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梁祝後陳鋼何占豪沒有再次合作撰寫作品?
《梁祝》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且當時兩人還如此年輕。
在此之後何占豪轉向民樂創作了《臨安遺恨》《茉莉芬芳》《陸遊與唐婉》等古箏曲,而陳鋼也寫出了《陽光照耀塔什庫爾干》這樣的經典小提琴協奏曲。
但是作為很早成名的兩人都算不上高產的作曲家,也沒有再次合作創作音樂作品。
為什麼?
他倆不和的箇中原因,外界一直不太清楚。內幕可參見何占豪老師發表於《音樂愛好者》的一篇長文:http://www.qinzheng.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618
引——
昨天接到《梁祝》作者何占豪老師的郵件:
蘅娘:
這篇文章發表在《音樂愛好者》期刊第11期,可能箏友們不一定能看到,如你能讓他們看到,也可讓他們了解《梁祝》誕生的真實歷史。
何占豪
2008/1/14
在此,感謝蘅娘和「琴箏國樂」古箏論壇~
在此文的最後,何占豪老師是如此揭露的:
《梁祝》是人民的精神財富,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有責任保護它,在這裡,我不得不提出我的合作者之一陳鋼先生對《梁祝》做了兩件不應該做的事情:
第一,早在幾十年前,陳鋼先生髮表了一本叫《黑色浪漫曲》的小書,裡面大量篇幅敘述他的初戀與他創作《梁祝》協奏曲的關係,雖然文章里沒有直接講是因果關係,但字裡行間引導讀者往何處想,應該是顯而易見的。書中這樣寫:「蝴蝶是《梁祝》的標誌,也是愛情的象徵。我的初戀就像一對掠過夜空的黑蝴蝶….」。實際效果是使不少讀者誤認為《梁祝》是陳鋼愛情悲劇的縮影。當時,雖然我有點生氣,但我沒有公開出來講話。我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為了這點事損害我們之間的友誼。我希望陳鋼不要再做有意誤導聽眾的事,但事與願違,幾十年來,凡是電視台等媒體對他採訪《梁祝》,他必談他的初戀。雖然我在2002年寫過一篇題為「《梁祝》是怎樣誕生的?」的文章,文中我明確表示:《梁祝》與作者中任何一個人的戀愛都沒有關係,但陳鋼毫無收斂之意,仍然多次通過媒體談《梁祝》與他初戀的關係,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甚至把他印在名片上的兩隻蝴蝶也向全國電視觀眾介紹,大有一番炒作之意。在陳鋼的文章和訪談的啟發下,一位不敢公開署名的作者(署佚名),在網上、小報上為陳鋼編造了一個荒誕的故事:題目叫「初戀,是兩隻蝴蝶」。文中寫道:「沉醉在愛情的甜美中的陳鋼,感到了初戀的幸福。陽光下,….五彩繽紛艷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間飛來飛去,翩翩起舞,一個個動聽的音符從陳鋼心裡跳躍出來,凝成了一首優美動聽深情的小提琴曲!《梁祝》終於脫稿完成了。」(摘自2007年2月8日閩行文藝)有多少人會知道,我在寫《梁祝》愛情主題的時候,陳鋼根本還沒有參加我們的創作組。更為嚴重的是,這些謊言竟然出現在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音樂會上。《梁祝》的誕生地是上海音樂學院,在它八十周年校慶的優秀交響音樂作品專場音樂會上,年輕的主持人竟然把這些網上、小報上的謊言當成「真事」向聽眾介紹,如果不是我當場站起來制止,不但捏造的謊言被錄製成 「歷史」,純潔美麗的《梁祝》形象和《梁祝》音樂也將受到極大的損害。
