起醫療保險。只要因傷病而失業,就陷入了人生危機,那時候可沒有什麼社會安全網。尤其要是家中上有老下有少就更是問題,他們都是靠微薄薪水過活,少了一份收入常常代表家庭陷入危機。當一家N口圍坐在一張桌子前,連粗麥都要省著吃時。突然稅吏來敲門,實在令人心驚膽跳。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本人反對一切帝國主義或是帝王將相的英雄主義,包括斯托雷平。本人一直贊同人民全體的智慧,群眾的智慧是巨大的。雖然群眾在個體上可能是聰明透頂或是愚昧無知,以及兩者之間的絕大多數。但是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內隱知識,從每個人的個人經歷累積而來。這些知識是直覺丶本能的,不容易歸納或傳達。但是人民全體會做出決定,人民選擇了不要帝國,所以帝俄就亡了。歷史上,某一帝國接近了其界限,常常另一帝國會崛起並取而代之。只有人民起來反帝,進行社會改革,壓在人民身上的枷鎖才能破除。

斯托雷平是百年來難得一見的大政治家,但我們不該期待一兩位難得一見的聖君賢相,而受到長期的昏君暴官凌辱。人民自己當家作主,權力歸於人民,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這個么,實際上沙俄末期有兩個人物被過份評價,這就是維特和斯托雷平。這種過份評價背後實際上的問題是「1917年以前的俄羅斯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
事實上正是這個問題從七十年代開始撕裂了蘇聯的理論界進而影響到大學生領域,為後來的蘇聯解體做了重要鋪墊。以布黨簡史為基礎出發的歷史觀就不重複了,這在中國基本上耳熟能詳。另外一個觀點就是1917之前的俄國是一個河裡流淌牛奶,普通工人都吃法國麵包還嫌棄芝麻放的不夠多的世界。後來為了解釋怎麼來的這個伊甸園版本的俄國就把他都說成是斯托雷平的功勞。
實際上的情況當然都不是這種高度政治化的宣傳材料能解釋的,當時既有因為麵包里芝麻放少了而暴動的工人,也有妻女被迫兼職賣淫才能糊口的工人,單純的根據政治需要裁剪史料不能完整描述當時的實際情況。
現在比較客觀的歷史描述是1880年代末開始,俄國高層形成了一個新的精英官僚集團,他們是尼古拉二世的老師,當時的財政部長彭吉為首,由他培養和組建出來的以德國李斯特主義為指導方針的政治經濟力量。沙俄帝國最後三十年實際上他們才是社會改造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而維特和斯托雷平只是這一集團當中的兩個比較出名的人物,又或者說是其宏大政策的執行者。
後來正是由於懼怕這一集團卓有成效的經濟模式,俄國國內的舊貴族,莫斯科金融寡頭集團,軍方以及英法等國聯手策划了二月革命。
所以單獨評價斯托雷平而不把他放在整個這一過程當中去觀察,是沒有價值的,這樣會賦予他太多其無法承擔的歷史意義。


瀉藥:

真正的歷史巨人,大英雄。偉大的改革家永遠高於革命家和統治者。

正所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斯托雷平不惜一切代價消滅那些困擾俄國發展的舊體制,為俄國經濟的市場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村社,是俄國農民喜歡的集體制,阻礙了俄國農業的發展;社民、城鄉二元化是沙皇權力的基礎,卻阻礙俄國工業和商貿發展的障礙,而斯托雷平以鐵腕消除之。斯托雷平就是這樣的豪傑,看到國家的痼疾,則不計毀譽、利害剷除之。他是俄羅斯帝國的大久保利通、朴正熙和鄧小平。

俄國的工業在斯托雷平時期飛速發展(世界最快),躋身為工業大國,煤炭產量增長121%;農業產量在斯托雷平時期急劇增長,佔世界產量的15%,其中黑麥產量甚至超過50%。整個蘇俄時期都未能超過這個記錄,俄國國民收入水平增長78%。

「憲政、人權並不能帶來改革中的秩序,鐵腕手段才是解決之道……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那些盲目自大的傻瓜們逃避那些他們並不真正想做的事情,使國家渡過危難的混亂險灘」。

