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傳的「iPhone 6 成本只要 1200 人民幣」靠譜嗎?

各位的熱情嚇我一跳。。。。。
其實我對朋友圈的成年朋友會傳播這樣的東西感覺無語,他們都是同齡人嘛,又是教師又是研究中醫的等等,但沒想到一些認知上的硬傷這麼重,我是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居然相信腎6的成本1200而且因此覺得買蘋果的就是二逼。。。其實他心裡想想不要緊,關鍵是這撥人還發朋友圈。。。。
其實我發這個也有點不厚道,但當時真的只是想知道為什麼。。。。
===========================================
為什麼會流傳出這樣的文章?

蘋果 6 在美國價 1200 元,郭台鉻 25 元加工費,只要中國人 1 個月不買 iPhone 6 立馬掉價。是中國人就拒絕 iphone6(求擴散): 蘋果公司又一次對中國玩飢餓營銷,全世界 iphone6 首發,獨缺中國內地!蘋果公司認為中國人人傻又錢多!把中國人都當傻子,黑你中國人,中國內地無 iphone6,傻瓜們就會通過各渠道買水貨!從而製造產品供不應求假象!!所以,中國人堅決不要做傻瓜!是中國人就一起轉了吧! 普京訓得對[酷]一部爛蘋果 6,只是一個通迅工具而已,連首發資格都沒有的全球最大蘋果市場-中國。這簡直就是侮辱,如此歧視中國大陸,卻讓無數國人為之瘋狂,膜拜!真是讓人痛心!讓人鄙視!一件商品,成功的讓無數人洗腦一樣的追寵。一部 iPhone6 的造價只需 1220 元,卻被炒到一萬多,這將是一個民族腦殘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災難到來的前奏,也將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同意的轉起!

- 答案很簡單,這些人的數學老師還曾經說過:
『話說馬雲有1500個億,中國有13億人口。 馬雲每人分一億,中國13億人口就都是億萬富翁了, 中國以後就沒有窮人了。

 而馬雲1500億分出13億,他還有1487億。馬雲還是中國首富。』

不頂不是中國人。


一粒藥丸的物料成本是半美元,對,可那是第二粒。
第一粒要50億美元。

謝謝大家厚愛,我沒第一時間上準確數字是我的錯。
隨便google下就有圖,請別說葯的成本不高了。

另外,小的葯企業經年累月的投資還不一定能見成效。研發的失敗率高驚人。

能投資的起去研發,已經是行業內的脊梁骨了,還跟個傻鳥一樣去嘲諷人家,那我看你還是喝你便宜的板藍根來治抑鬱吧。

另外,國內葯企做法是等大公司的特許到期,然後仿製,所以RD費用不高。

答主門外漢,只是有google和鍵盤而已。
上述公司的東西我一個沒吃過,除了強生沐浴液。


一平米水泥賣我好幾萬,是中國人就拒絕買房。
只要中國人一年不買房,房子立馬掉價。
是中國人就拒絕買房(求擴散):
房價那麼貴,傻瓜們還不停的買。
越賣越貴,從而製造現在不買立馬漲價的假象!
所以,中國人堅決不做傻瓜!
是中國人就一起轉了吧!
奧斯特洛夫斯基訓得對!一個爛房子,只是一個住的地方而已。
工作十年,連個首付都付不起,付的起了還要當房奴。
這簡直就是侮辱,如此歧視中國老百姓,卻讓無數國人為之瘋狂,膜拜!
真是讓人痛心!讓人鄙視!
一個房子,成功的讓無數人洗腦一樣的追寵。
一平米的造價只需1220元,卻被炒到一萬多,
這將是一個民族腦殘的表現,也將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同意的轉起!
不轉不是中國人!
買不起房子的人上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這種文章流傳起來不僅僅是因為一些人蠢,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儘管我們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已經三十多年了,加入WTO也十幾年了,但大多數國民的經濟常識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時期,完全與商品經濟的現實脫節。
換句話說,許多人享受著現代化、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經濟帶來的高品質、便利、廉價的商品與服務,思維方式卻和三百年前閉塞村莊中一位農民大叔沒什麼兩樣。

iPhone6為什麼最高被炒到上萬元?為什麼隨著行貨上市消息又快速回落?
因為在自由市場下,價格的決定因素只有一個,就是供需關係。甚至和成本都沒關係。
如果需求高漲而商品緊俏,賣出成本幾百上千倍都是正常的;
如果需求低迷但巨大的庫存需要消化,那完全可能為了避免更大損失而低於成本價傾銷。
這已經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常識了,但許多人仍然不理解,或者能理解卻不能接受。

