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為什麼這麼貴?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為什麼心理諮詢這麼貴?心理諮詢師的待遇情況如何?心理諮詢比朋友傾訴強在哪?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更新:最近在B站重溫捫心問診,很多彈幕表示做一個諮詢師真不容易。這部片子比較直觀的表現一個諮詢師的工作消耗。
而且這部片子平均每一集只有25分鐘哦,常規心理諮詢每次是50分鐘哦。(而且25分鐘還包含片頭片尾)


——原答案——

內容較長,懶得看全的可以直接閱讀目錄部分:


目錄

  • 心理諮詢的常規價位?總結:200-2000都有,目前市場還沒有給出一個均價。
  • 為什麼心理諮詢這麼貴?總結:心理諮詢學習成本較高,且難以量產。
  • 心理諮詢師的待遇情況如何?總結:絕大多數諮詢師依靠其他行業或項目掙錢,極少量諮詢師能夠完全靠諮詢生活。
  • 心理諮詢比朋友傾訴強在哪?總結:1.諮詢師在工作期間只屬於你一個人;2.諮詢師的狀態更穩定。
  • 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總結:江湖水深,我也沒轍。

  • 心理諮詢的常規價位

如果把心理諮詢定義成一場談話,你會發現它確實很貴;但是如果把它當成一次和專業人士的互動,這個價格還是在可接受範圍內的。
目前國內已經少見200的諮詢費了,通常價格都在300-400起,上限常在1000左右,國內知名的一線諮詢師價格可能會到2000,當然其中不乏有名無實者。當然這個價格隨不同機構、不同地點的變化極大。
如果遇到價格在200左右或更低的諮詢師,他們通常有另一個更穩定的收入來源,比如大學教授本身有著工資,他便可以將自己的諮詢費壓低至100上下;或者絕大多數的兼職諮詢師。市場上的諮詢機構價格普遍高於大學和醫院,這是因為大學和醫院裡面少有專職諮詢師,他們完全可以用教學和開藥來平衡心理諮詢的成本。
總結:200-2000都有,目前市場還沒有給出一個均價。

  • 為什麼心理諮詢這麼貴?

心理諮詢費用通常有以下幾部分組成:1.場地費:包括房租水電網路採暖稅務等;2.市場費:包括各種廣告和宣傳;3.機構利潤;4.諮詢師利潤;5.諮詢師的學習、督導、個人體驗費用。這5個內容,不同機構佔比不同,比如在房價較高的城市,1的佔比非常高;在注重諮詢師技術的機構,5的佔比很高。
實際上嚴重影響心理諮詢費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於5,心理諮詢師的學習是有限的,但接受督導和個人體驗的支付是要伴隨其整個職業生涯的。上游的費用下不來,心理諮詢的收費也自然下不來。
另外,心理諮詢師的培養難以量產,很難完全通過上課的形式來培訓出好的諮詢師。基本上都是一對一練出來的(督導和個人體驗),還有可能以工作坊的形式一次出一個小組大約20人以內。成材率低。
總結:心理諮詢學習成本較高,且難以量產。

  • 心理諮詢師的待遇情況如何?

目前正在有越來越多的諮詢師能夠靠心理諮詢業務獨立生活進入小康,但這仍然只是極小一部分。更多的諮詢師是以兼職的身份進入行業的,他們在收取諮詢費以外,還有其他收入。
另外有一類諮詢師的主要業務並非一對一的心理諮詢,而是接大型企業EAP和政府項目,例如婦聯、共青團等。這類諮詢師(或諮詢師的老闆)通常有著較硬的渠道和關係。在這一群體中不乏技術紮實的諮詢師,但這一群體也容易出現不學無術的諮詢師,因為他們即便沒有心理諮詢技術,只要走個形式就能夠有收入,何必難為自己去學習呢?
最後還有一類生活情況也不錯,這類諮詢師主要靠名氣和演講掙錢,很容易就能夠百度到,電視上也常見其身影。主要收入並不來源於心理諮詢,但會給人以強烈的錯覺——他們的更專業的諮詢師。所以單獨算作一類。
總結:絕大多數諮詢師依靠其他行業或項目掙錢,極少量諮詢師能夠完全靠諮詢生活。

  • 心理諮詢比朋友傾訴強在哪?

之前我自己有一個小感悟:心理諮詢說白了就是一場高質量的談話,而且質量相對穩定。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諮詢和傾訴並沒有質的變化,更多的是「高質量」內容佔比的不同而已。
舉幾個例子:
你的很多朋友並不「願意」聽你的抱怨,而是想要儘快幫你解決問題,這時候你會感覺對方並不理解你,而諮詢師則關注你的情緒和此時此刻的感覺;
有時候你的朋友自己的情緒也難免有所起伏,沒辦法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到你身上,而諮詢師長期接受督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自己最佳狀態和你工作;
有時候你的朋友只能給你傾訴的空間,但並沒法跟你去分析出你問題的核心,而諮詢師的最終工作就是幫你去找到問題核心,並加以調整;
有時候你和你朋友聊著聊著就聊到床上去了,諮詢師自己的職業道德感和他的督導、體驗師、監管機構會一起監控該諮詢師,降低約炮概率;
還有時候你的朋友花大量的時間在聽你傾訴上面,結果耽誤了自己的工作,冷落了自己的家人,諮詢師聽你傾訴本身就是工作,另外諮詢師在和你結束工作後,你通常是找不到他的……
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次接受心理諮詢時,都會感覺前所未有的「爽」,感覺自己第一次被人聽懂了;還有很多人接受了一段時間的諮詢後,開始有大量的反思,發現自己幾十年都在保持的三觀居然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合理」;還有的人一輩子都覺得自己是雷鋒+馬大姐,一輩子為他人著想,但在諮詢師面前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如此的重視自己。
總結:1.諮詢師在工作期間只屬於你一個人;2.諮詢師的狀態更穩定。

  • 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說實話如果我自己去找一名陌生的、靠譜的諮詢師,我也覺得很難,因為我很難找到一個權威的測評機構來幫我做鑒定,所以只能給出大概方向

  1. 專職&>兼職:專職諮詢師如果不把自己的技術搞好了,是會餓肚子的,所以他們的全部工作時間都會給到自己的諮詢事業。
  2. 本科+研究生都學心理的&>本科學心理學的&>沒學過心理學的:雖然大學心理學教育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和心理諮詢不直接相關,但幾年的基本功還是比較靠譜的,至少不容易(不是不會)被邪乎的諮詢技術所欺騙。
  3. 有二三級證/治療師證&>沒證的:雖然諮詢師資格證書被無數人詬病,但二三級證至少能夠標明一個人對諮詢工作的態度。如果連二三級都沒有,更有可能是靠其它領域出的名。(但是我還真tm見過沒二三級證書諮詢技術還不錯的)
  4. 接受諮詢的&>不接受諮詢的:合格的諮詢師自己也一定是持續接受諮詢的,當然頻率可能並不高;不過不排除一些還沒處理好自己問題的人,一邊處理自己問題一邊處理別人問題。
  5. 順眼的&>不順眼的:這不是玩笑,如果你看到一個諮詢師就倍兒煩他,趁早換人,你何必難為自己呢?無論對方有多大的背景和名氣。一個合格的諮詢師即便顏值不高,但至少能給人親和感。
  6. 沒信仰的&>有信仰的:這裡並不是指諮詢師在私生活中是否有宗教信仰,而是在工作中是否會和你推薦他的信仰,或者用他信仰中的理論去幫你解釋世界。
  7. 純「聊天」的&>不純聊天的:不純聊天例如茶道、嗑瓜子、抽煙、各種神奇的「體操」等,這類可以基本拒絕;第二類不純聊天的例如:繪畫、沙盤、舞蹈(不包括青少年)、催眠、冥想、奇特的卡牌等,這類行為出現之前,一定會提前告訴你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如果沒有告知直接而讓你感覺疑惑,那麼很可能也不是靠譜的行為。

還有一些「各有利弊」的現象:

  1. 是否找醫院的諮詢師:醫院的諮詢師至少接受過醫療訓練,對你的焦慮、抑鬱、失眠等情況處理的更好,而且有藥物做輔助;但有可能遇到讓人不舒服的諮詢師(治療師),讓你感覺不到對方的人性。
  2. 是否找大學的諮詢師:大學的諮詢師對諮詢的研究通常更深刻,也能夠避免像醫生那樣的野蠻;但其中也不乏掉書袋的諮詢師,你感覺每次諮詢像是在聽課。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心理系的教授本身不是搞諮詢的。另外校園中的「道德標兵諮詢師」比較泛濫。
  3. 是否找機構里的專職諮詢師:為了生存,社會上的諮詢師必然要對自己嚴格訓練,同時更「接地氣」一些;但收費通常較高,而且缺少一個更大的機構做監管,有一定風險。
  4. 是否找「能寫」的諮詢師(比如我這樣的……):相對保險,因為至少他說的話你聽著舒服或者被理解,而且從一個人的寫作能夠大概看出來他對問題是否有深刻理解;但是要小心,他們有可能只是個好作家,並非好諮詢師,也有可能找人代筆。
  5. 是否找「有名」的諮詢師:有名的必然收費高,同時難預約;另外還有一部分有名的諮詢師,真的只是有名而已。

總結:江湖水深,我也沒轍。

對心理諮詢行業感興趣,可以移步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微信搜索公眾號tianjinpsy即可,更適合心理學愛好者和新手心理諮詢師訂閱。


