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原文作者】斯特拉福戰略預測公司

  【摘 要】巴西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一直屈居於阿根廷之下,無法成為大國。巴西若想成功,必須與地理條件鬥爭,發展海軍。該文也指出,近年來巴西與中國合作緊密,對巴西非常不利。巴西應將市場面向整個世界開放,而不是只給中國機會,因為中國會摧毀巴西企業本就脆弱的競爭力。
  【譯 文】
編者註:本文系斯特拉福公司研究對世界事務影響力較大國家系列專著的第十五篇。


南美洲是一塊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領土位於赤道帶內,北部三分之二領土都位於熱帶。叢林地區是人類開展經濟活動最困難的生態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費繁重代價。那裡土地貧瘠,疾病肆虐。氣候過於潮濕,穀物難以生長。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濘沼不宜建設,亞馬孫河即如此。

  由於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南美洲的經濟政治歷史一直是個棘手問題。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和法屬蓋亞那完全位於熱帶,正因如此,它們面臨經濟政治不穩定問題,雖然委內瑞拉發現石油改善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方向。在整個熱帶地區,幾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線幾十公里的範圍內,而大部分地區的海岸天然就不適合與外部世界產生互動。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離遠,大部分是深水區等。

  不過,這塊大陸上單一的熱帶環境中也有兩個例外的地理特徵。

  第一個是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綿延於大陸西部邊緣,因此一些濱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產生,由於與大陸東部區塊隔開,西部國家得以不受外來干涉自我發展。哥倫比亞共和國和厄瓜多的一部分位於熱帶,部分位於安第斯山,經濟核心區域並不位於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涼爽乾燥的環境發展出經濟中心,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熱帶氣候的困難。往南是貧瘠的山地國家秘魯和玻利維亞。某種程度上來說秘魯的發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實際上是利馬城邦,其他大部分領土除了開採資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維亞是內陸國家,常年受困於高原窮人與半月區(Media Luna)低地富庶農業區的爭鬥中。

  山地與叢林極大地限制了該弧形地帶國家之間——從東北的法屬蓋亞那到西南的玻利維亞以及他們與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礎交通都極端困難;熱帶疾病問題嚴峻;缺乏優良港口;與其他傳統糧食生產區相比,該地區農業既屬勞動密集型又屬資本密集型;氣候濕熱阻礙了傳統穀物生產;山地崎嶇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國家(通常是本地區以外的國家)提供的投資。否則,這些國家連滿足獨特而龐大的基礎設施需求的資金都沒有。結果就是這個廣闊的區域嚴重欠發達,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非常窮。不過有一些國家在環境的正確組合下達到了相對富裕,不過也沒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地區大國——更別提世界大國了。

  南美洲熱帶氣候的第二個例外是南錐體國家的溫帶地理特徵。在這裡,夏季足夠乾燥,傳統穀物能夠成熟,而清涼的時候——尤其是冬季昆蟲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響。與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況不同,南錐體地區綿延著平坦、水量適中的土地。這塊土地分布於阿根廷,還有一小部分分布於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這塊大陸上還剩下一塊位於溫帶南錐體與安第斯山地交會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國家之一。從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飛到秘魯首都利馬的時間比從倫敦飛到莫斯科的時間還要長,從聖地亞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間比從紐約航行至倫敦的時間還要長。所以智利對南錐體的政治活動較少參與。

  山地和叢林佔據著南美洲的絕大部分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南錐體的平原是這塊大陸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設成本,溫帶氣候造就了富饒的農業區。但真正優勢在於該地區的河道結構。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巴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得維的亞(烏拉圭首都)間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與卡車運貨相比,水運成本要節省10到30倍。因此,這些水運體系與陸運體系相比很容易就產生了大量財富。這個水系合起來覆蓋了這塊農業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對農業區意義非凡。像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單位體積價值低——遠途運輸耗資巨大。水運能降低運費,不僅能將糧食作物便捷運送到下游,還能通過海洋運送到世界其它地方。與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羅斯的情況就截然相反。俄羅斯發生饑荒主要原因在於無法將糧食作物高效運至城市,因為俄羅斯通航河流所處位置不當——意味著糧食作物只能通過卡車或火車運送。

  南美大陸最重要的地理情況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過運河和水閘可連成體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網可與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網流域更廣,互相連通,可通海洋。互相連通的河網能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創造出更多的資本,養活更多的人口,極大地增強了建立單一國家政權的可能性。與此相反,北歐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個互相敵視的民族。阿根廷控制著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處於該地區的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處於不利地位。(總體上巴西實力超過阿根廷,但並非在資本創造能力絕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勝。)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領土不位於南錐體地區。相反,巴西850萬平方公裡面積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積的叢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於亞馬孫河流域。儘管那裡有許多開採礦產的機會,但由於基建代價高昂讓人望而卻步。

  亞馬孫流域南部有一個獨特地區叫塞拉多(cerrado),這是一片廣闊的熱帶稀樹草原地區,土壤酸性很高。不過,與叢林地區相比,這裡的濕熱程度有所緩解,所以塞拉多能夠通過強權發展經濟。然而,代價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難——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這片土地還必須經過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變肥沃,付出大量勞力才將其改造得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還有就是距離問題。塞拉多地處內陸,所以往這運送任何補給或往外運送農產品都運費高昂。巴西過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參與這種宏偉工程。

  幸運的是,並非所有的巴西領土都如此難以開發。巴西大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傳統意義的可耕地。儘管這隻占巴西領土的7%,但這片可耕地面積卻相當於得克薩斯州或法國的面積。這部分土地都位於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處內陸,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區只佔了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當於突尼西亞的大小,位於熱帶地區邊緣,一直綿延至溫帶南錐體地區。這部分地區在早期殖民時代就是巴西的傳統定居點,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來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為如此,此處地形幾乎對巴西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理解該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於理解未來幾年巴西發展成大國的動力是什麼——阻礙是什麼。

  這塊巴西核心區有兩大明顯特點。首先,氣候是亞熱帶氣候,所以該地發展遇到的困難小於前面提到的熱帶區。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巴西內部是個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緊鄰大西洋海岸,幾乎巴西的全部東南陸地邊界。從地盾到大西洋地勢驟降,從大西洋遠看,好像銅牆鐵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這堵銅牆鐵壁被稱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區的大多數城市——里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於大峭壁與海洋之間的孤立、平坦的小塊地帶。

  這種孤立地形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建成「規模經濟」。標準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城市圍繞某種核心經濟優勢建立,典型情況是河流通航終點(一定噸位貨輪能最遠到達的內陸地點),或是一個港口,又或是一個其它運輸交叉點。隨後城市可以以此擴展,主要是沿著運輸通道發展,因為運輸通道通往何方,意味著那裡存在更大的經濟機會和低廉的經濟成本。只要沿線土地還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會逐漸合併,相互間共享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和服務。由於協同效應,規模經濟激增,這種大都市會逐漸創造更多資本和技術工人。

  大都市——諸如紐約、洛杉磯、倫敦、巴黎、東京、布宜諾斯艾利斯、伊斯坦布爾和上海——構成了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心。這種「標準」發展模式在全世界被複制。最初的美國模式是美國東海岸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巨大城市帶,主要有巴爾的摩、費城、紐約、哈特福德和普羅維登斯。歐洲的類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國萊茵河谷的許多城市。這兩個例子中,大小城市組合為城市/郊區群,共享資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點是城市擴展依靠的土地。

  這種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區所缺乏的。在整個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沒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對平坦的幾個小塊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著主要城市間無法形成小城市。一個城市無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果,若想連通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後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達另一城市,這種方式極端困難,並且糜費時間和工程。巴西沒有能直接到達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處籌資用於建設這個資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開始就要注入巨資,增加了開發成本。孤立地形並不是能「逐漸擺脫」或「改變」的東西。地形是恆定的,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現代的、低成本城市無法建在懸崖邊上。而且,由於巴西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孤地上,所以這對巴西的發展能力造成了永恆限制。

  迄今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也寥寥無幾,即使地形允許,比南部國家更平坦地區相比建設起來造價更高。由於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條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統。觀察巴西海岸線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雙車道,而沿海城市極小,勉強把能用的小塊土地都湊上。巴西大部分地區仍沒有鐵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聞名,而這些貨物是通過卡車運至港口,這種方式是散裝貨物運輸造價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這個圖片生動說明為什麼大峭壁殘酷地限制了里約熱內盧的發展。由於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種傳統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遵循相似模式。

  聖保羅州是例外,中心是聖保羅市。只有聖保羅有足夠的平坦土地,按標準模式發展,形成規模經濟。聖保羅也是巴西唯一代表著現代的、基礎設施整合式的傳統發展模式的地區。所以這一地區貢獻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儘管該地人口只佔全國五分之一。就在不遠的1950年,聖保羅州的經濟產出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聖保羅並非沿海城市。聖保羅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無法充分發掘聖保羅的潛能。聖保羅坐落在巴西地盾頂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國密西西比河通航終點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儘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緩和了沿海地區亞熱帶氣候的影響,但卻極大增加了連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儘管聖保羅確實是個主要經濟中心,但卻無法與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緊密相聯。

  缺乏規模經濟、地區基礎設施整合困難造成了發展瓶頸。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在巴西港口——於是這成了巴西經濟突破面臨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許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運輸,城市難以整合,港口發展遭到徹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總和遠遠不及美國兩大港新奧爾良和休斯敦總和。

  巴西無法通過沿海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為那裡沒有足夠土地,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而爬上大峭壁發展內陸也面臨新的問題。

  大峭壁頂部的沿海山脈把河流切割開來。距東南沿海的幾十千米的範圍內,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東,最終注入拉普拉塔河網。早期巴西城市嘗試發展內陸腹地,而最終卻發現這些腹地向南與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區聯繫更划算,而不是與東部本國其它地區。對內陸許多地方來說,沿河順流直下,將貨物運至布宜諾斯艾利斯這種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著這些貨物攀上並翻越巴西沿海山脈、再爬下大峭壁到達不連貫的二流巴西港口並非明智之選。同樣,沿著大西洋海岸南下,順著拉普拉塔河上溯,進入巴拉那河,比糜費巨資建立陸地基礎設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內陸嘗試整合,而結果卻削弱了巴西內部聯繫,加強了對南邊鄰國的經濟依賴。

  這些南方鄰國利用了巴西這一弱點,使巴西勉力控制國家完整。美國獨立的情況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機構管理,一起作戰反對殖民地領主。而南美與此經歷不同,南美是不同實體之間的鬆散拼湊,在歷史上的那15年里,為各自的獨立而戰。巴拉圭1811年獲得獨立,阿根廷1818年獨立,巴西1823年獨立。一旦獨立,這個地區的新國家立刻開始了爭奪水路控制權的鬥爭,水路控制權是在南錐體地區成為主導的、綜合的經濟大國的關鍵。由於巴西是該地區最後脫離宗主國控制的國家,所以它在獨立後沒有充分時間鞏固自身,準備獨立後的戰爭,與其它南錐體國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點讓這種鞏固整合難上加難。所以巴西在後來發生的戰爭中表現不佳。

  這些早期戰爭造成的結果是,烏拉圭從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終點的控制權。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現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控制著,而缺乏資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亞熱帶地區。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長,而巴西只靠種植園農業默默無聞超過一個世紀。

  之後兩代人的地區競爭集中於阿根廷與巴拉圭之間,兩國爭奪拉普拉塔河海運系統。1864至1870年的三國同盟戰爭是競爭的白熱化階段,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最終殘忍地打敗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於這場戰爭,巴拉圭國基本被消滅,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口還沒有恢復平衡。巴西折翼,幾乎所有稱得上是對手的國家都被毀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烏拉圭改造成經濟附庸國,利用這個地區的河流體系發展成一個世界經濟大國。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後數十年仍深陷貧困和相對孤立。

  巴西也不統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經濟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連通的影響,地方主義成為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巴西內部不同地區之間聯繫困難,而與外界聯繫卻相對容易,這讓巴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整合變得非常困難。

  由於各州之間、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競爭激烈,地區主義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問題。在20世紀初期,大部分權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納斯吉拉斯州和聖保羅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在這兩個州中交替。這讓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們從國外尋求經濟機遇,傾向於地方認同。在大半個世紀里,「巴西」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民族國家概念。比如,里約熱內盧州和南里奧格蘭德州開始在許多方面如獨立國般行事。這種事態直到最近才發生變化。

巴西的通脹陷阱

  巴西最大的問題是——從殖民地據點建立起直至今天——無法保證可持續的穩定增長。世界其它地方發展經濟也是有通脹傾向的:對耕地、勞動力、交通、資金和資源的需求會導致所有這些投入的價格上漲。在大多數地方,這種增長能一直持續到通脹壓力出現並最終超過增長帶來的任何好處。到那時,由於成本高昂增長難以為繼,經濟開始不景氣。而巴西要承受的壓力是土地、勞動力、交通基建和資本都處於極端匱乏的狀態,以至於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立刻會轉化成通貨膨脹。耕地、交通基建和資金情況已經在研究中,而勞動力問題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慮巴西目前1億9千4百萬的人口。

  勞動力問題是巴西寡頭經濟制度造成的,而寡頭經濟制度也有地緣政治原因。巴西的問題在於資本投入高和資本產出低——這與世界多數經濟中心情況相反。在那些地方,資本分布相對均勻,因此保證了經濟強國的民主化。

  美國當時的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離開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闖蕩,不出一兩年就能向美國和歐洲城市輸出農產品。而巴西明顯不同,單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資金。一個普通市民在那種環境下企圖自己謀條經濟出路顯然不現實,只有帶著存款進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設」巴西。所以那時的美國——後來出現了工業化——是由歐洲鄉下窮人移民過去塑造的,而巴西則是由那些帶著錢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美國小企業文化在獨立前很久就出現了,而巴西企業直到19世紀晚期的移民潮才開始出現。在一個資金稀缺卻急需的地方,寡頭不願與任何人分享自己建設的基礎設施——甚至不願與其他寡頭分享——就不足為奇了。

  並發的問題是巴西早期並沒有完全開發出法國大小的耕地——大面積耕地位於大峭壁另一側內陸地區。熱帶氣候嚴重限制了農業耕種選擇。直到20世紀中期,唯一能種植的農作物還是種植園作物,最初也是最出名的是糖,後來變成了咖啡、柑橘、香蕉和煙草。傳統糧食作物每年只需照料幾周,而這種熱帶作物卻不同,從種植、料理、收割到運輸都需要大量勞力。煙草需要收割、晒乾,糖需要收割、煮、提煉。一片糧田能很快收割完成裝入貨車,而收割、運輸香蕉要花更多時間。

  這些特徵從兩個方面深刻影響著巴西。

  首先,這類種植園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所以像美國那樣的小農就被排除在外了。沒有小農意味著無法形成小城鎮,而小城鎮是教育和工業化的前提。相反,種植園意味著公司鎮(company town)出現,即經濟寡頭催生政治寡頭。不久,政治經濟權力不平衡導致了20世紀巴西軍政府的建立。即使現在,巴西地理更偏好寡頭種植園農業,而非家庭農場。現在美國85%的農場——美國因工廠化農場享有盛名——面積小於等於500英畝,而70%的巴西農場面積大於等於500英畝。

  時間並沒有緩解這種情況,反而加強了這種趨勢。在20世紀後半葉,巴西啟動了大規模農業多樣化計劃,其中包括在內陸開發大面積土地,一部分在塞拉多,一部分遠在玻利維亞邊界的內陸。除了其它農產品,有的新土地適合種植玉米和大豆,種植此類作物通常所需資金不多。而塞拉多在發展農業之前就需要大量投入,而且距巴西常年過度使用的港口超過1000千米。在此處複製別處的發展和基礎設施需要高昂代價,最終加強了巴西農業體系的寡頭性質,以至於巴西那時產生的「新」農場平均相當於「老」農場六倍大小。