在幾千年的重農抑商之下,我們腦子裡烙印的許多經濟常識甚至道德常識,實際是來源於小農經濟體系下的生活直覺
比如,商品成本僅僅是物料成本,如果不需要購買物料,那就沒有成本。
比如,人工成本就是吃住費用。
比如,售價比成本高出太多,比如10%,那就是奸商。

這些「常識」有很多在過去可能是合理的,因為那時候商品經濟不發達,大多數日用品都能自己產出,或者在同村熟人之間靠交換或幫忙來取得。
但是放到今天全球一體化的、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就顯得很荒唐。
儘管荒唐,還是有許多商品服務的定價都不得不遷就這種「常識」。

比如買了地板和傢具,上門免費安裝,真的沒有成本嗎?當然不是,就是因為許多客戶看到人工費就不舒服,覺得白白多花了錢,商家就索性把它均攤在原材料價格里。
比如小首飾店的金戒指金項鏈,價格就是克數乘以金價,加工費不要錢嗎?當然不是,還是為了遷就買家,才把這些錢都攤進單價中。當然,一些大品牌的首飾就不在乎了,人家的客戶肯為優秀的設計和工藝還有品牌溢價買單,當然能接受單獨的加工費用。

總而言之就是深受小農經濟思維影響的買家,一定要親眼看到自己每一分錢對應的物件。如果對應了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或者跟自己無關的東西,心裡就難受,覺得吃了大虧。
不願為服務付費、不願為軟體付費、不願讓商家賺取合理利潤,都是這種心態作祟。
哪怕同一件商品的價格不變,把人工費、商家的房租水電交通運輸成本都算作零,攤進物料成本里,他馬上感覺就好多了。
這也算不上是人品道德問題,只是說明他的「常識」落後於時代了,該更新了。
別再糾結於買一件商品到底多少是廣告費、多少是店面裝修費、多少又是為了售後服務而多付的費用。
而應該考慮的是:買下它,能為我的生活帶來什麼便利,為我的精神帶來哪些愉悅。

在全球化的今天,你手中的iPhone6凝結了上萬名軟硬體工程師的心血,原材料來自十幾個國家的數十家廠商,高精度流水線加工出晶元和線路板,熟練工人有條不紊地組裝零配件、包裝好的成品通過海陸空三棲運輸穿越數百個海關,整齊地碼放在無數專賣店和經銷商的倉庫里,又經過店面或網路來到每個消費者的手中,通過WiFi和4G網路,它讓你隨時隨地連接到整個萬維網,在方寸間展示一個絢麗多彩的數字世界。
你的眼裡卻只看到它的原料成本,還在為這種無腦文章而激動並轉發?
那你就真的OUT了。


我用數字把這個問題徹底說清楚。

以2009年財務數據為例,我做了一張直觀的圖。

2009年,1120萬部蘋果手機在富士康組裝完成,每部手機以出廠價179美元(大致相當於製造成本)出口到美國,在美國大約以每部500美元的價格上市銷售,毛利達到每部手機321美元

179美元的出廠價格中,只有6.5美元來自於最終組裝過程。這些成本包括在代工工廠從事組裝工作的員工的工資,以及這些公司的管理費用和利潤。其餘的172.5美元中,大部分來自於日本、韓國和德國等國生產的組件

321美元的毛利中,大概有160美元供應鏈中的分銷商和零售商獲得。

其餘的160美元蘋果公司獲得,用於營銷和市場推廣,以及為蘋果手機工作的成千上萬個工程師所提供的技術和設計,其中大約100美元將用於該產品的技術開發。扣除這些費用後剩下的就是凈利潤

以上數據參考新工業革命 (豆瓣) 第十章。
=======================================================

總之,題主所謂的「1220元造價」,不過是富士康的出廠價。如果以這個價錢賣,分銷商,零售商,蘋果的工程師、高管、市場推廣人員靠什麼發工資,蘋果靠什麼做研發,蓋新辦公大樓,租場地舉行發布會?

為什麼富士康總被稱作血汗工廠?員工組裝一部手機,賣給蘋果拿到$179,其中$172.5用於向日韓德等國買手機組件,只剩下$6.5留給富士康,所有人的工資、工廠一切運營成本、微薄的利潤都繫於這$6.5。


值錢的是:給你1200你為什麼做不出來。當真以為是賣手機就是賣幾個零件么,手機的成本就是幾個物料費?那就像樓上那大神說的,這手機就是一堆沙子+幾十克的鋁,這兩樣東西地里大把大把的,自己拿鋤頭去田裡吧,一鋤頭好幾個IPHONE


這類說法最腦洞大的一點,是弄不清楚成本怎麼算。

為了研發一部像 iPhone 這樣的手機,需要花費多少錢,這些難道不算成本么?為了創造和傳播品牌,需要花費多少錢,這些難道不算成本么?類似的,Windows 每張光碟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但是研發每一代 Windows,卻要投入巨資。如果只考慮生產成本,Windows 的定價是五塊錢么?

