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為什麼不設計成六個白鍵、六個黑鍵?這樣不同調學起來不是更輕鬆嗎?

對鋼琴理解還不夠深,但是真心由此疑惑:
1. 按我的理解,現在的鋼琴設計,方便了C調的彈奏,但是確大大增加了其他調的學習難度。如果設計成6黑6白,不是只要學習兩個調,就能彈奏所有的調了嗎?
2. 如果需要位置識別,將 do的琴鍵顏色區分一下不就可以了么?
3. 是有什麼其他我沒考慮的因素,還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不想改變鋼琴設計?
謝答!
----------- 2014.6.23 補充說明-----------
這兩天關注的突然多了,補充說明下:
這個想法的初衷是:一首複雜的曲目,變調後也可以輕鬆彈奏,而不只是為了彈音階 ...


德彪西聽說題主發明了黑白各六鍵的鋼琴,從墳墓里滿血復活爬起來


【本來只想評論一下,結果嘮得完全停不下來啊_:(′?`」 ∠):_馬上要考試了這樣真的好嗎!!!】

楊可鋼琴

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會導致錯音率急速升高,原來基本只需注意左右,線狀,現在增加上下,變成面。而且指腹、手掌和手腕位置不能過低,所以鍵深就得改淺,這樣增加了力度控制的難度,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手形。楊可鍵盤面積相對較小,利用鍵盤位置前後變化來改變強弱、減少錯音的技巧也不能用。另外,兩隻手容易打架,位置靠上的手的手掌和手腕會擋住琴鍵,讓另一隻手沒法彈。如果將手指垂直,會降低靈活度,而手形就不復存在。
而且,楊可鋼琴的黑鍵是沒有明顯突起的。

綜上,楊可鋼琴可能存在的唯一好處就是方便了技術不好、對鍵盤和曲目尚且不熟練的初學者,但是會在未來給鋼琴演奏帶來很大不利。所以理所當然沒有被推廣。
而這種:

不僅不能簡化,反而會增加演奏難度。為了不讓答主全掛_(:3?∠)_我們簡單地以音階為例說明。
首先普及小知識:音階就是以XX、XX以及其他XX順次排列的一串音。音階的升降是有一定順序的。為了讓答主少掛一門_(?ω?_ )??我們簡單地以升為例。為了讓答主少掛兩門ヾ(:3??ヾ)??我們簡單地以大調為例。
升0個:C大調,無升,0個黑鍵
升1個:G大調,升fa,1個黑鍵
升2個:D大調,升fa,do,2個黑鍵
升3個:A大調,升fa,do,sol,3個黑鍵
升4個:E大調,升fa,do,sol,re,4個黑鍵
升5個:B大調,升fa,do,sol,re,la,5個黑鍵
升6個:F大調,升fa,do,sol,re,la,mi,5個黑鍵
所以升的順序為:fa,do,sol,re,la,mi,xi,其中升mi和升xi是白鍵,為了讓答主少掛三門_(-ω-?∠)_就不解釋半音全音了。
而黑鍵之所以較難,是因為它位置偏後,並且窄小。所以為方便敘述,下面將琴鍵描述成寬和窄。
改成上圖設計後,我們的升·大調變為
升0個:C大調,無升,4個窄鍵
升1個:G大調,升fa,3個窄鍵
升2個:D大調,升fa,do,4個窄鍵
升3個:A大調,升fa,do,sol,3個窄鍵
升4個:E大調,升fa,do,sol,re,4個窄鍵
升5個:B大調,升fa,do,sol,re,la,3個窄鍵
升6個:F大調,升fa,do,sol,re,la,mi,3個窄鍵
為了讓答主少掛四門_(⊙?⊙)?∠)_只做簡單加和:原窄(黑)鍵為0+1+2+3+4+5+5=20個,改後窄(黑)鍵為4+3+4+3+4+3+3=24個。窄(黑)鍵增加(((⊙?д⊙?)))演奏難度增加。而且無論怎樣變調,難度差別也不會太大。
(╯" - ")╯︵ ┻━┻所以幹嘛要這樣改啦!!!
┬─┬ ノ( " - "ノ) 好像變簡單了,
(╯°Д°)╯︵ ┻━┻只是看上去很美啊!!!
還有其他不成功的改良設計,被淘汰的原因基本上類似,為了讓答主少掛五門_( ?? ω ?? 」∠)_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其實鋼琴發展到現在,已經經過了非常多的改變,古鋼琴和現代鋼琴連外觀都不一樣。
撥弦古鋼琴