我由易到難回答:
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1 去所在城市的綜合性大學的心理諮詢室,有的是對外開放的,這些地方有一個好處,都是科班出身,比較正規,收費也比較能夠接受,缺點是專業技術可能一般。
2 去醫院的心理科。醫院的心理諮詢師是臨床心理出身,有處方權,比較適用一些需要藥物治療的心理疾病,而一般的心理諮詢師是沒有處方權的,這得看你具體有什麼問題。
3 網路尋找,比如知乎心理小組都還有不少大神嘛,至於找誰這都還需要你自己一雙能夠辨別的慧眼。
4 匹配度。心理諮詢的過程基本就是來訪者一個自我暴露的過程,不管一個多麼高明的心理諮詢師,你說你就是看到他那張臉就不爽,你也完全可以走人,因為你是來訪者,即你是買單的人,你有自主權選擇一個看起來「賞心悅目」的人「吐槽」,那絕對是你的權利。說得玄虛點,氣場相投。
心理諮詢師的待遇情況如何?
這個問題我還真不好說,就像一個老外問你們中國人均GDP多少?那真的就代表你的收入么?
誠懇的說一句,普通心理諮詢師的待遇絕對比你想像的要低,很多,很多。
心理諮詢為什麼這麼貴?
首先我想普及一個觀念,心理諮詢本質上說就是一種金錢維繫的契約關係,是一件商品。我們從不打普度眾生、懸壺濟世這樣的旗號,如果一個心理諮詢師動不動就聊改變世人、改變世界這樣的大天,TA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就是佛了。
既然是商品,我想初中的馬經就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供求關係決定的。
1 心理諮詢的價值。
商品的價值是由凝結在商品中勞動時間決定,也就是成本(如果我理解錯誤,請原諒)那麼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要多少成本呢?一般來說,TA應該是專業出身,這需要幾年的學習和金錢投入(當然由於我國心理諮詢師資格證門檻太低,非專業也完全可以報考,這不在我討論範圍之內)——報考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價格一般在3k——拿了資格證,並不意味立即有回報,很長一段時間,基本就是免費的做心理諮詢,在學校的朋輩諮詢室或者另覓途徑——自己找督導,一般是一月兩次或者一周一次,費用根據所在城市有差異,基本在500元/次以上(督導在美國是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必經環節,督導不合格的是不能上崗的,國內沒有這樣的硬性規定,很多人這一步就省略了,這也是國內心理諮詢師參差不齊的一個原因)——好了,到了這一步,心理諮詢師都會考慮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一些專門療法,比如【NLP】【正念】或者【家庭治療】,ta必須去參加一些課程培訓,學習技術、自我體驗,這些課程初階最低也是4k,中階6k,高階8k,如果是國外某個大師的培訓班,一兩天上萬的培訓費也是再正常不過了。這時,ta基本還是處於無收益的階段,因為你沒有名氣沒有人脈,誰來找你?除非你是富二代,普通人只有一條路——轉行。這也引起中國的心理諮詢行業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心理諮詢師大多是兼職。
綜上,大概能夠了解一個心理諮詢師要在這條路走下去會花費多少的成本了吧?而且時間、精力這些無法量化的變數還不計。
2 心理諮詢的供求關係。
理論上說,心理諮詢在國內是個新興行業,社會又處於轉型期,民眾心理問題突出,應該是供不應求才對。但是,有這個需求不代表就形成實際的消費行為。這其中有多種變數影響,比如購買力、文化傳統、制度不健全等。因此,真正形成心理諮詢這種消費的行為的是很少一部分人。那麼那些有心理諮詢需要,但因為種種原因(消費能力不夠、找不到信得過的心理諮詢師等)沒有選擇心理諮詢的人怎麼辦呢?很大一部分就成了心理學愛好者,紛紛去報考一個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希望通過一條自我學習的道路進行自我救贖。這又形成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的另一奇特現象:持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的人多,心理病患者少。於是那些私營的心理諮詢機構,除開個體的心理諮詢,抓住商機進行各種的「心靈工作坊」對心理愛好者進行體驗、靈修,本質就像一場價格公道的【集體治療】——你做心理來訪者不好意思,做心理愛好者總好意思吧,而且還能團購哦。
那你肯定就要問了,這樣說來,心理諮詢行業就是供過於求,價格應該便宜才對。
撇去上面提到的成本問題,還有這樣一個現實——心理諮詢師大多是兼職。這背後隱藏的信息是,一個心理學本科畢業的同學,非常難找到與專業切合的工作,要麼就是轉行,要麼就是繼續讀碩讀博,讀碩讀博畢業後,基本就是從事心理老師的工作,博士就在高校任職科研。除非真的對心理諮詢感興趣的,在積累一定人脈資源和名氣之後,才兼職心理諮詢。這樣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價格(名氣大小、對金錢的態度等),即是說他們有自主選擇權,與其接待2個300元/小時的,還不如接待一個600元/小時的。人們在選擇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時候基本是靠口碑和名氣,名氣越大的人找TA諮詢的人當然越多,價格自然也成了一種過濾的辦法。何況他們有些還要忙著出書、上電視。這樣,有些人肯定又要譴責我們學心理學的沒有社會責任感了吧?感情就是看錢治病啊?話還真不能這樣說,心理諮詢這個活兒不輕鬆,即便一個全職的心理諮詢師,一周工作的時間我個人覺得也不能超過20個小時,不然精神完全負荷不了,你總還尊重下我們的職業健康吧?
作為一個學心理學出身的人,一直都會有壓力。身邊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人說,你是學心理學的,我們是朋友,我能找你聊聊么?(這個聊聊絕對是免費的,這個朋友也絕對是剛認識的)我要是誰都去管,我真的是沒有自己生活的。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一個人的道德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個人覺得只要ta對每個來訪者是認真盡責的,ta就仍然是一個有良好職業操守的諮詢師。
======================================================================
我看見有人評論說心理諮詢感覺就像是漫天要價,我想說既然他喊得出這個價,就說明肯定有人買。一個LV的包,動輒上萬,怎麼不說是漫天要價了?哦,人們發明了一個詞叫「奢侈品」。何以見得心理諮詢就不是一件奢侈品了?
這話刻薄了點,但也是我在無能為力告訴你的一個實情。美國人看心理諮詢保險是可以報賬的,由於中國剛剛起步,各種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出現了種種怪象,需要人們對這個行業逐漸的了解和認識。


德國心理治療師培訓投入很高,而產出卻也沒有「想像」那麼高。公費病人,80多歐(稅前)一小時對於每個病人要寫Antrag要做完整病例報告,這些也都需要大量辦公時間。私立保險病人或者自費病人也不能隨意喊價,一般也就90多歐,所有的paper work也都跟公立保險病人一樣甚至更多。如果想要得到die Kassenzulassung(公立保險的付費許可)很多地方都還要花大錢從到了退休年紀的老醫生或者老諮詢師地方買。
但是,也正是這種沒有太過浮躁誘惑,卻太過嚴謹太過正規的職業臨床培訓(包括但不限於理論,自我體驗,督導),讓德國的每個進行臨床工作的治療師都是正規的合格的不離譜的。
但是這種培訓,真正的高產出會是,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跟成長。

我不知道對於大家來說諮詢費多貴算貴,但我不覺得一個受過正規培訓的治療師要600-800是貴的。但2000,3000就算是再資深的真的算貴的。


我想,這個問題作為我在知乎的第一次回答是一個不錯的決定。

我的習慣,表明一下我的立場,心理諮詢作為一個尚待完善的偽新興行業,現有的收費標準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從業的大部分諮詢師的能力和他們的收費並不相符,其原因在於現有諮詢中心不恰當的定位和宣傳,以及中國人對於心理學的矛盾態度。

我在心理諮詢中心做過諮詢助理,其實就是銷售,鑒於公司規模,對部分心理諮詢中心的運作方式有一些了解;也做過諮詢師,也在醫院做過實習治療師,對現在心理諮詢領域流行的技術方法也有一些認識。所以題主的兩個問題有幸都可以做出一些個人的解答,如果嫌答案太長,看黑字就可以。

先從行業背景講起。

首先,我不喜歡將心理諮詢等同於心理治療,將心理諮詢師等同於心理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觀念。從精神衛生法的角度來講,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有各自的範疇。心理學專業的《變態心理學》教材,只要在這本書上出現的障礙,心理諮詢師都沒有資格介入治療。那麼我們來看看排除了哪些,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礙,也就是抑鬱和躁狂,這是需要到精神科進行治療的,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焦慮障礙(焦慮、恐懼、強迫、應激障礙)、軀體形式障礙(癔症)與分離性障礙(包括多重人格)、進食障礙、物質濫用及依賴、性和性別認同障礙以及兒童心理障礙(學習障礙和注意缺陷等),這些應該到心理科進行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說到這裡就會發現,現在所有的心理諮詢機構都在違規操作(更不要說大部分心理諮詢機構都是以其他類別註冊甚至是沒有註冊的),諮詢中心超過50%的收入來源於此,而且同等甚至好的多的心理治療在醫院的心理科價位只有心理諮詢中心最低價位的四分之一以下,問題也由此而來。

這就避免不了觸及——心理諮詢師為什麼能從事心理治療——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心理諮詢師的准入標準過低。作為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我有資格參加心理諮詢師考試,但是心理治療師的資格和我基本上沒有關係,除非我有精力系統學習一遍醫學課程。但是不僅僅心理學專業學生有資格參加諮詢師考試,在有些培訓機構的推波助瀾下,大量完全不具備專業基礎、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的人,通過某些方式獲得了心理諮詢師的資格,事實上很多諮詢師甚至是無證上崗,也就是行業完全開放性的進入,並不具備任何門檻。這種情況造成了大量持證的心理諮詢師在行業中待業,國家更需要切開本來緊密相連的心理諮詢與治療(要知道大學中這是一門課程)。