很多產品,特別是科技產品,都有這樣的特點,研發成本極高,複製成本極低。不只是蘋果,從國外到國內的眾多公司,皆是如此。成功產品的誕生,背後是設計、研發、測試、生產、品牌營銷、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共同作用。

高風險,高回報,初期大投入,後面開始爆發增長,這就是科技行業的特點。蘋果做的好,所以有了今天的收穫,更多的科技公司,同樣投入了巨資研發,卻未必能夠獲得這樣的回報。對於風險的承擔,也是他們的付出,這同樣是成本。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成本,容易被人忽視。一棟樓如果只算建築成本,為什麼不同樓盤會有那麼大差異?因為還有地價、品牌等等因素。我們吃的水果蔬菜,在原產地就是很便宜,為什麼到我們的手裡就貴了?因為有流通成本。在餐廳吃飯,一定比自己做飯貴,雖然食材成本差不多(餐廳採購可能價格更低),但是房租、人工、稅費等都要考慮進去,實際上自己做飯是用了自己的人工。

有一次我們為了省下買一個工具的錢,讓一個同事花了幾天時間折騰,後來突然醒悟,其實我們在這上面投入的人力支出,早已超過了直接付錢購買工具的投入。這就是忽視隱性成本的代價。

所以:
1.「iPhone 6 成本只要 1200 人民幣」這個說法不對。
2. 售價高低,只要沒有壟斷,由市場決定。iPhone 的替代產品很多,認為其售價高,可以自行選擇。至於國內未上市前水貨價格被炒到萬元,這正反應了供需關係。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換取提前使用,可能就是個人愛好、可能是所謂裝x,但無論如何,這就是市場規律。
3. iPhone 是否在中國首發,這個由工信部決定。只有工信部給了入網許可,iPhone 才能在中國開賣。目前已經 OK。其實不只是 iPhone,其他蘋果產品(如電腦等),國內國外同樣有類似的時間差。作為一家商業企業,蘋果早日到中國賺錢的動力,想必比謠言製造者要足的多。

……我們不能期望從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慈善心得到我們的晚餐,而是從他們關懷他們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國富論》,第1卷,第26頁)

蘋果研發更好的產品,是因為他們要從中賺錢。這就是創新的動力。蘋果的成功,說明了設計的價值、用戶體驗的價值、品質的價值。真正的有識之士,都會想到中國企業如何從中學到經驗,做出同樣的突破性產品。

至於為什麼會流傳出這樣的文章,其實只要去看看各種新聞下面的評論,看看朋友圈、QQ空間的各種「是中國人就轉」的帖子,就會發現大多是一個模式,同一群人。

對於轉發文章的大眾,不了解這些問題是正常的。普通人的生活里,只有具體的柴米油鹽,只使用實實在在的商品,人們不必了解經濟規律,了解產業,了解產品背後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不應當去指責那些因為缺乏信息而轉發此類文章的人,而應當為大家提供更多信息。但是對於這些謠言的製造者,他們將熱點人物與事件、打著民族、國家的名義,為了吸引眼球製造熱點,不懂裝懂,或者懂裝不懂,這就是「民族的腦殘」。

這樣的帖子,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完全不屑一辯。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讓更多的大眾了解事實,避免被忽悠,節省轉發此類文章的時間與心情。

大家可以隨意轉發至朋友圈等,「不轉不是中國人」~^_^~(Joke)

//請自行識別結尾的調侃。

----
在知乎里寫了幾年東西,基本上都是平時的碎片時間、睡覺前、拒絕朋友叫我出去打德州的時候。覺得這是很好的積累,既能夠幫助別人,也能夠讓自己有總結的機會。

這幾天被列入了知乎年度榮譽會員候選名單,我覺得很有紀念意義,算是一種情懷吧。如果有幫到你,請投票支持我,感謝。

感謝大家幫我投票,投票入口:

https://club.zhihu.com/votes?domain=internet


----

在知乎里回答的問題集合:

