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本要去做某事被人催了之後就會立刻不想去呢?

例如完成作業或者家務之類的 原本想要去寫了 結果爸媽一問你怎麼還不去寫作業 就會立刻不想去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就是個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問題。你自己心裡想做,不管是自己喜歡、自己決定還是出於其他自己的打算,都是內部動機;由於外因而去做,不管是父母說,別人給錢,還是形勢所迫,都是外部動機。行動的原因和目標都是要去滿足動機,如果是內部動機,那麼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去做,那你可能很有動力去做;可一旦對方要求你做,這件事就由內部動機換成了外部動機,那麼問題就從你是不是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變成了你是不是想要滿足別人的需求,如果讓你做的那個人並不是你想滿足他需求的人,你就突然沒動機了唄,沒動機就不想做了。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張暐,探討探討唄。

我重新歸理一下,我們就以寫作業為例吧:

事件:我知道現在我應該去寫作業了,現在不寫的話就會沒有時間啦
可能性1:爸媽都沒人管我,然後我就自己乖乖去寫作業了;
可能性2:爸媽在我動身之前對我說「你怎麼還在玩,快去寫作業」,然後我很生氣嘛,我本來計劃著就要起身去寫作業的,你還吼我,那索性我就不去啦;
可能性3:爸媽在我動身之前對我說「你怎麼還在玩,快去寫作業」,然後我告訴他們我本來就想去寫作業了,結果我就又是乖乖去寫作業了。

我們著重要討論的是可能性2,個人認為有一種變式,如果我本身就不想寫作業,也沒打算去寫作業,那麼我還會生氣嘛?會,但是幾率要小,因為我認為上述最重要的一環是,我本身的計劃變成了你的指令,所以這種情況我更傾向於認為是對抗性質的,這點跟你答案中那點是一致的。

好啦,主要不同觀點要出現啦,我不認為這跟「想不想」有關係,更不認為這跟「熱愛不熱愛」有關係。且聽我說來,我認為題主這裡用想就不合適,更合適的是「應不應該」,也就是我們做這件事其實是基於自律性,而爸媽的那些言語上激起的是情緒性,所以我更認為這就是自律性和情緒性的對抗,如果自律性獲勝,那麼我們便會依據原先的計劃而行事,如果情緒性獲勝,那麼我們就會把釋放情緒放在第一位,對抗只是一種表現方式而已。

所以,由此衍生而出的是,我認為提升到「熱不熱愛」這個高度是很不合適的,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何其多,難道需要全部基於熱愛才去做嗎?(還有你把自殺放入這裡不合適吧)因此,歸結到底,我把大部分事情的動因歸結到自律性,熱愛只能是一個添加劑,而不是主因。


——
我很想給出一個有心理學依據的回答,但我並不是專業人士,只希望能往心理學的方向上引導一下思路:

人們要想放下手頭的事去做另一件事,大多需要有某種動機驅使。這就好比在平坦的大路上,要讓汽車拐彎,可以是我在車裡扳動方向盤(自主),要麼外面有人逼著我到另一個方向上去(不自主)。

對於我自己扳動方向盤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前面有障礙必須拐彎】,也可能是碰到【路上有個人急需到附近的醫院看病,我想把他送到醫院,繞一圈再回到大路上來】。這都可以理解,但如果那個人很粗暴地說【我要看病,借你的車用用,這是你該做的】,那我心裡就會非常不痛快。

參考心理學知識:對於人來說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自己本心裡願意做】,那就屬於內在動機;沒有外在的壓力,我自己本心裡沒覺得必須要做,但別人卻【以懲罰或酬勞】促使我做,那就屬於外在動機。

==== 以上是我的解釋,再看另一個外國小孩的例子 ====

參考文章 - 公開表白,為何會被拒絕

阿倫森把認知失調理論應用於實際,在自己孩子身上檢驗了這一理論的威力。

他有四個孩子,老大哈爾老是欺負弟弟尼爾,動不動就把尼爾推到,結果摔得尼爾狼狽不堪,哇哇大哭。

怎麼辦呢?讀者可能會想到,這時候還愣著幹嘛,快點懲罰哈爾。因為按照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懲罰越是及時越是嚴厲就越有效。不過,阿倫森不同意這一點,他認為輕微懲罰反而更有效,後來的事實當然也支持了這一想法。為什麼?