「真正的政治家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名聲和權力,而是國家的前途」。

毫無疑問,他的改革激起了俄國各界利益集團的猛烈反撲,斯托雷平也因此失去了女兒和自己的生命,他唯一的遺願就是改革能夠繼續。

只可惜,他所侍奉的主君尼古拉二世,是一個軟弱無能、沽名釣譽的蠢材,不但中斷了改革,還將俄羅斯帶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坑,最終引發了徹底的毀滅。

普京說得對,「俄羅斯民族的第一罪人,就是尼古拉二世。」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wtt1316606212


「斯托雷平死而皇俄亡矣」——《羅曼諾夫史·斯托雷平世家》

此公貴胄出身。在地方時以平定民變而獲沙皇賞識並升任宰輔,因推行變法而遇刺,死後數年皇俄亦亡。布黨當國時以為元兇首惡,光復後以為能臣之首。近來俄人評定開國以來偉人,此公僅次於皇俄太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高於紅俄世祖斯大林,位居第二。

此公從嶄露頭角至人亡政息,前後不過數年。其秉政之時亦不過皇俄裱糊匠耳。如今卻盡得俄人之望,乃至位於斯大林之上,何也?

乃是俄人回首過往。發覺列、托等輩真乃亂皇俄之禍首也!退出歐戰,致使之前數百萬皇俄健兒鮮血付之東流;紅白內戰,致使兄弟鬩於牆;推行新法,致使友邦干涉;提倡民族自決,致使歷來所並之土竟為加盟共和國。俄烏白本為地域之別,卻以為民族之差,乃至封邦建國。倘列、托等輩所行之法可行亦可,然「天父殺天兄,到頭一場空」。一朝樹倒猢猻散,致使藩屏盡撤,美夷大兵陳於邊境。收復先帝所遺之克里米亞,竟招列國制裁,乃致民生蕭條。思想前後,能不痛恨於列、托等輩乎!試想倘無彼輩,今日事何以至此。然回首俄季諸臣,皆渾渾噩噩之徒。獨斯托雷平差可耳。是故今日俄人上下皆對其稱頌不絕。

「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亦復哀後人也」。當此西北狼煙漸起之時。俄人之過往,足為吾人之鑒。


只會批判。

但斯托雷平的改革在經濟上是成功的,社會總體財富增加,只是當時的人很難察覺到這一點,當老闆付你十元時薪,我相信絕大部分的是抱怨老闆,而不是為正在建設國家而倍感光榮。政治上,斯托雷平內閣雖然被倒閣,但他主導的第三屆杜馬在改選前都非常穩定,後來克倫斯基等人也沿用他的方針,因此可以說他的改革留下了成果,直到布爾什維克黨人當權為止。-看來是如此

這裡引用克倫斯基

On April second,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promulgated its agrarian reform, which was to give all the land into the hands of those who worked it, and on the same day the government created a Central Land Committee, which, in cooperation with similar provincial and county land committees and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opulation, was to draft a basic land law for presentation to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The Catastrophe》A. F. Kerensky

斯托雷平很強調公民權利丶而農民們仍然停留思想在封建宗法關係上,對農民們來說,這算是一種僭越行為。-看來是如此

在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之前,俄國存在著的普遍的問題不就是農民商人愈發佔據城市貿易的主要地位,況且在當時城市的主要作用不更是市政中心?順便引用

關於涉及農民土地佔有和土地使用的現行法律若干規定的補充

關於

1911 年5 月29 日,俄國政府頒布了《關於土地整理的規定》,旨在進行「土地整理工作」( 即消除耕地零散交錯現象) 時加快建立田莊和獨家農場的過程。-國之人性烏瓦羅夫

《關於涉及農民土地佔有和土地使用的現行法律若干規定的補充》其實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關於涉及農民土地佔有和土地使用的現行法律若干規定的補充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雖然在經濟上符合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潮流,具有進步意義,但是由於其沒有與俄國的傳統文化找到合適的契合點,沒有滿足廣大農民的利益,而且在客觀上已經觸犯了沙皇、貴族和地主的特權,因而最終遭受失敗。-國之人性烏瓦羅夫

emmmm...這位答主明顯用了民粹主義者的思考方式...「與俄國的傳統文化找到合適的契合點」或許對於這位答主來說米爾真的是俄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國之人性烏瓦羅夫明顯沒有考慮富農、貴族買地的便利。並且也在忽略科科夫佐夫總理的政策。