背景介紹完畢,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心理諮詢收費高,而我又說收費標準合理?因為掙錢少。以我上一家公司為例,在北京的中型的心理諮詢中心(大概處於不推廣也可以在百度搜索到的位置),諮詢師收費標準在200到1000元一小時之間,月流水在20萬上下,長時間掛靠在公司又有諮詢量的諮詢師在8到10名,這個數據一出來你就可以理解我說的掙錢少的意思了。再細節一些,公司和諮詢師一般是五五分成(各種演算法略去不表),公司刨除宣傳費用(實體廣告和百度推廣),水電費用和1到3名助理的工資,實際利潤不會超過4萬;諮詢師的薪水完全是諮詢提成,大概在400到15000之間,提成就意味著實際諮詢的時長越多,穩定的「療程」來訪者越多,掙的就越多,完全線性相關。曾經有諮詢師月收入將近3萬元,她當月基本上每天都要在公司工作10個小時以上。而這個行業恰恰是不能長時間工作的,心理諮詢師的精神狀態與諮詢成果以及來訪者未來一段時間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每天工作時長超過6個小時,周工作時長超過30小時,諮詢的質量會急劇的下降。而且最重要的問題在於諮詢1小時並不等於諮詢師工作1小時,實際上進行1小時的諮詢,諮詢師實際需要進行1.5到2個小時的工作。現在可以理解我所說的掙錢少了嗎?不管是公司還是諮詢師的收入在城市中都不算高收入的人群。用我前女友的一句話說,「你如果以後從事心理諮詢行業,那你連你自己都養不活,更不要說養我了」,然後後來我們就分手了。再用我的一句話說,如果心理諮詢師都要每天為生活的負擔焦慮的話,依靠什麼來讓諮詢中的環境不焦慮,依靠什麼能解決來訪者的焦慮呢?

收費高,掙錢少的問題並沒有結束,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促使了收費更高,就是心理諮詢師的成長開銷過大。有一位年長一些的諮詢師曾經和我說過,心理諮詢師要到40歲才算是開始賺錢,之前都要把自己的錢向里填。諮詢師需要督導,督導的收費至少在300元每次以上,同時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方法和技術,由於心理諮詢師的過剩,現在造成的局面是心理諮詢師的培訓行業行情要遠強於心理諮詢行業的收益,這還不算是諮詢師個人成長性質的小組的開銷。如果說不參加這些呢?要知道即使在這樣一個機制下,心理諮詢師依舊是一個高耗損的職業,可以長期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數甚至不及進入行業人數的十分之一,這裡面有很多本身能力不足的,但更多的是在諮詢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而黯然離開的,其中不乏一些能力出色的。講到這個,我甚至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即使在這種水平的收費標準下,大部分心理諮詢師還屬於是義務服務的範疇,這也讓我對一些希望50元一小時甚至更低來接受心理諮詢服務的人很難表現出足夠好的態度來。

在這裡我插入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我先說明幾個常見的誤區。第一,心理諮詢師的能力與年齡關係不大,我是相信心理學屬於科學,心理諮詢屬於科學技術的範疇的,心理諮詢中方法的運用比所謂的人生閱歷更有價值,而現在很多年齡大一些的諮詢師是半路出家,心理學的接觸時間完全不如20多歲的心理學專業畢業生,所以學歷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心理學本科畢業,又進一步讀的全日制的碩士和博士的話,從基礎能力上講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第二,心理諮詢師的能力與諮詢價位關係關係不大,對於公司的經營者來說,諮詢能力僅僅是定價的一部分要素,資歷、穩定性、銷售能力、捲入時長都是需要考慮到的,這些和來訪者的需求就無關甚至負相關了。第三,心理諮詢師的介紹不一定正確反映了諮詢師自己的特點,擅長領域更多的會有公司的需求,而諮詢特點更多的是諮詢師對自己的一個美好願望。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將方法吹得天花亂墜,多種流派樣樣精通的很有可能有些問題,來訪者要是知道他們吹噓的XXX、XXX療法都是脫胎於薩滿教的儀式,估計要站出來大喊打倒偽科學了。好了,現在來說說怎麼選擇一個諮詢師。1、先看照片,對,先看照片,覺得長得不順眼的就pass掉,這是最關鍵的,如果看著不順眼,諮詢中要解決的問題就太多了,一個是諮詢師累,一個是你花更多的錢還受罪。2、再看諮詢師的學歷,如果沒有有含金量的學歷,優先考慮全日制的心理學博士、碩士(前提是本科也是心理學專業的),其次是心理學本科,然後是在職研究生,其他的不太建議。3、確定自己諮詢的問題,有前文提到的問題,請自覺到醫院就診,如果是其他問題,可以參照諮詢師介紹來確定合適的諮詢師。4、諮詢師收費價位×5來確定自己的承受能力,這也是大部分問題改善的最低花銷。

繼續說為什麼諮詢收費標準高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心理諮詢掙錢少的問題,我想大家這個疑問也憋了很久了,我的答案是——根本沒有人來諮詢。今天我本來準備去幾個諮詢機構參觀學習一下,很可惜,大部分都房門緊閉。再講講我做諮詢助理時候的事情,那件事情促使我決定不能再做助理,那一天我從各個渠道總共接待了60+個認為自己(或別人)有必要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的來訪者,耗費了我全部的精力,甚至到下一周都沒有完全緩過來——但是——最終只有一位希望通過正式的心理諮詢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這裡要說明一下,雖然我的業績不算最好的,但是也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我想這樣可以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的,中國有14億人,怎麼會沒有人來做心理諮詢的問題。大部分中國人對於心理狀態和心理問題的情緒性反應非常簡單,恐懼——迴避,既恐懼自己心理出現問題,所以希望獲得援助,又恐懼承認自己心理有一些異常並且配合諮詢和治療,甚至在諮詢中都延續著這種恐懼。這種恐懼是誰製造的?一個是傳統對於心理異常的人群的歧視和仇視,另一個是心理諮詢從業者不恰當的定位和宣傳。第一個問題,也就是心理學本土化和心理學普及的問題,任重道遠,略去不表。我只談第二個問題。

心理諮詢的從業者和在某些媒體上的宣傳者,將心理諮詢的路生生的劃窄了,只有有問題的才應該做心理諮詢,只有焦慮到瀕臨崩潰了才考慮做心理諮詢,只有打架打到明天就去離婚了才來嘗試心理諮詢,只有孩子已經一年多不去上學了才拉過來做心理諮詢。心理諮詢不只是做這些好不好,甚至好多問題就不是心理諮詢做的好不好。如果非要做一個比喻,心理諮詢不是醫院的醫生,而是健身教練、是營養師好不好。現在公眾們認為只有我的心理壞掉了才能來做心理諮詢,有幾個能壞掉的啊,真壞掉的有幾個願意來的啊,真來了你們又有幾個能做好的啊。心理諮詢的收費標準這麼高,很大程度上是心理諮詢從業者從一開始就自己做的死啊,然後還讓來訪者承擔!惡性循環了就。

題主的問題就此回答完了,純手打。雖然這是一個偽新興、偽朝陽的行業,還是有必要摸索出一條可行的出路。如果看完這麼長的答案,贊同就給個贊吧,有願意給我投些錢的能私信我就最好了。


1.為什麼這麼貴?
我哭了,我們根本不貴好么?
100-500/每小時哪裡貴了?
這年頭一對一家教都得這個價吧。
嗯,當然有更貴的,不過我不太建議大家首選更貴的,原因後面補充。

2.待遇?
哎,最近鬱悶中,在私人諮詢中心輾轉三年,別說賺錢了,都養不活自己。最近打算結婚考博,投奔高校去了…

3.強在哪裡?
這個,諮詢師真不只是聽人傾訴的。
有本質的區別,對諮詢師來說,這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技術,即使看起來是那麼的漫不經心,自然而然,但對諮詢師來說並不是最自然的狀態,而是有固定東西在腦海中的工作程序。
懶得翻書整理了,隨便說說吧。
首先,即使是你最最親密的朋友,有幾個能真正做到完全放下自己的三觀聽你說話的?不帶評判,不輕易從自身經歷出發給雞湯?很難,真的,真正在做諮詢師的能做到這最基礎部分的都不太多。
接下來,能適時恰好得給出情感反饋,點頭,撫摸,擁抱等等,朋友是很難做到的。正因為他是你的朋友,所以可能會跟你抱在一起哭,或者跟你一起罵,或者急著幫你想辦法。但是,這些真得能幫助到你么?自控,理智,恰當,是諮詢師的專業。
最後,你覺得僅僅通過談話就能使一個人改變么?能的,只要談話真得對人造成了影響,使得人的心態行為發生了改變。更能通過這長時間的談話,去了解人與人,與社會,與世界的關係,去學習並適應這些新的關係。
但是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做不了這樣的事。
同樣,每一次談話,對於諮詢師來說,都是一次學習。
我最敬愛的一位老師曾說過:如果你還想當諮詢師,就要永遠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世界永遠有未知的地方,切忌自以為是,以己度人。

4.怎樣找到靠譜諮詢師?
首推有心理學專業的高校,這些高校有心理諮詢中心,一般都是接待外賓的,而且很多老師也有自己另外諮詢的地方。
有神經症甚至是精神問題的,當然是推薦各地醫院精神科了。
哎,怎麼尋找社會心理機構,我都不想推薦了,心累,大家還是別來了。
不過,不靠譜的大學教授我也接觸過,不靠譜的精神科主任醫師,我也接觸過。特別靠譜的社會心理機構的諮詢師我也認識不少,總得來說,還是亂象叢生。
有一個官方網站是註冊心理諮詢師的,可是我也認識蠻多大師不care這個的啊。
得,給別人打個廣告,簡單心理,好像還不錯的樣子,上面有很多不錯的年輕諮詢師。
什麼時候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只允許專業學生考,大概就好很多了。
手機碼字,以上。


利益相關:簡單心理是目前國內唯一採用面試製度篩選入駐諮詢師的心理平台,過去的兩年多里,以近乎嚴苛的標準,篩選了來自全球70個城市300+個體心理諮詢師、20+個團體諮詢師。想入駐簡單心理平台,諮詢師得先通過專業資質和個案報告的審核之後,才會被邀請進入面試環節。兩年之中申請者中成功入駐的通過率僅有25%

心理諮詢師為什麼貴呢?就是因為投入的成本真的很大。


這個成本不僅包括他在成為一個諮詢師之前需要接受的教育、培訓、考證所投入的成本,還包括他在成為一位心理諮詢師之後需要為自己的成長不斷付出的成本。是的,心理諮詢的學習並非一勞永逸的。諮詢師是個一生都在學習成長的職業,正式執業之後,也還需要不斷進行專業培訓和接受督導,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專業性,才能更好地服務來訪者。


一個能夠照顧好來訪者的諮詢師,一定也都是能照顧得好自己的諮詢師。

關於題主的第二個問題,其實我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有哪些特點。也許看完之後,你對於怎麼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就有一定的經驗啦~


之前有特意諮詢過我們簡單心理的諮詢師入駐面試評委 @王雪岩 老師,」一個心理諮詢師擁有怎樣的特質才是專業靠譜的「,王老師建議大家在選擇諮詢師時,試著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


1. 他的語言有彈性嗎?