  第二,種植園農業需要非技術勞動力,這種情況延續至今。與新大陸(北美)殖民地情況不同——新大陸殖民地交通便利、資本容易積累,產生了城市化、教育制度和分工——巴西依靠的是農奴。巴西1888年才**奴隸制,是整個西半球最晚的國家。

  缺乏技術工人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中產階級規模小,國內消費不及其它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結果是,巴西有一小部分是地主精英,絕大部分是窮人。2011年,超過四分之一的巴西人在巴西貧民窟勉強糊口。根據基尼係數,即社會學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標,巴西連續幾十年被評為世界大國中最不平等的國家。

  總體說來,巴西在增長的每個階段都面臨著通脹障礙。開始經營需要資金,然而資金不足且主要掌握在特權階層。運輸貨物需要基礎設施,然而基礎設施稀缺、無法滿足需求、價格不菲且通常掌握在特權階層手中。若是擴大資金或基建需求,會導致相關花費更多投入更多。擴大經營需要技術工人,由於技術型勞動力儲備不足,僱傭技術工人會導致工資投入增加。而且巴西城市間至今無法連通,阻礙了所有發展,因此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在巴西,增長引發通脹的程度遠甚世界其它地方——這會毀掉經濟增長。

  所以,巴西幾百年來都是增長低於平均水平而通脹高於平均水平,因此與多數其它發展中國家相比,工業都欠發達。即使不考慮寡頭偏好,任何有意義的基礎設施工程都必須有能力在國外盈利,所以可建設的工程就縮小為農業和礦業(所有商品都是美元計價)。

  正因如此,巴西除了生產和提煉諸如糖和鐵礦石一類的初級產品外別無選擇。這些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不僅會加強寡頭體制,而且也會導致經濟產出扭曲。2010年,至少70%的巴西出口都是美元計價的,按價值計算其中45%是初級產品。這也許能讓巴西(美元計價)勉強保本,但卻無助於改善基礎設施、勞動力、不平等和通脹等長期面臨的問題。

  因此巴西至今仍未成為世界大國就不足為奇了。若想發展經濟必然產生通脹,無異於自殺。不幸的是技術工人儲備和資本市場都無法滿足需求,而寡頭為保護既得利益不想改變現狀。即使採取措施嘗試擺脫這些陷阱最終卻穩固了這一體制。除此之外,巴西近年來取得的經濟發展主要是由於商品價格上漲,以及為獲取這些商品外國資本對巴西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並非因為巴西自己做了什麼。

  但這並不意味著巴西是個失敗國家,也不是說巴西未來註定像過去一樣失敗。這說明的是巴西若想成為大國,必須要改變。實際上現在有兩個情況已經變化了:阿根廷,以及巴西人對自己國家的看法。

現代阿根廷的衰落

  阿根廷擁有成為世界大國所需的一切條件。土地平坦氣候溫和,河流通航且相互貫通,與主要競爭對手有一定緩衝距離,充足的自然資源能保證大國崛起。確實,在獨立後的一個世紀里,阿根廷迎接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首先是打敗巴西,然後是巴拉圭,然後躋身世界最富國家排行。站在阿根廷的陰影下巴西人自然產生出一種謙卑和消極傾向,不願挑戰富庶、充滿活力的南方鄰國。

  三國同盟戰爭之後,阿根廷經歷了歷史上著名的繁榮期。大批歐洲移民加入,拉普拉塔遍地機會,大量資本在這裡被創造和消化。在所有拉美國家中,阿根廷是唯一一個產生龐大中產階級的國家。但是阿根廷有兩個弱點,所以大概從1930年後,阿根廷開始走下坡路了。

  首先與英語美洲不同的是,阿根廷土地並沒有廣泛分配給個人所有。阿根廷與拉美其它國家一樣,起初形成的是地主寡頭體制,大多數人在經濟上依賴一小撮富有精英。成功發動的勞工騷動推翻了這種專制制度,民粹主義庇隆政權建立。

  通過對底層和中產階級的政治動員,庇隆主義的遺產是獨裁的加強。在這種體制下,領導人權威毋庸置疑,對整個國家制度具有絕對影響力,在這樣的領導人的控制下,權力得以鞏固。其它機構權力遠小於總統,結果就是,在一段時間裡阿根廷的決策高度依賴掌權的個人。連續幾十年來,政策傾向滿足民粹主義需求,而非常規政策,於是阿根廷在接近一世紀的時間裡出現了緩慢不規則的衰退。

  第二,阿根廷與世界其它國家距離遠極大影響了阿根廷人的觀念。阿根廷隱蔽在大西洋一端,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國家之一。巴西和巴拉圭的地區威脅被控制後,能威脅阿根廷的最近的國家就是1萬2千千米之外的英國了。如美國一樣,這樣的遠距離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文化孤立和國民儲蓄。(沒必要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軍。)

  但是美國與阿根廷的情況又有本質區別。美國與潛在競爭對手距離要近7000千米,時不時受到提醒,他們實際並非孤立的。諸如1814年英國火燒華盛頓、南北戰爭期間英國不願遵守聯邦封鎖、1941年轟炸珍珠港,以及最近發生的911事件,毫無疑問都對美國人的心智造成了很大影響。這些事件告誡美國人不要自滿,鞭策他們對世界存在的「意外事件」過度反應。美國人隨即採取了一系列行為重塑自己。這個過程對美國和世界都造成了大量破壞,但卻保證了美國人的適應能力。

  阿根廷與世界事務距離很遠,意味著這塊地理天堂沒有受到入侵,因此也沒有經歷遭入侵後的復興過程。三國同盟戰爭已經是140年前的事了。福克蘭群島(被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是阿根廷嘗試與外部世界互動的一個著名案例。布宜諾斯艾利斯發動了一場與遠方的超級軍事強國——英國——的戰爭,而結果是政治和軍事上的慘敗,這不僅摧毀了阿根廷常備軍隊,還導致了軍政府的衰落和倒台。儘管福克蘭群島戰爭對阿根廷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卻沒有為阿根廷繁榮的根本因素帶來挑戰,於是阿根廷也就沒有出現持續的改革和自我完善。結果,阿根廷忽略了幾十年來積攢的國家問題。

  近期的變化加強了這一趨勢。2001至2002年的經濟危機使一個新的民粹政府上台,該政府宣布債務違約,使得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必再支付債息。然而,阿根廷並沒有抓住這個計劃調整經濟政治制度,發揮地理優勢,改良經濟政治基礎,相反,國家把省下的錢用在大規模補貼以顯示自己的民粹特徵上。政策帶來了高增長,但也付出了高昂代價,國家資本儲備被掏空,基礎產業——從養牛業、到小麥種植業到發電業——都開始萎縮,經濟扭曲。高稅率、大規模補貼導致的高消費以及物價管制嚴重削弱了企業主和農場主等。補貼政策也問題重重,補貼政策導致政府只能不斷增加支出,滿足人民索求的恩惠,這在民粹主義政治下成為民眾的權利。結果是,阿根廷只在南美洲發揮著有限影響,而在南美大陸以外毫無影響力。

  儘管這樣,阿根廷仍是南美唯一發展道路清晰的國家。它仍控制拉普拉塔河網,仍控制南半球最好的農場潘帕斯草原。阿根廷沒搞清楚的是如何利用它優厚的地緣條件。只要情況一直這樣——只要這個南錐體中的天生大國繼續衰落——其它國家就有一線崛起希望。所以我們可以繼續講巴西。
現代巴西的成就

  巴西面臨的問題有很多,但是本質上就可以歸結為兩個問題:巴西的地緣條件與自己作對,經濟陷入通脹陷阱。巴西人已經花了幾十年時間來嘗試解決這兩個問題,最終他們上一代人取得了顯著進展。

  巴西與地理條件的角力

  如前所述,巴西沿海核心區要想發展面臨各種無法克服的困難。而巴西在內陸開發了廣泛的耕地,那裡更平坦,氣候溫和,地形條件基本單一——難點在於如何把大峭壁東側的沿海地區與內陸聯繫起來,而不傷及國家政權。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巴西人發展策略一直相對明確:向內陸耕地區發展基礎設施,一千米一千米地艱苦勞作。與通脹和交通瓶頸限制巴西沿海核心區發展不同,這部分能開墾的領土部分克服了這一問題。儘管由於鼓勵對阿根廷的經濟聯繫,早期的內陸擴展確實削弱了中央權威,但這種擴展是自食其力做到的,而且還發展出了規模經濟,內陸成為巴西巨大的經濟引擎。儘管巴西仍沒有脫離拉普拉塔河流域交通網,但巴西幅員遼闊,足夠發展獨立的經濟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把巴西內陸與沿海聯繫起來就不再是一個經濟災難,而是一個經濟難題。

  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連鎖因素共同鞏固了內陸的發展成果:阿根廷更加萎靡降低了拉普拉塔河網的吸引力。

  巴西最終清理出足夠的內陸土地,因此便於運輸的傳統穀物開始大批量生產,使得巴西農產品運輸的單位體積價值有所增加,某種程度上又緩解了運輸問題。

  巴西向內陸的擴展一直進行到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邊界,在小做試探之後,巴西開始穿過國境線將基礎設施與資金帶到邊境三國的農業土地上,三國最終整合入更廣泛的巴西經濟體。阿根廷基本沒做抵抗。阿根廷一點點喪失了對這三國的影響力,到2011年這三個國家已經成為巴西實際的經濟附庸國。

  外國投資商發現巴西內陸充滿商機,願意大筆投資承包巴西內部發展項目,也承包了巴西同化近鄰三國的工程項目。

  令人驚奇的是,對內陸的開發為巴西政治自由化提供了基礎。寡頭經濟體制的問題之一就是政治會變得跟財富一樣集中。然而巴西在開發土地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人工貿易線路——公路——使得一些巴西人能夠獨自經營(儘管這比河流效率低)。現在巴西大約260萬個土地所有者擁有5至100英畝的農場(再小一點只能自給自足,再大一點就屬於資本密集的工業化農場了)。這260萬個家庭經濟獨立——因而也政治獨立。在其它地方,這些人就叫中產階級。儘管環境代價高昂,但若沒有這個新興的土地所有者階級,巴西民主的基礎會相當不穩定。

  向內陸擴展並沒有解決沿海的瓶頸問題,但其綜合效力確實讓巴西的發展變得容易許多。不過,向內陸擴展最重要的意義應該在於它使巴西不再只是地理概念了。內陸重要性逐漸增強——1960巴西首都遷往內陸城市巴西利亞是最好的標誌——改善了國家對沿海城市的傾斜。內陸人第一次把自己視作巴西人,隨著這種身分認同逐漸加強,政府最終獲得了足夠的莊嚴和尊重,開始解決國家面臨的其它重大問題。

  通脹

  不論採取哪種經濟策略,巴西都無法發展出自主決定、高速增長與低通脹率的神奇組合。巴西至多能達成兩項。20世紀的很長時間裡,巴西政府更傾向於保增長,以克制社會動蕩並為政府籌集資源,即使代價是通脹也在所不惜。由於通脹會對窮人造成更大傷害,所以寡頭與其他人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2006年以來,全球商品價格上漲,巴西經濟得以迅速增長,但造成這些商品價格上漲的因素完全不由巴西掌控。與其它波動周期一樣,現在的商品價格上漲情況總會結束,那時將再次引發巴西的經濟混亂,巴西人對此太熟悉了。

  當然除非巴西政府對此做出改變——它已經這麼做了。

  現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加上上世紀90年代一系列政府出台的政策,被稱為「雷亞爾計劃」(以巴西貨幣雷亞爾命名)。這個計劃的本質就是放棄巴西以往不惜任何代價保增長的傳統策略,轉而追求不惜任何代價控通脹的策略。整個經濟的零售業都不再有補貼,認為消費會引發通脹。貸款——不管是政府、私人、國內還是國外——都受到極大限制,認為巴西體制無法做到既不通脹又有增長。政府支出和赤字性支出都被大幅削減,認為應當盡量減少所有形式的刺激政策以避免通脹。

  實踐過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被多數經濟學家形容為正統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包括極低的政府債務,極有限的政府行為以及完全資本化、管理嚴格、保守的銀行。這些限制通脹的政策保證了經濟的高度穩定。年通脹率從2000%驟降為個位數。但是這些成果付出了代價:1980至2005年間,巴西從世界經濟增長最快、通脹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變成通脹率最低增速最慢(如果不規範地說)的國家之一。

  但雷亞爾計劃並不是正統(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經濟正統源於這樣一種信念,即通過控制貸款、有限政府和低通脹是最大化增長的政策工具。正統政策是手段,而非目的。雷亞爾計劃剛好相反,高增長是敵人,因為高增長能導致惡性通脹導致經濟、政治和社會不穩定。因此,控制貸款、有限政府和低通脹是雷亞爾計劃的目標,而非手段。這種區別非常重要,值得再重複一遍:雷亞爾計劃的敵人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不是目標。

  結果是,巴西人的想法與現實並無太大差別,是巴西政府想做的事與國際市場認為的有很大差別。全世界的投資商都認為雷亞爾計劃目標就是手段——他們認為這個目標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外國投資商都投資支持巴西和雷亞爾計劃。巴西的對內投資達到空前規模,巴西央行2011年外商直接投資計劃吸收資金高達600億美元。

  而這些投資卻與雷亞爾計劃的目標衝突:引進了外國貸款,但政府想要控制貸款;給銀行過度撥款,而政府想要嚴格管理銀行;鼓勵政府支出卻被政府視為危險動作。因為國外的低息貸款,巴西人也許覺得更富了,但對政府來說,環境卻越來越惡劣,威脅到雷亞爾計劃維持的來之不易的穩定。本文撰稿之時巴西的年通脹率小幅上升至6%,6%正是政府能接受的底線。

  雷亞爾計劃的真正成果在於保證了經濟穩定,最重要的是控制力。巴西的地理和社會問題讓人望而生畏,如果不能首先控制當地宏觀經濟力量,不管哪個政府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從這點來說,雷亞爾計劃完成了初衷。儘管通脹沒有完全解決,但也受到了抑制——這給了政府空間,去解決國家面臨的其它種種問題。

  與內陸擴展計劃一樣,雷亞爾計劃的成功改變了巴西人對自己國家的看法。當通脹讓窮人的儲蓄極度縮水,毀掉幾千萬窮人的生計時,人們對中央政府的信心微乎其微。雷亞爾計劃雖然沒有帶來高增長或更多財富,但卻保證了物價穩定——於是人們可以為自己的未來打下有限根基。一年又一年,儲蓄保值。購買力穩定。本來這些是發達國家基本的經濟政策,人們認為理所應當,但對這一代巴西人來說卻不熟悉——巴西人將此歸功於中央政府。

  正如內陸擴展計劃讓巴西所有的州都在巴西的事業中擁有既得政治利益,雷亞爾計劃讓巴西所有的州在中央政府中擁有了既得經濟利益。並不是說雷亞爾計劃消除了巴西通脹問題的結構性和地緣條件原因——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這讓巴西人知道,他們的國家能夠經濟穩定,他們的政府能夠為巴西整體的利益努力,而不是哪個州出總統就為哪個州服務。

巴西的地緣政治任務

  地緣政治任務是一個國家為了安全和發展所必須追求的寬泛、戰略性目標。這與意識形態道路無關,是由特定國家的地理和其鄰國的地理情況決定。地緣政治任務通常都是嵌套的:第二個任務倚仗第一個任務,第三個任務倚仗第二個任務,凡此種種。然而巴西情況卻並非如此。

  由於巴西處於十分困難的地緣條件下,它本身就是一個貧弱國家,缺乏資源和制度能力影響周邊地區。它前三個地緣政治任務就反映了這一點。所以,完成任務的順序主要是由巴西近鄰的綜合作用決定的——這些因素多數都是巴西無法操控的——而不是通過巴西利亞的決策就能完成。所以巴西只能推動完成任務,因為環境並不在其掌控中。

