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奸?溥儀、汪兆銘、鄭孝胥等人和孫中山、袁世凱有何根本區別

事實上,這幾個人都有過和日本人私下交往,包括其他近現代政治人物與蘇聯、日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交換,如何評價這些協議?是否一句「賣國」或者「成大事不拘小節」可以概括呢


一句賣國或者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當然概括不了。一個國家命運的掌控者,世界局勢的影響者,一生之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無數人在研究的問題,怎麼可能一句話就概括的了呢?
假如一個比你壯的多的人向你要你手裡的蘋果你會給嗎?假如他威脅你你不給他就揍你一頓呢?假如你碰到的是一堆壯漢呢?一個壯漢有斗大的拳頭,另一個拎著棍子,還有一個拿著砍刀呢?假如有的壯漢要一半的蘋果,有的壯漢要四分之三,有的壯漢要六分之五,有的壯漢要八分之七呢?假如這群壯漢會因為要搶你的蘋果自己打起來呢?一個壯漢想要蘋果而不讓其他壯漢搶奪呢?正常的理性的人都會有個想法,那就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那麼作為一個外交家,要與外國談判,應該遵循的也是這個策略,弱國在與強國談判的時候為了獲取或者避免失去最核心的價值,只能妥協退讓一些次要的利益,這是無可避免的,否則兵戎相見你又打不過損失更大。
首先宣統帝並不能被稱為漢奸,因為他是滿清皇室正統繼承人,並不是漢人。他在民國時期尋求的是復興滿清,重登帝位。為了謀求復國,簽下了《滿日議定書》。由於在這個同盟中處於極其弱勢的地位,幾乎沒什麼談判資本,頂天是甩手不幹。後期為了對抗蘇蒙同盟,滿日同盟只能逐漸強化,最終德意日軸心國同盟戰敗,帝國也隨之覆亡。鄭孝胥本身是傳統儒者,反對西化,視共和為禍國殃民之論,在清亡後一直以清臣自居,思想比較落後於時代,如果時代是安定的治世的話說不定可以成為一代名臣,然而他並不擅長在亂世中求存。最為人詬病的一點恰恰不是簽《滿日議定書》,而是這個協議是在宣統帝不知情的情況下籤的,有違儒家所宣揚的人臣本分。被噴主要是因為身為漢人,去當滿洲人的臣子顯然不符合當時民族主義者宣揚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主流。實際上他是一直忠於清室的,和熙洽、張景惠、臧式毅這些人不同,並不是北洋奉系出身,也沒有參加過革命黨,所以既沒有背叛這一污名,也沒有反覆這一惡習。
袁世凱是清代重臣,歷任朝鮮總督、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裡握有北洋新軍,在辛亥國變之後成為了民國總統。作為中華民國總統簽署的最為人詬病的是二十一條,當時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攻佔了山東的德租界,而當時中國中立,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和日本並不是敵對關係,但是日本軍隊已經登陸,外交一旦處理不好就有可能開戰,既然打不過當然要尋求外交方式解決了,能拖就拖,勸說日本人放棄對中國最不利的條款,尋求別國支持,做最大的努力。中日兩國敵強我弱之時,南方革命黨氣勢洶洶之際,忍辱簽此條約無可厚非。被革命黨人噴的最凶的恰恰是要登君位,聽從立憲派楊度、嚴復等籌安會人士所言改共和為君主立憲,但其實兩種制度當時都有大量的支持者,在北方立憲派人士要多於南方,而當時強國如英德日都是君主立憲。很多革命黨人顯然為了黑袁氏在刻意的模糊君主立憲和君主獨裁的區別。