看人家霸氣的雙排鍵( ′?ω?`)
擊弦古鋼琴

所以不是鋼琴家不想改啊!!!明明已經改了很多了!!!現在的鋼琴才是最好的成果啊!!!說鋼琴家有陰謀的,晚上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拉赫瑪尼諾夫內田光子輪流找你談心啊!!!
如果給不同的鍵作標記,可以改變琴鍵形狀或顏色。實際上在教學中是存在的,比如給初學者的鋼琴貼貼紙,認熟了鍵後將貼紙斯掉。單個琴鍵中部的突起是不能長時間存在的,手會痛。對琴鍵熟悉了以後完全不用再標識出不同的鍵,甚至不用看鍵盤。有一種情況叫【手彈油了】,指的是熟悉鍵盤和曲目之後,完全不看不想,手指就會自動彈奏曲目,這個時候可以在譜架上放上kindle看霸道廠長和村口一枝花的愛恨糾葛?(°ω° )ノ?~
【我竟然用了4個小時來答題ヾ??ò?ó)??求知乎大神保佑我不掛科吧!!!】
------------------------------------------------
更新:依然是由於太話嘮塞不進評論中。
非常感謝 @劉然讀過我的這一篇答,並且願意分享自己的觀點。
楊可鍵盤

自演奏者方向將六排琴鍵依次編號為123456,其中135相同,246相同,且只要彈下三個相同音的任何一個,另兩個也會下去,即,一個音只能同時彈一次。所以可以簡單地將楊可12排視作普通鋼琴琴鍵的短版。
假設普通鋼琴琴鍵長為8cm,楊可鍵長為2cm,演奏者手指伸長範圍為0~10cm,則可簡單地認為該演奏者在彈某個確定的音時,可使用的普通鋼琴範圍為(0,8),楊可鋼琴範圍為(0,2)U(4,6),相對範圍前者比後者多出4cm。而在實際演奏中(我在紙上畫了個模型模擬了一下),由於135排距離較遠,演奏者除特殊原因外幾乎只會選擇12排,所以有效距離縮減為(0,2)。正是因為楊可鍵盤上相同音呈跳躍分布,排數眾多,所以造成單次實際可利用範圍減小,增加錯音率。
而且由於豎直方向的音重複,所以對於擴展音域沒有幫助。同一比例尺下,圖中人大拇指指尖與無名指指尖距離3cm,而其彈奏的最左和最右鍵水平中心距約為2.8cm,即他只需12排鍵就可有相同寬度的音域,並不需要重複的設計。
而普通鋼琴琴鍵較長,楊可鍵盤舒展的功能並不突出。左右手交叉時確實可以將麻花扭松一點,但是左手要選擇的音突增為三倍,準頭降低。
楊可鍵盤在提供一些好處時帶來了很多壞處,不被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同一個和弦就只有一種指法】是什麼意思?
第二種鍵盤雖然簡化了音階的指法,但是由於一般曲目白鍵總是多於黑鍵,所以黑鍵較少時更簡單。而且如果所有調的難度沒有太大區別,就不方便循序漸進地學習,不利於初學者。
我不認同的是【但很多這些設計使得原來一些只能由大師彈奏的複雜曲目變得一般人也可以演奏,如下圖,單手跨大音域如此輕鬆。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了鋼琴家的抵制。於是,你發明出更簡單的鍵盤,即便真的更簡單,也不會有鋼琴師為此進行教學的,這分明是自砸飯碗,壞了行業】這些不好的臆測。實際上,Paul von Jankó 本人在發明 Jankó keyboard之前,用的不是 Jankó keyboard,之後改為 Jankó keyboard,並且教授給Tekla Nathan Bjerke,Tekla Nathan Bjerke用Jankó keyboard進行了多次演出。只是後來再無傳人。
在鋼琴的發展歷史中,其經過多次演變,從獨弦琴到鍥槌鍵琴到古鋼琴到羽管鍵琴再到現代鋼琴,不計其數的鋼琴家都為了更優秀的產品改變了自己的習慣,久遠的譜子甚至不適於用現代鋼琴演奏。把他們描述成只關心自身利益,罔顧鋼琴藝術發展的小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唔,要被最高票的答案氣得昏古七了 _(:3」∠)_