  任務一:保護沿海

  巴西南部沿海地區分布著這個國家的核心領土。然而,海岸崎嶇險峻、孤地之間無法貫通,這意味著若是將沿海地區通過基礎設施連通,巴西就失去了保護屏障。保護核心區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打消潛在侵略大國的入侵念頭。若沒有這樣一支海軍,巴西就會成為一群支離破碎的城邦(很可能彼此敵視)集合。若沒有這樣一支海軍,巴西的出口也只能完全聽憑其它海洋大國的支配。

  但巴西資金匱乏,無力打造這樣一支海軍。因此歷史上,巴西利亞往往尋求與大西洋的霸主結盟,不管它是誰,以此來抑制強於自己的傳統大國阿根廷。在19世紀上半葉,巴西與英國交好。但隨著巴西熱情接受美國的門羅宣言,對第一個任務的需求變得更強烈了。在西半球所有國家中,巴西基本是唯一一個歡迎美國這項新殖民政策的國家,把歐洲排除在西半球外,這主要是因為巴西沒能力單獨抵禦歐洲大國。

  即使在今天,巴西海軍也沒能力在巴西核心區外海岸線可靠巡邏。因此,巴西與美國保持或者緊密的——若非嚴格友好的——關係,以保證美國不會把巴西視作隱憂,或視作美國對付其它潛在威脅的障礙。

  任務二:有選擇地向內陸擴展

  發展(或採購)一支海軍是保護巴西核心區的一個方式。另一個方式就是把核心區擴展至內陸新區,那裡沒有暴露在敵對海軍面前。巴西在這方面面臨幾個問題。沿海孤地不夠大,無法獨立產生規模經濟,而向內陸擴展需要花費大量資源,而這正是巴西沒有的。所以巴西的內陸擴展進行得猶豫、緩慢、零碎,通常在政府、寡頭和外國資本的不和諧推動下進行。這個擴展計劃的明確目標是國家南部亞熱帶、溫帶地區,而不是北邊熱帶地區。

  然而,這些新土地離海岸越遠,就越容易與南邊資金充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整合到一起。諷刺的是,為了達到戰略目標改善經濟條件,巴西要冒險讓自己與鄰國完全整合,而這卻傷害了核心區的利益。

  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現在巴西內陸地區經濟和人口規模小,自然傾向於阿根廷的勢力範圍。但是隨著經濟和人口規模的增長,最終影響力會達到臨界點,這就是即將說到的第三個任務。


  任務三:向拉普拉塔河流域擴展

  解決方式是增加巴西對南部的影響力,這樣那個地區最終會聽從巴西的經濟政治決策。正如前兩個任務一樣,這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見成效。巴西也是直到上一代人才開始創造出足夠資本,得以進軍阿根廷與巴西間的緩衝國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巴西對玻利維亞能源和農業進行了大量投資。玻利維亞的大部分糧食產品都出口巴西或通過巴西出口世界。天然氣目前是玻利維亞收入的主要來源,也被巴西國有能源公司巴西石油直接管理。在巴拉圭有大量的巴西移民,巴西也是巴拉圭最大的經濟投資商——尤其在電力方面,因為這兩國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巴西(及阿根廷)提供的資金為烏拉圭的金融業注入活力,現在,在巴西出生的烏拉圭公民擁有著大部分烏拉圭的農場。

  下一個該考慮的問題就是——也正是普遍不喜歡對抗的巴西人正頭疼的問題——掌握經濟權力後政治權力並未與之相匹配。這時候巴西人碰到了奇怪的文化上的障礙:不喜歡對抗深植於巴西人的靈魂中。即使在今天,巴西經濟持續增長,阿根廷仍在勉力掙扎,巴西政界卻普遍認為,巴西需要致力於謀求與阿根廷的平衡,甚至將智利拉入該地區的三足鼎立之勢中(而智利人本身想撇清與南錐體的關係,更不想捲入阿根廷-巴西間的勢力均衡中)。

  實際上,巴西對位於緩衝帶這三個國家已經實現了支配——烏拉圭、玻利維亞、巴拉圭基本就是巴西的經濟附庸國——但是由於巴西過去一直實行消極的對外政策,所以這些國家毫不避諱朝巴西利亞索取更多好處。烏拉圭對巴西貨物徵收不合理費用。巴拉圭最近將伊泰普水電站的發電電價抬高為原來的三倍,而這個水電站是巴西唯一、最大的電力來源,而巴拉圭還從巴西和南方共同市場獲取慣常金融援助。玻利維亞政府經常對抗半月區的土地所有者,而這群人都是完全融入巴西經濟的,玻利維亞還厚顏表示自己要把巴西擁有的能源資產收歸國有。如果巴西想保持自己的成果,那麼巴西必須在未來某個時刻實施一項策略,將自己對緩衝國的控制形式化。就是說,除了其它方面,巴西還要學會不那麼隨和。

  同時一場意義重大——有可能十分激烈——的競爭若隱若現。巴西至少要控制拉普拉塔河北岸才能真正安全。這就需要巴西進一步滲透巴拉圭並實際控制烏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的特定地區。如果巴西做到這一點,那麼巴西內陸地區就能直達世界上資本最充足的地區之一。巴西已有的資本創造能力加上這部分地區產生的資本創造能力,會讓巴西立刻變成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

  但若做不到這一點巴西就不會變成大國。若不控制那部分地區,不管阿根廷變得多積弱,南錐體地區都將保持勢力均衡狀態。只要阿根廷具備獨立國家的功能,它就很可能會成為巴西的直接威脅,限制巴西創造資本的能力,與區域外的大國建立聯盟以限制巴西崛起。


  任務四:挑戰大西洋霸主

  若巴西成功鞏固了自己對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控制,那情況會發生很大變化。到那時,巴西將不再是一個脆弱的、以孤地為核心、發展面臨嚴重挑戰的國家。相反,巴西將會控制這片大陸的大部分領土,擁有大面積易開發的耕地。那時巴西將成為該地區的海洋霸主,不再因其它地區海洋大國而畏縮。一旦發生這種轉變,巴西將不再把該地區外的海洋大國視作保護自己免受阿根廷威脅的朋友,而將視作限制自己崛起的敵人。

  很明顯,這項任務要拖到幾十年後了。因為巴西的海軍遠比人口只相當於其三分之一的國家要小,而且巴西離控制拉普拉塔河流域還差得很遠。在這些問題解決以前,巴西除了與大西洋的任一主宰國家聯盟別無他法。若不這樣,巴西的出口及整體經濟政治連貫性將受到極大影響。

  當代挑戰:逃離陷阱

  當代巴西面臨著三大連鎖問題,可能對它好不容易獲得的經濟穩定造成結構性威脅:貨幣被高估,南方共同市場,中國。

  關於貨幣,投資者對巴西最近的穩定和假設的增長預期很樂觀,因此外部資金大量投入。這導致永遠處於臨界的通脹擔憂更複雜了,除此之外,這些資金對巴西貨幣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影響,那就是導致雷亞爾在過去兩年升值了50%,2003年以來翻了一番。

  對巴西大宗農礦產品出口來說——都是以美元結算的——這並無明顯影響,但對巴西的工業品出口來說,貨幣升值能帶來災難性後果。由於巴西的基礎設施不健全,而國家又資金匱乏,所以巴西能生產的高附加值產品很有限,只有這種工業才能發展出像德國和日本那樣的高產值、低運輸成本的經濟。相反,巴西佔主導的是中低附加值工業品,這種產品的競爭力嚴重依賴價格。貨幣升值50%基本上毀掉了巴西通過保護措施建立起的工業優勢。唯一從貨幣升值等變化獲益的巴西公司是那些以美元定價的高技術公司,尤其是石油公司巴西石油(Petrobras)和航空公司巴西航空(Embraer)——然而根據國際標準,這些都不能代表龐大的巴西經濟結構。

  其次,巴西嚴重受制於高度扭曲、危害嚴重的貿易網,即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試回想,寡頭政治長期主宰巴西經濟,控制著國家大部分稀缺資本,享受經濟和政治特權。與其它多數貿易協定——都是政府代表公司協商而定——不一樣的是,巴西的寡頭政治背景意味著,南方共同市場是寡頭代表巴西政府商定的。

  過程的反常徹底改變了結果。正常的貿易協定是清除貿易障礙,讓所有相關國的公司彼此競爭。而南方共同市場卻是為自己攔截所有經濟機會,大規模消除外來競爭。於是,巴西的工業部門是與外部競爭隔絕的——甚至與南方共同市場的多數國家隔絕。再加上貨幣增值50%,巴西的工業基礎成為世界上最沒競爭力的之一。

第三,巴西讓最有能力摧毀保護傘下的巴西工業基礎的國家來參與競爭:中國。在過去這十年里,巴西政府為了緩解本國的運輸瓶頸,吸收了中國投資。渴求巴西資源的中國人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這種基礎設施建設的代價是允許中國公司進入巴西市場,這種准入——包括中國的投資——都在破壞巴西的經濟系統。


  這兩個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不同的。中國的經濟是建立在超寬鬆的資金投入基礎上的,以此最大化就業和產出,不顧利潤和通脹的影響——而這與雷亞爾計劃完全相反。這種做法不僅對中國自己的經濟體系存在大量負面影響,也造成了大量受補貼的中國商品出口巴西。

  中國在三方面把巴西拉入陷阱。第一,是在市場份額上與巴西的直接競爭。人民幣元實際上是與美元掛鉤的,所以在國內市場上,巴西商品與中國商品相比越來越失去競爭力(這還沒有考慮中國商品是受補貼的,無論出於何種目的)。第二,中國通過南方共同市場的成員國家將商品運往巴西,對巴西構成了非直接的競爭——這已經引發巴西抬高非關稅壁壘,以懲罰南方共同市場成員國,抵抗中國競爭。第三,中國也是推高了雷亞爾貨幣價值的國際投資商中的一員。中國每往巴西大宗商品生產投入一美元,雷亞爾價值就會抬高一點,而中國商品的優勢就會增加一點。

  與這些趨勢作鬥爭需要聰明和迅速的決策以及極大的政治勇氣。比如,解散南方共同市場,採取自由市場政策,讓巴西市場對全球競爭開放。這種做法短期會毀掉巴西低效的工業基礎,當然也會對就業造成打擊,所以會遭到寡頭和強大的工會組織的反對。但是如果巴西不強迫自己到更大的競技場上競爭,工業就無法突破目前這種發育不良的水平,而且削弱寡頭本應該是一世紀以前就完成的任務。如果貨幣繼續升值、與中國繼續保持這種自我削弱式關係,再過兩年,巴西近幾十年來奮力打拚的一切成果都會蕩然無存。

  巴西現任總統迪爾瑪?羅塞夫並不是一個富有魅力的人,他是個嚴肅實際的技術官僚,要尊敬要成果,考慮到巴西當代所面臨的挑戰,這樣一個人執政是有好處的。朝著自由市場方向的改革想取得成功就要對巴西的標準運行程序進行殘酷、迅速的改革——這些改革無疑會遇到嚴重的政治風險。另一種選擇就是繼續採取保護主義、防禦主義政策,放任巴西被國際力量影響,而不是發展自己,讓巴西去影響世界。這也算是一條路。不過別忘了,巴西選擇這條路的後果是南方共同市場和與中國的關係損害了巴西,直接原因是這個政策而不是巴西地緣條件產生的問題。

  我們並不是要輕視巴西迄今取得的成就。改造土地、改善通脹、建立一系列經濟部門,這些都贏得了國際稱讚,並非小有所成。但是基礎設施不足、僵化的寡頭政治、技術工人缺乏、阿根廷問題的隱約浮現,這些都將繼續決定巴西的地位。這種地位的維持主要不控制在巴西政府手裡。大宗商品價格由南美大陸外來決定影響著經濟。生產這些商品主要依靠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依賴的是外國融資。即使是巴西對南邊國家的主導主要也是由於阿根廷沒做好而巴西做好造成的。

  巴西若想成為本地區外的一個重要大國,必須要列出一個需要解決的內部和地區性問題的長單子。這些包括——且不限於——超越寡頭經濟體制,保證阿根廷不再威脅自己,將自己對邊界三國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的主導地位形式化。做到這些並不容易,但如果巴西人不想再接受別人設計的環境,而想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就必須這樣做,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南美洲是一塊非常美麗的土地,每次從空中將他與撒哈拉沙漠比較,都能感到自然對這塊土地是多麼的慷慨。他可能是地球上最偏僻的一個大洲(不包括南極洲的話....),這不利於他參與全球博弈,但這也使南美洲成為較為安全的地方。


而誕生自葡屬殖民地的巴西則繼承了南美洲的東側,擁有亞馬遜流域和巴西高原這兩個龐大的板塊,坐擁全球第五大陸地國土面積(約855萬平方公里),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兩億多的人口,巴西本應有望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

但印象中,想到巴西,似乎很少有作為強國的存在感,反而首先想到滿山坡的小房房:

以及與小房房比鄰而居的豪宅們,這種現象在巴西現代化的沿海城市相當普遍,這令我團對巴西的國力基礎深表懷疑。在一番比較觀察之後,我團發現:巴西的地緣與資源優勢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優越,雖然現代巴西已經在長久努力下彌補了劣勢,但一些長期的不利條件依然限制著他的發展。

如果我們觀察燈光圖,會發現經濟發達地區與氣候帶的關係,寒帶和熱帶地區由於農業條件惡劣,都不利於培育大規模人口和經濟活動(爪哇島、中南半島三角洲屬於特例)。而南半球的溫帶陸地是如此之少,完全無法與北半球相比,雖然如此,仍可發現幾塊沃土——南非、澳洲東南部、南美洲南部(又稱為南錐體),這其中南錐體的條件最佳,這裡也成為了南美洲的核心地帶。

世界燈光圖與熱帶範圍

另,雨林雨水充沛,雨水淋溶作用強烈,土壤吸收的養分很難大量保留下來,而土壤中的養分又被迅速吸收到植物體內,所以熱帶雨林土壤是非常貧瘠的,加上沒有乾濕季的分別、疾病肆虐、河堤泥濘,以至熱帶雨林並不適合發展農業。相比於種糧食,雨林可能更適合這種動物:

一隻幼年體三趾樹懶

而我們可愛的南美洲大部分都處在熱帶(不一定是熱帶氣候,如安第斯山區),而巴西僅僅南部的一小塊處在亞熱帶,南回歸線緊靠聖保羅,巴西的主要城市和港口也扎堆集中在東南沿海。


熱帶地區的糧食困境令巴西的廣大國土(占國土三分之一的亞馬遜)難以投入農業生產,而其他的南美熱帶國家也有同樣困境,如糧食生產始終不穩定的委內瑞拉。

熱帶範圍與南美洲、巴西重要城市分布

如果巴西能較好的利用亞馬遜流域之外的國土,其資源基礎還是相當遼闊的。但這時新的問題又擺在眼前,巴西沒有通向東南沿海出海口的大河(有一條,但是出海口在阿根廷手裡)。


巴西高原被拉普拉塔河和聖佛朗西斯科河從中間分隔,但這兩條河分別流向西南和東北,卻沒有流向東南沿海的巴西核心港口們!

這是由於一塊大西洋地盾的存在,大西洋地盾在巴西高原的東部,在沿海地帶的拉高海拔,這不僅阻礙了河流流向東南,而且其沿海形成的銅牆鐵壁也阻礙了港口的發展。

所謂銅牆鐵壁,就是這樣。如果你要從港口把貨物運到高地上,再運到內地,成本相當高(反過來,內地到港口也是)。與其如此,還不如從拉普拉塔河進入更划算,但是拉普拉塔的入海口在阿根廷人手裡(布宜諾斯艾利斯即位於此),這表明了地理基礎發揮的重要作用,控制河流入海口是控制整個流域的關鍵。

由於巴西內陸的河流大都從其他方向流出,而狹窄的東南沿海平原通過河流所能控制的資源就相當少了,同時,沿海的眾多短促小流域也使得各城市之間的獨立性加強,這更不利於對內地的控制。


巴西的核心地帶,竟是如此狹小的一塊地,不禁讓我團想起了突尼西亞....