索引 - 知乎專欄


不止是這些,一些記者作家寫的標題往往更驚悚。類似但不僅限於以下幾個:
「一桶蒸餾水的成本僅8分錢,卻賣出十幾元的暴利。」
「一部蘋果手機的物料成本才1200元,卻賣6000元高價。」
「一顆葯的成本才3毛,卻賣出10元一粒的高價。」
「一個心臟支架的進口價格才2000元,動手術卻要花10萬。」
反正在一些人眼裡,中國都是共產主義社會,門店不用錢,工人不用錢,科研不用錢,技術人員全部練仙不用吃飯,連醫生寒窗苦讀那麼多年耗費的年華和金錢,全部都不用錢來補償的,當然別說醫院那些動不動就幾百萬的設備了。
覺得貴不想給,一桶蒸餾水覺得貴,你自己在家蒸餾喝嘛,覺得一部蘋果手機貴,自己買零件組裝嘛,覺得一顆葯貴,你研製出自己的藥物申請專利嘛。覺得心臟手術貴,自己買個支架看說明書裝進去咯。
————————
評論里寫的很對。說筆墨紙張才多少錢,憑什麼那些寫文章的高收入?其實他還是算錯了。現在寫作都敲電腦了。敲個鍵盤花的成本比紙筆墨耗費低多了。


胡說八道,所有晶元原材料都是沙子,再加一噸才一萬多的鋁,1200?當我們白痴么?最多800。


你就想,不轉不是中國人,天底下那有這等好事。


其他答案已經很好地回答了成本以及價格是如何決定的。
這裡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回答。

為什麼iPhone6的組裝成本如此低廉?

因為:全世界只有蘋果,能做到 「世界最好的零部件,用最低的成本拿到手」這件事。

接下是擴展閱讀,各位權當故事(萬惡的蘋果資本主義是如何對日本電器城進行壓迫的),輕鬆閱讀即可。

========================================================
說起去日本旅遊要買的電器類產品,首當其衝的就是三種神器——電飯煲,溫水馬桶圈,空氣凈化器。

要在哪裡買這些神器呢?遊客的首選當然是日本的各大家電量販店了。

(日本最大的電器城山田電機)

他們價格公道,商品齊全,服務優良,而且保證沒有假貨。隨著國人購買力的提升,「爆買」現象在日本隨處可見。

(買買買!!!)

2014年,中國人遊客在日本的購物花費已經達到了948億日元。那麼你一定認為,這些家電量販店的日子一定很好過吧?

當然,不過是在某個惡魔沒有出現之前。
—————————————————————————————————————

沒有蘋(惡)果(魔)的話就開不成店了

「蘋果認為他們和香奈兒,路易威登這類的奢侈品是一樣的。」
一位曾經長期在日本大手家電量販店工作的高管這麼說到。

大約僅僅在8年前為止,日本的家用電器賣場的明星商品,還是屬於索尼,夏普的大型液晶電視的。對日本家電製造商來說,電視可謂是【家用電器之王】。

但是隨著32寸廉價液晶電視的普及,現在能夠吸引年輕人的,是蘋果的iPhone,iPad等產品的魅力。

可是,在和量販店合作的時候,蘋果對於採取了日本家電製造商從未有過的強勢態度。

比如說,蘋果極其不想讓他們的商品,出現在遠離首都圈的偏遠鄉下店鋪里。

為什麼呢?

和香奈兒,路易威登等奢侈品品牌的戰略思考方式如出一轍:在和自身品牌定位不同的地方被消費者認知,極端不利於品牌建設。土裡土氣的鄉下,怎麼配得上高大上的蘋果?

所以,在時不時能在路上看到野生動物四處溜達的鄉下,無論如何懇求,蘋果的產品也絕對不會擺進他們的店裡。就算是同一家公司,店鋪之間的商品移動也是被嚴格禁止的。

因為這項規定,最受傷,受到的打擊最大的就要屬於郊外型的家電量販連鎖企業了。
顧名思義,他們不光是在首都圈和大城市,在縣城,鄉下的國道沿街也擁有堪稱百貨規模的電器店。而他們在等待的,是開著汽車帶著家人一起來購物的客人。

(蘋果是不會讓自家產品,出現在這種山溝溝的地方的。不行,就算你是日本家電量販之王也不行)

致命的就是,因為蘋果對於地理位置的苛刻要求,使得他們的店裡,賣不了最關鍵的商品。
============================================================

另日本家電量販連鎖店們頭痛的事情遠不止於此。
如果成功當上了蘋果的經銷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那日本家電量販連鎖店們可真是太年輕太天真了。

如果在你的店裡蘋果的商品賣得不好,那麼蘋果就會以對他們不利為由和你終止合作。比較悲慘的例子: 才開心合作不到半年,就慘遭蘋果的拋棄。

所以,為了賣蘋果的產品,量販店們也是很拼的。

當然不用說,降價促銷可不是一個好主意。
雖然說日本的獨佔禁止法規定了零售業可以自由設定價格,但是一旦被蘋果認定你在降價促銷,那麼蘋果就會用庫存不足的借口,來進行實際上的出貨量控制。