第二:陳鋼先生不應該以個人名義用《梁祝》去申報美國斯卡莫獎。2002年11月15日,《音樂周報》頭版報導了「中國作曲家陳鋼創作《梁祝》蜚聲中外而首次入選美國斯卡莫獎」。消息一出,引起音樂界輿論一片嘩然,誰都知道《梁祝》不是他一個人寫的,怎麼可以一個人去申報領獎呢?這些圈內的人都知道。陳鋼感受到輿論的壓力,11月29日急忙在《音樂周報》用訪談的形式,發表了一篇題為《入選斯卡莫獎是對我們一代人的肯定》的文章,文中講述他獲獎的原因是「寫了許多美好的作品,為中國人民提供了精神糧食」, 「在音樂創作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但美好的作品舉例中卻沒有《梁祝》,以表示他沒有把《梁祝》作為他美好作品中的首選。這當然不能令人相信,如果陳鋼還有比《梁祝》更出色的作品,為什麼他的名片上不印別的動物而只印兩隻蝴蝶呢?果然,2003年2月14日,陳鋼在《音樂周報》上又發表一篇文章,題目叫《蝴蝶的愛情「感動」斯卡莫》,終於承認斯卡莫獎中 「與何占豪合作的《梁祝》佔有著一定的位置」。其實應該說是重要的位置,因為根據文章的題目,再沒有別的作品「感動斯卡莫」。那麼陳鋼為什麼膽敢個人去申報領獎呢?還是用他自己寫的文章來說明問題;文中說:「樂曲的主題、付題均提煉自原越劇唱腔與戲曲過門,」陳鋼不敢說是誰提煉的,他深知第一主題-愛情主題是全曲的核心,如果讓人知道他根本沒有參與主題的創作,怎能去獲獎;所以乾脆不說。陳鋼又寫道:「最扣人心弦的樓台會曲調,則幾乎是原封不動的越劇《梁祝》中幕後合唱『久別重逢梁山伯』的交響拷貝」。陳鋼那裡會知道,我寫的樓台會旋律是七字句格式,而那段幕後合唱,除第一句外,其餘全是十字句格式。全中國越劇團演出的「梁祝」版本中的幕後合唱,根本找不到《梁祝》協奏曲中「樓台會」那樣的旋律。因為那是我為刻劃梁、祝在樓台會中的悲痛心情而特寫的。如果陳鋼在四十八年前和我合作時,對越劇一竅不通,我還能理解,時至今日,不僅仍然不懂,還要裝成內行的樣子,以作者的身份,多次到中央電視台去誤導聽眾,這是很不應該的。為了個人獲獎而抹殺別人的勞動成果更不應該。
《梁祝》誕生的過程應該恢復它本來的面貌。我們靠《梁祝》起家的三位「名人」,在當年「螞蟻啃骨頭」的《梁祝》工程中,不過是「三隻小螞蟻」而已;不要忘記為《梁祝》而付出艱辛勞動的領導、老師和眾多的同學。我們的老師們大多已離我們而去,我們這一代也已步入老年,趁大家健在,我們有責任把真實的歷史留給後代。陳鋼先生對《梁祝》是有很大貢獻的,學生時代能寫出這樣的樂隊效果相當不容易,他的參與對《梁祝》高質量的問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是《梁祝》創作的後期參與者和協作者,且不是《梁祝》 旋律的主要創作者。所幸的是將近半個世紀前的弦樂四重奏《梁祝》的電台錄音已經找到,小提琴與弦樂《二泉映月》等實驗小組演奏的錄音資料也還存在。一切違背《梁祝》誕生的真實歷史的言論和個人炒作應該停止。我在《梁祝》中雖然參與了樂曲的創意和構思,並擔任了大部分旋律的創作任務,但旋律的原創者是越劇界的老前輩和江南的勞動大眾。《梁祝》的成功,很大部分應歸功於劉品、孟波等當年的領導與策劃;歸功於以丁善德、趙志華為代表的老師們的指導;更要歸功於以丁芷諾、俞麗拿為代表的當年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的同學們;正是他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小提琴民族化的雄心壯志和團隊精神,催生了《梁祝》的誕生。《梁祝》是名符其實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兩人之後產生了矛盾,具體原因不詳,反正有師姐看到過兩人在公共場合對著干,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何占豪是梁祝作曲者,陳鋼是配器。那個時代作為小提琴愛好者也常去上海音院訪友所以忘不了。我希望中國個別官員不要因名利而不講事實。
推薦閱讀:
※好聲音為什麼沒請歌王韓磊當導師?
※如何欣賞斯克里亞賓的奏鳴曲?
※有哪些讓你眼眶濕潤的情歌?
※為什麼費玉清總是抬頭唱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