巴西主要城市的小流域

巴西第一大城市聖保羅並不沿海,他的出海口是臨近的桑托斯港,但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高差,這無疑增加了兩城之間的運費,且桑托斯港所在的低地過於狹小也限制了港口的發展。

雖然其間的盤山路遠沒有中國雲南誇張,但是你能想像上海要通過山路將貨物運至外高橋么....

聖保羅與桑托斯港之間的公路鐵路

而本次奧運會的主辦城市裡約熱內盧也是在一塊狹窄的沿海平原上(其間還不乏小山丘),城市本身的擴張和經濟腹地都受到了限制。而沿海城市之間的交通(如聖保羅和里約之間),是走海路呢?還是上山下山走陸路呢?

里約熱內盧(地形圖、衛星圖)

但是想去看望一下上帝還要盤山盤上去,這地形真是相當不好走....

如果既不能有效利用亞馬遜,又不能將沿海核心區與廣闊內地建立起緊密的經濟聯繫,是不是巴西就沒救了?當然不是,巴西既可以修補自己的地緣劣勢,也可以嘗試根本改變這一劣勢。

巴西如何克服自己的地緣劣勢

前者意味著巴西要投入巨資來克服國內的交通障礙,並加速開發內地資源,巴西人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

開墾更多的森林

而後者意味著和阿根廷爭奪拉普拉塔河流域,這條河是如此重要,他是南美流域面積最大的在熱帶之外的可通航河流,這裡最利於積累資本和發展產業鏈,甚至支撐起曾經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我們可以稱其為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長江。這一流域上的四個國家(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為了控制這條河,在歷史上可沒少發生衝突。

拉普拉塔河四國

其中就包括一次著名的三國同盟戰爭,戰爭異常慘烈,巴拉圭在戰爭中幾近被滅國,關於南美洲主導權的爭奪戰,歡迎大家觀看我團下期內容!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目前來說是不能,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說,巴西的問題非常多。

1,地理條件的限制。巴西北部是熱帶雨林,南部是亞熱帶內陸腹地,而整個安第斯山脈的存在,使得南美的地理條件變得十分妖孽,使得除了聖保羅州以外,巴西幾乎找不到一塊同時滿足氣候適宜人口聚集,廣泛平原適用於大城市建設的地理區域,而聖保羅的問題就在於他恰恰不靠海,離南部河岸區又有明顯的距離。而且沒有真正意義上能夠形成大港或者說形成如深圳,上海般同時具備天然良港條件和優良腹地的超級城市條件。而大部分港口城市裡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於大峭壁與海洋之間的孤立、平坦的小塊地帶。
而後發國家最可能形成的後發優勢就是全國資源整合下的規模經濟,而事實上,巴西由於港口區域問題嚴重,大量亞馬遜河流域的土地不好開發,安第斯谷地是傳統農產區,但是從西部到東部的跨線交通非常麻煩。所以造成以下結果:
(1)唯一能夠承載規模經濟的聖保羅州,由於附近沒有如同天津一般的同時具備內陸腹地和優良港口,還可以作為人口集中區的傳統副中心,於是整個聖保羅州的產業經濟是很容易陷入瓶頸的。
(2)國境內無法進行很好的交通整合,中國的公路建設和鐵路建設所帶來的人口遷移,和沿岸城市的交通紅利,以及投資紅利是有目共睹的,甚至說長期而言中國的交通系統的展開由於東部大平原和中原地區的廣袤,以及傳統人口聚集,同時帶來了投資紅利和基礎設施整合,以及城市經濟發展,而且還帶來了消費市場的整合。而巴西根本沒辦法做這件事情,整個北部叢林地貌開展交通整合根本不現實,而由於巴西城市由於地理條件「孤立化」嚴重,互相之間的交通整合成本極高,幾乎都是虧本買賣。以至於,規模經濟的橋頭堡產業--運輸業至今都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以至於無法形成較好的規模經濟。

2,而第一點還誕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巴西現代區域經濟被吐槽成「現代種植園經濟」,為何呢?那就是寡頭經濟模式下,每一個城市大概有幾個支柱產業,但是無法進行全國市場的整合,而大部分資本集中產業都是本地的公共服務,房地產等等,由於消費市場被打散,大部分城市就成了種植園一樣進行自產自銷的產業配給和資本自循環的怪異場面。於是,本地資本聚集的行業,包括獨佔的公共服務和運輸業等等,都屬於規模龐大,但是品級低下的範疇。


3,由於第二點衍生,巴西的資本投入較高,但是產出效率較低,巴西的產業方面,農業想要取得發展就需要向內陸地區進行大規模開發,而工業依然以初級產品為主,而整個經濟增長就來自於消費市場本身的價格上漲,以及資本對於以上提到的產業之投入,但這是在宏觀數據方面,事實上,這些產業的運營水平慘不忍睹。而這種發展方式,加上處於美元體系造成的高估值中,很容易就發生通脹,而傳統意義上的巴西政府又喜歡為保證穩增長而給行業做補貼。

4,沒有地區內的本土市場,巴西的中低端工業品在國際市場毫無競爭力可言,唯一能夠依賴的是一個作為本地區主導國,建立南美的共同市場,來做初期的工業品積累。但是阿根廷等國在左派經濟過後轉向新自由主義,拆分原有國有資本公司,並且開放外資市場和自由經濟之後,至今還在中等收入陷阱裡面掙扎,內部官僚系統龐大而低效,城市系統擴張過快以至於城市內部的規模經濟都是用於消化人口的低品級服務業。消費市場能力極度低下,以至於巴西對傳統的拉美國家進行工業品輸出都做不到,其次就本地區貿易的條件而言,運輸業也是一大問題,巴西能夠依靠的地理條件只能是南方地區的廣袤河流水網,而巴西似乎在內陸開發政策上沒有意識到這麼一塊區域。


以上為金融狗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嗯,又找到了我可以答的題了。國際金融最後一個presentation做的就是這個。
先說結論:不能
而我這麼說的理由,只有一個:地理條件不好。(其它的任何經濟,文化,政治原因都是紙老虎)
首先,我們來看看巴西的地形圖:

(圖來源於網路)
我主觀的把巴西分為三個部分來討論,西北部的亞馬遜區域,南部的巴西高原,以及東部的沿海地區。

1.亞馬遜流域
水資源豐富,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豐富,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在這裡建造經濟區太TM難了……為什麼?因為,水!
我們忽略掉國際上大批環保人士呼籲保護亞馬遜森林的輿論壓力不說,各種客觀條件嚴重限制著這一片區域的發展。
你要建樓房,要挖地基。挖著挖著,出水了。
你要建公路,要鋪路。全都是鋪在爛泥上的。
你要建鐵路,要設鐵軌。那要穿過無數的水域。
如果你玩過minecraft,那麼回憶一下在沼澤鋪路的感覺吧,那麼回憶一下挖開石頭一股清澈的水流湧出的感覺吧……這就是人生,試著體會,試著忍住眼淚……

2.巴西高原
坦率來說,巴西高原不高,我國的青藏高原,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去了,我們中國人民還不是各種談笑風生。
但是,如果要發展經濟,那一千多米的海拔,就幾乎是致命的了
我們先來看兩張圖:

圖來源於網路。
這是中國的地形圖。中國最發達的區域,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海拔都超不過500米。

圖來源於網路。
這個美國的地形圖。美國最發達的地區……簡單說就是東海岸和西海岸,海拔也沒有超過500米。

同時,巴西高原區域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靠內陸。舉個悲傷的例子:我大江西發展了這麼多年,你們知道我們的痛苦么……

說句題外話,巴西的許多礦產資源都是出於這個區域的。高原地形使得開採這些礦產的難度和成本都增大了不少,而巴西的出口很大一部分都依靠著這些礦產,這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發兩個圖你們感受一下。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3.沿海地區
好了,到了最關鍵的沿海地區了。說句老實話,這個地區存在發展成經濟區的機會的。事實上,巴西大部分重要城市都位於這條大西洋沿海帶上面。離巴西高原也不算太遠,很多礦物的運輸費用也相對較低。看起來一切都還不錯~
如果要說問題的話,那就只有……

太TM窄了啊!!!
真的太TM窄了啊!!!
美國西海岸和你一樣窄,可是別人有個丁日形狀的平原啊!!!矽谷就在這裡啊!!!!別人有大片的土地養猿啊!!!

圖片來自網路。

然後……
TM巴西一抬頭越過大西洋就是非洲啊!!!是廣袤的草原和發情的動物啊!!!你要生產狗骨頭賣給獅子嗎魂淡?!!


最後……

圖片來自網路。

巴西君千古……
結尾照例求贊。

圖片來自網路。

後記,本人沒有去過巴西,本篇回復是基於國際金融課程一個presentation做的調查。所以難免有主觀成分。如果有去過巴西的童鞋,對於巴西的區域經濟學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請不吝賜教~

--------------------------------------------------------------------------------------------------------------------------------------------
4月19日更新

我以為,討論一個問題,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據。所謂理,就是邏輯。有邏輯的話,才能算是講道理;所謂據,就是數據。有數據作支持,才能使人信服。

基於以上想法,我認為,答主@布魯斯史(不知為何我無法@到這位答主,不知誰能幫我弄一下?感謝~)的答案,是錯誤的。

以下逐條反駁。

1.答主布魯斯史認為:「地形上,巴西北部的亞馬遜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是國際社會共同保護的地球生態系統,而且其生態價值是遠遠超過人為開發帶來的價值的。東南部的巴西高原平均海拔一千多米,相當於我國黃土高原的海拔,這樣的海拔高度正好是適宜人類居住的,不會像亞馬遜平原那麼多降雨,而且使得處於熱帶的巴西涼爽了許多。」

那麼讓我們查一查百度。詞條「人口分布」里寫道:
「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今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佔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佔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鏈接在此處:人口分布_百度百科

全球1000米以上海拔居住人口不到10%,從何談起「這樣的海拔高度正好是適宜人類居住的」?

你的說法,不成立。

2.答主布魯斯史認為:「交通上,巴西的陸上運輸就是汽車,只在里約熱內盧有很小一段火車。飛機是最常的運輸方式。而這主要是經濟成本的影響而不是地理環境決定的。因為巴西國內的人口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中,這些城市沿線的運輸要求很小,而且人口遷移總量小的多,而且巴西國土太大,無論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巴西都沒有發展鐵路的需要,由此也造成了巴西內陸資源運輸的瓶頸。」

答主犯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他認為交通運輸,就是運輸人,所以才會說出「巴西都沒有發展鐵路的需要」這種話。

很抱歉,你這點錯的實在是太離譜了,這也是我寫這些文字反駁你的主要原因。因為交通運輸的重點,在於貨運而不是運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2010年以及2011年中國交通運輸統計年鑒里的數據,鏈接如下。

鏈接: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資料庫

你的說法,不成立。


3.答主布魯斯史認為:「資源上,巴西的氣候條件絕佳,因此農業資源極大豐富,水稻,大豆以及各種經濟作物產量巨大,廣袤的土地上還特別適合養殖牲畜,因此巴西的國菜,豆子米飯,成為了巴西人民最最喜聞樂見的食物。以至於巴西國家足球隊去年訪華的時候都是自己帶著大米豆子牛肉和廚師過來自己做的,就是因為吃別的吃不慣。」

關於這點,我沒有查到巴西的氣候條件是不是適宜種植。但是我查到了另一個重要的東西:各國的可耕種面積。以下為數據。
Brazil:Land use:
arable land: 8.45%
permanent crops: 0.83%
other: 90.72% (2011)

USA:Land use:
arable land: 16.29%
permanent crops: 0.26%
other: 83.44% (2011)

China:Land use:
arable land: 11.62%
permanent crops: 1.53%
other: 86.84% (2011)

Japan:Land use:
arable land: 11.26%
permanent crops: 0.81%
other: 87.93% (2011)

India:Land use:
arable land: 47.87%(同志們,這個數據我看驚了啊,我想帶兵去列印度了啊哇哈哈)
permanent crops: 3.74%
other: 48.39% (2011)

8.45%的可耕種面積……你身在熱帶,氣候適宜又如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罷了。

鏈接:The World Factbook
(這個網站對各國的數據統計很齊全,強力推薦給有興趣或者要做presentation的朋友~)

你的說法,不成立。

從答主布魯斯史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去過巴西的。我個人非常感謝你能夠提供詳細的、第一手的巴西資料,這些資料能為我們展示巴西生活的一角。但是很可惜,你的資料也只是巴西生活的一角而已。 請下次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多用客觀數據,少拿經歷說事。畢竟,人類是容易被自己情感和主觀臆斷左右的生物。祝好,謝謝。


超級無敵地圖炮一回:熱帶出不了超級大國。


除非全世界除了巴西以外的國家領導人都跟晉惠帝一樣昏庸,不然沒戲。

首先,巴西製造業根本沒亮點,雖然很多人對於「超級大國需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標準不以為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龐大的工業和製造業可以保證國內收入、國民就業和國防自主、高科技項目自主研發。從這個角度講,巴西欠缺很多。

然後我們可以看一看農業。農業是社會的基石,發達國家沒有一個是農業崩潰、農業僱工吃不上飯的,不然早崩潰了。美國機械化農業非常高科技,產出水平也不錯,這也得益於美國的地形。從科技、資金和政策方面,巴西要追趕美國農業估計很困難了。

而地理上,巴西很倒霉。巴西主要的平原都是熱帶雨林。這種區域一旦砍伐,土壤肥力會迅速被豐沛的雨水沖走,難以長久經營。而且大面積砍伐熱帶雨林本來就對環境傷害巨大。

人口稠密地區都在沿海,稍微往內陸看就都是山地和低矮的高原。從地理上,巴西很不適合一個大國。

個人覺得,還是等哪一年南美國家組成一個邦聯進而統一為一個國家的時候才會有戲吧。當然啦,巴西和南美國家有一個別的大洲不具備的優點———幾乎沒綠綠。要是等綠綠摧毀了五常,那麼巴西有可能雄起。畢竟綠綠的特點就是異教徒殺完了就內部分裂為兩派繼續殺。


唉,天天超級大國。
說實話,超級強國從來都不等同於超級大國,近現代歷史上真正的超級大國只有美蘇兩個,不列顛帝國雖然冠絕全球,但並非那種全無匹敵,領袖群倫的全球性力量,至少歐洲當時就有好些個能扛住它的,只能算一個頂級強國,此時把歐洲各大國稱為列強是最準確的。
但是,維繫美蘇兩超的世界格局早就崩潰了,這個格局叫做意識形態陣營,這才是從超級強國到超級大國最關鍵的東西,只有它才能真正在世界範圍內實現楚河漢界。換言之,兩超的誕生本身就是在兩次大戰的廢墟上,靠意識形態上的終極對峙才產生的,只有有了敵人,才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承受美蘇爭霸這樣代價逆天的大爭霸,這種意識形態對峙從二戰開始已經初見端倪,到了美蘇爭霸上升到頂點,隨著蘇聯的崩潰和世界範圍的普遍資本主義化而終結。此後所謂超級大國真的還會存在嗎,這是值得懷疑的。
歐盟最高歌猛進的時候,一直走到了歐洲憲法,一個超級大國彷彿唾手可得了,然後呢,故事急轉直下,靠一個大歐洲的夢想,根本維繫不住一個新的超級大國,雖然今天無法斷言說歐盟會失敗,但至少和過去二十年那種樂觀相比,歐盟沒有那麼好使,大一統沒有那麼好使。八十年代的《Yes,Minister》里談到歐盟的一個笑話,歐盟想要規定英國人對香腸的定義,但英國人憑什麼要吃布魯塞爾定義出來的香腸呢,哪怕英國香腸糟糕透頂。今天的社會遠比50年代兩超誕生的時候複雜而多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每一樣都拒絕只彙集在一桿旗子下面。
美國也一樣,不得不承認,今天的美國雖然依然強大,但已經不再是70年代冷戰高潮時代的美國,也不是90年代完全獨霸時代的美國了。美國之後的新美國真的會存在嗎,值得懷疑,至少現在名單上的候選人雖然自己摩拳擦掌,但第一時代變了,自由世界或社會主義陣營不會存在,第二,誰今天能負擔得起美蘇一般的大爭霸,恐怕誰也不能。一個中東難民就幾乎鬧翻了一個歐洲,今天的世界前所未有的發達,也前所未有的脆弱。地區霸權,沒問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頭國家,也沒問題,但是超級大國?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今天真的會誕生下一個超級大國嗎,世界已經被市場高度整合起來了,經濟全球化,文化平均化並不是一句空話,在這個背景下,超級大國真的是一個必然會產生的東西嗎,鐵幕其實只不過是所謂分久必合式的歷史幻夢了吧。


先說結論。巴西絕對有潛力能成為前十國家之一。但是超過德、英、法、日這些很難做到。
完全不想貶低巴西,只是有各種事情都讓我覺得巴西發展不起來啊。

看看巴西這一百年的歷史。。。起碼得看看基本經濟GDP數據吧。巴西的GDP忽漲忽跌,波來波去,也不是最近才有的事。一直都這樣!