一個成熟的諮詢師,他對自己的接納度理解度比正在成長中的諮詢師相應要高出很多,所以他們往往會更有彈性。這是因為一個對自己有比較多的理解和接納的人,他就不太需要藉助於很多外在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這使他有能力真正的放下自己,將心力放在理解來訪者上。而一個在這方面的修行有所欠缺的人,他往往會有意無意中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權威、一個專家的形象,只有這樣時,他才能在內心確立一些掌控感,讓自己感覺安全一些。

如果在接受諮詢的過程你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常常感覺到自己被教育被規範多於被傾聽被理解時,那就要小心了,當你常常從這個諮詢師那裡體驗到的是他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時,當你不得不對他的話言聽計從時,恐怕這個過程中,是有一些潛在的危險的。這個過程在滿足的是諮詢師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幫助來訪者成長。


2. 他的時間能保證嗎?

心理諮詢需要穩定的諮詢密度。這主要是基於幫助來訪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安全與穩定的關係。如果你的諮詢師太忙了,忙到每個月都要更改諮詢時間,那不如早點離開他。


因為他的忙至少說明兩件事:一是對於他來說,可能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他無法化解的,所以他可能用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借口更改工作時間;二是一個不考慮來訪者的需要而不斷消失的諮詢師,在專業修為上至少是有欠缺的,在人格結構內部,他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什麼叫做」來訪者利益最大化」。


3. 他能保護好諮詢設置嗎?(諮詢設置是個啥東東?簡單來說就是諮詢師與來訪者都要遵守的基本規則。)

諮詢設置就象是心理諮詢的一個參考範本,也象是個界碑:當諮詢的過程全部在諮詢設置內進行時,那個設置就象是不存在一樣。只有當諮詢進程中,諮詢設置被突破或是面臨被突破的風險時,那個框架的意義就顯示了出來。那會讓諮詢雙方體會到發生了不一樣的事情,而這個不一樣,就是諮詢的契機。而這個契機的概念,常常被一些不太成熟的諮詢師拿來作為突破設置的借口。

比如,一個在諮詢室之外與自己的來訪者保持某種聯繫的諮詢師,這種生活關係很難保證他在諮詢室里保持中立節制的態度,從而也就會收了來訪者的錢,卻幫不到來訪者;或是一個借來訪者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或是關係網路來幫自己解決生活事件的諮詢師,很難在來訪者心裡建立起專業性的關係,這種已經被污染的關係,會給來訪者的諮詢帶來很大的干擾。


4. 他在工作中關注什麼?你的故事還是故事背後的關係與象徵?

來訪者來到諮詢室里,他會給諮詢師講很多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都會有潛在的功能和聯繫,一個成熟的諮詢師,是有能力透過這些故事,去發掘故事所傳遞的潛在信息的;而一個不成熟的諮詢師,因為動力性理解的能力不足,所以往往會在工作中與來訪者的討論只停留在故事層面上。

比如,一個來訪者說」這屋裡有股什麼怪味呀,真難聞」,味道可能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潛在的,他此時此地提到這個味道也會有他自己的心理學意義,比如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諮詢師的不滿,或是用談味道逃離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等。所以,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故事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這時候講故事卻很重要,故事中所傳遞出的與諮詢師的關係更重要。


5. 你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嗎?

心理諮詢的目標,是治療,是成長。有效的諮詢可以在工作過程中,使來訪者的人格越來越完善,社會功能越來越適應,而接受諮詢的過程其實是充滿艱辛與痛苦的。

之所以說成長的過程很痛苦,是因為在接受諮詢的過程中,我們一些舊的防禦模式會被打破,然後重新學習建立新的防禦。在意識到舊防禦的不適應和新的防禦建設起來之前,我們會處在一種懸空的狀態,這種狀態是讓人非常害怕和不舒服的。諮詢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來訪者安全的度過這個過程,並建立起積極有效的防禦形態。所以我們說心理諮詢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成長。

如果一個諮詢的過程中,你所感覺到的僅僅是關係上的安全、情感上的被滿足,而在過程中對自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甚至在諮詢過程中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好象自己離開那個諮詢師就沒法活的話,除了要考慮那是不是激活了自己的依戀模式外,更要考慮這個諮詢師是不是還沒有能力帶領你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


畢竟心理諮詢是個慎重的事情,希望寫到的答案能夠幫助到大家。


(以上部分內容來自心理求助指南)


如果想了解自己需不需要做心理諮詢,可以點這個測試做一下參考:測測你需要見心理諮詢師嗎? - 簡單心理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這裡哦:在線心理諮詢_心理測試_心理學知識 - 簡單心理

作者:簡小單(簡單心理科普小天使)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來回答一下後面兩個問題:
心理諮詢比朋友傾訴強在哪?
對於一些日常的小問題,對朋友的傾訴是可以解決的,但是!!!但是!!!!但是!!!!並不是對所有朋友傾訴都能解決你的問題的,你的朋友最好有以下的素質不然你一定會後悔的(Kottler and Brown,1985;Kottler and Kottler,1993)……

1.是一個積極的聽眾: 儘管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個好的聽眾,其實大多數不是(別急著反對你急就說明你有這種傾向)。「如果你在多數的交流觀察你和他人,你就會注意到人們很少專註的聽別人講話」(Jeffrey and Ellen Kottler,1993)要有適當的動作反饋,不要打段不要突然沉默也不要憂慮……

2.幫助明確問題:和別人談問題時要確切明確問題是啥很重要,要做到這點就要不停的提問。比如說「和xxx不能好好相處"這種話不算明確問題,因為原因很多,並不是說明他們什麼問題都有不同,要明確他們看法不同的問題

3.不要給予建議:靠…第一點做不到的人一般這一點也做不到。不要就如何解決問題提出建議。研究表明,男人比女人更喜歡這樣做,特別是男人給女人提出一些建議。訓練有素的治療師不會告訴病人怎麼怎麼做,他們只會跟病人討論問題直到明確,解決問題自在討論過程之中。多數未經請求的建議都是多餘的(就算人家仰天長嘯」我該怎麼辦啊啊!!!!!!「也未必說明他在尋求你的建議)

4.集中精力於感覺:好的諮詢師知道一個人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集中精力語他人的感覺但不要判斷。即使行為是極其惡劣也不要判斷,不然會增加他/她的防禦性或敵意。要使對方知道你在理解他/她而不做任何判斷。別說教。

5.接受他人觀點:他/她和你的觀點可能不一樣但你要站在他/她的角度並接受他/她的觀點。諮詢師發現,病人認為傾聽者也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時,他們非常容易接受改變。

6.反觀感覺和思想:就是讓別人表明你明白他的話,可以幫助表達有困難的人。例如一個人表達他的悲哀,可以用類似於說」所以你最近心情都不好?」的話讓對方敞開心扉。或者問一些可以用」是「或者」不是「來回答的開放式問題。

7.保密:保密or友盡

8.移情:輔導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指分享他人情感、思想或感覺的能力

以上的的方法是基本的技巧只是基本的的技巧噢~你的朋友對這些基本技巧又能掌握多少呢(呵呵)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朋友缺少這些基本技巧的話很可能只會讓你的心情更糟糕

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諮詢師一定是要你信任的人。一些調查顯示同情和關愛的態度比專業證書或者多年從業經驗更重要。就醫前最好會面一次。他一定是好的聽眾,問和你有關的問題,幫你制定出詳細、現實的目標。

看了 @於辰 的答案很有感觸,突然想增加些內容,就是關於心理諮詢師的一些意外結論,這是國外專家研究出來的結論,可以增加我們對什麼是一個好的心理治療師的思考。

1.治療師的培訓
有成千上百個研究已著手評估不同訓練水平的治療師治療病人的有效程度,研究對比了那些在心理健康領域沒有經過研究生訓練的准專業人員和專業人員和完成本科及碩士研究生訓練的人員。令人驚訝的是,對於多數常見心理疾病,准專業人員和專業人員一樣可以有效治療病人(Dawes,1994;Bickman,1999)
在一次里程碑里程碑式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總結了375例有關檢測有關心理治療效果的研究,研究發現心理治療總是有效的,接受治療和沒有接受治療的人有雙倍改善情感的機會,同時發現治療師是否有研究生學位不影響治療效果(Smith and Glass,1977)人們從這些研究中發現,沒有必要尋找許多證書的、昂貴的治療師(這這這這這…)(Dawes,1994)

2.工作經驗年限
好吧…如果職業訓練關係不大的話那實踐的年限關係重要嗎?如果幹了很多年的老治療師還不比剛出道的新手好的話那他們豈不吐血……一項調查研究標明:一旦治療師掌握了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他們的治療效果不會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而加強,研究發現使用各種治療過程的臨床心理醫生也是這樣(Howard Garb,1989)也就是說只要掌握了技巧,經驗就不再重要。

3.許可證
其實執照什麼的都是防騙子,引用專家的話就是:因為心理健康職業人員使用的知識和技巧的都是多數病人難以理解或評估的,所以執照可以提供更多保護(Dawes,1994)

其實吧總的來說,只要掌握了專業知識和基本技巧,熱心、真誠、和病人的溝通能力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移情感再加上對病人的投入,那就算是一個好的心理治療師啦


嗯,老實講,心理諮詢確實不是一項便宜的服務,但是至於貴不貴這個問題,希望題主在看完我們的回答之後,有一個自己的判定。

為什麼說心理諮詢不是一項便宜的服務呢?