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為什麼鋼琴鍵盤被設計成這樣。

很簡單。直到十三世紀,鍵盤都只有七個自然音,也就是說只有七個「白鍵」。那時的樂器基本只用在天主教堂,而中世紀的宗教音樂都在自然大調範疇內,所以一切合理。
這時隨著作曲和調式體系的發展,我們發現只有自然音的鍵盤不夠用了有沒有,那就要加一些所謂的additional notes上去。
好,為什麼偏偏加的是C#D#F#G#A#,就要提到十二平均律。通俗地說,平均律即規定音高等差變化的定律方法。而各種平均律中,能夠包含七個自然音,同時又最簡單的,就是把一個八度等分成十二份的十二平均律。
值得提到的是,儘管作曲在發展,但主流作品依然建立在之前自然大調作品的基礎上,只是和弦更複雜以及速度更快。這就更需要保證能夠簡單快速地彈奏C大調,而相較之下,把五個增加的音放在比較難彈的位置,即「黑鍵」上,是相當自然的取捨。
直到十七世紀左右,已經有了G大調或F大調的作品,但在難度比較大的部分依然是避開非自然音的。

目前為止我們腦中架構的這個鍵盤,基本上就是現在鋼琴鍵盤的樣子。


第二,為什麼這個鍵盤沒有被別的設計所取代。

當然,後來出現了很多別的鍵盤設計。這時就必須提到Isomorphic keyboard(中文也許是叫同構鍵盤?)
同構鍵盤的核心觀念是,一組和弦或旋律,在不同調號或不同音高下,在鍵盤上的「位置」(指法)都是一樣的。
我想這也是題主提這個問題的初衷。

史上第一個同構鋼琴鍵盤,就是最高票答案提到的Janko keyboard.

楊可鍵盤後來還有改良成四排琴鍵的變種,圖就不發了。

另一個非常著名的是六角形同構鍵盤,Wicki-Hayden note layout.

這個設計用的是五度法,原理可參考五度圈。

同構鍵盤還有個牛逼分枝叫作微分音鍵盤(Microtonal music),作為數學狗真是一聽這名字就渾身燥熱啊。
微分音顧名思義,就是人家根本不用十二平均律了。

Robert Bosanquet 是這個物種的創始人,他的 Generalized keyboard 為後人各種拓展變形奠定了基礎,樣子就,就看個大概吧。。

後來的變種有 Adriaan Fokker 的Fokker Organ,尼瑪31階平均律啊,酷炫到沒朋友

Erv Wilson是另一個比較著名的改良者,他的U-648 keyboard 是不是到現在還沒絕種來著

矮馬貼圖貼累死我了。。
總之,以上所有鍵盤都可以滿足題主隨意轉換調式的需求,並且比六黑六白這種完全無視音律的設計要科學得多。
可是它們通通被淘汰了。

原因太簡單了,就一個,相較於現存鍵盤,它們根本沒有競爭優勢。


優勢是有,一是可以無壓力變調,二是二維設計讓大家輕鬆跨大音域。

可是缺點更多啊,比如兩隻手很容易擰巴在一起,
比如彈琴其實不是在用眼睛定位啊,沒有高低對比的鍵盤很容易摸不準鍵吧,
比如彈速度很快的作品的話,橫向反應已經很極限了,我腦補了一下還要兼顧縱向位置,好難。。

如果你硬要說綜合起來還是有優勢,沒關係,就假設同構鍵盤有一點優勢好了。
如果是有一點優勢的球拍啥的,可能還比較好打入市場。
可鋼琴是要老師教的。
隨便想一下,有幾個人願意放棄之前學得好好的演奏技巧,來學這套複雜得要死的東西,就為了那點根本不明顯的優點。
在目標用戶這麼模糊的情況下,有哪個廠子敢放棄本來生產得好好的鋼琴,來批量生產這勞什子。
所以沒人教,沒人彈,也沒人生產。

