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解讀詩句「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趙翼的《論詩》


謝邀。

中國古人寫詩詞,很喜歡「少時如何,老來如何」。其宗旨,大半是少時飛揚,老來徹悟。


比如蔣捷《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比如辛棄疾《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趙翼兩句,取前一聯,其實是: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意思也差不多,是少年激進,老來徹悟:
少時學習語言搞不定,以為自己功夫不夠。
到來才知道不能單靠力取,三分人力,七分天註定。

更通俗些:
少年時以為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
晚年才知道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拚。

這只是又一個「長大了才明白,人拗不過天啊」的詩歌化表述。


多說幾句。

中國詩歌、畫、書法,都講境界,講「格」,比一般的工藝,更講究天分和靈感。尤其明朝之後,對天性、天分格外在意,對匠氣的低看一眼。
唯一能跟天分比的,就是際遇。司馬遷和蘇轍都相信際遇決定文章詩歌的「氣」,所以司馬遷列舉過許多苦難偉人,而蘇轍認為蘇軾去過黃州後的文章,自己都無法追逐。
而天分和際遇,最後都是天註定,非人力所能挽回。所謂七分天,就是承認「老天爺賞飯」。

越是趙翼這樣學養名動天下、年少就中探花的大才子,勤奮+學問兼具,越明白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實際上,越牛的人,越到晚年,越懂得謙遜的欣賞先前的牛人。蘇軾自己承認是到了黃州之後,才懂陶淵明如何難以企及,一個道理。


謝邀,假期懶散,答晚了深感惶恐。

對詩人來說,一首好作品的產生,是取決於文字技巧的錘鍊,還是緣於人生際遇,是一直糾結困惑的問題。趙翼「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這句話,正是對此的感慨。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們可以從他的《甌北詩話·卷六·陸放翁詩》中找到答案。

趙翼非常推崇陸遊,《甌北詩話》中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後人震於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於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趙翼認為陸詩勝過蘇詩,對陸遊的推崇可見一般。

《甌北詩話》中引用了陸遊的《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來講述陸遊的創作境界演變,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我昔學詩未有得,殘餘未免從人乞。
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
四十從戎駐南鄭,酣宴軍中夜連日。
打球築場一千步,閱馬列廄三萬匹。
華燈縱博聲滿樓,寶釵艷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亂,羯鼓手勻風雨疾。
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
天機雲錦用在我,翦裁妙處非刀尺。
世間才傑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論,廣陵散絕還堪惜。

陸遊在開始學詩時,匠氣比較重,他在《示子遹》中曾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繢」,可見這個時期的陸遊,很注重技巧,甚至還嘗試模仿(從人乞),趙翼評價說「雖挫籠萬有,窮極工巧,而仍歸雅正,不落纖佻。此初境也。」他認為陸遊初期的詩歌雖然能稱上雅正工巧,但仍然只是初境。

而陸遊對自己初期的詩風也不滿意,所以「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直到四十歲的時候「從戎駐南鄭」,軍旅生活讓陸遊詩風大變,茅塞頓開,這時候「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好像繆斯的靈感突然降臨,如有神助,達到「天機雲錦用在我,翦裁妙處非刀尺」的地步。趙翼稱「放翁詩之宏肆,自從戎巴、蜀而境界又一變。及乎晚年,則又造平淡,並從前求工見好之意亦盡消除,所謂"詩到無人愛處工"者」,認為陸遊後期的詩歌,風格宏大,至晚年又走向平淡,真正達到了「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境界。

由此我們可知「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是趙翼對詩歌創作所持的經驗觀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詩歌反映生活,生活是文藝的源泉,脫離生活閉門造車,雖詩巧詞工,卻缺乏生活感受,談不上是好詩,而只有在有一定的際遇閱歷之後,作品方能脫胎換骨.是以陶淵明辭官,始有《歸園》、《飲酒》,李煜國破,詞風大成,趙翼認為,相對於技巧錘鍊,文學創作更需要的是人生際遇。


把趙翼的《論詩》貼全放在這裡: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
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
如果單獨看看題主那兩句,個人認為趙老先生是自謙的說法,從字面上講,寫詩需要的天賦要比自己努力更重。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這句詩的意思是: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創作衝動誤解為創作的才能。(錢鍾書語)