首先,這要從心理諮詢師本身的成長投入來說起。

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是需要終身學習和長期參加培訓的,並且需要接受一定時數的個人體驗,在諮詢工作中,尤其是前期,是必須要接受督導的,所以對心理諮詢師本人來講,前期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投入過程,甚至常常入不敷出。

第二,諮詢費用不僅僅指的是諮詢的45分鐘到一個小時。

其實,我們付的諮詢費用還包括心理諮詢師在每次諮詢結束後的總結和計劃,這包括諮詢記錄、整理個案以及對相關資料的調研學習等(例如心理諮詢師接待了一個患有厭食症的來訪,如果諮詢師對這個領域不是很熟悉,但希望通過學習和督導來幫助這個來訪的話,那這個諮詢師是需要在來訪看不見的地方付出大量的努力的,包括查閱相關資料,接受有相關經驗的督導師的督導等)

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一般來講,可以從諮詢師的受訓背景、是否接受個人體驗和督導這三個方面來初步衡量心理諮詢師的專業水平。

1. 諮詢師的受訓背景

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需要的不僅僅是諮詢中會用到的技能,也需要系統的理論的學習。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成長的職業,所以諮詢師是否有持續性地在學習和參加培訓是衡量其專業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這當中尤其要看的是諮詢師是否有接受過長期的、系統的培訓。

2. 諮詢師自己是否接受諮詢/個人體驗

對心理諮詢師而言,接受「個人體驗」不僅可以幫助諮詢師解決個人議題,減少工作中的盲點,更可以讓諮詢師切身感受心理諮詢的過程,從而對諮詢的有效性更加確信。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不能單純的以個人體驗的時數來作為心理諮詢師專業水平高低的標準,因為不同流派對心理諮詢師個人體驗的時數要求是不一樣的,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諮詢師的個人體驗時數要遠遠高於認知行為流派的諮詢師。

3. 諮詢師是否有在接受督導

尤其是新手諮詢師,是必須要在督導的指導下工作的,這是因為督導既可以緩解新手諮詢師的緊張焦慮情緒,也可以給新手們一定的專業指導和監督,這也是對來訪的負責的一種表現。當然,並不是所有諮詢師都必須要接受督導,有一些成熟的諮詢師,可能已經沒有再接受督導了,但是否有接受過督導的經歷,確實是衡量諮詢師專業水平的標準之一。(ps:有些成熟諮詢師在自己成為督導之後,也有在接受督導哦!)

通常情況下,這三個方面都ok的心理諮詢師是具有一定專業度和專業能力的,但並不能保證你一定會找到滿意的諮詢師,因為這當中存在來訪與諮詢師匹配的問題,靠譜的心理諮詢師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是令你滿意的諮詢師。但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篩選,來訪者會有較大的幾率找到比較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這是回答結束的分割線——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因為沒有標準化


如果有天程序來處理大部分問題,網路社區提供來訪者的各種基本支持,虛擬現實提供各種活動空間。。。。。只有比較嚴重的IT系統無法處理的才交給諮詢師,那麼心理諮詢大概可以平民化。


心理諮詢師的待遇一般,在發達國家也只是比較貧窮的中產階級(一位日本教授的話,我和英國及加拿大的資深諮詢師確認過)。魁北克的中位收入好像是在5萬多,這和複雜的培訓和准入完全不匹配。


比朋友傾訴哪裡強。。。。。這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好么。。。。不多說了


心理醫生不像我們臨床,雖然都是
靠手藝吃飯,但是在社會主義醫療體制下,臨床的勞動成本被攤薄在藥物,檢查費用等裡面了。

所以相比較而言,心理醫生收費單單體現在勞動上的收費就高了。

再加上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偏見,不願意花錢在這上邊,所以覺得收費貴。

最關鍵的是,醫!保!不!報!


想要答這道題,因為我選了一個私以為非常適合自己的諮詢師。
1、為什麼心理諮詢這麼貴?心理諮詢師的待遇情況如何?
因為也曾經想做諮詢師,所以研究過,這個成本還是非常高昂的,特別是那種科班出生、國外博士留學回來。我認識的諮詢師,大多做諮詢都是兼職,還有其他正職,因為光靠諮詢養不活自己。當然也認識一些就考個證,開始慢慢接客人的,也能養活自己。這個行業感覺收入、能力差異巨大,所以無法一概而論。

2、心理諮詢比朋友傾訴強在哪?
因為接受諮詢幾年了,加上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知識,加上老師教會我很多東西,所以偶爾也聽身邊朋友傾訴,幫他們分析一些東西。
收到過一個朋友的反饋,覺得和我聊比和她諮詢師聊有效果。還有朋友覺得我應該去考個諮詢師。我私以為那是因為朋友之間已經有非常穩固的信任基礎,加上我同理心比較強,以及我的老師把我教的還不錯。

3、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我不知道如何找,但是我找的還挺合適,一次到位。方法如下:
a.學歷
學歷、資歷,我比較喜歡西方的諮詢師,給人感覺很專業,所以我選了國外心理學博士留學回國繼續攻讀心理學其他博士學位的。
b.專業
個人一直覺得自己有人格障礙,雖然不知道對不對,但還是毅然決定選擇主攻《人格心理》的諮詢師。
c.看長相
你要去做諮詢,一定選一個你看著喜歡的吧?至少有親切感一些的吧?不然怎麼能堅持見面呢?我老師的照片是一張風景人物照,背景是白色建築與藍色的海洋,牛仔褲+白襯衫+齊肩長發,笑的很甜美,像孩子一樣,我就是不能抗拒這種親切感。
d.其實不論你找了多麼讓你感覺舒服的諮詢師,你還是會有很多顧慮
一開始總是艱難的,信任建立起來以前你總會懷疑對方的誠意,對方是否忽悠自己,對方是否只是為了錢,對方是否……,很多很多顧慮,內心各種逃避,在你不知道or知道之間,會各種徘徊,找各種理由不去見她。
我的老師每周只見我一次,1小時,如果很深入的話題才會偶爾延長時間,有時話題輕鬆時間可能不到1小時。也不輕易臨時約見,偶爾周末還因為其他安排會沒空見我。也是因此總總,我才開始慢慢安心的覺得她不是個騙子。(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她對我這種類型的訪客經驗非常豐富,所以效果才會比較好,即便如此我也徘徊了將近1年,才算是相對穩定連續的見她)

4、我愛我的諮詢師
到現在我心裡最重要的人就是她了,我把她內化成心裡的母親。雖然她有1年多沒見我了,有時感覺被拋棄了一樣痛,但是她在我內心種下的是一種希望,一種從來沒體驗過的,在絕望面前也能找到內心一絲光明的感覺。就沖這一點,我都認為她是極成功的。
在你開始真正從內心接納你的諮詢師後,你們會一起工作,一起成長,這種感覺是非常好的,你能真正的從生活中發現自己的成長,學會感激自己,愛自己,正確的面對自己,接納自己。

恩,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就寫這麼多,希望對其他人又幫助吧

-------------------------2017分割線--------------------------------------------------

不知不覺又幾年了,回頭看這個回答,覺得那時候的自己還是有點天真的,不過還是可以接受的天真。

現在已經換諮詢師2年多了,每次換人時候的磨合期都會有1年左右,會很多顧慮,很多自己巴拉出來的借口。

有時候也會有種感覺,這種關係不結束,是不是就說明自己沒好?

但現在發現這是個偽命題,因為沒人能告訴你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過程中的變化,更多時候自己是最能感受到的;當然身邊親密的人也能感覺到,但不會有自己的感受那麼多。

就好像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所以諮詢也可以,只要你負擔的起(我辭職不工作的時候就會停止諮詢,因為負擔不起T_T月光族的悲哀)

有時候會有種開掛的感覺,好像別人的成長都靠自己,而我卻要靠著諮詢師或者其他什麼人;但內心又還很清楚的知道,沒有人是完全只靠自己的,懂得尋求幫助是另一種勇敢吧。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說啥,反正諮詢還在繼續,也會隨時暫停,但這錢依然是我每月除開吃吃喝喝,花的最值的,但現在的工作室確實越來越給人一種被錢拉著跑的感覺,守住初心不易,沒什麼能一直不變,也沒人能陪自己一輩子,且咨且珍惜~


免費的,或者太便宜的心理諮詢起不了多大作用。


因為心理諮詢師的收入都是以小時計的,而即使一天八小時都在諮詢(事實上不可能,沒有人能一天八小時諮詢,一來沒有那麼多客人,二來人也會很累)。我一天最多只接受2個諮詢,因為我需要好好事前準備和事後分析,連軸轉也很對不起客人。

而如果一天能接5個地算(這真是很高了,我們把這個人叫做super心理諮詢師吧)。然後他每小時收400塊(不算高,但也不低),他一天賺2000。然後他每周工作20天,一周賺4w。4萬多嗎?憑良心講,不算多。