所以這些鍵盤始終都是在小眾玩家裡流行,由小作坊生產,到現在大部分已經絕跡了。

最高票的陰謀論,不是沒有道理,但要作為楊可鍵盤絕跡的原因,就有些牽強了。

啊最後,按題主的意思活生生把鍵盤重排成六黑六白的話,噗,那就每一個大調都有黑鍵了。別的弊端不說,這樣剛入門就得往黑鍵上湊,小朋友一定會哭的。

-


你是這個意思?

(純粹想秀一下讓我那音樂人朋友們見一個死一個的手機套,歡迎摺疊……)


6黑6白,八度與八度之間完全沒有區別,你讓我怎麼迅速定位音高。全是一樣的東西,沒有2黑鍵3黑鍵這樣的參照,很容易找錯啊!


看到現在票數第一的程序員同行 @劉然 的答案,實在忍不住來新起一個回答了。。

首先從樂理方面說一下:
七個自然音構成的自然音階歷史已經有至少9000年了, 自然音在音樂中也是運用的較多的,換句話說,即使只用白鍵也能演奏較多的樂曲。最初鍵盤樂器也是7個白鍵的,後來的黑鍵是作為"變化音"引入,夾在自然音的白鍵中間的。白鍵和黑鍵這樣布置是非常自然、符合樂理、適於演奏的。

再說說歷史的原因:
鋼琴的演奏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架構,它會關聯到樂譜的構成、歷代作曲家的曲目、鋼琴的製作、鋼琴的教學等等。即使有更好的鍵盤布局,也無法在這套體系中推廣開來。所有的樂譜、演奏時的曲目、歷代的鋼琴教學傳承都是依照這個布局來的,鋼琴廠商也不會推出這種沒人用的布局的鋼琴。 換句話說,一個新的鍵盤布局,在過去推廣不開,未來也不會有前景,切換布局是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代價。

最後說一下程序員和鋼琴演奏者的這些事兒:
1.鋼琴演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練習,演奏者會對擊鍵產生類似"肌肉記憶"這樣的感覺。十幾年、幾十年形成的"肌肉記憶",根本面對不了這些新的鍵盤布局。相對來說,程序員切換鍵盤布局的代價就小多了。
2.程序員可以一直抱著他的HHKB和Mac到處走,即使偶爾需要用別人的鍵盤,那也都好說。鋼琴演奏者則不一樣了,他們不能一直託運著自己奇葩布局的鋼琴到處演奏吧;靠這個吃飯的鋼琴家遇到新的鋼琴都要熟悉一下以適應這個鋼琴的性質以保證演出的可靠性,這要換一個鍵盤布局那還了得?
3.Qwerty鍵盤的布局,是源自於機械打字機,這種布局一開始就是為了打字不方便兒設計的,所以本身並不合理。而鋼琴的鍵盤一開始就是自然的設計,本身就是合理的,其他的鍵盤布局(比如Jankó Keyboard)不會有更多"合理性"方面的差距的。

————————————
PS:小時候我也學過十年鋼琴,不過現在是程序猿一隻。

如果想要得到更多詳盡的英文資料,可以google: 」why piano keyboard layout「
比如這就是一篇很好的回答:Why are the white and black keys on the piano placed the way they are?


不完全同意 @劉然 的說法。個人認為不必如此揣度鋼琴家的用心。更好的鋼琴鍵盤設計流行不起來,就跟為什麼 Qwerty 鍵盤現在最流行是一樣的道理。這難道是程序員的陰謀?附: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27528


鋼琴鍵盤的現在這種設計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樣設計可以有效地增加演出的難度,提高鋼琴家水平的門檻。在鋼琴幾百年的發展史中,曾經有過人嘗試簡化設計,使得鋼琴更容易演奏,事實上很多比題主的設計更加合理。比如下圖的設計,楊可鍵盤就是個比較出名的例子(Jankó Keyboard,見過一次這個翻譯,但是後來就查不到了):

