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更像感情深厚的好友還是商家與顧客間的支付關係?


謝邀!

兩個比較都不恰當。

儘管我也認同,和喜愛主體間性這種我們彼此都成為人都是個體,彼此分享與成長的精彩。 (要的朋友、伴侶,和某些關係就是哦)

但是我也認為,心理諮詢師有的時候確實如同被物化的鏡子、容器;幫助來訪者澄清其自身忽略但是存在而影響的,幫助來訪者容納和孕育存在但是缺乏發展的……

而這兩點上好友是很難的,因為好友意味著我們永遠是好朋友哦,即使分開了,下次見面還很可能是好友……
而不是,心理諮詢中的: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提供,等你不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揮手告別,等你下次來,我們再繼續前進……
心理諮詢是建立親密關係,揮手告別,不需要刻意維持,自然,自由的關係,就好像孩子在需要父母在的時候過了這些需要的階段自然就發展去自己的人生,告別那些過去的需求
(好吧,我個人覺得把這個關係用好友描述的,我一般內心反應是…… 這人該多缺朋友啊,或者缺好友啊,才會職業和私人關係混亂了)


如果只是商家和顧客的關係呢,其實偶爾有些顧客被害被坑思維的,買的沒有賣的精之類的…… 這兩個關係實際不可能和諧,這更像是彼此競爭的兩個家庭,錢就那些,你自己拿著,還是給我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前輩或者長者(至少精神心靈上某些是)照顧覺得有需求的人。
商家是要激起顧客的購買慾等等等。

而我個人覺得心理諮詢,那個費用是在可以的情況下自己送給自己,自己買給自己的。
商家和顧客都是來訪者本人,賣的和買的東西,是否滿足等等都源自來訪者自身。
心理諮詢師最多就是幫助一起觀看探索罷了…… 好的心理諮詢師可以找到更和諧相處的方式、規避處理很多問題和危機,或許還能有更好的發展。

當然,以上是我理解和從事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那麼辛苦的除外。


都不是,沒有商家客戶這麼生冷、但也不會像相熟好友一般熱絡。
要說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特殊的契約關係。

  1. 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提供專業的服務,職業素養決定了他必須要做到共情、積極關注、尊重、真誠等接診態度。
  2. 心理諮詢的理論依據是現代心理學,學科的關注點就是我們人類本身那神秘複雜的心理機制,所以這個過程註定也不會是簡單和流程化的,而是因人而異看兩人化學反應的。
  3. 只有當面對我們信任的人才有可能吐露心扉,而只有當完全了解真實的信息諮詢師才能夠對症下藥。然而,這之間涉及了太多的隱私、秘密等個人化的信息,而這些誘發問題的心理因素也大多有些偏離世俗道德的範疇。所以就需要兩人即有信任的默契,又有不會泄密的安全感,才好方便治療。
  4. 每次諮詢結束,或者整個療程結束,心理問題改善後,大家還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互不相干。

這個話題,是很好的話題,絕對適合在諮詢時段,與你的諮詢師討論。
對於每一對咨訪關係來說,這個話題都是很有意義的。這個話題對於咨訪雙方的個人意義,絕對大於統一標準答案的意義。

當然,概括的講,也有一些內容可說。比如,諮詢倫理。
我個人對於諮詢倫理的理解是,諮詢,不是一門生意。但是他會涉及錢,那,怎麼理解?
收錢的,不光有商人,還有一種人,英文叫professional。日本文化里叫匠人。俗稱手藝人。
Business vs Professional,是有很多不同的。作為諮詢師來說,我覺得倫理中似乎有一種堅持:把諮詢當做自己的profession,rather than a business。Business 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取向的,而profession不是。profession有自己的關心。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

然後又繞回到開頭的觀點。同一個詞,對於咨訪雙方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雙方如何理解proression?雙方對於錢財的認識各是什麼?這些如果可以坦誠交流,絕對對雙方都有收穫。這種收穫,類似於上面曹力舟說的「主體間」理論。


我又是沒有實踐經驗紙上談兵..

  首先,我覺得諮詢師與來訪者絕不是感情深厚的好友。
  一來,沒有心理諮詢背景的朋友可以在平時提供社會支持,降低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在心理障礙真的發生了的時候,還願意提供社會支持的朋友,可以作為諮詢等干預之外的協助來訪者恢復的有力存在;但是無論哪一種情況,這類型朋友都無法直接干預心理障礙。
  二來,一個有心理諮詢背景的朋友,可能可以在平時(也就是臨床水平外)提供更有質量的社會支持,更大程度上降低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只是可能);在心理障礙發生了的時候,這位朋友只能介紹其他靠譜的心理諮詢師,而不是自己去做這個諮詢師。因為雙重關係其實會阻礙諮詢進程
  以上兩點從側面說明了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和日常的朋友關係是不同的。而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朋友是可以一輩子的,但是諮詢師和來訪者不能是一輩子的,如果來訪者和諮詢師的關係維持得太長(雖然這個太長其實沒有定論,CBT覺得幾年就是太長,心理動力覺得可以更長;但是在我看來10年或以上肯定屬於太長),這在某程度上是另一種非常態,來訪者太依賴諮詢師來面對自己的生活。