1)在二戰中、二戰剛結束的那個世界,巴西已經算十強之一(正好第十)。比西班牙、澳洲還有各種歐洲國家都大一些。比加拿大、義大利還差一點,但是已經很厲害。當時正好全世界都打起來了,巴西坐在旁邊觀虎鬥,又迅速增人口,已經很厲害了。說不定比剛慘敗的德國和日本還強一些。跟歐洲的人均收入差距才兩倍不到三倍。單憑人口,總體量已經能超過歐洲許多小國。

2)50、60年代就亂了套。和巴西當時一些革命政治有關吧。世界很多國家都重新超過了巴西。隔壁拉丁美洲圈子的阿根廷和墨西哥都有反超。還有歐洲的西班牙、荷蘭、等。連瑞典都有一段時間超過了巴西進入前十。瑞典人口比巴西少15-20倍呢。巴西走了下坡路。

3)70、80年代的巴西復興了。回到前十。甚至超過了當年的中國和印度。拉丁美洲也都在這個時代很旺盛,發展很快。雖然日本也正在復興而且更快速,但是亞洲四小虎和中國什麼的才剛開始發展。這時巴西就成了世界第七左右,達到史上最高峰。那時候好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拉丁美洲的發展策略和政策是世界最好的榜樣之一。又感覺拉丁美洲相當民主,前途無窮等等。

4)後來90年代,巴西以及整個拉丁美洲的發展開始崩潰了。印象較深的就是巴西所主張的「計算機工業投資」。也許害怕日本韓國什麼的,巴西政府突然認為需要高一些高新科技才對。他們為了保護計算機行業,就各種借錢補助當地計算機軟體硬體公司。最後導致自己產的電腦電子產品比進口的便宜多了,也還能用。但是實際上完全跟不上世界科技水平。最後巴西這行業整體失敗,根本競爭不了歐美亞。其他行業我不了解,但是應該能把這件事做為例子吧。反正在這十年內,中國、印度也都搶回來了之前的地位。西班牙、加拿大、澳洲、也都類似。還有全新的韓國也超過了巴西。論總GDP,單獨一個台灣地區都快要超過巴西了。亞洲發展策略更適合。所以南美又走了下坡路。

5)00年代呢,巴西又崛起了一次,回到前十。總體量又跑到加拿大、西班牙、澳洲、韓國前面了。好折騰啊。另外也超過了俄羅斯。發展得比歐洲國家更快。到底什麼原因呢?說實話,當時政治又穩定下來了,不像以前那麼亂一直換政府,又確實比較主張國際合作等等。各種世界化開放化讓國家回復正常節奏。

6)然而,最近這幾年怎麼又亂了一次?政治倒底變得多麼複雜,下面討論吧。匯率和膨脹等問題讓巴西GDP飛來飛去,讓誰都看不懂。誰都猜不準明年的巴西會是跌是漲。一會兒第七,一會兒地十五。暈。這是怎麼回事呢?完全不是那一堆其它國家的問題,而是巴西本來太跳躍了太複雜了。長期這樣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真的會很煩人!至少巴西人會覺得很煩吧!

---

不是說巴西沒發展。其實一直都有在發展。從七十年前的$300人均GDP發展到今天的$8000,也不容易。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漲了20倍。只是發展速度不如其他國家穩定。英國在同時從$800人均漲到接近$50,000。中國從不到$100發展到$8000。韓國也從不到$100到$30,000多吧。相比這一大堆穩定發展的大多數國家,巴西好像真的有些緩慢。即使巴西有三次發展很快速很厲害的時期,也有三次發展超級慢的時期。

作為兩億多人口(世界第五),面積800萬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五)的國家來說,它以後能做到頂尖強國之一也很有可能。這都是表面上的。其實大的印尼;我估計長期以後能超過巴西。為什麼?因為印尼人口更大,也有三四十年的穩定發展。現在經濟體量才巴西的一半,但是這麼持續下去,印尼不用十年就能超過巴西的。印尼正好處在東亞(中國)和南亞(印度)和澳洲之間;說實話非常有潛力。人均什麼的已經跟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有一拼,相當不落後,但是人口比這些國家加起來還大。

不說印尼。世界上還有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非洲的奈及利亞、衣索比亞等國不久能超過巴西人口。他們看似面積小,但是最近幾年經濟總GDP已經超過了很多傳統歐洲小國。奈及利亞已經達到$500 billion,真的不小,過幾年也能超過荷蘭澳洲成為前十。因為人口很大。這些地方的人口漲得都很快,真的很有可能在二十年內超過巴西。

巴西怎麼辦呢?雖然人口已經是德英法人口的總和數,但是平均的人均收入只有西歐的八分之一左右。現在人均也不如中國。除非它快速追上歐洲的人均,真的很難。人口漲速也跟英法等西歐國家差不多,有時間限制。現在看來,巴西真的很難成為超級大國了。說白了,巴西已經進入了中產階級trap了。就是說人均達到了世界中等水平,但是一直難以拉近與歐美國家的那種差距。七八十年歷史為證,人均一直停留在歐洲的三分之一以下,甚至差距越來越大;這種距離肯定難以拉近。

倒底怎麼逃掉trap呢?個人感覺是文化問題。社會貧富差太大,比歐洲大多多了,無法解決。巴西老百姓又不愛花錢,一直囤錢。說個更新鮮的原因,那就是巴西沒有什麼大品牌大公司。巴西最多的是自然資源;什麼金屬之類的;然後這些東西長期屬於國際大公司。最大的三家資源控制者也就是英國、荷蘭、澳洲的三大公司。這個現實很坑爹,又不是核心問題。世界500強沒有任何一家巴西公司。世界2000強也才有十幾個。看了還一個品牌都不認識。細想,還真想不出巴西任何名牌。但是重點還是巴西沒科技,不代表任何科技先鋒。多少歐洲小國,亞洲小國都有那麼一個領域是自己所稱霸的?然後巴西與整個拉丁美洲一個科技優勢都沒有。

(討論到這裡,我目前為止看過一部巴西產電影-City of God。讓我流了不少眼淚。不明白為什麼巴西還解決不了那麼多重大社會問題。貧富差距如此嚴重,跟歐洲差距好大。我只能生氣巴西政府的不夠之處)

說了這麼多,還是把GDP等數據再拿出來說一番吧。巴西雖然漲漲跌跌,總是個二等經濟。從來沒超過美英德法日,還有義大利。還有歐洲第五第六,俄羅斯與西班牙,他現在都不一定能超越。如果說巴西成為超級大國之類的,那最起碼它得超過歐洲這六個面積小國。現在還很早。

中國和印度(也許還有日本)都能遲早超過歐洲各個單獨國家,因為他們有心理和文化方面的優勢。人均收入什麼的越發接近歐洲。巴西有嗎?並不否認巴西長期超過英法德意的可能性,目前沒任何數據讓我看得出來這趨勢何在。中國印度人口也完爆巴西,又發展得更穩定更快,哪有機會讓巴西變成超級大國?就算巴西終於超過了英德法日,也還根本不如美中印。

重點還是放在巴西能否超過英德法吧。我感覺三十年還蠻有可能的,只要巴西不再次政治崩潰。目前只有這些國家的三分之一,還得走很遠的路。如果真要成為超級大國,肯定需要超過英德法的總和,但是這可能性實在太低了。目前只有美國和中國能做到這個地步,成為超級大國。將來,印度也能做到,概率已經相當低。讓巴西去實現?開玩笑吧。

(俄羅斯就不說了。人口只有英國的兩倍。80後,GDP 不如英國,現在差距更大,只有英國的不到一半。更別說歐洲其它國家。巴西都更有希望超過俄國。如果讓我預測一下,假設世界各國邊界不變;那俄羅斯和巴西和印尼也能慢慢追上英國。印度不用十年也超過了英國。但是這些國家的體量仍然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以下;誰敢當超級大國?大概只有美國、中國、印度或者歐盟能做到)

---

說了會提到巴西政治。那還是簡單介紹一下吧。巴西到底有多亂?估計是所有民主國家中最亂的一個吧。大家喜歡噴義大利逗逼政治,但是義大利跟巴西真的不在一個水平了。義大利只是個別領導人比較誇張;而巴西是整個政府。

達到什麼程度了?巴西現在的女總統就是明顯貪污。只要問一下巴西人就知道有多麼明顯了。不僅是她,整個政府高級領導30多人都有被指責被告。巴西今年一直在進行對這些人的徹底調查。各個都貪污。不僅是高級領導,議員內的小地區議員都有60多名正在被告狀態。去年,女總統上電視說「不要擔心這些,這都是小問題,正在處理」。有人會信嗎?有人真的相信她而不擔心?

這些問題哪裡來的?因為這一大堆貪污的最大來源就是巴西最大的公司Petrobras(國企石油公司)。這公司明明給各種政客錢,老百姓都不爽了。而且很多錢是來自國外的。然後這個女總統去辯護這些人。。。好吧。。。可是她之前工作就是Petrobras的總裁。腐敗到這種程度難道還沒人懷疑嗎?她倒底怎麼上台的都已經有上千萬個疑問聲音。

然後她做什麼,她下令讓任何國家律師別告她。結果這些律師自己就聯盟起來搞政府搞她本人。這種反抗還是很有道理的。她實在解決不了,就邀請前任總統來參加政府裡面處理這些事。但是這一位也是Petrobras等貪污最大受益者之一!去年還買了好幾百萬美元的豪宅。總統工資才幾萬美元他怎麼買得起?然後他加入政府就可以跟現任女總統佔在同一個平台打壓那些人。目前,巴西政府領導還想說各種特權,不能坐牢等等。誰還不覺得有陰謀?

仔細看看巴西人是怎麼惡搞這些事情的,就知道巴西政治亂成狗了。他們這一堆人即使不民主,又沒任何控制民眾的辦法;巴西還會發展嗎?用腦子去想,這些政客的下場又不怎麼樣,沒救的。老百姓和反抗派花那麼多力氣去解決問題,也一樣阻礙了發展節奏。

巴西領導人不是一般的過分。大家都明明知道這幾十個人已經貪污了十億美元。他們巴西國內人也很清楚。英國一個議員貪污幾千英鎊都能成大新聞,根本沒人會想像幾個億這種超級貪污規模。巴西人他們肯定要受不了這個數額。英國人都受不了看到這些,難道巴西老百姓那麼窮還受得了?

現在中國和歐美網路習慣性地批判諷刺希拉里,也都很有道理。但是其實想一想巴西這些事比美國嚴重了多少?再想想巴西普通人比普通美國人窮五六倍,貧富差更嚴重。他們會接受那樣的領導嗎?巴西正在進入第五次政治經濟混亂時期,它的崛起還要等很久很久的。

---

這些巴西內部的事情需要時間解決。很反對一部分網友過度批評巴西,也很反對一部分人去說巴西很強大。他們現在處於很混亂的時期。巴西國內這麼多幾大矛盾,很多人看不到。自己也感覺很可惜很煩。希望巴西人能離開這個嚴重貪污中產陷阱的框架,走向現代。他們如果努力選出一些好的領導人,應該用不了多久就超過了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變成世界第四五經濟體。畢竟人口總量在那。

但是變成超級大國什麼的,不太現實。


如何把國家搞得像巴西一樣失敗?

How to make country a failure?


首先,福利一定要高。


巴西的養老金佔了GDP的12%,且退休年齡很低,只有55歲。拜託,巴西人這麼好的體質,卻老想提早退休享受生活,只能說被慣壞了。是被誰慣壞的?這個可能真要怪大自然。巴西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嚴重依賴農產品和礦石產品。


巴西的鐵礦石、鋼鐵、牛肉、咖啡、橙汁、糖等產品的出口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石油生產也增長很快,2015年巴西日產量達到400萬桶,甚至有專家將巴西稱為「下一個沙特」。


國家有了錢,人民就想過好日子,當然就得發福利嘍。 其實,賣資源有了錢,也可以有多種花法,可以投資基礎設施,也可以購買國外技術。要想搞垮一個國家,上面的事情都不能做,必須把錢都浪費在福利上。


中國的低福利保障一直被人詬病。動不動就有人拿羅斯福的那句名言來忽悠人:人民要有言論和表達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口號喊起來很硬氣,可是背後沒有實現路徑:到底誰來付成本,來使你免於匱乏?


在中國的網路世界,互聯網義和團,以及公知和憤青,經常用各種人間慘劇,來證明中國的低福利的悲劇,確實最能勾起公眾的眼淚和同情。如果現在有什麼黨派可以真的參加大選的話,祭出福利的大旗幾乎保證可以當選,那中國的拉美化可能也就指日可待了。


紙牌屋裡最讓人震撼的一幕,是Francis面對電視的那句競選名言:「You are entitled nothing。你什麼也不能理所當然的得到!」沒錯,要收穫必須耕耘,凡事必有代價,這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打破了這個經濟規律,搞各種「白左」的愛心泛濫,有人劫富濟貧,沒人創造財富,中國可以分分鐘變成失敗國家。搞垮一個國家經濟最好的方式,就是高福利。


一定要搞民粹主義。


為什麼有錢了就一定要搞高福利?原因就在於民粹主義。它是拉美國家的大毒瘤,軍事政變,衰退;阿根廷竟然成了世界上唯一的從發達國家變回到發展中國家的奇葩選手,都與民粹主義有關。


回顧百年歷史,拉美國家經常處於兩種狀態,要麼就軍事政變搞獨裁然後經濟騰飛;然後就是民選政府上台,搞民粹主義高稅收高福利,最終搞砸經濟,國家永遠在這兩極之間搖擺。


啥叫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就是經濟發展了,國家有錢了,平民就利用選舉搞民粹主義,搞「打土豪分田地」,最後逼走了商業和企業家,最後搞到民不聊生,再重新呼喚一個獨裁者重啟。


不要談什麼多少多少美元的大關,只要開啟了民粹主義,再高的人均GDP也經不起折騰。歐洲已經發達上百年了,近些年民粹主義抬頭,福利降不下來,照樣陷入停滯。總結起來,搞亂一個國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搞民粹。


一定要去工業化。


給大家安利一個詞,叫做「荷蘭病」。說的是20世紀50年代,荷蘭發現了大量天然氣之後,過起了賣資源的日子,開始去工業化。結果導致投資不足,工業衰退,對外貨幣升值,對內通貨膨脹,最終導致經濟危機。大家看好了,這可是荷蘭,市場經濟先驅,也得過這種病。


巴西更是「荷蘭病」的忠實繼承者:在工業體系還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去工業化,其製造業被中國、印度、越南、土耳其等遠遠甩在了後面。光靠服務業自娛自樂,是無法與世界進行交易和協作的,當製造業衰退,大宗資源需求減退,巴西只能也陷入危機。


中國目前最牛依然是中國製造。別看現在互聯網企業熱火朝天,有了中國製造,才有了百萬淘寶商家,京東天貓電商。沒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能力,哪裡來的商品做交易?中國最有價值的還是製造業能力。華為和大疆,以及深圳這種把idea迅速搬上生產線的能力,才是中國最難替代的競爭力。


如果要長遠地損害中國經濟,那就鼓勵全民搞金融、搞房地產、搞互聯網模式創新好了。實體經濟全不要,中國經濟就順利的開啟了下跌通道。


一定不要投資基礎設施。


你想要更多的福利、更慷慨的政府,同時還要更低的稅收。但你要知道天底下是沒有免費的午餐。然而,這種好事還真就被巴西人攤上了,咱有好氣候,咱有好資源啊,靠賣資源也能過上好日子。但其實,資源這個東西,賣久了也就變成資源詛咒,這就相當於妓女的活法,如果躺著就能掙錢,誰特么彎腰撅屁股的幹活呢?