以上 @國之人性烏瓦羅夫 @看來是如此


瀉藥 @北國柱石劉元海


看了一下得票最高那位答主的回答。只能說單純把帝俄現代史劃分為聯共(布)黨史觀點與鼓吹帝俄「伊甸園」兩類觀點,額。。。。

以布黨簡史為基礎出發的歷史觀就不重複了,這在中國基本上耳熟能詳。另外一個觀點就是1917之前的俄國是一個河裡流淌牛奶,普通工人都吃法國麵包還嫌棄芝麻放的不夠多的世界。後來為了解釋怎麼來的這個伊甸園版本的俄國就把他都說成是斯托雷平的功勞。

那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之一波克羅夫斯基的觀點呢?

他乾脆提出了俄國類似西歐列強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觀點。本世紀20年代末一30年代初, 瓦納格及其擁護者的觀點引起了蘇聯史學家的激烈爭論,也遭到了波克羅夫斯基的批評。1936年, 瓦納格在給《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雜誌編輯部的信中承認, 「 必須堅決譴責那種把沙俄看成西歐帝國主義國家殖民地的觀點」 , 承認自己的觀點屬「 半托洛茨基性質的錯誤」 , 這使一時沸沸揚揚的爭論暫告一段落。瓦納格學術觀點的改變, 使他在1937年竟招致殺身之禍。1934年, 斯大林等人在《關於蘇聯歷史教科書提綱意見》中, 指責瓦格納主編的《蘇聯歷史教科書提綱》「 未完成任
務, 甚至對任務一竅不通」 , 「 沒有指出沙皇俄國政府和俄國資本主義對西歐資本的依賴, 因此, 十月革命作為俄國的解放者把俄國從半殖民地狀況下解放出來的意義,沒有得到說明」 。這樣, 關於俄國半殖民地依賴性命題就正式寫入原蘇聯的各種歷史教科書之中, 經《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欽定」 而被奉為金科玉律。直到蘇共二十大出現了寬鬆的政治氛圍之後, 原蘇聯史學界才推翻了這一命題, 並圍繞這一問題, 無論是史料發掘, 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張廣翔教授--《外國資本與俄國工業化》

至於這個

現在比較客觀的歷史描述是1880年代末開始,俄國高層形成了一個新的精英官僚集團,他們是尼古拉二世的老師,當時的財政部長彭吉為首,由他培養和組建出來的以德國李斯特主義為指導方針的政治經濟力量。沙俄帝國最後三十年實際上他們才是社會改造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而維特和斯托雷平只是這一集團當中的兩個比較出名的人物,又或者說是其宏大政策的執行者。

。。。。。細思極恐

算了算了,不討論了這個


如何評論斯托雷平?

首先,斯托雷平幹了什麼?

斯托雷平的改革致力於在保持政治連續性的前提下根本改造現存的制度。

介於1905年俄國大革命壓力,斯托雷平改革的重心便放在了農業方面。

斯托雷平在農業領域改革入手點即為村社。

許多新生代的政府官員和農業專家支持個體化和集約化的政策,認為解決農業危機的方法在於通過改革和鼓勵發展市場經濟來提高農民經濟的生產力。他們建議農民離開村社,把自己的地段合併為更加緊湊的份地或個體經濟( 田莊和獨家農場) ;為了發展土地市場和積累農業資金,建議給每個戶主以擁有土地權。此外他們還認為,改革不可能僅局限於農業方面,也要改變農民的不平等地位,將他們納入公民社會中。

簡而言之,政府認為村社與整個國家機器相抵觸,無法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1902 年,時任財政大臣的謝·尤·維特主持建立了一個「討論農村工業需要問題」的專門會
議( 實際工作由他的特別助手А·А·利基赫負責) ,而負責農業問題的В·И·古爾科和內務大
臣В·К·普列維也領導建立了一個討論農民立法問題的委員會。兩個委員會彼此競爭,都在負
責制定新的農業政策,並且都建議逐漸使農民經濟個體化和集約化,最終使農民經濟轉變為建立
在田莊( 在村社某一地段內獲得一塊份地) 和獨家農場( 完全脫離村社的土地) 上的小私有制。
然而,要使這些綱領成為政府的政策還需進一步擴大改革的社會基礎,特別是要得到沙皇的同意。在這方面,俄國政府內的分歧很大。