也有不少量販店在收款系統上,就將蘋果的產品價格設定為禁止修改。也就是說,無論客人如何和連鎖店進行價格交涉,也基本上拿不到任何優惠。
最常見的優惠,也就是購買其他廠商的產品上給予一定折扣。
—————————————————————————————————————————

「你們就去賣iPhone的手機殼賺錢吧!!」

據某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前量販店的高管回憶,蘋果的工作人員曾對他這樣說。

蘋果的產品,進貨價格之高,對日本家電量販來說,可謂是獨一無二。

一般來說家電零售的毛利(マージン),是售價的30%左右。但是,蘋果產品的毛利率,只有不到5~10%。

於是,家電連鎖店就在他們的店裡,擺放了大量賣手機保護殼,屏幕貼膜的櫃檯。因為這些商品的進價極其低廉。

(選擇困難症患者的福音)

產於中國的保護殼,成本只要100至200日元左右。手機殼製造公司以1500日元左右的價格供應給日本的家電量販店。然後量販店再以兩倍,即3000日元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

細思極恐啊。在量販店買這些手機配件的人們,那被坑的感覺簡直酸爽。

也就是說,即使賣iPhone不賺錢,因為銷路太好,為了增加客流量販店也只好大量進貨。於是,為了補上iPhone的利潤空缺,就需要拚命銷售以高利潤率著稱的手機配件。

如果你仔細逛逛東京的家電連鎖店,就能實際感受到配件類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至於種類,更是琳琅滿目:保護殼,貼膜,手寫筆,移動電源,支架,藍牙耳機鍵盤——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找不到。
給消費者提供豐富的選擇?懂得消費者需求,考慮周全?日本的人性化商場設置?

(在寸土寸金的東京,某電器城裡。放眼望去這一大塊區域全是賣手機配件的地方)

令連鎖店糟心的還不止如此。

想要販賣蘋果商品,那就得按蘋果的要求擺放。
首先需要一塊專門的區域,在這塊區域內只能販賣蘋果的產品。在這塊區域內,還要鋪上灰色的毛絨地毯,用純黑的木板作為隔斷。從展示商品的桌子,到說明用的手冊甚至包括施工公司都不得不遵從蘋果的指定。

更加令人驚愕的是,當連鎖店決定販賣蘋果的產品時,連對媒體的宣傳文及推廣建議,蘋果都「親切地」幫連鎖店制定好了。

當然,如你所知,都是些「前所未有的好事」「大快人心的大好事」「更新了過去的銷售記錄」等對蘋果的禮讚。

蘋果彷彿獨裁者一般,依照自己的喜好,讓日本的家電連鎖唯命是從。

(日本電器城流行跪蘋果)

—————————————————————————————————————————


蘋果牢不可破的統治力

究竟,蘋果擁有怎麼樣的統治力,才能對日本的家電量販業這樣為所欲為?

要從根源上探尋這個答案,得把時間回溯到喬布斯重新回到蘋果的時候。
1997年,喬布斯意圖重新領導蘋果走向輝煌。作為重建的經營戰略之一,他把焦點放在了商品的流通上。

當時,家用電腦等家電產品的銷售渠道還很單一,只能通過大型電器量販店進行銷售。對於大型量販電器店的價格戰,各大家電製造商只能以量販店馬首是瞻。

面對採用windows操作系統的低廉電腦品牌如康柏及戴爾的競爭,高價的蘋果電腦處於極為不利的狀況。於是,喬布斯認為,需要一種能夠切實地,將蘋果產品的魅力傳達給消費者的手段。

那就是,2001年初次誕生的,蘋果體驗店——apple store。它的特點因為太過於人熟知,在此就不浪費篇幅了。

至今為止,蘋果直營體驗店的營業額約佔蘋果總營業額的12%,而推測的營業利潤率更是超過了25%。可以說蘋果構建出了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最強零售連鎖體系。

日本從03年,銀座三丁目的松屋百貨店對面的超一等地開始,全日本共開了7家。美國的曼哈頓5號街,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中心的加太羅尼亞廣場,上海市中心的旗艦店,全都是超一流的立地條件。

雖然極高的商業用地成本看上去會對利潤率有著不可避免的影響,實際上正是這些一流的立地條件,維持了蘋果的高端品牌形象。而這,對蘋果的利益有著不可動搖的鞏固作用。

舉個證據。蘋果體驗店的每平方米的年度營業額約為35萬日元。而作為對比,世界第一的珠寶奢侈品品牌蒂芙尼約為24萬日元。

蘋果作為家電品牌的特例,有著能夠和超一流奢侈品品牌匹敵的銷售能力。由此,蘋果藉由著直營店構築起來的品牌價值,才能以不惜和家電連鎖店撕破臉皮的強硬態度進行交涉。

一般來說,日本的家電製造商,首先是通過相關合作企業的渠道進行出貨,其中大量貨源會出現在最有名的幾家大型家電量販連鎖的店裡,然後賣給消費者。但是蘋果拒絕這種形式。

關鍵點有2點。

首先,美國也好日本也好,家電流通產業內,只剩下幾家大型連鎖店,寡佔嚴重。寡佔帶來的惡果,就是在流通階段的成本急劇上升,家電製造商往往會被硬生生奪走20至30%的利潤。