巴西人最不喜歡投資的就是基礎設施,沒有高鐵,公路也一塌糊塗,然後把所有的錢都用來搞福利。


中國人是最喜歡投資基礎設施的,也飽受國人詬病。可是和巴西等國家比起來,效率再低的基礎設施投資,也砸出了八橫八縱的高鐵,也砸出了高速公路立交橋。


一定不能開放搞自由貿易。


近年來,巴西對全球化一直採取抵制態度,這基於拉美對美國歐洲的傳統不信任,也基於對自己國家工業體系的不自信。認為一旦開放,就什麼都是外國的了。巴西的開放進程在1994年後基本停滯,工業品平均進口關稅仍停留在14%左右,行政和稅收負擔沉重。


巴西與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只存在具體商品協定,而沒有建立自由貿易協定。為啥?因為咱家都是大宗商品啊,和主要買家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就單個品類談好就好了,賺賺貿易順差。進口?就不用配合了。


中國早年也干過這樣的事情,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但和老美談WTO時主動權在人家手中,做了大量的讓步,這才有了中國經濟深入融入到世界經濟鏈條中。如今在美國大選中,中國問題都不當作外交問題來談,而是內政問題,因為中國對應的問題是美國的就業、市場、技術競爭。


融入世界經濟的好處,不僅是貿易的順差逆差,而是你的勞動力可以參與社會分工,在全球化的產業中獲得學習的機會。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高福利、民粹主義、去工業化、別投資、貿易保護,只要做到了以上這五點,咱就能順利搞垮中國經濟,勝利走向拉美國家吃吃福利唱唱歌,踢踢足球泡泡妞的幸福生活。然後看著物價飛漲,看著滿街的失業人口,看著資本外逃,然後默默打開電視機,看看奧運,看歲月靜好。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

「相信凱撒」(inCaesarwetrust)

不談城市談樓市都是耍流氓


巴西沒可能,應該這麼說,除了中國,印度,歐盟,其他都沒可能,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他強就強在他人均GDP跟西北歐差不多,但人口排世界第三,地理大小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美國人口完全可以繼續往前沖,永遠都不會變成日本,日本衰弱沒別的原因,他地理不能繼續承載人口。

想成為超級大國,人口,土地,水源,農業,工業,政治,軍事,旅遊業,文化影響力,金融業,IT業等等缺一不可,全面發展才行。人口最起碼得超過美國成為第三,你得有土地承載人口,你得有可耕地面積發展農業,你得有水源發展工業和核電站,而巴西的熱帶雨林,高原地理,亞馬遜流域就限制了農業,人口,工業,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判了巴西超級大國的死刑,這樣只剩下中國,印度和歐盟有這個潛力,沒有第四個有潛力。

但目前的歐盟絕對不可能。

地理,人口。

人均GDP。

這是2015年的數據,今日的英國已經不是歐盟成員國了,目前的歐盟人口四億出頭,人均GDP兩萬多,看著很不錯對吧,但美國15年人均GDP多少?57220,跟美國差太遠,即使目前的歐盟徹底變成歐盟國,在經濟上他也完全達不到美國這種超級大國的地位。

2015年的人均GDP,德國41219,法國36248,義大利29847,西班牙25832,波蘭12495,這些都算是歐盟的主體國家,但依舊跟美國沒法比,加上其他拖後腿的國家,歐盟的人均GDP會一直往下掉,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的地位目前的歐盟動搖不了。只要歐盟沒有做到語言,文字統一這種地步,絕對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必須有強勢的大政府來推動歐盟的統一,不這樣的話,他絕對不會像美國那樣有凝聚力,幫助弱勢種族進步,也不會像中國一樣心甘情願的支援落後地區,因為你國家,語言,文化,價值觀不同,你就是會有怨言,所以英國脫歐了,在種族問題上美國做的非常好,我舉個例子。

《美國隊長3》中的對話,不用想我們都知道,美國監獄就是黑人城,黑人在英特爾工作的比例很低,但美國人能用好萊塢給全球人洗腦,黑種人看了會覺得很舒服,可能有黑人看了之後就發奮學習,至少樹立了一個榜樣,白種人看了也會減少種族歧視,也比如《瘋狂動物城》里成年人能看懂的種族隱喻,結局是大和諧美好結局,美國主旋律,這種好萊塢商業片都會慢慢促進種族和諧,而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絕對做不到這種程度,理念做不到這種程度,最基礎的電影業也根本拍不出來這種品質的電影,當然,目前的中國的種族理念也做不到,但目前中國不需要像歐盟,僅僅中國本土的土地,人口就已經足夠成為超級大國了。

以及,歐盟的語言太多了,美國開會不可能白人說英語,拉美裔說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華裔說中文,墨西哥裔說墨西哥話,中國也不可能藏語,維吾爾語,普通話一起開會,在二十一世紀,不僅弱勢文化會慢慢消亡,弱勢文字,語言都會以驚人的速度消亡,就像現在一樣,基本只有英語,漢語,日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這幾種語言有影響力,像那種只有百萬,千萬出頭的語言,都會慢慢消亡。德媒:多種歐洲語言瀕臨消亡,想要真正的成立歐盟,不一定要消除所有弱勢語言,但每個歐洲人都要會一種相同的語言,比如都會德語或者法語,弱勢語言自我滅亡。

在更遠的未來,只會有兩種語言有影響力,英語和中文,從網路上我們就能看出來了,英語有QUORA,中文有知乎,沒第三種語言的網站能達到知乎.QUORA的高度,比如維基百科的詞條,如果一個丹麥人找資料的話,他絕對不會用丹麥語,而是會用英文,因為丹麥人均GDP再高,網路人口比例再高,也只有五百萬人口,編不了那麼多詞條。

藍色英語,黃色中文,這只是2011年的數據,再過二十年,三十年,互聯網上的語言可能只有英語和中文有影響,中文國家和英文國家只需要學一門外語,其他國家得學兩門,英語和中文,我沒有說中文能達到超過英文的地步,英語當然是範圍最大的世界語言,但基本沒可能有第三種語言能跟英文和中文較量,印度語有可能吧,不過印度人都用的英文。


成為超級大國地理不重要,經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國家的國民有沒有一顆我們要成為大國的心。這顆心美國有,日本有,德國有,法國有,俄國有,英國有,中國尤其甚之。
印度有一半,巴西沒有,澳大利亞沒有,加拿大沒有。
--------------------------------------------------------------------------------------------------------------------------------------------
舉個栗子,看看中國幾千年的書籍就知道什麼是大國心態了,全篇就是三個點:

  1. 我最牛逼了
  2. 我很謙虛
  3. 如何牛逼或稱為牛逼的國家指南手冊

樓上們有很多人回答的非常精彩,我從宏觀上補充幾點

首先來看巴西能夠成為潛在超級大國的優勢:
1、擁有非常大的面積--851.5萬平方公里和比較多的人口--約2億,並有希望在將來趕上美國,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也就是說,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國家,這非常棒,因為美國、蘇聯、中國都是這樣的國家。擁有和巴西一樣的國土條件的非超國家只有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而後兩者人口都非常少。
2、當前已經擁有一定的經濟體量,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也就是說,有相當的經濟基礎
3、身處在一個相對弱勢的大陸,鄰國都遠弱於自身,且邊界矛盾較少,因此崛起的地緣成本較低
4、擁有大量的較高素質或潛在高素質人口,超過一半的人口都是白人
5、作為西方文明圈的國家,國際上不孤獨,擁有寬鬆的發展環境,阻力較少

上述優勢種第一條是巴西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性優勢,也是超級大國的「門襤「

再來看看巴西的劣勢:
1、相比於美國和中國,2億人口還是太少了,按現在的通脹水平巴西的人均GDP必須達到5萬美元,經濟體量才能達到和中國現在差不多的水準,從來沒有一個稍微大一點的經濟體能做到這一點。
2、相比於曾經出現過的超級大國,巴西是一個熱帶、亞熱帶國家,從來沒有一個中型以上的熱帶國家能成為發達國家,這幾乎成為一個定律,所有的熱帶亞熱帶的發達地區,規模都比較小,而且其國民都是歷史上從溫帶地區遷移而來。
3、如樓上們所說,巴西的地理條件太差了,各個城市和城市群被高原分割成一個個孤立的點,交通不便,也缺乏能承載大量人口的平原地帶。
4、巴西的人口構成是:一半的拉丁白人和一半的有色人種,有色人種主要是印歐混血人、黑人、黑白混血人,其人口平均素質很低,而且潛力比較小,社會分化問題會一直存在,且低素質人群的比例在可以展望的時間裡會持續增加,
5、不像美國、蘇聯、中國,巴西沒有一個能支持其成功並走出國門的價值體系和發展方式。這就類似於修真小說里的」證道「一樣,每一個超級大國都有其」證道「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由其本身開創、能夠支持其發展為超級大國,並走向世界影響很多其他國家,也即每個超級大國都開創了一個體系、一個模式,然後帶動了一群國家並成為這群國家的中心,中國正在做這件事,巴西還沒有這個跡象,並且很難有這個能力。
6、巴西所處的南美洲是美國的後院,他不得不長期處在美國的陰影下,可以想見一旦巴西走上了成為超級大國的那條路,將會和美國發生激烈衝突,不排除有直接交鋒的可能性。
7、美國、蘇聯、中國都是擁有氫彈的國家,都是擁有射程上萬公里洲際導彈的國家,都擁有全面的軍工體系、發達的工業基礎,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而巴西什麼都不是

綜上所述,雖然巴西屢屢被西方吹捧為潛在超級大國,但實際上巴西只是比其他中型國家更有潛力而已,巴西的潛力比起美國、蘇聯和中國來都差距遙遠,幾個世紀內我們恐怕很難見到除美國中國外的第三個超級大國


我覺得會成為超級美女大國


沒錯,看起巴西還挺發達的,各種發展指數還挺高。但是我看不它成為超級大國的希望。因為他們各種發展指標背後,是大量國民放棄追求的基礎上做出來的。

巴西有1300萬人是文盲(2015年報道)巴西有1300萬人是文盲

有1300萬巴西人是文盲。這一數字相當於15歲以下人口的8.7%,這意味著巴西不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兌現將文盲人數減少一半的國際協議。

另外2014的報道則是 聯合國報告稱拉丁美洲文盲群體巴西人占近4成

據台灣「中央社」1月29日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近日的報告顯示,2005至2011年拉丁美洲成人文盲約3600萬人,其中38.5%是巴西人,達1400萬人。
據報道,UNESCO把巴西達成2015年成人文盲率6.7%的目標,歸類於「進程緩慢」。2012年巴西家庭普查報告顯示,15歲以上文盲率為8.7%,達1320萬人
該調查還顯示,過去15年內,巴西農村地區貧窮青年只有9%完成了基礎教育,城市地區富有青年的比例則為55%。

哪怕印度分裂了,變成和巴西一樣人少。我也堅信印度更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印度人相信教育。

本題目不少答主的思路是,巴西挺好的,我也贊成,但能不能和中國對比的時候不要對中國那麼想當然?勤勞的幾百萬日本人去了都帶不起的國度,也該看看不是思想出了問題了。

比如 @溫興兵 的答案。拿出來不是說答的不好,其實他的答案非常好,而且已經很中肯了。

鏈接:巴西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 溫興兵的回答
中國和巴西兩國相比,各種數據有好有差,總體來說,巴西更發達一些。
人類發展指數:;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人均GDP: List of countries by GNI (PPP) per capita
社會進步指數 List of countries by Social Progress Index
幸福指數: World Happiness Report
。。。
對我個人價值觀來說,幸福乃是個人和社會的唯一追求,其他無論是愛、宗教、科技、經濟、國防、治安、自Z由、民M主,都是這個唯一目標的手段。
愛,則是實現幸福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手段。
中國的社會和人,將錢權放在了太高的位置,舍本而逐末,且缺少了必要的愛

引用這一段不是說錯,其實也是對的。但能代表很多人的思路,所以特別拿出來說。

很多人批評中國的時候,都喜歡說中國人太實在。太愛錢。其實這是真的么?其實是中國人太熟悉自己了。以至於忘了自己骨子裡的東西了。
中國人並不只是追求錢,中國人追求的是每一個個體都要進步。要識字,要脫離貧困,鄰居有彩電我家也要有,最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群體,中國人潛意思裡面,條件允許了,就是要一個也不能落下。
我們賺到錢,只是順帶的。因為我們全民都知道讀書好,家裡窮到只有一條褲子沒有鞋子也要讀書。我們都這樣付出了,我們因此順帶有錢不是理所當然的么?

追求幸福是當然的好事情,但如今已經二十世紀了,難道還追求更多文盲情況下的幸福么?
沒錯,中國人現在幸福不夠,那是因為我們還在沒有達到我們期待的最低要求,我們希望每個人不僅僅是識字會寫字,每個人都能有讀懂科普文章,有科學常識,能上網,能讀懂說明書很快學會操作絕大多數機器。-------也就是每個人都擁有獲得美好生活的信念和能力

否則,就像聯合國的「普惠性商業」一樣,通過基本農業知識的壟斷來操控一些低層農民廉價提供農產品。
對比之下中國這樣沒有一個公司去參與這個看起來高尚偉大的計劃,因為中國是讓農民自己能看懂農業書籍,然後免費提供農業專家的熱線,同時提供免費的銷售行情。做到真心實意的「授人與漁」


想成為超級大國,首要,必要條件都是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工業能力,豐富的物產資源,足夠的人力資源。
工業,資源,人力是基礎,經濟就是這些得以健康發展的保障,如果是工業,資源,人力是軀體,那麼經濟就是支撐軀體的骨架,是脊柱。
教育就是血液,血液不斷被生產,沒了血液這個軀體就不在擁有生命,只有滅亡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巴西擁有幾項?