但很多這些設計使得原來一些只能由大師彈奏的複雜曲目變得一般人也可以演奏,如下圖,單手跨大音域如此輕鬆。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了鋼琴家的抵制。於是,你發明出更簡單的鍵盤,即便真的更簡單,也不會有鋼琴師為此進行教學的,這分明是自砸飯碗,壞了行業

事實上,題主所提出的鍵盤設計的確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如下圖,不過後來為什麼消失了已不可考,應該很大一部分原因同楊可鍵盤是相同的。

當然,鋼琴的鍵盤發展不是這麼個原因,鋼琴鍵盤最初的設計實際上是脫胎於管風琴的,初期的管風琴並沒有現在所謂的「黑鍵」,只有「白鍵」,後來加上了「黑鍵」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關於顏色的選擇,更多的是一種美學上的考慮,早期的鍵盤的深淺色和現在是相反的,現在之所以變成這樣很大程度上是審美的變遷,隨意區分個do感覺會變得很醜啊,上圖這個設計感覺就要美觀協調的多。

-------
關於@張雁鵬的回答,
我想說的確不同調性的難度差別並沒有那麼明顯,但任何學過鋼琴的人都無法否認,小時候剛學的時候,的確會覺得這是一件很不自然的事情。更何況難度差異小這件事情更本質的原因是五線譜本身是為這種鍵盤設計優化的

另外,我的說法也並不是意淫出來的,因為喜愛這種樂器,我也仔細的研究過其發展史,比如以下書中的節錄可以部分佐證我的觀點(節選自Dreams of Love: Playing the Romantic Pianist):

大意是說,在19世紀,人們對鋼琴本身這種難度是抱有一種追求的態度的,這種通過困難的訓練從而達到對自己身體的完美掌控被認為是一種職業道德。楊可1882年發明的鍵盤布局就因此遭到了抵制,因為它使得大跨度的和音和轉調等變得過於容易。實際上,為了完全控制這個樂器並且彈對每一個音的緊繃的精神和為此付諸的巨大努力,本身也使得彈鋼琴這件事兒變得更加激動人心。「音樂不僅僅是困難的,更理所應當是困難的"如果使得鋼琴彈奏變得更加簡單自然,消除了這種緊張感,就會打破音樂本身的魔咒。

事實上,將鋼琴鍵盤變得更易於彈奏的努力,在歷史上的確受到過許多音樂家的抵制 。其實楊可鍵盤不光可以簡化現有樂曲的彈奏,更能演奏一些在標準鍵盤布局上完全沒有可能演奏的音樂。在楊可本人1919年逝世的時候,他的這一優秀設計已經幾近被世人所遺忘,我暗自揣度,當時他的心中也一定充滿了不服氣。 -_-

雖然歷史看起來很不對勁,很有戲劇性,很蛋疼,不過歷史就是這樣。

-------
我也認同@Kanato的說法 :)
的確,我的回答只是後人對這件事的一種解釋,不一定是主要原因。我相信習慣在這裡的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一開始,這就導致了沒有足夠多的掌握這種鍵盤的教師,自然沒法流行起來。

Wiki上對於這點的說法是

Music educators were not convinced that the benefits of the new keyboard were enough t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keyboard. Few performers were prepared to relearn their repertoire on a new keyboard with entirely different fingering.

不過我堅持認為,一種明顯更加優秀的設計是會被人們所採用的。鋼琴鍵盤布局和電腦鍵盤布局的問題不完全一樣,鋼琴鍵盤布局所能造成的演奏難度區別遠大於電腦鍵盤布局帶來的打字速度提升。QWERT這種不合理的設計依舊流行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大多數的使用者並不需要更快的打字速度,對於他們來講指法的兼容性更加重要。

演奏家則不然,對音樂本身的追求是永遠大於設備兼容性的。這一點,從長笛的發展歷史中也可以看出,如果是為了習慣和兼容,為什麼長笛等木管樂器的指法從巴洛克直笛到現在經過了這麼多次變遷?究其根源還是因為過去的演奏方法過於複雜,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在不停地改進樂器本身的布局,看看現在木管樂器上那麼複雜的機械。。。