實際上通過日本產業省的【商業統計】來看,日本的家電產業流通的企業的毛利的營業額佔比,超過了30%。

還有一點。在連鎖店的店裡,和其他品牌的商品一起明碼標價之後,等於是被迫進行價格競爭。有許多消費者有這樣的經歷:在量販店裡買的液晶電視和藍光播放機之後,沒過幾個月同型號的商品的價格竟然大幅降價。

(量販店為價格戰所打出的口號)

但是蘋果對這兩點絕不妥協。

蘋果首先要審查量販店的位置。如果位置不佳,不符合蘋果的品牌形象,那就和只能和蘋果say goodbye了。

就連日本最大的家電量販連鎖山田電機(ヤマダ電機),也在抱怨:像iPad這樣的人氣商品,進貨價在售價的90%以上。考慮到勞動力和店租成本,光賣iPad幾乎沒給他們帶來任何利潤。

蘋果憑藉著它當世無對的品牌力量,將其他廠商在供貨階段和價格戰中被壓迫利潤空間,統統納入自己的囊中。

另外,想要成為蘋果的經銷商,還必須和蘋果簽訂所謂的【認定零售店契約】。這個契約規定,經銷商有實時報告銷售狀況和庫存的義務。由於存在上述種種原因,日本的家電量販店們即使知道蘋果有毒,也只能飲鴆止渴,不斷地接受這夏娃的誘惑,成為蘋果經銷商的量販店也越來越多。

—————————————————————————————————————————
更多關於蘋果這個惡魔的秘密——

蘋果控制的經銷渠道,不單單只是孤立的。它和全世界在銷售的蘋果產品一起進行庫存及供應的管理。這個系統對於蘋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蘋果陷入財務危機的1995年,它的庫存積壓到了通常規模的兩倍——58.5天的庫存。當時一般的廠商的營業額對庫存的比例大概是在30天左右。

「和牛奶的保質期一樣短」的電腦行業,堆積在蘋果倉庫里的庫存成為了蘋果業績惡化的一大元兇。因為庫存積壓而帶來的利益損失,已經達到了一年5億美元的地步。

於是,重返蘋果的喬布斯首先開始著手的,就是將庫存管理進行到底。對於當時背水一戰的蘋果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

「糊弄我們的傢伙,我一分錢也不讓他們拿到!」

(別說100塊了,1分都不給你!)

伴隨著喬布斯的這句名言,蘋果開始徹查供應商。砍掉那些不按時交貨的,只留下優良的零件供應商。而原本蘋果擁有的19個倉庫,一口氣關掉了其中的10所。

接下來於1998年登場的關鍵人物,就是蘋果現在的CEO蒂姆庫克。畢業於全美名校杜克大學,專精生產工學,曾經活躍於IBM及康柏等電腦巨頭的他,毫無疑問是供應鏈管理的專家。

隨著新商品上線的暫緩和出貨量大幅縮小的影響,當年的蘋果的營業額一時間只有前年的一半。但是,同時庫存的天數,劇減至只有4.7天。

從此以後,蘋果就一直保持著,除了在直營店裡擺著的商品和少量現貨之外,幾乎沒有庫存的高水準。

但是,為何蘋果能消減庫存到這樣一個極限?

簡單粗暴地說,蘋果在進行庫存管理的同時,廢除自家工廠,進行著嚴格的供應鏈管理。

曾幾何時,蘋果對於自己生產出電腦這件事是很自豪的。
「在我的工場內,20秒就能生產出一台最先進,最新式的電腦喲」

(20秒!快吧!)

年輕的喬布斯,認為只要在自家的工廠內造出完美的商品,消費者就會趨之若鶩。

早期的蘋果,以及喬布斯被趕出蘋果之後創立的電腦公司NEXT,都導入了最新的生產設備,還把他們都塗成花花綠綠的樣子。

但是喬布斯回歸蘋果之後,把之前的想法大膽地否定了。加州,新加坡,愛爾蘭等地的工廠都被關閉。之後如你所知,蘋果從此不生產,只進行硬體的規格定義及設計,還有技術開發。

蘋果不僅僅只是將製造僅僅丟給外包公司。因為有錢,所以他們會出資在幫助代工工廠導入最先進的製造設備,並獲得該生產線的獨佔供貨權。這就使得其他企業更加無法輕易模仿蘋果的生產製造系統了。

(有錢!!!)