孫中山是革命黨人,反清人士,嚮往的制度是共和。他在清代是被通緝人士,流亡國外,當然會跟外國人有交往了。北洋時代二次革命,護法戰爭,討伐陳炯明,屢次出兵,當然也需要外國援助了,蘇聯方面主動聯繫他還派出顧問鮑羅廷,這也是他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基礎。也就是1924年,蘇聯宣布放棄原俄國在華租界。被噴主要是忠於清室的人看來他是反賊,北洋人士看來他屢屢在南方掀起戰爭挑戰北洋的地位是政敵,立憲人士看來共和無疑是邪說只有立憲才能救中國,民族主義腦殘看來洋人都該殺假洋鬼子也該殺。然而依託外國追逐自身的政治理想並沒有錯,當時的進步人士,無論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都不太可能不與國外發生接觸,國內亂局未解,世界強國林立,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窮思苦想、閉門造車並沒有什麼卵用,不管是君主立憲還是共和不管是新式槍炮還是汽車輪船五花八門各種學問,只有到先進國家去看去學才能了解世界之局勢,強國為何而強,弱國因何而弱,才能真正地去追尋解決困境的方式和方法。通過外交手段獲得外國支持也同樣是對國內局勢獲得更大影響力的一種方法,並沒有什麼問題。汪兆銘同是革命黨人,要革清室的命卻對肅親王感恩戴德,雖是革命黨卻支持革命立憲兩派共同擁袁實現停戰,寧漢分流之後和蔣的爭鬥落於下風,在中日矛盾之中為主和派。然而當時的主戰派如蔣中正,何應欽等也曾與日方簽訂協定出讓一部分利益換取停戰,如1932年淞滬停戰協定,1935年何梅協定。外敵入侵,敵強我弱,戰或和可能都不利,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難道淪陷區的人民不需要安全和秩序嗎?他成立一個新政府還是有意義的,而在日本軍事存在如此強的情況下維護國民之權益更是難上加難,我認為他之所以被噴主要是由於汪蔣矛盾,事實上汪和蔣在各自同盟國的外交工作都做得極為出色,汪收回了日租界,蔣收回了英美租界。褒貶太過,皆失其實。
以我拙見看來,當政治家、外交家實在是太難了,國內政敵會想法設法對你進行各種攻擊,無所不用其極,不是極其堅韌之人根本無法從事這個,民國時代之報刊,對政客動輒以國賊稱之,然而他們的所作所為可能已經是在當時的形勢下做出的比較靠譜的解決方案了。在任何時代,當噴子總是最容易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跟政敵,國內大大小小軍閥、國外諸多強國打交道,無需對士農工商做各種承諾和交代,無需搞定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等各種各樣的脫線狀況,不用研究輿論風向,不用制定政策,無需料理國政,他們只需要吐沫星子橫飛,噴完這個噴那個,他們也不需要考慮自身顏面,國民福祉,身前權位,身後名聲他們只需要兩眼一閉啥都不看噴完再說。
趙括長平之敗被譏為紙上談兵,苻堅肥水之潰遭哂為風聲鶴唳,因為噴子們不需要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率領大軍同敵人浴血奮戰,所以大可以嘲笑統領大軍的名將,一國之帝王。琦善之割香港,本是為罷戰言和,李鴻章之割台灣,原是為敗戰事後,噴子們不需要考慮船堅炮利的外國軍隊,也沒有機會和外國精英在談判桌上一條一條勾心鬥角,所以大可以噴他們喪權辱國。所以還是當噴子爽,比當政客爽何止百倍。無名之輩不用擔心遺臭萬年,無才之人何愁江郎才盡,古今傑出人物,皆可信口噴之。用梁啟超的話說就是「世上惟庸人無咎無譽」。我覺得有一句話說得好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然而這並不能阻擋噴子們的口水。


鄭太夷之通日本,所以救民;孫文之通日本,所以肥己。公私義利之分而已矣。


成者王侯敗者寇。。
還要看他的形象對罕意識形態的作用。


推薦閱讀:

劉備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誰更強?似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過於誇大了孔明的能力。?
英國人是如何評價貞德的?
如何評價 李贄這個人?
為什麼歷史上總有一些經常失敗的人,最後卻成功了?
《反三國演義》中楔子里對諸葛亮的這段評價是否有依據?為什麼?

TAG: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