所以我還是覺得,現在鋼琴鍵盤是這個樣子,應該不完全是習慣的原因,這裡面一定有陰謀 ;)

另外,說句題外話,程序員們倒是有很多不使用qwert布局的,我們這裡有不少人使用dvorak和colemak的,這正是因為對於程序員來說輸入速度比兼容性更重要。

忘說了,我就是程序員 :)

-------
6.22 更新
感覺很多人都對鍵盤卡殼這件事很感興趣,雖然跑題了。。。。
一張圖解釋清楚為什麼會卡殼,大家感受一下,圖來自Wiki

於是同時或者快速按下相鄰的鍵有一定概率卡住

於是QWERT其實是將經常一起使用的字母對,比如st這種挪開,換句話說儘可能加長了打一段話手指需要移動的距離。於是人們打字慢了,但是不卡殼了,於是人們打得實際上快了。

-------
另外順帶贊同 @張雁鵬 更新回答中的有關手摸不均勻鍵盤可以提升準確度的說法,確實如此。

-------
關於 @魏斯曼 所說楊可鍵盤的缺陷,我想說他也許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楊可鍵盤上豎直方向上的三個鍵是同一個音,事實上這個琴本質上還是線性的。也就是說,你在彈奏同一組音的時候有了更多安排手指的辦法,這種安排可以使得手指更為舒展,在某些時候可以提升複雜曲目的演奏能力。至於兩個手打架的問題,由於豎直方向上的三個鍵是同一個音,所以實際上並不會比現代鋼琴嚴重。相反的,對於左右手交叉指法,楊可鍵盤要遠遠比現代鋼琴容易

另外,由於楊可鍵盤的均勻設計,同一個和弦就只有一種指法,這其實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對肌肉記憶的需要,竊以為,這種技巧上的統一和簡化也會同樣帶來演奏難度的下降。

至於第二種鍵盤,只是順應了題主的想法具有容易變調這個優勢,我同意@魏斯曼 的看法,這個鍵盤上那個調都不會太好彈,但好處在於只有兩種不同的指法。怎麼說呢,可以認為這是為了變調容易做出的一種犧牲,不能說就是一無是處的。

我只能說,以上這兩種鍵盤布局我們都沒有過深入體驗的經歷,甚至都沒有親眼見到過,我們在這裡只能根據歷史記載的殘片進行揣測。鋼琴鍵盤現在的這個樣子,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能簡單的下定論說,最後留下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重申一下,我在回答一開始就已經表明了我的態度,我的回答只是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另外,我不是什麼陰謀論者 ..(???ε???)
我不生產歷史,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求別黑


@劉然 的回答我看有一定的道理。六黑六白,或者全白,能否確保彈奏者快速找准琴鍵?現在這種黑白不對稱分布,其實蠻有助於琴鍵定位的。


其實吧。

修改鋼琴鍵盤比修改計算機鍵盤更加不靠譜。

原因在於,五線譜是根據原有鍵盤設計的。修改鍵盤會導致大量的音樂文獻失效。

C調從無升降號變成了五個降號的調式。其它所有調都有改變,由於重升重降的關係,這也可能造成一些音符位置的改變。

更重要的是,八度在五線譜上是四線四間,而如果修改鋼琴鍵位為6白6黑,則所謂的八度在鋼琴上變成了7度。。。這樣所謂的八度將變成四線三間或者三線四間。。。整個五線譜要收縮八分之一,除了中央c附近,一個八度以外整個五線譜的識別都被顛覆了有木有!