而這是建立在他能每天接那麼多諮詢(以我所知,幾乎沒有諮詢師能做到。能有那麼大需求的諮詢師可能也不做諮詢了,教教課寫寫書能賺更多些)。而還不算他需要給機構付場地費,或者租金,而且諮詢量那麼大,說不定還要有個助理。好了,到他手上,還能有2萬謝天謝地了。

所以,要想諮詢師這個行業能活下去,諮詢費還真低不了。

解決諮詢費高的最好辦法是心理諮詢入醫保,但這個可能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因為這個行業非常散,並不像三甲醫院一樣,協和比較好,華西比較好,因為資源好經驗多之類的。

諮詢師這個行業,基本可以說誰也不知道誰真的好,因為大家並沒有給彼此做過諮詢。只能依靠平時的言語,文章,來做個基本判斷。

曾經有過一個」三位心理學大師給同一個人諮詢」來給大家展示大家風範,結果視頻一出,大家都傻眼了,這三個「大師」就這個水平?視頻當天就下架了。而且這個領域,也不太有口口相傳的效應,不太聽人說「我有個諮詢師可好了,給你推薦一下?」 。所以就只能靠自己一個個碰了。

美國這個行業以前是第一次諮詢都是免費的,可以幫大家無風險地挑。但即使如此,很多人覺得一遍遍說自己的遭遇也是很麻煩。在這個過程中,諮詢的意願也就降低了。

不過樂觀地說,國內很多人也在努力做這件事,很多平台(你可以百度一下)都盡量把關,做各種機制幫助大家篩選。

但是心理諮詢是個非常獨特的行業,它是雙向的努力:不是諮詢師多麼牛逼就可以搞定你,而是你自己也需要做努力,在諮詢過程中成長,才可能使諮詢有效。

我們幾個斯坦福的校友自己也做了一個平台(公眾號:HealSpace),免費為大家諮詢,將心理諮詢變成成長的契機。有需要也可以來看一看。


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就如何找到一個好的諮詢師給過自己的回答吧!鏈接在最下面,這裡簡要說一下她的一些觀點。

愛麗絲米勒是以研究童年創傷極其成年後的深遠影響而著稱的瑞士籍優秀心理學家。她在自己的研究中一再地指出困擾著人們的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經歷當中的一些創傷性事件,父母有形無形的虐待等等。當孩子從生命的一開始就要背負著父母的需要,扮演父母期待要求當中的角色的時候,孩子為了只能被迫地對此情境做艱難的適應,妥協。然後這些早年間對父母的情感需要所做的適應、妥協、犧牲,成年後逐漸地顯露其負面的影響。那些被無形當中剝奪壓制傷害的經歷的破壞性常常潛在地延續著,成為那些並非你所願,但是就是被你給不自覺表現出來的問題,常常以強迫性地、重複地特徵呈現。

而對此化解的關鍵在於需要心理諮詢師能夠幫助來訪者辨認、讀懂自己無形當中試圖通過問題的方式講述出來的童年往事,為曾經那個受傷的小孩給予其彼時缺失的共情,幫助其觸碰、體驗到內心深處長久積壓著的強烈的負面情感體驗。而那些負面的情感體驗正是由於痛苦太過強烈而不得不壓抑、否認,而對此來訪者其實也依舊處在兒時所感受的恐懼之中。(這個恐懼在彼時是有原因的,但是所恐懼之事卻早已過去了。我們的意識可以理解這一點,但是無意識的卻不盡然能夠獲悉。這就像是曾經的那個受傷的孩子依舊被鎖在同樣的地方)

但是在實現這個目標,又是需要諮詢師本人對其個人歷史有過正視和面對的。諮詢師需要有這樣的面對自己問題與深層情感,也即那些讓人痛苦的體驗的勇氣,只有這樣他才會真正看到來訪者試圖講述的故事,也能承受移情,以及給予那個需要共情的來訪者心中需要共情的孩子以他缺失著的,但卻總是通過表現出問題的方式在無形中找尋著的理解與寬慰。米勒卻說那些試圖成為心理治療師的年輕人,當面對來訪者的時候,傾聽來訪者的聲音,而非是理論的教導,以真誠相待,而非施展受訓獲得的技術。這一點上與那些高票答案還是有著出入的。

事實當中,本身有著或多或少的一定程度未充分化解的問題的諮詢師其實不在少數。一開始的時候有些許遺留的未覺察問題本身並不算是太大的事情,誰又能保證自己自小的童年經歷沒有一定程度的余留呢?然而對於自己問題態度則可以判斷一個諮詢師是否具有相應能力的標準了。優秀的諮詢師勇於面對自身生命當中那些負面的情感,主動地修復自己的創傷,積極尋求成長,是這些努力才使得諮詢師具備提供高質量幫助的條件。然而現實當中不少諮詢師並無此自覺,他們依舊無形中掩蓋、迴避著自己的問題的,這些諮詢師自己否認掩蓋的自身的問題在諮詢過程之中常常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或大或小的負面效應。當一個諮詢師害怕面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理論、技術都容易成為一種防禦,掩蓋偽裝自己心中作為正常人也會有的不安、焦慮。那些對於自己的理論,技術過於自信的諮詢師,有時會呈現出這樣的「你有病我有葯,你這樣按照我的方式做,...云云」的做法,從而忽略了來訪著在艱難之中所試圖袒露表達出的心聲。相比於理論,技術,來訪者更加需要的是一種發自心底的溝通,需要自己的被掩藏的自我被看見,理解。而能夠承受移情而不感受到冒犯的諮詢師則勢必是需要一定的情感能力的。(這些「冒犯」也是來訪者無意識間試圖講述的早年間被壓抑著的故事。在一定自我表達遭受訓斥而妥協的孩子,當他試圖打破那些妥協表達出心中真實的自己的時候,處於無意識層面的恐懼焦慮,總是容易將自己父母早年的對待投射到心理諮詢師身上)

說了這些其實還是想說,真正合格的、能夠給予來訪者優質的幫助的諮詢師其實並不多。這點事實也逐漸被很多人所承認。專業圈內的,或者來訪者自身,而來訪者意識到拙劣的諮詢師給自己造成的困惑乃至破壞常常還需要一定時間周期才能清楚覺察。我本人早先時候也遇到過一個不靠譜的諮詢師,而這是之後一些才慢慢覺察出來的,覺察到那些無形當中的事實真相的時候,對此感到極大的噁心、憤恨。一種遭受了愚弄的感覺。所以對於需要幫助的朋友對於諮詢師的選擇上真該是慎之又慎,證書也難以保證不了一個人內在的素養。

FAQ: How to find the right therapist

問答是英文的,但語言相對簡易。網站上面還有不少她關於童年創傷及心理問題的看法的文章,採訪錄等。


**為什麼心理諮詢這麼貴?
題主說的貴,是多少?如果是三五百,我想說那一點都不貴!我和我身邊很多同行,一年的受訓成本沒有十萬也有八萬了。
如果是一兩千,那我就同意你的,確實行內的有很多怪象導致費用虛高。我就來說說這些亂象吧:
亂象1、有一種流行說法是「收費越高,效果越好」。
我想可能對於一些靠暗示性跟來訪工作的諮詢師確實如此,因為高收費有助於在來訪者心目中建立一個專家權威的形象,我見過很多本地號稱可以十次解決問題的老專家都是收費過千的。
然而自從我學習動力學派以後,就對這種方式產生了懷疑。讓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全能性的幻想是不利於來訪者自身的成長的,即使短期看起來效果不錯,但因為來訪者自身成長不夠,癥狀是很大幾率會反覆的,因為很多心理問題本身的根源是性格,性格不變的話問題很大可能是會捲土重來的。
而動力學派的治療目的是為了讓來訪者的自我獲得成長,所以這種全能幻想其實是需要破除的,所以太高的價格並不適合。而且因為動力性治療起效慢,療程長,所以太高的單價也會給來訪者帶來太大的負擔。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諮詢師跟你說他是精神分析流派或者動力學派的,但是跟你說他可以十次左右解決問題,且單次收費上千塊,請慎重考慮,要麼他是坑,要麼他實際上是做催眠或者CBT或者意象對話等等其他療法的。並不是說這些療法不好,只是不同療法的治療目的和效果是不同的,你需要根據自己對諮詢的期望進行選擇。


亂象2、培訓行業混亂導致諮詢師受訓效率低下。

我在開篇說的受訓成本8-10萬,只是一個數字,而實際上這個受訓必須由以下幾塊組成才算靠譜:一個頻率足夠且靠譜的督導(優選個督,次選團督)+足夠的個人體驗+一個靠譜的理論培訓,這是性價比最高的組合了。
但是實際上由於諮詢和培訓行業的混亂,很多新入行諮詢師會被「不靠譜的督導+不靠譜的個人體驗+不靠譜的培訓(比如各類價格昂貴的工作坊)」帶溝里,花很多冤枉錢,但是實際沒什麼用。這並不是少數,很多諮詢師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每年花大把錢參加培訓,到頭來還不知道怎麼做個案。(不信你可以搜索一下,知乎就有過一個問題是:參加了很多技術培訓為什麼還是留不住個案?就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
所以你可以想像,這樣的諮詢師如果要收回學習成本,在個案不穩定的情況下,是不是只有提高單價?


亂象3、個案招募成本高。
大部分諮詢師都跟機構五五分成,所以如果你是在機構找的諮詢師,一小時交費800,實際諮詢師可能只得到400,甚至更少。而大部分諮詢機構,都會打廣告,比如百度買關鍵字啊之類的,機構獲得的這50%,有很大一部分又要給各類網站或廣告公司。所以如果機構要想提高利潤,也會選擇漲價,尤其是那些做短程的諮詢師,他們招募成本會更高,所以他們的價格也會更高。
那這個成本怎麼降低呢,我認識一群成都的諮詢師,他們的主要個案來源是互相轉介,因為轉介是不需要給錢的,所以他們的招募成本就低得多,而且因為有這樣的轉介機制存在,諮詢師不需要給機構分成,自然價格就低很多。然而在我所在的城市,卻沒有這樣成熟的圈子,也是遺憾。

**心理諮詢師的待遇情況如何?
這個問題我覺得通過對上面問題的回答,那我們可以計算這樣一個數學題:
假設一個一年學習成本10萬的靠譜諮詢師,靠諮詢機構分配個案,收費600元/時,跟機構五五分成,一周平均15個個案小時,除去各類法定節假日,一年大概工作40周,那麼他一年收入已是多少呢?
答案:年薪8萬。
這還是稅前收入。扣除醫保社保公積金,還能剩多少呢?

