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主政,蒙恬、李斯不死,秦的歷史又將如何?


個人的看法,秦的早亡實際上是制度太過超前的結果,即郡縣制度難以被當時所接受,直到漢初七王之亂宣告分封制度的徹底破產。。。
所以扶蘇主政並不一定能夠解決好這一問題,或對傳統勢力作妥協,如果不妥協,一樣。


其實秦的滅亡,是歷史的大勢,非某個、某幾個歷史人物所能改變,所謂歷史大勢,私以為由3方面構成:


1、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個文明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自戰國開始,中國由封建制開始過渡到中央集權制,加強君權、設置郡縣、削弱封建貴族勢力等,這個過程是緩慢、曲折的,在不同地區,進度是不同的,但秦統一後,廢封建,立郡縣,在整個帝國範圍內強行加快這一進程,這就違反了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

2、社會環境的具體情況:與客觀規律相對應,戰國到楚漢的社會,對封建制懷有普遍認同感,「分茅列土」成為諸侯王是很多社會精英人物的夢想,在經濟、法律等方面,六國地區對秦沉重的壓迫和嚴刑酷法不適應,有不滿情緒,以六國貴族為代表的社會精英群體普遍有復國的願望。

3、統治者個人能力、政策的影響:由於秦的軍國體制,以嚴刑酷法的高壓政策維持運轉,以軍功爵來刺激老百姓給國家賣命,打仗就是為了軍功爵,當沒有大規模戰爭而法律、制度依然苛刻時,社會矛盾就急劇積累,但在祖龍時期,對外還有大規模的戰爭來宣洩社會矛盾,他本人是個能力突出的雄主,能夠選賢任能,讓大批的人才為其所用,通過權術和氣度駕馭群賢,使秦的政治保持高效、穩定運行,同時對百姓的壓榨也在可忍受的底限內,社會矛盾已經相當嚴重,但由於他長期的統治,滅六國、南收百越、北擊匈奴的赫赫聲威,使得有能力反抗他的絕大多數人心存畏懼,祖龍在世時,敢於反抗他的不過荊軻、高漸離、留侯這三人而已,而且還都以失敗告終,在祖龍去世後,無論是扶蘇還是胡亥,都不具備維持秦軍國體制繼續運轉的能力威望,即使扶蘇要變法,改變這一體制,也需要相當的時間,而此時,秦滅亡的大勢已基本形成,六國貴族們也不會給扶蘇變法的時間,但扶蘇和胡亥還是不同的:胡亥把整個秦帝國全毀掉,而扶蘇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而已。)保住秦原有的關中地區。


不會那麼早滅亡


和上面的那些答主說的一樣,還是得滅。
秦其實是完全的郡縣制,這個制度其實是需要很多官員來治理的。
但是秦始皇,他只用了10年就把六國給滅了。
尷尬啊。
滅了六國沒那麼多官可以實行郡縣制,所以六國餘孽,真的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存在的。
楚漢相爭的時候,六國雨後春筍般的建立可見一斑。
六國餘孽,其實都是在蟄伏,但是礙於秦始皇的淫威不敢亂動而已,不管他哪個兒子繼位,都無法逃脫六國餘孽必定作亂的事情。
而且,耕戰制度幾乎快破產了,沒仗打了,也就沒了爵位。
還有其他嚴刑峻法什麼的,也是一部分因素。
而漢朝,其實早期並不是完整的郡縣制,而是封國和郡縣制並存的,不過是都是姓劉,異姓王都被殺了。
在七國之亂之後,封國的勢力才正式衰弱,漢武帝推恩令之後,郡縣制才算是確立了主流。


制度上
郡縣制度太過超前;
法家治國太過嚴苛。
外部條件
大興土木不得人心;
六國後裔蓄勢待發。
內部條件
扶蘇缺乏政治經驗;
李斯蒙氏爭權奪利。

因此,即使扶蘇順利繼位,李斯為相,蒙恬為將,秦失敗的命運也難以改變。


國祚大約會與元朝相等


分封制會讓建國前期穩定很多,比如周滅商,如果沒有分封的話 商民很可能立即推翻周的統治,過了幾代分封制的弊端出現,其實周朝存在那麼長時間大半時間是苟延殘喘,各諸侯誰也不敢動手而已


趙高肯定會死,之前看過文章,扶蘇主政的話,蒙恬會當丞相,李斯會死或者告老還鄉(李斯也是好的,只是他和蒙恬政治立場不同),所以李斯為了自己的利益殺害扶蘇,蒙氏一族!!應該沒有那麼快滅亡吧。扶蘇死後,項羽在湖州(應該是湖州)還打著扶蘇的旗號,如果扶蘇當皇帝應該對天下人民很好,不會那麼快滅亡


差不多就是漢朝吧,傳到多少年後也會被推翻了。這時間就沒數了。
政策不變的話,傳個幾十年,也就頭了。改了的話估計能多點,遇到王朝周期率,也就倒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大秦帝國之縱橫?
為何秦朝大將王翦父子在統一六國後便銷聲匿跡?
秦代的餐桌上有什麼?
秦朝是贏姓趙氏,趙國是同宗,為何秦朝國君我們叫姓(贏政),而趙國的叫氏(趙雍)?
在秦朝即將被滅亡的時候,為何沒有「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老秦人團結護國的消息?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秦始皇 | 中國古代歷史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