結果就是:舊的五線譜根本沒法用了。因為所有琴譜必須按照這個新鍵盤重製。

所以,鋼琴鍵位無法被修改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能讓琴譜失效。


聽了這麼多大神的意見,只學過吉他的我,能不能弱弱地問一句:難道不是因為樂理的關係么?吉他上隔一個品是半個音,鋼琴等樂器用的都是12平均律,一黑一白間隔半個音,但3,4之間只隔半個音所以沒有黑鍵。對於樓上所謂增加難度一說,我持懷疑態度。


十二平均律
方便分出八度之間的音程關係
一個八度全全半全全全半


不同意現在最高票回答@劉然 的結論。
鋼琴鍵盤的布局之於作曲家/演奏家,與電腦鍵盤的布局之於程序員/使用者的意義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 電腦鍵盤的布局只是關乎於輸入效率,對輸入本身沒有本質的影響。
  • 而鋼琴鍵盤布局背後的邏輯是基於嚴密完美大小調體系的。(這個話題不展開了,不太好說清楚)

大家指法難度樂理說了這麼多,那我從記譜的角度來淺顯地說說吧。
很簡單啊,基本音級對應白鍵,變化音級對應黑鍵。

舉個栗子吧:D大調,音階為D E F# G A B C#。
五線譜上調號兩個升號,畫在F#和C#上。
鋼琴鍵盤上,D大調音階里的變化音級F#和C#都分布在黑鍵上。

栗子2,Ab大調,四個降號,變化音級Ab Bb Db Eb也全部分布在鋼琴黑鍵上。

(有例外,因為半音的關係,Cb調中出現的Cb Fb,C#調中出現的B# E#並不在黑鍵上。)

這樣看就很直觀了,如此看來,鋼琴鍵盤這樣的布局不就是理所當然的么?^_^

@劉然 提到的Jankó Keyboard(好萌)與現行的記譜方式完全不兼容,至於降低演奏技術難度這點我表示懷疑,而且徒增理解難度,所以沒有流傳開來也是自然的結果。


有一種功能叫做 移調


贊同@羊小雪的答案_通俗地說一下,就是以前雜七雜八分了七個音,十二平均律重新分成了12個音,多出來的就插在白鍵中間了,而且也很方便找到同一八度內每個鍵的位置。


謝邀。純屬猜測,無考據。白鍵是生律過程中最早產生的幾個音,這樣挺方便的,非常自然,富有音樂性,利於辨認與演奏。每個黑鍵與黑鍵,白鍵與白鍵幾乎平等對待,雖然黑白還有點差距,但通過訓練都能克服,沒感覺有什麼困難。二十四個調,別說二十四個就是二百四十個調瞬間也可掌握,根本不用兩周。
六黑六白連續排列缺乏音樂性,不易辨認,無調式感,彈個音階、八度和三和弦都難受。
有的答案中提到的楊科鍵盤Jankó Keyboard也不太好彈,沒增加多少便利,音階都沒法連奏,而且為手增加了前後的運動,加大了演奏難度!
懂音樂的都知道,鋼琴不是彈響了就行,要有統一音色基礎上微妙的變化,要有細膩的力度層次,要有連奏斷奏的對比,要有藝術風格的新意,揚科鍵盤連連奏都不能保證,明顯不如現在的這種。


只要你識譜,調式在你面前有意義么?
而且如果只學過鋼琴,耳朵應該是固定調吧,民樂才是首調耳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種手風琴叫巴揚手風琴,他那個上面所有調式的變化只需要換一個把位,類似於吉他夾一個變調夾,指法完全一樣……同時普通人也很輕易地能演奏13度跨越……


應該涉及調式和律學的一些東西. 用黑白鍵來區分音的 陰陽屬性.類似德語法語里的陰性詞陽性詞.

以c大調為例. 一個調里最重要的就是主音,也就是c. 其他音都是圍繞c構成的. 可見 鍵盤上所有白鍵跟c構成的音程都是大的 ,純的.音響上是向上 激昂的. 所有黑鍵和c形成的都是小音程和增減音程. 音響上來說 要尖銳 陰柔 憂鬱.


調式的起源造成的。

一個有趣的現象。
如果你純彈黑鍵,音樂聽上去會具有中國風味。
很簡單,因為這5個黑鍵正好構成中國調式的5聲音階。


推薦閱讀:

什麼歌讓你流淚?
王力宏新專輯銷量慘淡,不敵小鮮肉,唱作天王為何淪落至此?
Higher Brother在中國Rap圈有多強?
有沒有一首歌讓你單曲循環很久?
朋友們好!非常想知道《獵場》中長笛那段音樂的名字,謝謝?

TAG:音樂 | 鋼琴 | 鋼琴家 | 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