**心理諮詢比朋友傾訴強在哪?
1、需要心理諮詢的人,在生活中能有多少可以傾訴的對象呢?我不知道,但是我所接觸的90%的個案,在生活中都是缺乏社會支持的,他們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也沒有理解自己的親人,而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有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2、當你向朋友傾訴時,你的朋友可能會對你有所評判,可能會給你建議,可能會跟你講道理,也可能敦促你做決定。
注意:這些都是諮詢師不會做的!
諮詢師做什麼?
傾聽你,無論你在說什麼。
感受你的情緒,無論它有多負面。
解釋,幫助你理解為什麼你會這樣。
尊重你,無論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3、當你和朋友傾訴的時候,你需要考慮他現在是不是有時間?他能不能承受你這麼多負能量?如果你們三觀不一,他能不能理解你?
然而,當你找諮詢師時,在你們設置好的工作時間裡,你完全不用有這些擔心。因為我們的工作就是穩定地、持續地陪伴你,承受你的負能量,並竭盡所能地去理解你。

**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手機黨寫了太長累了,不妨看看我的這個答案,有回答到這個問題。
你有哪些內行人才知道的省錢訣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54964/answer/150934096


我不了解國內的心理咨詢市場,我來說說自己比較了解的美國心理咨詢師和他們的資質。


首先,美國哪些資質可以做心理咨詢?Psychologist,Psychiatrist,LMHC(Licensed Mental Health Counselor), LCSW(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 LPC(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這些從業人員看資質就知道這裡面的含金量,前兩個需要博士學位,其餘的都需要至少有研究生學歷,並在畢業後有專業的督導,累計一定的個案數、時間量才能通過考試拿到資格證。

不難看出,在美國要從事心理咨詢,都要在這個領域受到長時間和專業的教育,同時通過足夠的時間積累個案,拿證後才能上崗。其餘的,都是在培訓中,需要擁有比自己更高一級資格的督導,在嚴格的輔導下才可以進行心理咨詢。比如,LMSW(註冊社工碩士)需要LCSW(註冊臨床社工)作為自己的督導,研究生畢業後累計兩年-五年的臨床咨詢經歷才可以參加考試。

而國內,剛剛好是反過來的,心理咨詢師不看背景學歷,先考試,通常突擊培訓幾個月就能「出師」,拿證,上崗。這樣的心理咨詢師,水平和經驗自然有限。而且目前據我了解,國內沒有完善的continuing education(繼續進修教育)。在美國,專業咨詢師為了保持自己的專業性,哪怕畢業了,每年都需要進行培訓,一般是一年30-40小時,這樣才能在下一次資格認證時過關。

所以如果你的心理咨詢師有過美國的學習和培訓的經歷,並且取得資格證書的話,他們根本不用考什麼二級心理咨詢師,那就好比是高中生考小學。


因為讓你心疼,才有改變的動力

----------------------------------------------------------------------
我是認真的。。科班出身,心理諮詢課上就是這麼講的


看了 好多的答案,專業的從業人員在強調心理諮詢師的養成堅信,從業艱難;非專業人員在說自己選擇困難,信任困難,看到效果困難。確實我們從不同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大抵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剛剛好,我做個諮詢師,來訪者(個人成長),諮詢中心助理。那麼我想從這三個角度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吧。

諮詢師:成長成本高,就業成本高。在眾多答案中都已經強調了,這裡不再過多贅述。心理諮詢是個終身學習的行業,也是個心血耗竭的職業。尤其是當來訪者滿身疲憊,帶著期許和希望找到你,信任你,把心底的秘密和人生故事娓娓道來,這對於諮詢師來說是特權,也是負擔。你必全身心投入,恪守邊界,作為諮詢師的人也常常體驗到生命的寬度與厚重也同樣會感覺到一種的無力感。而這些心力的投入,更是除了經濟原因之外讓很多諮詢師止步的原因,也是為什麼諮詢師需要專業督導的原因。
經濟上,投資回報率低,回報周期長;職業上,心力精力投入大,孤獨。
300-1200/每小時,這個價格,貴么?現在目前市場上1對1家教,也要300+了,投入這麼多學習成本和心力成本的全職諮詢師看來,確實不貴,很難平衡。

來訪者:作為來訪者最關心的是:我的問題能解決么?效果能保證么?我這真金白銀砸下去,你還一臉淡定告訴我要自己下決定,堅持個10/20次做更好的自己? 錢先不說,你這靠譜么? 對於諮詢師的信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這裡面有社會氛圍問題,也有行業內自己的問題。作為消費者,尤其是剛剛接觸諮詢的來說,空口白牙,一次談話就500/600對於習慣實物消費的消費者來說難以接受。我能花1萬買包,但是這種自我投資性的服務型服務我還是怕被騙。
其實作為我自己來說,雖然接受了系統的心理學培訓,但實際上在考慮做諮詢的時候還是不太容易下決定的。經濟投入是一方面(你知道我是心理狗很窮的)另一方面似乎情緒上、心理上需要調整還是微微讓人覺得有些難以跨越,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病恥感。我真的決定好了么?這個是我當時問自己最多的問題。
不願意用錢買關心,不願意用錢買情感,也是很多人困惑的原因。但其實,諮詢師只是這一路中陪伴你的一根拐棍,終會在你學會走路之後離開。你不是在用錢在買情感,而是在用錢買對自己的探索,買一次成長的機會。
諮詢費貴,但是諮詢師靠譜,諮詢有效我願意花。

諮詢師助理:說實話,我就是樓上口中所說的社會機構中的諮詢助理。似乎大家對社會機構有著種種不滿,誠然這些不滿是有原因的,我並不想在這裡跟大家撕逼,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麼不專業、這麼不靠譜、收費這麼所謂的社會機構能夠長期存在且盈利呢?
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樓上的大部分人有這樣的感覺,諮詢市場和氛圍是被這些社會機構帶壞了,以致於他們不能夠養活自己或者從事行業,沒有social lader,看不見希望。 OK,那我真的希望大家捫心自問,你自己的水平和實力真的是達到行業要求了么?你真的能夠通過專業幫助到來訪者么?你有多少個案小時數,多少成功個按量,有多少人是一次就再也沒有回來呢?
在社會機構里,不管你是半路出家還是專業出身,這些都是幫你安排匹配個案的考核指標。說白了,如果你都沒有辦法留住來訪者你怎麼幫助到他呢?
當然,市面上的不正規機構也挺多的,但是我相信,如果沒有專業的諮詢師、嚴格的入選門檻,專業的案例督導,也是沒有辦法盈利的。畢竟撐起一個機構的成本也不是小數。
按照平均成本來看,及時500/小時的價格,刨去諮詢師的諮詢費,助理工資,兩個小時以上才能夠剛剛平衡。500/小時貴么?諮詢機構不是做慈善,沒有穩定收益,怎麼持續幫助來訪者提供專業化、有效化的服務。
其實我們也能夠看出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所處的立場、角度。諮詢到底值多少錢呢?快樂值多少錢呢?你願意買個包、吃頓好的讓自己開心,其實跟有人願意花上幾百,探索自己讓自己放鬆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心理健康很重要,但是實際當心理出現小情緒、小問題的時候,我們又願意付出多少探索呢?當然這是個非常個人化的問題,我們也暫且不論。


如何找到靠譜的諮詢師?
對於有人推薦高校、醫院諮詢師,我表示贊同,確實高校和醫院的心理科,相對諮詢師的專業知識是有保證的。但是你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高校的諮詢師同時會兼職教學,也就是說雖然他有很強的課本知識,但是其實諮詢是需要專業訓練的實踐,有可能你遇到的是書本諮詢師。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經驗陪伴你更好的探索自己,而且現在好多大學,如北大、人大等大學都在用外聘諮詢師,也就是說即使在學校中,你找到的也並不是本校老師。
醫院的諮詢師呢?首先在神經症、精神病類的心理疾病上,醫院是有絕對權威的,且有處方權,類似問題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另外在醫院每天見的人流量是巨大的,醫生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陪伴你探索自我,更多他們習慣去鑒別和做診斷。另外,你以為醫院的心理科就是科班出身么?很多人也是當了醫生後學的心理學課程,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現實。
那麼如何進行靠譜諮詢師的挑選呢?
1、尋找靠譜的平台、高校、醫院、社會機構,盡量少選擇私人、軟文廣告、淘寶等。它的好處是一旦出現糾紛,是有協調保證自己利益的。
2、詢問諮詢師的從業年限,受訓背景等,如果聽到稀奇古怪、眼花繚亂療法的要慎重,催眠、沙盤、家牌、OH卡牌都是技術,不是保證你能夠收穫的保證。不只在諮詢前,在諮詢過程中,有任何疑問,也請隨時向諮詢師提出來,諮詢師有義務解答你關於資質方面的疑惑,好的諮詢師不會因為你質疑他而影響諮詢,有疑惑再正常不過。
3、選擇可以單次付費,或者承諾隨時全額退費的機構。諮詢師相互匹配的過程,如果有任何強制行為,請你離開。因為充分尊重個人意願是一個諮詢的起碼的前提和基礎。
4、他的感受性好不好,你的感覺是舒服的么?諮詢是一項體驗式的服務,無論這個諮詢師有怎樣牛b的背景,你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無法感受到被理解,包容、成長,那麼這個諮詢對你倆說是沒有意義的。
以上~


(轉自個人微信公眾號 the2ndfoundation 第二基地)

我不止一次被別人問到過這個問題:

「如何選擇一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有些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

選擇你喜歡的、你覺得合適的諮詢師。

這個標準過於主觀,難以界定。對大多數人來說,心理諮詢是一種挺奢侈的消費。我們要付出時間和金錢,還要付出很多心力,還要對一個陌生人傾訴很多隱私的心事……這麼重要的消費,僅憑「感覺」來選,未免太輕率了罷。在我看來,除了「主觀感覺」,總還有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判標準的。我們在考慮「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否靠譜」的時候,其實是在提出這樣兩個問題的:

  1. 可以用哪些標準(或尺度)來評判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否靠譜?
  2. 在每一個標準(尺度)上達到什麼水平的諮詢師是比較靠譜的?