而在1906年7月斯托雷平上台。破壞村社、向田莊和獨家農場過渡,構成了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核心內容。當時已開始制定關於通過出售國有土地和地主土地來減輕農民少地困境的一些具體措施的立法。在1906 年八九月間,國家杜馬頒布了幾項法律,規定把屬於國家、沙皇、皇室的大約9 百萬俄畝的土地出售給農民而同年10 月5 日又頒布了關於廢除某些限制農民權利的法令,廢除人頭稅和連環保,取消對農民自由搬遷的限制。政府還採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降低欠繳農民銀行的利息,通過國庫彌補所有因此而受到的虧損等。為了給其他貴族作出榜樣,斯托雷平向農民銀行出售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以便將其轉賣給農民。

1906 年11 月9 日的法令《關於涉及農民土地佔有和土地使用的現行法律若干規定的補充》奠定了農業改革的基礎。它提出了財產權、土地整理和土地使用的一些問題,規定農民可以隨時退出村社,每個擁有村社份地的戶主都可將屬於他的部分土地固定為自己的私人財產,通過農民銀行扶持「殷實」農民建立田莊和獨家農場。該法令鋒尖直指村社制度。

1907 年3 月6 日,斯托雷平在第二屆國家杜馬發表講話,闡述所擬定的農業、地方管理、宗教、教育、擴大納稅階層權利等改革綱領,強調對農民「所有權和人身的保護」,規定對工人實行社會保險,擴大其醫療措施,縮短其工作日,其進行經濟罷工時不予處罰。一股福利國家的氣息,不過這個是一紙空文。

1911 年5 月29 日,俄國政府頒布了《關於土地整理的規定》,旨在進行「土地整理工作」( 即消除耕地零散交錯現象) 時加快建立田莊和獨家農場的過程。(該法令頒布後,不久斯托雷平即被刺殺)

另外(斯托雷平)政府散發了大量的傳單和宣傳手冊。出版專門的雜誌《墾殖問題》和指南手冊,向移民免費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同時,政府實施優惠政策,招徠移民。包括:對於缺地和無地的農民,政府不但免去他們從前欠繳的稅款,還給其發放無息貸款,5 年內不向國家納稅。其目的旨在安置因村社制破壞而失地農民,此外則是開發西伯利亞平原農業。

斯托雷平所實施的移民政策,客觀上對西伯利亞及整個俄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首先,移民政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大量土地被開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1905—1914 年,整個西伯利亞的耕地面積增加了75.3%。隨著耕地的擴大,糧食產量亦相應的得到提高,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1900—1914 年,西伯利亞年均糧食出口額只有1 500 萬普特,1909 年則增至4680 萬普特[6]151。新式農具的使用,使農業技術和經營方式得以改善,農業生產的集約化不斷加強,大量僱傭勞動力被應用於新建立的獨立農場和獨家田莊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其次,移民政策使工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採礦業、煤炭業、製造業、製鹽業、加工工業等領域,獲得了充足的勞動人手而發展起來。在新興的麵粉工業中,資本集中程度較高,成立了第一批麵粉加工業辛迪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斯托雷平改革時期正好是俄國工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可以說,向西伯利亞的移民政策對俄國的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移民政策的實施,有利的緩解歐俄地區用地緊張的局面,也緩解了西伯利亞勞動人手短缺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口分布不均勻的格局。

簡要總結一下斯托雷平農業方向改革方向

1.摧毀制約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村社制度

2.力圖造就一個廣泛的農民所有者階層,實行土地私有制

3.進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在遼闊的西伯利亞開發大片耕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