而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再也不能假裝無視這個事實了。於是無奈地向這個世界低頭: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人們更願意相信老人是睿智的,歷經種種之後,返璞歸真,大徹大悟。但實際上不是,衰老其實是一個很殘酷的過程,它讓美人遲暮,讓英雄途窮,並且讓他們同時意識到遲暮途窮的真相,於是深感人力不能回天的無奈。

用這個思路解的話,人生三境界也如此: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意思是,經過一番努力掙扎,到最後終於發現,自己原來還是那個年少時的窮屌絲,從不曾變成幻想中的高富帥。你以前覺得生活不是只有吃和睡,人生不是只有生和死,但終於發現,生活的確只剩吃和睡,而人生也不過是生和死。所謂庸常世界裡還有別的,那都只是幻覺而已。所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你還是你。十二點之後,灰姑娘依然會變回灰姑娘,並且不會有王子。

所以,類似的詩句,並非是徹悟了。而是終於看清了人間的殘酷真相。

有些人看清真相之後,選擇了堅強地活下去。另一些人則選擇死去。還有一些人選擇好死不死地苟延殘喘。我們該如何選擇?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意思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啊)三分要靠自我奮鬥,七分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一個理由。 想要成功也有一個理由。 而這個社會很多人想要成功和賺錢,只有一個理由,因為你們害怕。 害怕得不到社會承認。害怕跌入社會底層,害怕三姑六婆問起你沒有面子,害怕沒有女人喜歡你。 害怕就是你們的理由。 而很厲害的人,他…

顯示全部


「吾詩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為己設。他人異解,並行不悖」——錢鍾書

詩無達詁,我覺得只要你能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自圓其說,這個理解就沒有人能說是錯的


趙翼 《甌北詩話·小引》

少日閱唐宋諸家詩,不終卷,而己之才思湧出,遂不能息心凝慮;究極本領,不過如世之選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無事,取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覺向之所見,猶僅十之二三也。因竊自愧悔:使數十年前,早從此尋繹,得識各家獨至之處,與之相上下,其才高者,可以擴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進吾之功;必將挫籠參會,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及,精力已衰,不復能與古人爭勝。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我感覺很大程度上也強調了後天努力的重要性。就如知乎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有達到要去拼天賦的地步。


到頭來,人只能做想做的,卻不能要想要的


說這種類型的話的人,一般是因為少年壯志雄心,老來志不得抒,他們有時候是遇到時代的大勢不得翻身,有時候是因為自己不夠堅持,有時候是遇到太超前不在當下被賞識,總之就是李廣難封。
比如作出這首詩的趙翼,年輕中了進士,後來也當了一方大員,台灣天地會造反立過戰功,但是無意仕途,回家做史,偶有詩作,當世以詩著稱,但是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史學卻沒人理會,其作《二十二史札記》是史學三大作,在西方的話就是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了。你可以看到,雖然他當世被稱為才子,但是自己最在乎的部分並沒得到認同,總得說來還是不得志,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悟。
但世界並不是總是充滿不幸,時代也有幸運兒。
曹操:「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當朝太祖:「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你可以感受一下這些弄潮兒有多麼的喜悅和堅定。
就算有人沒成功,但是能為自己的理想付出一切,也是幸運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莊子曰:吾願曳尾於塗中。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這句詩沒什麼好理解的,能理解的人那是感同身受,感不同身未受,那你就理解不來,硬要去體會那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最後,送上我最喜歡的一闕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似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讀一些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哲學佳句,要做到不求甚解。不要苛求理解內容,而去品味別人的感觸,食之亦乏味。
不過對於這句詩也得談談自己的理解,不然這回答也忒無聊了。論語中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淡性自然,事隨自然,遵循自然的規矩條框。遲暮之年,活出了自然,也就隨了自然。才會有這三分人事七分天的感慨吧。


做事情要順勢而為。


郭德綱說 人成功 三分努力 六分天命 一分貴人扶持


命、運、緣
命有定數,運勢無常;緣起緣滅,道法自然。


因為經歷多了,打擊多了,領悟多了,終於知道了人生的無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汪國真的詩?
為什麼莫言等老一輩小說家寫的小說很少分段?
如何评价叶嘉莹先生的学术成就?
如何評價網路作家煙雨江南?
豆瓣小組「人間動物園」里的佛摟蜜、大咕咕咕雞、張大鎚那些作品是什麼風格?屬於哪個文學流派?

TAG:人生觀 | 文學評論 | 文學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