  而商家與顧客的支付關係,我認為是諮詢師與來訪者關係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缺少了金錢,諮詢師無法保證提供的服務質量。這種支付關係的存在也是諮詢師與來訪者並非好友的一個原因。
  但支付關係不是全部。雖然很難描述清楚,但我覺得很多對象是人的職業,例如教育相關、醫療相關、社工相關,還有心理諮詢,都因為「對象是人」而比純粹的經濟關係多了一份不同種類的情感投入,也是因為這樣,才會有職業倦怠(維基百科:職業倦怠)這個從這些領域產生而後擴展到一般職業的概念


其實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既像朋友,也像商家與顧客的關係,一種勞動關係的範疇。但是,光是這樣的形容還是不夠的,我覺得諮詢師的身份是「導師」或者「人生啟蒙師」,而求助者是「自我療愈者」,諮詢師或者心理醫生通過具體的技術,讓求助者自我成長,自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既是良師,又是明燈。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關係,即使是非諮詢狀態,好友找我諮詢心理問題,都會有一種成長的感覺。心靠的很近,很舒服,卻又不彼此打擾。我治好了你的病,你就可以從我身邊離開了,看到你擺脫了心理問題我很高興,從此再無牽掛;你的病還沒好,我就陪著你好為止,直到你不再依賴我的幫助。

很難一語中的的感覺。明明感情可以在一起,卻又不得不分開,我想這就是諮詢師與求助者的關係吧。


諮詢關係是一段註定要被拋棄的關係,諮詢師是註定要被來訪者拋棄的客體。

在這段註定結束的但是又安全關係中,來訪者可以學習到:

哪些關係讓自己成為現在的樣子,原來人與人之間還可以有這樣的關係,我也可以建立健康的關係,健康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等來訪者通過和諮詢師的互動關係學會了這些,並且可以在自己真實的生活中實踐後,這段關係就可以結束了。


不是那麼簡單的類比。咨訪關係更加特殊一些。
「收費」這件事情的原因很多人論述過,別人說的我就不談了,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看,一個是尋求幫助的來訪者,一個是掌握專業技能的諮詢師,這兩者之間的不平等是客觀存在的,這個「費用」,就是用來填平當中的鴻溝,創造一個讓咨訪雙方平等對話的條件。
至於情感,一個諮詢但凡能走得下去,必定需要諮詢師在內心層面能夠呼應到來訪者,或者說來訪者和諮詢師的內心必然會發生共振,尤其是心理動力取向的諮詢,這種內心共振發生的位置往往會比生活中的好友要深。


題主的兩個答案都不是,從本質上講諮詢師和來訪者是同盟關係,共同面對來訪者生活,生命中的事件。
從商業角度上講,諮詢師服務於來訪者,並從後者哪裡接受雙方都認同的報酬。
從人際關係角度來講,在諮詢的一個小時內,諮詢師是來訪者的支持者,陪伴者和領路人,諮詢師提供一種高密度和深度的關係。


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叫做咨訪關係,與師生關係、醫患關係一樣是一種特殊的關係。您覺得老師看待學生,或醫生看待患者,是感情深厚的好友還是付錢的顧客?應該說兩種都是很不準確的。


我覺得心理諮詢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很會聊天兒願意傾聽並且和你的生活沒什麼關係的路人",而他們的作用和行事方式有點兒類似於黑客帝國裡面的那個先知,能理解你,能啟發你,能引導你,但不會給你任何所謂確定的答案。


可能跑題的回答。
角度為來訪者視角。因為自己沒有過諮詢師經驗,很難去做出諮詢師視角的思考。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人們不斷的嘗試用既往經驗去套諮詢關係上。尋求的是自我行為規範的一致性。如果你認為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是師生,教導者與服從者,你就會自動扮演服從者的角色,肯定和服從諮詢師的判斷,如果你認為咨訪關係是醫生和病人,你就會代入病人的角色,向醫生傾訴自己的病痛。諸如此類。
你希望找到一個已有經驗的行為規範來獲得安全感。防止被拒絕,被否定,等等傷害。但是這本身對諮詢關係就是傷害的。因為你在扮演一個角色,而不是做你自己。你在角色內,作為學生,諮詢師說的你不認同的話,你不敢反對,時間長了你不會憤怒嗎?不會覺得不被理解嗎?作為病人,你對諮詢師有醫生藥到病除的理想化假設,結果發現好像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你不會失望嗎?不會更加自我譴責嗎?明明加深了對安全感的破壞。
所以我目前更傾向於不去過多的用既往經歷定義咨訪關係了。
不過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在想,我心目中的師生關係和別人心目中的師生關係一定是同一種關係嗎啊?顯然並不。也就是說,這個關係的定義本身就是私人化的。那麼如何用其他關係去定義咨訪關係就更顯得不重要了。因為溝通的雙方可能說的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就讓咨訪關係成為一個新的經驗吧。


有點像老師和學生,極少傳道授業,大多解惑。


推薦閱讀:

爸爸就去世了,妈妈远嫁,现在上了大学,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难过一次,能提点东西矫正一下我的人生观吗?
沒有心理學、醫學背景,研究生畢業,軟體開發行業,對心理學感興趣,希望提升一下自己,有必要考心理諮詢師證書嗎?
求一切治療厭食的方法?
心理諮詢師現在的就業情況如何?拿到三級證書後,繼續從事相關行業的並能夠很好發展的人數比例大概是多少?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咨訪關係 |