4.培養農民的公民意識,使其能表達並堅持自己的利益

5.試圖通過農業改革使革命運動失去群眾基礎

但是,斯托雷平農業改革依然是顯失敗的

截至1916 年1 月,在歐俄50 個省份有250 萬農戶退出了村社,佔全部村社農戶的27%。1908—1910 年,是農戶退出村社的高潮時期。而從1911年起,退出村社的農戶急劇減少。1908—1915年,共有110 萬農戶( 只佔全部農戶的9%) 全部或部分地出售了份地。他們賣出了400 萬俄畝的土地( 只佔全部份地的2. 8%) 。在這一時期,農民銀行出售給農民大約400 萬俄畝的國有土地和皇室土地。在1905—1915 年間,領地貴族出售了1 080 萬俄畝土地,其中908 萬俄畝落入農民手中。1906—1915 年, 300 多萬農民從歐俄遷往烏拉爾以東地區。1907—1915 年,在農民份地上建立了126. 5 萬個田莊和獨家農場,僅占農民經濟總數的10. 3%。而且,獨家農場大部分建立在了農民銀行提供的土地上,而不是建立在從村社中分離出來的土地上。

而1917年,前線戰事的崩潰以及俄國國內經濟的崩潰,愈來愈多的私有制農民想起了村社的溫暖與庇護,啼笑皆非的是,1917年甚至出現入社潮。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簡評斯托雷平農業改革。

首先可以肯定是斯托雷平改革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其目的仍為維護現有政治體制下,尋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有效途徑,並試圖遏制、撲滅革命勢頭。當年那個政治諺語「斯托雷平的領帶」大概就是這場改革的實質寫照。

實際上,斯托雷平的農業改革主要表現在為改造農民土地佔有制和確定所有權的測定田
界措施上,而在組織這些工作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缺少作為改革關鍵環節的土地測量員。此外,直接領導改革的政府與皇權之間存在著不信任甚至是公開的敵意。政府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中,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調解衝突和摩擦,從而阻礙了改革的進程。

簡單來說執行改革中,無論基層官員還是聖彼得堡的猛男們,問題重重。極右派將其視為觸動俄羅斯實質的犯罪行為,極左派則視為反動性質的改革。大抵就是那句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罷了。

維特則譴責斯托雷平「在實行強制私有制的同時並未給農民以我們享有的全部公民權」,導致這些「無權或半無權的私有者———農民」被掠奪,「結果是騷亂四起,農民中產生了千千萬萬的無產者」
列寧於1908 年在強調這一「新土地政策」的「巨大歷史意義」時寫道:「俄國資產階級革命( 不僅是現在的革命,而且還有將來可能發生的民主革命) 的命運主要取決於這一政策的成敗。

就這樣吧。(三頭不討好)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雖然在經濟上符合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潮流,具有進步意義,但是由於其沒有與俄國的傳統文化找到合適的契合點,沒有滿足廣大農民的利益,而且在客觀上已經觸犯了沙皇、貴族和地主的特權,因而最終遭受失敗。


參考:

蘇文.從不公正的改革到反改革的革命——沙俄斯托雷平改革評述

杜立克,馮超英.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斯托雷平改革

孟君.斯托雷平農業改革中的村社政策

張廣翔.外國資本和俄國工業化



在斯托雷平改革以前,村社就已經通過對手工業與工業的投資成為俄羅斯現代化大潮的推動者,改革前俄國60%的資本家,80%的工人是村社集體工廠出來的,十九世紀末的俄羅斯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國類似,村社企業就是集體企業,村社資本家就相當於中國的農民企業家。而斯托雷平的改革本質上是土地貴族加國營資本家對民間資本的大規模掠奪,其他的不多說,看看九十年代末中國鄉鎮企業的崩盤就知道斯托雷平像誰了。


這種改革放在法國,德國也就湊合了,放在俄國,明顯不夠用,再加上個十九世紀末,明顯太晚了。


推薦閱讀:

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前,各國國君諸侯為什麼沒有積極變法富國強兵 而選擇賂秦保己?
如何評價商鞅在《商君書》里提出的「壹民」理論?
中國的改革開放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什麼影響?
為什麼說計劃經濟會造成浪費?
有哪些一度輝煌但最終衰落的城市曾經錯失轉型的好機會?是如何錯失的?

TAG:俄羅斯 | 改革 | 蘇聯 | 沙皇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