在我看來,心理諮詢師想坐穩自己的交椅,必須給這把椅子準備四條腿。四條腿都站得住,這把椅子才足夠穩當。也就是說,評判諮詢師是否靠譜,我們至少有四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我稱之為「本體性知識」,也就是作為「人」的諮詢師的發展水平。如你所知,心理諮詢師是以自己為工具和治療媒介的。為了理解來訪者及其問題,諮詢師首先需要具備一個通識基礎(General Knowledge)。這裡的「通識」既包括成年人在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也包括諮詢師作為人應該具有的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因此,一個心理諮詢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倒不是說諮詢師一定要名校畢業,博士學位;但 TA 至少應該是一個終身學習者,不斷增進對人和人類社會的理解……所以,如果你發現你的諮詢師一問三不知,什麼事情都要你解釋半天,那 TA 很顯然是水平捉急的。


另一方面,諮詢師以自己作為工具,就應該有能力避免把自己的議題帶入治療過程、「污染」來訪者。這就是所謂的「諮詢師的個人成長」,也是「本體性知識」的另外一部分。個人成長不足的諮詢師就像帶菌的醫療器械,會造成什麼後果無須多言。那麼,諮詢師應該如何給自己「消毒」呢?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個人體驗」,即諮詢師作為來訪者接受治療、處理自己的議題。通常一個靠譜的諮詢師總會擁有一些個人體驗小時數。有些流派(如精神分析)對這個時數的要求相當高。例如北京大學的鐘傑博士就接受過德國諮詢師超過 900 時段的分析。在挑選諮詢師的時候,我們可以關注 TA 在何時何地接受過怎樣的個人體驗。如果一個諮詢師缺乏個人體驗,甚至告訴你「被治療是不重要的」,你就該想想下周要換誰做諮詢師。


第二個標準是「程序性知識」,它代表著諮詢師所受的專業訓練和所具備的專業素養。就像醫生要懂得如何做手術一樣,諮詢師也要懂得「如何做心理諮詢」,並有能力正確地實施操作。學院派諮詢師通常持有心理諮詢與治療 / 臨床心理學 / 精神醫學等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更資深的諮詢師可能還有專業機構的學習、培訓經歷,例如倫敦 Tavistock 中心,或法蘭克福弗洛伊德研究院。這些經歷都比較容易查證。非學院派諮詢師通常接受過一些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的培訓,但並非所有這方面的培訓項目都足夠靠譜(你懂的)。靠譜的培訓項目(例如中德班或 CAPA)通常持續時間較長,課程內容較成體系,還可能包括督導和案例討論等環節,能保證受訓者學到比較系統、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識。持續幾天的短程培訓通常只是基本知識和技術的「介紹」,其學習效果缺乏進一步保障,遑論有些這類「培訓」本身就水分很大。某些諮詢師在個人介紹中聲稱自己「掌握」甚至「精通」數十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其實也許只不過「聽過」這些療法的短期培訓……若如此,你最好碰都不要碰 TA,有毒。


第三個標準叫做「實踐性知識」,也就是諮詢師的專業工作經驗。諮詢師與來訪者直接接觸、從事臨床工作的總工作量——總共做過多少小時的個體諮詢和 / 或團體諮詢——是公開信息,完全量化,非常直觀。一般來說,擁有 500 小時諮詢經驗可算是「入門」,有 1000 小時則可算「熟手」。諮詢師每做完一小時諮詢都要額外花時間整理記錄、提交報告,所以 1 小時的諮詢可能意味著 2 小時的工作量甚至更多。則 1000 小時諮詢經驗大約可以摺合 2000-3000 小時的專業工作經驗,至少相當於一年半到兩年的全職工作或者 3-5 年的兼職工作。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對 Psychologist Licensure 的要求是 1750 小時或一年的全職工作經驗。參見這裡相比之下,這裡的「1000 小時門檻」只高不低。


督導經驗也是實踐性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督導可以理解為「更加專業和資深」的諮詢師。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素養為下一代諮詢師提供指導,告訴後者如何更好地進行諮詢操作。諮詢師在入行的頭五年(甚至十年或更久)都應該定期接受督導。督導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個體督導,也就是諮詢師和督導師一對一討論個案,就像接受個人體驗那樣。另一種是團體督導,也就是一群諮詢師在一個資深的督導師的帶領下一起討論個案。前者的含金量一般更高。諮詢師在個人介紹中通常會註明自己的督導時數,你也可以要求諮詢師澄清其中有多少是個體督導,有多少是團體督導。你還可以詢問 TA 的督導師是誰並查證其資質。如果你的諮詢師從未或極少接受過督導,又或者其督導師本身就不靠譜……那真是不該再說「下周見」的。


最後一個標準是專業倫理,也就是諮詢師從事專業工作時的「節操」。一名諮詢師應當持有的節操至少有這樣幾條:

  1. 諮詢師要尊重來訪者的自主性,避免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好惡強加給來訪者。
  2. 諮詢師應當避免在諮詢中對來訪者造成新的傷害。
  3. 諮詢師的言行和操作應當服務於來訪者的福祉。
  4. 諮詢師應當對來訪者保持誠實,不能蓄意隱瞞或欺騙來訪者。
  5. 諮詢師應當公平、公正地為所有來訪者提供服務。

有了這些原則,我們就可以理解「諮詢師為什麼絕對不能來訪者談戀愛或發生性關係」。這種關係本身會對來訪者造成傷害(有很多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往往更有利於諮詢師的個人利益而非來訪者的福祉,有時候甚至伴隨諮詢師對來訪者的引誘、強加和欺騙……簡直不能容忍。其他的一些情境也可以參照這些原則來分析。比如說,諮詢師向來訪者索要額外的財物或禮品,諮詢師試圖勸導同性戀來訪者改變性取向,諮詢師假裝自己很有經驗、虛報自己的學歷和諮詢時數,諮詢師擅自對來訪者使用稀奇古怪的諮詢或治療技術,諮詢師預收了很多次諮詢的錢而且拒絕退款……各自與上面的若干倫理守則衝突,屬於(至少高度疑似)無節操行為。如果你認為你的諮詢師可能做了無節操的事,又得不到滿意的回應和解釋,請堅決果斷地結束諮詢。


這就是在我看來諮詢師應有的四條腿。一個諮詢師四條腿都發育良好,就是一個靠譜的(甚至牛逼閃閃的)諮詢師。一個諮詢師在其中某一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那就像椅子缺條腿;即便其他三方面條件很優秀,TA 仍然可能不夠靠譜(甚至很糟)。綜上所述,靠譜的諮詢師大致應該滿足這樣一些條件:

  • 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通識基礎,智商正常,說話有條理,邏輯清晰。
  • 擁有心理諮詢相關專業碩士以上的學位(博士更佳)。
  • 完成了或將近完成持續 2 年(或更多)的長程、連續培訓。
  • 擁有一定的諮詢工作經驗(1000 小時或更多)。
  • 積累了一定的個人體驗和督導時數。持續在接受個人體驗和/或督導更佳。
  • 沒有專業倫理方面的明顯過失或不良記錄。

作為參照,國內目前最好的心理諮詢專業平台「簡單心理」對入駐諮詢師的認證要求是這樣的:

  • 擁有二級、三級心理諮詢師執照,或港澳台/海外的法定執業資格;
  • 至少完成過一個不少於兩年的系統的、連續的培訓。
  • 至少 1000 小時個體諮詢經驗。
  • 至少 60 小時的個體督導/團體督導經驗。
  • 100 小時以上的個人體驗(或 300 小時以上的精神分析個人體驗)

英雄所見略同。


最後多說兩句: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諮詢師通常都不便宜,而且也許很難約。如果你的求助問題不那麼嚴重,如果你的經濟條件有限,如果你不願意等太久……不妨考慮適當降低標準,換一把稍微「矮」一點兒的椅子坐。你也許可以找到一些正在接受訓練、處於新手階段的諮詢師,他們經驗和專業素養稍低,但因為有靠譜的訓練、專業的督導和持續的個人體驗,還是可以提供合格的諮詢服務給你,而且收費更為低廉。吃不到國宴大餐,找一家乾淨踏實的小館,也是不錯的選擇。


那麼,無論如何,請擦亮你的眼睛,不要和三腳貓諮詢師坐在同一間屋裡。


並以此與各位同行共勉。


1 心理諮詢貴,是因為學心理諮詢貴。

2 一般心理諮詢師,能保持收支平衡略或略有盈餘不錯了,好的諮詢師賺再多,也是計件工資,跟別的行業不能比。

3 心理諮詢師有很多種,朋友也有很多種,要看你拿哪種跟哪種比。

4 就像找小姐一樣,找個你有感覺的,在一起舒服的。


推薦閱讀:

作為心理師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事?
心理諮詢師可以自治嗎?
國家心理諮詢師(二級),馬上要考試了,誰有好的經驗分享?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