因為在嚴厲懲罰的情況下,哈爾會想:我就是因為老爸打我才不敢欺負尼爾的,也許這意味著欺負尼爾是一件有趣的事。因而,這種嚴厲懲罰在懲罰者不在場時就失效了,哈爾反而會變本加厲地欺負尼爾,因為這很有趣。

相反,在輕微懲罰的情況下,哈爾就要為自己不欺負尼爾尋找新的理由,這個理由不是外部的,因為外部的懲罰並不嚴厲,他不是為了逃避這種懲罰才收手的。找啊找啊找原因,最後哈爾自然就會想到,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欺負尼爾很沒勁,於是他才不再欺負尼爾了。這個理由就足夠充分了,而他為了跟這個內在認知保持一致,就會停止欺負弟弟的行為。

==== 最後,還是建議自己看書,得到第一手信息 ====

相關的心理學書籍:社會心理學 (豆瓣)


我也有同感 我覺得可能是叛逆 和不想被指使


聲明:此答案基於@李飛楊和@張暐的答案以及自己的看法
==================================================
我始終認為任何事情越是描述得籠統越是有其細分屬性。
針對題中所說的「原本要去做的某件事」,暫且將其分為兩種類型:

  • 基於熱愛的事
  • 基於自律性的事

如果是面對一件基於熱愛的事,那麼我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除非那人催促的方式以及你自己對這件事的熱愛程度等多個參數所得出的值已經讓你感到「自己已經完全對事情失去控制」。但說實話,碰到前一種人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小的,除非那人已經不再是催促,而是不擇手段的遏制你了。
而如果是一件基於自律性的事,那還真是,因為本來就是基於自己的自我約束而非熱愛,那顯而易見,熱愛程度是非常低的,隨便的一點催促(特別是哪些僅僅講給你個人或包括你在內的一個小規模團體)就可能立即使你完全失去興趣,因為在這個模型中人已經感到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權了。於是你就「立刻不想去」了。(注意:本節討論的情況假定你確實有一定的自律性,如果你不具備自律性,那麼請先從其他方面著手解決自律這個問題)
然而神奇的一點在於,人又可以分為兩類:

  • 奴化型的
  • 自由型的

對於奴化型的人來說,他們做一件事與他們是否熱愛以及是否有控制感基本無關,因此也完全可以避免「立刻不想去的」的事發生,但相對應的負作用在於出於熱愛而去做的事物基本沒有,人生非常無趣等等。
而對於自由型的人來說,他們非常需要一種掌控感,於是就有了上述情節。
那麼當一個自由型的人在面對一件需要自律性的事然後又不幸遇上了催促的人時,他要如何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呢?
我只想說:使自己內心強大!!!!!!!!!!!!

某人:快去寫作業!
自己:要你煩,我不知道要寫作業?
【請慧眼的你區別於「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的回應】


因為被人催很不爽!


情緒控制的問題。
對催促你的人做出反應,說明你被人控制了,表面看你是顯示出你自我判斷的能力。
其實,你改變了初衷,別人的舉動改變了你的最初判斷。

做決定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我也有同樣的體驗,答主剛剛高三畢業,高三的時候為了緩解壓力,放鬆一下,於是就報了HipHop班跳舞,報的是次卡,就是固定的次數,什麼時候來都可以。開始也覺得不錯,但是他天天都要催你來上課,我的限度就是每周一次課(一個小時)但是天天催你,我變開始不難煩了,以還要上晚自習,作業多為理由,更可氣的是這麼大歲數的舞蹈老師竟然跟孩子似的跟你說扯淡的,把老師打了,把黑板炸了(我一臉呵呵)由於換了手機微信聊天記錄沒了,否則一定原版截圖!現在暑假了,沒什麼事,每天都去一次覺得還比較有興趣,但是本人因為身體原因做了個手術開了一刀,要休息床上靜養,但是這個東西還是老崔你上課,我也服了氣了!以至於我有時間也懶得去上課了!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想法,可能是因為我把課時上完了,還從新續課,好交錢?喝喝我發誓我再也不去了!!

一直再問我好了么,咋?好了之後好去上你的課?我不得不服哥你最6!傷筋動骨一百天,我這開了一刀,剛一個星期你就叫我浪?我看是為了掙錢沒了良心吧!我現在每次看他給我發消息都愁!

補一條今天


因為關注焦點改變了。本來是你和這件事之間的關係。後來變成了你和對方的關係。


人家催人家快樂,那就讓他樂一下


這要看被催者的自我意識的強烈度,以及對自尊心的重視程度,也許他不知道這叫自尊心。當然還有表現出來的對催人者的發自內心的尊敬度,總之就是在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之間的選擇對比度


逆反心理。就比如說有時候我明明幹了一件事情,別人猜到,問我是不是幹了,我就是死不承認。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問題問的好 完全是逆反心理惹的禍 我青春期時覺得我媽說啥都不對

我媽讓我去吃飯 我也會說不吃…


倔強的表現。


你想想看不管有沒有人過問,這事兒是不是你自己應該做的?
結果別人一問,你就立刻被影響了,就要反抗。

聽起來還是不夠強大有木有。

按理說別人問不問,你都有自己的主見,該幹嘛幹嘛才對。

不想寫就算了,非要找個因為被說了才不想些的理由,何必呢~
祝你早日長大,沒作業的日子長著呢。


單純是幼稚吧。至少我身邊成熟的人從不這樣。


推薦閱讀:

如何與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相處?
為什麼平常自己練籃球,球感還不錯,但是不會比賽?
如何通過自學考取心理諮詢師證?
聰明人是否更容易受精神問題困擾?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