熱帶地區,除了新加坡這個華人佔70%的國家之外,到現在沒有誕生過一個發達國家!
這是統計規律 !
其實,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眾,懶惰成了習性,而且生活感覺還過得去
基本就不太可能有所作為了!
..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都是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典範。
巴西人均GDP從197X年突破1000美元之後,到了2008年才跑到8000美元,花了30多年。
中國人均GDP從2000年突破1000美元之後,到了2015年就跑到8000美元,花了15年。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很低,研發經費佔GDP不到1%;
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逐年增加,目前研發經費佔GDP比例達到2.1%;
研發經費佔GDP比例,歐洲平均值是1.98%;
其實,我們現在就能發現,中國的科技水平,
儘管只有人均GDP8000美元,卻全面碾壓任何人均GDP2萬美元以下的國家(除了俄羅斯軍工).
我們中國人又勤快,又捨得在科技研發上花錢,20年後一定會變成全方位超級大國。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跟中國人比太懶,有錢都去消費了,不捨得在科技研發上投入,天知道他們啥時候才能變成發達國家。
....
各位看官看了我的文章,一定有個強烈的感受,我特別看重研發經費
我準備再寫點東西,告訴各位為什麼研發經費如此重要。
讓我們從研發經費的視角,看看各國,看看各城市
我們看看下面兩篇文章
..
國際研發經費支出規律與現狀分析
世界各國科技研發投入的分析與思考——科技研發投入分析之一
英媒:中國研發投資首次超歐盟 高於經濟產出2%-新聞頻道
...
為什麼歐豬五國會變成歐豬五國 ? 看看他們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歐豬五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佔GDP比例)
葡萄牙,1.5%,義大利,1.25%,愛爾蘭1.7%,希臘1.X,西班牙1.33,
對比一下,中國2011年是1.84,現在增加到2.1了。

2000年以前,為什麼台灣的人均GDP超過韓國,今天反而被韓國反超一大截 ?
看看他們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韓國4%,台灣3%。
.
為什麼中國肯定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巴西等拉美國那麼多年還是走不出來 ?
看看他們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都在0.X% ,連1%都不到。
而15年前的同時期台灣、韓國、新加坡,研發經費都在2%以上。
中國已經超過了2%。
注意俄羅斯,研發投入強度也只有1.X% ,這是個前途不會給人驚喜的國家。
.
從研發經費上,可以看出那些國家富有進取心,那些國家得過且過,那些國家前途無亮。
從各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大幫國家,研發經費低於GDP的1.5%
這種低研發經費強度國家,前途無亮,比如:
義大利,紐西蘭,澳大利亞,匈牙利,波蘭。
還有一幫研發經費在GDP的1.5%-1.9%的,低進取心國家,
英國、加拿大、捷克、愛爾蘭、挪威。
研發強度最有進取心的國家,韓國,以色列,研發經費佔GDP的4%;
研發強度最近30年最有進取心的國家:日本,研發經費佔GDP的3.4%;(諸位很不爽,是不 )
.
為什麼傳統的北上廣,現在要變成京滬深了 ?
看看他們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北京5.X%,上海3.X%,深圳4.X%,廣州2.X%


先收藏下,然後給大家一個很長、很長的回答。

巴西不會成為超級大國。

先講精神層面的,後講殖民地經濟和民粹主義政治交合。

========================這是分割線========================

1、無敵艦隊打造的拉丁語族

從西班牙1580年兼并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開始,當時的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直到19世紀喪失美洲殖民地。

16世紀中期,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在各大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世界貿易繁榮至今,海運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先後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一時之間憑著其裝備先進,經驗充足的海軍,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西班牙主宰歐洲戰場,稱霸陸地和海洋。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這樣形容「西班牙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無疑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了其文化、藝術的黃金年代,並開啟了人類歷史的現代文明。

========================這是分割線========================

2、精神層面的自覺

有很多東西央視在大國崛起裡面根本就不敢講。呵呵呵,我來補充,一是精神層面的自覺。


一個是精神層面的自覺,西班牙建立帝國的初期,面對歐洲強敵和北非穆斯林的挑戰、衝擊、困境和痛苦,為求存,西班牙的思想家在自然法、主權、國際法、戰爭規則和經濟建構上萌生了最早的現代思想,這就是現代思潮的起源,薩拉曼卡學派(人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就是天賦人權,財產權、司法權等,這個不能往深講),他們甚至敢於對自己的帝國提出挑戰,懷疑帝國主義的合理性,其中的亮點就是伊比利亞主義(就是民族主義),可是你懂的央視連提都沒提。

我們首先要搞懂,西班牙為什麼要改革自己的精神層面?答案是實在活不下去了,翻到當時的人類史,穆斯林正在崛起,他們不但牢牢控制了耶路撒冷,而且還滅了東羅馬,搗毀了東正教的老巢,進一步控制了印度,繞道北非開始入侵歐洲(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個時候的西班牙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最最可笑的是穆斯林都是火炮,當時的歐洲還在冷兵器時代,西班牙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失敗,人民被屠戮,國家滅亡,所以西班牙開始改宗,或者說思想改革,也就是需要一種更先進的思想對人民進行控制和洗腦,這個東西就是民族主義,或者說民族主義的原始狀態。今天西方的資本主義、自由主義(有人基於集權主義、社會主義的立場對自由主義進行批判的時候,我想笑。)、集權主義(就是法西斯,西班牙要求猶太人或改宗或走人,就是宗教迫害)、帝國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潮都基於此理論,有了民族主義這支雞血,西班牙這個民族開始狂暴,不但把處於巔峰狀態的穆斯林趕回了北非,並向穆斯林學習,開始布局世界貿易。(從這一點上看,中國消極的應對世界貿易是錯誤的。)

========================這是分割線========================

3、伊比利亞主義

從歷史上看伊比利亞主義是一個社會從封建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的先決條件。讓我們從全球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西班牙、葡萄牙、德國、法國、英國、日本、新加坡、韓國這些國家的崛起經驗證明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有一個絕對的主體民族,有一個絕對的價值觀帶領這個社會找到出路,朝三暮四、忽左忽右、上躥下跳都是我們這個社會不能承受之重,還是那句話說的好治大國如烹小鮮。看另外一個國家蘇聯,他的民族問題造成他的內部結構離心力強大,他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民族人口數量還不過50%,當葉利欽宣布俄羅斯獨立的時候,蘇聯或者說俄羅斯是何其無奈。


在日本戰敗的時候,日本人把手中的武器大量遣散到原住民手中,這些說明中國和日本有著共同的價值和利益取向。所以毛說:我不恨日本人,還要感謝日本人,當我們用一個新的高度重新審視伊比利亞主義的時候,我們需要全球華人的智慧(李光耀)、全球華人的知識(楊振寧)、全球華人的財富(朱家良),來實現中華民族的歷史復興,一個民族的強大在於其內心的強大和自信。

伊比利亞主義是不可戰勝的。但一定要明白,伊比利亞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具有盲從性,容易割到手,所以在契合伊比利亞主義的同時,要懂得如何管理魔鬼,這個需要大智慧,沒有比野蠻更具有戰鬥力的意志,伊比利亞主義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意義重大。

嚴格意義上來講,民族主義是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利益集團和民族主義保持著相當遠的距離,只是時不時的互相利用而已。


========================這是分割線========================

4、帝國衰落

近五百年來歐洲統一僅有的一次機會,被西班牙錯過。


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充當軍費,毫無必要的在歐洲和北非進行長期戰爭。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著戰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的全面衝突,這使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他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他挑戰法國的傳統強國地位。在海外,西班牙先後與葡萄牙、英格蘭(既英國)、荷蘭發生戰爭,於是英、法、荷三國開始支持海上搶劫,西班牙的政府腐敗異常,並過度使用武力,最終導致了西班牙帝國不可避免的衰落。

西班牙帝國


這裡需要提一下的就是後來的英國和美國,借鑒了西班牙的經驗,其國家戰爭理論與西班牙比起來簡直就是和平主義者,基於此常識和理論所以我說美國不是中國的敵人。


歐洲部分:1700年葡萄牙的王室絕嗣,引發了外國干涉戰爭,1713年烏得勒支和約的簽訂使西班牙失去在義大利和荷蘭國家的剩餘領土,割讓了直布羅陀給英國(英國要直布羅陀的政治野心是什麼?呵呵呵呵,希望永遠的絕育法國、義大利、東歐和北非的地緣政治夢),西班牙永遠的結束了其歐陸帝國的優勢,從此以後西班牙都只能以歐洲二流國家的身份示人。


順道提一下無敵艦隊的覆滅,西班牙當時的目標是征服世界,成為全世界的仲裁者,無敵艦隊不過是帝國眾多艦隊的一支,而當時的英國窮的連艦隊都沒有,所謂的戰敗對西班牙的影響不大,這是戰爭層面。另外一個是精神世界,要知道英國人信新教,西方世界(基督教世界)只有新教國家的經濟發達,中國的經濟異常疲弱,這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軟弱有關,可我們連最起碼的社會心理學都不懂,我們的思想還處於中世紀的狀態,剩下的我就不講了。

殖民地部分:此後的西班牙一直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並強有力的統治著那裡,到了19世紀,葡萄牙不合時宜、且毫無必要的挑戰法國陸權地位,引發了半島戰爭,最後英葡聯軍雖然勝利,但是引起委內瑞拉和巴拉圭的獨立(1811年),緊隨其後加勒比海發生革命,使西班牙喪失了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此時的西班牙帝國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亞洲(西屬菲律賓)和大洋洲(西屬關島、西屬密克羅尼西亞、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有領土,由於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的限制,西班牙在非洲的既得利益很少,只有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分別直到1956、68和75年依次獨立。至今,只有位於北非沿岸的加那利群島、休達、梅利利亞和其他主權地仍然屬於西班牙。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戰爭結束後,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割讓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予美國,美西戰爭終結了西班牙殖民地大國的地位。

當你在書籍和影視作品中看到和聽到拉丁裔美國人,說的就是這樣一群人,說著卡斯蒂利亞語,他們熱愛冒險,嚮往海洋,藐視陸地,重視貿易,忠於自己的民族和信仰,開啟了人類文明的現代歷史,他們就是西班牙人,這個世界不可忽視的族群。

========================這是分割線========================

5、人類思想的覺醒

有鑒於這個問題比較敏感,我摘錄了百度和維基通過政審的內容。


薩拉曼卡學派_百度百科

(百度釋義):自從16世紀初期開始,隨著世俗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的出現,傳統天主教教會所一貫抱持的世界觀、以及有關人類和上帝啟示的概念逐漸受到挑戰,薩拉曼卡學派便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出現的。

法律: 薩拉曼卡學派提出的司法原則,劃時代的以自由作為理論根基,這也象徵了歐洲中世紀司法概念的終結。學派主張人的自然權利包括了肉體的權利(生命的權利、經濟的權利—例如擁有財產的權利)和精神上的權利(思想自由的權利以及人類尊嚴)。

人權:薩拉曼卡學派重新闡述了自然法的概念,法律源自於自然本身,所有存在於自然秩序中的事物都有這樣的法則,依據這一概念,所得到的明顯結論是所有人類都擁有共同的本質,他們也都擁有共同的權利,例如自由的權利,這個結論直接駁斥了當時西班牙和歐洲盛行的一種概念——亦即美洲、非洲的原住民是不成熟的人種,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西班牙沒有出現英國那樣屠殺原住民的情況。

主權: 薩拉曼卡學派區分了兩種權力的領域,人的領域以及神的領域,中世紀時超自然領域經常被用以作為君權神授說和教皇統治權力等理論的依據,薩拉曼卡學派區分兩種領域的直接結果,便是使得君王或皇帝不再具有統治靈魂的合法性,教皇也不再具有合法的世俗權力。(這就是政教分離的出處,黨委不能干預政府的工作)關於主權的爭論,最終形成了國家權力的雛形,那就是國家的權利就是社會整體利益,而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利益。

政治體制: 薩拉曼卡學派認為君主專制和寡頭政治都是二流政治體制,這個也不多講。

國際法:主權理論進一步發展,衍生出國際法,認為國家之間的行為,應該受到規範,包括戰爭,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和交往要以法律為準繩。

正義戰爭的概念:界定戰爭的性質,並要求整個世界來約束那些不正義的戰爭,這就是聯合國的理論基礎。

經濟:當南美的黃金、白銀運到西班牙的時候,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使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研究貨幣、價值、價格和利息,這些就是今天經濟學的基礎,並從邏輯學上證明人追求個人幸福的行為是造福社會的,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其實就是論證私有化的市場經濟是正確的,最後就是確立了私有財產這一概念,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間接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思想而言是一次偉大的進步。

其實今天人類的思想、國際的政治、社會的模式早在500年前就有了雛形,今天的人們只不過在考量是否有必要告別中世紀形成的社會習慣,去實踐這些構成現代社會的理論。

========================這是分割線========================

6、打開人類文明史的鑰匙


一個要離婚的國王。


基督教世界分為: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三大派,至於什麼秘密宗教組織那更是數不勝數。但是基督教有一個硬性法則,那就是一夫一妻和不準離婚。中國也是一夫一妻制,也是不容許離婚。歐洲是神學發達,在中國是倫理學發達,但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維持家庭穩定,只有家庭財產穩定,社會的經濟細胞才能發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中國以前是長子繼承製,所以經濟發達,後來中國廢止了長子繼承製,而今天的日本還在執行長子繼承製。長子繼承製有一個好處,就是家族財產不會被瓜分,所以日本有一批超過千年的家族企業,而中國是富不過三。

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前因後果的,我只不過是把他們講出來。

不自由,毋寧死。英國的國王亨利八世為了當國王,娶了他哥哥的老婆,而且這個老婆還比他大六歲。你說見面叫達令,還是叫嫂子?亨利八世就像吃了一個死蒼蠅一樣,成為人們飯後的笑柄。最要命的是聖經教義上寫,兄娶哥嫂必絕後。巧的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王后只有一女,其餘五個孩子均夭折。於是亨利八世開始尋求改變,他向羅馬教皇求助,可西班牙是當時的強權,英國的力量還很弱小,教皇不敢得罪西班牙,於是不批准離婚。

逼急了的亨利八世,干出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他自己當教皇,成立了聖公會(即新教)。首先,為了獲得基層民眾的支持,大搞民主,獲得了社會基礎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其次,利用英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大搞排外。最後,啟用一批基層幹部,比如說商人克倫威爾、低級教士托馬斯·克蘭麥等,策動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國王宗教改革導致既得利益者大清洗,導致舊貴族、舊官僚、原有的教會組織和舊的生產關係同時被消除,為英國的文藝復興、思想解放和資本主義發展鋪平了道路。對內他利用基層民主和民族主義情緒,堅決鎮壓舊貴族,意外的完成了英國的統一。對外他倒戈法國,利用法國和西班牙的矛盾從中漁利。在宗教改革方面,亨利八世開始刊印英文版的聖經,原來的聖經都是拉丁文,目的就是為了教會壟斷宗教的解釋權,這一次教會被徹底的革了命。伴隨著宗教改革的是殘酷的思想清洗,英國共有七萬多人被殺,佔到了英國總人口的2%。由於內戰期間,他發現傳統的政府不能處理大量的內政工作,於是進行了政府改革,現英國的財政大臣等等,就是當時設立至今。為了獲取基層民眾的支持和新興中產階級的財富,他允諾,議會將有更大的權利,議員將獲得司法豁免權,這就是議會政治的雛形。

但是亨利八世絕後是肯定的。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十五歲就逝去,接著愛德華六世的姐姐瑪麗上台。瑪麗有著非常坎坷的人生,所以導致性格扭曲,她又號稱血腥瑪麗,她不喜歡砍頭,她喜歡燒死人。她要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統治,不管死多少都在所不惜。1558年11月17日,42歲的瑪麗逝世。她的妹妹伊麗莎白繼位,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女王大人。

他為了英國不被當成嫁妝,出售給其他國王,終身未嫁。當然也有另外一說,是她有一段不幸的戀情,然後看破紅塵。莎士比亞在舞台上辱罵、諷刺、挖苦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台下微笑面對,假如在地球其他地方,早被砍頭了。這也是為什麼只有英國才有莎士比亞,因為他們有偉大的女王伊麗莎白。我們現在看到美國的維吉尼亞州,其實就是「童貞女王」的意思,說的就是伊麗莎白。

158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求婚不成,於是派出了無敵艦隊,結果慘敗,自取其辱。

1620年,一船載著102個清教徒的五月花號在大西洋西岸靠岸。你不得不說亨利八世是一個偉大的人。

故事就是那樣可笑,巴西不是新教國家。

========================這是分割線========================

7、我想說什麼?