通過這樣大型的,深度業務合作,蘋果得以以世界最低廉的價格,享受著世界最高水準的加工製造技術。

事實上,鴻海集團從蘋果的訂單中收取的加工費僅僅有5%,其中3%用於支付給中國的勞動者們,剩下2%就成為了鴻海的利益——就這樣構成了「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型。

反觀蘋果,由於將持有工廠的風險降到了最低,給他們帶來了超過營業額30%的純利潤。

蘋果對於零部件採購的需求量,簡直就是製造業歷史上最大的。蘋果通過限定產品型號,以及共通零部件的不同產品大量使用,從而構成了單一型號大量生產的模式。這樣,即使不同的產品,也可以從相同的供應商那裡進行採購。

根據高科技調查公司IHS的數據(不一定可靠),iPhone5的製造原價和組裝成本合計大概在217美元。

對比其售價749美元,成本比還不到30%。

儘管其中,液晶屏為44美元,通信模塊34美元,鏡頭18美元這些原件佔據了進貨成本的大頭,但是無論哪個都是通過對世界領先的零部件廠商進行大量訂購,把「世界最好的零部件,用最低的成本拿到手」這一原則貫徹到底。

所以,iPhone進行更新換代的時候,蘋果仍擁有對舊版本進行降價的餘力。另外,iPad初代在發售的時候,成本對價格比被調整到50%,一口氣奪走了市場50%的份額。蘋果根據不同的產品設置不同的價格策略,通過巧妙地操縱利潤率來維持市場競爭力。

而通過限定型號進行大量生產這一方式的優勢,也反映在蘋果的開發研究費的高效率上。蘋果每年的研究開發費,僅占營業額的2.2%。

微軟,谷歌等公司的研究開發費均在10%以上。作為對比可以看出,蘋果對於RD的投資,僅僅集中在關鍵技術上。

蘋果構築了如此強大的經營體制和供應鏈壁壘,能拯救日本家電量販店的,或許只有中國富裕層遊客們的強大消費能力了。


呵呵。蘋果在美國的手機199刀是合約機(然後有些白痴就以為美國的iPhone這麼便宜,摺合人民幣才1200),就相當於我們這邊的0元購機,但是有每月最低消費。美國的合約機和大陸的也一樣,簽約兩年,有鎖,不能換卡,有最低消費。當然也可以買非合約機,649刀
那些人真的是不懂英文不要瞎BB,可以去美國的Apple Store看。
對了,還有美國的價格都是稅前價,不同的州的消費稅都不一樣(一般8%左右)。大陸的都是稅後價。
iPhone 6 - Buy the new iPhone 6 in 4.7-inch and iPhone 6 Plus in 5.5-inch now


已經這麼多人回答了,但是我還是沒有忍住了,還是說一些。

所以說,學一點點會計知識是多麼的有必要,你看,用會計知識就能解讀這個問題了。

一個產品的費用不僅僅只有成本,成本只是具象化的費用,其中包含了,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還有期間費用,以及一些營業外支出。

期間費用裡面包括銷售費用,就是全世界這麼多國家的apple store的費用,你看都開在核心地區,費用不低啊,管理費用和以及財務費用。apple全世界這麼多管理和研發人員還有行政人員的工資,都在這個期間費用裡面。

營業外支出,在iphone這個產品上,就理解成打通關係給的費用吧。

林林總總,全部加起來,才大概算出一個很模糊的iphone成本。

還有一個就是iphone的售後費用,也都算在銷售費用這個科目裡面,別以為售後給你免費換新了就很開心,羊毛出在羊身上,都給你算在購機款裡面了。

但是朋友圈這篇文章,從頭到尾只是說了其中一個東西,就是iphone的材料成本,這個材料成本甚至還只是主營業務成本的一部分。

這就是瞎子摸象,摸到一個雞巴,就說,原來iphone就是一張屌!

說這些人是屌絲,一點沒錯,就是一群雞巴毛。


一張Windows8的安裝光碟成本也才幾塊錢。


珍愛智商遠離朋友圈。


哪還需要1200,其實成本為零好么,萬事萬物無非原子分子重組而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施主你還是看不透啊,阿彌陀佛


你說錯了。成本根本就不用1200。
真正的成本是多少呢?我給大家算算:
cpu、基帶等電子元器件是沙子做的,沙子值錢嗎?不值錢!給他算個1塊。

主板及連接器大部分都是銅,一整個手機加起來才幾十克,就按60一公斤的成品銅算,這裡姑且算個2塊錢吧!