說著卡斯蒂利亞語的這群人在當時,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都是人類可能達到的極限,但是在今天他們的思想(傳統)已經成為西班牙、巴西、墨西哥、古巴、阿根廷這些國家發展的負擔。

因為想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都是精神病。

阿根廷為何會由發達國家變為發展中國家? - 楊小徹的回答

========================這是分割線========================

8、文化的競爭力

在巴西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自1908年日本流民移居巴西以來,在巴西的日本人達150萬之巨,但今天沒有一個日本人生活在貧民窟。這與當地頹廢的白人、混血、黑人社區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這是分割線========================

9、巴西的文化

巴西的文化以殖民地文化為主,交合歐洲各個地區的文化,在把黑人、當地土著的文化摻合進來,就巴西的國情而言,是理所當然,但這種文化不是地球村的主流文化。

所以不能吸引精英,社會經濟都是精英主導,你見過農民工發展經濟的?

========================這是分割線========================

10、巴西的宗教

天主教,天主教最牛X的就是教堂,動輒就是修建了幾千年的黃金教堂。其實大家可以計算,把這些修教堂的錢存入我天朝ICBC銀行,巴西的經濟根本就不用發展。罪過、罪過,巴西人和我們想的是不一樣的,寧可委身上帝,也不能做金錢的奴隸。這就是宗教的力量,我很可惜,也很無奈。

========================這是分割線========================

11、軍管會

從1964年開始,到1988年新憲法的頒行結束,巴西有一段軍管制度的時期,可惜軍人的獨裁併沒有推進國家的進步和轉型,所以說傳統文化和傳統經濟不是你們想摧垮就能摧垮的。

巴西的彼得大帝根本不敢改革。

========================這是分割線========================

12、電影

我看到的巴西電影,最多的鏡頭就是毒販火拚,於是我就想巴西的治安是個什麼樣呢?巴西是非戰爭國家中治安最差的國家之一,民眾普通沒有安全感。

高雄監獄劫持案六名犯案人員全部飲彈自盡,事前中華統一促進黨的總裁張安樂曾到場調解,估計和大話西遊里妖怪上吊是一樣的情節。

========================這是分割線========================

13、醫療

醫療、教育都是免費的。

這個切中我的閾值,好好罵一罵。

有請大神。

歐元區之父------路德維希?艾哈德

福利國家的幻想:西歐和北歐社會民主黨所共同奉行的福利國家這種基本經濟政策主張,是一種現代的幻想。之所以反對福利國家,理由有二:第一,大規模的福利支出將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石——通貨穩定。在現代工業國家中,正確的經濟政策需要輔之以必要的社會措施。但有效的社會福利政策必須以不斷增長的國民收入為前提。國家預算中的社會支出過大,就將造成財政赤字,從而伏下通貨膨脹的禍根,破壞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使社會福利成為無源之水。第二,福利國家與經濟自由不相容。如果實行福利國家政策,人一生下來就由國家包下來,則他的智慧才能、創業精神就得不到充分發展。照此辦理,經濟發展就會愈來愈停滯。結果,人民大眾將陷於集體的貧困之中。

========================這是分割線========================

14、熱帶

理論上來講熱帶的光熱資源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那僅僅是理論上。

巴西的熱帶是熱帶雨林。大量的降水將地表的土壤沖走,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最後森林沒有了,耕地也沒有了,怎麼辦?繼續開荒啊 !付出的成本和收益比起來簡直就得不償失,而綜合考慮生態因素,那簡直就是全世界放血,巴西吃低保的節奏。

所以說全世界都應該禁止熱帶雨林的木材貿易 !!!

========================這是分割線========================

15、社會精英

文化是非主流文化,在天主教區的範圍內沒有競爭力,所以對全世界的精英沒有向心力。

土耳其、印度、中國、日本的精英大部分沒地跑,但巴西就不一樣了,天主教、葡萄牙語區多了去。

美劇洗腦,在美國混不下去了,走巴西晒日光浴。

========================這是分割線========================

16、基礎設施投入

我前面講印度沒有公私合營,所以沒錢投入基礎設施。而巴西則是另外一個狀況,大量的社會資源被消耗在民生項目上,而民生項目不能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也不能產生經濟效益。

港口建設滯後,一個中國公司買下來巴西的一個鐵礦,居然需要自己修建公路、港口。

從電影里看到巴西的國道,還如我辦公樓下的小巷子。

========================這是分割線========================

17、民主

為了執政,執政黨就要討好選民,最後把大量的政策、資金用於討好選民,最後民粹主義盛行,導致國家失去了方向感。

而寅吃卯糧的民生髮展模式,最後又導致經濟上不去。

========================這是分割線========================

18、農業

日本有一個紀錄片叫糧食危機,裡面介紹了巴西的耕地面積,少得可憐,農業產量少得可憐。

由於巴西當時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殖民地當局對農業不重視,只注重以礦產開採為主的殖民地經濟模式。等巴西農奴一解放,鬼才去給你拓荒種地,你再叫今天懶散慣了的巴西人去開墾土地,基本就是笑話。

========================這是分割線========================

19、荷蘭病

巴西給中國出口鋼材,中國要嗎?中國只要鐵礦,所以巴西的工業非常的落後。

飛機有空客和波音,襪子有中國和越南,說難聽一點,全世界都不需要巴西的工業製成品。

========================這是分割線========================

20、通脹問題

經濟發展和巴西的窮人有什麼關係?但是經濟發展就會帶來通脹,而通脹就會激化巴西的社會矛盾。前面講了巴西主要靠出口原料為主,生產生活物資的價格上漲就會帶來巴西經濟、社會的混亂。

========================這是分割線========================

21、經濟復興計劃無力

雷亞爾計劃:由於政府對國家宏觀經濟控制力的下降,導致這種國家主義的經濟行為模式根本不能推進,最後經濟死結沒有解開,而社會矛盾卻嚴重激化。

========================這是分割線========================

22、殖民地經濟的遺害

舉例說明,非洲並不缺糧食,但非洲有大量的饑民,這就是殖民地經濟模式。作為一個非洲農民,歐美的糧價高,我當然把糧食賣給歐美,當存量減少,必然引起饑荒,最後社會動亂再去消化所謂的糧食溢價。

還是非洲,非洲農民根本不種糧食,非洲農民種什麼?種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的收益比糧食還要高,而且還是歐美的訂單農業,旱澇保收。

歐洲的耕地種著高附加值的作物,因為有非洲他們根本不愁吃不飽肚子。美國有大量的耕地,有3000億美元的補貼,開著飛機撒農藥,可美國人也不願意種地,那就叫非洲人給我們種地吧,因為他們願意,於是非洲就悲催了。

可歐美這兩個不要臉的胚子,卻說中國在非洲發展殖民地經濟,說實話中國只是採礦,中國的糧食都自己種,雖然辛苦一點,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其實是中國沒有制海權。)

========================這是分割線========================

23、發展的陷阱

巴西政府拿出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的絕招,提高關稅,導致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銜接、整合的能力直線下降,結果國內製造業越發凋敝。

不過有前面的N條發展不利的因素,開放關稅巴西經濟未必就會好轉,但是提升關稅巴西經濟絕對是死路一條。

========================這是分割線========================

24、美元霸權的掠奪

美國雖然不種地,不發展製造業,但美國也不是傻子。美國更像一隻鷹,盤旋在世界的上空,通過美元貶值,金融危機來洗劫世界的財富。

當巴西的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移民美國以後,美國的人口紅利又得到了保障。

偷渡來美國的非法移民,就是美國現代社會的奴隸。

========================這是分割線========================

25、昏招迭出

農業不行,工業不舉,三產柴費,都能理解,這是歷史、地理和現實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人不是說禍不單行,於是蠢得不能在蠢的巴西當局選擇了提高幣值。你說日本、歐盟經濟那麼好都玩量化寬鬆,你個Loser玩貨幣升值,不是大糞缸里練游泳——真不怕死。所以說不做死就是王道。

========================這是分割線========================

26、Loser

巴西也想發展製造業,但是黑奴已經解放,再抓就不好抓了,教育、醫療免費,人民都在悠閑的日光浴,誰會去工廠打工?農業太苦,工業沒有競爭力,發展證券和銀行沒有優勢。

========================這是分割線========================

27、巴西經濟

巴西經濟嚴格意義上都不能算一個經濟體,就我看來像一個民粹主義和殖民經濟交合的混血。

他所肩負的改革、發展要比印度困難得多,但當政者悠哉悠哉,整個社會也缺乏清晰的視野。

如何評價「印度需要一場文化大革命來掃除思想流毒」的觀點?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要發展就要摧毀殖民地經濟,就要摧毀民粹主義,就要摧毀天主教文化系統,不要說摧毀,巴西提都不敢提。

巴西經濟還能怎麼樣?死馬當著活馬醫唄。

========================這是分割線========================

28、

巴西經濟,借用少將的一句話,


明治維新前你讓人預測日本的命運,不會有人說日本會成為強國的,沒資源,沒技術,沒經濟,制度落後,憑什麼成為大國?二戰後日本一片焦土,今天誰能說日本不是強國?所以,巴西是否會成為強國很難預測的,最重要的應該是人力資源了,其實真不好說。


剛剛發生的大新聞!2016年4月21日,發布前一天,巴西里約奧運會的濱海自行車賽道—奧運會賽道—對奧運賽道!被一個大浪給打斷了!斷了!2500萬人民幣每公里的造價!這造價比國內高速公路還高!基建能力的孱弱可見一斑

華麗的分割線………………………………………… 作為一個在巴西長期居住的中國人表示巴西唯一成為發達國家的機會是對中國人開放邊境,吸納五千萬中國移民,一切發展問題迎刃而解,30萬日本移民解決了巴西的蔬菜水果供應問題(鬼知道這幫巴西人有多懶,大部分屌絲雲聚在貧民窟,叫嚷著買不起水果蔬菜,也不想著去開墾一塊荒地),5000萬中國人能幫助巴西迅速更新基礎設施,擊敗阿根廷渣渣,海軍遠洋化,當然這只是幻想,任何民族國家不可能交出政治經濟的領導權。開個玩笑旨在黑一下巴西人,這幫人不爭氣到令人髮指,司機師傅堵高速公路抗議柴油價格上漲,小村莊p民堵路,抗議公路擋了他們的道,路被各種堵,銀行罷工,稅務局罷工,郵局罷工,各種罷工,卧槽!生活幾年,巴西人真的刷新了我的認知下限,你政府計劃修一條鐵路,卡車司機工會就來阻撓,什麼失業啦,什麼老婆孩子要養啦,一大堆吊事情。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少數人成為既得利益集團並不可怕,因為按照經典經濟學,個人野心的實現有利於所有人福利的增長,尼瑪所有人都變成既得利益集團,大家在一起比誰懶,這國家根本走不出泥潭。
民族構成決定黑人多印第安人多的國家發展不起來,地理決定熱帶國家發展不起來。
新加坡沒有華人就一坨屎,馬來沒有華人早就被穆斯林吃光了,泰國沒有華人,那隻剩人妖了…東南也國家的經濟水平幾乎和華人華僑的比例成正比.
奮鬥才能立國,巴西土地上的民族嚴重缺乏奮鬥的基因。除了德裔,義大利裔在南部建設了非常美麗乾淨的小城市,其他地區簡直全是髒亂差,尤其是里約熱內盧,沿著地鐵輕軌線路往兩旁張望,尼瑪房屋道路就像被轟炸機炸過一樣。陳舊的牆壁裸露著磚頭,龜裂的石灰漿牆皮,還有上面的亂塗亂畫,還有上面搭建的銹跡斑斑的鐵皮,注意我說的不是貧民窟,是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區。


老實說,不是沒機會,但是難度非常高。首先,巴西作為金磚國家之一,有巨大發展潛力,但巨大發展潛力從另一方面考慮,意味著面對現今機會巴西政府並沒有做到最好。對於巴西的發展潛力要從社會分層和轉型方面考慮。
第一,巴西社會存在不平等和嚴重分層。不平等和社會分層存在於任意市場化國家(包括中國這種非完全市場化國家),但巴西社會空前嚴重。巴西在長期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嚴重誤區,導致城市化失衡,南北差異超過中國,東北地區就業率全國最低,55.6%經濟活動人口沒有穩定工作。我們考慮發達程度時需要規避一個誤區,即城鎮化水平高即代表經濟發達。巴西全國平均城鎮化水平超過79%,東北地區也能達到73%,但廣泛存在攤大餅效應,即資源有限前提下,城鎮規模越大,資本集約化程度越低,未取得重大經濟進步前提下,城市人口越多,城鎮化所能惠及人口越少,人均福利越少。所以城市邊緣(巴西城市多以同心圓展開)有大量人口居住在貧民窟中,而毫無疑問,他們都屬於城市人口。
經濟學中認為貧困即資源佔有量少,而社會學中認為貧困也包括為改變這一現狀付出努力而得到回報的機會少--即不容易擺脫貧困。與中國不同,巴西的教育資源市場尚處於平價市場階段,但教育始終是巴西政府的大麻煩。與此同時,巴西的腐敗問題並不比某國樂觀,因而巴西社會不僅存在分層,而且階層之間流動性不強。
以EGP12等級階層分布來看,巴西社會主要人員構成是半熟練工和非熟練工(27.7%),熟練工(17.7%),高級日常事務管理人員(10.8%),應該說這一構成形式相對落後,整個社會並非以高薪高技術非體力人員為主。
從經濟不平均角度觀察,高級教授和管理人員(EGP分層法中最高等級)平均收入約為農民工(最低等級)8倍,總體基尼係數在0.59左右浮動(近年來呈現下滑趨勢,1998年曾達到0.64),加劇社會不穩定因素。
第二,巴西缺少擁有話語權的大企業。以2014年500強為準,巴西只有巴西石油工業公司,JBS公司和淡水河谷公司,全部以資源採掘和粗加工,出口為主,附加值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這種規模大,資源掌控量高而處在產業鏈上游的企業,除了在價格上表示不滿之外,沒有其他話語權,不能有效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在金磚國家最初的分工中,巴西即被定義為「世界原料倉庫」。
第三,巴西政府缺乏如同中國政府一般的執行力和對地方的控制力。玩過使命召喚6第一面第4關後,我基本對巴西城市邊緣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評價:這個國家人人有槍,上帝都怕。2014年巴西世界盃前夕,政府為保障賽事安全,曾經提出「以球票換槍支」,巴西一位政府官員坦言「恐怕全部球票也不夠用」。而在巴西,槍支持有並非像美國一般合法化,非法持槍是重罪,但是根本無法做到政府令行禁止(參見電影《精英部隊2》)。政府對地方缺乏有效管控,一方面是沒法管,另一方面是根本不想管,簡言之,巴西社會中每個個體,只想著喝酒踢球跳舞,只能說這個國家人民比較看得開。與中國一直處於不變革就要落後的情況不同,巴西內有不足,但外無外患,而且美國也決不允許後院出現一個太強大的巴西,因而巴西很有可能根本沒有成為超級大國的雄心壯志。
結尾不寫了,太懶了,也編不動了,見諒。


推薦閱讀:

埃爾頓·塞納(Ayrton Senna)是史上最厲害的車手嗎?
如何評價德國與阿根廷的 2014 年巴西世界盃決賽?

TAG:歷史 | 政治 | 地理 | 巴西 | 巴西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