電池是泥巴做的!泥巴特么的遍地都是,不算錢了。


顯示屏,沙子跟水。顯示屏要的沙子多一些,這裡算個3塊。

剩下就是後殼了,鋁10多塊錢一斤,一個後殼大概有50克左右吧!這裡算個5毛。

外包裝及塑料 兩塊。

所以綜合成本下來,一個愛瘋7的成本只要8.5


謝邀~
沒什麼好評論的,這種言論我們都不想把它看完。
尤其是當看到「郭台鉻」三個字之後。我還「郭台鐵鈷鎳銅鋅」呢。
其實有點懷疑題主是來釣魚的~~~哈哈


Windows系統不就是一張碟嗎,還要好幾千?
攝影師不就是拍拍照嗎,還一天800?
單反鏡頭不就是幾塊玻璃嗎,還要幾千上萬?
春晚插播個廣告,不就是消耗點電嗎,還要幾千萬?


所以奉勸題主一句,果斷退圈保智商吧。


來根據我了解到的情況來嘗試說明一下iphone為什麼貴的原因吧。


其實大致的原因其他答案都已經說了,1200的價格無非是通過三種方法算出來的:

1. 富士康的出廠價格

2. 零部件的拆解成本價

3. 北美市場的合約機價格


其中3就不說了,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國內很多合約機還零元呢。

而1和2其實是一回事。


很多答案都說了,1和2的價格實際上沒有加入設計,研發,營銷,物流倉儲,渠道等各個環節的成本。這完全說在了點子上,我就來補充一下apple的設計,研發的成本問題。


一家普通的手機製造商是這樣研發製造一款新手機的:

1. 先給自己的產品定個位

2. 在市面上找相配合的成熟的方案,設計,技術,零部件,能抄就抄,能「微創新」就「微創新」一下,硬貨就篩性價比,挑挑揀揀

3. 以上基本有眉目了,就定一個整體的設計稿,出點工程樣機,試生產一下,有問題就回到以上步驟,沒問題就準備開模批量生產


一家NB的手機製造商是這樣研發製造一款新手機的:

1. 做好產品定位,確定設計思路

2. 研發人員絞盡腦汁,異想天開,腦洞大開,內部挖潛 + 外部搜羅,想創新地將新東西,有意思的東西加到這個手機內

3. 可能會出十幾二十幾個設計方案,討論,修改,優化,組織資源,最後一咬牙,確定2,3個最好的設計方案,找尋零部件供應商,生產工程樣機,在討論和優化一番,最後確定設計終稿,準備批量生產


蘋果是這樣研發製造一款新手機的:

1. 產品定位不用做了,早就在那了。設計思路沒有,或者說實在太多

2. 研發人員絞盡腦汁,異想天開,內部挖潛 + 外部搜羅,供應商也絞盡腦汁,異想天開,內部挖潛 + 外部搜羅,想創新地將新東西,有意思的東西加到這個手機內。

供應商也跟著起勁的原因有二:

A. 蘋果足夠開放和有膽量願意去嘗試激進但是可行的前衛領域的新技術和創新。

B. 一旦方案被蘋果選中,那麼就意味著可能上億數量的訂單

3. 於是最終會出來至少幾十,甚至上百個相對成熟可行的整機設計方案,於是蘋果大筆一揮,全部都去試生產,出工程樣機,需要的話,每一種工程樣機都繼續持續改良,直到準備開批量前,才確定裡面最優的一個設計方案作為批量的方案。


看明白這裡面的奧秘了么?

不是說蘋果聚集了最優秀的設計創新人才那麼簡單。

這是什麼?這是主要生生靠錢砸出來的啊。


現在大家可能明白,為啥iphone出來之前,會有那麼多個靠譜不靠譜的諜照了吧,很有可能,作為工程樣機,他們都靠譜

現在大家可能明白,庫克牛逼的地方在哪了吧?他就是設計組織實現上述這樣一個瘋狂但卻有序的過程的人。


工業時代以來,從我孤陋寡聞的所知來看,在電子製造業和機械製造業中,從來沒有一家能有能力這麼干過,從來沒有過。

這個能力不是別的,就是錢堆的。

這就是iphone手機設計研發成本里所包含的東西


中國腦殘千千萬,空間微信各一半


推薦閱讀:

iPhone 7 Plus 對比小米 MIX,哪個技術含量更高?
如何看待蘋果公司2017年3月21日上架紅色 iPhone 7 和新款 9.7 英寸 iPad?
你的 iPhone X 屏幕是怎麼碎的?
蘋果為什麼能把 400 元的內存條賣到 1520 元?
這次iPhone 8和8plus出現的電池膨脹事件,是否有別有用心的媒體人帶節奏?

TAG:蘋果公司Apple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